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_第1页
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_第2页
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_第3页
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_第4页
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人生感慨1、感慨社会:社会浑浊、世风日下、家国破败、政治腐败……2、感慨个人:身世坎坷,命途多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人生苦短,青春易逝、落魄他乡,忧愁幽思……人生感慨将进酒李白将进酒李白作者回顾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李杜”。作者回顾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赐金放还(744-755年,44-55岁)1、同僚诋毁:

因深得玄宗赏识,故遭他人嫉妒诽谤。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2、朝政腐败:

宦官、外戚干政。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3、不合时宜: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流露有意归山的迹象。

就在此时,被赐金放还。这次的归山,实际是体面一点的放逐。赐金放还(744-755年,44-55岁)1、同僚诋毁:背景分析本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登高饮宴。本诗可能就是三人饮酒言欢时李白所作的劝酒词。背景分析本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距“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斗(dǒu)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烹(pēng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1赏析开头到"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为什么?悲夸张、比兴。雄壮永恒的黄河如此,人生更渺小短暂,仿佛朝夕之间。开头四句,虽豪壮,但豪壮中令人顿生悲凉。1赏析开头到"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为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欢☞没用☞不乐微醉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欢☞没用☞不乐微醉人生2赏析"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写了什么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欢2赏析"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写了什么内容,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蔑视权贵☞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由微醉到大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3赏析“岑夫子”到“斗酒十千恣欢谑”。a“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如何理解?b“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何单单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愤a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这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b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3赏析“岑夫子”到“斗酒十千恣欢谑”。a“钟鼓馔玉不足贵,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大醉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4赏析“主人何为言少钱”到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万古愁”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情感是什么?狂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才人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4赏析“主人何为言少钱”到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小结未醉微醉大醉黄河奔流不返青丝转瞬白发光阴易逝青春难再生不得意才不得用宴不尽欢壮志难酬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蔑视权贵无心功名小结未醉微醉大醉黄河奔流不返光阴易逝生不得意壮志难酬钟鼓馔5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比喻用典借代起兴朝如青丝暮成雪陈王昔时宴平乐钟鼓馔玉不足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5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比喻用典借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总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时代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时代背景公元八○五年,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⑴登城楼:交待了事件,又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⑵寄: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⑴登城楼:交待了事件,又含触景生情,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理解大意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理解大意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京六千里,荒远闭塞,没有旧日交好,只有苍茫的荒野,愈是在壮阔的、茫茫的天地之间,愈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满腔孤愤油然而生,溢满了整个心胸。这里的“茫茫”既是说海天茫茫,又是说愁思茫茫,既是现实的自然空间,也是诗人愁思浩渺的心灵空间。主客观世界浑然一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城上高楼”,“高”字,写立身高,所见远。作者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字,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境界辽阔、情意深广。

“城上高楼”,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沈德潜《唐诗别裁》:“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婉转、含蓄蕴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沈德潜《唐诗别裁》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第二联,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第二联,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远景,写山水景象。把目光远投,只见山岭绵绵,林树重重,遮住了诗人远望的视线,那曲曲折折的柳江,恰似我的曲结的愁肠。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远景,写山水景象。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诗解》评此联:“无限之情,以有限之景出之;无形之情,以有形之景状之,对此风景,情可堪乎?”对政治的抱负不绝,对友人的思念无限,但被重重山岭阻断,满腹愁思无形,但却似山岭林树重重叠叠,就如柳江江水滔滔不绝,又百转千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诗解》评此联:“无限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岭树”、“江流”两句,写遥望,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望而不见,自然想

