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重点难点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重点难点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重点难点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重点难点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重点难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部分一、诗经1、概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周王朝乐官长期搜集、整理、编选而成。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全书作品的产生地域很广,主要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长江流域。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民歌,计十五国风,其中大部分是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歌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其民歌中的现实精神,对后代影响深远;而其复迭的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运用等等都给后人诗歌以艺术上的营养。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重要篇目A、《氓》(选自诗经·卫风)思想内容:本篇是弃妇的怨诗。篇中自叙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伤害。全诗写经历与情感交相发展,结构上故事情节与作者思绪相适应,虽属叙事诗,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特色:a、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首先是双方对对方的态度不同,其次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b、运用比兴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B、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浑然一体,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艺术特色:本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二、屈原1、概要: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前278年。他是楚王同姓贵族,“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在楚国文化传统基础上接受北方文化的影响,创作了骚体的新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其重要作品《九歌》是他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的。他在作品爱憎分明、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表现了对理想的舍身追求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2、重要篇目A、《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共11首诗)思想内容:湘夫人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表现了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情节。艺术特色:a,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的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有时是直接描述,有时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有时描写事理颠倒的景象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不安,有时又通过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b,诗中的景物描写缤纷多彩,绚丽斑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B、《国殇》选自《楚辞·九歌》思想内容:本篇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歌颂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血洗国耻寄予厚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艺术特色:本诗分为两段,第一段写战场激战,第二段热情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的描述中将大场面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又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C、《哀郢》(选自九章)思想内容:此诗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真切。作者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理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D、《离骚》(选自楚辞)思想内容: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余句,近2500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为两大部分:追溯诗人以往的经历和由此产生的悲愤;对政治理想和未来道路的求索。离骚通过曲折的描写,展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表现了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本篇节选离骚的第一部分,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作者自叙自己的身世,表明自己的才能和修养,决心献身祖国和君王,却遭到“党人”的诽谤和诬陷,楚王听信谗言,疏远了诗人。但诗人仍然保持高洁的品性,不断进取,誓死不变。表示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斗争、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艺术特色:1、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2、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大量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3、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艺术创作推进了一步。三、左传1、概要:《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原名《左氏春秋》,并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但左传重在记叙历史事实,而其他两个主要是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文笔简练生动,典雅含蓄,尤其长于描写战争和记录行人辞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者,一般传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近代学者考证认为是战国前期人的著述。