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篇成本计划3.1成本计划3.2.成本控制3.3预算成本制度3.4标准成本制度
3.5责任成本核算3.6价值工程分析3.7成本企划1第三篇成本计划3.1成本计划13.1成本计划一、成本计划及其编制方法
成本计划在我国并不陌生,过去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工业企业财务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讲的名称也叫“成本计划”,实际上这个“成本计划”与过去的成本计划是不相同的。这里的“成本计划”是“成本预算”,它是实施成本控制的一个“标准”。过去的成本计划的编制依据,主要是根据计划年度国家(上级)下达的计划生产任务及其成本降低任务编制的,是过去“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成本计划是我国整个计划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人、财、物、产、供、销都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成本计划是其整个生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23.1成本计划2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从市场预测、销售预算的编制开始的,它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利润目标),就是说,其编制依据是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要求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竞争,通过加强自身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企业的成本状况进行规划,保证成本与利润目标的实现,它是一种对市场的自身调整与适应的机制。成本预算是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主动编制与执行的机制。而过去的成本计划是上级主管部门外加给企业的,企业处于被动编制与执行的状态。成本预算编制的独特之处还在于“零基预算”。所谓零基预算,是要求预算的编制过程从零开始,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都必须从实际耗用出发,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是合理的必需的。这就与过去的成本计划的编制完全不同,过去的成本计划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基数),也就是允许以一定水平的费用支出(上年基数)为起点,即非零预算。3成本预算的编制是从市场预测、销售预算的编制开始的从成本预算的编制方式上看,过去的成本计划的编制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这个“上”是上级主管部门。现在的成本预算的编制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但这个“上”是企业本身,上与下是企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生产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沟通,即所谓“参与式”的预算编制方式。二、成本计划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1,产品单位成本计划2,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3,制造费用预算4,期间费用预算意义:1,成本计划是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尺度2,成本计划是评价考核企业及部门业绩的标准3,成本计划有助于领导层做出正确判断,提高决策准确性4从成本预算的编制方式上看,过去的成本计划的编制采三、编制成本计划的原则和步骤
1,编制成本计划的原则①要以先进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和定额为基础,并要有具体措施做保证②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注意成本计划和成本核算的一致性③必须同其他有关计划密切衔接、综合平衡、相互促进,共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④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尽量吸收计划执行者参加5三、编制成本计划的原则和步骤52,编制成本计划的步骤①预计和分析上期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②收集和整理资料;③确定目标成本和费用控制限额;④分车间部门编制成本计划及费用预算(费用预算是按生产费用要素以及生产费用用途反映企业生产耗费。材料费用预算、工资费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⑤厂部综合平衡、正式编制成本计划(即按产品品种编制的反映计划期各种产品的预计成本水平的产品成本计划,有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62,编制成本计划的步骤6四、成本计划的编制(一)费用预算编制——静态预算
静态预算(又称固定预算法)。它是按照预算期内可能实现的经营活动水平确定相应的固定预算数来编制预算的方法。产品成本计划编制一般是从生产费用预算的编制入手,而生产费用预算的编制要从销售预算的编制入手。计划期的生产数量预算可按下列公式计算:预算的生产数量=预算的销售量+所要求的期末产成品数量+所要求的期末在产品约当数量-期初产成品数量-期初在产品约当数量产品名称预测销量期初库存预计期末库存计划产量甲产品乙产品丙产品1580110060010025025020150150150010005007四、成本计划的编制产品名称预测销量期初库存预计期末库存计划产收集和整理上期成本资料:产量资料。1-3季度实际产量:甲产品1000件、乙产品600件。第四季度预计产量:甲产品400件、乙产品250件。产品单位成本资料。1-3季度实际单位成本:甲产品46元、乙产品83元。第四季度预计单位成本:甲产品44.25元、乙产品81.3元。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甲产品:乙产品:8收集和整理上期成本资料:8项目材料单价计划产量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甲产品一车间415001.5622509000二车间0.527503000乙产品一车间10002820008000二车间1.5615006000丙产品一车间50031215006000二车间2810004000车间耗用一车间100400二车间120480辅助生产生产用40160管理用20801,材料费用预算A材料费用预算9项目材料单价计划产量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甲产品项目材料单价计划产量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甲产品一车间215001215003000二车间2430006000乙产品一车间10003630006000二车间2420004000丙产品一车间5002410002000二车间4820004000车间耗用一车间80160二车间100200辅助生产生产用50100管理用1530B材料费用预算10项目材料单价计划产量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甲产品项目材料单价计划产量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甲产品一车间0.3150030.945001350二车间20.63000900乙产品一车间100072.170002100二车间51.550001500丙产品一车间50082.440001200二车间51.52500750车间耗用一车间500150二车间600180辅助生产生产用30090管理用10030合计8250燃料费用预算11项目材料单价计划产量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甲产品项目材料单价计划产量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甲产品一车间0.4150031.245001800二车间41.660002400乙产品一车间100062.460002400二车间83.280003200丙产品一车间50010450002000二车间83.240001600车间耗用一车间1000400二车间1500600辅助生产生产用2000800管理用400160动力费用预算12项目材料单价计划产量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甲产品项目年度计划产量总工时小时工资率年度计划工资额提取福利费(14%))合计甲产品一车间2250367509457695二车间375011250157512825乙产品一车间350