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2课程讲稿LectureNotesforCurriculums1、本课程教材:《社会工作概论》,课时:总60课时目标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工作的内容,掌握社会工作各领域的方法、原则和技巧,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管理人才。2、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既重视理论教学也重视实践教学。具体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3、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课堂参与结束考评等综合考核方法。考核依据:平时学习态度,包括出勤情况、上课回答问题、课堂表现;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期末闭卷可见傲世成绩。考核标准: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进行,其中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第一章走入社会工作教学目的: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认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伦理两难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社会工作角色认知,社会工作伦理价值。教学难点:社会工作伦理两难的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分类,社会工作的要素与对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及伦理原则。自学内容:美国、台湾及我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课外作业:1.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特点有哪些?2.试述社会工作的几种主要分类方法。3.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4.什么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5.谈谈你对社会工作对象的理解。6、什么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其操作原则有哪些?7.什么是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伦理困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参考文献: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与功能你是否听说过社会工作?是否知道社工?在参加社区认知实训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是否参与或见过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民政、卫生等部门的动员和组织下,奔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第一线,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以及安置点社区和学校,开展心理抚慰、社会支持网络重建、资源链接、生计帮扶等服务,以实际行动彰显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独特功能,探索了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一、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分类(一)社会工作的含义1、西方的对于社会工作的界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以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群体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的职业活动这就是社会工作。中文里所说的“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work翻译过来的,它指的是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一些国家又称作社会服务(socialservice)或社会福利服务(socialwelfareservice)。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具体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此人们对社会工作内涵的表述也有所不同。联合国于1960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弗瑞德.兰德(FriedLander)则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以达到社会与个人的满足与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这两种界定都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受助者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芬克(Fink)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它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强个人和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功能。国际社会工作者学会曾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全球调查,请各国提供社会工作的定义,结果各个国家提供的定义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不同学者对于社会工作的强调,说明它是一个丰富的概念。由于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活动是十分复杂和细致的,因此,对它从不同方面的强调也有助于我们对它的全面理解。2、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的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1.普遍社会工作:在本职之外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或公益性工作2.行政性社会工作:在政府部门或者是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会救助和帮助困难职工的工作)。3.专业社会工作:受过专业社会工作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3、一般性定义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工作实践有很大的差异,并且由于它们的复杂性,要给出一个周全的,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工作概念也相当困难。我们尝试对其作出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职业活动。(二)社会工作的分类社会工作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这些经常被学者采用的标准包括社会工作所针对的问题的性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社会工作的对象等。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几种。1.按社会工作方法分类:可分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1)个案工作是以个人以及单个家庭为对象的一种工作方法(2)小组工作是以一群人或团体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3)社区工作是以一个共同生活的地区即社区为对象的一种工作方法(4)社会工作行政主要以行政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推进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2、按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社会工作者认定其职责所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儿童问题、老年问题、身心残障问题、吸毒问题、酗酒问题、犯罪问题、劳工问题、种族歧视问题3、按社会工作的对象进行分类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贫民救助工作、伤残救助工作、劳工福利工作、农民福利工作、患者社会工作、社会越轨者工作从了以上几种分类以外,还有学者按照社会工作的媒介进行分类,按照专业水准进行分类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工作可以分为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区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二、社会工作的特点社会工作是复杂的帮助有困难的人及群体的活动,与一般的助人活动相比,它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职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专业助人是他的第一个特点。社会工作是专业的、以困难个人或群体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与一般的做好事、志愿服务有所不同。在性质上,它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于有困难群体的、以利他为目的的职业活动。(二)注重专业价值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利为自己的责任,以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为自己的理想,强调平等之爱,以帮助人为快乐,以帮助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在它的所有活动中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三)强调专业方法专业方法指本职业独特的、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才能掌握的方法。社会工作所从事的服务,常常是复杂的助人活动,要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专门的、训练有素的方法与技巧。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社会工作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一系列独特的工作方法。专业方法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特点。(四)注重实践实践也称实务,是人们参与改变任何事物的活动。社会工作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特征。社会工作要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困境,增进其社会功能。简单的说,社会工作就是要具体的去做,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取行动,这是不同于其他理论性社会科学的重要之处。社会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且要有有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工作方法与技巧的能力。