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衰退与公司治理机制_第1页
日本经济衰退与公司治理机制_第2页
日本经济衰退与公司治理机制_第3页
日本经济衰退与公司治理机制_第4页
日本经济衰退与公司治理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经济衰退的企业治理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并随后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日本企业独具特色的治理机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作为日本经济的基础,没有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二战后日本经济的繁荣,但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企业的传统优势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本文主要从企业治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与日本经济衰退的内在联系,并探讨日本企业治理机制改革之路。一、日本经济发展与企业治理机制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1960-1990年间的日本经济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30年里日本的国民收入增长了3倍,而当时美国经济则饱受滞胀的困扰。日本在完成赶超欧美的目标后,在80年代末出现的泡沫经济,以及90年代初这种泡沫经济的崩溃并发生内生型的金融危机,北海道拓殖银行、东洋证券、八佰伴等一批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纷纷倒闭,日本政府采取的持续多年的经济刺激计划收效甚微,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徘徊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经济在90年代高速增长,产生巨大的反差。造成这种长时期经济衰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治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虽然日本企业治理机制对日本经济赶超欧美曾产生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二、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一)日本企业治理机制产生的背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美国型、大陆欧洲型和日本型3种。美国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职务工资制、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化、股东权限的强化、透明的财务结构等内容。日本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企业内部工会、官民一体化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权限的强化等。日本型企业管理模式与美国型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大陆欧洲型的特征则居于美国型和亚洲型之间。日本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法律和制度、政治、文化与历史、股东偏好等。其产生的主要背景有:当代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前身是财阀集团或家族企业集团。在20世纪30年代,企业的股份高度集中于少数财阀家族手中,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改革这种家族控制的经济体制,主要是通过将财阀直系、旁系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部革职,来打破财阀层所有权结构。这一改革使日本大企业迅速出现了年轻的职业经理人阶层,为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2.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日本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为了防止国外机构投资者的恶意收购,在政府的倡导下,日本开始了“安定股东工程”,推进企业集团间的相互持股,从而减少资本市场上的流动股份。3.早在二战时期,为保证军需生产,日本政府为每一个军火企业指定一家银行向它提供资金,企业必须在指定的银行开设账户,这是主银行收支结算账户的原型。战争结束时,指定银行体制涵盖了2240家企业。在指定银行和贷款企业一起清理不良贷款过程中,双方的紧密合作和信息共享奠定了主银行体制的基础。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公司所需的重建资金都是由城市银行提供。这些来自城市银行的借贷方式被称为系列融资,它意味着最大的六家银行(三井、三菱、住友、富士、第一劝业、三和)和日本兴业银行通过日本银行大量借款,来满足同系列的公司近半数的资金需求。这样,随着激烈的贷款竞争,主银行体制得以确定下来。(二)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特点日本公司治理体系产生于二战后特殊的历史背景,被赋予了战后重建和经济赶超的历史重任,以协调与稳定主要特色,注重发挥公司各利益主体的治理作用。因此日本公司治理可以称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典型,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特点:法人相互持股法人相互持股,是日本企业为应对战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而积极营造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股权结构。其主要内容是:日本企业的主要股权不是由分散的个人持有,而是由法人企业持有,而且是以法人相互持股的形式存在的。它既是股东与经营者关系协调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间关系稳固的纽带。法人持股的目的主要在于稳定股权而非短期收益的获取,也因此有别于股东的一般身份和利益要求。