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环境法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环境法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环境法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环境法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法1、环境法上所讲的环境,是指(物质的客观存在)。2、环境法律规范在性质上属于(社会法规范),它是典型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立法目的的法律部门。3、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环境。4、人类早期发展的重要特征是(自我中心主义)5、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类对环境的适应)6、环境保护最为一个较为明确的和科学的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来的。7、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8、(经济人假设)恰恰是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9、《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表明的观点是(零增长、零排放)10、“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提出这句话的文件是(《东京宣言》)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12、在我国当前的环境法规体系中,属于综合性环境法律的是(《环境保护法》)13、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较为明确的科学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14、人类环境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5、人类环境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16、人类环境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17、人类环境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重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18、传统环境观的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19、传统环境观的指导思想是(人统治自然)20、传统环境观的主要特征是(反自然)21、现代环境观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2、“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诞生的标志性文件是(《我们共同的未来》)23、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生态人类中心主义)24、(环境道德)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会议是(1980年的联合国大会)25、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大会以决议的方式决定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26、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需求的满足)29、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人类的自身发展)。30、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人类的自身发展)31、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需要的满足)3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3、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4、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功能是(利益衡平)35、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需求是(利益主体的多元)36、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主旨是(以和谐方式处理冲突)37、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本质是(双向互动的过程)38、传统宪法缺陷的是:传统宪法未将环境权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以确认、传统宪法未明确国家或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或职责、传统宪法未明确环境保护原则)39、有关环境法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环境法是公法与私法相互交错的领域、环境法是运用公法手段调整私法领域的法部门、环境法所调整的环境问题是在私法秩序下产生的)有关风险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在国内立法方面,已有实践)环境责任的公平负担从根本上说,实际上是(相关费用的公平承担问题)。实现环境责任公平负担的制度是:(污染者负担制度、开发者养护制度、受益者补偿制度、主管者负责制度)有关环境民主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环境民主原则具体体现为民主参与、要实现环境民主原则,需制定有关公众参与的专门法律、《奥胡斯公约》将环境民主的内容归结为获得信息、公众参与和司法救济)(法院)是实现司法救济的核心。环境权利的司法救济具体的救济途径则以(诉讼)为主。环境保护综合性立法的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表述正确的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国家环境管理机构是最重要的主体、环境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具有对应性)国家环境管理主要表现为(国家环境行政)。社会环境管理主要表现为(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环境管理主体权利的是:(环境管理规范制定权、环境行政处理权、处罚强制权、物权、环境司法权)环境管理主体义务的是:(管理性义务、服务性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环境受控主体义务的是:(遵守和维护环境法律秩序的义务、服从国家环境管理的义务、服从制裁的义务)环境受控主体权利的是:(受益权、保障权、参加环境管理权、环境使用权、申诉和控诉权)环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核心是(生存权)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是最早宣告环境权的。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全球环境保护战略。(环境权)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三代权利。环境权的核心是(人们的生命健康权)。环境权最为一项基本人权,其核心是(生存权)。环境权的主体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环境权的对象时(人类环境整体)。环境权的实施方式是(多样的)。环境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能体现环境权是复合性权利的是:(财产权、人身权以及生态等权利的复合、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复合、实体与程序的复合)环境权民法保护动因的是:(在物质基础方面,公法与资源的第二次分配相适应、在运行方式主面,公法的突出优点在于其直接管制的强制命令性、在动力来源方面,公法的利益内容是公共性的)(绿色文明观念的建立)是将环境保护纳入诚信原则的核心。绿色文明包括:(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环境安全”的最先倡导者是(莱斯特·R·布朗)(环境安全)是整个交易安全与经济安全问题中的基本问题。成为当代社会公序的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新的良俗的是(环境道德)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一切环境要素)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协调,并且各种传统公法手段与私法手段又都要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有所发展,形成了具有环境法特征的规范体系)国家环境管理权产生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环境管理与传统行政权的显著区别在(于积极、主动性)环境行政立法体制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环境立法的实现和环境司法的前提是(环境行政立法)中国的环境立法具有较强的(原则性)。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也开始了以(控制公害)为中心,包括以(保全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内容的环境立法。(以无过错原则)取代过错责任几乎成为各国环境立法的首要问题。环境行政执法行为效力是:(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对于违法的环境行政行为,法院应(撤销)环境行政执行行为失去法律效力原因的是:(执行条件不复存在、执行完毕、执行行为期限届满)环境行政许可的特征的是:(以禁止为前提,以少数人的许可为例外、具备资格并经审查方能许可、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环境许可证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的是(饮用水许可证);环境许可证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的是:(土地使用许可证、农药生产、销售、使用许可证、森林采伐许可证、海洋倾倒许可证、渔业养殖许可证、渔业捕捞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狩猎许可证)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执行性、强制性、行政性)环境行政直接强制措施的是:(对人身的强制执、对财产的扣、对场所的侵入)环境行政间接强制措施是:(代执行、执行罚)环境行政司法原则是:(简便原则、公正原则、相关人员回避原则)环境行政司法的主体是(享有行政司法权的环境行政主体)。当事人提起环境行政复议应具备的条件是(对环境行政主体具体的行政处罚行为不服)(环境行政合同的条款)是环境行政合同的核心。