(五)双方合作社会工作不是社会工作者单向地给予服务对象服务的过程,而是双方合作、共同面对困难、分析问题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困难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对人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的过程。没有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良好配合,就很难有效的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六)多方协作社会工作介入的大多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既需要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分工,也需要他们之间的合作。在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也要与其他方面的专业人员合作,共同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要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工作者就要与本机构中的同事、社区工作者、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等多方面的人合作,解决问题。三、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所发挥的作用被称为功能,由于社会的复杂性,社会工作的功能也是复杂的,以下首先对功能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而后从不同方面分析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1、什么是功能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将这一概念引入对人类生活的分析,认为社会可以概念化为一个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整体。不同部分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就为维系这个社会整体的运行发挥了功能。2、功能的类型正功能和负功能:所谓正功能是指所发挥的正面的、积极的、支持性的作用。而负功能是指所发挥的是负面的、消极的作用。显功能与潜功能,默顿认为某一行动的功能有直接表现的一面,也可能有潜在的一面。那种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可的后果是显功能,与此相反那种未被预期也未被认可的后果是潜功能。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助人活动,对于受助者及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贡献,从而具有正功能(简称功能)。(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具体的帮助和服务,解决其困难,增强其能力,更深层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能正常的生活。社会工作在物质帮助、心理和社会支持方面提供的援助是具体的,这可以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迫切的基本问题。但社会工作者的用意与目标并不止于此,社会工作希望通过提供这些帮助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服务对象以此为契机走出困境,走向正常生活。实际上,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就是增强他们的能力与权利,就是增进他们的功能,就是增进他们的尊严和促进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改善,使他们能像别人那样正常的生活。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在分析困难和问题的成因时,社会工作者既重视服务对象个人方面的原因,也重视社会方面的原因。在个人方面有生理、心理、个人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社会方面有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分析问题时的基本观点是“人在环境之中”,认为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工作者并不只是提供简单的、具体的服务,而是把服务对象能力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作为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希望促成人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能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支持。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和良性互动是社会工作希望发挥也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孔德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和谐。社会秩序是社会各部分关系协调、社会稳定的状态,这是任何社会都极力追求的。良好的社会秩序来源于国泰民安,而社会不稳定甚至是动乱则源自于社会矛盾,特别是因贫困而形成的社会问题积累。社会工作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对有困难人士问题的解决不但可以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而且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减少因问题激化而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有助于社会稳定。社会工作通过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间接地起到社会管理的功能。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社会工作不但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强调不尽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会造成社会问题,因而要通过改变环境、完善制度来预防问题的产生。2、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良性互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平等相处的生活状态。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人们从事正常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福祉的一种表现。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致力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这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所擅长的、面对面的、深入人心的、人性化的服务在化解矛盾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一般行政方法所不能替代和无法比拟的。社会工作作为专门助人的职业,能够通过具体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并且可以在社会上弘扬服务和慈善精神,促进互相关爱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第二节社会工作的要素与对象一、社会工作的要素社会工作过程或者是助人过程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助人者(社会工作者)、受助者(案主)、机构与设施、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资源、助人(干预)行动等。(一)社会工作者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是指接受过社会工作专门知识与技能训练的从事职业化社会服务的实际工作与教学、研究工作的人员。狭义的理解是指那些专门受过训练的实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和经验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的进程与成效。(二)案主1.案主的定义案主也称受助者或当事人,是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或帮助的对象,案主可以是个人、家庭,也可以是群体、组织,还可以是社区乃至社会系统。案主或者受助者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发生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从理论上说,任何生活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的人和群体都可以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但是实际上真正的受助者要经过社会工作者的评估才能确定。2,案主的分类(1)按案主的来源一般可以分为“自动求助或自荐的案主”、“转介的案主”和“外展的案主”。(2)当前案主与潜在案主那些主动求助和转介及外展而来的,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被称为是现有服务对象;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即是潜在服务对象。另外根据案主来源的不同也可可以分为“自愿的案主”、“非自愿的案主”和“强制接受服务的案主”。(三)机构与设施机构与设施是社会工作实际服务的场所。它可以是工作场所、学校、医院,也可以是社区、小区服务机构,还可以是专门设置的治疗机构。(四)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但相较于自然环境,社会工作更关注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所有外部社会因素的总和。具体可分为第一,社会小环境,是那些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关系密切的环境,如家庭、邻里、工作单位、学校等;第二,人际关系环境,是指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际关系的总和,如邻居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第三,社会生态环境,指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活、生存状态。扎尔斯等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做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体系,即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一种功能性整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个具体体现,社会、社区成员或群体的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第四,社会文化环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这种文也就成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是由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法律、风俗等形成的体系。