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危机中的青少课件_第1页
理解危机中的青少课件_第2页
理解危机中的青少课件_第3页
理解危机中的青少课件_第4页
理解危机中的青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伤与依恋——理解危机中的人创伤与依恋——理解危机中的人1北大校长推荐生之死国际奥赛金牌的迷惘中、小学生:缘何自杀?@走饭:死亡不可避免吗?高危个案的精神病院之旅富士康:自杀是否会传染?北大校长推荐生之死2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3ACE–研究

(童年不幸经历)VincentJ.FelittiZpsychosomMedPsychother,2002对圣地亚哥疾控中心,参与Kaiser健康保险的17421成人的研究探讨童年经历是否及如何影响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分为8个类别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3A3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48类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3类虐待反复发生的躯体虐待反复发生的情绪虐待反复发生的性虐待5类家庭功能失调家人中有人在坐牢母亲被暴力虐待家人中有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家人中有人罹患慢性抑郁,精神障碍或自杀童年失去至少一位亲人(血亲)--无论原因是什么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484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5ACE研究

社会-人口学资料被试平均年龄57岁测量童年经历对50年后其健康状况的影响被试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50%以上的被试都有一类或以上的童年不幸经历大约25%的被试有2类童年不幸经历大约7%的被试4类童年不幸经历如果有一类不幸童年经历,大约有80%的可能性也会有另外类别的不幸经历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5A52010学工系统培训自杀企图2010学工系统培训自杀企图6COPYRIGHT徐凯文定义创伤性事件,导致死亡或者严重损害,或者威胁人的生命和躯体安全,或者是个体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的事件。危机事件后可能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短暂精神病性障碍,自杀,适应障碍等心理障碍。COPYRIGHT徐凯文定义创伤性事件,导致死亡或者严重损7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事件的种类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火灾,飓风,雪崩,火山爆发人为创伤人际暴力,战争暴力,犯罪暴力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事件的种类自然灾害:8COPYRIGHT徐凯文北川县城COPYRIGHT徐凯文北川县城9COPYRIGHT徐凯文灾难分类自然灾难技术或人为灾难在普通人群中,13%-30%的儿童和成人至少经历了一次显著的灾难(Briere&Elliott,1999)。主要心理症状PTSD焦虑抑郁分离躯体主诉COPYRIGHT徐凯文灾难分类10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1COPYRIGHT徐凯文非战争公众暴力

MassViolenceAgainstNoncombatant恐怖袭击:故意的暴力包括导致大量人员伤害或死亡的暴力——但并非发生在战争中。主要心理症状PTSD焦虑抑郁分离吸毒离事发地点越近,效应越严重,并对全世界都有影响(Galeaetal.2002)COPYRIGHT徐凯文非战争公众暴力

MassViol12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3COPYRIGHT徐凯文大规模的交通事故

Large-scaleTransportationAccidents空难,海难,火车出轨等。主要心理症状PTSD焦虑抑郁分离吸毒空难后PTSD症状:54%事后存在,10%-15%一年后仍患有PTSD。COPYRIGHT徐凯文大规模的交通事故

Large-sc14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5COPYRIGHT徐凯文交通事故

MotorVehicleAccidents(MVA)在美国,19%-23%美国人经历过严重的交通事故。其中,大约7-45%会发生PTSD。主要心理症状PTSD广泛性焦虑抑郁分离吸毒躯体化恐惧症(驾驶恐惧)COPYRIGHT徐凯文交通事故

MotorVehicl16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7COPYRIGHT徐凯文暴露于创伤的急救人员急诊科医护人员、消防队员、危机干预者、执法者等。替代创伤。主要心理症状ACDPTSD休克抑郁分离无助感COPYRIGHT徐凯文暴露于创伤的急救人员急诊科医护人员18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9COPYRIGHT徐凯文战争即时死亡、毁容、身体伤害、目击伤害或他人的死亡,伤害或杀死他人、目击或参与暴行、被俘、被拘禁、折磨和剥夺。越战老兵PTSD发病率:时点:男性15.2%;女性8.5%。终身患病率:男性30.6%;女性26.9%。COPYRIGHT徐凯文战争即时死亡、毁容、身体伤害、目击20历史创伤家族内代代传承的创伤国家,民族创伤伤害者,施虐者无法理解受害者的痛苦历史创伤家族内代代传承的创伤21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22COPYRIGHT徐凯文强奸与性侵犯美国女性被强奸的比例14-20%。在所有强奸案中,5-10%的受害者是男性。美国男性被强奸的比例2-4%。主要心理症状害怕愤怒低自尊性困难(障碍)自杀PTSD抑郁分离症状吸毒COPYRIGHT徐凯文强奸与性侵犯美国女性被强奸的比例123COPYRIGHT徐凯文随着时间症状发生率COPYRIGHT徐凯文随着时间症状发生率24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25COPYRIGHT徐凯文熟人暴力身体、视觉、言语或性。大多数是男性侵犯女性。9-13%夫妻间存在严重攻击行为。28%的女性报告至少一次被身体攻击。15%报告性侵犯。22%的女性,7%的男性被熟人攻击。在被身体攻击的女性中,45%被性侵犯。寻求庇护的女性,婚内强奸占59%。COPYRIGHT徐凯文熟人暴力身体、视觉、言语或性。26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27COPYRIGHT徐凯文折磨torture特赦国际(2002)估计111个国家认可或默许折磨。主要心理症状焦虑障碍自我憎恨性困难(障碍)自杀PTSD抑郁内疚睡眠障碍心身症状COPYRIGHT徐凯文折磨torture特赦国际(20028COPYRIGHT徐凯文卖淫与性交易