行政合同订立方式的是:(要约和承诺、招标)环境行政合同的主要条款类型是:(当事人一方要求必须规定的条款、根据法律的规定或按环境行政合同的性质所必须具备的条款、一般行政合同所应具备的主要条款)环境行政合同的相对人享有的权利是:(补偿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特有行为权、应得报酬权、额外费用请求偿还权)环境行政合同履行的显著特点是:(环境管理机关在合同履行中享有特权、相对人享有一般民事合同所没有的权利)环境行政指导的作用是:(抑制作用、协助作用、引导作用、调整作用)生产者承担责任延伸制度内容是:(经济责任、废物管理责任、信息责任)“污染者负担”在我国的一种最重要表现形式是(排污费的缴纳)环境刑事责任的立法类型是:(制定特别刑法、在环境保护法律中规定刑事条款、在刑法典中专章规定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的显著特征是(并处财产刑)环境侵权责任的法律特征是:(特殊性、财产性、强制性)环境侵害行为特殊性是:(主体不平等、侵害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环境违法行政包括:(滥用职权、行政失职、行政越权、事实上的错误、法律上的错、程序违法)环境行政主体承担法律责任是:补救性的行政责任:(恢复原状、履行职务、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撤销违法、行政赔偿、返还权益)惩罚性责任:(通报批评、行政处分)我国有权追究环境行政责任的主体是(:权力机关、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和分管机关以及上级行政机关)环境行政责任的特征是:(环境行政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是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必然法律后果、环境行政责任是环境行政法律有关系主体的责任)对环境法律责任的理解正确的是:(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法律的否定性评价、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环境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义务)环境诉讼难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立法的不完善)环境诉讼难的客观原因是(司法环境不好)环境诉讼难的直接原因是(环境诉讼机制的缺陷)环境诉讼难的主观原因是(法官素质与水平不高)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的环境诉讼开始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强调(事前救济或事中救济)。环境公益诉讼保护的是(公共环境利益)。(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中国的奠基,从此开始了中国的环境保护道路。我国环境保护问责制的具体规定是在(《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中)人与自然冲突时应遵循的原则是:(系统原则、和谐原则、可持续原则)环境法的主要作用领域是(环境保护活动)。环境法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是:(风险预防原则、环境公平原则、环境民主原则)(风险预防原则)最早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公序良俗原则早在(《法国民法典》)中就有体现。代际公平理论是由(美国的魏伊丝教授)提出的。在当代民法中,(安全价值无意识)最为重要甚至是核心的价值。环境行为包括(管理主体的行为和受控主体的行为),可以表现为(具有权力因素的环境管理行为,如环境管理机关的职权行为;又可以表现为具有财产因素的行为,如对开发利用环境者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合法权益)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特征是:(主体具有广泛性、环境管理主体是最重要的主体、权利义务的对应性)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环境法律关系的当然因素)。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构成法律有关系内容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法律有关系的客体)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一次明确的宣布了国家环境政策的法律.设立了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是一部从宏观方面调整国家基本政策的法规)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环境保护基本法以(对人类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为立法目的和法律控制的内容。环境保护基本法以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义务)以及国家的环境保护职责和管理权限为形式。环境保护基本法以(全面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宗旨。环境保护基本法以对一国环境法律秩序的建立、确认和保障发挥(基础与核心)作用。我国中央一级的环境管理机构分三类:(综合性环境管理机构、部门性环境管理机构与专门性管理机构)。其中,部门性环境管理机构分为:(综合部门的管理机构、专业部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部门自管的环境管理机构,是我国部门性环境管理机构的是国家林业局)港务监督的监督管理职责是:(对港区水域进行监视.主管防止船舶污染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对船舶污染设备和材料的检验、鉴定工作、管理有毒有害、危险物品的运输和装卸,防止意外泄露事故等)狭义的环境规划是指(环境保护计划)环境保护计划一般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排放控制、污染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环境保护计划的内容(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制定)、(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环境保护计划建议)法律文件中规定防止污染转嫁规则的是:(《环境保护法》、《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决策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由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桥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是:(某县产业园区规划、黄河三角洲区域规划、某地新建一所学校)节约用水措施是:(流域管理机构预测来年用水量,制定年度水、用水应当计量、政府应当改善城乡居民的引用水条件)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的国际会议是:(斯德哥尔摩会议)世界上最早颁行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美国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在《宪法》的(第26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颁布于(1989年)我国负责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是(环境保护部)我国中央一级的环境管理机构包括:(综合性环境管理机构、部门性环境管理机构、专门性环境管理机构)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经作出规定的项目,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实施环境资源法的其他规范提供准确、严格的范围界限,为认定行为的合法与否提供法定的技术依据的是(环境标准)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国家级环境标准的机关是(环境保护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时间是(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将我过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分为(建设项目评价和战略性评价)政府处置制度是:(与司法裁决平行的制度、政府处置制度适用于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对上级人民政府的“决定”不能诉诸法院引起行政诉讼)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当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制度”,关于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是:(申请者按规定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申报登记、主管机关不发给申报登记证时,应重新申请申报登记、申请者在申报内容发生重大变化时,应该进行申请申报登记)危害环境的犯罪的同类客体为(环境社会关系)。污染者负担在我国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排污费的缴纳)。现场检查是在法律上授予检查主体以(进入权),使其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现场进行检查。限期治理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年)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中央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决定机关是(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中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限期治理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年)。限期治理的决定机关是(有关的人民政府)。