2、重要篇目A、《晋楚城濮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思想内容:本篇是《左传》中描写战争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记载的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而不像楚成王和子玉各执己见,抵消了力量。2、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晋国在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子犯等人恪尽其职,富有见识,善于谋虑,作战英勇。艺术特色:1、本篇描写战争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而在描写战争的过程中则以简练的笔墨、逼真的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的交代交战的过程。2、文中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也很有特色,如楚军主帅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这与晋文公先轸等人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四、国语1、概要:《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编排的史书,汇集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部分史料。取材以记言为主,重在通过人物言论揭示历史事件中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而不注重历史事件本身的具体描述。但全书各部分的风格不尽相同,有的篇章也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较浓的文学色彩。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近人则多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史官根据当时的史料整理而成。2、重要篇目A、《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思想内容:周厉王是个大暴君,他采用禁止、杀戮的镇压手段堵塞言路,对邵公的劝谏置若罔闻,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举奋起,把他流放到彘地去,拥戴周公、邵公执政。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共和政治。公元前841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时间。艺术特色:邵公的谏词运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从正反两方面道理。这段谏词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第二层,列举古代各阶层人士以不同方式向君王进言为证,第三,通过财用出于山川、衣食出于衍沃的比喻和排比句式,说明民众的舆论其实是执政者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资源。第四层,指出民众的口是堵不住的,不让民众说话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失败下场。整段谏词逻辑严密,议论透辟,深刻有力。五、战国策1、概要:《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内容主要记叙战国时一些策士谋臣游说诸侯、互相辩难、鼓吹合纵连横的活动和言辞,称颂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剧谈雄辩。西汉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编,仿《国语》体例分国编次,共33篇,并定名为《战国策》,属于国别体杂史,记事从周贞定王十四年(公园前455年)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记录了战国时期许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活动,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战国策》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记叙生动,说理透辟,写人传神,措辞曼妙,笔调夸张恣肆,且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对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2、重要篇目A、《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四》)思想内容: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其焚券市义之举在客观上为民众解除了部分痛苦。艺术特色:文章表现冯谖的形象,欲扬先抑,层层深入,愈转愈奇。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却再三要求优厚待遇。有了车又像朋友炫耀,后来写他为孟尝君收债市义,行为荒唐奇特。直到后来,孟尝君看出冯谖的高明。文章还通过孟尝君左右笑之、恶之、不悦等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六、论语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掌会计)、乘田(掌畜牧)和司寇(掌司法)。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明人之一。他主张仁政,强调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从从事《诗》、《书》、《礼》、《易》等古籍整理工作,相传编年史《春秋》亦出自孔子之手。2、《论语》概况:《论语》今本凡二十篇,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为语录体散文,言简意赅,大都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有些章节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还生动的表现出了一些人物的独特个性。3、重要篇目A、《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思想内容:本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它自成段落,完整在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孔子既肯定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事治国的志向,又赞赏曾皙甘于淡薄的思想境界,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丰富与复杂。本文成功的描写了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他对学生采用启发式教育,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对子路的鲁莽不逊,仅报以宽厚的一笑,对曾皙的淡薄之志,并不掩饰自己由衷的赞赏,最后又能对各位弟子的才干和个性做出可观公正的评价,四位弟子的形象也表现的很成功,如子路的直率、鲁莽,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淡薄洒脱,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艺术特色:本人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用词准确精炼,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七、孟子1、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的弟子,曾游说齐宣王和梁惠王,做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为所用,晚年退居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做《孟子》七篇。