010500147011970二车间400012000168013680丙产品一车间200060008406840二车间175052507355980制造费用一车间40005604560二车间50007005700机修车间150021017102,工资费用预算13项目年度计划产量总工时小时工资率年度计划工资额提取福利费(1项目材料燃料动力工资福利折旧其他预算工资90009000福利费12601260办公费22001550220030509000折旧费85008500低值易耗品18001800劳保费31009004000修理费78022030081009400A材料880880B材料360360其他330100028404170合计91202100350090001260850014890483703,制造费用预算14项目材料燃料动力工资福利折旧其他预算工资90009成本对象计划产量定额工时生产总工时分配率单位分配额分配总额甲产品15001.522504.146210乙产品10003.535009.669660丙产品5004200011.045520合计77502.7621390制造费用分配表(第一车间)15成本对象计划产量定额工时生产总工时分配率单位分配额分配总成本对象计划产量定额工时生产总工时分配率单位分配额分配总额甲产品15002.537507.110650乙产品10004400011.3611360丙产品5003.517509.944970合计95002.8426980制造费用分配表(第二车间)16成本对象计划产量定额工时生产总工时分配率单位分配额分配总(二)产品成本计划的编制
甲产品单位成本计划成本项目计量单位计划单价单位消耗定额单位费用定额直接材料A材料千克428B材料千克236燃料立方0.351.5动力度0.472.8直接人工工时3412[(7695+12825)÷1500]=13.68职工福利费工时0.4241.68(12+1.68=13.68)制造费用工时11.24(4.14+7.1)合计43.2217(二)产品成本计划的编制成本项目计量单位计划单价单位消耗定额成本项目计量单位计划单价单位消耗定额单位费用定额直接材料A材料千克43.514B材料千克2510燃料立方0.3123.6动力度0.4145.6直接人工工时37.522.5职工福利费工时0.427.53.15制造费用工时21.02合计79.87乙产品单位成本计划18成本项目计量单位计划单价单位消耗定额单位费用定额直接材料A材成本项目计量单位计划单价单位消耗定额单位费用定额直接材料A材料千克4520B材料千克2612燃料立方0.3133.9动力度0.4187.2直接人工工时37.522.5职工福利费工时0.427.53.15制造费用工时20.98合计89.73丙产品单位成本计划19成本项目计量单位计划单价单位消耗定额单位费用定额直接材料A材计量单位计划产量单位成本总成本上年预计平均本年计划按上年平均计算按本年计划计算降低额降低率一、可比产品甲产品乙产品二、不可比产品丙产品合计件件件1500100050045.582.543.2279.8789.7315075068250825001447006483079870448651895656050342026304%5%3.2%(三)全部商品成本计划的编制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表(按产品别)
2000年度单位:元20计量单位计划产量单位成本总成本上年预计平均本年计划按上年平均成本项目可比产品总成本不可比产品计划总成本全部商品产品计划总成本按上年平均计算按本年计划计算计划降低额计划降低率1,直接材料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2,直接工资3,职工福利费4,制造费用482407537.510552.5422105909.436300.645000585098004050056703788032401687.5752.51710239.4-1579.46.72%22.38%7.13%4.05%4.05%-4.35%1600019503600112501575104906100078001340051750724548370产品制造成本15075014470060504%44865189565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表(按项目别)
2000年度单位:元21成本项目可比产品总成本不可比产品计划总成本全部商品产品计划总(四)费用预算编制——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是根据可以预见的不同业务量水平,分别确定其相应的预算额的方法。生产量17502000225025002750生产工时133000152000171000190000209000生产能力百分比70%80%90%100%110%直接材料107520122880138240153600168960直接人工394300412800421300433200467800制造费用7856079770812008550090500合计58038061545064074067230072726022(四)费用预算编制——弹性预算生产量1750200022502003年度预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1月2月3月预算执行第一季度实际预算调整修正2003年度预算2004年度预算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第一季度4月5月6月差异对比第一季度实际预算调整修正(五)费用预算编制——滚动预算232003年度预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1月2月3月滚动预算是一种非零预算方法,通常可采用系数测算法或试算平衡法来编制产品成本计划的方法。测算时分别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进行测算(一)可比产品成本降低指标的测算(二)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指标的测算目标单位成本=预定售价×(1-目标利润率)所谓不可比产品是指企业过去年度未正式生产过的产品,因此没有历史资料可以作为测算和比较的依据。采用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是事先确定要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所要实现的成本。24滚动预算是一种非零预算方法,通常可采用系数测算法或试对于可比产品来说,成本降低是以上年全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为基础,根据计划年度各项主要技术指标的变动系数,测算可比产品成本的降低率和降低额。其可采用的步骤:1)计算上年全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上年1—9月实际平均单位成本×上年1—9月实际产量+上年第四季度预计单位成本×上年第四季度预计高质量)÷(上年1—9月实际产量+上年第四季度预计产量)2)测算各种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产量、材料消耗定额、材料价格、劳动生产率、制造费用、废品损失等。(1)测算由于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和材料价格变动而形成的节约①材料价格不变时,材料消耗定额降低,会使产品单位成本中材料费用的比例降低。25对于可比产品来说,成本降低是以上年全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影响成本降低率=材料消耗定额降低的百分比×材料费用占成本的百分比②材料消耗定额不变时,材料价格降低,也会使产品成本中的材料费用相应地减少。材料价格降低影响成本降低率=材料价格降低的百分比×材料费用占成本的百分比③如果材料消耗定额和材料价格同时变动,则综合计算它们对成本的影响材料消耗定额和材料价格变动影响成本降低率=[1-(1-材料消耗定额降低的百分比)×(1-材料价格降低的百分比)]×直接材料占成本的百分比(2)测算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超过平均工资增长程度而形成的节约。产品成本中劳动生产率与直接工资增长速度成反比,与工人平均工资增长速度成正比。26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影响成本降低率=材料消耗定额降低的百分比×材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成本降低额=1-[(1+平均工资增长的百分比)÷(1+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百分比)]×直接工资占成本的百分比或: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成本降低额=1-[(1-工时定额降低的百分比)×(1+平均工资增长的百分比)]直接工资占成本的百分比3)测算由于产量增长超过制造费用增加而形成的节约。在企业制造费用中,大部分属于相对固定费用,也有一部分属于半变动费用,如机物料消耗、修理费、运输费等。产量增长而形成固定费用和半变动费用的节约对成本降低的影响的计算公式:产量增长而形成固定费用的节约影响成本降低率=1-[1÷(1+产量增长的百分比)]×固定费用占成本百分比27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成本降低额=1-[(1+平均工资增长的百分产量增长而形成半变动费用的节约影响成本降低率=1-[(1+半变动增加的百分比)÷(1+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半变动费用占成本的百分比(4)测算由于废品损失减少而形成的节约废品损失减少影响成本降低率=废品损失减少的百分比×废品损失占成本的百分比3)综合各因素影响数,确定成本降低指标。用总降低率乘上按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计划年度可比产品总成本,即可求得计划期可比产品成本总降低额。4)系数测算法的举例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上年1—9月甲产品生产7200件,实际平均单位成本为500元;乙产品生产2286件,实际平均单位成本为1000元。第四季度预计生产甲产品4800件,单位成本为450元;乙产品914件,单位成本为950元。28产量增长而形成半变动费用的节约影响成本降低率=1-[(1+半