政府部门采取强制应急措施的条件是(“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害,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污染转嫁的构成要件包括:(转移的设备或技术对环境的污染危害严重、接受转移的企业或个体生产经营者没有防治污染的技术等、主观上有过错)明确提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文件是(《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可持续发展由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桥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美国)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对环境影响很小的,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所在地公众的意见)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有权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政府部门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国家对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限期淘汰制度)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对生产经营者的清洁生产要求包括:(指导性要求、强制性要求、自愿性要求)根据《节能法》的规定,节能标准包括:(国家节能标准、行业节能标准、企业节能标准)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定是:(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依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大型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审批机关是国务院)建设占用土地,设计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500亩;其他土地超过1000亩的由(国务院批准)我国统一组织领导全国城乡绿化工作的部门是(全国绿化委员会)我国《森林法》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根据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牧业利用合理的是:(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当合理利用草原,保持草畜平衡、牧区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当实行划区轮牧、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实行牲畜圈养)地表层缺乏植被保护,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水、跑土、跑肥,使土层逐步变薄变瘠的现象是(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开发正确的是:(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禁止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安置移民、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的农牧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的组织迁出,并妥善安置、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尚未迁出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由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妥善安排)我国《渔业法》规定,引进转基因水产苗种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国家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我国《水法》所称的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根据我国《水法》的规定,水资源权属是:(我国实行水资源单一国家所有权制度、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水库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同时规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无偿使用权)根据我国《水法》的规定,水资源管理体制是:(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依照我国《水法》的规定,水资源规划分为(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根据我国《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使用权的最高期限表是:(养殖用海为15年、拆船用海为20年、旅游娱乐用海为25年、盐业、矿业用海为30年、公益事业用海为40年、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为50年)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为:(海域使用申请)。任何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探矿权人享有的权利包括(:按照勘查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期限及工作对象进行勘查、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假设供电、供水、通讯管线、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同行、根据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优先取得勘察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域内发现矿种的探矿权、自行销售处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一统一收购的矿产品外的,在勘查中按照标准的工程设计施工回收的矿产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征依据是(矿产品的销售收入)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过审查批准,取得(采矿许可证)属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是(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向有关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我国对自然保护区实施综合管理的机关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美国黄石公园)根据《森林法》的规定,森林公园的等级包括(: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森林公园)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的是(大、中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有权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的机构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我国《水污染防治法》颁布于(1984年)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适用范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排放总量的制度是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的部门是(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污染物排放削减任务的或者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噪声污染防治法》调整的对象的是(某建筑工地夜间作业产生的建筑施工噪声、孙某家的房屋外面正临一条城市交通主干道,产生的交通噪声、某工厂生产作业产生的工业噪声)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国家环境噪声质量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予以(禁止)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办理核设施选址审批手续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依照《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于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外围地区,应当划定(规划限制区)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三大阶段,(原始人类时期、农牧业社会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现在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全球性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大规模生态破坏)。3、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悲观论者、盲目乐观论者、积极乐观论者)。4、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将环境问题分为:(1)、第一环境(2)、第二环境5、因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将环境问题分为:(1)、环境污染(2)、自然破坏6、环境污染的是有不同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7、属于环境破坏的是:1、气候异常2、草原退化3、水土流失4、物种灭绝5、水源枯竭6、土地贫瘠化7、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5、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将环境分为:1、天然环境2、人为环境8、依据组成人类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的不同可将环境分为:1、大气环境2、水环境3、土壤环境4、生物环境9、依据环境的范围不同,可将环境分为:1、区域环境2、地理环境3、地质环境4、宇宙环境5、聚落环境10、当今人们所严重关切的现代环境问题主要是:1、酸雨2、臭氧层破坏3、全球气候变化4、生物多样性的锐减5、土壤退化加速6、有毒化学物品的污染和越境转移7、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8、污染导致的海洋生态危机9、森林面积急剧减少10、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大规模生态破坏11、现化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1、全球性环境污染2、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