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题思路_第1页
地理答题思路_第2页
地理答题思路_第3页
地理答题思路_第4页
地理答题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4地理答题思路一、答题总的原则: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都要往两个大的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等;人为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等。(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2.作答地理综合题:(1)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2)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3.问什么就答什么,有什么就答什么(掌握基础知识是前提)。答题时尽量结合题目所给的图上信息或资料作答:分清问什么:(1)答什么:内容关键词——答题方向:(异同点、形成原因、解决措施、区位优势、制约因素等):通常在句尾呈现,主要解决“答什么”的问题。(2)怎样答:方式关键词(描述、说明、判断、对比回答、分别回答、归纳、概括、分析回答、评价等)。通常在句首呈现,主要解决“怎样答”的问题。二、自然地理答题思路和要点(一)地形背熟世界及中国各地的地形分布,掌握它们的成因。背熟世界板块分布,掌握它们的名称和边界类型。1、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地形组成:主要有什么地形、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地势特点:海拔高度、哪里高、哪里低,向哪个方向降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表状况:起伏大小、平坦或崎岖;是否有流水、风力、冰川地貌发育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名称、分布方位、伸展方向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2、分析地形成因①板块作用形成的地形:板块碰撞、板块张裂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地壳运动抬升(隆起)、凹陷;褶皱、断层(宏观地貌)③外力作用形成地形: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的侵蚀、堆积作用(微观地貌)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2)三角洲形成的条件:①河流流量及流速、含沙量大小、②入海口附近地形条件③海岸地形及沿岸海水运动(3)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4)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5)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6)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7)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8)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9)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10)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11)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12)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13)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4)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15)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16)渭河平原的成因:内力作用:地壳断裂下陷,外力作用:流水的沉积作用。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3、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火山、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位于板块边界类型、火山地震带;地质构造——地震主要发生在构造断裂活动的地带(断层带)滑坡、泥石流的成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因素②地质因素植被因素④气候因素(降水)⑤水文因素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②过度开垦、③不合理施工④防灾意识薄弱,措施不到位4.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5、等高线地形图的常见题型分析

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或口袋型洼地的出口,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工程量小;②有盆地地形,集水面积广,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与等高线平行建设的理由: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行。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河流由四周向中心汇聚,呈向心状水系特征。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引水路线较短,投资少;避开山脊、鞍部等地形障碍。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的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⑺种植防护林应选择在:山坡上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⑻气象站应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⑼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向阳、空气清新的地方。

