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贫积弱的北宋_第1页
积贫积弱的北宋_第2页
积贫积弱的北宋_第3页
积贫积弱的北宋_第4页
积贫积弱的北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页共8页积贫积弱的北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分析变法的原因;了解庆历新政对革除弊政的尝试及其结果。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北宋前期的政策给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学习,充分认识国家政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庆历新政的学习,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难点:从北宋统治危机的出现,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自主学习课前预习知识梳理问题思考一、兵虚财匮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出现,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专制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2、从宋太祖开始,从各地挑选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同时,为了应付辽、夏的侵扰,又在边境大量屯兵。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实行“收内虚外”的政策;为了防止发展私人势力,宋太祖还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4、北宋之初,朝廷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官多职,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5、军队、官员的激增促使财政开支的增加。除了冗官、冗兵的费用外,北宋政府还大兴土木,出现了冗费;每年还向辽、西夏交纳“岁币”,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1、想一想:北宋中期为什么会出现财政危机?提示:冗官、冗兵造成财政开支的增大;冗费;岁币。二、内忧外患1、北宋政府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土地,使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士兵起义不断发生。2、宋太宗对契丹战争失败后,采取了被动防守的方针。1004年辽大举攻宋,北宋虽然打了胜仗,但最后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1040年到1042年,西夏对宋发动三次军事进攻,北宋屡战屡败,最后进行议和活动。2、议一议: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实行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造成的。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北宋政府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大臣纷纷要求宋仁宗改革弊政。范仲淹、富弼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作为基本的改革方案上奏给宋仁宗。2、范仲淹认为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他的改革激进措施遭到官僚地主的反对,1045年宋仁宗庆历四年下诏废除新法,变法失败,但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3、想一想: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庆历新政改革的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把矛头直接指向官僚地主,因此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失败。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本人则身体力行,为了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殚精竭虑,力行改革。范仲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复习回顾式】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那么,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危机?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统治者为革新除弊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兵虚财匮【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兵虚财匮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为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养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雍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过程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炼有效信息和最大限度地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回答历史材料题的关键。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材料发生的时间和所出现的问题。至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采取的措施,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论与评定】(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加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每年给辽、西夏岁币。(2)范仲淹之言更能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官僚臃肿,百姓困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探究点二内忧外患【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内忧外患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1: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摘自《太平治迹统类》材料2: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摘自《文献通考》材料3:(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4: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川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摘自《朱子语类》回答:(l)根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依据材料3,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3)材料2与材料4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简要说明你的看法。【过程与方法】本题所引材料均系北宋初藩镇相关内容,反映的是实行“削藩”的背景、内容、作用。设问着重考查归纳、概括历史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结论与评定】(1)藩镇割据问题。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归中央。(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3)材料2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4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宋初加强中央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却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探究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范仲淹改革采取的改革措施及其结果。【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迂。(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思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请回答:(1)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的中心是什么?是否得以实施?(2)这一主张的实施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过程与方法】本题以范仲淹的改革为命题的角度,从改革的措施、结果和原因等对改革进行评价。【结论与评价】(1)整顿吏治;于1043年实施,实施时间短暂。(2)最终失败。变革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典例鉴赏课堂精炼典例鉴赏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材料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请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解析讲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三则材料的意思,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象;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的现象。答案:(1)材料二反映了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材料一反映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了材料二中出现的土地兼并严重现象。(2)材料三反映了农民起义不断的社会现象。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是因果关系。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贫困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课堂精炼1、(2004·上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D)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故“经济衰退”的说法不合理;“农民起义”是统治危机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兵力不足”的说法不合史实;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A.北宋吏治腐败D.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引文的意思。题干中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赵匡胤为巩固政权,曾经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此题比较特殊,容易错选为A。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D)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解析: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应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回顾总结知识结构【网络流程图式】财政困难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失败庆历新政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失败庆历新政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辽、西夏威胁安全辽、西夏威胁安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农民起义不断发生【问题总结式】北宋中期面临着怎样严重的社会危机?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改革的结果如何?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课后训练迁移应用重难点演练1、(2008.徐州期末)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主要原因是(B)

A.官员数量增加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阶级矛盾尖锐的史实,原因是北宋初级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2、(2007.深圳模拟)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D)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主要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的关系去分析。3、(2004.上海模拟)北宋中期出现财政危机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①“冗官”②“冗兵”③“冗费”④减免赋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三冗出现导致财政危机,分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原因。4、、北宋形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C)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利大于弊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障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越多战斗力越强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的规模扩大,从而形成财政危机。拓展与创新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材料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请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答案:(1)材料二反映了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材料一反映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了材料二中出现的土地兼并严重现象。(2)材料三反映了农民起义不断的社会现象。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是因果关系。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贫困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三则材料的意思,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象;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的现象。相关链接备课参考新课程教材链接人教版教材首先介绍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后,对贵功臣宿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北宋政权的财政收入锐减,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对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教材首先介绍了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实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讲述了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三司管理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并从削弱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导致三冗出现等方面分析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产生的消极影响。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重点介绍了新政的内容:改革文官制度,规定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吏;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新政严重危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失败。岳麓版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材简单讲述了三冗与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到了北宋中期负面影响显露出来,形成了三冗局面。对于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教材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时期的收支情况对比表。教材以材料的形式介绍了庆历新政,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新政夭折。现实链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要精兵简政,改革要尽量减少计划社会矛盾,才能够取得成功。资料链接:官冗兵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在职官员为1万多人;到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仅过40年,便增至2万余人,增加1倍。军队数量的增加更令人触目惊心。宋太祖时,全国军队数量为20余万人,到宋仁宗时竟达120余万人,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增加了6倍。详细增长情况见下表:年代军队总数(万)百分比宋太祖建国初年(960—967年)22100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年)37.8180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66.6330宋太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91.2416宋太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125.9580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8年)116.2530宋仁宗皇祐年间担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