计划年度继续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全年计划生产甲产品15000件,乙产品4000件,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要求达到5%。根据这一要求和实际情况,经有关部门初步核算和分析研究,预计计划年度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将有如下变动:计划年度可比产品生产增长25%,直接材料消耗定额降低3%;直接材料价格降低4%;燃料和动力消耗定额降低2%,燃料和动力价格不变;生产工人平均工资提高12.8%;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制造费用中半变动费用增加22.5%;废品损失减少20%。此外,该企业可比产品各成本项目所占比重为:直接材料60%,燃料和动力8%,直接工资10%,废品损失2%,制造费用20%,其中固定费用5%,半变动费用15%。29计划年度继续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全年计划生产甲产(1)测算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甲产品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7200×500+4800×450)÷(7200+4800)=480(元)乙产品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2286×1000+914×950)÷(2286+914)=986(元)企业按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计划年度可比产品总成本为:15000×480+4000×986=11144000(元)(2)测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30(1)测算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30成本项目各项目降低百分比各项目变动影响成本降低的百分比直接材料1-(1-3%)×(1-4%)=6.88%6.88%×60%=4.13%燃料和动力2%2%×8%=0.16%直接工资1-(1+12.8)÷(1+20%)=6%6%×10%=0.6%制造费用其中:半变动性费用固定费用1-(1+22.5%)÷(1+25%)=2%1-1÷(1+25%)=20%2%×15%=0.3%20%×5%=1%废品损失20%20%×2%=0.4%各因素影响成本程度表31成本项目各项目降低百分比各项目变动影响成本降低的百分比直接材3)综合各因素影响数,确定成本降低指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4.13%+0.16%+0.6%+0.3%+1%+0.4%=6.59%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11144000×6.59%=734390(元)323)综合各因素影响数,确定成本降低指标323.2成本控制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就是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各项生产费用的发生进行引导和限制,对每项成本形成的具体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促进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永恒的主题。这是因为成本控制是实现预期利润的重要手段,当然实现预期利润主要是依靠开拓市场,提高技术等措施。但是,开拓市场与提高技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成本控制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的,所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控制是实现预期利润的重要手段,它日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333.2成本控制33成本控制是对各项生产费用的发生进行引导和限制,而要如何引导和限制,它应当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等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例如,企业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的编制可以看作是事前控制,没有这种事前控制,成本控制就没有目标和依据,无从控制;而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和成本报表的编制可以看作是事后控制,没有这种事后控制,成本控制就无法落实责任措施,有关部门经验教训就得不到总结,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本控制的范围很广,即广义成本控制。但是,从整个生产费用的形成特点看,对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最核心的环节,因为整个生产费用的形成都集中在生产过程中,相对而言,事前控制由于生产费用尚未发生,事后控制由于生产费用已经发生,两者都不能有效地实施生产费用的控制。34成本控制是对各项生产费用的发生进行引导和限制,而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每一项生产费用的发生,通过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资料,对每一项实际生产费用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揭示差异,查找原因,采取措施,控制成本,最终是整个目标成本得以实现,这就是所谓“防护性控制系统”,也是一种“日常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我们把它称为狭义成本控制,这是相对于广义成本控制而言。二、成本控制的意义1;成本控制是现代成本管理的核心;2;成本控制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3;成本控制是加强整个宏观经济控制的基础。三、成本控制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经济效益原则3;例外管理原则35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每一项生产费用的发生,通过标准4;分级控制原则5;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四、成本控制的程序
1、进行成本控制的设计1)制订成本控制标准按成本形成的不同阶段和成本控制的不同对象来分:(1)目标成本(2)计划指标(3)消耗定额(4)费用预算2)制订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1)明确与成本发生相关的各项业务处理程序,它一般包括申请、审批、授权、执行、审核和处理等几个基本环节(2)明确成本开支的范围和标准3)实行成本控制的归口分级管理4)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的信息反馈系统2、成本控制的执行3、成本控制的总结,揭示成本差异364;分级控制原则36五、成本控制的方法
1;目标成本控制法2;定额成本控制法3;标准成本控制法4;价值工程控制法5;责任成本控制法六、班组经济核算
班组经济核算制度是我国企业内部核算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责任核算形式。在一个企业中,班组是质量、品种、效益的直接承担者,是企业最基层的核算单位,班组的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班组核算是成本核算的基础。37五、成本控制的方法37七、生产成本控制——成本费用日常控制(一)直接材料成本控制通常,直接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因此,直接材料成本控制十分必要。直接材料成本由材料用量和材料单价因素组成,所以,直接材料成本控制包括材料需用量控制和材料单价控制两方面。在一般情况下,材料采购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较多方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材料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生产过程的材料需用量控制。
