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州方志的繁盛(张天禄福建史志1996)_第1页
清代福州方志的繁盛(张天禄福建史志1996)_第2页
清代福州方志的繁盛(张天禄福建史志1996)_第3页
清代福州方志的繁盛(张天禄福建史志1996)_第4页
清代福州方志的繁盛(张天禄福建史志199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福州方志的繁盛张天禄福建史志2006年一期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兵由仙霞、杉关、福宁三路入闽,八月,长驱直入闽北,“席卷福、兴、泉、漳诸郡,进逼安平”。尽管抗清烽火风起云涌,最终还是被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了。从此,八闽大地归服清朝。

清朝统治者夺取全国政权、确立封建统治之后,迫切需要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诸方面情况,因而积极倡导编修地方志书,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中国方志的发展迈上历史的最高峰。

开拓清代修志之先河的,首推河南巡抚贾汉复。他为清代修志建树了功勋。顺治间,他率先下令编修《河南通志》,并令各州县编报志书。其时,河南“八郡十二州九十五县之志,渐次报竣”。贾汉复以明代嘉陵《河南通志》为基础,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主持修成《河南通志》50卷,报呈清廷,颇受赞赏。而后,贾汉复调任陕西巡抚,又“编檄郡县”,编修志书。

康熙十一年(1672年),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奏请各省纂修通志,“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图、临要,宜汇集成帙,名曰通志,以汇《大清一统志》之用”,以表彰“兴隆盛治”,康熙帝当即允其所奏,诏令“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通志”。康熙二十二年,礼部奉旨,又檄催天下各省修通志,仍令遵照《河南通志》款式,限期三月完成。康熙二十五年,谕旨《大清一统志》总裁官勒德洪、明珠、王熙等人称:“惟古帝王宅中图治,总揽万方。因天文可纪星野,因地利以兆疆域,因人官物曲以修政教。故《禹贡》五服(即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周礼·职方》九州,纪于典书,千载可观。朕赞绍丕基,抚兹方夏,恢我土宇,达于遐方。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万里之远,念切堂阶,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从周知?顾由汉以来,方舆地理,作者颇多,详略既殊,今昔互异。爰敕所司,肇开馆局,网罗文献,质订图经,将荟萃成书,以著一代之钜典,名曰《大清一统志》。”并旨令他们“务求采搜征博,体例精详,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万机之余,朕将亲览,且俾奕世子孙,披牒而惟维屏之寄,式版而念小人之依,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圣祖仁皇帝实录》一百二十六卷)。康熙二十九年,河南颁发“修志牌照”,规定二十三条凡例,对内容取舍、实地调查、探本溯源、编写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无疑,这样的“修志牌照”,对于推动当时的志书编修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据资料称:《大清一统志》前后编修三次,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5朝,从未中断。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月朝廷正式设立一统志馆。乾隆八年(1743年),第一次成书342卷;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续修成500卷,并被编入《四库全书》。乾隆曾亲自审读进呈志稿,提出修改意见。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审阅《明珠传》时,发现所列郭琇纠参各款“胪采不全,于核实记载之义未合”,“于据事直书之旨无当”,于是下令,在《明珠传》中“全列郭琇参本,俾天下后世,得喻此事本末”,“使定论昭然,永以示传而垂法戒。”(《高宗纯皇帝实录》919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三次完成,增至560卷。由于该志记述史实延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故称《嘉庆重修一统志》,直至1943年才由商务印书馆整理出版。

《嘉庆重修一统志》内容丰富,地名、人名、制度记述详尽,还详记各地设官分治情况,注出驻地和旧设以及新增时间。在名宦、人物中,不仅记载本朝人物,也注意历史纵的叙述。人物以记本地为主,不杂其他外籍人士。该志是我国官修总志中最好的一部全国总志,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所修的最后一部全国总志。

清代皇帝不仅重视对修志的组织领导,几颁诏令,力督进度,还亲自过问审阅志书的内容和质量。雍正皇帝曾严旨斥责广西巡抚李绂主修的《广西通志》“循私”,盛怒之下,将其书焚版毁;同时诏令各省督抚都要将本省通志重新修订一遍,“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缺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如果拖延时日,成书又草率滥略,就要“从重处分”(《清世宗实录》卷七五:雍正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谕)。雍正年间明确规定,志书60年一修。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传世的清代总志和地方府州县等志有4889种,再加上其他专志,当在5000种以上,约占全国历代方志总数的70%—80%。

清朝的统一大业,推动着方志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福州府、县、乡土志的编修。据统计,清代编修《福州府志》1部76卷,县志15部,乡镇风物乡土史料58部,而且开了之后乡土志书编纂的先河。乡土史料的编纂范围非常广泛,凡山、湖、寺、塘、学校、实物等,无不包括在内,内容极为丰富。一些乡土史料成为当时学校的重要教材。

清代福州志书的编修

由于清朝皇帝对于编修《大清一统志》的重视,为尽快完成全国总志的编修,又由于光绪年间编写《大清会典》的需要,清朝中央政府和各省总督、巡抚都一再颁令各府州县催修志书,以期为一统志提供基础资料。由是福州各县相继编修志书,而且品类更加丰富,内容更为翔实。政府的大力倡导,于是府县长官竞相修志,千方百计网罗人才,吸收许多学者参加,成为修志的主力军。由于学者们造诣精深,具有较高的文字素养,潜心钻研,对志书的体例、编纂方法等都很有讲究;又各具专长,治学心得广博,因而所修志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虽然清朝政府将地方志事业推向繁荣兴盛,但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推行封建文化专制政策,也给地方志加上严重的桎梏。如肆意窜改、删削,甚至禁毁明以前的志书;新编的府州县志都须经总督巡抚衙门审查,才能定稿;政治上许多禁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志的蓬勃生命力,使一些志书不过为应付公事,草草成书,而失去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成书数量之多、分布疆域之广是空前的。福州境域毫无例外地几乎每县编修,其数量之多超过了过去任何时期,为方志的发展建树了辉煌。

