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的心理特征_第1页
盲童的心理特征_第2页
盲童的心理特征_第3页
盲童的心理特征_第4页
盲童的心理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盲童的心理特征一、盲童感知觉因为失去视觉,听觉和触觉成为盲童认知的主要途径,形成了盲童与正常人不同的感知特点,也使盲童的听觉和触觉较正常人发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视觉的丧失,视觉所特有的优越性,如:感知的范围大、距离远、转移灵活,知觉的速度快、印象深刻等也就失去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目了然”、“百闻不如一见”就形象地表达了视觉的优越性:我们凭视觉能够立即理解到轮船外观之庞大,盲童凭听觉、凭手的触摸很难对船体之大有完整的概念;又如我们看到闪电,立即意识到随后有雷声,盲童只有在听到雷声时才能感知到所以,失去了视觉,造成了盲童在感知方面的种种困难,尤其是物体在颜色、亮度和立体透视3方面的特征只有视觉才能感知,听觉等感觉是代替不了的。雷内尔(1979)经研究后指出,视觉支配着几乎所有的早期学习阶段,并为很多更高的心智过程打基础。盲童视觉方面的障碍,只有靠良好的教育训练才能得到补偿,才能使其心理正常发展。尤其是早期教育的作用更为明显。二、盲童的触觉和听觉盲童的触觉。触觉,是指人的皮肤对物体触摸时产生的感觉,亦称触摸觉。盲童因为失去了视觉,往往大量地使用触觉。他们凭双手的触觉识别物体,凭双手学习文字,凭脚的触觉辨别路面的标志…于是有人认为:盲童的触觉就是灵,是先天的,正常人是达不到的。这种理解是否全面呢?首先,触觉的灵与不灵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的触觉灵敏水准,是由触觉阈限决定的,即触觉能辨别出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对两个刺激点能感觉为两点而不是一点的最小距离)。人体各部分皮肤的阈限值是不同的:舌尖约为1.1mm,手指尖端约为2.2mm,手掌约9mm,背部则达67mm。那么,盲童的触觉阈限值如何?国内外大量的测定材料表明,盲人手指尖的灵敏度确比正常人高。前苏联的实验结果表明,盲人与明眼人对比是1.02mm比1.97mm,我国的部分盲生测定的手指尖两点阈平均为1.07mm。他们的触觉灵敏是否天生的?我们从大量的实践能够得出结论:盲童的触觉尤其是手的触觉灵敏是长期磨练得结果。盲童刚接触6点字盲文时,因为从来没触摸过,很难分辨出点位,老师先让盲童摸排列成6个点的图钉,再练摸大头针的圆端,然后再练摸盲文,这样反复地练,长期的摸,使辨析水平提升了,辨认盲文的速度也加快了。所以盲童手指尖感觉灵敏度高不是天生的,而是补偿与适合的结果。盲童的手能够代目吗?手和眼的活动有很多共同之处。眼也像手一样依次察看、“触摸”图像和对象的轮廓。谢切诺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就此曾写道:“……不管所说的是对象的轮廓和大小,还是对象的距离和相对位置,眼在察看时、手在触摸时的运动反应具有相同的意义……”,他认为手能够起到眼睛的一部分作用,大量盲童触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美国戈特斯曼……挑选了2〜8岁的盲童做试验,另有一个明眼儿童对照组。通过触摸钥匙、梳子、剪刀、几何图形(长方形和+字形)等,来检验他们的触觉鉴别水平,结果发现,盲童和明眼儿童之间没有差异。”不但如此,盲童的手还能够鉴别人的喜怒哀乐。上海盲校的学生用泥塑准确地塑出了娃娃笑与哭的不同头像就是实例。这都充分说明了手的触觉是相当精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手确实起到了眼睛的作用,手能够代替眼。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手只能起到眼睛的一部分作用。对物体的颜色、亮度及立体透视的感觉,手是不能感知的。对于能感知的物体,手与视觉也是有差异的。视觉感知物体的速度快,在一定范围内,不受物体大小、距离的限制,并很快感知物体的整体;而手在触摸时速度慢,需一部分一部分地感知,而且受物体大小与距离的限制;太大或太小的物体只能制作成模型去感知,手不能触摸的物体也很难感知,如火、太阳等;但手的触摸能够感知物体的硬度与温度,这是眼睛不能感知的。手能部分代替眼睛的作用对盲童具有重大意义。手的触摸觉不但协助盲童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温度、硬度、光滑度、重量等,触摸觉的表象加上听觉表象等还是盲童形成概念、发展思维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积极训练和发展盲童的触觉,主要是手指的触觉功能。首先要激发盲童主动理解事物、主动触摸的兴趣,提升他们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自觉性。学校中的教学,尤其是语文、手工、生活指导课,对训练和发展盲童手指的触觉有显著效果。盲文点字的理解在学习生活中长期的触摸,手工教学中对各种材料(如纸张、泥土、编结线及各种手工工具)的触摸、使用等等,生活指导课中对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如衣料、家具、电器等等)的触摸以及其他各科教学实物、标本和模型的触摸。训练盲童手的触摸不但要教给他们触摸各种物体,还要教给他们触摸的顺序。在训练盲童手的触觉功能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盲童的手和手指的触觉功能,天气寒冷或过度疲劳会使手的触觉阈限增高,对盲童触摸的物品也要注意避免伤害盲童的手和皮肤,如劳动课训练盲童编竹器或铁丝制品不如训练其编织玉米叶或柳条制品。(二)盲童的听觉。在失去视觉以后,听觉和触觉一样,成为盲童认知物体、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凭听觉,盲童能够判断发声物体的远近,凭声音判断生人熟人,甚至凭声音判断人的喜怒哀乐,甚至凭声音实行空间定向。听觉对盲童的学习,尤其是对其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语言知觉,以及培养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否认听觉的保留,使盲童在概念的形成与思维的发展方面较之聋童要容易得多,因而只要学校掌握适合的教育方法,同时配备良好的设备仪器,一般盲童的智力水平能够接近或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听觉对盲童意义重大,所以盲童在日常生活中较之正常人更多地依赖听觉。