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急功近利,反对不义之战,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式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他的思想中也有一些民主精神,提倡民贵君轻,反对过分剥削,重视民众作用,要求统一安定等等,这些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2、《孟子》概况:文章较《论语》已有进一步的发展,除了简短的语录外,还有不少篇幅较长的论辩与对花。孟子知言善辩,长于譬喻,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文学性有所增强。3、重要篇目A、《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思想内容:本文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拜托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孟子善辩,本篇很好的体现了孟子的论辩风格。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以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三段向齐宣王指出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称霸的欲望是徒劳而危险的。第四段孟子见齐宣王主动要求领教,才和盘托出实施仁政的具体方案。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里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技巧。艺术特色:本篇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比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手段去称霸,等等。这些比喻精彩生动,增强了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八、墨子、庄子、韩非1、墨子:(前468-前376),名翟,鲁人(或宋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对奢侈,重视功利,提倡节俭。与孔子一样,广收门徒,有学生三百人,使墨家成为与儒家相对立的学派,同为当时的显学。墨子在我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创立的墨辩逻辑,比希腊的亚氏逻辑早一个世纪。墨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过着简朴清苦的生活,摩顶放踵,奔走呼号,有为民请命的精神。可是,要求统治者爱人民,反对一切战争,无疑是行不通的。《墨子》一书今存53篇,非一时一人之作,风格多样。其中有些论说文有明确的标题,中心突出,逻辑性强,标志着论说文发展的新水平。文章“质木无文”2、庄子:(前360-前280),名周,蒙(今河南省商丘东北)人,曾为漆园吏,与孟子同时。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履为生,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被他拒绝。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以变化无常的观点看待万物,主张齐万物,一是非,外生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他否定知识,思想带消极悲观色彩。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他与老子并成为“老庄”。《庄子》现存33篇,常见注释本有清人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及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15篇及《杂篇》11篇,有些学者认为是后世道家所依托。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千,想象丰富而奇特,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理,在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最有文采。3、韩非:(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公子,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口吃不善言谈,但擅写文章,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韩非从向韩王上书进谏,力主改革,但不为韩王所用,后出使秦国,遭李斯陷害,后被迫自杀,但他的法治思想被秦王政所接受,并加以实践,他的学说给封建专制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韩非子》一书今存55篇,基本上是韩非本人所著,韩非的文章分析透辟,切合事理,冷峭深刻,锋芒毕露。文章既有正面理论,又有辩难驳论。九、荀子1、荀子:(前313-前238),名况,亦称荀卿或孙卿,赵国人。齐襄王时曾在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年高德劭的教育界领袖)。后因被谗,离齐至楚,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南)令。他到过赵国,在赵孝成王面前论过兵,亦曾到秦国考察过,但都未为所用。春申君死后被废,老死于兰陵。著名法家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属儒家学派,是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在哲学上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性论上,他持“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教化的重要。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并用。《荀子》凡三十二篇,内容一场丰富,书中除了论说文之外,值得注目的,尚有《成相》篇和《赋》篇。由于荀子晚年曾居住楚国,颇受楚文化的影响,注意向楚地民歌学习。他的《成相》篇反对黑暗统治,向往开明政治。2、重要篇目:A、《劝学篇》(选自《荀子》)思想内容: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的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显然,荀子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结构特征:本文篇幅较长,但层次井然。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修身远祸。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重视积累。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学习的途径是以端正的态度向贤者求教。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追求“全”而“粹”的完美境界。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艺术特色:1、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局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2、在议论过程中,作者大量使用了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比喻,都非常贴切生动。十、李斯1、概况:(?-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与韩非同为荀子的学生,法家。得秦王嬴政信任,官至廷尉。他反对秦王逐客之令,上书谏阻。秦王用李斯计谋完成并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此后的许多措施,如废除诗书百家之说,以吏为师,明法度,定律令,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等,李斯都是积极的谋议者,对秦王朝的统一集权事业起了重要作用。最后李斯被赵高陷害,腰斩灭族。李斯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谏逐客书》为其代表作。