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研修学习园地_第1页
远程研修学习园地_第2页
远程研修学习园地_第3页
远程研修学习园地_第4页
远程研修学习园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7月26日星期广饶县2013年教师远程研修小学数学广饶县2013年教师远程研修小学数学学习简报(第六期)编委:焦文海高兆华李学俭任红梅宋锦秀焦玉梅卷首心卷首心语我与研修同行——广饶县英才学校魏玉红炎热的七月,收获的七月,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感谢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机会。人不学则罔,远程研修方式让我们实实在在地受益。我们的老师的无私付出,让我们每天得以享受到丰富的”精神大餐”。学习是互动的,而不是单方面。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交流和讨论才能擦出思维的火花。远程学习不是简单地拿着问题去找专家,而是要拿着自己在学习中的建议和想法与专家讨论;不是简单地把专家的方法照搬照抄,而是在专家指导和多边互动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追根寻底的思考,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共同的探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进入真实的情景,通过专家安排的作业,结合案例,认真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感受远程研修,我们在研修中成长;我们感谢远程研修,我们在研修中收获;我们感动远程研修,我们在研修中幸福,虽苦虽累,但乐在其中。专家导航磨课计划制订之我见省专家姚宗岭磨课计划应该是课例研究的“魂”,但从老师们提报的磨课计划看,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问题“过大过空”,目标任务与课时目标混淆,说明事项说不明白等问题依然存在,现结合有代表性的磨课计划和蒋院长的讲话精神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一、研究问题制定计划前一定要召集团队成员,讨论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是学科老师的,是原生态的真问题,是群组成员共同交流得出的问题,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学生的问题,但谁去解决学生的问题,我们还是应当从教的角度找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只有具体才能深刻。比如,我们做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例,做之前,我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大家共同感到教学中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计算教学问题。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各领域中内容最多,在教材中占得篇幅最长。但如何以适合小学生的方式教会他们计算?如何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所有小学数学教师很头疼的问题。目前,针对计算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一般照本宣科,很少深入思考,希望通过对计算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算理和算法的结合问题进行系列打磨、研究活动,引领广大教师先重视计算教学,重视计算教学的研究,进而展开对计算教学中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经过讨论我们确定的研究问题是:1.如何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基础设计教学环节,使其以孩子的思维学会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2.如何引导教师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3.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些问题看似很小,但如果能通过课例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转变广大一线教师对计算教学的某些偏见,大面积的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计算教学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大家再看一下某学科组提报的A课例的研究问题:“如何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2.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研究问题可以适合好多课题,很空洞,没有针对性。B课例的研究问题:“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教学,学生单从形式上来理解比较容易,很多学生往往只注重形式,认为只要知道把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或交换两个数位置积不变这个规律就可以了。教师一定注意要改变学生这种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只从形式理解不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所以要探究怎样通过学生的说、做、练来把算理理解透彻。”中的““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教学,学生单从形式上来理解比较容易,很多学生往往只注重形式,认为只要知道把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或交换两个数位置积不变这个规律就可以了”这只是一个说明,不是解决的问题,可以把它放到说明事项中。二、目标任务“目标任务”是课例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群组老师通过课例研究所能达到的研究结果的预设,我们必须针对研究的问题来确定目标任务,目标任务指向教师而不是学生。比如:我们针对计算教学中的三个问题定的目标任务是:1.教师通过整理整数乘法的算法和算理,进而全面整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算法和算理,深入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内涵。2.群组教师通过课例研究,明晰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探讨在教学中协调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教学策略。3.通过课例研究,形成促使算理和算法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而B课例的目标任务是:“1.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算理。并能灵活应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让学生体会探索过程和知识形成的乐趣。”这是典型的课时目标,而不是课例研究目标。三、说明事项“说明事项”是对研究问题的缘由、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磨课各环节的要求做说明。也就是群组成员通过看“说明事项”就知道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说明白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追踪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保障措施等。学会制订磨课计划是模式下行的首要环节。善始者事半成。磨课的认真和水准,一开始就能从磨课计划是否周全、是否具有预见性、适切性看出来。抓住了计划,就抓住了全局。计划制订好了,只要磨课过程真正按计划去做,磨课效果就不会差。订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校本研修活动做设计。活动设计不好,从起点上就决定了这个活动不可能做好。今年小学双对接研修,将制订磨课计划作为研修组协同作业,是因为,磨课计划是模式下行的重要标志。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四个“着力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总目标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扩展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因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样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该如何理解、把握和操作“基本活动经验”,不仅需要专家的理论引领,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解读,笔者通过搜集有关案例,就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几条有效途径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更好地凸显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淀——“经历”必不可少《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可以说,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探索活动:①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准确、真实地测量各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内角和,接着汇报测量结果:有的计算出的内角和是175°,有的是180°,也有的是177°、185°……②引导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操作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因此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课件演示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向内折,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进一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利用画、量、剪、拼、折等方法,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自主经历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建构过程。在知识的探索历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历过程、丰富体验,从多个渠道有效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正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数学活动后才让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积淀,走向丰富。