尾联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滞”:不仅是柳宗元当时的处境,而且也是他最终的命运,最后他客死于柳州任上,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也是他一生命运悲惨的终结点。尾联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品评手法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诗人正是通过“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飑”,“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这些哀苦无比的景色的铺叙,景中见情地把自己被贬谪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品评手法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诗人正是通过“高楼大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是一首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为唐代七律名篇。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抒写了共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zhǎo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诗题分析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诗题分析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由苏辙诗中的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由苏辙诗中的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诗词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诗词译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齐读和子由渑池怀旧齐读内容概括前四句:以比喻写人生短暂、不定后四句:叙事为主,以所见所闻深化人生哲思内容概括分析成语“雪泥鸿爪”①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②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③比喻新奇,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别忘了答题步骤!分析成语“雪泥鸿爪”①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生命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语),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

小结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小结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诗人并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古今评说】【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学习要点】

1.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配乐朗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春江花月夜(赏析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赏析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两句依然在写景,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瀚,让诗人联想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一次见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接着,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万古长存。进而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这两章借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伤感。正是在这点上,诗人为传统的闺情诗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和意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首句由白云“起兴”。一片悠悠远去的白云;这不禁让读者想起崔颢名诗《黄鹤楼》颔联第二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甚是凄凉。此句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青枫浦”泛指遥远、荒僻的树林水边,也即眼前游子的羁旅之地。“不胜愁”乃特写镜头,用来一笔带过去小船上游子的愁云惨雾,再以他的妻子(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余地。“明月楼”指闺中少女或少妇居住之处,这里以物代人(游子之妻):思妇。这里又以蒙太奇手法闪现遥远某处一楼上,有一个少妇在望月怀亲。这种游子离愁、思妇相思恐怕在当时民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吧!本章既写游子客愁,也写思妇的相思。接下来的第六章则着力描写思妇的无限愁思,以此衬托游子的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可怜那个少妇,孤独一人,寂寞清凄,久立楼台,望月思亲,愁思满怀。唯有多情的明月,不忍离她而去。随着夜色深沉,月影移动,月光已照到少妇的梳妆台上了,而她却依然站在那里。“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这里,镜头多处移动,给读者以极大空间回味思妇的愁思,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又是一组蒙太奇镜头。此时,小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都看到那轮明月,虽互相思念,却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妇的极度思念化为幻想:她希望化作一缕月光,溶入铺天盖地的月光里,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但这不可能,于是又幻想委托云中的雁儿、水中的鱼儿为自己捎个信,传书到远方。可惜,善于长飞“传书”的鸿雁也飞不出铺天盖地的月光(或:何以解脱愁似无尽的月光!?);曾经传过“尺素”的鱼儿而今也只能潜入水底,激起几个小水纹而已。这里,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被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同时,思妇的“痴情”呼应第五章游子的“不胜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这又是一组蒙太奇镜头。此时,小船上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里,承接第七章,写思妇因思念至极,因思成梦,由梦生怜;思妇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潭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春将逝也,红颜将去。可怜这美好的青春,就这样在无限的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后,由倒叙闪至现实: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尽,可怜远方亲人依旧没有回家。这章委婉地写出了思妇一片惜春思亲的耿耿情怀。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斜月沉沉藏雾,碣石潇湘无路。

不知乘月几归,落月摇情满树。

随着时间推移,明月终于坠入沉沉海雾中(移动、追踪镜头),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思妇无奈叹息:不知在这么美好的明月之夜,能有几个游子趁月而归?只见多情的明月余晖,带着人间纷乱、复杂和激荡的思情,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至此戛然而止,题中五字,反反复复、或明或暗地放在诗的最后一章。最后以“摇情”收拾全诗,让人觉得诗欲止而情未了,让人回味无穷。

斜月沉沉藏雾,碣石潇湘无路。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抒情层次】(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抒情层次】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春江月夜的美景江畔月下的沉思因月而起的情思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江汉杜甫江汉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生述概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江汉①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②。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③。落日④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⑤。古来存⑥老马⑦,不必取长途。①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②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③“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④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病欲苏:病都要好了。⑤苏:康复。⑥存:留养。⑦老马: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江汉①①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此诗以首句头两字

颔联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颔联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