3、大规范生态破坏12、现代化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表现在:1、平等2、和谐3、协调4、统一5、相互尊重13、在环境学看来,形成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不正确地把自然看成是人类为所欲为地索取的对象2、人类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助长3、全世界极其严重的贫富分化,使得人们把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4、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开发自然但同时又是破坏自然的强大武器14、当发生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系统原则2、和谐原则3、可持续原则15、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两个最基本的要点:1、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应当是凭借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次昂平的,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的、片面的、自私的未来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的剥夺后代人本应该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16、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17、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与实现观,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它要求在生态环境可承受下来解决当代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关系2、它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的情况下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的关系3、它要求在不危害全人类整体经济发展下解决当代不同国家地区的协调关系18、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律内涵主要包括:1、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功能:利益衡平2、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的需求:利益主体的多元3、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主旨:以和谐方式处理冲突4、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的本质:双向互动的过程19、环境法产生的法律原因有:1、传统基本法的不足2、传统民法的不足3、传统行政法的不足4、传统刑法的不足20、环境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环境利益的公平享有、环境责任的公平承担)。21、环境问题的公平享有由(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组成)。22、公众参与包括,(制度内的参与、制度外的参与)。23、环境法体系分为,(立法体系、规范体系)。24、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分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25、环境法的主体分为两类,(管理主体、受制主体)。26、环境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环境资源、环境行为)。27、环境权的主体,(当代人、后代人)。28、环境权的内容,(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侵害请求权)。29、环境权的内容,(宪法权利、行政法权利、民法权利、诉讼法权利)。30、环境权的复合性,(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复合体)。31、环境权的类型,(公民环境权、国家环境管理权)。32、环境权的法律保障应体现,(实质公平、社会利益、环境安全的目标)。33、诚实信用原则的发展在大陆法系经历了,(罗马法、近代民法、现代民法)三个阶段。34、绿色文明包括,(绿色经济、绿色文化)。35、现代社会公序良俗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环境道德)。36、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有:1、当事人的广泛性2、诉讼目的特殊性3、诉讼理由的前置性4、请求救济的内容的预防性5、诉讼我判效力范围的扩张性37、专门环境诉讼与传统诉讼相比所具有的特征是:1、诉讼的整体性2、内容的综合性3、目标的双重性4、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5、程序设置向弱者一方倾斜38、环境诉讼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1、公法手段对私法领域的介入2、对行政权、民事权利主张的双重审查3、社会公共利益的裁量4、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的运用39、环境诉讼的双重性是指:1、具有行政诉讼的特点2、具有民事诉讼的特点40、环境诉讼难的原因有:1、环境立法的不完善是环境诉讼难的主要原因2、环境诉讼机制缺陷是环境诉讼难的直接原因3、法官素质与水平不高是环境诉讼难的主观原因4、司法环境不好是环境诉讼难的客观原因41、环境司法救济存在的主要问题:1、环境案件受理难2、环境案件审理难3、环境案件执行难4、环境案件判决难42、环境案件受理难的原因是:1、地方保护2、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3、行政行为相对人不敢告、不愿告4、法院不愿受理、不敢受理43、环境案件审理难的原因是:1、缺乏完善的环境实体法2、缺乏完善的环境程序法3、缺乏刑事案件的具体量刑标准4、缺乏严谨的政府职权划分,“依法争权推责”现象时常发生44、环境案件判决难的原因是:1、地方保护主义2、部门保护主义45、环境诉讼的类型:1、环境民事诉讼2、环境刑事诉讼3、环境行政诉讼46、从科学的角度,完善环境诉讼制度的途径有:1、建立确保利害关系人参加的程序2、建立关于参加“场所”的保障程序3、建立程序参加的结果展示47、环境管理包括,(国家环境管理、社会环境管理)。48、按行政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职权性立法、授权性立法)。49、按行政立法权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中央环境行政立法和地方环境行政立法)。50、按行政立法内容不同,分为(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51、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52、环境执法行为的几种方式,(环境行政监督检查、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强制执行)。53、环境行政监督检查分为,(一般检查与特定检查、依职权的监督检查与依授权的监督检查、事前监督检查与事后监督检查)。54、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行政性、强制性、执行性)。55、直接强制适用于,(对人身的强制拘留、对财务的拘留或限制使用、对场所的侵入)。56、间接强制包括,(代执行、执行罚)。57、程序正义的价值与功能表现在:1、实现实体权利2、通过权利使权利正当化58、环境权利的司法救济的特征:1、被动性2、强制性3、终极性59、权利救济的特征是:1、权利救济具有综合性2、权利救济本身即为权利3、权利人可以放弃权利60、专门环境法律责任的具体形态有:1、污染者负担责任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3、环境保护问责制度61、无过错责任的法律特征有:1、不考虑双方当事人的过错2、不能推定加害人有过错3、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的基本要求4、有民法和环境法的特别规定5、通常与保险制度、责任分担制度相联系,并且通过这些制度加以实现62、环境行政相对人违法的种类:1、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违法行为2、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的违法行为3、景观保护方面的行政违法行为63、属于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形式的是:1、环境行政监督检查2、环境行政许可3、环境行政处罚4、环境行政强制执行64、环境行政司法的原则,(简便原则、公正原则、相关人员回避原则)。65、环境行政合同的订立方式包括,(要约与承诺、招标)。66、招标经过,(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67、环境行政合同的订立必须遵循,(公开和竞争原则)。68、环境行政指导的作用,(抑制作用、协助作用、调整作用、引导作用)。69、我国环境法对违反环境法的行为规定了,(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种方式。70、权利受到负面影响的情形主要有三种,(被压倒,这是正常的、被侵犯,但确实可以原谅的、被侵犯,而且是不可原谅的)。71、环境行政违法行为依行为的方式和状态分为,(作为的和不作为的环境行政违法行为)。72、依行为的内容和形式为标准分为,(实质上的和形式上的环境行政违法行为)。73、依行为主体为标准分为,(环境行政管理主体及环境行政管理人违法和环境管理相对人违法)。74、行政违法的法律后果,(效力后果、责任后果)。75、环境行政责任的形式可分为,(惩罚性和救济性行政责任)。76、责任的承担,(当事人主动承担、法定组织追究下承担)。77、在我国,环境行政主体与环境行政人员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补救性的和惩罚性的行政责任)。78、补救性的行政责任包括,(消除危害、支付治理费用、恢复原状、缴纳排污费、赔偿损失)。79、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80、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责任、第三人过错)。P16081、环境保护中主要的保护对象是,(环境要素、环境权益)。82、环境刑事责任的立法类型,(制定特别刑法、在环境保护法律中规定形式条款、在刑法典中规定专章)。83、我国有关环境资源的犯罪主要有,(走私罪、妨害文物管理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渎职罪)。84、环境纠纷诉讼分为,(一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85、生产者承担的延伸责任的内容有,(经济责任、废物管理责任、信息责任)。86、环境保护问责,所追究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87、法律救济有(司法救济、非司法救济)。88、司法救济的特点,(被动性、强制性、终极性)。89、我国将有关的环境纠纷的诉讼称为,(环境民事诉讼、环境刑事诉讼、环境刑事诉讼)。