⑽港口或码头应建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港湾,要避开含沙量的河流避免泥沙淤塞航道。(二)气候特点描述与气候成因分析背熟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规律图。因为它是分析某些气候成因、洋流成因的基础。背熟各种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判断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1、回答气候特点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①气温哪个季节高,哪个季节低,最低月气温在0℃以上还是以下,气温的日较差(大、小)。②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以哪一、两种为主、气候的大陆性、海洋性、季风性特征是否显著②气温特点:全年或冬季和夏季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所属温度带、③降水特点:全年降水总量、季节分配、与热量配合情况④光照状况:充足或不足⑤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⑥气象灾害:寒潮、台风(飓风)、旱灾、洪涝、沙尘暴等2、气候成因的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位置:①纬度位置:热量高低②海陆位置:决定降水多少环流影响:①所受什么风带和气压带控制②季风环流决定降水多少地面状况:①地形、地势(如平原或山地,背风坡或迎风坡,山脉走向)地势高低影响气温垂直变化;坡向影响气温和降水多少(阴坡和冷空气迎风坡气温低;阳坡和暖空气迎风坡气温高;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②洋流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寒流流经降温减湿=3\*GB3③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决定降水多少;海洋性性与大陆性强弱;季风气候成因=4\*GB3④地面性质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水库等气温的影响因素:①太阳辐射——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②大气环流——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③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距海远近对气温的影响④地形——地形海拔高低、坡向、地形封闭等对气温的影响⑤洋流——沿岸寒、暖流性质对气温的影响降水的影响因素:①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受海洋影响程度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性质、风的来向③地形分布:地势、坡向对降水的影响④洋流:沿岸寒、暖流性质对降水的影响例2: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①处在中纬地区,故属温带气候②地处西风带,终年受西风影响③西面为北大西洋暖流,故空气温暖湿润④欧洲的地形平坦,山脉为东西走向,使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例3北美的温带海洋性狭长的原因:高大的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紧逼海岸,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5、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①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②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6、降水类型及其分布:(1)类型:对流雨(赤道的雨和我国夏季午后的雨),锋面雨(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地形雨(山地迎风坡如乞拉朋齐和火烧寮的雨),气旋雨(台风雨)。7、雪线高度(由气温决定):①不同纬度山峰:由副热带向南北两侧的高低纬递减。②同一座山峰:由降水决定,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夏季高冬季低,如不考虑降水,则阳坡高阴坡低。8、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9、大陆性气候的特征: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②降水少。②冬季寒冷,夏季炎热10、海洋性气候特征: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②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11、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12.气压特点:①高低气压的成因: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②热力原因形成的高低气压与气温高低呈负相关性,动力原因形成的高低气压不一定成负相关性,即高温的地方,气压不一定低,如副热带高压带;低温的地方气压不一定高,如副极地低压带。③海拔与气压一定呈负相关性,即同一地方,地面的气压一定比上空的气压高,山脚的气压一定比山顶的气压高。④气流上升的地方,气压一定低,气流下沉的地方气压一定高。⑤气压高的地方,天气一定晴朗,反之阴雨。⑥地面的气压高低与上空的气压相反。⑦注意:我们通常说某地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地方比的,而不是垂直方向上的两个点比。⑧气压高低与水的沸点成正相关性,如在青藏高原水的沸点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低,因为前者的气压比后者低。⑨在同一水平面上,风一定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上就不一定。13.分析冷暖锋对某地天气的影响:气温变化:高-→气温变化:高-→低气压变化:低-→高雨在锋后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大风、降温、雨雪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变化:低-→气温变化:低-→高气压变化:高-→低雨在锋前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阴雨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3)台风过境天气变化:晴天→狂风暴雨→风静天晴→狂风暴雨→晴天气温的分布:台风中心气温高,两侧气温低。气压:高-→低-→高台风眼风静天晴14、大气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1\*GB3①原因:自然原因:全球处于升温期。人为原因:a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多。b毁林。两者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GB3②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a海面升高(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沿海低地被淹。b各地干湿状况变化,各地经济结构改变。=3\*GB3③如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开发新能源。c提高能源利用率。d加强国际合作。e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2)、酸雨:形成的原因:①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大量燃烧化石(矿物)燃料,大量排放酸性气体。②(xx气候)降水丰富。酸雨的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②土壤酸化,植物死亡③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④危害人体健康如何治理酸雨问题:①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②研究煤炭中硫的综合开发与利用。③开发利用清洁能源。(3)、南极臭氧空洞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禁止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南极臭氧洞出现的时间:9-11月。(三)河流1、河流水系特点: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④河网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水系特点影响因素:①气候、②地形2.河流水文特点:①水量大小、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③汛期的季节和长短、④含沙量大小、⑤结冰期长短、(凌汛)⑥水能多少⑥以什么水补给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①水位: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小。③汛期:河流补给类型、补给时间长短④含沙量:流域内气候湿润状况、地面植被状况⑤结冰期:决定于河流所在纬度高低(最冷月月均温)⑥水能蕴藏量:①(地处什么气候)降水多,河水流量大。②(地处阶梯交界处或者地处山地、地势起伏大)水位落差大⑦凌汛:河流有结冰期、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初春和初冬季节3、在河流某地建水电站或修水库的原因:①(地处什么气候)降水多,河水流量大。②水位落差大③集水面积广④地处峡谷,建设工程量小,节省投资。4、某河航运价值大小评价:①地形平坦或崎岖,水流平缓或急促。②河流流量大或小,季节变化大或小。③冰期(有无长短)。④流域内人口稠密或稀少,经济发达否,运输的需求量大小。⑤河面宽否,水深否5、坡面上水的流向:与等高线垂直并由高处指向低处。6、河流有凌汛的条件:①由低纬向高纬流。②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③潜水层下有融水层发生时间各纬度不同,结冰时高纬早低纬晚,融冰时低纬早高纬晚。7、河流洪涝原因:(1)自然原因:A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B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河床高,排水不畅(或河道渲泄不足)。C扇形水系,集水面积大(2)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8、河流的治理:①中上游修水库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③中下游加固大堤④退田还湖,陡坡退耕还林⑤截弯取直(长江的荆江河段)⑥下游开挖入海新河(海河和淮河)。⑦防治水污染。9、河流水量大的原因:①地处什么气候区,降水丰富;②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广。③支流众多,水系庞大。10、河流的补给:雨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11、河流与地下水和湖泊水的补给关系:丰水期河水补给给地下水和湖泊水,枯水期反之。12、水电站的作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供水、防凌、减淤。13、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有关,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五)陆地和海洋1、某大陆架渔场的成因:①位于浅海大陆架,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水温高,利于鱼类繁殖。②有河水流入,营养丰富。③有寒暖流交汇,鱼类集中。海水上泛,饵料丰富,2、某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如华北平原):①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浪费和污染严重。⑤森林覆盖率低3、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①修建水库(或水利工程)。②跨流域调水(X水X调)。③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植物。④节约用水。⑤防止污染。⑥植树造林。⑦控制人口增长数量。⑧加强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提高水的利用率。⑨人工降水。4、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地貌)以什么为主。②气候类型是什么。③河流的水文特征是什么。④植被类型是什么。⑤土壤类型是什么。人文地理答题思路:一、人口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主要原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型:高增长阶段:(死亡率下降引起)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原因: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影响: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加重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增长下降阶段:(出生率下降引起)出生率迅速下降,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下降原因:生产力提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发展及子女抚养费、教育费增加等。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影响:人口老龄化,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劳动力和兵源短缺,等问题突出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现代型“三低”模式发展中国家:过渡模式中国:基本转变为现代型全球:过渡型3.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和对策代表地区欧美、大洋洲亚非拉国家分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情况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快原因生产力提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发展及子女抚养费、教育费增加使生育观念转变等。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问题表现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的比重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劳动力和兵源短缺,青壮年负担过重;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突出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使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实行计划生育,降低自然增长率4、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条件、生产方式、政治因素、开发历史、军事、旅游、科技等5.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也会导致人口迁移。(2)经济因素——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条件、交通和通信的发展(3)政治因素——人口(移民)政策、战争动乱、政治迫害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7、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①为迁入地提高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②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和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迁出地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口的迁出可以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人口迁出会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8.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比较项目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参考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限定因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消费水平体现的意义生存发展人口数量大小估算标准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根据现有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产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变动情况等9.提高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科技水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潜力;合理、适度消费等二.城市与城市化答题思路1.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平原是城市分布的最理想的地形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带;我国绝大多数大城市位于平原上。②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③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谷地或开阔的低地分布。(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②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边缘地带,这里地形比较平坦,气候条件优于内陆地区,便于发展对外贸易。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的分布。(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①河流的为城市提供水源和水运。(4)自然资源与城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5)交通与城市①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②交通变化会给城市的分布及兴衰产生很大影响。(6)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①政治中心多发展成为大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如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等。②军事、宗教城市。如麦加和麦地那、梵蒂冈城、我国西藏的拉萨。(7)科技、旅游与城市:科技城—日本筑波;旅游城—黄山市、张家界市2.城市功能区类型: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城市功能分区占用城市土地面积主要影响因素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中心商务区小经济因素租金最高位于市中心高楼林立;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昼夜人口差异大商业区小经济因素租金高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交通便捷、人流量大住宅区大经济、交通、环境是城市最普遍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商业区外围,地价较低又方便上下班和购物有配套服务设施,因经济因素分高级和低级住宅区工业区大经济、交通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向城市外缘扩展和迁移因协作关系而聚集;因环境要求和降低成本而远离城市中心3、城市功能区形成原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历史原因(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社会原因:(种族或宗教团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收入高低等导致住宅区的分化)行政原因(政府政策、新城市规划)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区空间重叠交错,不同等级城市构成层层嵌套城市体系4、城市化的含义:三个变化过程: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主导变为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城市化特征: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②乡村和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③交通发达。);处于后期阶段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出现巨大的城市带: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6、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①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②城市交通问题;(交通拥堵);③城市住房问题(住房紧张);④城市社会问题(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解决措施:(l)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2)进行合理规划(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②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4)扩大绿地面积。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推力: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服务设施全,交通便利8.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中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产生影响;地域文化还对城市居民饮食、风俗、服饰产生影响。三、农业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生产历史自然因素:(1)、气候: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气象灾害①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变化大小、温度带②降水特点——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分配特点、气温与降水配合状况、干湿状况③光照状况——是否充足(2)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等所占比重,耕地面积多少,土地数量和价格;地表形态平坦或崎岖;海拔高度、坡向;(3)土壤:土壤种类、肥沃程度、盐碱性、土层厚度(4)水源:灌溉水源(河湖水、地下水、冰川融水)

