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易错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下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易错点拨】西周建立后周王广泛分封,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形成割据势力。这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调研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
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
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调研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2、分封制埋下了割据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易错点拨】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封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调研3】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C.
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
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调研4】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调研5】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
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调研6】“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易错点2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最早不是出现于秦朝【易错点拨】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表现。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调研1】《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
由秦王赢政创立B.
春秋战国已出现
C.
全面取代分封制D.
加强了君主专制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易错点拨】西汉初年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研2】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门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调研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
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
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
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也曾重视才能【易错点拨】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士族完全把持了官史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底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调研4】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宋代官僚体制运行中的理性色彩【易错点拨】两宋时期,在士大夫们积极参与设计更革之下,设官分职体制中的
理性化精神日益显现出来。官、职、差遣的分离,在缓和矛盾、着眼效率的同时,确立了职级与事类的分立体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调研5】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削弱了君主集权B.体现了崇文的治国理念
C.加剧了冗官现象D.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易错点拨】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技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制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调研6】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
A.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
上层社会具有人仕优势
C.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调研7】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D.与人才培养脱节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易错点拨】行省作为中书者的对外派由机构,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基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行
行使权力时要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在权力制约,行省权カ大而不专,这决
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调研8】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行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行省几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易错点3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易错点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但很多时候由干皇帝年幼或不理政事,会有人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因此便出现了宦官专权、外成千政的现象。不过,这些现象反映的不是皇权的削弱,而是皇权的强化,因为宣官、外威的权力皆来源于皇帝。【调研1】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调研2】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B.中枢机构的运作更趋完善C.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宦官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易错点拨】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技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调研3】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A.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
阁臣权力有限
C.
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
深受皇权控制【调研4】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调研5】明世宗时严嵩任首辅,威权不可一世,后被阁僚徐阶扳倒。万历年间,张居正的首辅之位是密结司礼监冯保,逐高拱而得来的。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内阁始终没有专门的衙署B.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C.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缺乏法定权力和地位内阁有一定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易错点拨】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它并非无任何权力,明朝后期,很多时候内阁都在履行宰相职权。此外,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调研6】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相”了。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当时内阁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B.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C.内阁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调研7】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明清君主专制强化预示着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易错点拨】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这严重阻得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调研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假设明清两个王朝政权不是与经济发展反方向地高度强化政治专制主义,而是循着两宋对经济实行‘开放’的宽松路线前行,说不定中国传统经济也会发生像西方那种类似变迁的趋势,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某种突破。……但这种假设毕竟敌不过历史‘实在’的力量,政治体制是一道逾越不过去的‘铁墙’。”--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内涵不同【易错点拨】君主专制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載,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权力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今,一切受制于中央,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一般来说,君主专制以中央集权为基础,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皇权削弱时,往往是中央集权不力时。【调研9】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调研10】武则天临朝称制,中书省、门下省改称凤阁、鸾台。她曾经未经两省而发布对宰相刘祎之刑事调查的敕书。当调审人出示这道敕书要抓捕刘祎之下狱时,他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武则天得知后大怒,将刘祎之在家中赐死。刘祎之的结局实际上表明皇帝极力排除影响中央集权的障碍B.符合程序正义的敕令也无法律效力C.凤阁鸾台权力运作中存在渎职现象D.在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中皇权占据上风【调研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D.对皇权的限制监管逐渐细化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易错点拨】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的作用。宋代的“台谏合一”和清代的“科道合一”使监察制度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驾驭百官的工具,而失去了对皇权监督制衡的功能。但在某些时期,监察制度还能发挥部分“匡正君主,谏诤得失”的功用,并成为相权制衡皇权的有力杠杆。【调研12】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
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易错点4古代中国的农业自给自足并不意味着生活富足【易错点拨】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考生认为小农经济下,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
园生活。事实上,由于小农经济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以及封建政府沉重赋税的压迫,农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如秦代“收秦半之赋”,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调研1】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说:“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稀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西汉时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等负担使得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均田制下并不是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易错点拨】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土地都属于国家。均田制下政府将手中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和部分官田进行分配,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的范围。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荒地的开垦以及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调研2】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
A.
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D.
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调研3】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
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
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易错点拨】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了两千
多年。它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秦汉以后,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归根到底是受皇帝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到继承,井以新的形式与土地私有制结合起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主要体现为历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的对国家土地籍册上的每一亩土地的最后处分权和户籍册上的每一个人口的直接调税权。【调研4】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
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C.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
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佃农在封建社会并非始终没有自主性【易错点拨】宋代以后,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当时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就形成了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营的重要经营方式。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离去,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土地经营中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随着佃农队伍的扩大和自由关系的发展,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以土地依附为主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调研5】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这一变化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调研6】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水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水佃权的形成(
)
A.
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
损害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
C.
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正确认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粮食不能自给的现象【易错点拨】江南地区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供应区,但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这是由于当时江南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并不意味着当地农业衰落。【调研7】据记载,明代嘉定县的粮食基本上完全靠外地供应,而嘉定的棉花则远销到各地,“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这反映了当地()
A.
商品化日益明显B.
农业生产已衰退
C.
经济差距逐渐拉大D.