表3清代福州辖境各类志书编修情况表

书名卷数编纂年代编者出版单位现存单位附注福州府志76乾隆十九年徐景熹修

鲁曾煜纂

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师大图书馆

福清县志12康熙十一年李传甲修

郭文祥纂

福清县志

乾隆饶安鼎修

林昂

李修卿纂乾隆十二年

刻本

长乐县志8康熙二十六年孙蕙修

孙元体纂刊本

长乐县志10乾隆二十八年贺世骏修

沈成国纂刊本

长乐县志20同治八年彭光藻

王家驹修

杨希闵

陈瓒纂

闽县侯官

合志

乾隆

已佚

连江县志

康熙陈润修纂

13乾隆五年戚弢言修

孙发曾纂

12嘉庆十年李菶修

章朝栻纂

罗源县志30康熙六十一年王楠修

林乔藩纂

新修罗源

县志

卢风琴修

林春溥纂

闽清志略

顺治姜良性

已佚

闽清县志10乾隆七年姚循义乾隆十年

刊行

永福县志10乾隆十四年陈焱修

俞荔纂乾隆十四年

刊本

4道光八年林光棣修

苏信德

刘兴纂民国6年

刊本

乾隆《福州府志》的编修

清乾隆间,福州知府徐景熹亲自组织官修《福州府志》。志局始开于乾隆辛未(1751年)之夏,蒇事于乾隆甲戌(1754年)之春。全书卷首列地图,后列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山川、水利、乡都、津梁、田赋、学校、军制、海防、坛庙、寺观、古迹、公署、第宅园亭、冢墓、风俗、物产、封爵、职官、选举、名宦、人物、流寓、列女、释老、艺文、碑碣、祥异、外纪等32类、76卷、32门、108万字。书末附录旧志序。此系增补前代的志书,详述乾隆前百余年名物制度,征引典册,俱记书目,间附按语,偶有所疑,必辨明其义;山川分县记载,详刊其源流支派;海防,凡古今海道、制防无不备载;名宦传500余人,人物传1100余人;艺文分经、史、子、集。

主修徐景熹“绩学能文,三世以翰苑起家,勤于吏治,识大体,孜孜以修志为亟”,“殚精竭虑,集思广益,劳形案牍之余,一镫荧然,常至丙夜弗休。宁详毋略,宁严毋滥。”

徐景熹,浙江钱塘人,赐进士,前翰林院编修,乾隆甲戌春知福州府事。

陈宏谋论该志的独特之处:一是海口要隘,开洋始末,均载入志,使后人“得以按籍而稽,权其利弊轻重,而不为俗识所惑”。这是别的郡志所没有的,而“《福州府志》之所首重者也。”二是“对其好义之大者则志之,而于撰述之书,皆详记其姓氏,凡皆以鼓舞其趋善力学,俾知声教之为美”,则又是《福州府志》别于他志者。三是对《海防》的记述,“何处可以防内,何处可以御外,均经详核而载之”。

该志对前志错编之处都予以补正,如:建置沿革,前多有纰缪,特予举正。海防一类,前仅记有明防御兵目,历代故事尚缺,未免疏漏,“今详稽正史及志乘别集,现行档案,凡古今海道故实,以及制防事宜,无不备载”。职官类,前“标题衔名多讹舛”,从其分类记载。名宦类各志有误:“邱仲起为仲趋,因而无传,则据《南齐书·沈宪传》补之。刘越石未尝知晋安郡,而《闽书》误为立传;唐柳冕为福建观察使,薛戎风节在摄泉州时,于福不过曾任团练副使,别无治行,乃各志均为立传,又非也。此类悉从芟削,期于无滥无遗。”艺文志,前往往列诗文而遗书目,今分经史子集,凡贤达撰述,名氏篇第具著于录。可见古之人在每届修志时,对前志的错舛均实事求是地予以更正;对缺载之事,亦予补上;对记载不详之处予以充实。“详征博采,洪纤毕载”,直至“不芜不漏”。

该志编辑主要以宋淳熙《三山志》、明正德《福州府志》为蓝本,并参考明万历《福州府志》和清康熙、雍正的新旧两部《福建通志》及有关书史等。除补上旧志的一些遗漏外,对清初资料更是着意搜集。《凡例》称:复为讨论正史,旁摭闽中记载,古今众籍,故典旧闻,义取赅备。清朝百年以来制度名物,尤详征博采毕载,用昭一方之掌故。因而该志记载了许多新鲜事物。有如下特色。

一、体裁创新

增建置沿革表,附正文之后;并在“封爵”门也置“历代封爵年表”,弥补旧志无表的缺陷。

二、内容创新

如“山川”门不像一般志书侈谈胜景,而着重科学的考察记载。《凡例》称:于山则详其主从脉络,于水则叙其源流支派。如考证连江县的鳌江,系受古田、闽清、侯官、宁德、罗源5县之水,纠正旧说以为只有三溪之讹误,为后人研究山脉河流提供科学依据。

