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题库新题库答案-2013年冬季班_第1页
财政学题库新题库答案-2013年冬季班_第2页
财政学题库新题库答案-2013年冬季班_第3页
财政学题库新题库答案-2013年冬季班_第4页
财政学题库新题库答案-2013年冬季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学蓝色标注为不确定部分名词解释公共物品:【P14】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的散布到整个社区,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定价:【P38】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3.综合所得税:【】综合所得税,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但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纳税意识强、服从程度高,征收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综合所得税最先出现于德国,现为世界各务普遍采用4、公共生产:【P36】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5、预算赤字:【P279】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预算列有赤字,并不意味着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6、国债负担率:【P226】又称国债负债率:是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一个指标,是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7、债务依存度:【P232】是表示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8、预算管理体制:【P260】是处理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质监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案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9、国家预算:【P245】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10、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P246】以预算形势的差别为依据而对国家预算进行的分类。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11、增量预算:【P246】指计划财政收支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12、零基预算:【P246】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13、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4、政府干预失效:【P24】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利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利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有诸多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15、李嘉图等价定理:【P221】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16、财政政策:【P294】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17、课税对象:【P148】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18、纳税人:【P148】人亦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19、价内税与价外税:【P153】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20、超额累进税率:【P150】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适用几个税率。21、定额税率:【P150】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22、起征点与免征额:【P151】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收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23、直接税与间接税:【P152】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为直接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为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24、从量税与从价税:【P153】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计算的税种称为从量税。从量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是不尽合理的,因而只有少数税种采用这种计税方法,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使用税等。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的税种称为从价税。相比较而言,从价税更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因而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一计税方法。25、税收中性:【P15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26、税收超额负担:【P158】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27、"拉弗曲线":【P176】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拉弗曲线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28、税收效应:【P166】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乃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29、增值税:【P199】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最大的特点是在一种商品多次课税中避免重复征税。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30、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是后转嫁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指纳税人在购买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时,将以后应纳的税款在买价中预先扣除,以后虽然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际上是由卖方负担。同样属于买方向卖方的转嫁。税收资本化,即税收可折入资本,冲抵资本价格的一部分。31、消费型增值税:【P199】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称为消费性增值税。32、逆弹性命题:【P186】即拉姆斯法则,是最适商品课税理论。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成反比。逆弹性命题的含义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在扭曲效应也就越大。33、税收替代效应:【P167】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34、税收收入效应:【P166】税收将纳税人一部分的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35、前转与后转:【P160】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为购买者;后转又称逆转,指纳税人在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移税负的方法。36、税率:【P149】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37、名义税率:【P151】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38、实际税率:【P151】是纳税人实际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39、边际税率:就是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40、延期纳税:延期纳税是指延缓一定时期后再缴纳税收。狭义的延期纳税专门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延期纳税规定进行的延期纳税;广义的延期纳税还包括纳税人按照国家其他规定可以达到延期纳税目的的财务安排和纳税计划,比如,按照折旧政策、存货计价政策等规定来达到延期纳税的财务安排。41、"成本--效益"分析也称成本收入分析,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的用在公共支出的决策程序中。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42、转移性支出:【P59】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他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43、购买性支出:【P59】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44、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由此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45、纳税扣除: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应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税额扣除一定数额或一定比率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46、税收抵免: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缴纳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47、税负转嫁:【P160】税负转嫁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48、税收归宿:【P160】税收归宿是与税负转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49、就业创造标准:【P102】就业创造标准指的是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提供最大数量就业的项目。该标准不仅要求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即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总的说来,该标准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强调增加就业,减少失业。50、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51、财政平衡:【P277】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三种结果,(1)收大于支,有结余(2)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3)收支相等。52、政府采购制度:【P254】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53、转移支付制度:【P265】是衡量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有:(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54、结构性财政赤字:【P281】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之上的赤字,也称充分就业赤字,它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是一种外生变量,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因为它是假定经济已经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当经济中还存在未被动员的资源时,赤字会直接引致总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调节总供求关系。55、宏观税负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的比例来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职能的范围以及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等是决定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宏观税负问题始终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宏观税负水平合理与否对于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的财力,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意义。56、扩张性财政政策:【P302】是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对财政政策进行的分类,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扩张性财政政策载体主要有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57、财政投融资:【P110】是以国家的制度、信用为基础,以邮政储蓄、年金等各种公共资源为来源,为实现国家的财政目标,并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对应由受益人负担的领域,有偿、统一、有效地分配资金的政府投融资活动。58、周期性赤字:【P281】赤字变化的一部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反映,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自动产生和增减的,这部分赤字称为周期性赤字。59、消费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消费者身份在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所发生的支出。消费支出可分为公共消费支出和个人消费支出两部分。简答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P13-14】答:区分二者的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既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用品中获得。