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化——“感悟”不可或缺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过程充分展开,思维充分碰撞,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心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内化为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我与姚明比身高”:教师身高1.72米,姚明身高2.26米,请将这两个小数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当学生将这两个小数保留整数时,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呼:哇!教师的身高和姚明一样,都约等于2米!当学生将这两个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时,却又惊讶地发现教师身高约是1.7米,姚明身高约是2.3米,差距很大!学生心中难免生出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交流,促进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生成,使学生体验并感悟到:一个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程度就越高。从中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共识、共享与共进。因此,没有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感悟,就没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真正内化。教学中设计的数学活动必须富有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能引发认知冲突,具有浓厚的情趣并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建构知识,达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化。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升——“反省”势在必行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反省则是思维体操中的“高级动作”。学生经历了数学活动,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粗浅的、浮于表面的,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炼,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这样才能形成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的指导作用。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教师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一杯果汁,喝了一半还多10毫升,现在还剩200毫升,这杯果汁原来有多少毫升?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①(200+10)×2;②200×2+10。教师没有急于评价对错,而是说:“真好!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你支持谁的想法?”当学生用“顺推”检验发现第一种解法是正确的后,教师进一步提出:“第二种解法为什么不对呢?你能诊断吗?”学生不由得反思解题的过程,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终于发现:题目中说的是先喝一半再喝10毫升,现在还剩200毫升,倒推时应该先倒回那10毫升,再倒回那一半,所以要200加10后再乘2。进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倒推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否则就容易出错,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该类错误的免疫力,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并学会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去。这既是一次反思活动,又是一次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独具个性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上往往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向是否正确,解题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学生在观察、倾听、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反省、修正、改进,使自己的活动经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并向着更优化的方向发展。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运用——“激活”尤为重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更多的是着眼于运用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而服务。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很多时候是“内隐”的、“蛰伏”的,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去唤醒、激活,并对它进行梳理、提取,这样才能让数学活动经验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数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例如,在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有这样一道题:你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办法求出一个土豆的体积吗?由于土豆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学生一时找不到头绪,课堂陷入了僵局。教师提示道:“我们以前学习圆的周长时用到了什么转化方法?学习圆面积时又用到了什么方法?学习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头脑中沉睡已久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被激活了。因此学生思绪飞扬,不断涌现出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他们很快想出了用转化的策略求土豆体积的方法:找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加入一些水,量出水面高度,再将土豆放入水中,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把容器的底面积与上升的高度相乘就求出了土豆的体积!在运用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混沌到清晰、从碰撞到融合,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真正成为了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可见,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体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当学生面对问题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或提示,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帮助他们提取经验、重组经验进而解决问题。从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正是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激活、提取、调整、提升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为学生留出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经历中积累、在体验中内化、在反省中提升数学活动经验,致力于让学生能自如地运用数学活动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精华观点精华观点如何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之地追踪问题?精顶房间1#1019吴正宪[15:57]回复我认为"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之地追踪问题"首先提倡的是一种严谨求实的研究的态度。当我们确立了一个好的研究主题,就要坚持研究下去,不可半途而废。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之地追踪,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其次要时刻关注主题研究的进展情况,适时地调控,合理地调整。三是“一以贯之”的研究一个主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研究主题进行细化,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研究,使之更有针对性。总之要突出解决问题的实效性。精顶房间1#992王生[15:56]回复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之地追踪问题,就是在确立研究主题后,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这一主题下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精顶房间1#879郝伟[15:51]回复“一以贯之”中的“之”就是主题。主题的确定当然是尤为重要的,确定好了主题将它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不论是计划的制定、问题的追踪、过程的实施还是总结后的反思都应紧扣这个主题,使得研究能更深入开展。精顶房间1#732刘晓萍[15:44]回复如何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之地追踪问题?确定一个研究的主题是研究的首要任务,根据这一主题选择合适的课例承载,进行主题式研究。例如在打磨课例中我们可以这样做:一、磨课计划——以此主题为目标;二、磨课过程——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以此主题为主导;三、磨课反思——以此主题为总结。精顶房间1#677郑庆全[15:41]回复这一问题的核心是“一以贯之地追踪问题”,如何一以贯之是关键,整个追踪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具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舍弃问题的非本质方面的过程。精顶房间1#101李梅[15:14]回复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这一主题为例。我以为需做到以下5点。