(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工业基础,生产历史市场条件(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消费习惯)交通条件(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某地农业区位远离市场的原因(如海南是我国冬季瓜果供应、美国南部阳光地形种植花卉和蔬菜供应北方市场等):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农产品保鲜、冷藏术的发展。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国家政策(政策、价格、补贴、资金)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和养殖技术)工业基础,生产历史2、农业特点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生产部门(农林牧渔)、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作物和牲畜种类等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典型地区分布、主要产品、主要特点、区位条件分析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①东亚:水稻种植业。种植园农业②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③中亚:灌溉农业和畜牧业。④西亚和北非:灌溉农业和畜牧业。⑤地中海沿岸:园艺业。⑥欧洲: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园艺业。⑦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灌溉农业等。⑧南美: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1)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发展条件: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地势低平的河流中下游平原;③河流众多灌溉便利;肥沃的水稻土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⑤对粮食需求量大及饮食偏爱(市场需求大)主要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2)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条件:①气候温和多优良的天然草场;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出口④稳定的海外销售市场特点:①大牧场经营,生产规模大;②商品率高;③农业科技水平较高;(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及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发展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③地广人稀;④发达的工业基础⑤先进的农业科技我国商品谷物农业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4)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展条件:①气候较温和湿润;②地广人稀;③交通便利;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5)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等。优势区位条件:①有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②自然条件优越;③有便利的运输条件;④劳动力丰富。特点:①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②种植园在该国作物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主要产品:甘蔗、橡胶、茶树、油棕、咖啡等。(6)乳畜业:①分布欧洲、北美、新西兰: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③集约化程度高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土壤贫瘠)适宜多汁牧草成长;②人口城市众多,③市场广阔;③交通运输便利;④先进的科技②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人口稠密,城市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③交通发达。(7)地中海式农业: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气候区。以水果、花卉、蔬菜生产的时鲜业著名。形成区位条件:市场:广阔的欧洲市场(欧洲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交通:发达的交通运输(航空、高速公路)技术:冷藏、保鲜技术先进5.我国区域农业特征中国各地的农业地域类型:①东北:商品谷物农业。②(内蒙古等四大牧区):牧区畜牧业。③华北:传统旱作农业。④南方(含西南):水稻种植业。⑤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灌溉农业。⑥新疆沙漠地区:绿洲农业(也可以说是灌溉农业)。⑦青藏高原的湟水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河谷农业。⑧横断山区及南方丘陵:立体农业。⑨云贵高原:坝子农业。⑩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混合农业)。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和农作物差异:①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冬小麦、春小麦、棉花、花生、甜菜;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②秦岭—淮河以南:水田;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甘蔗;一年两熟~三熟。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②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利区位因素: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南方低山丘陵: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季风气候,湿润多雨;丘陵地形,排水良好的坡地;酸性土壤(红壤)适宜茶叶生长。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的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有利自然区位因素:光照、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丰富