三、重视海防记载

该志认为万历《府志》于“兵戎志”内的“海防”一类,仅记明代防御兵目,未免疏漏。故另立“海防”一门专记,以示海防之重要,对当今分析闽海地区海防形势与战备,仍很重要。

四、首辑方言资料

该志在“风俗”门设“方言”一节,记述27条48事,却是福建方志的首创,启迪后之修志者。如嘉庆十五年(1810年)编修的《南平县志》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编修的《浦城县志》,均记述一些方言资料,尤其民国陈衍纂的《福建通志》更设立“方言志”1卷,都是受乾隆《福州府志》的启迪。

五、民生民俗记述独具特色

“风俗”门末附8篇告谕,即:宋知福州事蔡襄《教民十六事》、《五戒》、《戒山头斋会》;宋安抚使真德秀《福州谕俗文》、《福州劝农文》;宋知州事温益《戒生口牙》;宋提刑吴达《去野葛谕》及清初藩司赵国麟《禁止搭台殉节告示》。谕示全是禁止不良风俗与倡导生产,特予选附,以示后人,直至今天仍有研究价值。

六、订正旧志错误

如“职官”门,诸志有李行穆(唐)大历间任都防御使。经考证:大历时,已无“都防御史”之设置。宋淳化间,马亮以太常博士知福州。经考证:《三山志》缺,检《宋史》补入。诸志有薛登任泉州刺史,经考证:《唐书》薛登本传,其父士通为泉州刺史,非登。

“封爵”门,《三山志》有宋沈庆之封晋安郡公,经考:《宋书》沈庆之本传,始封南昌县公,孝建元年,改封始兴郡公,并未封晋安郡公。

“田赋”门,康熙《福建通志》载,开禧十四年,福建旱。经考:宋宁宗开禧只有三年。通志有误。

凡订异校讹达120条以上。

但该志也有不足之处,一是严谨不足,如“坛庙”门中“关帝庙”条,称“神为汉封寿亭侯”。其实,关羽封“汉寿亭侯”的汉寿是地名;“亭侯”为“爵位”名。二是引用书名书写不一,有的用全称,如《长乐县志》、《连江县志》,有的却用简称,如《福清志》、《古田志》。三是文字不够规范,如同一篇中的同一字,书写不一,如“迹”、“跡”、“蹟”;“堤”、“隄”;“同”、“仝”等。四是校对的差错。如“沐阳”为“沭阳”,“旴日台”为“盱眙”等。

但该志仍不失为是一部极有史料价值的志书;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受编纂者立场、观点的约束,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糟粕。

《福清县志续略》的编修

据清乾隆《福清县志》称:宋有林亦之《玉融志》、黄锷《玉融志》;明嘉靖甲午朱冕修、林有年纂的十卷本县志,均失传。又有周坤《玉融志》10卷、王诚《玉融志》4卷;万历己未王新政修、叶向高纂《福清县志》,俱未付梓。

《福清县志续略》仅一序,未署年月姓名,只镌印章二,篆文“即非”、“如一之印”。序后为图、凡例。卷一大题后为目次,乃全志总目。正文实刻类目有:卷一,总目、风俗、岁时纪俗,山川、寺观、祀典。卷二,土产:盐、谷、茶、果、蔬、花、木、草、兽、禽、甲、鱼、虫。卷三,官制:职官(题名至嘉靖十三年)。卷四,名宦、军政、盐法、役法、驿传。卷五,公署,学校。卷六,人物:进士(至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林大钦榜)。卷七,乡贤(至嘉靖十三年甲午科)。卷八,岁贡(至嘉靖十三年)。卷九,荐辟。卷十,(缺)。卷十一,忠义、隐逸、贞烈、善耆。卷十二,僧宝。卷十三,古迹。卷十四,杂志。卷十五至卷十七,缺。卷十八,文翰。僧宝所记皆历代福清俗籍禅宗名僧,自唐黄檗希运禅师至明黄檗隆琦禅师,凡39人。

该志为即非和尚到日本后所编写,详细记述了明代后期隐元禅师东渡日本的活动情况。原刻本在日本国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微缩胶卷。

明末清初,我国佛教界高僧、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禅师应日本佛教界邀请,东渡弘扬佛法,并在日本建寺,带去许多学有专长的佛门子弟,即非和尚就是其中之一。

即非和尚法名如一,福清人,姓林,原名雷锋,有强烈的爱国爱乡之心。东渡日本后,身处异国他邦,思乡心切,屡欲归国,却为日本挽留,未获如愿。他住持小仓广寿山福聚寺期间,着手编写《福清县志续略》,其意旨是“借邑志以寄厥衷,意在韵弦之外”。在该志序中称:“第予生缘有在,未可遽忘。昔楚钟仪为晋所留,晋侯与之琴,惟操楚音;越庄舃仕于楚,既富贵,常为越吟。夫晋、楚、越一土,而重本之切,不忘少者如此;况云孤万里,域间一川哉!予与二君迹虽有殊,而心厚于本则一也。”

该志记述了国内清人著作中罕见的一段中日文化交流历史。虽然体例不全,或缺基本志书的类项,但成书于日本,是国内所仅见;有些类目也非官方志书所能相比,乡情物产描述之详,充满了作者对乡邦物产的怀念之情。如对“盐”的记述:

“盐,天下之盐品甚多,有驿盐、池盐、岸盐、石盐、土盐、木盐、蓬盐,皆由煎炼而成,具青、红、黄、白、黑五色。色既有异,味自不同。造化生物之妙,未易以言悉也。吾邑福清之盐,谓之海盐,居民于海边掘小坑,上布竹布,覆以蓬茅,刮晒卤土,积于炕上,以卤水淋之,沥汁于坑中,候盛夏烈日,取卤汁于盐埕曝之,不半日结成冰霜,其色莹洁,其味甘美,颇胜诸盐也。夫盐者,上至天子,下及士民,日用相需,时不可阙,百味赖是以调,五脏藉是而安,然不宜多食,多食则心倪气仰,凝血作渴,君子无慎乎!附救急神方,备防不虞,谅不嫌赘;毒蛇伤螯,嚼盐涂之,炙三壮,仍嚼盐涂之;救溺水,以大凳卧之,后足放高,用擦脐中,待水自流出,均匀倒提;妊妇逆生,盐摩产妇腹,并涂儿足底,仍急爪搔之;妊娠心痛不可忍,盐烧赤酒服一撮;蜂虿螫叮,嚼盐涂之;目中浮翳遮睛,白盐生研少许,频点屡效,小儿亦宜;风热牙痛,槐板煎汤二碗,入盐三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

清代福州乡土志的编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朝野为之震动。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举国上下要求变革图强的呼声愈来愈烈。光绪皇帝决心变革,教育事业的改革正在其中。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先后发布数十条诏谕:罢科举,开学校就是其中之一。光绪二十八年,学部颁行《学堂章程》规定各省都要办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养学堂,并编修乡土志作为小学教材。光绪三十一年还颁布京师编书局制定的《乡土志例目》。

一、福州乡土志产生的缘由

我国最早的乡土志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吴大猷编撰的山西《保德州乡土志》。这和福州乡土志产生的年代基本相吻合。其产生缘由:清代废科举、兴学堂、办教育,发生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转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学部颁行《学堂章程》,规定各省部要办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养学堂。福州境域涌现的乡土志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这个历史转变的凸现。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文化的涌入,导致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受到猛烈冲击,直至终被革新废弃,而且教学内容也进行重大的改革,过去着重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内容,现在变为使用乡土教材,接受新鲜事物和爱国爱乡的教育。福州编纂的乡土志大多溶进了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恩格斯曾如是说。清代福州各地编修的乡土志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以乡土志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爱国主义的情感。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清代仿效外国教育,设乡土科。因为学校教材的需要,各地编写乡土教科书,作为学校课本,专以教授学生,培育深挚的乡土感情。从而,逐渐地播衍为记述地方情况的乡土志,则不完全是模仿西方的模式。中国早有类似乡土性质的志,只是名称没有统一,如明万历时为编《明实录》,征求名郡大邑编纂地方情况的志书,实质是乡土志的雏型。明代杨循生曾编纂《苏州府志纂修辑略》进呈朝廷,清代周凯曾编纂《襄阳必告录》,两书名称虽不同,其内容和体裁都和清末兴起的乡土志相近似,乡土志最早的渊源殆始于此。其后许多村镇都有编写,只是书名或称乡土教科书,或称乡志。体例大体与县志相近;惟文字比较粗俗;而后大多散佚,幸存的极少。

光绪三十一年《部颁乡土志例目》,所列初等小学堂学科,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里、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凡关于日用必需者,使知其作用及名称。盖以幼稚之知识,遽求高深之理想,势必凿枘难入。惟乡土之事,为耳所习闻,目所常见,虽街谈巷议,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平时供儿童之嬉戏者,一经指点,皆成学问。其引人入胜之法,无愈此者,然后可以授课。海内甚广,守令至多,言人人殊,虑或庞杂,用是拟撰例目为程序,共十五门:历史(包括本境何代何年置,未置本境以前,既置本境以后);政绩录(包括兴利、去害、听讼);兵事录(包括有在本境者,有涉及本境者);耆旧录(包括事业、学问);人类(包括有何民族);户口(包括各民族的户数、男丁、女口数目);氏族(本境有何大姓);宗教(包括喇嘛教的黄教、红教、回教、天主教、耶苏教等);实业(包括士、农、工、商);地理(包括沿革、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山;水;道路;物产(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商务。

这个《条例》颁发后,编修乡土志的热潮在全国兴起,而且将乡土志纳入志书的大家族,成其为重要的分支,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国各地共编乡土志460余种,而福州编写乡土志则达58种,数量之多为全省首屈一指。现存的乡土志大多是在此期间编修的。乡土志的编纂者满怀爱乡爱国之心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以培育儿童爱乡爱国思想为己任,呕心沥血,执着地投入这一事业。

清末民国初期,仅旧属闽县的七里地域就有《尚干乡土志》、《义溪乡土志》等4种,编纂者多为私塾教师,用作教科书。如《尚干乡土志》作者林履端就是为其所创设的陶南学堂的学生用书而编;《义溪乡土志》也是大义乡人陈鸿铨作为所任教的本乡私塾学堂的学习用书。《马江乡土志》编纂者刘寿友是勤工学校教师,本书编纂于民国26年,虽没有作为学校教材,首次却是刊登于该校《勤工俭学》创刊号,简明扼要地介绍马江的风土人情。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投入乡土志的编撰,使这种土生土长的乡土教材,得以发展,为志坛增添一朵鲜艳之花。并为后人留下一批珍贵的史料,足以弥补县志资料之不足,其功不可没。

