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_第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_第2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_第3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_第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建议两课时完成)六年级下册>课堂抓究点(1)正比例的意义(2)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课时流程探索(课堂→堂课后新知小结检测作业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有可能达成,才会有效果。我校是一所边远山区农村初中,学生的德育习惯差,近年来,我校针对所在山区学生“性子野、习惯差”的实际情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习惯养成教育”上进行了课题研究,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一些做法是:一、强调老师的榜样作用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以身作则,重中之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试想,如果一个老师对“有礼”的学生“疼爱有加”;对“没礼”的学生爱理不理;或边讲粗话边怪学生不文明,那后果会是怎么样呢?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板书“龙飞凤舞”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潦草的。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育习惯,老师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老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欲正人,先正己,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二、课内重视学生良好语言的德育习惯的养成教育小至从上课一开始的师生互问好,大至学习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交流,我们都要求将德育养成教育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细节之中。学生交流、发言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文明、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德育习惯。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时,要教会学生一些细节,如说“谢谢”二字,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第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第三,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第四,说“谢谢”时要用整个身心说,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而且要伴以适度的微笑。三、课内重视学生良好行为的德育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由学生自由分组或根据需要搭配分组,在分组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通过分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四、课内重视学生美好道德情感的养成教育初中每一学科的教材里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老师上课时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对于一些聪明且自以为是的骄傲生,我列举运用爱因斯坦的谦虚、好学故事让学生明白: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那样,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五、对学生德育习惯的养成进行强化训练对学生良好德育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学生虽然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做起来不易,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此时,良好的习惯也已经养成了。训练要注意:1.“苦练”与“趣练”相结合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更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2.严格遵守,不能放松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对一个小细节斤斤计较。没有相当的磨炼,很难养成好的习惯。不同德育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3.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学生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学生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了,也要反复强调。农学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兼顾产前和产后,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其以大田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等共同特征[1]。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既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提现高校社会功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农学类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在“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2],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通过对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北京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化学调控、作物生理学等,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升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省出的时间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二、制定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上,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农学类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因此,教学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部分涉及室内实验和田间实验,根据田间试验内容需要,室内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制定垂直板发芽实验、小麦幼穗分化观察、室内考种等。田间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预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时期、时间。同时需要制定2~3个备选室内方案,若遇到雨水天气可以灵活转入室内实验教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认知阶段。专业技能课程需要连续开设,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农学的感性认识。课程内容以观摩为主,组织学生参观作物标本园和试验实习基地,了解多种作物形态,观察作物结构,了解园区内多种种植模式,参观多种灌溉设施,在试验基地中观察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形态差异,不同试验处理对作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等;参观现代化农场,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全面了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参观现代化温室种植基地、对全天候种植果蔬和反季节农作物、有机温室种植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相关内容的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农业概况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树立专业的思想。2.能力培养阶段。第二学期春季开始到第三学期结束,对学生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安排作物播种、形态学观察、田间管理、收获考种等实践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掌握播种技术、认识不同的作物及作物形态结构、掌握作物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等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科学趣味性,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高产田竞赛和科学探索实践,安排学生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大田作物。(1)在高产田竞赛中,每组学生播种相同面积的土地,以生产田产量、田间记录表内容的详尽、生产总结等衡量学生的成绩。通过种植生产田,让学生初步掌握田间主要作物种植基本环节,发挥学生积极性,每组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从作物播前的准备到后期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时间,全程让学生自己管理,要求学生有田间记录本,使学生初步掌握田间生产记录项目[4]。此实践活动在收获季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质组。(2)在科学探索实践中,科学探索实践的试验方案由老师设计,教师注意把握处理方式的难易程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观察差异。学生对同一种作物进行不同的播种期、种植密度、使用肥料配比或不同调节剂的实践,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3.能力训练阶段。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开始与导师合作进行专业的科研技能训练。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导师联系开始进行科研技能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在此阶段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运用平时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学会基本的数据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课程教学中,仅由一名教师授课或一名授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实验课程内容的全程讲授和实验实践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专业选作试验如高产田竞赛和科研探索实践,这对指导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针对不同作物生产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因此,仅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授课已经不能保证整个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所有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按照实验模块,分层次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团队[5]。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团队由基础指导教师、试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组成。基础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基本理论授课内容,由青年教师承担。试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田间实践部分,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开展作物应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的中年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涉及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应用方向,为了达到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可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分别承担实践部分内容,使教学、科研和实践共同发展。实验员配合教师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种子、劳作工具、田间试验耗材等,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6]。教师团队中,中青教师结合,青年教师除了讲授理论课程外可协助试验指导教师,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这样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尽快成为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五、结束语随着北京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京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校农学类专业的改革促使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因此,农学系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重新定位,课程体系重新规划,课程重新制定,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该体系从大一开始,到大三结束,贯穿整个基础课的学期,与专业课对接,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改革,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优化了实践教学方案,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16、云无心以出1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建议两课时完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4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5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6探索新知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时间时12345678路程/km9018027036045054063072090=180=270=90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12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探索新知7探索新知●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边长m1234边长m1234周长/cm481216面积/cm249164-18-2周长随着边长的1-1面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变化而变化。周长与边长的比2面积与边长的比12值不变。=3值不相等16正方形的周长和4-29-304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边长不成正比例探索新知8探索新知百小试牛刀下面是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与棱长、表面积与棱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棱长/cm3610表面积m263672120棱长m13610棱长总和/m12s426600探索新知9探索新知发现: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与棱长的比值(相等)正方体的表面积与棱长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与棱长(成正比例),表面积与棱长(不成正比例)探索新知10探索新知2.