但在实质上,盲童的听觉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前苏联心理学家对8〜16岁的25名盲童和25名正常儿童实行了听觉检查,结果发现对纯音的感受性两类儿童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且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盲童显得耳朵灵,是因为正常人一般靠视觉理解周围事物,而盲童靠听觉,靠分辨声响和声音来识别周围的事物,这种长期的以听觉为主要认知的方式,使他们的听觉水平逐渐发展:能区别周围很多不同的声响和声音,包括能区别细微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往往被正常人忽略了,并不是听觉水平差。盲童失去视觉,空间定向水平差,但这点也是能够靠听觉和听觉注意补偿的:盲人在路上独立行走,没有手杖,也不靠触觉,却能在树等比较大的障碍物前停下来,或绕开走,这是为什么呢?美国达伦巴克的实验证明,盲人对这种前进中的障碍物的感觉还是听觉在起主导作用,即盲人的听觉注意到了前方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细微回声。原来距前方物体的远近不同,脚步等声音碰到物体又反射回来的回声强度也不同。盲人这种靠回声定向、靠回声确定空间大小一一如靠脚步回声确定房间的大小,是盲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视觉缺陷补偿的结果。盲童的听觉水平能够通过训练提升。盲校音乐课、体育课、行走定向课及课外活动都是训练其听力的重要课程。如音乐课能够利用各种音响训练培养盲童理解和理解各种声音信号的特征,使盲童具有识记和辨别各种声音的水平,并逐步训练盲童能细致区分复杂声响和声音的水平。体育课和定向行走课更多地训练学生利用听觉空间定向的水平:如利用跑步时脚步的回声判断方向等,在训练中应注意保持环境的安静,同时声响不能过度激烈,否则会影响盲童对声音的感受,尤其在跑跳的训练中,更需注意。三盲童的语言、思维和个性(一)盲童的语言。盲童因为没有智力方面的缺陷,又因为听力敏锐,他们语言水平发展的速度与其生理年龄的增长同步,语言水平完全能够达到同龄正常儿童的水平。这是盲童语言的最基本特征。但因为缺乏视觉表象,盲童的语言缺乏感性理解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这是盲童语言的弱点,也是第二个特征。所以盲童的词汇能够很丰富,却往往是照搬和模仿,如他们的作文描写的“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白云,火红的太阳…”等,并不是本人的“目睹”,仅仅“耳闻”而已,也就是客观事物作为第一信号与语言这个第二信号之间存有着脱节的现象。一位农村盲童虽常听人说到,汽车,也常遇到过汽车,却认为汽车的头和人的头一模一样,有两只大眼睛,能看见路不会跑到沟里去,汽车还和人一样有口有鼻子,这是因为盲童没有汽车的具体表象造成的对词的内涵不了解。第三个特征是:盲童不懂也不会用表情、手势和动作协助语言的表达。第四个特征是:盲童的书面语与正常人完全不同。盲童语言虽有以上诸方面弱点,但只要受到适当的教育,这些弱点是能够克服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词汇与具体事物的形象形成联系,在讲解词汇时,尽可能多地让盲童接触实物,或用标本、模型及具体、细致、形象的语言描绘协助学生真正理解各种词语的涵义,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用词汇。教学生准确地使用各种表情、姿势表达语言,能够教师示范让学生摸,然后让学生练习,教师纠正。(二)盲童的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一般经过度析、综合、推理、判断几个过程;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人在实践中依靠感觉和知觉,得到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思维发展的直接依据。盲童因为缺乏视觉表象,对事物的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他感觉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仅仅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盲童以此作依据实行的分析、推理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如前例所说的农村盲童,听到汽车会嘀嘀叫,认为汽车有嘴;感觉到汽车“突突”地喘气,认为汽车有鼻子;听说汽车能看见路,不会跑到沟里去,认为汽车有两只大眼睛,并得出结论是:汽车有一个和人一模一样的头。这是盲童形象思维水平差的典型例子。盲童的语言因为缺少感性的形象而形成不准确的概念,也使盲童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另一方面,盲童失去了视觉,常独自沉思默想,长期的勤动脑,使盲童的思维比较敏捷,这又是其逻辑思维方面的特点.充分发挥盲童听觉、触觉等感知功能的代偿作用,从不同方面增加盲童的感性理解和经验,并在其感知过程中加上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绘,能够协助盲童在头脑中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感,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和准确的分析、综合、推理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语言是思维的基础,盲童能掌握有声语言,语言参与到盲童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使其逻辑思维水平的发展具备了最关键的基本条件。丰富的有感性基础的词和词组,使盲童形成准确的概念,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三)盲童的个性。个性,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那么盲童的心理个性是怎样的?盲童的个性特点也与其生理缺陷相联系:因为行动不便,与外界、与其他人交往少,形成一些盲童性格内向,不易与别人融洽相处的特点,这个特点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愈明显。另一特点是容易有自卑心理,对生活态度消极。尤其在小学高年级,因为临近青春期,他们对个人生活出路,甚至婚姻等问题开始意识,加之彼此互相影响,很容易对前途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经不起挫折而自杀身亡。盲童对自己的缺陷很敏感也是其个性特点之一,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看法,有时表现孤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