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愤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知人论世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府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书愤》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标题赏析书愤:抒发愤慨之情

。首联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那,同“哪”,哪里。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那知”一词写出了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世事艰”,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分析情语)

颔联赏析回首雪夜里宋军乘着高大战船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在秋风中吴璘等骑着披甲的战马大败金兵于大散关。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对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对北伐恢复中原的渴望。

(分析物语)

颈联赏析塞上长城空自许:许,期许,期望。我白白地期望成为守边御敌的将领,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分析情语)

尾联欣赏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又能与诸葛亮相比呢?尾联用典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这联主要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整体感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主旨概括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的报国壮志,老迈年高而功业未就的感叹,以及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方法小结(一)品味抒情议论性语言。如挖掘“那知世事艰”“空自许”的深层含意。(二)品味叙述性的语言。即颔联对两次战役的回顾,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三)分析表达技巧。1.分析对比的写法。壮年气壮山河、渴望建功立业,晚年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就。2.分析典故。理解运用诸葛亮一典的用意。(四)知人论世。了解陆游生平和所处时代。如何解读《书愤》的主旨:(1)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问题探究【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明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比较阅读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的《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明确】(1)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3)在表现手法上:

《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临安春雨初霁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诗人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赋闲了五年。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首联赏析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如轻纱,谁让我骑马来到京都,客居京华呢?首联直陈心事,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赏析

小客楼上整夜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巷中将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颔联含蓄深蕴,“一夜听春雨”暗示了诗人整夜未曾入睡,而明媚的春光与自己落寞的情怀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赏析闲时在短小的纸张上斜着运笔,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戏玩品评茶质的优劣

。颈联以两个生活细节,呈现出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赏析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慨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尾联自我解嘲,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悲愤之情见于言外。主旨概括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1、《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比较阅读

【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可见,在内容上,《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前者沉郁顿挫,感情激昂;优美动人,富于情趣。对比赏析比较《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

》在风格上的差异。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比较这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

比较欣赏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知人论世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但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生活在政局险恶、社会黑暗的年代,《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抒发的是孤独不安的忧思,感情的表露隐晦曲折。《杂诗十二首(其二)》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己的寂寞,感情的表露直接,而且点出了孤独悲凄的原因。比较两首诗所用的意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