90、《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结构:(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91、我国中央一级的环境管理机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综合性环境管理机构、部门性环境管理机构与专门性环境管理机构)。92、属于环境权的内容的是:1、环境资源利用权2、环境状况知情权3、环境事务参与权4、环境侵害请求权93、关于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叙述正确的是:1、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制定的全面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文件2、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颁布是一国环境保护法制化的标志3、环境保护基本法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环境立法4、环境保护基本法以全面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宗旨5、世界上最早颁行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美国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94、依据环境法,环境标准的级别可以分为:1国家环境标准;2地方环境标准;95、关于环境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1、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其他国家级环境标准;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已经作出规定的项目,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5、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相关的地方环境标准,由相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商定审批颁布和废止96、全国环境监测网分为:1国家网2省级网3市级网97、环境监测按其任务可以分为:1.环境科研和服务检测2.环境污染监督检测3.环境质量监测98、环境影响评价具有:1.综合性2.预测性99、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预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100、《环境影响评价法》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分为(建设项目评价和战略性评价)两类。101、限期治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1.限期治理项目2.限期治理目标3.限期治理的期限102、关于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有:1、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2、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3、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103、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审批权限,由国务院环保部门负责审批的是:1.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区的大中型项目2.涉及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3.特大型的项目104、排污费制度包括(排污费的征收、使用)两个方面。105、排污费的种类有(排污即收费,或排污即收费和超标收费并行)。106、排污费使用原则为环境保护补助金由环境保护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坚持(专款专用、先收后用、量入为出,不允许超支、挪用)。107、清洁生产的含义有:(预防、可持续性、防止污染物转移)。108、节约能源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109、中国能源的总体特点为:1总量较丰2人均较低3分布不均4开发较难110、土地资源具有的基本属性:1面积有限2位置固定3生产能力永久4基本用途不可替代5自然差异111、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2、按照土地资源状况或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非利用地;3、经过有权机关批准后,未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准改变已经确定的土地用途;4、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服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112、现行的土地保护法律主要有:(《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规定》、《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113、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1、国家林权2、集体林权3、机关团体林权4、公民个人林权114、森林权属制度:(森林所有权制度、林地使用权和林木的流转制度)。115、下列哪些林木的所有权归个人所有:1.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2.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3.个人承包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承包后种植的林木116、植树造林和绿化制度:(公民的植树义务、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植树造林责任制、全国绿化委员会制度)。117、根据我国《草原法》的规定,可以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的是:1、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3、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118、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119、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主要有两部分:(禁限制度、自然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制度)。120、防治大气污染的基本原则:(计划规划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国家鼓励制度)。121、大气标准制度分为:(大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22、沙化土地的扩张与主要是下列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的:1盲目开垦2过度放牧3杉菜滥发4滥挖野生种药材等沙生植物5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123、渔业捕捞许可证分为:1、外海捕捞许可证2、近海捕捞许可证3、内陆水域捕捞许可证4、专项(特许)捕捞许可证5、临时捕捞许可证124、我国《水法》确立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1、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2、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3、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4、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体制125、水污染的危害有:(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渔业生产、影响工农业生产)。126、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特殊水体保护制度)。127、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免缴海域使用金的海域是:1、军事用海2、公务船舶专用码头用海3、非经营性的航道、锚地等交通基础设施用海4、教学、科研、防灾、减灾、海难搜救打捞等非经营性公益事业用海128、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多、扩散面广、停留时间长和治理难度大)等主要特点。129、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制度:(建设项目控制、禁限制度)。130、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制度:(海洋工程建设控制、排污控制)。131、我国法律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制度主要规定了:1、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制度2、特许猎捕证制度3、驯养繁殖证制度4、狩猎证及持枪证制度5、狩猎禁限制度132、野生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中涉及哪些管理部门:1、林业管理部门2、农业主管部门3、野生植物主管部门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5、环境保护主管部门133、自然保护区分为:1国家级2地方级134、按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可以将其划分为:1核心区2缓冲区3实验区135、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以从事下列活动:1.科学试验2.教学实习3.参观考察4.旅游5.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36、风景名胜区按照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分为:1市级2省级3国家级137、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我国已经颁行的专门的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单行法律、法规有:1.《水污染防治法》 2.《海洋环境保护法》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5.《大气污染防治法》138、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1.内水、领海2.毗连区3.大陆架4.专属经济区5.