材料需用量控制主要通过以下措施:(1)制定先进可行的消耗定额;(2)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定期盘点制度;(3)加强生产设备的日常管理,减少不合理的损耗和废品损失;(4)检查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问题处理;(5)计算分析成本差异。38七、生产成本控制——成本费用日常控制38(二)直接人工成本的控制
直接人工成本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工资成本,所以,直接人工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工资成本的控制。当然也有福利费等成本,不过这部分政策性强,不是简单可以控制的。1,计时工资制度下的工资成本控制(1)制订工资标准成本
(2)将实际工时与实际产量的标准工时进行比较,考核工时的利用情况
(3)对工资单价的控制。在我国,工资单价取决于工资制度,劳动合同等因素,政策性强,但影响计时工资的因素也有一些可控性因素,如劳动组织的科学合理,是否人尽其才,等。
39(二)直接人工成本的控制392,计件工资制度下的工资成本控制一般地说,计件工资是按规定的计件单价,根据职工个人或班组完成的合格品产量计算发放的工资,这种计件单价本身就是根据标准成本或定额计算确定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行计件工资制度就是执行工资成本控制。当然,在计件工资制度下,还有一些工资性费用是在计件工资制度之外列支的,这些费用的控制,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的。(三)制造费用的控制
制造费用项目多,综合性强,一般按下列方法:1;编制制造费用预算——限额管理2;明确制造费用开支的具体范围和标准3;实施对制造费用的归口分级管理——可控性、不可控性——费用指标分解402,计件工资制度下的工资成本控制403.3成本控制——定额成本制度一、定额成本制度的基本特点这里要讲的定额成本制度与前面讲的定额成本法是不同的,定额成本制度是一种完整严密的成本计算方法,而在前面提到的定额法是在成本与费用分配与计算中采用了有关定额资料,严格地讲是定额法在有关成本计算方法中的应用。定额成本法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由前苏联会计学家弗·哥·马卡洛夫介绍到我国来的,但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只知道是在1930年在前苏联乌克兰的一个机械厂创造的。定额成本制度的基本特点产品实际成本=定额成本±定额差异±定额变动比较:传统成本计算:实际生产耗费→产品实际成本413.3成本控制——定额成本制度41定额成本制度也叫生产费用核算与产品成本计算定额法,它是以事先制定的产品定额为标准,在生产费用发生时,就及时提供实际发生的费用脱离定额耗费的差异额,让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生产费用的发生额,并且根据定额和差异额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和控制的方法。二、定额成本制度的一般计算程序1;定额成本的计算定额成本的涵义:定额的制定:定额的项目——料、工、费——定额的项目应与会计核算(成本项目)、会计分析(成本计划、预算)等采用的项目一致。42定额成本制度也叫生产费用核算与产品成本计算定额法定额的形式——定额消耗量、定额单价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定额消耗量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定额单价却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直接材料定额成本=∑各种材料定额消耗量×定额单价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工时定额×定额单价(小时工资率)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工时定额×定额单价(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某产品定额成本=直接材料定额成本+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制造费用定额成本43定额的形式——定额消耗量、定额单价432;定额变动差异
定额的制定反应了制定期一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技术水平,定额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生产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定额必须进行修订。定额一旦发生修订(尽管定额修订并不是经常发生的),企业便因此会发生新旧定额之间的差异。
定额变动差异定义:企业因对定额进行修订而发生新旧定额之间的差异,称为定额变动差异,或者简称定额变动。定额变动差异与定额成本差异不同,定额变动差异是定额自身变动的结果(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与企业生产费用的节约与浪费无关。定额变动差异与定额成本差异还有一个不同,定额修订通常在期初,一般在年初,年度之内如有必要,也可修订,但应在月初。442;定额变动差异443;定额差异——定额成本差异
定额成本差异定义:定额成本差异是实际生产费用与定额成本之间的差异,或者简称为定额差异。正差异为超支,负差异为节约。在定额成本制度下,每发生一项生产费用,都要按定额成本去比较,去考核,去核算,这样就会产生两个会计数据,一个是按定额计算的定额成本,一个是实际生产费用与定额成本比较的定额差异。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只有一个会计数据即实际生产费用——实际生产成本。定额成本法的精髓就在于此。它对平时发生的生产费用用定额标准去衡量,以便及时加以控制(实时控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制度设计上,采用一种“差异凭证”。即在生产费用发生时,对于在定额成本之内的费用支出采用正常的凭证,凡是超出定额成本(包括正负差异)则采用差异凭证。这样一来,正常凭证反映的是定额成本,企业无须花费精力去审核,而集中精力去审核差异凭证。453;定额差异——定额成本差异45(1)直接材料的定额差异材料定额差异的有两种方法:①材料分批核算法根据材料的领用情况,有以下几种方法。A;根据限额领料单B;根据材料切割单。C;根据假退料单和在产品盘点单②材料定期核算法对于不能按分批核算法的企业,采用定期盘存的方法核算用料差异。本期投产数量=本期完工数量+期末在产品数量-期初在产品数量本期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本期投产数量×原材料消耗定额根据实际领料单、退料单和车间余料盘点单计算原材料实际消耗量,然后将定额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相比较确定原材料定额差异。46(1)直接材料的定额差异46(2)直接工资的定额差异我们讲过,工资有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两种制度。如果采用计件工资制度,通常计件工资的计件单价和工时都采用定额资料,所以,计件工资之内的都属于定额成本,计件工资之外所付的工资则属于定额差异。如果采用计时工资制度,应分为工时差异和工资率差异两部分。工时差异=(实际工时-定额工时)×计划小时工资率月末先计算实际小时工资率,再计算工资率差异:实际小时工资率=实际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实际生产工时工资率差异=实际生产工时×(实际小时工资率-计划小时工资率)47(2)直接工资的定额差异47(3)制造费用的定额差异对于能够实行单项控制的——核定消耗定额定额内——定额成本定额外——差异凭证对于不能实行单项控制的——总额控制总额之内——定额成本总额之外——差异凭证损失性费用——差异凭证4;定额成本制度下的产品成本计算(1)本月生产费用合计=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投入生产费用但是,定额成本制度下每一项目要分别计算定额成本和定额差异。一种是复式登记,一种是分别登记。48(3)制造费用的定额差异48摘要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合计月初在产品120003000480019800本月生产费用40003800608013880本月生产费用合计1600068001088033680完工产出成品结转100005000800023000月末在产品60001800288010680生产成本明细帐成本对象:电机定额成本月末完工:50台