1.解剖主题。通过解剖,寻找到主题中的要素和关键点,使主题大而化小,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如:小组的建立机制、小组合作的规则与流程、合作有效性评价等。

2.分工合作。在研究团队中将问题分工,各自选定观测点,确定研究的步骤,让问题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如:针对小组的机制建立情况这一问题,可先观察了解班级中的各小组中有无成员分工,有无明确职责,在具体运行时是否履行职责等,再根据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和学生达成共识,观察训练期间对于小组机制运行是否改善,做好相关记录,总结提炼出新的问题,这样循环往复。

3.寻求外援。从确立主题、明确问题起,研究团队自身的坚持是内因,而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使研究越来越深入,是解决和突破研究瓶颈的重要策略。研究瓶颈是使问题不了了之的绊脚石,寻找到先进的理论支撑和优秀的经验做法,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研究少走很多弯路。

4.追问答案。定期召开各问题的研究成果分享会和行动计划会,不断对得出的答案进行经验整理归纳或效果质疑问难,研究下一步的对策,是使研究螺旋式上升的重要环节。否则,就会原地徘徊,或是止步不前。

5.明确时限。不能一以贯之的将问题进行到底,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没有压力也就没有研究的动力。成果呈现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不能仅仅是一堆文字材料,而应用事实说话,要的是真效果。精顶房间1#68滕云[15:12]回复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制地追踪问题,做法如下:一、研究团队分析提出研究主题的依据及意义,即为什么确立这个主题?研究这个主题课有什么实际意义?二、根据研究主题,商讨研究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什么范围、研究的对象等。三、实施研究的策略。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集体讨论制定“课例”研究计划——进行磨课。观课、议课、设计观课量表等每个环节都紧靠研究主题,不能就课论课,不能远离主题。——紧靠研究主题总结反思——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整个研究过程始终围绕这个研究主题进行。精房间1#1037谢金峰[15:57]回复如何做到一以贯之追踪问题?首先要确定适合的研究问题,不宜多、要具体。然后后面的备课研讨、分工观课、评课议课、总结反思及问题研讨区都要紧紧围绕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备课研讨更多的是对解决问题措施的研讨;观课维度和观课点的选择、量表的设计,一定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要与准备解决的问题一致。评课议课也要针对课堂情况对研究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剖析,提出改进措施。总结反思也要围绕问题解决的措施方法进行思考和提升。精房间1#564成玉丽[15:37]回复我的想法是首先确定研究主题,这点最重要。研究主题是方向,只有合适的研究主题才能引领大家顺着可行的轨道追踪到问题答案。研究主题确定后,选择合适的课题加以体现,所以课题的选择也很重要,没有合适的载体怎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样重要,之后就从备课、分工观课、评课议课环节进行问题追踪,不论哪一项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展开,方能保证效果。最后进行研究问题的总结提升,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提炼发现新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素材。我想整个这样一个过程才是一以贯之的追踪问题吧。精房间1#558董升将[15:37]回复对于“如何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之地追踪问题”这一话题,我想更多的要看我们设置怎样的研究内容即主题,主题的确立非常重要,要根据所选教材恰当分析,不偏不理;在接下来的跟踪研究中,大家要确立研究步骤,弄明白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干什么……这也就是层层推进的问题,在这里面需要我们发挥团队作用,分工协作,多角度领悟;众人拾柴火焰高,生成新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剖析,分析、对比问题探究点,抓住关键点就可以进一步突破。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精房间1#227相宏芳[15:22]回复认真学习了滕老师的发言,需要这样来做: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制地追踪问题,做法如下:一、研究团队分析提出研究主题的依据及意义,即为什么确立这个主题?研究这个主题课有什么实际意义?二、根据研究主题,商讨研究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什么范围、研究的对象等。三、实施研究的策略。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集体讨论制定“课例”研究计划——进行磨课。观课、议课、设计观课量表等每个环节都紧靠研究主题,不能就课论课,不能远离主题。——紧靠研究主题总结反思——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整个研究过程始终围绕这个研究主题进行。精房间1#108魏会[15:14]回复教师们提前的独立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发挥教研的力量。在一次次不同的上课、交流、观课后,总会发现问题所在。