(五)社会资源社会工作本身是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资源系统而存在的,同时为了帮助案主与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人们还应该特别注意借助其他社会资源系统的作用,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平克斯和米纳汉将人们的社会资源系统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或自然的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六)干预行动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了实现社会工作目标所实际开展的工作,采取的行动就是社会工作干预行动。包括建立契约、界定问题、确立目标、执行计划等等。二、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指直接接受服务和帮助的个人或群体。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到,社会工作最初主要是帮助那些在基本生活方面遇到严重困难的人,后来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把社会工作的对象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的对象。(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在各国社会工作发展早期,社会工作首先帮助的是社会上最边缘、最苦难、从道义上来讲最需要帮助的人(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从发中国家的实践来看,其基本对象依然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二)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对象也在扩大。从贫困的个体和家庭到有问题、欠发展的社区,从困难民众到一般公众。第三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一、社会工作者的界定社会工作者一词最早出现在1900年,和专业社会工作出现的年代大致相同。早期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指那些从事社会救济物品分发的人员,不能被称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过去的无组织、非专业的助人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工作于是走向专业化,作为专业人员的社会工作者出现了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对社会工作者的界定为:社会工作者是毕业于社会工作学院(包括学士和硕士学位),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巧为案主(一般包括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组织和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人员。社会工作者帮助人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所需求的资源,促进个体与人们及其环境的互动,促使组织负起对人们的责任,影响社会政策。英国国家社会工作协会的界定:社会工作者是“受雇于社会服务机构或相关组织,在其雇佣契约中明确规定其社会工作者身份,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内履行义务的专业工作者”。我国学者编著的《中国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将社会工作者界定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者指的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伦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可的社会工作者应符合的条件:
第一,具有社会工作执业证照;第二,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背景;第三,受社会工作伦理的制约;第四,是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成员;第五,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生涯。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他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或者说,它是反映社会位置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的行为模式是由人们创造的,并由社会或群体所认定。它指出了处于社会某一位置的人应该如何去做,他反映了处于该地位的社会成员的责任权利、义务与行为方式。社会角色所反映的社会对处于相应社会位置上的社会成员的要求是普遍性的,而不是特殊性的,即它一视同仁地要求某一类社会成员。社会角色一般是成对存在的,即只有两个社会位置上的人相互关联时,他们之间才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当然,完全有可能一个人处于与他人的多种联系之中,即一个人可能担当多种角色,社会学称这种现象为复式角色。(二)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展开的,帮助其解决和克服困难的活动。直接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包括:(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常常是复合型的服务,即它会赋予服务以更多内容,通过这种服务尽量使受助者获得更大帮助。(2)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受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其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自我决策,即“助人自助”,并且应该成为服务对象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使服务对象自立或自我发展。(3)倡导者倡导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提倡某种行为。在服务对象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但服务对象对新的行动又不了解时,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服务对象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向服务对象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三)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社会工作者不但要面向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还要进行间接服务,即为直接服务提供提供支持性工作。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包括:(1)管理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助人过程有科学的设计,并力图使实际过程能合理、有效的展开。同时社会工作者要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实现该过程的高效率。(2)资源筹措者社会工作者要解决服务对象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服务的顺利开展,常常需要联络政府部门、福利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及同事、自愿组织甚至广大社会群体,向他们争取服务对象及资源。(3)政策影响人当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某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时,他就可能和应该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制定、修订和完善政策。这样,可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和减缓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就扮演着政策影响人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对适时地制定和改善社会政策负有一定责任。(4)研究者社会工作者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必须科学地评估问题,合理地设计服务方案,准确地理解服务对象的行为,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有心人,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可以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理论,可以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三、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
(一)理论方面的知识科学的助人要把问题放到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较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方面的科学知识,这里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二)政策方面的知识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涉及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政府的政策也称公共政策,它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是针对困难群体,对其给予优惠以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政策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权利、老人与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三)技术方面的知识社会工作者要有效地达到助人目的,就必须掌握多种技术方面的知识。重要的包括调查研究方面的知识、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的知识等。
(四)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多种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四、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社会工作是实务型的工作,它的实质是以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联结起来,通过相互配合与努力,改变服务对象的困境状态。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以下几种能力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一)技术能力技术是处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技术不但包括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技术(科学技术),也包括处理社会事务的技术(社会技术)。技术能力具体反映为人们处理具体问题的动手能力。