而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私人物品则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P27】答: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⑴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我国当前主要是采取GDP增长率指标来表示资源配置效率。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⑶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⑷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⑸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P28-29】答:(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比如,应由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而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业办社会”的状况,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P29-30】答:(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P16】社会的公共需要相对于私人的个别需要而言,具有以下特征: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6、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和限度?【P218】答:分析国债的负担与限度需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认购者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第二、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第三、纳税人负担。在现代普遍实行“以新债还旧债”的国债制度下,虽然可以不需增加当前税收来偿还国债,但持续“以新债还旧债”,就会不断增加债务余额。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第四、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就是说,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规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的债转化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如果转移债务的同时为后代创造了更多财富或奠定了创造财富的基础,这种债务负担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国债收入被用于当前的消费,或者是用效率低下,留给后代人的只有净债务,那么,债务转移必将极大地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是愧对子孙的短期行为。以上是国债负担对不同部门和人群造成的影响。因此,发行国债要考虑国债的限度。国债的限度导源于国债的负担。由于国债会形成一种社会负担,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对国债总规模的控制是防止债务危机的重要环节,而控制当年发行额和到期偿还额,特别是严格控制未偿还的国债余额,是控制国债规模失控的主要手段。在研究国债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政府偿债能力;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债负担率以及债务依存度也是控制国债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在各个方面对国债规模进行有效控制,才能得出不影响全局发展适合我国发行的国债数量和规模。7、简述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把国债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因为:一是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二是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2.筹集建设资金。此功能需与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区别开来。这可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财政类型、国债发行方式、目的、用途以及从国债收入的性质等方面区分。3.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此外,国债还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券是可以流通的债权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短期国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和供给的重要手段。8、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P247】答: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今日影响较大并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五项:公开性:国家预算是反映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公开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可以另编预算外收支预算,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年度性:预算年度是指预算编制和实现所需的明确时间界定。所谓预算的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9、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P261-262】答:1、分级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2、分级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第二、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第三、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按税率划分,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第四、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第五、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10、简述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P262-263】类似简述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要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说,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央转移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2)集权与分权关系。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有的差别还很大,主要取决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11、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P20】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12、简述并评价李嘉图等价定理。【P221-222】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李嘉图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型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等价观点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价: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如果定理成立,即所谓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发国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即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无效的。但是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反驳了李嘉图等价定理,主要反对意见有:理性预期在现实中并不现实;父母总会给后代留有一定规模的遗产也不一定适用;个人能够完全预见未来的税负和收入,具有充分的信息,这更加不符合实际。总之,许多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在理论上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判断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实证分析,较有代表性的实证分析认为“尽管时间序列证据对李嘉图等价定理不利,但它本身还不鞥被推翻。然而无论是理论推荐还是行为分析,都表明李嘉图式的结果不太可能出现。”13、简述《马约》对赤字率与债务率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参考价值。【P226-227】《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赤字率3%,债务率60%。《马约》参考值的效应:首先,《马约》参考值是一种在经济正常运行条件下约束、协调和防范政府债务的有效措施。《马约》当年设置参考值是为了在通货膨胀、利率及财政政策稳定方面加强协调管理,实现各成员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趋同效应。我国长期以来也参照《马约》规则约束赤字和债务,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期也没有放松这种约束,这是我国财政政策取得良好效应的重要原因。其次,《马约》参考值不是绝对标准,其间存在一个波动的弹性区间而实际债务率取决于赤字率与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动态。第三,《马约》参考值是约束和防范债务危机的措施,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治理债务危机的根本措施。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粹的债务危机,因为债务来自赤字,而赤字来自经济衰退,债务危机只不过是经济危机或全面金融危机的表现和结果,债务危机是根源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只要经济态势是增长的,政府信誉没有丧失,就不会出现债务危机,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单纯依靠削减债务是无能为力的,根本出路则是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14、简述国债的经济效应。【P222-223】(一)国债的资产效应。分析国债的经济效应,从短期的观点看,主要是分析国债的收入效应或流量效应。但是,如果研究国债的长期效应,则不能仅限于国债的流量效应,必须分析国债存量对资产的影响。也就是说,国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资产的变化,这就是国债的资产效应。(二)国债的需求效应。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国债融资增加财政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三)国债的供给效应。发行国债作为一种扩张政策,当运用于治理周期性衰退时,主要着重于它的短期的需求效应,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实际上国债不仅具有需求效应,而且同时具有供给效应,即增加供给总量和改善供给结构。15、简述公共物品的特征。【P13-14】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用品中获得。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16、简析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因素。【P130-132】答:(1)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升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一般呈上升趋势,一定范围内的上涨是正常现象,持续地、大幅度地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只有在因物价上涨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才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2)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随着名义收入减少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17、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P146-147】答: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其为税收。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政府也不得随意更改。18、简述所得课税的特点。【P206】答:所得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税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税负相对公平。以纯收入或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所得税有起征点、免征额和扣除项目,照顾低收入者,不影响基本生活。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不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主权国应有的权益,需要利用所得税可以跨国征税的天然属性,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利益。4、课税的弹性。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税源可靠,并且可以灵活调整。19、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规律)。【P161-163】答: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常因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20、简述税收效应。