Prostitutionandsex-trafficking与贫穷、社会剥夺以及先前被伤害有关。在妓女中,童年性虐待发生率50%-90%。40-80%可能性被强奸。PTSD患病率68%。COPYRIGHT徐凯文卖淫与性交易

Prostituti29COPYRIGHT徐凯文威胁生命的疾病

Lift-Threatingillness癌症艾滋病….COPYRIGHT徐凯文威胁生命的疾病

Lift-Thre30COPYRIGHT徐凯文儿童虐待仅2000年,就有879,000儿童因为虐待或忽视被儿童保护所收留,1200被杀(美国卫生部,2002)。25-35%女性,10-20%的男性在儿童期被性虐待过。10%-20%女性或男性被躯体虐待过。35%-70%有心理问题的女性报告有童年性虐待史。有被虐待史的人,存在慢性PTSD解离症状人格相关问题自我认同人际界限情感调节COPYRIGHT徐凯文儿童虐待仅2000年,就有879,31COPYRIGHT徐凯文对儿童的性虐待在不快乐的家庭,单亲家庭,没有不充分的性教育的家庭更容易发生。1/3的有过童年性虐待的儿童并没有症状。只有不到1/5的有过童年性虐待的成人有心理困扰或精神症状。危险因素:长时间,对伤害或死亡的恐惧,被亲戚或照料者侵犯,缺乏支持,或被侵犯之事件暴露后的负性结果。COPYRIGHT徐凯文对儿童的性虐待在不快乐的家庭,单亲32COPYRIGHT徐凯文对儿童的身体虐待及其他暴力家庭暴力躯体言语:自尊和关系10%的儿童受到照料者的严重暴力侵犯。导致成人后的暴力行为,对自己孩子的躯体虐待,物质滥用,自我伤害,自杀以及广泛的情绪问题。目睹暴力事件。COPYRIGHT徐凯文对儿童的身体虐待及其他暴力家庭暴力33COPYRIGHT徐凯文中国情况陈晶琦(2004)调查的565名大学生有20.0%(32/160)的女生和14.3%(58/405)的男生报告16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18名(11.3%)女生和31名(7.7%)男生经历过身体接触性虐待。儿童期性虐待经历首次发生年龄59.4%的女生、51.7%的男生发生在11岁及以下。陈晶琦(2004)892名女生在被调查的892名女生中,有25.6%(2128/892)报告16岁以前经历过或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身体接触的性虐待中包括被试图性交和被强行性交)。其中129人经历过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占14.5%。52.6%的儿童首次性虐待经历发生在12岁及以下。COPYRIGHT徐凯文中国情况陈晶琦(2004)调查的534服刑人员和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比较

COPYRIGHT徐凯文服刑人员和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比较

COPYRIGHT徐35COPYRIGHT徐凯文创伤的严重程度存在量效关系对越南老兵的双生子研究(J.Goldbergetal,1990).人为的、重复的、不可测的、多重的,被性虐待狂/恶意伤害,在儿童期发生,被照料者实施,更严重。COPYRIGHT徐凯文创伤的严重程度存在量效关系36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所致症状与精神障碍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所致症状与精神障碍37COPYRIGHT徐凯文惊骇话多侵入的图像/声音/气味恶梦睡眠问题

强迫思考注意力问题休克反应过度警戒不信任忧虑易激惹发怒内疚感自我责备弱点头痛疲乏紧张情绪混乱触觉疏离的触觉分开的抑郁健忘症侵入认

否恢复休息休息在控制之下可预言的公正—公平的有意义的不会受伤害的易受伤害的幸存的反应没有感觉到痛没有情绪充分的行为意识很清楚身体上强壮和适宜顺从恐吓到生命意外的无力的COPYRIGHT徐凯文惊骇侵入恢复休息休息在控制之38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后应激症状侵入性/再现经历症状,如闪回,梦魇,侵入性思维和记忆回避性症状,回避创伤相关的刺激,包括麻木。过度唤醒症状,睡眠的减少,肌肉紧张,易激怒,或集中注意力困难。解离体验去人格化和去现实化恍惚状态隔开或认知情感的脱离遗忘或时间缺失身份转换或困扰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后应激症状侵入性/再现经历症状39COPYRIGHT徐凯文创伤相关的认知、情绪困扰基本安全感的丧失控制感的丧失亲密感的破坏低自尊无助感和无望感过度的或不恰当的内疚感羞耻感对侵害者的理想化或者对侵害者的行为不准确的合理化或为之辩解其正当性。COPYRIGHT徐凯文创伤相关的认知、情绪困扰基本安全感40COPYRIGHT徐凯文情感紊乱情感紊乱及情感调节失调心境波动自我疏导情绪的能力减弱自伤行为自杀倾向冒险行为对生活的抑郁态度对未来失去希望丧失信念和价值感COPYRIGHT徐凯文情感紊乱情感紊乱及情感调节失调41COPYRIGHT徐凯文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无节制的狂欢和发泄过度的和不适应性的性行为强迫偷窃冲动性攻击行为COPYRIGHT徐凯文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42COPYRIGHT徐凯文关系紊乱与他人关系紊乱无法信任他人再次遭受创伤的倾向与自我关系的动荡自我关心不足感到永远被毁坏了有负罪感/感到羞耻感到被孤立和隔绝COPYRIGHT徐凯文关系紊乱与他人关系紊乱43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性记忆相关问题躯体化躯体形式的症状疑病性的恐惧分离症状失忆片断性的分离症状和人格解体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性记忆相关问题躯体化44

好COPYRIGHT徐凯文好COPYRIGHT徐凯文45朋COPYRIGHT徐凯文朋COPYRIGHT徐凯文46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依恋关系好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依恋关系好47COPYRIGHT徐凯文爱的发现HarryF.Harlow哈洛(1958)TheNatureofLove