(二)文化能力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能力是指理解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对外部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和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遇到问题要沉稳、冷静,要有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经得住困难和复杂问题的压力,要富有同情心又不感情化,要有乐观的心态等。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处变不惊、充满信心,才能有效地与服务对象合作,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四)持续学习能力由于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的复杂,社会工作者原来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是不足够的,而需要不断用各种知识丰富自己,以适应工作之需要。社会工作者不但注重经验积累,也注重不断学习,就需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参加专业团体所要求的专业培训,而且要留意各种机会,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第四节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专业价值是指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专业价值不仅受到一个社会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受到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以及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专业价值观的建立与履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在社会工作领域,专业价值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工具性目标。前者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正义制度的安排以及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而后者是有关通过专业行动实现的具体事务目标。对社会工作来说,重要的专业价值包括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等。(二)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作为一个全球的职业和专业,社会工作实践已经跨越了国家边界,它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地区发展、教育、扶贫、医疗服务等众多领域发展着显著的作用,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专业价值观
1.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做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绝不因为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种族(或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信仰等因素对他们有任何歧视,更不能因为上述原因而拒绝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服务。
2、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尊重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认知,还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应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更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也不能向服务对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和服务对象共同分享与服务内容有关的个人感受和经验,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并提供尽力解决问题的建议,但社会工作者不得直接或间接迫使服务对象接受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3、注重个别化原则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服务对象在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宗教及精神或生理残疾状况等方面的价值差异,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注重个性化的需求。
4、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保持良好的沟通,有义务向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对象有权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服务的内容、方式,并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服务对象没有能力进行决策和选择时,应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由他人代行选择和决策权利。
5、强调为服务对象保密社会服务者应该为服务对象保密,未经允许,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任何信息,在特殊情况下必须透露消息的,需要向机构和有关部门报告,并在最大限度范围内采取保护措施。(四)、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应将服务对象看作是一个与自己有平等价值的人,是有潜力改变且有能动性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要充分相信服务对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并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将他们视为合作伙伴,确立与服务对象的民主工作关系。
2.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应坚持专业的立场,在实践中努力提高专业服务的质量,不断学习和充实专业理论、技巧和知识,提高专业实践的效率和改善服务的效果,强化专业服务的标准。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应维护服务机构的政策、立场和管理规则,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尽力做到公正合理地处理个人与机构的关系,尽量避免在外部对服务机构进行批评。在机构管理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有权对服务机构的运作、服务模式、人员管理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有义务帮助服务机构的管理者不断提高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4.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社会工作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增进总的社会福利的水平。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公平正义原则,对最不利的弱势人群的需要给予优先满足。社会工作者在推行社会政策和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与平等兼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社会工作者都是有理想的一群专业工作者。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前途和远景始终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相信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并愿意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通过专业实践和服务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五)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确立需要考虑具体的国情、社情和民情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具有很强的自上而下的色彩,同时,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也应反映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需要。
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社会工作者应该本着人性、为服务对象着想和谦和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及时地回应他们,并通过专业服务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2.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党和政府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坚持的主导政策方针,也是指导社会建设的核心原则。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将和谐和发展作为服务与管理的重要价值观。
3.平等待人,注重参与社会工作的实践建立在专业的工作关系基础上,它要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相互理解与合作,形成有效的工作关系,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和想法,主动询问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尽量减少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意见。在对服务对象的需要满足和问题解决策略上,社会工作者要试图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尊重服务对象个人的意见和决定,以避免因个人的主观独断和偏见造成对服务对象的伤害。在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和服务推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作为政府的代表或被委派推行服务,要尽可能站在居民的立场上,多倾听服务对象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尽可能提升政策和服务的效果。
4.道德与责任并举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专业服务和干预,帮助服务对象改善自我的能力,提升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潜能。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将助人、满足困难人群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放在第一位,在服务过程中实践专业承诺。