一家水果店连续四天卖出的苹果数量和总价如下表:数量kg15181620总价元120144128160(1)表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数量,总价(2)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比值是8,比值表示单价。(3)表中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成正比例关系。探索新知1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1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1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14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15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16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17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18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19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20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2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2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24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25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26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27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28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建议两课时完成)六年级下册>课堂抓究点(1)正比例的意义(2)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课时流程探索(课堂→堂课后新知小结检测作业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有可能达成,才会有效果。我校是一所边远山区农村初中,学生的德育习惯差,近年来,我校针对所在山区学生“性子野、习惯差”的实际情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习惯养成教育”上进行了课题研究,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一些做法是:一、强调老师的榜样作用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以身作则,重中之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试想,如果一个老师对“有礼”的学生“疼爱有加”;对“没礼”的学生爱理不理;或边讲粗话边怪学生不文明,那后果会是怎么样呢?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板书“龙飞凤舞”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潦草的。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育习惯,老师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老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欲正人,先正己,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二、课内重视学生良好语言的德育习惯的养成教育小至从上课一开始的师生互问好,大至学习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交流,我们都要求将德育养成教育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细节之中。学生交流、发言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文明、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德育习惯。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时,要教会学生一些细节,如说“谢谢”二字,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第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第三,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第四,说“谢谢”时要用整个身心说,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而且要伴以适度的微笑。三、课内重视学生良好行为的德育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由学生自由分组或根据需要搭配分组,在分组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通过分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四、课内重视学生美好道德情感的养成教育初中每一学科的教材里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老师上课时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对于一些聪明且自以为是的骄傲生,我列举运用爱因斯坦的谦虚、好学故事让学生明白: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那样,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五、对学生德育习惯的养成进行强化训练对学生良好德育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学生虽然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做起来不易,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此时,良好的习惯也已经养成了。训练要注意:1.“苦练”与“趣练”相结合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更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2.严格遵守,不能放松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对一个小细节斤斤计较。没有相当的磨炼,很难养成好的习惯。不同德育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3.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学生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学生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了,也要反复强调。农学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兼顾产前和产后,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其以大田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等共同特征[1]。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既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提现高校社会功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农学类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在“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2],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通过对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北京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化学调控、作物生理学等,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升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省出的时间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二、制定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上,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农学类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因此,教学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部分涉及室内实验和田间实验,根据田间试验内容需要,室内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制定垂直板发芽实验、小麦幼穗分化观察、室内考种等。田间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预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时期、时间。同时需要制定2~3个备选室内方案,若遇到雨水天气可以灵活转入室内实验教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认知阶段。专业技能课程需要连续开设,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农学的感性认识。课程内容以观摩为主,组织学生参观作物标本园和试验实习基地,了解多种作物形态,观察作物结构,了解园区内多种种植模式,参观多种灌溉设施,在试验基地中观察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形态差异,不同试验处理对作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等;参观现代化农场,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全面了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参观现代化温室种植基地、对全天候种植果蔬和反季节农作物、有机温室种植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相关内容的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农业概况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树立专业的思想。2.能力培养阶段。第二学期春季开始到第三学期结束,对学生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安排作物播种、形态学观察、田间管理、收获考种等实践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掌握播种技术、认识不同的作物及作物形态结构、掌握作物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等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科学趣味性,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高产田竞赛和科学探索实践,安排学生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大田作物。(1)在高产田竞赛中,每组学生播种相同面积的土地,以生产田产量、田间记录表内容的详尽、生产总结等衡量学生的成绩。通过种植生产田,让学生初步掌握田间主要作物种植基本环节,发挥学生积极性,每组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从作物播前的准备到后期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时间,全程让学生自己管理,要求学生有田间记录本,使学生初步掌握田间生产记录项目[4]。此实践活动在收获季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质组。(2)在科学探索实践中,科学探索实践的试验方案由老师设计,教师注意把握处理方式的难易程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观察差异。学生对同一种作物进行不同的播种期、种植密度、使用肥料配比或不同调节剂的实践,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3.能力训练阶段。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开始与导师合作进行专业的科研技能训练。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导师联系开始进行科研技能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在此阶段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运用平时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学会基本的数据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课程教学中,仅由一名教师授课或一名授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实验课程内容的全程讲授和实验实践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专业选作试验如高产田竞赛和科研探索实践,这对指导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针对不同作物生产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因此,仅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授课已经不能保证整个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所有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按照实验模块,分层次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团队[5]。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团队由基础指导教师、试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组成。基础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基本理论授课内容,由青年教师承担。试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田间实践部分,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开展作物应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的中年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涉及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应用方向,为了达到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可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分别承担实践部分内容,使教学、科研和实践共同发展。实验员配合教师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种子、劳作工具、田间试验耗材等,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6]。教师团队中,中青教师结合,青年教师除了讲授理论课程外可协助试验指导教师,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这样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尽快成为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五、结束语随着北京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京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校农学类专业的改革促使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因此,农学系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重新定位,课程体系重新规划,课程重新制定,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该体系从大一开始,到大三结束,贯穿整个基础课的学期,与专业课对接,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改革,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优化了实践教学方案,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16、云无心以出29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建议两课时完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30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3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新版】课件3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4-正比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