2、重要篇目—《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A、思想内容:本文论说逐客之议的错误,主要让事实说话。大至历代客卿为秦国富强建立殊勋,小至秦王眼前来自诸侯各国的声色玩好,事实俱在,不由人不信。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以不多的篇幅说理,归纳逐客对于敌我双方不同的利害关系。通篇几乎不谈客卿的利益,纯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打算,秦王看后,幡然醒悟,立即收回了逐客之令。另外,在说明事实时,作者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列举自穆公至昭王期间进用客卿,终于国富兵强的事实后,仅用三言两语设想不用客卿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如此对比设想,话语不多,却能使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之非。B、艺术特色:本篇语言极富文采,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词语也极丰富。如连用拔、平、收、取、包、制、据、割等动词来写秦惠王开拓疆土之功。许多句子既整齐又注意变化,读来颇有韵致。十一、贾谊1、概况:(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人,18岁就以通诗书和诸子百家闻名,20多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为太史大夫,贾谊对当时法度礼乐的制定,服色官名的改定,以及限制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等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得到汉文帝的采用,对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正当他分发有为之时,却受到了权贵们的忌恨排斥,被文帝疏远,贬谪为长沙王太傅,两淮网太傅。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伤痛过度,不久亦去世,年仅33岁,一生著有《新书》十卷,收作品58篇,其中政论文如《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如《吊屈原赋》、《鹦鹉赋》等都是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名篇。2、重要篇目:《过秦论》(选自贾谊《新书》)A、思想内容: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距秦亡不过数十年。因此,对于关心时政和国家命运的贾谊来说,如何总结秦王朝兴衰胜败的历史教训,来作为汉王朝的前车之鉴,就成为他面临的现实课题。贾谊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写了这篇宏文,指出秦自孝公开始兴盛,至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是由于采用适应形势要求的正确策略,功绩显赫。可是始皇登上帝位后,却一意孤行,没有随着形势的改变对人民实施仁义,而是以武力统治人民镇压人民,终于使秦王朝亡于陈胜等戍卒之手,告诫当时统治者,若想长治久安,必须以亡秦为鉴。文帝在统治期间采取缓和矛盾鼓励生产的措施,说明他已注意到免蹈亡秦覆辙这个问题。本文以主要篇幅历述秦国六代所建的伟大功绩,以及秦王朝建立之后由盛而衰的过程,以历史事实作为自己的论据。最后以精辟的议论做结,点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寥寥数字,有着令人不能不深思猛醒的显著效果。B、艺术特色:1、无论在叙述还是议论时,作者都以对比手法加以强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如写惠文、武、昭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详的列举国名,人名,这就足以衬托秦国实力之强,能够不战而使诸侯臣服等等。这些对比都更加深刻的说明秦亡绝非偶然。2、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等等。这种句式和气势都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十二、晁错1、概况:(前200-前154),颍川人,曾学习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因学问渊博召为太子舍人,家令,收到太子的宠幸,号为“智囊”。景帝即位后,大得信用,为御史大夫。他坚决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收回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吴楚七国借口诛灭晁错,起兵反叛。由于内有权贵的忌恨,外有叛兵的逼迫,景帝惊慌失措,便不惜牺牲贤臣,在晁错上朝时突然将他处死,晁错所著多位奏疏文章,论说切中时弊,颇具改革精神。有《论贵粟疏》、《举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及《守边劝农疏》等文传世。十三、司马迁1、概况:(前145-前87?),字子长,西汉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父亲司马谈为史官。他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师从名师。青年时代漫游全国各地,观赏名山大川,考察历史古迹,访问故老遗贤,这些都为他日后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以父荫任为郎中,随从在武帝旁边,多次出游,父死,继任为太史令,有机会遍览国家藏书,于是他变决心遵照父亲的遗命,埋首撰写史书。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在武帝面前直抒己见,为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并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为中书令(皇帝身边的秘书),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史记》这部辉煌巨著。此后情况至今不明,不知所终。著作有《史记》、《报任少卿书》和《悲士不遇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即12《本纪》(本纪通常为帝王的传记)、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和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书中成功的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语言丰富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重要篇目:《项羽本纪》(选自《史记》)思想内容:本篇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这里节选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诧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另外,作者在描写项羽豪爽霸气的性格的同时还刻画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陷入该下后,他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活现了项羽这以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的形象。其次,本篇虽已刻画项羽为主,同时对其他次要人物也作了颇为生动的描写,如范增的老谋深算,刘邦的工于心计等等,都写的恰如其分。艺术特色:1、作者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使得项羽形象栩栩如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也”等等,都是项羽式的语言,作者在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又从侧面间接描写来反衬项羽的勇猛2、运用对照的写法突出人物的不同面貌,如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鲜明的表现出一方是上下同心,有智有勇,另一方则是计划不周,各行其是,刘胜项败自在意料之中。