5.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社会工作是以帮助社会中有困难和有需要的人,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或服务,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从而实现自立自强。社会工作还要致力于通过制度建没和政策改革,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平等和公正。社会工作的实践是既注重个人的需要与服务,也关注社会层面的改革与政策变革。二、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含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所包含的特定的价值观和信念。对社会工作专业团体而言,职业伦理就是一整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所形成的职业伦理包括实际工作步骤的一般规则与标准,它规定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工作界就社会工作的共同价值观进行过深入讨论。在讨论中社会工作专家系统提出了有关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的基本原则:
1、社会工作者对人的态度与看法,包括如何看待与对待受助者(系统)以及如何看待与对待同事。它强调指出,社会工作者应相信受助者的潜力,并对其能力有一个正确估计。在工作过程中,专业人员应积极主动调动受助者的积极性,热情谦虚地和受助者进行有效沟通。同时,社会工作者应与自己的同事保持合作和坦诚的态度,欣赏并给予同事必要的支持。
2、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态度与看法,由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认识到社会的变迁,并保持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3、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态度与看法。它强调,社会工作专业会不断强大,知识会不断更新,其潜能巨大。
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守以下准则:
1、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
2、以受助者利益考虑为第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受助者的利益。
3、不得夸大专业资格和能力,不得盗用组织的名义。
4、在受助者个人信息的使用上,要知会受助者并获得同意,同时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包括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三)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伦理困境及基本处理原则
1.什么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主要是指由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之间产生的冲突所导致的伦理决定困难,它也是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个体与群体、个别与一般、革新(或变迁)与传统之间冲突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有:(1)保密问题;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使其不受伤害,这是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而在实践中,在不同情境下,社会工作者面对的不同对象,处理的不同问题,可能会涉及的不同人际关系和权利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如何处理个人信息以及如何透露信息等环节上有时候会遇到难以决断的局面。(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在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异常重要。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家庭、邻里等内部成员矛盾时,往往会遇到情、理、法之间的纠葛,从而使社会工作者陷入困境。(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社会工作是一个价值主导的专业和职业,有很强的价值关怀,社会工作者也主动地将一系列价值观运用于助人的实践中,从而影响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能力。然而,社会工作也是一种科学实践,强调方法与资料等的客观性,尽量减少个人主观上的判断,并多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与诉求,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选择。这里可能存在矛盾。(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社会工作者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然而,由于职业上的要求与限制,社会工作者有时很难兼顾工作与个人的利益,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尽量减少由此的冲突导致的不利影响和后果。(5)自我决定原则和家长制之问的问题。
社会工作实践中强调社会工作者尽力鼓励服务对象自我决定,目的是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使服务对象在自助中成长和变化。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形下,由于生理、心理和其他原因,某些服务对象可能没有能力作决定,难以对自身的处境作出清晰的判断,需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来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这里存在着伦理困境。2.基本处理原则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内容来看,它主要强调了三方面的基本原则:
(1)社会工作者要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为优先考虑,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坚持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发生冲突时,社会工作者要坚守专业信念和原则;
(3)坚持专业伦理的权威性,并坚持自我约束,积极推动专业服务和活动的发展,促进专业的全面发展。第二章个案工作方法教学目的:掌握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通用过程,工作方法技巧。通过对个案工作过程步骤和个案工作技巧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个案工作的基本要领,能够完成接案、预估、计划、实施、评估等一系列个案工作。教学重点: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主要模式、基本工作过程以及常用技巧。教学难点:个案服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学习法、任务导向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主要模式、基本工作过程以及常用技巧。自学内容:个案工作的历史发展课外作业:1、个案工作的涵义是什么?2、简述个案工作的程序。3、试述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治疗方法。4、全班分成四个组,两两对应。每两个组抽签,一组为工作者,一组为案主。作为案主一方选择一个真实的案例由社工一方进行接案。两组完成整个的个案过程,并总结结果。5、针对上述所确定的案例以及预估的结果制定个案工作服务计划参考文献: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一节个案工作的含义与主要模式一、个案工作的含义个案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英美等国出现的“慈善组织会社”,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关于什么是个案工作,学者们给出了很多定义。1917年芮奇蒙德发表的《社会诊断》一书是个案工作开始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标志。芮奇蒙德认为:“个案工作是以个人为出发点,通过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有意识影响,来促进案主的人格发展过程”。20世纪40-50年代,汉米尔顿说“社会个案工作的特点在于它客观地处理实务,并提供咨询,以激发与保持案主的心理能力。在服务进行时,应鼓励案主积极参与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台湾学者叶楚生认为“现代社会工作中一种由个人入手的专门工作或方法,其实施对象为个人或家庭,主要目的在于协助发生问题或遭遇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对于他们的问题加以详细地研究及分析,予以适当地处理,以期解决其问题或困难,促进个人人格之健全发展与家庭生活的调适,以增进其个人的、家庭的与社会的福利”。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王思斌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与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关系中,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和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社会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协助案主适应社会的目的。”李迎生在综合考察各家对个案工作的定义后,指出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按住提供直接的一对一服务,以协助案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二、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其理论假设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a.在成长的早期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解决而形成的压力;b.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表现出来;c.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付外部环境的要求。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目标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促进自身健康地成长。(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所谓直接治疗指的是直接对案主本人开展治疗活动。所谓间接治疗则指的是不直接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对案主本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从而达到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的活动。相应地,直接治疗主要是在案主和社工之间直接展开,而间接治疗除了涉及到案主和社工之外,还进一步扩大到了案主的重要他人。