AmericanPsychologist,13,673-685COPYRIGHT徐凯文爱的发现HarryF.Harl48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49COPYRIGHT徐凯文实验结果1.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都与木制母猴整天呆在一起。2.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对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爱是人的本能,是对亲密感与生俱来的需要。COPYRIGHT徐凯文实验结果1.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50COPYRIGHT徐凯文依恋理论JohnBowlby和MaryAinsworth陌生情景实验成长的中心是人际间亲密的情感连接,此即依恋。人的一生中,形成和维系这种依恋关系十分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因而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COPYRIGHT徐凯文依恋理论JohnBowlby和51COPYRIGHT徐凯文JohnBowlby(1907-1990)出生于伦敦﹐在剑桥大学时对自然科学﹑医学和心理学很有兴趣。1933年﹐开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同时﹐开始和Klein一同从事进行儿童精神病的研究。《两岁的孩子去医院》(JamesRobertson)。COPYRIGHT徐凯文JohnBowlby(190752COPYRIGHT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依恋本质是亲密感:儿童向母亲靠近的趋向。依恋关系是人的安全感和基本信任的基础。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儿的依恋行为与照料者的照料行为相互影响(Scarr1992;SladeandAber,1992)。婴儿期的依恋经历是儿童、成人期依恋行为的模版。COPYRIGHT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53COPYRIGHT徐凯文假设假设一:

假如母亲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觉得可以依靠她﹐当这种关系建立之后﹐孩子比较会有自信及探索外在世界的勇气。假设二: 这种契约式的关系会被孩子内化而影响他日后的友谊及爱情关系的模式。通过依附﹐孩子会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其实依附形式是一种关系﹐是彼此影响及有互动的。

COPYRIGHT徐凯文假设假设一:

假如母亲给孩子安全54COPYRIGHT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依恋关系是人的安全感的基础。JohnBowlby认为儿童期与照料者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Scarr,1992)。依恋的本质是亲密感:儿童向母亲靠近的趋向。安全感基础:即基本信任COPYRIGHT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55依恋行为系统1.寻找,监视并且试图维持同保护性依恋对象的接近性。2.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并进而从此出发去探索需求其他陌生的环境和经验。3.在面临危险处境和受惊吓时逃往依恋对象处,并将其作为“安全避难所”。依恋行为系统1.寻找,监视并且试图维持同保护性依恋对象的接近56COPYRIGHT徐凯文依恋类型安全型:55%安全型依恋是创伤的解毒剂。其母亲是可得到和可依赖的。不安全型:适应性地应对有问题的或应激的母婴关系的策略。回避型:拒绝的母亲25%抵抗:不敏感,不反应或是反应不一致5%紊乱型:15%多源于性、身体、情感虐待,完全的忽视。令人恐惧的母亲。安全是令人担忧的。此即很多创伤性关系的核心体验。COPYRIGHT徐凯文依恋类型安全型:55%57安全型安全型:55%安全型依恋是创伤的解毒剂。其母亲是可得到和可依赖的。并具有接纳、合作和情感可获得性的特点。“足够好”的母亲。在陌生情境中,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互动,当妈妈离开时可能会难过哭泣,当妈妈回来时,小孩会很快地靠近妈妈寻求安抚。