不利自然区位因素: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⑹我国的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②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利区位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6、农业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山区农业的开发:①走立体化农业之路,坡度大的发展用才林、果林。坡度缓的地带可发展种植业,积水洼地发展水产业②加快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③防止水土流失(如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四、工业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②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工业部门类属名称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③社会因素:国家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④环境因素;工业用地一般建在城市的外围和郊区,并考虑风向和水源;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3、传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地理位置;能源及矿产资源条件;工业和农业基础;海运、铁路及公路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传统工业发展措施: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等。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分析: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众多;气候宜人,环境洁净优美;航空、高速等现代化交通和网络通讯发达;政府政策支持等5、工业积聚的原因:生产联系(投入产出、生产协作、共用资源与能源等)、空间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信息联系(共享信息交流等)6、工业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7、工业分散的原因:考虑经济效益,获取最佳的生产区位(劳动力、原料、技术、市场等);保护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分散的原因:产品轻薄短小运输费用少;研发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设在劳动力、地价、房租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8、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9.城市工业布局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

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

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

煤炭基地);

工业联系有投入-产出联系等。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10.世界主要工业地域类型区位分析

⑴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⑵“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社会经济因素: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11.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区位分析

⑴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2)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利区位因素: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⑵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工农业基础好。

不利区位因素: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⑶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利区位因素: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⑷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2)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利区位因素:能源、资源不足