事实上,日常社会工作的开展往往并不仅仅是直接治疗,也并不仅仅是间接治疗,而更多地表现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这二者的综合运用。1.直接治疗包括反思性治疗技术和非反思性治疗技术。(1)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服从位置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是否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介入和探索—描述—宣泄。(2)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2.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虽然没有直接影响服务对象,但对服务对象的影响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这就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各技巧之间的关系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服务技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服务技巧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性技巧反思性技巧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人格发展反思(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依据医学模式的概念,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相互紧密关联的实施阶段。其特点如下。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从第一次与服务对象接触到完成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一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研究阶段。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对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这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阶段。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是对服务对象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调整和修补,这一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阶段。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根据服务介入的目标,可以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服务介入分为五个层面:(1)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2)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3)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4)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5)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二、危机介人模式(一)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
1.危机介入理论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模式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急状态而开展的调试和治疗的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虽然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但在不断吸收其他理论以及总结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假设和基本的概念。危机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四个阶段。
2.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危机介入模式有效调适和治疗危机工作的一些重要原则包括:(1)及时处理由于危机的意外性强、造成的危害性大,而且时间有限,需要社会工作者及时接案、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他人的伤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2)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只有把精力集中在目前有限的目标上,社会工作者才能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和处理面临的危机。(3)输入希望危机发生之后,服务对象通常处于迷茫、无助、失望的状态中,所以在危机中帮助服务对象的有效方法是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4)提供支持在帮助服务对象面对和处理危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如父母亲的关心、朋友的支持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5)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作者在着手解决服务对象的危机时,首先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6)培养自主能力危机是否能够解决,最终取决于服务对象是否能够增强自主能力。虽然服务对象在危机中自主能力有所下降,但社会工作者不能认为服务对象缺乏自主能力。(二)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1、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对象最近的生活状况上,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2、迅速作出危险性判断社会工作者在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过程中需要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3、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社会工作者需要借助简洁易懂的语言、专心的聆听、感情的支持等技巧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4、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三、行为治疗模式
(一)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行为治疗模式的三种学习理论行为治疗模式以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三种学习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1.行为治疗模式的三种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通过狗与铃声的实验(每次给狗事物的同事都摇铃,狗见到食物会反射性的分泌唾液,当这种情况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事物,狗听到铃声也会自动流口水。),将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据此,巴甫洛夫创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就是有关在刺激与无条件反射之间加入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理论。该理论模式主要强调"刺激-反应"公式,即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映的性质也由刺激的性质所决定。由于人有语言能力,因此可以建立以语言为基础的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2)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后,就会使周围的环境发生某些变化,环境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有机体,促使有机体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有关操作性条件作用机制建立的理论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行为"的理论假设:行为的改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殊的结果,反应或行为被称为操作的行为,因为其操作了环境,而行为才有其结果。行为是由反映出的结果所控制的。如:孩子每次哭泣,父亲就会给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哭泣是行为,父亲给糖吃是结果,因为每次哭都能得到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行为就会增加。(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研究了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问题,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强调了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来完成。其中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第一、注意过程。一个人看到其他人在做某种行为,他对此很关注;第二、保持过程。观察者在大脑中形成有关信息,这些信息是有关此行为如何被完成,也包括在实际或在头脑中演练此行为第三、运动再现过程。观察者总结出在何种情况下这个行为发生及其结果如何。第四、动机或诱因过程,指个体具有再现榜样行为的能力后,究竟是否把行为公开表现出来,要看诱因。班杜拉在阐述观察学习时运用了强化的概念,他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并重点强调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个体看到他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赞扬,便会增强产生同类行为的倾向,这叫做替代强化。个体一旦社会化,就能自己设定标准并根据这种内在标准来评定和奖罚自己的行为,这叫自我强化。班杜拉的观点在于,人是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替代强化,从而控制自我强化,形成自我行为的。以上这三种学习理论都强调: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探讨行为习得、改变的规律;以学习作为核心,研究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2、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技术行为治疗模式的技术比较多,比较简单实用的有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厌恶疗法、模仿五种:(1)放松练习放松练习是行为治疗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治疗技术之一,要求服务对象通过身体的放松舒缓生理和心理的紧张。最常见的是一种渐进式紧张——松弛放松法,即首先要求服务对象保持某部位肌肉的紧张,接着放松这部位的肌肉。这样,通过紧张和放松不同部位的肌肉,逐渐学会放松整个身体。