二、乡土志简略

(一)清道光《榕城考古略》

成书于清道光间,是福州地方史志文献中最具时代特色的史料。资料丰富,贴近现实,备受社会人士的青睐。《榕城考古略》分上、中、下三卷,曰城橹、坊巷、郊坰。“叙述有法,而采摭群书,附注征之,名人题咏亦录焉”。经整理核注,2001年7月,由海风出版社出版,增补清谢章铤序,又冠以陈宝琛书名题签和林枫画像。

(二)《竹间十日话》

《竹间十日话》,清光绪丙戌十二年(1886年)刊行,计6卷。该书辑录全闽历代遗闻逸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补史书之缺。

《竹间十日话》由时年72岁的清郭柏苍辑,他在序中称:辑录本书是“以数十年羁旅乱离,登山临水,接物感怀,入目入耳,触口出之,检书象之,无所用心,十日可以成帙,是话矣!乃称之为《十日话》。又称:十日之话,阅者可一日而毕,阅者不烦。……胜于闲坐围棋,挥汗观剧矣。”

(三)清光绪《尚干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尚干乡人林履端撰,供陶南学堂用书;辛亥革命后,由于许多章节不能用,因而废弃。林履端,字其文,号椒辰,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尚干乡土志》,除序(缺)外,分内外两篇,均8000字。内编专详尚干乡之事,与尚干林姓各房支、宗族世系;尚干田赋(此节正文及尚干风俗、尚干乡形势、五虎山形势、尚干塔林山来脉、淘江名义、淘江名义其二、淘江源流、淘水所流注、淘水之流、尚干赴省途程等十节均缺),尚干往福清沿途,尚干林姓北向之属乡,尚干林姓南向之属乡及物产4节、胜迹5节、廊宇3节、祠庙古迹9节、科第2节、仕绩6节、忠义3节、名宦2节、逸事5节、孝友3节、处士3节、贞烈节孝4节。外编附载七里各乡事略,分七里地域7节、胜迹3节、仕绩3节、隐逸3节。比较全面系统地提供了乡土资料,其中仕绩的林培基节记述了中法甲申马江海战尚干乡民英勇参战情况,介绍了乡民参战原因。

(四)清《闽县乡土志》、《侯官县乡土志》

是专门记述福州的惟一一部志书。两书脉络相连,材料集中,举凡福州之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状况,皆一一记载,资料丰富翔实。福州府治原在闽县和侯官县;宋初增设怀安县,明万历间撤销,并入侯官。闽县和侯官是古代福州的代称,当时未设市,故分别为两书。此二部乡土志,实即小学堂之乡土教材。当时清朝政府推行新政,各地筹设学堂,此志乃出于教学需要而编纂,开宗明义地称:当必由府、厅、州、县各撰乡土志,然后可以授课。除凡例之外,两书共四叙:第一叙,记本县各朝代归属,本境兵事和历代各类人才等,大都由旧志的大事记和人物传中摘取。第二叙,版籍略,则记某村某姓,皆略述其姓氏户数。第三叙,地形。则叙某山的地势和某水的原委,很为具体,当为实地调查所得。第四叙,县人生产情况、商业概况。此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版。

(五)《金薯传习录》

是由仅存福建省图书馆的孤帙《金薯录》为底本影印,1982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中国农学珍本丛刊刊出,与《种薯谱》合刊一书,是一部引种、推广甘薯的农业科学史料汇编。《金薯传习录》作者为清代陈世元,字捷生,号觉斋,福建长乐人。其先辈及本人尝经商海外。该书初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有所增益,分上下册。上卷记述其四世祖陈振龙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从吕宋引进甘薯,经厦门至福州,试栽成功。由福建巡抚金学曾通过行政命令在全省推广栽植,获得救荒效果,众呼之为“金薯”。陈之子孙世代推广、宣传,逐渐将甘薯引种传播到浙江鄞县、山东腋州、潍县、河南朱山镇、北京齐化门外。并汇辑宣传推广种植甘薯的有关文献,包括方志记载,各地档案,介绍甘薯的栽种、保藏、食用等方法的拈帖。下卷汇辑有关诸家对甘薯所作的诗词歌赋,有何乔远的《金薯颂并序》、叶向高的《金薯歌》等。仅辑录两段:

“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薯苗及栽种方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之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献番薯禀帖》:纶父振龙历年贸易吕宋,久驻东瀛,目睹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感称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但此种禁入中国,未得栽培,纶父时思闽省隘山阨海,土瘠民贫。……朱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是以捐资买种,并得岛夷传换法则,由舟而归,犹幸本年五月开棹、七日抵厦。……”

“即在本屋后门纱帽池旁隙地试栽,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形同梨枣,食可充饥,且生熟煨煮均随其便,南北东西各得其宜。”

郡人何则贤倡议,在福州乌石山兴建先薯祠,以纪念陈氏子孙的功绩。

(六)《乌石山志》

乌石山历来没有志书,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始由郡人郭柏苍、刘永松纂辑,黄宗彝、郭柏芗参订《乌石山志》。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九年重刻,全书十卷,附山图,首卷外,一名胜,二古迹,三寺观,四祠庙,五第宅园亭,六石刻,七人物,八仙释,九志余。首志修成50年,复续修,充实内容,后志较之前志内容加倍。凡例每条先叙述其厘略,后用夹注,并广采诗文以证,是其最大特色。