49摘要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合计月初在产品120(2)产品成本计算定额成本计算
直接材料:50×200元/台=10000元
直接工资:50×100元/台=5000元
制造费用:50×160元/台=8000元
定额差异分配计算
原材料定额差异分配率=原材料定额差异合计/原材料定额成本合计=-640/16000=-4%
产成品应分配原材料定额差异=产成品原材料定额成本×定额差异分配率=10000×-4%=-400直接工资定额差异分配率=直接工资定额差异合计/直接工资定额成本合计=68/6800=1%
50(2)产品成本计算50制造费用定额差异分配率==制造费用定额差异合计/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合计=220/10880=2%
产成品应分配制造费用定额差异=产成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定额差异分配率=8000×2%=160
定额变动分配计算定额变动差异如果差异数额不大,或者生产周期小于一个月,可以由产成品成本负担,否则,应在产成品成本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原材料定额变动分配率=原材料定额变动合计/原材料定额成本合计=600/16000=3.75%产成品应分配原材料定额变动=产成品原材料定额成本×定额变动分配率=10000×3.75%=37551制造费用定额差异分配率==制造费用定额差异合计/制造费用定额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定额成本100005000800023000定额变动375375定额差异-40050160-190实际成本合计99755050816023185单位成本199.50101.00163.20463.70产品成本计算单52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定额成本10三、定额成本制度的主要特点1;成本计算对象2;成本计算期
3;产品成本计算程序定额法:定额成本±定额变动±定额差异→产品实际成本传统法:生产费用核算→产品实际成本定额法:生产费用合计-产成品成本合计=在产品成本传统法:生产费用合计-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4;生产费用分配传统法:生产费用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约当产量法或其他方法定额法:定额成本→按定额资料计算定额变动、定额差异→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53三、定额成本制度的主要特点533.4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制度一、标准成本制度概述定义:把生产过程开始之前的事前计划、生产过程进行中的事中控制和生产过程完成之后的事后计算和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成本核算制度。标准成本属于成本控制,或者说,成本控制需要标准成本法。成本控制源于上世纪初,随着泰罗制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由美国首创了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在前苏联演变为定额成本制度。543.4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制度54二、标准成本制度的成本计算程序(一)制定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标准制订——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成本法实质上是一致的。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即期标准成本实际工作中的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与即期标准成本——平均先进标准成本——科学地采用工艺评估和时间分析而预先确定的消耗标准或费用标准,它代表在可达到或可接受的业绩水平上的应有(应该)成本。55二、标准成本制度的成本计算程序55标准成本的制定方法1,工程技术测算法:根据一个企业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例进行估计而计算出的标准成本。2,历史成本推测法:把企业过去发生的历史数据经过一定的测算,从而推测出未来产品的标准成本。产品成本组成: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产品成本组成基本形式:数量标准×价格标准(1)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的数量标准——正常生产条件下形成产品实体的材料数量与在正常范围内允许发生的损耗及不可避免的废品所耗费的材料数量为依据。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买价和采购费用。某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数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56标准成本的制定方法56甲材料乙材料丙材料预计购买价格(元/公斤)3.81525.50预计采购费用(元/公斤)0.211.20材料标准价格(元/公斤)41626.7材料需用数量(公斤/件)2.721.5材料正常损耗(公斤/件)0.30.30.4材料标准数量(公斤/件)32.31.9某产品直接材料标准成本1236.850.73直接材料标准成本计算表57甲材料乙材料丙材料预计购买价格(元/公斤)3.81(2)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直接人工的数量数量标准——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单位产品所需的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时量)——相当于我国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通常,它包括工艺过程的时间、必要的间歇和停工时间以及不可避免的废品损失所用的时间。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率)——按现行工资福利标准确定的每一单位工作时间的工资率。通常,不同技术等级的工人的工资率水平不同,因此,要计算转化为标准工资率。小时标准工资率=预计直接人工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工时×直接人工标准工资率)58(2)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58A车间B车间C车间从事直接生产工人数(人)404030每人每月标准工时数(小时)150150150每月标准加工工时(小时)600060004500每月直接人工工资总额(元)15000120009000每一工时平均工资(元)2.522每一工时平均福利费(元)0.50.50.5每一工时直接人工费(元)32.52.5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小时)632.5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元)187.56.25直接人工标准成本计算表59A车间B车间C车间从事直接生产工人数(人)40403(3)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的确定也要考虑数量标准和费用率标准两项因素。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一般根据制造费用的发生与生产时间的关系,通常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标准工作时间。具体来说,有的企业采用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有的企业采用单位产品的机器工作小时,等等,一般是根据制造费用是与机器工作小时存在密切因果关系,还是与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存在密切因果关系,要由设计、工艺部门和“生产员工”共同确定。制造费用的费用率标准的确定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制造费用有一部分是变动性费用,但也有一部分是固定性费用,它并不随着生产量的变动而变动,这部分制造费用对于生产量存在一定弹性,或者说可控性,控制好了,制造费用可少些,控制不好,制造费用可多些。60(3)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60制造费用是一种综合性费用,即是一种包含固定性费用和变动性费用的“混合费用”,这两种费用性质不同,其制订方法也不同。首先是变动性费用总是同一定的生产活动水平相联系,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生产活动水平下有不同的变动性费用,其制订方法必须引入“弹性预算”。什么是“弹性预算”?我们先举个另例说明。假设某企业预计每年发生的固定成本为50000元,每个生产量的变动成本为50元,该企业计划生产量100000(预算),预算总成本为:500000+50×100000=5500000(元)假设该预算期结束,该企业实际成本仅为5000000元,从表面上看,该企业成本节约了500000元(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低500000元),好象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做得不错。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企业预算生产量100000,实际生产量仅为80000,未达到预算生产量目标。
