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完美版)课件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完美版)课件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完美版)课件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完美版)课件_第4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完美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名句默写天涯若比邻一片冰心在玉壶杨柳岸晓风残月名句默写天涯若比邻一片冰心在玉壶杨柳岸晓风残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人们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黯然销魂者,唯而已矣!

——江淹《别赋》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时交通不便2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品意象

注意手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内容、手法、情感。鉴赏送别诗的方法: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多情自古伤离别——品送别诗的意象多情自古伤离别学习目标:1、熟悉送别类诗歌鉴赏题,正确理解送别诗中意象的内涵。

2、感受送别诗中依依不舍的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目标:送别诗常见意象物象:时间:地点:送别诗常见意象物象:

自然物象:杨柳、美酒、春草(萋萋)、秋月、夕阳,孤舟(兰舟)、流水、远山、浊酒等【送别诗常用意象】【送别诗常用意象】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折柳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饮酒饯别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美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送别诗常见意象之:芳草离恨恰如春草,送别诗常见意象之:芳草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考题回顾(2002年全国17题)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过,“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考题回顾(2002年全国17题)

《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醉不成欢惨将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送别诗常见时间:傍晚、月夜日暮征帆何处泊?送别诗常见时间:傍晚、月夜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送别诗常见地点:长亭南浦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送别诗常见地点:长亭南浦何处是归程?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长亭,南浦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王实甫《长亭送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河伯》寒蝉凄切,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劳劳亭歌》李白《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谢亭》李白《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渡口《灞陵行送别》李白渡口

【送别诗常用意象】

自然物象:杨柳、春草(萋萋)、秋月、夕阳,孤舟(兰舟)、流水、远山、浊酒等时间意象:傍晚、月夜、秋等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等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烘托、虚实结合、比喻、拟人★★★送别诗特点2.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送别诗特点2.感情色彩:29(2010江苏)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设题角度意象设题角度艺术手法设题角度情感29(2010江苏)送魏二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31(2010江苏)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设题角度意象设题角度艺术手法设题角度情感31(2010江苏)送魏二1.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4、理解我国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成果5.所有制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6.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7.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8.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32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名句默写天涯若比邻一片冰心在玉壶杨柳岸晓风残月名句默写天涯若比邻一片冰心在玉壶杨柳岸晓风残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人们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黯然销魂者,唯而已矣!

——江淹《别赋》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时交通不便34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品意象

注意手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内容、手法、情感。鉴赏送别诗的方法: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多情自古伤离别——品送别诗的意象多情自古伤离别学习目标:1、熟悉送别类诗歌鉴赏题,正确理解送别诗中意象的内涵。

2、感受送别诗中依依不舍的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目标:送别诗常见意象物象:时间:地点:送别诗常见意象物象:

自然物象:杨柳、美酒、春草(萋萋)、秋月、夕阳,孤舟(兰舟)、流水、远山、浊酒等【送别诗常用意象】【送别诗常用意象】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折柳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饮酒饯别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美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送别诗常见意象之:芳草离恨恰如春草,送别诗常见意象之:芳草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考题回顾(2002年全国17题)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过,“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考题回顾(2002年全国17题)

《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醉不成欢惨将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送别诗常见时间:傍晚、月夜日暮征帆何处泊?送别诗常见时间:傍晚、月夜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送别诗常见地点:长亭南浦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送别诗常见地点:长亭南浦何处是归程?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长亭,南浦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王实甫《长亭送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河伯》寒蝉凄切,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劳劳亭歌》李白《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谢亭》李白《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渡口《灞陵行送别》李白渡口

【送别诗常用意象】

自然物象:杨柳、春草(萋萋)、秋月、夕阳,孤舟(兰舟)、流水、远山、浊酒等时间意象:傍晚、月夜、秋等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等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烘托、虚实结合、比喻、拟人★★★送别诗特点2.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送别诗特点2.感情色彩:61(2010江苏)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设题角度意象设题角度艺术手法设题角度情感29(2010江苏)送魏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