⑸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为提升安徽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⑹中部崛起的途径:①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②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③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化区域经济布局④加快公路航空和乡村道路的建设力度⑤发展循环经济⑥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⑦加快人力资源开发4.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比较工业特点区位优势面临问题及对策辽中南著名的重工业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大连的海运;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统一电网;国家政策扶持。水源、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跨流域调水,节能降耗,治理环境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近棉花产地;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天津的海运;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作依托,科技文化发达,劳动力素质高;有统一电网;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水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跨流域调水,西电东送,节能降耗,治理环境沪宁杭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优越的位置:东部经济区的中心;便利的交通:“黄金水道”的入海口,沿海航运的中点,京沪、沪杭线交汇,国内三大航空港之一;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消费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力;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能源和矿产不足土地资源紧缺环境质量下降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治理环境珠三角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常规能源不足土地资源紧缺环境质量下降西电东送,治理环境12产业转移1.区域内部产业的发展表VI—1—2—2区域内部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低级形态高级形态第一产业(农业)逐渐较少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服务业,经济水平的标志)稳步增加2.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因此发达区域较落后的产业就向较落后的区域转移,主要表现为较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业转移对移出地、移入地的影响表VI—1—2—3产业转移对移出地、移入地的影响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污染减少,改善了环境质量乡村地区变为工业化地区,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废弃物排放增多,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增长速度可能加快。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就业机会有所增加;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国民经济收入也得到提高,但增幅不及产业移出地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主导产业的变化;(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如信息产业的地域分工的变化(深圳由加工到高科技工业)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对接受地的环境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就业机会的变化(四)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因素:质量和数量的不同导致价格的差异,从而影响产业的转移。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3.市场因素: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成为重点投资地区(如汽车生产)。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用地、地价、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五、交通运输1、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①速度快慢。②运量大小。③运费高低。④投入多少,成本高低。⑤灵活性强差。⑥连续性好差。2、某铁路或某运河或某公路某管道的作用:①沟通了哪里和哪里的联系,缩短了哪两地的航程(或路程)。②加强了哪两个地区的联系,加快对外开放。③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④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⑤加快脱贫步伐。3、某铁路或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①经过什么地形区,地势起伏大,多地质灾害(如南昆铁路,经过喀斯特地形区)。②跨山越河多(南昆铁路)。③高寒、冻土、缺氧、生态脆弱(青藏铁路)。4、港口区位条件:⑴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海港:港阔水深岸陡、有避风浪的港湾,无泥沙淤积。⑵筑港条件: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⑶腹地条件:⑤与某铁路线连接,水陆交通便利⑷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5)政策条件:如设立自由贸易区5、航空港区位条件: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5、某地有公路或水运了为什么还要修铁路:因为铁路①运量大。②运费低。③速度快。④连续性好。⑤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6、为什么在山区首选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7、某管道建设的不利的自然条件:①地形复杂,经过某地形区,多地质灾害,施工难度大。②气候干旱或高温多雨。③人烟稀少,难维护。④生态脆弱。8、建设某输油管道的意义:①缩短了距离,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②避开了局势动荡的某地区,保障了安全。③管道的运量大、损耗少、连续性强。9、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⑴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⑵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避开断层等。⑶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人为因素:⑴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⑵经济:经济发展,运输需求增加;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⑶建设费用——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⑷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⑸政治;民族团结、老区人们脱贫致富、巩固国防等。⑹科技——如高原冻土修筑铁路技术、高速铁路修建技术等。10、交通运输线建设的意义:经济意义:完善交通网(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促进沿线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社会意义:促进区域间文化科技交流;利于民族、边疆地区建设政治意义:国防安全等六、商业1、商业网点的区位: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或区域,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便利的交通条件,利于人流、物流的聚集;『市场最优、交通最优』2、某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工农业发达或经济发达)和销售区(人口稠密)。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3、上海成为商业中心的条件:①上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②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4、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①出口工业制成品、资金和技术及少数农产品。②进口原料和燃料。5、某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①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②进口工业制成品。七、能源

1.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核燃料运输量少,地区适应性强。

2.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3.调整措施: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4.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对西部的意义:a.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增加就业机会;d.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③对区域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5.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以水电为主;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