表4清代乡镇风物、乡土史料

书名卷数编纂年代编纂者出版单位现存单位附注鼓山志14康熙黄任乾隆二十三

年刊本福建省图书馆

道山纪略4康熙萧震康熙十一年

刊本福建省图书馆

海口特志1册康熙林以寀抄本福建师大

西湖志6乾隆姚循义乾隆十六年

刊本福建省图书馆

长庆寺志6嘉庆沈涵嘉庆刊本福建省图书馆

乌石山志9道光郭柏苍光绪续修本福建省图书馆

洪塘小志1册道光不详民国16年

刊本福建省图书馆

梅花志5道光不详抄本福建省图书馆

关源乡志

道光

抄本郑丽生

九峰志

同治魏杰同治六年

刊本福建省图书馆

尚干乡土志

光绪

光绪铅印本福建省图书馆

闽县乡土志8光绪二十二年郑祖庚铅印本福建省图书馆

侯官县

乡土志8光绪三十二年郑祖庚铅印本福建省图书馆

平潭乡土志

光绪宋廷模光绪二十三

年铅印本福建师大

黄檗山

万福寺志8清隆琦民国22年

铅印本福建省图书馆

西禅小记6清西禅寺

僧证亮民国30年

刊本福建省图书馆

闽小纪4康熙周亮工上海古籍

出版社福建省图书馆

甲寅遗事

康熙

手抄本福建省图书馆记康熙十三

年耿精忠反

清事件榕城纪闻

康熙海外山人手抄本福建省图书馆

闽琐记

乾隆彭光斗手抄本福建省图书馆福州风物

杂著闽中摭闻

乾隆陈云程乾隆五十

三年本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驻防志16乾隆满洲、

新柱等乾隆八年

刊本福建省图书馆记清代福州

水陆布防、

军事斗争等金薯传习录

乾隆闽县陈世元乾隆三十

三年本福建省图书馆金薯栽种

之法枣窗拾慧10嘉庆侯官冯缙传抄本福建省图书馆记榕城风

光、人物

轶事、沿溪

外史闽中录8嘉庆郑杰民国28年

抄本福建省图书馆闽中历代

沿革、乡

邦掌政闽中沿革表5嘉庆王捷南道光十九

年本福建省图书馆地理、历史

杂著樵隐笔记6道光福州王廷俊抄本福建省图书馆

归田琐记8道光长乐梁章钜道光二十五

年本福建省图书馆记乡邦逸事农候杂占4道光长乐梁章钜1956年

中华书局福建师大

闽杂记

道光施鸿宝福建人民

出版社福建省图书馆记闽中人

文、风物榕城考古略3道光林枫1958年

抄本福州文管会记福州山川

城池、坊巷

旧迹鳌峰书院

纪略

道光吴鉴定道光十八年

刊本福建师大

福州团练

纪事

道光惠安陈金城道光二十三

年本福建师大

榕城景物录

道光侯官陈学夔道光抄本福建省图书馆

榕城名胜

辑要3道光王紫华道光七年

抄本福建省图书馆

冠悔堂杂录15咸丰侯官杨浚杨氏抄本北京大学

图书馆

竹间十日话6光绪侯官郭柏苍抄本福建省图书馆

闽会水利故

光绪侯官郭柏苍光绪九年本福建省图书馆福州水利

情况赌棋山庄

所著书33光绪长乐谢章铤光绪十年本福建省图书馆史料杂著闽中乌石山

石刻

光绪侯官郭柏苍1963年

传抄本福建师大

福州惟善社

征信录

宣统惟善社编宣统三年本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府中学

一览

宣统福州府

中学编宣统二年本

福州小学研

究会章程

宣统福州小学

研究会宣统二年本福建省图书馆

榕城要纂

清林春溥手抄本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船政

成绩概略

清福州船政局1981年

复印本福建省图书馆

沧趣楼文存

清闽县陈宝琛

福建省图书馆各类寿序、

墓志铭蓝水书塾

笔记

清闽县何则贤抄本福建省图书馆

榕城岁时记

清闽县戴成芬抄本福建师大

闽中金石志14清冯登府

福州英领事

混争天安寺

纪实14清闽南救火会排印本福建省图书馆

闽侯城议

事会规则

清闽侯议事会油印本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说报

社章程1清福州说报社宣统排印本福建图书馆

泽门客话

(陈景亮)1清光泽何秋涛民国6年福

建修志局印福建图书馆

五、清道光《福建通志》纠纷

清道光《福建通志》始纂于道光九年(1829年),中经封存、删改和停滞,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付印成书,拖了43年之久,是福建修志史上,也是国内修志史上罕见的一桩公案。因担任该志总纂以及发难的都是福州市人,对福州方志有着一定影响,不能不说是福州方志史上的一件大事。

该志总纂陈寿祺,字恭甫,福建闽县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典试广东,后掌教福州鳌峰书院。修志局设魁辅里(今鼓楼区吉庇路)刘氏祠堂,担任分纂的有高澍然、冯登府、张绅、王捷南、陈善、沈学渊、汪晨、陈池养、林晨英、翁吉士、刘建韶、林彦芬、丁汝恭、赖其恭、张际亮、罗联棠、饶廷襄、何治运等18人。志稿历时6载,道光十四年(1834年)编就,共400卷,陈寿祺却于当年二月病卒。由高澍然继任总纂。高鉴于陈生平研究经学,遂将陈寿祺列入儒林传,一场轩然大波却由此而起。

省城巨绅名人梁章钜等10人对志稿突然提出异议,称志稿体例不善,应重订审查。梁章钜,福建长乐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官江苏布政使,时正辞职家居。他指出志稿五大弊端:1.儒林混入;2.孝义滥收;3.艺文无志;4.道学无传;5.山川太繁。用书面向总督程祖洛、学政陈用光提出意见。由于他们与梁关系亲密,三人统一意见,否定志稿,“毁志之祸成矣”。