(2)系统脱敏如果服务对象对某物或者某事感到害怕、恐惧,不敢接近,就可以运用系统脱敏的行为治疗技术。在运用系统脱敏治疗技术之前,首先需要根据服务对象担心焦虑的程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成不同的等级。从低等级开始,在服务对象感受到这一等级的担心和害怕之后,让服务对象做放松练习,减轻担心和害怕。接着,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下一阶段的放松练习,直到消除所有的担心和害怕。(3)满灌疗法(又称快速脱敏法)为了克服系统脱敏法治疗时间长的缺点,满灌疗法采取了与系统脱敏法相反的治疗策略,从服务对象最害怕的开始,让服务对象处于最严重的紧张中,迫使服务对象直接面对最担心的处境,经过不断重复,让服务对象对害怕的处境变得习以为常。(4)厌恶疗法为了帮助服务对象逐渐放弃不适应的行为,可以使用厌恶疗法,即让服务对象的不适应行为与某种厌恶性反应建立联系,迫使服务对象体会到不愉快的经验并逐渐放弃不适应的行为。有一个著名的例子:25名曾经接受戒酒治疗的酗酒男子,在六节疗程中每隔一天就要品尝已被含锂的酒,大部分人在15分钟内便会有呕吐的情形出现,47%曾经呕吐的人在6个月后仍然能够保持成功地戒酒记录。(5)模仿模仿是运用比较广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榜样的示范和模仿练习,即首先由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示范需要学习的行为让服务对象观察,然后让服务对象练习需要学习的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时候服务对象没有练习的机会,这种模仿称为被动模仿。如果服务对象同时具有示范观察和模仿练习的机会,这样的模仿就是主动模仿。(二)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行为治疗模式是以服务对象的行为学习为中心展开的,具有注重服务对象行为的评估、关注服务对象行为的修正以及侧重服务对象修正后行为的评估等特点。1、注重服务对象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是指确定服务对象需要修正的行为的内容和范围。这是行为治疗模式开展服务评估的重要特点,把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服务对象的行为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1)确定需要修正的行为,了解哪些行为过分,哪些行为不足;(2)明确需要修正行为的外部环境刺激,掌握外部环境刺激与需要修正行为之间的关联;(3)确定需要修正行为的结果,了解需要修正行为的强化因素。2、关注服务对象行为修正行为修正,是指具体制定和实施行为修正计划的过程。关注服务对象行为的修正,这是行为治疗模式的核心特点。它通常需要完成三项主要任务:(1)确定行为修正的目标,明确需要改变的行为或者需要学习的新的行为;(2)选择行为修正的治疗技术;(3)实施行为修正计划。3、侧重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行为修正计划实施之后,就需要对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状况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状况进行评估,确定行为修正计划完成的程度和质量。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对于了解行为治疗模式的服务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人本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其理论假设涉及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以及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等重要的基本概念。(一)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1.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人本治疗模式吸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具有发挥自身内在各种潜在能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向。在生理方面表现为一切生物所共有的发展动力,在心理方面则表现为人所特有的充分发挥自身各种能力的自我实现倾向。2.自我概念罗杰斯把自我概念界定为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包括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三个部分。他认为,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人的态度和反应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周围他人在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爱护时,总是附加一些条件要求服务对象迎合他的标准。这样,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就会受到周围他人价值标准的影响。如果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依赖周围他人的价值标准,并以此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式,就会与自己的真实需要发生冲突。3.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当他人的价值标准内化为服务对象的内心要求时,就会使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与真实的经验和感受相冲突。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服务对象通常借助曲解或者否定等方式保持自我概念与经验的表面一致,这时的内部心理状态称为心理适应不良。如果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与真实经验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无法维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个时候服务对象就会面临极大的困扰和不安,严重的导致心理适应失调。(二)人本治疗模式的治疗策略人本治疗模式认为,有效的辅导方式不是运用具体的辅导技巧消除服务对象的困扰,而是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罗杰斯把这种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各种潜在能力的人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征:
①能够依据自己的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并勇于承担行为的责任,忠于自己;
②积极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具有丰富的创造力;
③能够充分把握每一时刻,珍惜和享受生活,适应力强;
④能够准确领悟周围的人和事物,具有基本的安全感,是理性的人;
⑤面临众多的选择时能够体会到心理上的极大自由。
(三)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人本治疗模式改变了以往个案辅导模式的工作重点,注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创造一种有利于服务对象自我发展的辅导环境。在实施过程中人本治疗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人本治疗模式把个案辅导工作的中心集中在社会工作者自身品格和态度的培养上,认为社会工作者只有提供真诚、同感和积极关怀,全身心地与服务对象交流,才能为服务对象创造和谐、信任、宽松的辅导环境,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2.强调个案辅导关系罗杰斯对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积极有效的辅导关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这种个案辅导关系需要具备真诚、同感和积极关怀等三项充分必要条件,这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表里如一。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开放,让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与自己的真实感受相一致。(2)不评价。社会工作者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服务对象的感受和行为,把自己的价值作为标准强加给服务对象。(3)同感。社会工作者需要把自己置于服务对象的处境中,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设身处地体会和理解对方的各种内心感受。(4)无条件接纳。无论服务对象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社会工作者都需要采取接纳的态度,关注服务对象本身。(5)无条件的爱。无论服务对象怎样表现,社会工作者都需要给予真正的关心和尊重,让服务对象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成长。(6)保持独立性。社会工作者需要让服务对象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关注自己的各种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3.关注个案辅导过程人本治疗模式非常注重个案辅导过程,认为借助具体的个案辅导过程社会工作者才能与服务对象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让服务对象体会此时此地的各种内心冲突和不安,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发挥自己的各种潜在能力。第二节个案工作的过程案例:王玲是一位单亲母亲,39岁,有一个13岁的儿子小明。王玲打电话给青年法律和心理咨询中心,请求帮助。王玲对负责接待她的社会工作者说:小明经常闯祸,最近常常在过街天桥上向下面的汽车仍石头,还有几天放学后没回家。王玲的同事给王玲介绍了一个男朋友,他似乎对小明的行为也不满意,经常对小明进行批评,小明对这个男人也不喜欢,对立情绪和重。王玲很想与这个男朋友发展关系,但男朋友不喜欢小明,已经表示不想再与她交往。王玲觉得自己身心疲惫,她担心小明在外边结交不良朋友。接待王玲的社会工作者发现,王玲居住的地方属于城乡结合部,社区中基本是低收入家庭,而且公共交通很少,出行很不方便,社区居民购物也要跑很远的路,因而王玲的困难是综合的,而不只是儿子小明的教育问题,于是请王玲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来中心面谈。在上述案例中,负责接待王玲的社会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整个帮助王玲工作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接案”。一、接案或转介“接案”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服务的过程;接案的期的工作目标是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为后续的预估与介入打下基础。(一)接案的步骤与核心技巧1.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愿望对于前来寻求帮助的,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立即给予必要的帮助。2.促使有需要的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对于那些需要立即帮助的求助者,社会工作者应给予必要的鼓励,增强他的改变动力和信心,促使其成为能够获得机构有效服务的服务对象。