COPYRIGHT徐凯文安全型安全型:55%COPYRIGHT徐凯文58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某些特征安全的婴儿会因为分离而出现短暂的困扰,但在大多数的时候会通过和他们母亲的重新建立关系而得到安抚。具有灵活性和韧性。母亲常常是敏感的。在分离之后会有很多身体的接触。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某些特征安全的婴儿会因为分离而出现短暂的困扰59不安全型不安全型:适应性地应对有问题的或应激的母婴关系的策略。回避:拒绝的母亲25%。会回避和忽视母亲的存在,在母亲离开或回来不表现出情绪。抵抗:不敏感,不反应或是反应不一致5%没有固定连贯的反应方式。会依据环境的回应来表现抵抗或回避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COPYRIGHT徐凯文不安全型不安全型:COPYRIGHT徐凯文60回避型依恋关系的某些特征当婴儿伤心时,他们倾向于会表现出退缩行为。高水平的挫折感:婴儿和母亲婴儿表面上不会因为母亲“离开”或“回来”而感到困扰其实是一种误导(检测其皮质醇水平很高)。没有表达出对亲近的渴望。母亲常常在情感上不可接近,并对身体接触感到不适。回避型依恋关系的某些特征当婴儿伤心时,他们倾向于会表现出退缩61矛盾型依恋的某些特征两种类型:愤怒的被动的母亲是可以接近的,但并非一贯如此,而且也不可预测。这些婴儿似乎总在寻找他们的母亲(即便母亲就在面前),就好像她不在面前一样。婴儿过于关注母亲的行踪:应激过高。矛盾型依恋的某些特征两种类型:62紊乱型紊乱型:15%多源于性、身体、情感虐待,完全的忽视。令人恐惧的母亲。安全是令人担忧的。此即很多创伤性关系的核心体验。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非常的沮丧;当母亲回到身旁时,孩子又变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亲保持亲近却充满愤怒,当母亲开始注意他时又会想要抵抗。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COPYRIGHT徐凯文紊乱型紊乱型:15%COPYRIGHT徐凯文63足够好的父母(1)给予婴儿一种被理解和被抱持的感觉。婴儿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一直都能得到回应,这种回应方式让他感到安全。母亲最基本的全心关注:面对婴儿的身体和心理体验,母亲和父亲都变得高度敏感,全心关注,不仅是生产前,也在出生之后。将婴儿视为具有头脑和感受的人。足够好的父母(1)给予婴儿一种被理解和被抱持的感觉。婴儿感觉64足够好的父母(2)母亲的白日梦镜映和调谐:(1)母亲镜映婴儿情绪体验的能力让婴儿能够在母亲头脑中寻找对自己的忠实地反映。(2)母亲需要能够区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婴儿的心理状态。给婴儿的体验提供“脚手架”。识别、容纳、解释、支持和延伸婴儿的运动、心理和情绪和体验。足够好的父母(2)母亲的白日梦65足够好的父母(3)互动式的修复:过好的、完美的父母:使得儿童丧失了学习修复关系的机会。忍受对婴儿的矛盾感受:好的,不好的。父母也需要能够忍受矛盾的感觉,对于为人父母而言,这些感受是不可避免的。促进分离。足够好的父母(3)互动式的修复:66脆弱的父母无法在自己头脑中留出空间来“全身心的关注”他们的婴儿。限制了父母去构建和想象他们婴儿的内在空间的能力。难以从他们头脑中的一个白日梦空间对婴儿做出反应。高危的父母!然后再是高危的婴儿。脆弱的父母无法在自己头脑中留出空间来“全身心的关注”他们的婴67Why?来自过去以及/或者现在的未解决问题。创伤和丧失。心理疾病。情绪和行为不可测。在与婴儿相处时采用无益的行为。Why?来自过去以及/或者现在的未解决问题。68COPYRIGHT徐凯文交互作用与恶性循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儿的依恋行为与照料者的照料行为相互影响(Scarr1992;SladeandAber,1992)。经历创伤后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婴儿期的依恋经历是儿童、成人期依恋行为的模版。COPYRIGHT徐凯文交互作用与恶性循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69COPYRIGHT徐凯文婴幼儿期后的依恋毕生发展的依恋。人与生俱来(生物倾向)要朝向亲密与安全的依恋。而人的依恋系统具有良好的弹性。归属与团体能满足对安全依恋的需要。COPYRIGHT徐凯文婴幼儿期后的依恋毕生发展的依恋。70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对依恋的影响12个月的时候的安全依恋可导致此后童年期的来年刚好的调整能力,包括社交技能,好的同伴关系,减少出现精神病性障碍风险(Mainetal.1985;SladeandAber,1992)。最糟糕的创伤是来自于其最初的照料者,通常即母亲。家庭内暴力(父亲对母亲的攻击)也会造成安全感的破坏。成年以后的创伤也会破坏我们的核心的安全感。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对依恋的影响12个月的时候的安71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唤醒的调节应激和创伤对生理有着明显的破坏。创伤引起逃跑-战斗反应,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唤醒。依恋的主要进化功能是获得照料者的保护。其次是调节生理唤醒水平(Field1985;FiddandRcitc1985;Hofer1984;G.J.Taylor1992;vanderKolk1987c;vanderKolkandFisler1994)。照料行为不仅影响依恋的发展,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创伤不仅会破坏安全感基础,也会破坏生理调节:双重诅咒。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唤醒的调节应激和创伤对生理有72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73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对依恋的影响12个月的时候的安全依恋可导致此后童年期的来年刚好的调整能力,包括社交技能,好的同伴关系,减少出现精神病性障碍风险(Mainetal.1985;SladeandAber,1992)。最糟糕的创伤是来自于其最初的照料者,通常即母亲。家庭内暴力(父亲对母亲的攻击)也会造成安全感的破坏。成年以后的创伤也会破坏我们的核心的安全感。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对依恋的影响12个月的时候的安74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关系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关系75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关系创伤会激活依恋系统。与人际关系无关的创伤也可能唤醒过去的创伤记忆。基于人际关系的创伤最难以忍受。关系越亲密,越严重。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关系创伤会激活依恋系统。76COPYRIGHT徐凯文人际关系中的重复创伤早年的创伤经历常常会在此后的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强迫性重复(Freud,1920):重获掌控。对创伤事件的重演有利于吸收,消化克服创伤性体验。COPYRIGHT徐凯文人际关系中的重复创伤早年的创伤经历77COPYRIGHT徐凯文海马回体积研究曾经在童年遭受身体虐待或性侵害的病人研究发现这些病人同样有记忆力减退的情形(Bremner,eta1.,1995),海马回的体积缩小。左侧缩小的情形比较严重,缩小了12%(Bremner,eta1.,l997)。儿童期PTSD的受虐待的儿童,其前扣带回皮层的代谢都出现明显异常(deBellis,Keshavan,Spencer,&Hall,2000b)。越战退伍军人PTSD病患的双侧海马回体积减少了26%。海马回的萎缩以及延迟性视觉回想错误,都和接触战争程度显著相关(GurVitsela1.,1996)。COPYRIGHT徐凯文海马回体积研究曾经在童年遭受身体虐78COPYRIGHT徐凯文人际关系中的重复创伤早年的创伤经历常常会在此后的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强迫性重复(Freud,1920):重获掌控。对创伤事件的重演有利于吸收,消化克服创伤性体验。COPYRIGHT徐凯文人际关系中的重复创伤早年的创伤经历79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80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性的联结(bonding)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973年8月。对攻击者的认同哺乳动物中也有这样的现象。Scott(1987)保持社会接触,形成依恋关系对社会性动物的一生来说是如此之必要,以至于没有什么能阻断它。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性的联结(bonding)斯德81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性的联结(bonding)由于对亲密感的需要,再糟糕的关系都比没有关系好。创伤性的联结的本质:虐待越严重而可怕,对虐待者的联结就越稳固。对依恋的需要,孤独感和不平衡的权力共谋导致创伤性联结。被虐待或恐吓的人感到自己要完全依赖施虐者(Symonds,1982)。造成这样的矛盾冲突:安全感的基础源于危险。创伤联结强化了这一冲突:伤害越大,对被保护与舒适的需要就越强,连接就越紧密。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性的联结(bonding)由于82COPYRIGHT徐凯文依恋vs.创伤联结关系