61制造费用是一种综合性费用,即是一种包含固定性费用那么,该企业到底是节约还是浪费?这就必须运用弹性预算方法进行分析。按照弹性预算的观点,原来的生产预算(全面预算)必须根据实际的业务量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成本跟实际业务量相匹配,以此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把实际完成的实际业务量代入原成本预算,调整后的弹性预算成本为:500000+50×80000=4500000(元)利用以下弹性预算曲线进行成本分析:从以上弹性预算曲线分析得出,该企业的实际成本虽然比预算成本低500000元,但考虑了该企业的实际业务量之后分析,实际成本却比应达到的成本高出500000元。这就是弹性预算。即考虑了实际的业务量之后与原预算相匹配的成本预算。62那么,该企业到底是节约还是浪费?这就必须运用弹成本业务量55000005000000450000050000080000100000弹性预算曲线63成本业务量550000080000其次是固定性费用,若采用“变动成本法”,它是一项期间成本,不必在个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若采用“制造成本法”,它的制订方法与上述变动性费用一样。由于变动性费用与固定性费用的标准成本制订方法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要对“混合费用”先进行分解,即分解为变动性费用与固定性费用,再对变动性费用与固定性费用分别进行确定。
①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标准直接人工小时总额(标准机器总工时)单位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直接人工工时(标准机器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64其次是固定性费用,若采用“变动成本法”,它是一项②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标准直接人工小时总额(标准机器总工时)单位产品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直接人工工时(标准机器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③单位产品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直接人工工时(标准机器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预算总额/标准直接人工小时总额(标准机器总工时)(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的制定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65②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65(二)计算成本差异
由于产品的标准成本是一种预定的目标成本,是用来控制实际成本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品生产发生的实际成本往往与标准成本不相符合,即发生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标准成本差异(定额成本法称为定额差异)。如果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其形成的差异称为不利差异U,反之,如果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其形成的差异称为有利差异F。成本差异按成本构成,有三个方面,即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一般地说,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大多属于可控差异,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比较复杂,按可控标准划分,有可控性差异,也有不可控性差异。66(二)计算成本差异66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成本是由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的数量乘上材料单价组成的。所以,直接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析包括直接材料的消耗数量分析和价格差异分析两方面。(1)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例:B材料价格差异=(5.80-5.60)×1000=200(元)(U)(2)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例:A材料数量差异=(520-200×2.5)×5=100(元)(U)67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67(3)材料混合使用情况下的成本差异的计算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例: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32845-(6.4×4800)=2125(元)(U)各种材料价格差异=425(元)(U)各种材料用量差异=1700(元)(U)验算:425+1700=2125(元)(U)用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结构差异和产出差异验算:420+1280=1700(元)(U)68(3)材料混合使用情况下的成本差异的计算68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产品成本中工资这个项目的变动主要受人工效率和工资率两个因素影响。人工效率差异就是工时差异,是指实际直接人工小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额,它反映工人劳动效率的变化。例如,完成一定的工作,用的工时少,说明劳动效率高;反之,劳动效率低。工资率差异就是所谓“人工价格”差异,是指每单位时间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额。(1)
直接人工工时差异直接人工工时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工时差异=(480-200×2.5)×6=-120(元)(F)(2)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工资率差异=(6.4-6)×480=192(元)(U)69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69(3)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人工成本-标准人工成本480×6.4-200×2.5×6=72(元)(U)验算:-120+192=72(元)(U)(4)人工混合使用情况下的成本差异的计算在工业企业中,一种产品的生产要由不同工资级别的工人来完成,而不同工资级别的小时工资率是不同的。因此,在一定量的总工时中,不同工资级别工人完成的工时所占比重的变化,也是形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人工成本差异=17046-(3.2×4800)=1686(元)(U)各等级人工工资率差异=206(元)(U)
各等级人工工时差异=1480(元)(U)验算:206+1480=1686(元)(U)用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结构差异和产出差异验算:1600-120=1480(元)(U)70(3)直接人工成本差异70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
(1)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27400–4600×2×3=–200(元)(F)
总成本差异分效率差异和耗费差异(开支差异)两部分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9000–4600×2)×3=–600(元)(F)