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通常求助者对机构的服务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社会工作者在确定了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之后,就需要及时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解释,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并鼓励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积极配合,减少服务对象的依赖。
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明确了服务对象的要求之后,社会工作者就需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并与服务对象建立口头或者书面的契约关系,让服务对象正式成为服务机构的案主。案例:2-1张某,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张某的班主任找到社会工作者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张某。班主任发现,张某最近这个学期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经常不交作业,还喜欢和老师唱反调。上个星期发现张某偷了班里同学的钱,发现后张某自己自己也不否认。张某的父母也因为孩子的表现感到很难堪。打骂之后张某的表现好几天,但几天后又会像以前一样。父母感到很头疼,但也没有办法。在这个案例中张某的班主任替张某寻求帮助,但张某本身并不认为需要帮助。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评估张某及其家庭的状况,确定张某是否需要帮助。确定了张某需要帮助之后,就需要与张某的父母联系,看其父母希望改变什么,并把整个家庭作为个案。(二)转介
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初次接触时,应专注聆听服务对象的困扰,运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同理和接纳,避免将服务对象界定为有问题的人。并且还需要做以下工作。
(1)对那些立即需要帮助而本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无法给予及时帮助的服务对象提供转介服务,即通过一些必要的手续把服务对象介绍给其他能够给予及时必要帮助的服务机构或者其他社会工作者。
(2)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寻求服务机构的帮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的伤害,在转介之前需要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的理由。转介通常包括:第一,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的服务范围;第二,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的服务区域之外。
二、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指详细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并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进行评估的过程。(一)资料收集的范围和内容(1)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籍贯、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状况等。(2)身体情况。了解服务对象的病史,有无残疾、遗传病以及长期慢性疾病,目前的生理状况如何等。(3)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如: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包括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个性特点、自我概念、情感及行为方式等。(4)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状况、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服务对象成长的背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例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人之间的关系型态,父母的影响以及邻里关系等。
(二)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在资料收集完成之后需要依据收集的资料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评估,主要从三方面做出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服务对象曾经做出的努力。三、制订计划社会工作者此时面临的工作重点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制订服务的工作计划,保证为服务对象提供合适、有效的专业服务。服务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涉及以下六个方面。
(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等情况。(二)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包括主要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三)工作计划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子目标。
(四)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各阶段需要发掘和运用的资源。
(五)服务开展的期限,包括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和总的时间期限。
(六)联系方式,包括直接见面和不直接见面的联系方式。
制订一个完备的服务工作计划,要求社会工作者做到五点:(一)准确分析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二)明确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三)熟悉服务机构提供的具体服务;(四)清晰认识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五)了解服务对象拥有的资源。
四、签订协议
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增强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社会工作者在制订好了服务工作计划之后还需要与服务对象签订工作协议。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工作协议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工作协议包括:(一)服务目标;(二)服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三)服务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四)服务的地点、时间、期限和次数;(五)服务双方签字。
在实际个案工作中,通常会采用口头的工作协议方式,它的要求并不像书面工作协议那样严格,只要服务双方具有共同认可的工作目标、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基本的服务安排,就可以开展具体的个案服务活动,并不一定需要签订书面协议。
五、开展服务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活动中,扮演着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和治疗者等角色。
(一)使能者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调动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发挥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有效改变。
(二)联系人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与拥有资源的服务机构联系,保证服务对象能够获得合适的服务。
(三)教育者社会工作者指导服务对象学习处理问题的新知识、新方法,调整原来的行为方式。
(四)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利倡议机构实行必要的改革,为缺乏资源的服务对象争取更合理的服务,或者动员服务对象一起争取一些合理的资源和服务。
(五)治疗者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消除或者减轻服务对象的困扰。案例:2-2王某,男,24岁,抑郁症患者。王某近几个月来不愿意出门,整天待在家里(一个人单独居住),感觉自己的精神很虚弱,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介入的开始阶段比较注重发掘和寻找王某感兴趣的事情,增强他的行动动力,主要充当使能者的角色。当王某开始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社会工作者就注意提供一些新的方法与知识,调整他以往的行为方式,充当教育者的角色。王某开始表现出寻找工作的愿望时,社会工作者就主动联系有关的人员,承担起联系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深入,王某以前不幸的经历和感受就会逐渐表现出来,社会工作者就与他一起面对这些不幸的经历,帮助他调整情绪、行为和认知,这时社会工作者担当的是治疗者的角色。
六、结案
为了帮助服务对象顺利面对服务后的工作,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好:
(一)预先告知服务对象,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说课稿2.1.1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 2025幼儿园小班十二月工作计划
- 驾驶员安全驾驶责任书范文
- 2025我的寒假计划
- Unit 3 第3课Project & Reflecting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新学期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物理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安全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差容式力平衡传感器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Unit6 Review(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护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社区中心及卫生院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分析报告模板
- 年度分析报告格式范文
- 2024年度吉林省国家电网招聘之法学类典型题汇编及答案
-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物理 含答案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组”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3年福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 辩论英文课件教学课件
- 铣工高级工测试题(含答案)
- 送货员岗位劳动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