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而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运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诗人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另外,诗句中也自然流露了言外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怨愤之情。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致酒行李贺致酒行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致酒:劝酒。行:乐府诗的一种体裁。零落:漂泊落魄。奉觞(shāng):捧觞,举杯敬酒。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主父:《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折断门前柳:折断门前的杨柳。马周:《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龙颜:皇上。恩泽:垂青。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拿云:高举入云。呜呃:悲叹。致酒:劝酒。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人生感慨1、感慨社会:社会浑浊、世风日下、家国破败、政治腐败……2、感慨个人:身世坎坷,命途多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人生苦短,青春易逝、落魄他乡,忧愁幽思……人生感慨将进酒李白将进酒李白作者回顾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李杜”。作者回顾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赐金放还(744-755年,44-55岁)1、同僚诋毁:

因深得玄宗赏识,故遭他人嫉妒诽谤。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2、朝政腐败:

宦官、外戚干政。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3、不合时宜: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流露有意归山的迹象。

就在此时,被赐金放还。这次的归山,实际是体面一点的放逐。赐金放还(744-755年,44-55岁)1、同僚诋毁:背景分析本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登高饮宴。本诗可能就是三人饮酒言欢时李白所作的劝酒词。背景分析本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距“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斗(dǒu)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烹(pēng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1赏析开头到"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为什么?悲夸张、比兴。雄壮永恒的黄河如此,人生更渺小短暂,仿佛朝夕之间。开头四句,虽豪壮,但豪壮中令人顿生悲凉。1赏析开头到"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为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欢☞没用☞不乐微醉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欢☞没用☞不乐微醉人生2赏析"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写了什么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欢2赏析"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写了什么内容,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蔑视权贵☞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由微醉到大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3赏析“岑夫子”到“斗酒十千恣欢谑”。a“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如何理解?b“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何单单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愤a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这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b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3赏析“岑夫子”到“斗酒十千恣欢谑”。a“钟鼓馔玉不足贵,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大醉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4赏析“主人何为言少钱”到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万古愁”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情感是什么?狂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才人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4赏析“主人何为言少钱”到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小结未醉微醉大醉黄河奔流不返青丝转瞬白发光阴易逝青春难再生不得意才不得用宴不尽欢壮志难酬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蔑视权贵无心功名小结未醉微醉大醉黄河奔流不返光阴易逝生不得意壮志难酬钟鼓馔5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比喻用典借代起兴朝如青丝暮成雪陈王昔时宴平乐钟鼓馔玉不足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5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比喻用典借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总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时代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时代背景公元八○五年,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⑴登城楼:交待了事件,又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⑵寄: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⑴登城楼:交待了事件,又含触景生情,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理解大意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理解大意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京六千里,荒远闭塞,没有旧日交好,只有苍茫的荒野,愈是在壮阔的、茫茫的天地之间,愈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满腔孤愤油然而生,溢满了整个心胸。这里的“茫茫”既是说海天茫茫,又是说愁思茫茫,既是现实的自然空间,也是诗人愁思浩渺的心灵空间。主客观世界浑然一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城上高楼”,“高”字,写立身高,所见远。作者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字,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境界辽阔、情意深广。

“城上高楼”,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沈德潜《唐诗别裁》:“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婉转、含蓄蕴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沈德潜《唐诗别裁》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第二联,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第二联,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远景,写山水景象。把目光远投,只见山岭绵绵,林树重重,遮住了诗人远望的视线,那曲曲折折的柳江,恰似我的曲结的愁肠。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远景,写山水景象。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诗解》评此联:“无限之情,以有限之景出之;无形之情,以有形之景状之,对此风景,情可堪乎?”对政治的抱负不绝,对友人的思念无限,但被重重山岭阻断,满腹愁思无形,但却似山岭林树重重叠叠,就如柳江江水滔滔不绝,又百转千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诗解》评此联:“无限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岭树”、“江流”两句,写遥望,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望而不见,自然想