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139、环境噪声按其产生的机理可分为:1机械噪声2气体动力噪声3电磁性噪声140、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制度:(倾倒许可制度、倾倒废弃物评价制度、倾倒区划定和管理、倾倒控制和禁止规定)。141、防治交通噪声污染制度:(机动车辆排放标准制度、特种车辆控制、声响信号控制、航空器控制、交通噪声控制)。142、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制度:(宣传车噪声控制、商业噪声控制、娱乐噪声控制、家庭噪声控制)。143、按固体废物的来源不同,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三类。144、按固体废物的危害特性和程度的不同,将固体废物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两类)。145、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是:(占有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严重影响城乡环境卫生,对人体健康形成威胁)。146、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147、农药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危害人体健康)。148、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污染者包括:1产品的生产者2产品销售者3产品进口者4产品使用者149、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要控制和防治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1工业固体废物2生活垃圾3危险废物150、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1.未经批准,不得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2.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3.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4.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151、关于农药的使用范围,说法正确的是:1、高毒农药不准用于蔬菜、茶叶、果树、中药材等作物2、高残留农药不准在果树作物上使用3、控制使用杀虫脒4、禁止用农药毒鱼、虾、青蛙和有益的鸟兽三、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的向自然索取物质和能量,时的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值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人类环境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观点、观念的总和,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4、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5、环境保护:是指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6、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7、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人类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将这种新的形态称为“生态人类中心主义”。8、环境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为了确认、建立和保护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法律秩序,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由环境法所确认并体现,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反映环境法的价值、基本特征及性质,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10、环境风险是指环境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包括环境遭受风险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所致算还的严重性。11、环境风险预防原则:环境风险的独有特性决定了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前的法律制度和价值追求,发展出一种新的环境法指导思想。12、环境公平原则:是指对环境问题所涉及的相关主体,如开发者、污染者、受益者以及主管者等,在使用环境资源或对环境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时,应当按照环境正义精神,公平分配相关利益及其负担,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保护环境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13、环境民主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和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14、环境法的价值:是指价值主体与作为价值客体的环境法之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简言之,是指环境法能促进主体的何种价值需要。15、环境权的法律保证是指为环境权不受侵犯和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制度,它既包括权利未受侵犯或破坏之前就存在的各种措施和制度保证,也包括权利受到侵犯、破坏之后而存在的权利救济。16、绿色文明: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崇尚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有绿意。17、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的状态。18、环境管理:是指在人类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始终重视对环境的影响,在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考虑环境效益,并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19、环境管理权:是指国家环境管理职能部门依法行使的对环境工作的预测、决策、组织、指挥、监督等诸权利的总称。20、环境法的体系是指环境法的内部层次和结构,是由有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整体。21、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主体,根据环境法的规定,在参加与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保护环境的权利义务关系。22、环境法权利:是指法律规定的,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主张其法定利益的可能性。主体实现自己利益的行为界限是法律规定。23、环境法义务: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对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作出一定行为和不得作出一定的拘束力或要求力。24、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25、国家环境管理是指国家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它通过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以法律形式和国家名义,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智慧、组织、监督的诸权力,并对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进行预测和决策。26、社会环境管理:是指除国家环境行政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活动,是其他环境管理主体在国家法律指导下以及在国家环境管理机关组织下,自觉进行的环境协调和环境经营。27、环境行政行为:是指国家环境行政主体在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环境行政主体必须是有环境行政管理权的国家和各级地方行政机关;实施环境行政行为是环境行政主体的职责;环境行政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环境行政法律后果,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28、环境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权的环境行政主体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环境管理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29、环境行政司法是指享有环境行政司法权的环境行政主体,依法对环境行政争议和环境民事纠纷进行复议、调解的行为。30、环境行政违法行为:是指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环境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或侵害其他行政关系,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为。31、环境行政主体违法;是指环境管理主体通过环境行政人员,在具体的环境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侵害受法律保护的环境行政法律关系,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的行为。32、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是指民法或环境法所规定的,再印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他人财产和人身损害时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是由。33、专门环境法律责任;特质违法者对其环境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专门鼬环境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利的法律后果。34、环境权利的司法救济;是指权利人在其环境权益遭受侵害、损害或有遭受损害之虞时,通过司法途径实现侵害的排除或损害的填补等。。