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分析课件_第1页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分析课件_第2页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分析课件_第3页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分析课件_第4页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双基自主·回扣高频考点·突破科学素养·提升知能高效·演练课下定时·作业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双基自主·回扣高频考点·1.判断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叙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2011•海南卷,2A)()(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3)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2010•新课标全国卷,5C)()(4)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2010•江苏卷,

11C)()(5)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6)某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摄入量减去呼吸量1.判断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叙述的正误。××√√×√是生产者固定2.判断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叙述的正误。(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循环()(3)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4)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就能完成物质循环()××√×是组成化合物的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2.判断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叙述的正误。××√×是组成化合物的元

例1

(2014•河南郑州一模)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第一步审读图示第二步析选项能量传递效率是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C

考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A是生产者,B、C、D是消费者生产者A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传递给C、D也多例1(2014•河南郑州一模)【互动探究】

(1)流入量与同化量是什么关系?同化量、摄入量与粪便量的关系是怎样的?(2)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减去呼吸量属于什么?提示:(1)流入量=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提示:(2)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互动探究】提示:(1)流入量=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1.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来源和去向1.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来源和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1)定量不定时(能量的最终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2)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2.能量的传递(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1)单向流动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的部分。2.能量的传递(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3.能量流动的【前挂后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能量流动(2)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不可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前挂后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能量流动(2)细胞呼吸产生的1.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解析: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W1=A1+B1+C1+D1;D1=A2+B2+C2+D2;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所以W1>D1+D2。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D.W1=D1+D21.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含有2个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B.若C增加1kJ,则需要消耗A约42kJ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D.B→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传递效率可知,A选项错误;A→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250×100%=16%,B→C的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说法正例2

(2013•山师大附中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④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的形式输入该生态系统,也可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D.图中分解者可以促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利用第一步审读图示第二步析选项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别在叶绿体、线粒体中进行能量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D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①②③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例2(2013•山师大附中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1.碳循环过程(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CO2的主要来源: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动植物的细胞呼吸。③化学燃料的燃烧。1.碳循环过程(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2)反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33.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

D、E、F、B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解析: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3.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B解析:理清生产者的代谢特征、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生物群落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大气中的CO2来制造有机物,使环境中的CO2含量降低。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所引起的,而异养生物数量的增加对大气中CO2浓度的改变不会有很大影响。自养生物为生产者,异养生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单向传递。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部分能量。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是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其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而不是两个生物个体的能量比值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可能提高。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3.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3.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C单位:102kJ(m2·a)GPNPR①15.912.8113.10②871.27369.69501.58③0.880.340.54④141.2062.0779.13⑤211.8519.26192.59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率与环境中的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有关。[实验设计与结论]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实验假设案例1案例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自变量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A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土壤高温处理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

案例1案例2实验实验组对照组自变量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实验假设案例1案例2实验现象AA1

A2

BB1

B2

结论分析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不变蓝

产生砖红色沉淀变蓝

不变色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案例1案例2实A1A2B1B2结论分析微生物能分解落1.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若干枝大小差不多的金鱼藻、50mL量筒、去氯的水、pH试纸。1.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4)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水,并编号1、2、3、4。第二步: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2号试管加入一只田螺,3号试管加入一枝金鱼藻,4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结果: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________,

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一只田螺和一枝金鱼藻

将试管放在较强的光源下照射

下降

无变化(或略有上升)

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4)实验步骤:加入一只田螺和一枝金鱼藻将试管放在较强的光1.碳循环模式图【获取信息】图1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再根据A→D,确定D为分解者,剩下C为消费者。图2中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和C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1.碳循环模式图【获取信息】图1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2.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解析:甲、乙、丙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丁表示大气中CO2库,b、d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1.(2014•郑州质量预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1.(2014•郑州质量预测)下列有关生2.(2014•安徽名校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图中A=D,B=E,C=F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2.(2014•安徽名校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右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过程②指的是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作用释放CO2;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空气中CO2的含量;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化学燃料的使用。D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