日本公司的股权主要集中于法人企业与金融机构手中,根据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调查,1987年六大企业集团相互持股比率平均为22.65%,其中,旧财阀系的三大集团为28.93%,银行系的三大集团为16.36%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中,1990年,在2079家上市公司发行的394854(千股)股中,金融机构持有45.2%,其它法人机构持有26.9%,个人持有23.1%,到1995年,在2277家的457439(千股)股中,金融机构持有41.4%,其它法人机构持有25.9%,个人持有23.6%。从1990年到1995年六年间,持股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状态。2.主银行制度与相机治理机制主银行制是银行资本与企业资本相融合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以间接融资为基础,以银行为中心形成企业集团,集团内企业间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青木昌彦将主银行定义为与企业具有专属、持续以及综合交易关系的银行,它—般具备三个条件:为该企业提供最多贷款的银行(占企业总贷款额的15%至25%);是该企业的主要股东(日本反垄断法允许银行最多持有5%的股份,1987年修改为10%);为企业提供人员、金融及信息服务等,与企业具有广泛、长期及持续的交易关系。日本大企业多数都有自己的主银行,在对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上企业的调查中,拥有主银行企业的比率占样本总数的90%以上。主银行的相机治理主要体现为保险功能、信息功能及控制权更替功能的发挥。在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时,主银行只作为企业伙伴而存在,向企业提供日常金融服务,听任经营管理自主经营。当企业出现严重财务危机时,主银行对客户企业业务的参与则表现得最为突出,它拥有决定企业命运的强大的商业和法律地位。主银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干预,除了提供紧急贷款等措施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更换经营管理人员,直接派遣干部,乃至企业重组等综合性措施,由此形成了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约束。终身雇佣体系终身雇佣体系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和晋升等特征的系列组合。终身雇佣是这种制度的基础,基本含义是被雇者经过试用期确定终身雇佣身份后,只要不发生严重违反工作纪律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就保证不解雇,即使是经济萧条、企业雇员过剩时,也通过轮休、培训等方式留在企业内,直至经济回升吸收。雇员也尽量一次找到自己适合的企业,一般中途不跳槽。年功序列工资制是终身雇佣的重要保障和激励机制。雇员的工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短期性、绝对性联系比较弱,而与工作年限密切相关。随着工龄的增长,工资水平也相应增长,在某一年龄之前的工资水平低于其实际贡献率,而在这一年龄之后,工资水平则远远高于其实际贡献率,工资总额与总贡献相符。这种报酬形式可以说是雇员在工作早期阶段为后期付出了“抵押金”,如果跳槽或偷懒被开除,雇员将会丧失其“抵押金”,使离开企业的成本增加,而努力的积极性提高。内部晋升是日本雇佣体制中的另一激励手段。内部晋升给了雇员明确的晋升通道,而且避免了外部参与而造成的竞争程度提高,雇员晋升概率相对较高。日本企业内部提拔的主要根据是工作年限和工作评价,而工作评价主要是依据“熟练程度”和积极性与协调性的表现。在升迁的过程中,尽量使雇员在多种工作岗位上进行轮换,以促进更好地掌握企业特殊技能。三、日本企业治理机制优势上世纪80年代,日本赶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在经营效率方面,即通过采用比他们竞争对手更好的管理方法,来实现更高的质量和更低的成本。而日本企业经营效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这也是支持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一)日本企业治理优势产生的基础1.日本公司治理与战后日本国内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具体表现在:(1)战后日本以稳定和发展为主题,倾向于管理权力的集中,政府作用显著,银行势力强大。法人相互持股和主银行制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并与之相互巩固的。(2)公司治理的外部市场不完善,股票市场不发达,控制权市场形成欠缺基础,经理人市场尚未建立起来,所以外部治理力量薄弱,而主银行治理和终身雇佣基础上的雇员治理是对不完善市场的补充;(3)日本社会文化中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并且重视长期利益。集体主义文化是企业终身雇佣制坚实的思想基础。另外,稳定持股的偏好也正吻合了注重长期利益的取向。2.与日本经济赶超的国家战略相吻合。战后的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日本经济赶超,主要内容就是扩大经济规模,谋求快速增长。而日本公司治理体系中,无论是相互持股、主银行制还是终身雇佣制都重视企业的稳定与协调,有利于促进企业增长,从而成为经济赶超的重要支撑。3.与日本的法律基础相适应。日本的法律对相互持股、金融机构持股管制较松,而对证券市场管制较严格,这一方面使流动性持股较少,而企业相互持股和银行持股占据股权结构的主要地位,企业更加侧重稳定和长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直接融资受到限制,间接融资成为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主银行制得以发展。4.公司治理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相互适应、协调,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法人相互持股与主银行制互补。日本企业股权结构中稳定持股比例较大,而流动性个人持股比率较小,而企业间相互持股是以稳定股权为目的的,互为股东的企业并不会真正行使控制权,因而不存在发达的控制权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主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与债权人对企业进行监督与约束,实行相机治理,所以主银行制可以视为是对不发达控制权市场的一种补充。(2)雇佣关系与其他公司治理制度互补。