依恋联结

创伤联结爱

可怕的长期的 即时的相互影响和照料 控制和恐惧为了生存下去 为了生存下去 接近=安全接近=冲突分离和独立 不独立的,是他人需要的外延自我掌控 受人控制自主和个性化的顺从他人的意愿COPYRIGHT徐凯文依恋vs.创伤联结关系

依恋联结83COPYRIGHT徐凯文问题关系模式隔离isolation:受虐待的儿童倾向于与同伴隔离,退缩和隔离产生与羞耻感和要保守秘密。通过独处、幻想来寻求安全和庇护。向往yearning:对亲密接近、情感、舒适感和保护的热切期望。矛盾:创伤既引起隔离与疏远又激发对依恋的需要。可怕Fearfulness对与人接触的向往与创伤经历的结合:任何接近于亲密都是危险的——无法信任。对被伤害身体,控制,剥削,坑害,恐吓,强迫,窒息,羞辱的恐惧。COPYRIGHT徐凯文问题关系模式隔离isolation84COPYRIGHT徐凯文问题关系模式依赖Dependency找到可以提供情感、保护、养育和亲密的关系。对安全感基础的长期期待最终使这种安全感不那么安全——害怕被抛弃。容易被伤害依赖导致创伤重演,强化创伤连接。受害者工作模式:不是受害者而是幸存者。自我保护的失败(Herman,1992)导致虐待的重复。人际关系的180度变化:强烈的依赖与可怕的退缩。COPYRIGHT徐凯文问题关系模式依赖Dependenc85COPYRIGHT徐凯文问题关系模式极端需要控制无助感权力斗争避免被控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控制别人才能感到安全。内化攻击模式:对攻击者的认同被虐待者成为虐待者。代代相传。1/3被虐待的儿童在成年后会虐待自己的孩子,1/3不会,1/3继续被虐待(Olive,1993)。虐待孩子的人,否认被自己父母虐待。COPYRIGHT徐凯文问题关系模式极端需要控制86创伤与依恋——理解危机中的人创伤与依恋——理解危机中的人87北大校长推荐生之死国际奥赛金牌的迷惘中、小学生:缘何自杀?@走饭:死亡不可避免吗?高危个案的精神病院之旅富士康:自杀是否会传染?北大校长推荐生之死88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89ACE–研究

(童年不幸经历)VincentJ.FelittiZpsychosomMedPsychother,2002对圣地亚哥疾控中心,参与Kaiser健康保险的17421成人的研究探讨童年经历是否及如何影响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分为8个类别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3A89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908类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3类虐待反复发生的躯体虐待反复发生的情绪虐待反复发生的性虐待5类家庭功能失调家人中有人在坐牢母亲被暴力虐待家人中有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家人中有人罹患慢性抑郁,精神障碍或自杀童年失去至少一位亲人(血亲)--无论原因是什么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4890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91ACE研究

社会-人口学资料被试平均年龄57岁测量童年经历对50年后其健康状况的影响被试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50%以上的被试都有一类或以上的童年不幸经历大约25%的被试有2类童年不幸经历大约7%的被试4类童年不幸经历如果有一类不幸童年经历,大约有80%的可能性也会有另外类别的不幸经历2010学工系统培训Trauma-AidGermany5A912010学工系统培训自杀企图2010学工系统培训自杀企图92COPYRIGHT徐凯文定义创伤性事件,导致死亡或者严重损害,或者威胁人的生命和躯体安全,或者是个体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的事件。危机事件后可能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短暂精神病性障碍,自杀,适应障碍等心理障碍。COPYRIGHT徐凯文定义创伤性事件,导致死亡或者严重损93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事件的种类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火灾,飓风,雪崩,火山爆发人为创伤人际暴力,战争暴力,犯罪暴力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事件的种类自然灾害:94COPYRIGHT徐凯文北川县城COPYRIGHT徐凯文北川县城95COPYRIGHT徐凯文灾难分类自然灾难技术或人为灾难在普通人群中,13%-30%的儿童和成人至少经历了一次显著的灾难(Briere&Elliott,1999)。主要心理症状PTSD焦虑抑郁分离躯体主诉COPYRIGHT徐凯文灾难分类96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97COPYRIGHT徐凯文非战争公众暴力

MassViolenceAgainstNoncombatant恐怖袭击:故意的暴力包括导致大量人员伤害或死亡的暴力——但并非发生在战争中。主要心理症状PTSD焦虑抑郁分离吸毒离事发地点越近,效应越严重,并对全世界都有影响(Galeaetal.2002)COPYRIGHT徐凯文非战争公众暴力

MassViol98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99COPYRIGHT徐凯文大规模的交通事故

Large-scaleTransportationAccidents空难,海难,火车出轨等。主要心理症状PTSD焦虑抑郁分离吸毒空难后PTSD症状:54%事后存在,10%-15%一年后仍患有PTSD。COPYRIGHT徐凯文大规模的交通事故

Large-sc100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01COPYRIGHT徐凯文交通事故

MotorVehicleAccidents(MVA)在美国,19%-23%美国人经历过严重的交通事故。其中,大约7-45%会发生PTSD。主要心理症状PTSD广泛性焦虑抑郁分离吸毒躯体化恐惧症(驾驶恐惧)COPYRIGHT徐凯文交通事故