【P166-167】答:所谓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乃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经分析,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发生了改变,这说明政府课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但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21、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P198】答: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同其他税类相比,商品课税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特征: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普遍的税类。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因此商品课税又称为流转课税。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4、计征简便。商品课征以流转额为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功能: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缺点是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22、简述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一)定义1.全额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2.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二)区别(不同特点)1.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税率不同。全累负担重,超累负担轻。2.全累的最大缺点是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累负担不合理,而超累则不存在这一问题。3.在各个级距上,全累税负变化急剧,而超累变化缓和,也就是随着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长,税款的增加,全累较快,超累较缓和。4.在计算上,全累计算简单,超累计算复杂。23、简述增值税的类型。【P199】答: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一般而言,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商品和劳务价款中的增值额,但各国的增值税制度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可分为三类:1、生产型增值税,即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2、收入型增值税,指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3、消费型增值税,指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由于计税依据有差别,因而不同类型增值税的收入效应和激励效应是不同的。从财政收入着眼,生产型增值税的效应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激励投资着眼,则次序相反。24、简析财政赤字的融资机制。【P286-287】当政府支出超过了收入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政府与私人一样,当收入不足以弥补支出时政府就必须向公众借钱,即发行国债,发行国债为赤字融资称为债务融资或赤字债务化。政府与私人不同的是,政府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可以通过货币创造方式弥补财政赤字。而货币融资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方式,即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另一种是间接的方式,即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随后中央银行在公共市场上购入国债,即中央银行将债务货币化了。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政府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之为赤字货币化。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即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两种常规方法。25、简述税收中性与税收额外负担。【P157-158】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称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指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纳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26、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内容。【P156】税收应以公平为本,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所谓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的纳税;所谓平等纳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公平类税收原则包括:1、收益原则,是指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2、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显然,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27、简述税收效率原则的内容。【P157】税收必须考虑效率的原则,税收效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这是税制本身的问题。纳税费用的最小化,是指在征收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确实简化原则,其中的“确实”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法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作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28、简述增值税的优点。【P199】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增值税的优点有:1、在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2、增值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技术协作、保证税负分配相对公平等方面,有较大功效。3、企业的兼并和拆分都不影响增值税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4、有利于准确的出口退税。5、纳税人之间相互制约,避免偷税。29、简述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P173-174】税收是调整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因为政府通过征税不仅可以对高收入者课以高税,抑制高收入者的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一)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利工具。在各种收入来源既定的情况下,个人间收入分配的结果及其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状况。(二)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政府可以通过对许多项目做出不予课税、税额抵免、所得扣除等特殊规定,增加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三)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社会保险税是以纳税人的工薪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在为全体居民提供社会保障基金的同时,也发挥了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作用。(四)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所谓税收指数化,即按照每年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名义所得上涨的影响。在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将发生重大影响。30、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的分类。【P59】答: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事业费)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各部门投资拨款),其目的用途不同,共同点是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的得到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实现国家职能。他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其中,从数额上和经济影响上看,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最为重要)他们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他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31、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含义。【P62】答: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32、简述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P102】由于政府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投资,而是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一是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二是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这一标准化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仙姑。三是就业创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应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34、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P100】答:(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遇到“瓶颈”制约。35、简述“三农”投入的重点及理由。【P106-108】政府投资于农业的重点: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特别要注重对粮棉油等农作物有明显的节工、增产、增效作用的良种应用、科学用肥等技术的推广;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使大多数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成为“熟练工人”。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有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多方面指出的一个综合性项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说,不仅在与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下,自身难以生产足够的积累,而且在于某些农业投入只适用于由政府来提供,或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凡是具有“外部效应”的涉及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入,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可以说,这是政府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一般理由。我国政府介入“三农”投入还具有特殊性,第一,是因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的积累。第二,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股民经济长期发展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36、简述社会保障险制度的融资模式。【P92】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模式。现收现付制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从资金角度看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上一代人并没有养老储备基金的积累,其养老金全部需要下一代人的缴费筹资,实际上这种保险靠的是代际之间的收入转移。基金制又分为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两种。完全基金制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部分基金制则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之之间的一张融资模式,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37、从税收支出作用的角度简述税收支出的分类。【P】答: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的角度,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1)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这类税收支出明显带有财政补贴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性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但要严格区分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2)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这类税收支出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二是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38、简述财政投资于农业的必要性。