企业间相互持股保证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是终身雇佣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主银行与雇员利益趋于一致,主银行制允许雇员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以提高效率,雇员在企业中较高的治理地位与终身雇佣相辅相成;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为雇员提供了一种长期的约束与激励,与相互持股、主银行制注重长期利益是一致的。(二)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对经济发展的优势1.注重长期稳定与增长。法人相互持股和主银行制度使企业面临的破产和接管压力都较小,有利于维护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并且在这种产权结构下,法人股东和银行股东对于股票盈利的压力较之纯股东要小,而且对经营者的监控力度也不足,日本企业出现了经营者主导的现象,经营者为满足控制帝国扩大的需求而热衷于企业的持续与增长;另外,为了维持终身雇佣所需的大量就业岗位,保证雇员的晋升与工资增长,追求市场份额扩大和企业增长成了最重要的事情。2.对经济增长的资源支持(稳定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供应)主银行制和相互持股的特点,保证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金基础;终身雇佣制降低了员工的流动性,保持了人力资本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在终身雇佣制下,企业和个人对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都很高。日本企业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在职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不但包括技术方面的的“硬技能”,也包括企业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软技能”。在培训次数和投入经费方面,也比美国要高很多。稳定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供应,使日本企业经营者能够立足于长期目标而做出决策,企业得以追求长远收益。3.生产系统和管理支持以全面质量管理、与供应商的密切关系、弹性生产等为要点的精益生产方式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实现经营效率,使得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具备优势,推动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腾飞。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的雇佣制度以及优秀经营者可以进入董事会的做法,使企业内部形成了内部一致的决策系统,既支持了精益生产系统,也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有效促进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三)企业竞争优势减弱与公司治理改革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内外经营环境变化条件下,日本企业原来依靠市场份额扩大实现企业增长的目标不再有效,“高质量、低成本”的精益生产方式也不再成为竞争优势了。日本企业治理机制优势减弱的原因主要有:1.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同时,原有的精益生产方式容易被模仿,竞争趋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2.“泡沫经济”崩溃后,股价一路走低,使相互持股的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降低了人们对股市的心理预期,企业也不得不减少相互持股份额以降低风险;日本银行因为大量不良债权而陷入经营危机。银行业的危机影响了企业的资本供应与对企业的有效治理,也成了日本经济复苏的巨大阻碍。经济萧条改变了市场需求条件,使在赶超时期乐于扩张的日本企业产生了“三过剩”(设备过剩、产品过剩和人员过剩)现象,企业维持终身雇佣的巨大工资成本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阻碍。3.国际竞争中市场作用更大,传统公司治理优势不再就日本公司治理而言,不受市场制约的经营者主导和与银行主导的治理结构占据了主要地位,作为企业出资者的股东的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在全球化竞争中显示出不利形势。4.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要求更高,日本在赶超经济时代形成的以规模生产能力为标志的汽车、钢铁和石化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信息通信、生物工程、环境、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重视产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而这些并不是传统公司治理所支持的优势。四、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弊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内外经营环境变化条件下,日本企业原有管理机制不再有效,“高质量、低成本”的精益生产方式也不再成为竞争优势了,反而成为企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阻碍。传统的公司治理追求增长目标,过于强调协调而忽视监控,这样的特点引起了许多问题。企业相互持股虽然发挥了防止恶意收购、保障企业经营安全的作用,但也削弱了股东对经营者的控制,削弱了银行对举贷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督,助长了经营者过度投资的倾向。主银行制度协调了市场上的资本供求关系,也将有同一主银行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企业集团”,间接融资维持甚至强化了日本银行的扩张性金融政策,这些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由于主银行的地位更高而造成股东治理不利,而且在间接融资模式中,银行的过度放贷(即放款高于所获得的存款)也削弱了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监督。五、从企业治理机制分析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一)缺乏有效的资本市场。