MotorVehicl102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03COPYRIGHT徐凯文暴露于创伤的急救人员急诊科医护人员、消防队员、危机干预者、执法者等。替代创伤。主要心理症状ACDPTSD休克抑郁分离无助感COPYRIGHT徐凯文暴露于创伤的急救人员急诊科医护人员104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05COPYRIGHT徐凯文战争即时死亡、毁容、身体伤害、目击伤害或他人的死亡,伤害或杀死他人、目击或参与暴行、被俘、被拘禁、折磨和剥夺。越战老兵PTSD发病率:时点:男性15.2%;女性8.5%。终身患病率:男性30.6%;女性26.9%。COPYRIGHT徐凯文战争即时死亡、毁容、身体伤害、目击106历史创伤家族内代代传承的创伤国家,民族创伤伤害者,施虐者无法理解受害者的痛苦历史创伤家族内代代传承的创伤107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08COPYRIGHT徐凯文强奸与性侵犯美国女性被强奸的比例14-20%。在所有强奸案中,5-10%的受害者是男性。美国男性被强奸的比例2-4%。主要心理症状害怕愤怒低自尊性困难(障碍)自杀PTSD抑郁分离症状吸毒COPYRIGHT徐凯文强奸与性侵犯美国女性被强奸的比例1109COPYRIGHT徐凯文随着时间症状发生率COPYRIGHT徐凯文随着时间症状发生率110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11COPYRIGHT徐凯文熟人暴力身体、视觉、言语或性。大多数是男性侵犯女性。9-13%夫妻间存在严重攻击行为。28%的女性报告至少一次被身体攻击。15%报告性侵犯。22%的女性,7%的男性被熟人攻击。在被身体攻击的女性中,45%被性侵犯。寻求庇护的女性,婚内强奸占59%。COPYRIGHT徐凯文熟人暴力身体、视觉、言语或性。112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13COPYRIGHT徐凯文折磨torture特赦国际(2002)估计111个国家认可或默许折磨。主要心理症状焦虑障碍自我憎恨性困难(障碍)自杀PTSD抑郁内疚睡眠障碍心身症状COPYRIGHT徐凯文折磨torture特赦国际(200114COPYRIGHT徐凯文卖淫与性交易

Prostitutionandsex-trafficking与贫穷、社会剥夺以及先前被伤害有关。在妓女中,童年性虐待发生率50%-90%。40-80%可能性被强奸。PTSD患病率68%。COPYRIGHT徐凯文卖淫与性交易

Prostituti115COPYRIGHT徐凯文威胁生命的疾病

Lift-Threatingillness癌症艾滋病….COPYRIGHT徐凯文威胁生命的疾病

Lift-Thre116COPYRIGHT徐凯文儿童虐待仅2000年,就有879,000儿童因为虐待或忽视被儿童保护所收留,1200被杀(美国卫生部,2002)。25-35%女性,10-20%的男性在儿童期被性虐待过。10%-20%女性或男性被躯体虐待过。35%-70%有心理问题的女性报告有童年性虐待史。有被虐待史的人,存在慢性PTSD解离症状人格相关问题自我认同人际界限情感调节COPYRIGHT徐凯文儿童虐待仅2000年,就有879,117COPYRIGHT徐凯文对儿童的性虐待在不快乐的家庭,单亲家庭,没有不充分的性教育的家庭更容易发生。1/3的有过童年性虐待的儿童并没有症状。只有不到1/5的有过童年性虐待的成人有心理困扰或精神症状。危险因素:长时间,对伤害或死亡的恐惧,被亲戚或照料者侵犯,缺乏支持,或被侵犯之事件暴露后的负性结果。COPYRIGHT徐凯文对儿童的性虐待在不快乐的家庭,单亲118COPYRIGHT徐凯文对儿童的身体虐待及其他暴力家庭暴力躯体言语:自尊和关系10%的儿童受到照料者的严重暴力侵犯。导致成人后的暴力行为,对自己孩子的躯体虐待,物质滥用,自我伤害,自杀以及广泛的情绪问题。目睹暴力事件。COPYRIGHT徐凯文对儿童的身体虐待及其他暴力家庭暴力119COPYRIGHT徐凯文中国情况陈晶琦(2004)调查的565名大学生有20.0%(32/160)的女生和14.3%(58/405)的男生报告16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18名(11.3%)女生和31名(7.7%)男生经历过身体接触性虐待。儿童期性虐待经历首次发生年龄59.4%的女生、51.7%的男生发生在11岁及以下。陈晶琦(2004)892名女生在被调查的892名女生中,有25.6%(2128/892)报告16岁以前经历过或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身体接触的性虐待中包括被试图性交和被强行性交)。其中129人经历过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占14.5%。52.6%的儿童首次性虐待经历发生在12岁及以下。COPYRIGHT徐凯文中国情况陈晶琦(2004)调查的5120服刑人员和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比较

COPYRIGHT徐凯文服刑人员和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比较

COPYRIGHT徐121COPYRIGHT徐凯文创伤的严重程度存在量效关系对越南老兵的双生子研究(J.Goldbergetal,1990).人为的、重复的、不可测的、多重的,被性虐待狂/恶意伤害,在儿童期发生,被照料者实施,更严重。COPYRIGHT徐凯文创伤的严重程度存在量效关系122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所致症状与精神障碍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所致症状与精神障碍123COPYRIGHT徐凯文惊骇话多侵入的图像/声音/气味恶梦睡眠问题