尾联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滞”:不仅是柳宗元当时的处境,而且也是他最终的命运,最后他客死于柳州任上,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也是他一生命运悲惨的终结点。尾联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品评手法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诗人正是通过“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飑”,“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这些哀苦无比的景色的铺叙,景中见情地把自己被贬谪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品评手法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诗人正是通过“高楼大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是一首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为唐代七律名篇。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抒写了共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zhǎo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诗题分析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诗题分析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由苏辙诗中的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由苏辙诗中的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诗词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诗词译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齐读和子由渑池怀旧齐读内容概括前四句:以比喻写人生短暂、不定后四句:叙事为主,以所见所闻深化人生哲思内容概括分析成语“雪泥鸿爪”①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②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③比喻新奇,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别忘了答题步骤!分析成语“雪泥鸿爪”①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生命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语),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

小结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小结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诗人并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古今评说】【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学习要点】

1.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课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配乐朗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春江花月夜(赏析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赏析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两句依然在写景,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瀚,让诗人联想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一次见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接着,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万古长存。进而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这两章借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伤感。正是在这点上,诗人为传统的闺情诗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和意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首句由白云“起兴”。一片悠悠远去的白云;这不禁让读者想起崔颢名诗《黄鹤楼》颔联第二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甚是凄凉。此句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青枫浦”泛指遥远、荒僻的树林水边,也即眼前游子的羁旅之地。“不胜愁”乃特写镜头,用来一笔带过去小船上游子的愁云惨雾,再以他的妻子(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余地。“明月楼”指闺中少女或少妇居住之处,这里以物代人(游子之妻):思妇。这里又以蒙太奇手法闪现遥远某处一楼上,有一个少妇在望月怀亲。这种游子离愁、思妇相思恐怕在当时民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吧!本章既写游子客愁,也写思妇的相思。接下来的第六章则着力描写思妇的无限愁思,以此衬托游子的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可怜那个少妇,孤独一人,寂寞清凄,久立楼台,望月思亲,愁思满怀。唯有多情的明月,不忍离她而去。随着夜色深沉,月影移动,月光已照到少妇的梳妆台上了,而她却依然站在那里。“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这里,镜头多处移动,给读者以极大空间回味思妇的愁思,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又是一组蒙太奇镜头。此时,小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都看到那轮明月,虽互相思念,却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妇的极度思念化为幻想:她希望化作一缕月光,溶入铺天盖地的月光里,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但这不可能,于是又幻想委托云中的雁儿、水中的鱼儿为自己捎个信,传书到远方。可惜,善于长飞“传书”的鸿雁也飞不出铺天盖地的月光(或:何以解脱愁似无尽的月光!?);曾经传过“尺素”的鱼儿而今也只能潜入水底,激起几个小水纹而已。这里,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被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同时,思妇的“痴情”呼应第五章游子的“不胜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这又是一组蒙太奇镜头。此时,小船上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里,承接第七章,写思妇因思念至极,因思成梦,由梦生怜;思妇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潭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春将逝也,红颜将去。可怜这美好的青春,就这样在无限的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后,由倒叙闪至现实: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尽,可怜远方亲人依旧没有回家。这章委婉地写出了思妇一片惜春思亲的耿耿情怀。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斜月沉沉藏雾,碣石潇湘无路。

不知乘月几归,落月摇情满树。

随着时间推移,明月终于坠入沉沉海雾中(移动、追踪镜头),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思妇无奈叹息:不知在这么美好的明月之夜,能有几个游子趁月而归?只见多情的明月余晖,带着人间纷乱、复杂和激荡的思情,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至此戛然而止,题中五字,反反复复、或明或暗地放在诗的最后一章。最后以“摇情”收拾全诗,让人觉得诗欲止而情未了,让人回味无穷。

斜月沉沉藏雾,碣石潇湘无路。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抒情层次】(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抒情层次】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宇宙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