在日本,主银行不仅是重要的融资者,更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控制。当企业出现问题时,银行可通过企业统治机构进行干预甚至接管企业经营,这强化了企业经营者与银行的结合,削弱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经营压力,从日本国内情况看,上市公司股份的41%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再考虑到企业相互持股,国内法人持有的股份占上市公司的比例达70%以上。从实质上讲,主银行制度与企业间相互持股是企业的稳定机制,企业间相互持股是建立在彼此同意尽量不在市场上出售对方股票的默契之上的,由于这部分股票比例大且流动性低,致使外部投资家几乎不可能利用在股票市场上公开购买股票的手段来接管企业。这使资本市场不活跃,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优势,仅仅通过银行金融机构来融资是很局限的,当企业发生危机时,只靠主银行来融资,这大大地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因而当日本经济衰退,出现了大银行的倒闭,从而使经济走向更深的萧条。(二)企业经营目标的选择从股东构成看,日本公司中控制股权的主要是法人,包括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法人企业为稳定交易伙伴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相互持有公司股票,这使公司的股权结构非常稳定,企业兼并或收购很难发生。而日本企业中,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公司内部,监事会的大部分成员也来自企业内部,因此,日本企业治理结构主要是由内部成员做内部监督,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日本企业强调企业成长,重视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等成长性指标,片面追求无止境的规模扩大和全方位的多角化经营,导致企业虽规模巨大,但利润很低,甚至亏损。特别是当企业处于经济衰退时,外部监督乏力,企业缺乏通过变革和战略调整来顺应环境变动的压力和动力。1997年度日本企业囊括了世界500强中最大亏损企业的前五名。(三)保守和封闭的经营策略信息科技革命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而日本企业的经营策略过于保守和封闭,日本企业对经济全球化的信息产业化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对日本经济来说,信息革命最重要的含意是对以封闭性组织为核心的、迄今为止的官僚制模式的挑战。通过信息革命,人们能够跨越原有的界限相互交换信息。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巧妙地让产业结构顺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环境变动做出了主动和迅速的战略反应,在积极扩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还注重信息化投资和信息技术发展,从而产生了硅谷现象。而日本经济一直依靠组织内部官僚制精密细分的信息共享来提高竞争力,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日本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局限性日本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着僵化和要素流动缓慢的局限性,要素流动缓慢导致企业应变迟钝,失去效率。如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上,日本企业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妨碍了员工之间能力的发挥和竞争,不利于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尤其在经济衰退时期,终身雇佣制的传统思维方式妨碍了企业通过裁员等手段进行财务改善和组织重构,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和衰退的能力。相反,美国企业将员工工资与员工职务、责任和业绩直接挂钩,有利于企业内部竞争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随经济环境变化而增减雇员数量,企业承受衰退的能力较强。总的来说,日本企业治理机制以企业经营者为中心,同时受到企业内外的多元化因素的制约其实质效果是削弱市场原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截断了股票市场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影响,导致了稳定企业经营的作用。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经营的日趋僵化,成为日本经济衰退不可忽视的原因。六、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改革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于其原因的分析,原有企业治理机制的优势减弱,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面对国际化竞争,企业不能单停留在经营效率竞争的层面上,还要重视差异化的战略竞争,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培育企业竞争力需要对市场反应灵敏、鼓励创新的,更高质量的公司治理体系来支持。股权结构优化,稳定股东持股减少,纯投资股东增加,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第一,法人相互持股明显减少。日本企业和银行面对经济的低迷和外来的巨大压力,都在抛售相互持有的股票,重组自己的股权结构。据统计,1992年企业间相互持股比率为71.8%,至2004年降至56.3%,下降趋势明显。第二,银行持股持续下降。泡沫经济破灭后,银行迫于持股风险的加大和自身巨额“不良资产”的困扰,逐渐通过股权转让、置换等方式退出了在一些关系松散企业中的持股。第三,机构投资者积极发展。为了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日本采取了很多放松管制的措施,机构投资者吸收了大部分释放出来的法人相互持有股份,成为具有实力的参与公司治理的纯投资股东。(二)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内部监督机制强化2002年修订的《日本商法》明确许可公司可以在传统的“二元水平制”结构、英美式“一元制”结构以及融合形成的第三种结构之间自由选择,使公司治理结构呈现多样化形态,既有包含董事会、监事会、代表董事、常务会等制度的传统形态;也有在以往基础上引入执行董事的复合形态。