强迫思考注意力问题休克反应过度警戒不信任忧虑易激惹发怒内疚感自我责备弱点头痛疲乏紧张情绪混乱触觉疏离的触觉分开的抑郁健忘症侵入认

否恢复休息休息在控制之下可预言的公正—公平的有意义的不会受伤害的易受伤害的幸存的反应没有感觉到痛没有情绪充分的行为意识很清楚身体上强壮和适宜顺从恐吓到生命意外的无力的COPYRIGHT徐凯文惊骇侵入恢复休息休息在控制之124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后应激症状侵入性/再现经历症状,如闪回,梦魇,侵入性思维和记忆回避性症状,回避创伤相关的刺激,包括麻木。过度唤醒症状,睡眠的减少,肌肉紧张,易激怒,或集中注意力困难。解离体验去人格化和去现实化恍惚状态隔开或认知情感的脱离遗忘或时间缺失身份转换或困扰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后应激症状侵入性/再现经历症状125COPYRIGHT徐凯文创伤相关的认知、情绪困扰基本安全感的丧失控制感的丧失亲密感的破坏低自尊无助感和无望感过度的或不恰当的内疚感羞耻感对侵害者的理想化或者对侵害者的行为不准确的合理化或为之辩解其正当性。COPYRIGHT徐凯文创伤相关的认知、情绪困扰基本安全感126COPYRIGHT徐凯文情感紊乱情感紊乱及情感调节失调心境波动自我疏导情绪的能力减弱自伤行为自杀倾向冒险行为对生活的抑郁态度对未来失去希望丧失信念和价值感COPYRIGHT徐凯文情感紊乱情感紊乱及情感调节失调127COPYRIGHT徐凯文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无节制的狂欢和发泄过度的和不适应性的性行为强迫偷窃冲动性攻击行为COPYRIGHT徐凯文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128COPYRIGHT徐凯文关系紊乱与他人关系紊乱无法信任他人再次遭受创伤的倾向与自我关系的动荡自我关心不足感到永远被毁坏了有负罪感/感到羞耻感到被孤立和隔绝COPYRIGHT徐凯文关系紊乱与他人关系紊乱129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性记忆相关问题躯体化躯体形式的症状疑病性的恐惧分离症状失忆片断性的分离症状和人格解体COPYRIGHT徐凯文创伤性记忆相关问题躯体化130

好COPYRIGHT徐凯文好COPYRIGHT徐凯文131朋COPYRIGHT徐凯文朋COPYRIGHT徐凯文132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依恋关系好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依恋关系好133COPYRIGHT徐凯文爱的发现HarryF.Harlow哈洛(1958)TheNatureofLove

AmericanPsychologist,13,673-685COPYRIGHT徐凯文爱的发现HarryF.Harl134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35COPYRIGHT徐凯文实验结果1.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都与木制母猴整天呆在一起。2.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对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爱是人的本能,是对亲密感与生俱来的需要。COPYRIGHT徐凯文实验结果1.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136COPYRIGHT徐凯文依恋理论JohnBowlby和MaryAinsworth陌生情景实验成长的中心是人际间亲密的情感连接,此即依恋。人的一生中,形成和维系这种依恋关系十分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因而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COPYRIGHT徐凯文依恋理论JohnBowlby和137COPYRIGHT徐凯文JohnBowlby(1907-1990)出生于伦敦﹐在剑桥大学时对自然科学﹑医学和心理学很有兴趣。1933年﹐开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同时﹐开始和Klein一同从事进行儿童精神病的研究。《两岁的孩子去医院》(JamesRobertson)。COPYRIGHT徐凯文JohnBowlby(1907138COPYRIGHT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依恋本质是亲密感:儿童向母亲靠近的趋向。依恋关系是人的安全感和基本信任的基础。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儿的依恋行为与照料者的照料行为相互影响(Scarr1992;SladeandAber,1992)。婴儿期的依恋经历是儿童、成人期依恋行为的模版。COPYRIGHT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139COPYRIGHT徐凯文假设假设一:

假如母亲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觉得可以依靠她﹐当这种关系建立之后﹐孩子比较会有自信及探索外在世界的勇气。假设二: 这种契约式的关系会被孩子内化而影响他日后的友谊及爱情关系的模式。通过依附﹐孩子会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其实依附形式是一种关系﹐是彼此影响及有互动的。

COPYRIGHT徐凯文假设假设一:

假如母亲给孩子安全140COPYRIGHT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依恋关系是人的安全感的基础。JohnBowlby认为儿童期与照料者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Scarr,1992)。依恋的本质是亲密感:儿童向母亲靠近的趋向。安全感基础:即基本信任COPYRIGHT徐凯文依恋关系母婴连接是依恋原型。141依恋行为系统1.寻找,监视并且试图维持同保护性依恋对象的接近性。2.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并进而从此出发去探索需求其他陌生的环境和经验。3.在面临危险处境和受惊吓时逃往依恋对象处,并将其作为“安全避难所”。依恋行为系统1.寻找,监视并且试图维持同保护性依恋对象的接近142COPYRIGHT徐凯文依恋类型安全型:55%安全型依恋是创伤的解毒剂。其母亲是可得到和可依赖的。不安全型:适应性地应对有问题的或应激的母婴关系的策略。回避型:拒绝的母亲25%抵抗:不敏感,不反应或是反应不一致5%紊乱型:15%多源于性、身体、情感虐待,完全的忽视。令人恐惧的母亲。安全是令人担忧的。此即很多创伤性关系的核心体验。COPYRIGHT徐凯文依恋类型安全型:55%143安全型安全型:55%安全型依恋是创伤的解毒剂。其母亲是可得到和可依赖的。并具有接纳、合作和情感可获得性的特点。“足够好”的母亲。在陌生情境中,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互动,当妈妈离开时可能会难过哭泣,当妈妈回来时,小孩会很快地靠近妈妈寻求安抚。