耗费差异(开支差异)=(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制造费用–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实际工时=27400–9000×3=400(元)(U)
验算:–200=–600+40071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71(2)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49500-2400×4×50000/10000=1500(元)(U)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可再分为预算差异和产能差异两部分(两分法)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49500–50000=–500(元)(F)
产能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产能标准总工时-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50000/10000×(10000–2400×4)=2000(元)(U)
验算:–500+2000=1500
72(2)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72固定制造费用再进一步按三因素分析法(三分法)分析,三分法是把二分法中的产能差异再划分为效率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两部分,二分法中的预算差异改称“开支差异”。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50000/10000×(9640-2400×4)=200(元)(U)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产能标准总工时-实际耗用工时=50000/10000×(10000-9640)=1800(元)(U)
二分法中的预算差异仍为–500(元)
验算:1500=–500+200+180073固定制造费用再进一步按三因素分析法(三分法)分析,三分法是把三、标准成本制度的核算程序及帐务处理(一)帐户设置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设计上,并不考虑标准成本制度和定额成本制度,就是说,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并无考虑标准成本制度和定额成本制度的具体运用问题,所以,目前并不存在标准成本法制度的核算程序及帐务处理问题。这里介绍的标准成本制度的会计核算问题是在西方国家采用的。各差异帐户的借方反映超支,贷方反映节约。
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74三、标准成本制度的核算程序及帐务处理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主(二)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
1,如果所制定的标准成本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成本差异数额不大,可以将成本差异全部结转到当期的产品销售成本中,不必分配给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2,如果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数额较大,这种差异原则上不应全部转入本期的期间成本,而应在期末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产品销售成本之间按比例分配。3,将成本差异结转下期上述第二种方法处理的结果,在本期资产负债表上,在产品、产成品以及本期损益表上的产品销售成本等指标都按实际成本反映。第一、三种方法处理的结果,在本期资产负债表上,在产品和产成品按标准成本反映,而本期的成本差异则反映到本期或下期损益表中。75(二)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75(三)标准成本制度的实例
1;直接材料的帐务处理
材料购进时:材料价格差异在材料验收入库时核算,材料用量差异在发料投产时核算。
借:原材料20000(8000kg×2.5元/kg)
贷:材料价格差异2400贷:应付帐款(8000kg×2.2元/kg)17600借:原材料(12000kg×2.5元/kg)30000借:材料价格差异1200贷:应付帐款(12000kg×2.6元/kg)31200发料投产时:借:生产成本49000(980件×20kg/件×2.5元/kg)借:材料用量差异1000贷:原材料(1000×20kg/件×2.5元/kg)5000076(三)标准成本制度的实例762;直接人工的帐务处理直接人工没有材料采购业务,一般在计提应付工资时进行。人工工资率差异在支付工资时就可确定,工时差异要等到产品制成之后才能确定。支付工资时:借:应付工资(4820小时×6.25元/小时)30125
贷:银行存款30125
直接人工计入成本时:借:生产成本29400(980件×5小时/件×6元/小时)借:工资率差异1205[4820×(6.25-6)]贷:人工工时差异[(4820-980×5)×6]480贷:应付工资30125772;直接人工的帐务处理773;制造费用的帐务处理将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登记入帐:借:变动制造费用20700借:固定制造费用25480贷:银行存款等46180按标准成本转入“生产成本”帐户:借:生产成本[980×(20+25)]44100贷:变动制造费用19600贷:固定制造费用24500783;制造费用的帐务处理78结转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借: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420(20700-4820×4)贷:变动制造费用1420借:变动制造费用320贷: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20[(
4820-980×5)×4]结转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借: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400[5×(4820-4900)]贷:固定制造费用400借:固定制造费用1380贷:固定费用能力利用差异900[5×(5000-4820)]
贷: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480(25480-25000)79结转变动制造费用差异::79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发生20700效率差异320标准成本19600耗费差异1420合计2102021020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发生25480效率差异400标准成本24500耗费差异480能力差异900合计258802588080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发生20700标准成本19600合计2102按标准成本结转产品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980×50)49000直接人工标准成本:(980×30)29400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980×20)19600固定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980×25)24500合计122500借:库存商品122500贷:生产成本122500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借:产品销售成本(950×125)118750贷:库存商品11875081按标准成本结转产品成本::81差异的帐务处理方法——把全部差异结转入产品销售成本:借:产品销售成本5005贷:材料用量差异1000贷:工资率差异1205贷: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420贷: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480贷: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利用差异900借:材料价格差异1200借:人工工时差异480借: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20借: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400贷:产品销售成本240082差异的帐务处理方法——把全部差异结转入产品销售成生产成本
490002940044100122500
122500122500库存商品1225003750118750主营业务成本1187505005121355240083生产成本49000122500库存商品1225003.5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核算