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4.如图所示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图中的食物链只有3条D.大气中C的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主要原因,通过控制B、D、E的活动和增加A的数量能得到缓解解析: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故A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故B错误;图中的A、D、E只是代表营养级,所以不能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数目,故C错误;图中参与碳循环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A,消费者D、E,分解者B,C为大气中的CO2库,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缓解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其次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故D错误。A4.如图所示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解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综合应用5.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A、C、D、E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至少需要A120kgC.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解析:据图可以判断出E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E不参与构成生物群落,故A错误。若C的食物中D占1/3,则A占2/3,若C体重增加3kg,则需消耗A为3×1/3÷10%÷10%+3×2/3÷10%=120(kg),故B正确。人为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可能会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建立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C错误。能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A)和分解者(B),故D错误。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综合应用5.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6.(2014·山东潍坊一模)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只答光合作用也可)

D、B

6.(2014·山东潍坊一模)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__kJ。(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含碳有机物

CO2

负反馈(反馈)

自我调节

2.46×108

2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双基自主·回扣高频考点·突破科学素养·提升知能高效·演练课下定时·作业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双基自主·回扣高频考点·1.判断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叙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2011•海南卷,2A)()(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3)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2010•新课标全国卷,5C)()(4)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2010•江苏卷,

11C)()(5)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6)某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摄入量减去呼吸量1.判断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叙述的正误。××√√×√是生产者固定2.判断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叙述的正误。(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循环()(3)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4)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就能完成物质循环()××√×是组成化合物的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2.判断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叙述的正误。××√×是组成化合物的元

例1

(2014•河南郑州一模)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第一步审读图示第二步析选项能量传递效率是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C

考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A是生产者,B、C、D是消费者生产者A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传递给C、D也多例1(2014•河南郑州一模)【互动探究】

(1)流入量与同化量是什么关系?同化量、摄入量与粪便量的关系是怎样的?(2)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减去呼吸量属于什么?提示:(1)流入量=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提示:(2)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互动探究】提示:(1)流入量=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1.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来源和去向1.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来源和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1)定量不定时(能量的最终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2)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2.能量的传递(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1)单向流动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的部分。2.能量的传递(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3.能量流动的【前挂后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能量流动(2)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不可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前挂后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能量流动(2)细胞呼吸产生的1.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解析: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W1=A1+B1+C1+D1;D1=A2+B2+C2+D2;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所以W1>D1+D2。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D.W1=D1+D21.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含有2个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B.若C增加1kJ,则需要消耗A约42kJ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D.B→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传递效率可知,A选项错误;A→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250×100%=16%,B→C的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说法正例2

(2013•山师大附中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④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的形式输入该生态系统,也可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D.图中分解者可以促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利用第一步审读图示第二步析选项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别在叶绿体、线粒体中进行能量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D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①②③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例2(2013•山师大附中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1.碳循环过程(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CO2的主要来源: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动植物的细胞呼吸。③化学燃料的燃烧。1.碳循环过程(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2)反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33.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

D、E、F、B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解析: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3.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B解析:理清生产者的代谢特征、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生物群落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大气中的CO2来制造有机物,使环境中的CO2含量降低。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所引起的,而异养生物数量的增加对大气中CO2浓度的改变不会有很大影响。自养生物为生产者,异养生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单向传递。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部分能量。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是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其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而不是两个生物个体的能量比值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可能提高。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3.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3.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C单位:102kJ(m2·a)GPNPR①15.912.8113.10②871.27369.69501.58③0.880.340.54④141.2062.0779.13⑤211.8519.26192.59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率与环境中的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有关。[实验设计与结论]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实验假设案例1案例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自变量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A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土壤高温处理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

案例1案例2实验实验组对照组自变量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实验假设案例1案例2实验现象AA1

A2

BB1

B2

结论分析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不变蓝

产生砖红色沉淀变蓝

不变色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案例1案例2实A1A2B1B2结论分析微生物能分解落1.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若干枝大小差不多的金鱼藻、50mL量筒、去氯的水、pH试纸。1.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4)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水,并编号1、2、3、4。第二步: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2号试管加入一只田螺,3号试管加入一枝金鱼藻,4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结果: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________,

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一只田螺和一枝金鱼藻

将试管放在较强的光源下照射

下降

无变化(或略有上升)

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4)实验步骤:加入一只田螺和一枝金鱼藻将试管放在较强的光1.碳循环模式图【获取信息】图1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再根据A→D,确定D为分解者,剩下C为消费者。图2中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和C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1.碳循环模式图【获取信息】图1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2.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解析:甲、乙、丙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丁表示大气中CO2库,b、d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1.(2014•郑州质量预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1.(2014•郑州质量预测)下列有关生2.(2014•安徽名校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图中A=D,B=E,C=F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2.(2014•安徽名校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