35、环境行政复议是指环境行政主体,在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与相对人发生争议时,依相对人的申请,由该行政主体或其上级机关对引起争议的行政行为进行复查的制度。36、环境行政调解是指由环境行政主体主持的,促使环境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依据环境法规定,在自愿原则下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行政司法活动。37、环境行政合同:是环境管理机关之间、环境管理机关与相对人之间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确立、变更或消灭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38、环境行政指导:是指环境管理机关为谋求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期待相对人任意的协作、自发的行动而提出的劝告、建议、指示、希望等非权力行为的总称。39、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其环境违法行为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40、环境行政责任是指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时应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41、环境侵害是指由于热泪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以致危害公民的环境权益或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侵权行为。42、.环境侵权责任是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导致他人环境权益损害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43、环境损害赔偿社会化是把环境侵害所发生的损害,在某种意义上是为社会的损害而由社会分担损失,使受害人得到救济,注重实现算还补偿功能而将处罚和制裁作用降至最低。44、环境刑事责任是指故意或过失实施了验证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已构成了犯罪所要收到的刑事制裁。45、环境保护基本法:又称环境保护基干法,是指一个国家制定的全面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文件。这个法律文件以对人类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为立法目的和法律控制的内容,以全面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宗旨。46、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指环境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成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环境管理的任务。47、环境标准:是指国家根据人体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况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技术上,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征程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工工作的某些技术要求加以限定的规范。48、环境监测:是指根据保护环境的需要,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反映环境资源质量的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地监视和测定,跟踪其变化和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49、环境规划:包括环境规划各计划指对一定时期内的环境目标和作用作出的规定是对环境资源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行动方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50、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对此作出分析、处理意见和对策。51、现场检查制度是指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其命令、决定的情况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情况,直接进入现场检查的一种环境法律制度。52、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管理机构是环境管理体制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组织形式。53、跨区环境问题政府处置制度: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商解决,作出决定。54、单位环境保护责任制: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吧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55、排污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56、强制应急措施制度:强制应急措施制度是指在出现环境污染或破坏的严重事故,威胁公众的健康、安全或财产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接触危害的环境法律制度。57、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的一种定量描述,即按一定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58、节约能源: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59、环境要素保护法:环境要素保护法是指某一环境要素为立法对象的环境保护单行法的总称。60、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对人类有用的土地。6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林地面积、树种及木材蓄积量等的总称。62、草原资源:草原资源是指由草和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自然综合体。63、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的总称。64、土地沙化;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65、渔业资源;渔业资源是指一切具有经济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水生生物的总称。66、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并能逐年恢复的淡水的总称。67、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矿物质富集物,是自然资源的一种。68、矿产资源所有权: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是矿产资源法律关系主体对矿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69、探矿权: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70、采矿权;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71、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是关于区域环境的特别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生态环境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72、环境要素污染:环境要素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种类型,它指外界物质进入环境,其数量超过环境要素的本底含量或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要素某种性能的改变,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73、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是指以防治环境要素污染为立法对象的一类法律、法规,它们作为环境污染防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各环境要素污染的防治为内容,在形式上表现为环境保护基本法下属的单行法及其配套法规,既是对基本法防治环境污染的原则性规定的具体化,又是对环境要素污染防治的综合性规定。74、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75、噪声污染:噪声污染是指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妨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其他正常生活的现象。76、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控制法: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控制法是指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为立法对象的一类法律法规,它们作为环境污染防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各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的补充和完善。77、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被人们视为无用物丢弃的呈固态、半固态的物质。78、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所释放的射线,使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改变,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79、农药污染:农药污染是指因生产、储运、销售和施用农药而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和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排污申报登记是指排污者根据法律规定,向排污源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申报登记其排污情况并提供有关污染防治的技术资料,由环境管理部门审查监督的制度。80、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系列措施。81、污染转嫁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将污染严重的设备或技术转移给没有防治污染能力的地区,技术较先进的企业将淘汰落后的污染设备转移给技术落后的企业,使被转移地区的环境严重收到污染的现象。