3、作者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遇,对失败者往往寄予同情,他对项羽的描写就是笔端含情,时露惋惜之意。因此对项羽的种种过错只是一笔带过,而把他的缺点放在其他人的传记中,通过他人之口说出。在本篇中,主要是歌颂其作战的勇猛,同情他不幸的结局。最后的诀别虞姬和乌江自刎写的扣人心弦,直至死前一刻,他还解名马以赠亭长,以首级奉送故人,不失其英雄本色,极其悲壮感人。在篇末的总结中,作者肯定其灭秦的历史功绩,批评其自矜力征之过,评价还是比较全面的。十四、班固1、概况:(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少年早慧,博学多才。他继承父亲遗命,立志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闭门著书。为人诬告,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上书申辩,后明帝令其继续撰写《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外戚窦宪领兵出击匈奴,失势自杀,牵连到班固,下狱而死。班固23岁着手写《汉书》,历经30余年,死后由其妹妹班昭续写,《汉书》先后历经40余年,经四人之手方才完成,班固是主要的撰稿人。《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事于汉高祖,止于王莽末年,体例上承袭《史记》而有所改变,共计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汉书》史料丰富,保存了许多重要文献,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班固不仅是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他的名篇《两都赋》是传世的佳作,《文选》将它放在开卷第一篇,表明它在辞赋史上有重要地位。2、重要篇目:《苏武传》(选择《汉书·李广苏建传》)A、思想内容:本篇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文章集中而突出的描写了苏武的形象,他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意,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他对于卫律的威逼利诱一一从容处之,最后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面对卫律的软硬兼施,苏武予以驳斥和责骂,而面对李陵的劝降,他则不做正面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使李陵感到无言应对。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感人至深。B、1、本文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详略得当。一般情况只作简要的交代,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如苏武出使缘由,等等,要言不烦。而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以及卧雪牧羊等,则作为重点加以祥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使苏武的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末了,更以壮年出使、白头归汉之语将苏武19年之困苦艰辛不露痕迹的加以归纳,全篇浑然一体,匠心独具。2、作者写了卫律和李陵二人来反衬苏武的坚贞不屈,另外,对于两人,也写出了不同的个性,卫律投降后满足于一时的荣华富贵,对苏武软硬兼施,一副叛臣嘴脸,面目可憎。而李陵则计较个人恩怨,属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对比苏武的民族气节,他内心有愧,痛苦哭泣。同是降将,却各具特点,这样描写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毛病,使文章更具有立体感。十五、张衡1、概况:(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人。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历任太史令、侍中,河南相等职。他精通天文历算,创制过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指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宇宙是无限的主张。他从唯物观点出发反对当时流行的图谶(chén)迷信。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等。《二京赋》写京都景象,规模宏大,讽谏当时王侯的奢侈。据说“精思殚虑,十年乃成”。《同声歌》、《四愁诗》也感情真挚,词采清丽,有所寄托,在五、七言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十六、汉乐府1、概况: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之一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总计有百来篇,当然遗失不少。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相和歌辞中颇多这种“汉世街陌谣讴”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精神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其中特别是五言、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2、重要篇目:《陌上桑》(此诗题名在《宋书·乐志》中为《艳歌罗敷行》,《乐府诗集》卷二十八则为《陌上桑》,属《相和歌辞》。《玉台新咏》题为《日出东南隅行》)A、思想内容:此诗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验证拒绝的故事。诗中,采桑女子秦罗敷的形象美丽,勇敢、坚贞,而且聪明机智,能说会道。太守的形象则卑劣,无耻,丑恶而愚蠢。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第二段写罗敷的坚拒,第三段写罗敷的夸夫。B、艺术特色:此诗描写罗敷美貌,并没有具体刻画其容颜,而是通过夸饰其服侍和用具之美以及观看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其美貌。这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戏剧气氛。C、“夸夫”一段,罗敷编造出以为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是为了吓退眼前那个心怀叵测的太守,这是一种巧妙的斗争艺术,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和能说会道,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显得亲切完美。斗争结果以“夸夫”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结束,又给全诗增添了几分诙谐色彩。3、重要篇目2:《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篇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称“古辞”,题为《焦仲卿妻》。现在的人们常取此诗首句,名为《孔雀东南飞》)A、思想内容:《玉台新咏》中此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19年)中,庐江府(汉代庐江郡治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儿”此诗正是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B、结构特征:此诗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全诗共分为四段:第一段为辞归,第二段为送别,第三段为逼婚,第四段为殉情。其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诗中多用照应的手法,体现了结构的细密。C、艺术特色:1、此诗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全诗共1785字,乃古代最长的一首诗。