公司通过缩减董事会规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等方式强化了决策机制;通过引入外部监事、扩展监事会职权等规定强化监督机制。股东利益回归,对经营者监控作用增强。(三)主银行制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贷款比例下降。日本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使企业从原来过于依赖银行转向逐渐依赖证券市场。从90年代初开始,银行贷款比率逐渐下降,1998年开始甚至为负值(向银行还款大于借款),2002年对银行资金的依赖达到最低谷(偿还银行贷款占获得资本净额的98.47%),直至2007年银行贷款才转为正值。其间,内部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本来源。说明日本企业一改过去高度依靠间接融资所带来的经营压力,转向适度的银行贷款比率。(2)银企相互持股降低。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条件的恶化使企业与银行对维持彼此密切关系都没有良好的预期,导致相互持股下降。2000-2005年金融机构对于实业公司的持股由7.24%降至2.81%,同期实业公司对于金融机构的持股由2.72%降至1.36%。虽然其后两年又为了抵御敌意收购有悄然上升的趋势(金融机构持有实业公司的股份2006年为3.02%、2007年为3.21%),但央行启动“安全阀”,收购银行所持企业股份来稳定金融体系,表明银企相互持股比率的下降仍是必然。随着债权和股权基础的削弱,银行对企业的关系型治理功能弱化,银企关系趋向松散与开放。(四)雇佣关系变化1.终身雇佣范围缩小、雇佣形式增多。面对经济萧条、工资成本压力增大的局面,日本企业在确保正式雇员长期雇佣的前提下,灵活使用非正式雇佣形式,如派遣工、临时工及计时工。目前,终身雇佣的正式雇员比例在下降,而非正式雇员比率在上升。而且,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在工作时间、工作技能、贡献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并且还有着成本较低的优势。2.引入了“能力主义”、“成果主义”薪酬制度,改变原来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在薪酬确定时更多地考虑雇员能力和工作业绩,并且很多企业引进了以个人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年薪制。3.按年功晋升的惯例逐渐被打破,设定了业绩量化标准,达标者不论年龄均有提拔的可能,并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对原有的按年功晋升上来的中层管理人员实施岗位调整,鼓励其提前退休或调离管理岗位,以此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有些企业还开始从外部招聘特殊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使企业雇员的竞争从企业内部延展到外部,促进了企业间人才的流动。七、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发展方向市场化融资。采取市场化融资,股东责任更加明晰,企业股东治理水平提高,决策机制改进;经营者盈利压力增大,技术创新和战略创新的意识增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终身雇佣与绩效工资配合。日本企业具有特色的终身雇佣制起源于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符合日本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劳动和心理双重契约的特性,有利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员工忠诚度,其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但与之相伴的年功序列等制度显示出激励不足等弱点,灵活的绩效工资制度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点,鼓励创新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八、总结日本由于其历史文化背景和二战后发展的特殊状况,使得其企业治理机制呈现出以法人相互持股、主银行制、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制等具有特色的制度。二战后,这一系列制度适应了日本经济赶超的战略要求,使得日本企业凭借“高质量、低成本”的精益生产方式逐步在世界经济舞台取得巨大成功,推动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但随着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国际范围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生产运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更高。日本企业原有的治理机制优势逐渐削弱,企业竞争力减弱,使得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状态,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为此,日本企业不断寻求新形势下企业治理机制的变革,以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并促进日本经济的振兴。补充

课堂讨论:1.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铁饭碗”有何不同?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是一种理念,在日本享受终身雇佣制的主要是在大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即使是没有实行终身雇佣制的企业也很重视维持雇佣的稳定,可以说其终身雇佣制存在于私企和政府部门;在而我国的“铁饭碗”则较多出现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私企中几乎不存在;由于经济体制不同,两国企业间的竞争环境是不同的。在日本,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员工的努力程度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经营不善将导致企业破产、员工失业;同时,员工也需要努力工作,争取职位晋升等职业生涯的发展。终身雇佣制并不必然的与慵懒、消极和绝对平均主义相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