(1)责任会计与责任成本
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企业管理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一个新的管理理念便被提出——分权制。
分权制——简单地说——把一个大企业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管理层次,每一层次都相应地被授予管理责任。为什么要实行分权制呢?一般来说,企业通常按其经营管理的需要,分权制在被授予责任形式一般被划分为几个所谓“责任中心”,通常有成本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等,要如何考核其相应的业绩,必须利用会计手段对其进行反映、评价,利用会计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的反映与评价通常被称为责任会计。843.5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核算84在企业建立的各责任中心,成本(费用)中心是一个重要的责任中心。在成本(费用)中心,责任人要对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明确关系(可控成本费用)的业务成本负责。在此基础上业务成本就是责任成本。所谓责任成本就是指责任者的可控成本,是根据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要求,按成本划分责任进行管理的成本。责任会计和责任成本概念虽然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而来,实际上有关经济核算制,经济责任的思想在我国50年代就一直有过,50年代,我国有所谓厂内经济核算的做法,80年代,提出“班组经济核算”、“全面经济核算”,普遍建立经济核算制。应当说,这些经济核算的实践,都跟责任会计和责任成本有密切关系,但是,我国的这些经济核算的实践,在于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例如,会计部门应承担那些责任,没有明确要求;也没有建立一套责任会计和责任成本的核算体系,例如,如何进行指标分解,如何建立内部结算价格体系(西方会计叫转移定价),因此也没有能够与经济利益挂钩。85在企业建立的各责任中心,成本(费用)中心是一个重要(2)责任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
严格地讲,责任成本核算并不是一种成本核算体系,或者说不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首先,传统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全部成本费用,而责任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一部分“可控成本”。其次,传统成本核算的目标是要计算产品成本,通常包括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责任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以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差异,无论是责任成本还是按各责任中心归集的实际成本,很难或者不可能转化计算为产品品种的成本指标,因为二者计算的口径不同。(3)责任成本核算程序
①建立责任成本中心②编制责任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预算③设置各责任成本中心的成本和费用明细帐④编制各责任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报表86(2)责任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86(4)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是责任成本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或者说是责任成本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转移价格是一个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由于结算的需要而制订的价格标准,这种价格标准是内部核算使用的,它不体现在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上,所以与计税无关。
转移价格的类型①成本法②成本加成③市场价格④协商价格
转移价格的作用①有助于分清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③有助于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
87(4)转移价格87责任成本项目责任成本预算实际成本差异直接材料1000001010001000直接人工1200011800-200废品损失20002000可控成本合计1120001148002800Ⅰ班组责任成本核算表200×年6月88责任成本项目责任成本预算实际成本差异直接材料10000010责任成本项目责任成本预算实际成本差异Ⅰ班组责任成本1120001010002800Ⅰ班组责任成本220000219000-400Ⅰ班组责任成本3000003017001700车间制造费用80000820002000可控成本合计7120007181006100车间责任成本核算表200×年6月89责任成本项目责任成本预算实际成本差异Ⅰ班组责任成本112003.6成本控制——价值工程价值工程的定义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简称VE,是一门科学的管理技术,又是一种新兴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研究革新工业产品及作业,是对产品或作业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及控制,提高其价值的重要手段。价值工程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最初称为“价值分析”(ValueAnalysis)简称VA,后来又称作“价值工程”,此外,它有时还被称为“价值管理“、“价值保证”、“价值革新”、“革新研究”等各种名称,现在,较习惯的称呼为“价值工程VE”、“价值分析VA”。
那么,什么是价值工程呢?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功能、成本之间的关系——价值工程基本方程式:
V(价值)=F(功能)/C(成本或费用)903.6成本控制——价值工程90从价值工程基本方程式可以看到,一切价值工程活动都是围绕降低成本和提高功能这两方面来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①功能不变,成本降低:②成本不变,功能提高;③功能与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六次甲基四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锥齿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蜂王浆香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电磁流量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小店区游乐园墙绘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塑料离心泵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光白平顶双光镜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 3.5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1电磁感应现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
- 研学旅行概论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控股集团公司组织架构图.docx
- DB11_T1713-2020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最常用2000个英语单词_(全部标有注释)字母排序
- 气管套管滑脱急救知识分享
- 特种设备自检自查表
- 省政府审批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市级审查报告文本格式
- 往复式压缩机安装方案
-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PPT课件
- 在银行大零售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解学习
- 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