诗中人物个性,如刘兰芝的外柔内刚、焦仲卿的懦弱无奈、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力,都通过他们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出来。2、此诗语言的基本风格为自然、朴实、流畅。但兰芝辞别和太守迎亲两处,作者却用浓笔重彩着意铺陈。这两处都是男女主人公命运转折的重要关头,作者着力铺写,渲染气氛,对表现人物心情,烘托悲剧主题,起了重要作用。3、诗的结尾写刘兰芝、焦仲卿墓地梧桐松柏枝叶相交覆盖,鸳鸯双双日夕和鸣,象征着男女主人公贞洁爱情的不朽,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精神的赞颂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借此告诫后世人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十七、古诗十九首1、概况: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都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这些作品都为抒情短篇,内容多写游子思妇及朋友间的离情别绪以及士子们的彷徨失意、牢骚苦闷,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艺术形式上多用五音,语言含蓄蕴藉,善用比兴寄托,耐人寻味。《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收到高度评价,刘勰评为“无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2、重要篇目:《迢迢牵牛星》A、思想内容:本篇借织女思念牛郎的神话故事,写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爱情传说,的确最易触动幽闺彻夜难眠的思妇的离愁别恨。此诗表面字字在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地上离恨,闪现出浪漫的绚丽色彩。B、艺术特色:诗中在开头四句和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叠字句。这些叠字描写物态,表达情思都十分贴切生动。而且首尾的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全诗和谐回荡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曹操1、概况:(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二十举为孝廉,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逐步扩展了实力。在董卓之乱引发的豪强割据势力的大混战中,他于建安元年(196)奉迎汉献帝定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了政治优势。同时他实行唯才是举,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进步措施,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了北中国。在赤壁之战中,他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就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用乐府旧题写诗,留下了二十多首乐府诗,反映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表达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抒发顽强进取的思想感情,语言质朴,形象鲜明,具有激昂慷慨的悲壮风格。2、重要篇目:《短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A、思想内容:本篇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反复咏叹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对酒当歌”四句,是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慨当以慷”四句抒写诗人渴求贤才的忧思。以下两引《诗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殷切期待;后引《鹿鸣》,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明明如月”四句,再写求贤不得的忧虑。后面又写既得贤才的欢乐。“月明星稀”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整首诗格调苍凉,感情深沉。B、艺术特色:一是跌宕悠扬,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二是引用《诗经》成句,巧妙的表达出自己的愿望。三是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二、曹丕1、概况:(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曾为五官中郎将。公园220年汉献帝自立,国号魏,都洛阳。曹丕自幼喜好文学,在诗歌、辞赋、散文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成就,其诗注意向民歌学习,形式多样,语言平易清新。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的诗篇比较著名,有辑本《魏文帝集》二卷。2、重要篇目:《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A、思想内容:《燕歌行》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由于燕在北方边境,征战频繁,戍守不断,故《燕歌行》多被用来写离别情思。曹丕的《燕歌行》共2首,这是第一首,写一个女子身材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B、艺术特色:《燕歌行》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节和谐流畅。借景抒情,表达思妇的无限哀伤。三、曹植1、概况:(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諡思,世称陈思王。他自幼聪明,富于才学,曾为曹操钟爱,几次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迫害。几次上疏希得重用,均遭冷落,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去世。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那年(220)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意满自得,并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后期由于生活境遇的显著变化,更多的表现抱负不得施展的激愤心情,他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他的诗注意对偶,炼字个色彩,富于音乐性,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现存诗八十多首,有《曹子建集》。2、重要篇目:⑴《赠白马王彪》并序,本诗最先载于《魏氏春秋》,但没有序。序最先见于《文选》据《文选》李善注,这首诗原题为《于圈城作》,萧统因其序文,改为此题。A、思想内容:这首诗是曹植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大部分章节抒写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并非全为曹彪分别而发,特别在第三章中,诗人的感情尤其激愤,透过对谗巧之徒的怒斥,不难体会到诗人对曹丕的怨愤。全诗共七章,第一张写离开洛阳时的眷恋伤情。第二章写路途艰难险阻的情形,第三章说明兄弟被迫分离是由于小人的颠倒黑白和挑拨离间。第四章写初秋原野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第五章由悲悼任城王曹彰之死到叹息生命的短促。第六章抒写与白马王曹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感叹天命可疑、人生无常,又意识到后会无期,只希望彼此保重,共享天年。