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傻炜-河边错误_第1页
语文-傻炜-河边错误_第2页
语文-傻炜-河边错误_第3页
语文-傻炜-河边错误_第4页
语文-傻炜-河边错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华《河边的错误》华南农业大学汉语系列选修课程《大学语文》学习目标了解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和余华等先锋作家概况掌握《河边的错误》情节、人物、思想主题等内容(重点)理解以先锋小说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倾向,深入认识文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使命和意义(难点)一、作者简介余华(196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高唐。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余华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二、先锋小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青年作家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1984年,马原发表《拉萨河的女神》,被视作“先锋小说”的起点。北村格非马原余华孙甘露苏童创作特点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余华

早期“暴力美学”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经常在医院的手术室门口,等待着那位外科医生的父亲从里面出来。我父亲每次出来,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也沾满了鲜血,有时候还要一位护理在我父亲的身后,他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余华这样无数次的经历使他对血腥没有了一般人的畏惧和震惊,而是一种“浪漫持久”、“感动人心”、“蛮亲切”的东西。

“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踏踏的不是贴在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眼泪一样在流。”《十八岁出门远行》

向死

而生中期“华丽的转身”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在叙述态度上,余华追求罗伯-格里耶的“零度状态写作”,即“无我的叙述方式”。结构上,余华采用时间结构小说,他把物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时间,几个时间交错叙述,把时间进行分裂、错位,呈现出多重象征。余华的小说在形式和语言上做过大胆的试验与探索,语言感觉与法国新小说相似。

经典作品解读《活着》作者自序“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创作背景余华在中文版自序里讲述《活着》的写作背景:“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电影《活着》内容梗概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主要人物简介富贵老实善良,爱他的孩子,前期是一位顽绔的地主阶级少爷的特点,后期是生活悲惨的普通贫农,主任公一生所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各种社会变迁,以主人公悲惨的一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

家珍

富贵的妻子。旧社会妇女形象,逆来顺受,有爱心,有着嫁夫随夫的思想,可以与富贵在老年丧子的悲痛下生活过来。死亡(当亲人一个一个离去…)福贵爹在田里气死;有庆抽血过多致死;凤霞难产死;家珍死;二喜工伤死;苦根吃豆子撑死福贵娘病死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地死去,只留下自己孤单一个人。他有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小说最后:“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贵一生的苦难让他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对《活着》的理解《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令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三、解读《河边的错误》小说背景:最初发表在大型文学刊物《钟山》1988年第1期。当时余华已经抛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一组先锋作品,气势正盛。1989年,被收入余华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后也被收入《偶然》(1991)、《世事如烟》(2004)等多种小说选本。199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以探索小说叙事为核心的“跨世纪文丛”则以《河边的错误》冠名,也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在余华先锋写作期的重要位置。(一)情节结构么四婆婆在河边被杀,警察马哲开始调查,包括婆婆、疯子、女孩、孩子、王宏、许亮在内的人物纷纷进入调查视野……凶手目标最终指向疯子。(第一章)疯子再次杀人,被害者是三十五岁工人。陷入狂乱想象的许亮自认无法摆脱嫌疑而自杀。两年后,从精神病院出来的疯子第三次行凶,杀死孩子。(第二章)马哲拔枪打死疯子。在局长的安排下,马哲第四次接受医生的精神鉴定,终于成为“疯子”。(第三章)(二)人物形象(课堂讨论)马哲、么四婆婆、疯子、王宏、许亮、女孩、孩子、局长、小李、三十五岁工人、许亮朋友、马哲妻子、工人妻子……异化疯狂人格:疯子、么四婆婆、许亮对疯狂人格的偏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对疯狂人格的叙述,是以极大的强度暗示人的本能力量的强大——是人的本能力量,不是冷静、清醒的理智决定人的品质与行为(三)思想内容世界的荒诞:非常态、非理性人性的异化价值的颠覆:法律规范、道德原则、理性智慧的混乱与崩塌法律和正义在疯子的肆意攻击面前被轻易毁灭作为科学、人道标志的精神病医院无法治愈疯子社会、道德、文明面对精神病人犯罪所表现的孱弱真实到底是什么?人在文明秩序里的成长和生活是按照规定进行着。秩序对人的规定显然是为了维护人的正常与安全,然而秩序是否牢不可破却是个疑问,事实证明庞大的秩序在意外面前总是束手无策。城市的十字路口说明了这一点……交通阻塞以后几百辆车将组成一个混乱的场面。这场面告诉我们,秩序总是要遭受混乱的捉弄。因此我们置身文明秩序中的安全也就不再真实可信。——余华《虚伪的作品》(四)艺术特点隐喻与象征:“可是。”小李说,“那是个疯子。”马哲没有说话,慢慢走到窗口。这二楼的窗口正好对着大街。他看到不远处围着一群人,周围停满了自行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