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东部地区的意义;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八、环境问题1、问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④滥砍乱伐森林。⑤草场退化。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⑦湖泊萎缩。⑧湿地减少。⑨滑坡、泥石流2、问某地有什么环境问题:除了从以上考虑方面考虑外,要考虑污染(废水、废气、废渣和固废弃物、噪声等)问题,如要问我国南方低山丘陵主要的环境问题,除了答“水土流失”外,还要答“酸雨”。还可以考虑答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生态意识淡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传统的经济模式,损害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3.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影响与措施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变率、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人为原因: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CO2、甲烷等温室气体;②毁林造成植物对CO2的吸收减少影响: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生物物种遭受损失、渔场范围发生改变、土地荒漠化加重②导致气象灾害多发:干旱、洪涝、暴雨灾害增加、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增加③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港口设备和建筑物损坏;水产养殖业受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对农业影响:使中纬度地区农业受损,高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世界粮食总产量会下降②对工业影响:影响各地区的能源消耗,为新型工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市场③对人体健康影响:增加疾病的发病率,扩大疾病的传播范围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③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和效率;④采用新能源;⑤植树造林臭氧层破坏原因、影响与措施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上升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过量的紫外线使农作物叶片受损,抑制光合作用导致减产,及使农产品质量劣化。杀死水中微生物,使某些物种灭绝。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酸雨原因、影响与措施原因:自然原因:①多雨的气候②污染不易扩散的地形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煤)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影响:①空气能见度下降,人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②使河湖水土壤等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塑料金属设施措施:①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4、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冲刷(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③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⑥西南:地质灾害多。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1\*GB2⑴水土流失原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④植被覆盖率低。(2)人为原因: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②开矿。③土地利用不合理。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①使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③湖泊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标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黄土高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如①植树造林。②陡坡退耕还林还草。③缓坡修筑梯田。④沟谷:打坝建库。⑤塬地平整土地。⑥矿区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⑧限制载畜量。⑨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2)南方丘陵:①走立体农业道路。②山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封山育林。(3)东北:①植树造林。②黑土培肥(秸秆还田最有效)=2\*GB2⑵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GB2⑶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

=4\*GB2⑷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工程建设和开矿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人工草场。限制载畜量。合理利用水资源。设置沙障。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5、解决我国南方农村生活用能的措施:①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力发展沼气。④营造薪炭林。⑤开发小水电。⑥利用新能源6、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7、生态农业的优势: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气候、水等自然资源;②实现生态良性循环③多种经营,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综合发展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8、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制沼气循环)①将废弃物有效利用转化为有机肥料与能源,实现生态良性循环②解决生产生活能源③增加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④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9、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角度分析问题:要从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方面展开,即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例如:生态持续发展: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果园菜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经济持续发展:利用地热温泉、农产品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社会持续发展: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十四、世界地理1、日本工业布局在沿海的原因: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国内市场狭小。③建在港口便于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2、日本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利:①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②科技发达。③岛国,多天然良港,海运便利。不利: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严重。3、河流下游洪涝严重的原因(如孟加拉国):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某季节。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4、非洲贫困的原因:①地势高,土地贫瘠。②气候干旱。③人口增长过快。④科教落后,人口素质低。⑤生态环境恶化。⑥政局动荡。⑦帝国主义侵略的恶果没有消除。5、北非(澳大利亚)沙漠面积广大的原因:①副高和信风控制。②寒流影响。③高原高山阻隔。④海岸平直。⑤植被遭破坏。6、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热带雨林的成因:①地处低纬,全年高温。②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上,多地形雨。③某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7、欧洲温带洋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①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②山脉东西走向。③北大西洋暖流影响。④地处中纬西风带。8、某沙漠(如南美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成因:①副高控制。②寒流影响。③地处信风的背风坡,盛行离岸风。9、某两国农业生产条件比较:①气候(光热水)。②耕地面积大小。③土壤肥瘦。④技术。⑤劳力数量和素质。⑥交通。⑦市场10、鹿特丹兴起的条件:①处在英吉利海峡的咽喉。②位于莱茵河口。③位于亚欧大陆桥的西端。④其它的港口兴起条件皆可答上。11、美国东北部工业兴起的条件:①煤、铁矿丰富。②有五大湖及大西洋廉价的水运。③农业基础好。④答市场广阔、科技先进、劳力素质高皆可。12、美国人口向西、南部迁移的原因:①东北部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②西、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③西南部发展了新兴工业,就业机会多。13、巴西热带雨林面积广大的原因:①地处赤道低压带内,盛行上升气流。②地形平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