章节之间用首尾想接的形式加以蝉联,把诗人激愤而又悲痛的感情,层次分明、酣畅淋漓的抒发出来。B、艺术特色:这首诗的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先是告别京师的眷顾之情,接着是小人挑拨离间、兄弟被迫分离的激愤之情,秋景萧条引发的感伤之情,与兄弟生离死别的悲痛之情,最后是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宽慰之情。感情的表达,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都是“悲”、“愤”二字的不同表现。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⑵《洛神赋》A、思想内容:《洛神赋》的主题思想,前人有不同的论述。有人认为此赋为追怀曹丕之妻甄氏而作,原题为《感甄赋》,魏明帝改题《洛神赋》。这是小说家的附会之说,不合事实,不可信。清代学者认为,“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从曹植在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备受猜忌与压抑的情况而言,《洛神赋》确有寄托,赋中所写的洛神,就是他所追慕的理想的化身,但由于种种原因,理想始终无法实现。曹植原想“戮力上国,流慧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在魏文帝和魏明帝时代,他的愿望付之东流。《洛神赋》正是反映了他君臣不得遇合,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B、艺术特色:本文中的洛神,形象鲜明,感情真挚。赋中生动的描绘了洛神的姿态,风度,容貌、服侍和动作,表现了洛神的美丽、热情和天真,当“君王”“解玉佩以要之”时,洛神热情响应,但因人神道殊,不能交往时,洛神情绪激动,哀哀长吟,表现出极大的痛苦,不得已在众神的簇拥之下恨恨离去。“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仍然情义深重。形神兼备,富有艺术感染力。四、诸葛亮1、概况:(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南)。汉末避乱,隐居南阳隆中。后佐助刘备连吴拒曹,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受遗命辅佐后主刘襌,曾前后六次北伐曹魏,都未成功。终卒于五丈原军中。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品德、智慧和才能,都极为后人推重。他的散文,情意真挚,周密畅达。有《诸葛亮集》。2、重要篇目:《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A、思想内容:本文先分析形势。蜀汉的不利条件是先帝刘备早逝和国力疲弊,有利条件是内外大臣忠于国事。针对这种形势,向后主提出三点建议: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以法治国,执法严明;任用贤臣,远离小人。并对人事做了安排,这些提法富有说服力。接着表明个人情志,对自己的一生做了简略的回顾,突出对刘备的知遇之感和对蜀汉朝廷的忠贞之心。披肝沥胆、痛切陈说、十分感人。最后的总结概况,明确各自的职责,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B、艺术特色:《出师表》是说理文,但充满感情色彩。后半自述情志,深情流露。文中十三处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刘备的深切怀念和忠贞感情,这样写也在激励后主,给予帮助,切望他真能继承、光大刘备的遗业。五、李密1、概况:(224-287),字令伯,一名虔,三国时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川县东)人,父早死,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亡,晋武帝(司马炎)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病笃为由辞谢。刘氏死后才仕晋,初为何内温县令,后为汉中太守,有才辩,以文学见称。2、重要篇目:《陈情表》A、思想内容:1、曹魏政权于公元263年灭蜀汉,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为了安抚蜀汉氏族,逐步征召蜀汉旧臣进京任职。泰始三年,晋武帝招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写了这篇《陈情表》,推辞不就。表文着重叙述家门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并说明辞不应召,并非是自矜名节,有所希冀。全文直抒真情,恳切陈言,委婉得体,悲恻动人。晋武帝读了表文,也不再勉强他赴任,直到祖母刘氏去世后,李密才出任晋朝。2、《陈情表》的特色是以情动人。开端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幼年父死母嫁,体弱多病,缺亲少故,孤苦伶仃,只有与祖母相依为命。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在朝廷征召催逼下进退两难的境地。想奉召应命,祖母日益病危,想顺从私情,州县催逼不已。以申诉自己的矛盾委屈的心里打动人心。接着在陈情的基础上说理表态,从道理而言,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孝日短,尽忠日长,合情合理,令人感动。B、艺术特色:《陈情表》文笔简练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来形容祖母刘氏生命垂危。另外,为了消除晋武帝对自己辞不赴召的怀疑,用词造句极为审慎,对西晋称圣朝,对征召称国恩,对晋武帝极表忠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对蜀汉称伪朝,对自己称“亡国贱俘,至微至漏”。总的目的是力求取得晋武帝的信任与理解。六、王粲1、概况:(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王粲少时就有才名,14岁便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蔡邕的赏识,17岁往荆州避难,依附刘表15年,未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赐爵关内侯。他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中迁徙流离之苦,目睹人民所受的灾难,作品中多抒写悲凉慷慨之情,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有《王侍中集》。2、重要篇目:⑴《七哀诗》(第一首)A、思想内容:这首诗作于初平三年(192)。当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在悲痛的氛围中与亲戚朋友告别。诗的开头六局即是概括了这样的事实,“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泛指战乱造成的惨象,然后细致描写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可悲事例。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动乱,诗人对这样的悲剧目不忍睹,悲痛至极。最后四句触景生情,面对汉文帝的陵墓霸陵,自然联想到汉文帝和“文景之治”,今天长安的动乱与汉文帝时长安的盛世恰成鲜明的对照。再用《诗经·曹风·下泉》的典故,表示思念明王贤君的迫切心情。诗人渴望结束动乱,出现太平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⑵《登楼赋》a、思想内容:王粲在董卓之乱中,由洛阳到长安。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董卓部将李榷、郭汜等作乱关中,遂南下投靠刘表。在荆州未得重用,郁郁不得志。建安十一年(206),他满怀悲愤,走上麦城城楼,作成此赋,抒发乡土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成为魏晋抒情小赋的名作。内容可分为三段:首段写登楼所见,开头两句说明登楼观览是为了销忧,以下皆由此而生发,登楼所见山川原野,名胜古迹,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这确实赏心悦目,可以销忧。然而“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b、艺术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