【P106-108】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有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多方面指出的一个综合性项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说,不仅在与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下,自身难以生产足够的积累,而且在于某些农业投入只适用于由政府来提供,或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凡是具有“外部效应”的涉及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入,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可以说,这是政府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一般理由。我国政府介入“三农”投入还具有特殊性,第一,是因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的积累。第二,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股民经济长期发展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39、简述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需要政府投资。【P102-104】1、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即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割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因此应该由政府投资;2、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后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由政府来投资。40、简述财政政策工具体系及其机制。【P298-300】答: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共支出(含财政补贴)、政府投资、国债等。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它具有分配形式上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这些待征使税收调节具有权威性。税收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1、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现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是衡量财力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的财力或动员资源的能力高,反之则低。一般来说,提高宏观税率,会对民间部门经济起收缩作用。2、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的,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3、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主要是在征税的基础上,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实行的鼓励性或惩罚性措施,在运用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公共支出主要指政府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部分。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作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政府投资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政府投资的主要项目是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国债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它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国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公债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排挤效应(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货币效应(即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和收入效应(假定公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公债持有人在公债到期时,不仅收回本金而且得到利息报偿)。41、简述财政赤字债务化的经济影响。【P286】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之间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这些部门将暂时闲置的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因为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购买当时都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但财政支出后,准备金又会恢复,准备金不变,货币供给规模也不变,财政赤字只是以替代方式潜入总需求,并不会增加总需求,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42、简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经济影响。【P287】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量,进而按照货币乘数作用扩大货币供应量,因而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增加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需求之上,从而对总需求具有较强的扩张作用,因而有极大的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是是否现实导致通货膨胀,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地上涨过程。因此,只有财政赤字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存在,而且通过赤字货币化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才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论述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及其对财政职能的影响。【P59】答: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类。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或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并运用这些商品或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如何理解税收支出概念,并论述税收支出的形式?答:(1)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2)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第一,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这类税收支出明显带有财政补贴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第二,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增进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等。这类税收支出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税收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也主要表现于此。(3)税收支出的形式。就刺激经济活动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4)税收支出与其他政府支出一样,必须经过国家预算控制程序方可实施。税收支出预算控制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帐户以及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试述财政投资决策的标准。【重复】【P102】由于政府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投资,而是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一是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二是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这一标准化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仙姑。三是就业创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应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试论国债的功能。【P222-225】答:国债的政策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不能把国债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因为:(1)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2)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2.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要与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区别开来。这可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财政类型、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上以及从国债收入的性质等方面区分。3.调节经济。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生产建设,社会消费以及弥补财政赤字方面。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手段,而且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券是可以流通债券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短期国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手段。分析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如何控制国债的规模?【P218-219】答:分析国债的负担与限度需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认购者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第二、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第三、纳税人负担。在现代普遍实行“以新债还旧债”的国债制度下,虽然可以不需增加当前税收来偿还国债,但持续“以新债还旧债”,就会不断增加债务余额。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第四、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就是说,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规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的债转化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如果转移债务的同时为后代创造了更多财富或奠定了创造财富的基础,这种债务负担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国债收入被用于当前的消费,或者是用效率低下,留给后代人的只有净债务,那么,债务转移必将极大地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是愧对子孙的短期行为。以上是国债负担对不同部门和人群造成的影响。因此,发行国债要考虑国债的限度。国债的限度导源于国债的负担。由于国债会形成一种社会负担,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对国债总规模的控制是防止债务危机的重要环节,而控制当年发行额和到期偿还额,特别是严格控制未偿还的国债余额,是控制国债规模失控的主要手段。在研究国债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政府偿债能力;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债负担率以及债务依存度也是控制国债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在各个方面对国债规模进行有效控制,才能得出不影响全局发展适合我国发行的国债数量和规模。试述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P262-263】(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要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说,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央转移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2)集权与分权关系。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有的差别还很大,主要取决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7、论述处理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处理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1)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2)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3)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4)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因此,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思路:第一、转换政府职能,调整支出范围;第二、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优先投资急需发展项目;第三、关注民生,加大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