长途贩运业的繁荣【调研8】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C.植桑养蚕收入已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超过粮食作物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易错点拨】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调研9】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易错点5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并非与市场毫无联系【易错点拨】虽然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但其并非与市场毫无关系,实际上官营手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行业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的逐渐加强。【调研1】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瑞为袖。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
难得。“这表明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B.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C.瓷器市场竞争激烈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西汉盐铁官营政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易错点拨】盐铁官营虽然产生一些弊端,如产品价格昂贵、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服役等。但是,其在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贾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调研2】某学者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
A.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B.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C.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D.有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中后期,在中国局部地区的某些生产领域手工工场得到快速发展【易错点拨】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部分行业的生产工具与产品产量增加,技术进行了更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通过雇“机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但资本主义萌芽局限于部分地区的个别行业中,中国并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调研3】如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产生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易错点6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的权益受到一定保护【易错点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人的权益不受保护,实际上,各级政府是不能随意向商人征收苛捐杂税的。【调研1】《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人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清朝海禁政策曾松动过,但仍有诸多限制【易错点拨】清朝海禁政策曾松动过,但其松动是有限制条件的清朝总体上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调研2】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中国古代也存在惠商政策【易错点拨】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但封建统治者也会因形势变化对该政策做出调整,一定程度上放宽对商业发展的限制,甚至表现出“惠商”的一面,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调研3】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古代朝贡贸易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易错点拨】朝贡贸易是一种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朝貢贸易往往不计经济效益,有时会耗货国家大量财力,但朝貢贸易为中国引进了许多异域珍宝,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同时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调研4】《明史•琉球传》载明初琉球遣使“入朝”,接受明廷封赐。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据材料可知()
A.明朝与琉球之间仅限于朝贡关系B.明朝主动扩大与琉球私人贸易规模
C.琉球对与中国发展关系相当疑虑D.琉球曾主动支持明朝政府抵御倭寇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具备前提条件【易错点拨】资本主义萌芽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未能茁壮成长,也没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调研5】“元明以来,江南水乡双林镇,以纺织闻名,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缙绅……他们似乎已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而几乎同一时期“威尼斯商人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路扩大……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典范……”以上对比说明()
A.中国向近代转型的社会条件不足B.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商品经济繁荣
C.中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地缘淡化D.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商品市场导向易错点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如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例如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词严别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兵家主张通过战争来达到国家的目的。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认为“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式战国初期的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知不可为而为之”;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但诸子百家的思想也体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例如,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在追求目标上与儒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调研1】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百家争鸣的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易错点拨】百家争鸣现象实际上是诸子百家因各自在治国方略上的主张不同产生思想领域的冲突,其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其主张最受统治者欢迎。【调研2】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易错点8秦至唐儒学的发展秦始皇禁儒,但并没有废儒【易错点拨】秦始皇禁儒,但井没有废儒,儒家思想对秦朝法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为吏之道》中,明确要求官史宽俗忠信、安贫乐道,执政者应修养身心。秦律中明确规定“殴大父母,醇为城且春”,还规定如果父告子不孝,官吏应无条件抓捕儿子,然后再查明真相。这说明秦朝统治者认识到儒家的内圣之道有利于现固自己的统治。【调研1】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帝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或传经或议论政事。”这说明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依旧借助儒学治理国家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易错点拨】汉代儒学是对先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重视对人民的教化;都重视以礼治国;都强调重义利;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同点:①来源不同。汉代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依据《公半春秋》学说,吸收融合了阴阳家,道家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②内容不同。汉代儒学主张“大一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这些不同于先秦儒学的内容。③先秦儒学在所处的时代不受重视,只是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一种,汉代儒学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调研2】《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A.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调研3】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经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C.糅合道家、明阳家的理论
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其他学派的思想并未消亡【易错点拨】“罢独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但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新儒学中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例如,汉代新儒学中的“君道无为”是对道家学说的借鉴;“德主刑辅”是对法家学说的借鉴:“天谴灾异”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借鉴;等等。唐朝时,道家一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调研4】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統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
A.
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
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
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D.
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三教合一并非佛教、道教、合为一个整体【易错点拨】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三教合为一个整体,而是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具体来说,佛、道、儒经历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过程。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道教与儒教的磨合期。隋唐时期是佛、道、儒三教并立、会通的时代。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今儒官、僧侣和道士聚集在一起进行“三教讲论”,之后渐成风气。
宋代理学兴起,三教合一朝儒家倾斜的势头愈来愈明显。【调研5】宋初的学者对佛教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力倡排佛。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调研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易错点9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诉求【易错点拨】“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的等级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诉求。【调研1】《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青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
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程朱理学中的积极因素【易错点拨】一般认为,程朱理学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后逐渐变成僵化的教条。但程朱理学中也含有积极因素,如其在确立初期强调经世致用,鼓励人们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重视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等。【调研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
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调研3】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
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
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
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D.
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调研4】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具有噗唯物主义思想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易错点拨】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部分。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论和“格物致知”论;二者都继承了孔孟“仁”和“礼”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理”。两者都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调研5】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B.强调入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C.对程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化借款合同文本指南
- 电梯采购及安装进度
- 环保化粪池清掏合同
- 艺术品交易货物运输服务合同
- 耕地承包合同书
- 实习教师教育合同模板
- 党建工作策划研讨培训合同
- 钢材销售协议格式
- 企业保安外包合同
- 2024承包搬运合同协议书
- 环保管家管家式管家式高效服务合同
- 华中科技大学青年长江学者答辩模板
- 人教鄂教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3.9《纸制品》 教案
- 社区积分超市实施方案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2023中考真题汇编-《青铜器与甲骨文》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探析:以奥飞娱乐为例13000字(论文)】
- 乳房炎性肿物的护理查房
- 2024年中国中车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