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五岭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老山界陆定一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向上看,耸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简直是绝壁悬崖。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部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作者简介攀谈(pāntán)

峭壁(qiàobì)

骨碌(gūlu)咀嚼(jǔjué)

呜咽(wūyè)

督促(dūcù)灌输(ɡuànshū)

苛捐杂税(kējuānzáshuì)酣然入梦(hānránrùmènɡ)

马匹(mǎpǐ)

不可捉摸(bùkězhuōmō)

蜷缩(quánsuō)

篱笆(líba)

惊惶(jīnɡhuánɡ)

矗立(chùlì)

澎湃(péngpài)悬崖(xuányá)打颤(dǎzhàn)读一读,写一写攀谈:闲谈。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骨碌:滚动。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呜咽: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惊惶:惊慌。鼓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释义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红军翻越老山界整体感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当天下午—天黑山沟—山脚天黑后—黎明前山脚—山腰次日黎明—下午两点多雷公岩—山顶登上山顶以后山顶—山下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路远,暗示翻越艰难。第二部分(第2~32段),主体部分,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三部分(第33段),总结全文,写作者感受,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1.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3.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鼓着勇气、继续前进。酣然入梦、观赏夜景。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表现了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细读品味1.红军翻阅越老山界之初,遇到一个瑶民大嫂,她的丈夫为什么躲藏起来,“按照习惯”说明了什么?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阀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以为是反动军阀,因此男人躲藏起来。“按照习惯”说明,反动军阀欺压百姓是常有的事情。深入赏析2.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3.怎样理解文章中的“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奇观”一词表现了人物、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这句话表现了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和红军战士夜登山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4.半夜露宿的情景写的非常生动感人,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请试着赏析。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连用三个比喻句生动地描绘出所见之景,因为是躺着,所以跟随视线的转移,先写天上,再写四周。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空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把四周的高山比作矗立的巨人,把山谷比作一口井,突出了山势的险峻,点明了红军的艰难处境。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点明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兼用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在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将此时的听觉感受行云流水般挥洒出来,烘托出夜色的静谧,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运用比喻,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夜空比作黑色幕布,写出了夜之深沉、星之明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更突出了星星的美丽。又把黑的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深井,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写景顺序:上—下

远—近

四周—中间写作手法:以声衬静

对比5.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6.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艺术特色《老山界》的笔法(1)主笔与陪笔主笔:翻越老山界的前前后后;陪笔:红军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这就使文章主次分明而又融合一体地表现了长征途中的红军,是一支英雄队伍。(2)伏笔与补笔(3)浓笔与淡笔(4)实笔与虚笔前面几种笔法都是实笔,纵笔极写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由此展示红军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至此已完成了表现主题的任务,可是作者在文章末段忽而抑低前面着力记叙的过老山界的困难:“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小得很。”既然老山界的困难是小困难,作者又是自始至终参加长征的,为什么不去写那些大困难呢?作者文末顿抑过老山界的困难,乃借助虚笔议论:过老山界虽有如此困难,可是它比红军以后经历过的困难,还小得很,而那些地方,红军也“走过了”,这样的收笔得到了含蓄蕴藉的效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人民的军队。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藐视困难、豪气干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过老山界不久后,毛泽东写下了词《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仿写这首诗——关于学完这篇文章的读后感1.

下列各项中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灌输(guàn)欺侮(wǔ)军阀(fá)缴租(jiāo)B.盛情(shèng)骨碌(gū)澎湃(bài)苛捐杂税(kē)C.点缀(zhuì)搀扶(chān)篱笆(lí)惊惶(huáng)D.歇脚(xiē)呜咽(yè)矗立(chù)咀嚼(jiáo)答案:C【点拨】A.缴—jiǎo。B.湃—pài。D.嚼—jué。即学即练2.加下画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瑶民(yáo)歇脚(xī)军阀(fá)缴租(jiǎo)B.苛捐(kē)欺侮(wǔ)攀谈(pān)煮粥(zhōu)C.盛饭(shéng)峭壁(qiào)骨碌(gū)咀嚼(jué)D.点缀(zhuì)澎湃(bài)疲倦(juàn)倾斜(qīng)3.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A.悬涯峭壁野马奔驰酣然入梦浑身紧张()B.不可捉摸故弄玄虚刺入饥骨苛捐杂税()C.杀生成仁勇敢无畏大显伸手歪风邪气()D.美好景致大义凛然寒风凛列扶危济困()B崖    肌    身    冽3.下列对课文内容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