82、污染事故强制应急制度是指在出现环境污染或破坏的严重事故,威胁公众的健康、安全或财产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解除未开的环境法律制度。83、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生产、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8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也有人将其称为环境基质。85、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以及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证和管理的区域。86、国家公园是指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供公众旅游娱乐、了解和观赏大自然奇特景观的场所。87、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一些外界物质进入大气,导致大气特性改变,使人类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生态系统遭受危害的现象。88、水污染是指由于物质或能量排入水体,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89、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是指人体或环境难以降解或不能降解的那些污染物质进入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四、简答1、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环境依不同的标准分类(1)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2)造成的危害结果的不同。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2)人类有目的的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3)人类与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共同前进4、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律内涵(1)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功能:利益均衡(2)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需求:利益主体的多元(3)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主旨:以和谐方式处理冲突(4)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本质:双向互动的过程5、环境法的本质(1)环境法是人—自然共同体规则(2)环境法是调整人—自然—人关系的规则(3)环境法是沟通与协调的法律规则6、环境法产生的法律原因(1)传统基本法的不足(2)传统民法的问题与缺陷(3)传统行政法的问题与缺陷(4)传统刑法的问题与缺陷7、可持续发展为理解环境法理论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1)突破理论瓶颈的动力与路径(2)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双重伦理支持(3)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方法论指导8、环境法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殊功能(1)一方面它具有法的属性,另外,也是国家在法定范围内依法定程序调节环境保护秩序,保证其调节的社会价值取向,防止国家利益侵害社会利益(2)不仅具有一般法的稳定性属性,更具有其他法不突出的灵活性(3)通过独特的调整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4)与基础法部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法体系9、环境公平原则:是指对环境问题所涉及的相关主体,如开发者、污染者、受益者以及主管者等,在使用环境资源或对环境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时,应当按照环境正义精神,公平分配相关利益及其负担,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保护环境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10、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适用(1)阈值的确定(2)利益的均衡(3)适当预防措施的采用11、环境法的立法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a宪法b环境保护综合性立法c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d相关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12、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2、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和义务3、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法律关系的客体。13、环境法主体类型:管理主体和受制主体。管理主体是能够代表国家行使环境保护只能的各种国家机关;受制主体则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接受国家的调控和管理的主体,包括企业、公民、社会团体等。14、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a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b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是最重要的主体。c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具有相对性。15、环境管理主体的权利:1、环境管理规范制定权2、环境行政处理权3、处罚强制权4、物权5、环境司法权。16、环境管理主体的义务:a管理性义务。是指为建立和保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环境法律秩序的总和。b服务性义务。是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创造各种条件的义务的总和。c接受监督的义务。包括接受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的一般性监督、诉讼监督、行政监督以及行政赔偿等。17、环境受控主体的权利a参加环境管理权。b环境使用权。c保障权。d受益权。申诉和控诉权。18、环境受控主体的义务:1、遵守和维护环境法律秩序的义务2、服从国家环境管理的义务3、服从制裁的义务19、环境权的人权属性(1)环境权是法律上的权利(2)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3)环境权是独立的人权(4)环境权是独立的人权(5)环境权是确定的人权20、环境权对传统的法律的公、私二元结构提出了挑战(1)重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2)重构私法与公法的关系(3)重构权利与权力的关系21、对环境权的全面认识(1)环境权是新型人权(2)环境权是复合型权利(3)环境权是体系化的权力22、环境权的逻辑构成P97(1)价值层面的环境权(2)宪法层面的环境权(3)具体制度层面的环境权23、环境权与传统民法上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区别(1)环境权的产生和目的与财产权、人身权不同(2)环境权是一项有限度的权力(3)环境权是社会性私权,而传统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是纯粹的个人私权24、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行政管理的关系(1)国家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是一种组织活动(2)国家行政管理主要通过环境行政实施,而环境行政是一种直接的经常的国家职能,它具有行为方式的直接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和不可中断性25、环境行政司法的特点:1、环境行政司法的主体只能享有行政司法权的环境行政主体2、环境行政司法的在内容上包括环境行政复议和环境行政调解3、环境行政司法是带有司法性质的环境行政行为。26、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生效要件(1)主体合格(2)环境执法行为是环境管理机关的真实意思表示(3)内容必须合法(4)相对人必须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够成为执法行为的对象(5)程序合法和形式合法27、环境行政许可的特征(1)许可是针对一般人禁止的事项对特定人的解除(2)许可是依申请的环境行政行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资格者,经环境行政主体,才能解除禁止(3)直接影响相对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28、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1、限制人身自由权的处罚2、剥夺财产权的处罚3、限制或剥夺行为权的行政处罚4、科以义务的行政处罚5、申诫罚29、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1)行政性。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的行政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环境行政强制执行发生于行政过程中,是环境行政主体对不履行特定的环境保护义务的人采取的强制措施,是行政执法行为的最后环节;二是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委托人民法院或其他第三人代为执行,但强制执行产生的法律责任仍由行政机关承担。(2)强制性。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的强制性不是一种主观威慑力量,而是客观上可以采取的实际强制手段,如强行拘留、强制拆除、强制划拨、强制腹行等。离开了强制性,环境行政强制执行就无从谈起。(3)执行性。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执行,也就是迫使相对人履行环境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强制执行中的执行罚,在本质上与罚款有别,其目的是通过罚款迫使相对人履行特定义务。就当事人而言,环境行政法上的义务只有在其不愿履行而不是无法实际履行时,才能适用强制执行。30、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1)强制划拨和扣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