陈寿祺原掌教鳌峰书院,学生甚多,在福州文化界很有影响,分纂诸人多是全省各地颇擅文名的代表人物,不甘示弱,纷起抗议。首先继任总纂高澍然提出辞职。另一分纂刘存仁是陈寿祺学生,也愤愤不平,致信督学李铁梅。同时,陈寿祺之子乔枞请陈的学生周凯据陈寿祺主持修志的事迹绘成《鳌峰载笔图》,附文叙述修志原委,为其父鸣冤,反击梁章钜。在图中题跋的有姚莹、吴荣光、沈维齐、陈官俊、何绍基、张祥河、汤金剑、尤炯孙、吴钟骏、陈庆镛、阮元、林则徐、严杰、张际亮、郑祖琛、王文玮、谢章铤、马其昶等人,大多都是赞美陈寿祺的道德、文章和修志之辛勤,而不涉及纠纷是非,只有林则徐涉及纠纷,但语气平和、态度公正。跋语中措辞最为激烈的是张际亮,一开头便骂总督、学政:“可怜荐士原碎琐,况复当事仍幺幺。”后起状元林鸿年也附和其中,矛盾越来越大,引起福建文人分成两大派。都藉志稿体例为名,实为陈寿祺和郑光策两人的立传之争。郑光策,福建闽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曾主讲鳌峰书院,是梁章钜老师,又是岳父,也是林则徐老师。陈寿祺与郑光策私怨甚深。

道光十五年(1835年),巡抚徐继畲出面将志稿交凤池书院山长魏敬中处理,并采取折衷办法,由原有400卷缩为278卷,全书分33类,人物下又分许多细目,宦绩与列传并立,交叉重复很多。一人两传,违反体例。道光十九年(1839年)完成定稿,但因刊印费用无着,由尚书廖鸿荃出面,向梁章钜募捐,梁却不认帐,诸大户也不认捐;加以太平天国事发,清政府军费开支过大,又将志稿搁置。及至同治七年(1868年)政局安定,复由林鸿年倡议刊印,历时3年始印就。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上距志稿封存62年后,复由谢章铤追加题跋,为陈寿祺鸣冤。谢章铤,福建长乐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后任致用书院山长。

六、清代福州方志学者

陈梦雷

陈梦雷(1650~1741年),闽县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清廷依徐宏弼奏,以叛逆罪判其死刑。经刑部尚书徐乾学斡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免其死罪,改谪戍沈阳尚阳堡。在沈阳十余年间,编撰《奉天通志》、《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特恩释放,召回京师。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开始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完稿。全书共3600余卷,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6编,另有目录40卷,32志,6109部,是中国历史上采集最博、收罗最广的一部类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病逝,雍正即位,胤祉获罪下狱,梦雷再次受株连,发遣黑龙江,病逝戍所。

黄任

黄任(1683~1768年),永福县(今永泰县)人,长期居福州。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中举,其后7次进京会试,均不第,雍正三年(1725年),知广东四会县;次年,兼摄高要县事。生性狷介,为官清廉,人忌其才能,遂于雍正五年(1727年)被劾去职,归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筑“香草斋”。乾隆十三年(1748年)倡议重建福州西湖宛在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受聘助修《福州府志》,又受鼓山涌泉寺僧委托,主修《鼓山志》。乾隆二十六年,应聘纂修《泉州府志》。

郑杰

郑杰(约1750~1800年),一名人杰,字昌英、亦齐,号注韩居士。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10岁能背唐诗百首,在鳌峰书院读书时,曾用家给零用钱与书院膏伙银,刻印家藏《尔雅》、《郑注说文字源》、《隶书正伪》等7种,受到山长孟超然的赞赏。清乾隆年间贡生。好读韩愈书,曾计划辑注韩愈诗文,自题书室为“注韩居”。以5年时间注《昌黎文集》40卷,《外集》10卷、《遗文附录》2卷(尚未脱稿)。好藏书,推崇明藏书名家徐火勃“善聚善读,用心精勤”精神,特别注重收集闽中文献。数十年收集文献十数万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原徐火勃藏书。郑杰藏书、读书,在详细考证自唐至清的福建诗人及其诗作后,编纂《全闽诗录》;晚年病重,痛感时日无多,又辑《国朝全闽诗录》初、续集。卒后自唐至明部分遗稿达百余册,由陈衍增补,于宣统三年(1911年)刻成《闽诗录》40卷行世。另著有《注韩居诗抄》、《闽中录》、《晋安春秋》等。

郑怀德

郑怀德(1765~1825年),原籍长乐县,生于越南。父亲郑庆在越南朝廷任六品官,因而随入仕途,历任内政、外交、文教、军务要职。明命元年(1820年),编纂成《嘉定通志》,记叙越南南圻地区疆域沿革、城池建设、物产交易、水利交通,风土民情等。其中对华侨开拓该地区记载尤详,成为研究17~19世纪越南南圻社会、经济、地理及华侨历史的重要著作。