COPYRIGHT徐凯文安全型安全型:55%COPYRIGHT徐凯文144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某些特征安全的婴儿会因为分离而出现短暂的困扰,但在大多数的时候会通过和他们母亲的重新建立关系而得到安抚。具有灵活性和韧性。母亲常常是敏感的。在分离之后会有很多身体的接触。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某些特征安全的婴儿会因为分离而出现短暂的困扰145不安全型不安全型:适应性地应对有问题的或应激的母婴关系的策略。回避:拒绝的母亲25%。会回避和忽视母亲的存在,在母亲离开或回来不表现出情绪。抵抗:不敏感,不反应或是反应不一致5%没有固定连贯的反应方式。会依据环境的回应来表现抵抗或回避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COPYRIGHT徐凯文不安全型不安全型:COPYRIGHT徐凯文146回避型依恋关系的某些特征当婴儿伤心时,他们倾向于会表现出退缩行为。高水平的挫折感:婴儿和母亲婴儿表面上不会因为母亲“离开”或“回来”而感到困扰其实是一种误导(检测其皮质醇水平很高)。没有表达出对亲近的渴望。母亲常常在情感上不可接近,并对身体接触感到不适。回避型依恋关系的某些特征当婴儿伤心时,他们倾向于会表现出退缩147矛盾型依恋的某些特征两种类型:愤怒的被动的母亲是可以接近的,但并非一贯如此,而且也不可预测。这些婴儿似乎总在寻找他们的母亲(即便母亲就在面前),就好像她不在面前一样。婴儿过于关注母亲的行踪:应激过高。矛盾型依恋的某些特征两种类型:148紊乱型紊乱型:15%多源于性、身体、情感虐待,完全的忽视。令人恐惧的母亲。安全是令人担忧的。此即很多创伤性关系的核心体验。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非常的沮丧;当母亲回到身旁时,孩子又变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亲保持亲近却充满愤怒,当母亲开始注意他时又会想要抵抗。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COPYRIGHT徐凯文紊乱型紊乱型:15%COPYRIGHT徐凯文149足够好的父母(1)给予婴儿一种被理解和被抱持的感觉。婴儿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一直都能得到回应,这种回应方式让他感到安全。母亲最基本的全心关注:面对婴儿的身体和心理体验,母亲和父亲都变得高度敏感,全心关注,不仅是生产前,也在出生之后。将婴儿视为具有头脑和感受的人。足够好的父母(1)给予婴儿一种被理解和被抱持的感觉。婴儿感觉150足够好的父母(2)母亲的白日梦镜映和调谐:(1)母亲镜映婴儿情绪体验的能力让婴儿能够在母亲头脑中寻找对自己的忠实地反映。(2)母亲需要能够区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婴儿的心理状态。给婴儿的体验提供“脚手架”。识别、容纳、解释、支持和延伸婴儿的运动、心理和情绪和体验。足够好的父母(2)母亲的白日梦151足够好的父母(3)互动式的修复:过好的、完美的父母:使得儿童丧失了学习修复关系的机会。忍受对婴儿的矛盾感受:好的,不好的。父母也需要能够忍受矛盾的感觉,对于为人父母而言,这些感受是不可避免的。促进分离。足够好的父母(3)互动式的修复:152脆弱的父母无法在自己头脑中留出空间来“全身心的关注”他们的婴儿。限制了父母去构建和想象他们婴儿的内在空间的能力。难以从他们头脑中的一个白日梦空间对婴儿做出反应。高危的父母!然后再是高危的婴儿。脆弱的父母无法在自己头脑中留出空间来“全身心的关注”他们的婴153Why?来自过去以及/或者现在的未解决问题。创伤和丧失。心理疾病。情绪和行为不可测。在与婴儿相处时采用无益的行为。Why?来自过去以及/或者现在的未解决问题。154COPYRIGHT徐凯文交互作用与恶性循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儿的依恋行为与照料者的照料行为相互影响(Scarr1992;SladeandAber,1992)。经历创伤后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婴儿期的依恋经历是儿童、成人期依恋行为的模版。COPYRIGHT徐凯文交互作用与恶性循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155COPYRIGHT徐凯文婴幼儿期后的依恋毕生发展的依恋。人与生俱来(生物倾向)要朝向亲密与安全的依恋。而人的依恋系统具有良好的弹性。归属与团体能满足对安全依恋的需要。COPYRIGHT徐凯文婴幼儿期后的依恋毕生发展的依恋。156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对依恋的影响12个月的时候的安全依恋可导致此后童年期的来年刚好的调整能力,包括社交技能,好的同伴关系,减少出现精神病性障碍风险(Mainetal.1985;SladeandAber,1992)。最糟糕的创伤是来自于其最初的照料者,通常即母亲。家庭内暴力(父亲对母亲的攻击)也会造成安全感的破坏。成年以后的创伤也会破坏我们的核心的安全感。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对依恋的影响12个月的时候的安157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唤醒的调节应激和创伤对生理有着明显的破坏。创伤引起逃跑-战斗反应,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唤醒。依恋的主要进化功能是获得照料者的保护。其次是调节生理唤醒水平(Field1985;FiddandRcitc1985;Hofer1984;G.J.Taylor1992;vanderKolk1987c;vanderKolkandFisler1994)。照料行为不仅影响依恋的发展,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创伤不仅会破坏安全感基础,也会破坏生理调节:双重诅咒。COPYRIGHT徐凯文创伤与唤醒的调节应激和创伤对生理有158COPYRIGHT徐凯文COPYRIGHT徐凯文159COPYRIGHT徐凯文创伤对依恋的影响12个月的时候的安全依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