![【特级教师课堂】《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1.gif)
![【特级教师课堂】《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2.gif)
![【特级教师课堂】《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3.gif)
![【特级教师课堂】《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4.gif)
![【特级教师课堂】《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e8aa82601009d11fecb7bcf0b5af543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目录Contents识经典,知概貌读经典,明要义一二品经典,启智慧三演经典,绘生活四一识经典,知概貌4半部论语治天下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知人论世《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知人论世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二读经典,明要义范读、齐读课文正音:自省xĭng如乐何yùe文质彬彬bīn譬如pì未成一篑kuì
八佾y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饱:饱足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而:表并列就:靠近于:对于(在)慎:小心,谨慎焉:语气助词正:修正通“矣”,了已:示范分析孔子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对做事敏捷迅速,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示范分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示范分析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按照第一、二章的学习方法,分成十个小组,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其中的一章。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然后轮流解读。合作探究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夕:在晚上,名词做状语。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合作探究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明白,知晓。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合作探究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合作探究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质朴、朴实。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本章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合作探究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合作探究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合作探究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为:堆积。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合作探究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合作探究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同“智”。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合作探究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一日:一旦合作探究归:称赞目:条目非礼:不合于礼事:实践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合作探究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合作探究“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合作探究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群:合群。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迩: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合作探究三品经典,启智慧《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内容主要观点艺术手法
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理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理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理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对比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理证《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内容主要观点艺术手法
第七章“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理证第八章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比喻第九章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例证
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理证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例证第十二章《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例证四演经典,绘生活演读《论语》视频展示用类似的方式分组演读本文的十则《论语》,小组比拼经典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运用经典时要注意什么?事件回访:狭路相逢烟花互射激战4小时,广西玉林两家婚礼变闹剧
2019年4月10日报道,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有两户村民办婚礼,双方迎亲队在路中相遇,由于有感同日办喜宴兼狭路相逢是“不吉利”,加上双方在路上又各不相让,结果引发争执,继而爆发激烈冲突。双方从当日下午2时一直互相抛掷烟花、追打火拼,直到傍晚6时许才结束。联系《论语十则》请就此事谈谈我们生活中应注意什么。谢谢观赏身临其境——步入经典书上刻的是什么?/zsbh/pfcbh/csbh/tsbh/shsbh/qcdbh/bhtz/sesubh/bhgd/axbh/wsbh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Addyourtitle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Addyourtitle
华中科技大学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Addyourtitle
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Addyourtitle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新宁一中校训积铢累寸——触摸经典《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文化背景《大学》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大学》内容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意思:⑴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⑵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寻根究底——研读经典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5)得:收获。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大学之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大学》之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究万物获得知识毋自欺也
止怒专注修养自身管理好大家庭治理好诸侯国平定天下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基础八目及其关系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三纲八目创设情境——朗诵经典(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齐)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领)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文思迁移——探究经典《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
多用铺排,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大学之道与君共勉谢谢支持配合人皆有不忍之心身临其境,步入经典孟子名言选读。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名言选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积铢累寸,触摸经典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孟子》简介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为什么孟子思想会被后世接受?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寻根究底,研读经典朗诵欣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chù
nà
yāo
w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则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害怕同情的心——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羞耻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谦让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称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重要)。有了这四种品质却不能推演到日常生活行为的人,那是自己损害自己的品性。说他的君主不能推演的善行且不帮助改正的人,是陷害他的君主。凡是具有这四种品质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开始涌出的泉水,扩大充实则无所不至。如果能将这四种品质扩充,就足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则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是先天就有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指出人性就是作为“仁、义、礼、看”的发端的“不忍人之心”,而且举出了生动的例子来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的确是人先天就有的,与后天环境无关。因此,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是后天培养的。孟子也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明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流淌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道德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开发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保持、保护这种品质不被污染。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创设情境,朗诵经典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齐读)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生一)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生一)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生一)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三生交错,每人一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齐读)文思迁移,探究经典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
、
、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
法。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 阅读检测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例证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阅读检测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白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与生共勉,感悟经典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也就是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生活中,善良无处不在,用心感受,会体会到不同的善良。心存善意,我们就一定能收获到活着的意义;摒弃善意,我们的生命将会暗淡无光,注定是匆匆人世走一遭,留不下一丝美好。所以,生活需要善良,做人更需要善良!落实群文阅读任务《论语》多次提到“君子”品性,如“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等等,请将有关语录整理出来,并说说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心中理想人格——君子“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君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工厂设备抵押融资合同范本
- 营销策划咨询合同
- 企业采购合同补充说明格式范文
- 游泳馆装修贷款合同
- 代收货款运输合同范文
- 平转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花洒支架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白平织唛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4-2027年中国激光光纤光缆传输行业发展监测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清脂胶囊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血液科健康宣教小讲课
- 《小学开学第一课: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班级班规》课件
-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五篇
- 工厂物料损耗状况和人为因素和差异清查步骤与方法讲解培训课件
- 中医护理技术-麦粒灸 悬灸 穴位注射-培训课件
- 烧掉数学书:重新发明数学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护理教学查房
- 员工调薪申请单模板
- 【茶道】宋代点茶道详解
- 初中语文短语练习(附参考答案)
- MBTI职业性格测试(可直接使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