除了教师的观课、评课,还要重视学生的内在感受。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过注重老师们自身的感受,依据自身的感受提出问题、修改课例,重复多遍后,方知问题根本不在此。学生的体会和想法有时超过我们成人的思考范围,所以,听听学生的上课感受,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精房间1#104董凤兰[15:14]回复要根据研究主题一以贯之地追踪问题,就需要看问题研讨区。让问题研讨区呈现一条清晰的解决问题的主线。“计划”,确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的是否存在于教育教学中,是否具有真实性展开讨论。“备课”,就研究问题时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措施是否有效讨论。“观课”,确定观课维度、观课点、观课工具进行系统观课,根据观课记录中所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课后”,主要针对问题解决的成效,研究措施的得失进行讨论。精房间1#17王云[15:07]回复追踪问题是将研究主题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需做到:第一、围绕主题确定核心问题;第二、针对核心问题多角度预设提问;第三、对预设提问层层发问;第四、根据研究主题,对核心问题要有结论;第五、在后续的研究中对核心问题做进一步的关注。精房间1#13李沪[15:06]回复以研究的问题为统领,实施各个磨课步骤。即,分析研究目标任务与问题是否一致;备课确定的教学策略、教学环节是否紧扣研究问题,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课堂教学看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确定课堂观测点,分析数据形成结论;课后评议针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评价和反思。精房间1#12于清[15:06]回复首先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来进行研究方向的确定。

其次,研讨组的同事们要群策群力,根据研讨课例老师的思路和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过程进行讨论,并结合课标和本校实际进行答疑解惑。老师们基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好观课评课的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三次磨课。进行课例打磨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最后,总结提升,将磨课的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通过思辨进行解决的加以归纳提升,将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寻找共同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与成果,并将研究成果举一反三,推广至此一类更多的章节中。同时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新的问题及时寻求策略进行解决,并不断充实完善研究成果。精房间1#4李志芳[15:04]回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主题。在2011年版的新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环节提到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十个关键词。

本次研修重点从研究教师的教转为研究学生的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空间观念不容易建立的问题,那么,我们便可以确立探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研究主题。

主题确定了,那么在接下来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不论是磨课计划的制定,还是观课维度的设计等,都要围绕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来完成。在交流反思总结环节,还要看预期的目的达到了没有,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何改进?反复打磨,直至把要研究的问题解决掉。我想只有这样一以贯之地追踪我们的问题,我们才能逐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研修感言感恩研修,收获研修广饶县同和小学李安秀[撤销]指导教师

高兆华于13-7-2611:07推荐感恩的心,成长的心,快乐的心!2013年的暑期研修,像清凉的夏雨如约而至,沁人心脾。我们怀着激动而又高兴的心情走在研修之旅中,徜徉在老师们思想的海洋,拾取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一篇篇发自同仁内心的感悟和教学的经验,使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一句句指导教师和专家的精彩点评,使我增长见解,渴望求知。远程研修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习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的进行学习。使我们的视野开阔了、信息灵通了,变得“耳聪目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研修的进行,不但学习了更多的先进理念,同时也各抒己见,感觉收获越来越多。同时,让我发觉自己和别人还有很大差距。我很有危机感!我得迈大步伐,快步追赶。碰撞思维内涵提升广饶县李鹊镇小张小学赵翠[撤销]指导教师

高兆华于13-7-2611:09推荐语言虽简洁,却感情真实!

近几天的远程教育研修,我感触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