陈寿祺

陈寿祺(1771~1834年),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隐屏山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回里省亲,应浙江巡抚阮元之聘,主讲敷文书院,编修《海塘志》。嘉庆九年(1804年)起,出任广东、河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年),丁父忧回里侍母。后主泉州清源书院10年。曾上书总督巡抚,请通饬各府县禁止征书院为官员馆舍。道光二年(1822年),再主鳌峰书院10年。寿祺品行课文并重,造就不少人才。关心乡邦建设和文化事业,参与修浚东、西湖,倡修旧贡院。道光四年(1824年),联合士绅请将黄道周从祀孔庙,刊印《黄忠端集》。倡修《福建通志》并任总纂。道光九年(1829年)志馆开局,寿祺创立义例,自撰《形势》、《山川》二门和《儒林》、《文苑》后传,道光十四年(1834年)完成;后志稿重加审校,延至同治间才出版。寿祺初治宋明理学,后专汉学,以汉学治经,为清代经学名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疏证》3卷、《尚书大传定本》3卷、《左海经辨》4卷、《洪范五行传辑本》3卷、《欧阳夏侯经说考》1卷、《齐鲁韩诗说考》3卷、《礼记郑读考》4卷、《说文经话》2卷;《左海文集》10卷、《左海诗钞》、《跭跗草堂诗集》6卷。汇编为《左海全集》行世。

林春溥

林春溥(1775~1862年),字立源,号鉴塘,福建闽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文渊阁校理等职,历任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后讲学南浦、鹅湖、鳌峰诸处。林春溥著《竹柏山房十五种》中有:《古史纪年》14卷,《古史考年异同表》3卷,《武王克殷日记》1卷,《春秋经传比事》22卷,《战国纪年》8卷,《竹书记年补记》4卷,《开辟传疑》2卷,《孔子世家补订》1卷,《孔门师弟年表》2卷,《孟子列传纂》1卷,《孟子外书补正》1卷,《孟子时事年表》1卷,《古书拾遗》4卷,《开卷偶得》10卷。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生于乾隆五十年,清道光间出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卸任告归时,贵州大定知府黄宅中聘邹汉勋修志,分类编纂成60卷,凡60万言,二十九年校刊成书,即赠一部与林则徐,请其作序。在序以及给黄宅中信函中,林则徐论及方志的一些见解。一是对地方志的写序,他认为“牟言之作,原为全帙题纲”,应该让读者一叙而会全书之宗旨。二是方志起源于《周官》。三是对入志人物,他主张“胥视其人诚合于舆评之公,绝无以意为轩轾者”,即不能以个人好恶定是非。四是要重视志书刊印质量,指出《大定府志》尚多错字。五是方志的功用,保存地方文献,“网罗遗佚,殚洽见闻”;考论故事,“损益今古,兴革利病”。“昭法守,示劝惩”,起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育作用。六是林则徐主张修志需“采访广而周,不厌繁赜”,“巨细靡遗”,以免文献不足之叹,而以“文省而事不增”为病。七是林则徐对作者“以虚受人,美不自炫”的史德和“创造之功”,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尤有佳赞。

林枫

林枫(1788~1864年),字芾庭,号退村居士,侯官(今福州市)人,家住鼓楼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后,连续两次入京应试,未中进士。从此悉心自学,通音韵、工诗,精于岐黄,熟悉地方掌故。勤于著述,主要有《历代史纂略》、《榕城考古略》、《医学汇参》、《听秋山馆诗抄》、《四声辨义》、《诗韵异同辨》、《观我录》等十余部、百余卷。《榕城考古略》分上下两卷,与梁克家的《三山志》、王应山的《闽都记》分别对宋、明、清三朝的福州名胜古迹加以记述而各具特色,《榕城考古略》由于成书年代较晚,资料更近于现实,因而备受欢迎。

魏本唐

魏本唐(1791~1851年),侯官县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省试第一,道光六年(1826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录用,发往直隶候补。翌年,任广东教读。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回福州任《福建通志》副总校,对《山川》、《古迹》、《沿革》多有增补;重新编定《海防》等志。

李彦章

李彦章(1794~1836年),字则文、兰卿,号榕园,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以内阁中书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典江西乡试,后主讲兴化兴安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任军机章京;翌年,迁内阁侍读,参加宣南诗社。道光五年,任广西思恩知府。以兴学育人为首务,带头捐银1500两,兴建阳明书院、西邕书院,倡办义学。并亲自制定《榕园学矩》,自编教材《榕园识字编》、《榕园辨韵编》,亲临书院讲授,还倡修《思恩府志》。亲自辟地推广双季稻,推广北方桔槔水车;一年内在武缘、宾州、上林、迁江四州县,开塘圳336处,修水坝430处;收回被豪强侵占的土司官田,受当地土司、士民好评,为其立生祠。道光八年(1828年),调任庆远知府,整顿府学,修复庆江书院。次年,调浔州知府。道光十三年(1833年)二月,升任江苏苏常镇通海道,迅速改变关务连年亏损,实现盈余。巡抚林则徐称其“精明干练,巨细兼周,凡所经管之关务、河防,无不洞察弊源,力除务尽”。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署江苏按察使,编著《江南催耕课稻编》,刊发全省,大力推广种植双季稻;撰写《江南劝种早稻说》与《江南劝种再熟稻说》,各郡县奉行其法,取得农业增产。在江苏任上编纂《刘河志》、《练湖志》、《三十六湖志》、《焦山志》、《芍药志》、《苏亭小志》。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升任山东盐务使,未赴任病逝。有《榕园全集》传世。

徐景熹

徐景熹,生活于清乾隆间,绩学能文,三世以翰苑起家。他出面组织官修《福州府志》,由于徐氏的努力,志局始开于乾隆辛未(1751年)之夏,蒇事于乾隆甲戌(1754年)之春。该书搜罗宏富、体例完备,文字清雅,资料亦较为翔实。全志76卷、100余万字。林鸿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