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_第1页
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_第2页
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_第3页
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_第4页
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在河流动力学中,河床演变的研究对象,一般系针对近代冲积平原河流而言。平原河流的河型,按其平面形式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及游荡型。不同类型的河段,其形态特点与演变规律不同。一、顺直型河段这种河型的特点是: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并在洪水期向下游缓缓移动;深槽与边滩相对;上、下深槽之间存在沙脊,在通航河段称之为浅滩,浅滩洪水淤积,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枯水淤积(图5-15)。图5-15顺直型河道(第蓊伯河)二、蜿蜒型河段蜿蜒型河段是冲积平原河流中最常见的一种河型,在我国分布甚广,如“九曲回肠”的长江下荆江河段(图5-16)、渭河下游(图5-17)和汉江下游河段等,都是典型的蜿蜒型河段。图5-16下荆江蜿蜒型河段

图5-17渭河下游蜿蜒型河段蜿蜒型河段的平面形态,由一系列正反相间的弯道和介乎其间的过渡段连接而成。图5-18为一弯曲河段示意图。图中弯曲部分称为弯道段,上下两弯道段间的连接段称为过渡图5-17渭河下游蜿蜒型河段蜿蜒型河段的平面形态,由一系列正反相间的弯道和介乎其间的过渡段连接而成。图5-18为一弯曲河段示意图。图中弯曲部分称为弯道段,上下两弯道段间的连接段称为过渡段。岸线凹进一侧的河岸称为凹岸,凸出一侧的河岸称为凸岸。弯道段靠凹岸一侧为深槽,凸出一侧为边滩。过渡段中部河床隆起,在通航河道常因碍航而被称为浅滩。蜿蜒型河段的河床纵剖面形态呈上下起伏图5-18过渡段深情蜿蜒型河段的平面及剖面形态蜿蜒型河段的横向变形,主要表现为凹岸冲刷崩退和凸岸淤积增长。由图5-19可见,凹岸迎流顶冲,河岸因冲刷而崩坍后退,凸岸边滩则因淤积而不断淤高长大。■10—a—1958.6高程/mr40——1960.9.28-°-1962.3.2940080012001600■10—a—1958.6高程/mr40——1960.9.28-°-1962.3.294008001200160020002400起点距/m蜿蜒型河段的纵向变形,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则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但在一个水文年内,冲淤变化基本平衡。蜿蜒型河段从整体看处在不断演变之中。从平面变化看,随着凹岸冲刷和凸SSgrr1490-1644年皿五:1835-1816年,^2^21876年以后52买甚1906年二1959年SSgrr1490-1644年皿五:1835-1816年,^2^21876年以后52买甚1906年二1959年图5-21下荆江尺八口河弯历史变迁图5-20弯道演变过程中的横向摆动蜿蜒型河段的另类演变现象是,在特殊条件下可能发生突变。主要有自然裁弯、撇弯和切滩三类情况。(1)自然裁弯。这种现象的发生,首先是由于某些原因使蜿蜒型河段同一岸两个弯道的弯顶崩退而形成急剧河环和狭颈,当狭颈发展到起止点相距很近、水位差较大时,如遇大水年水流漫滩,在比降陡、流速大的情况下,便可冲开狭颈而形成新河。我国长江下荆江、汉江下游和渭河下游河道,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自然裁弯。图5-22为1950年下荆江碾子湾自然裁弯示意(2)撇弯。当河弯发展成曲率半径很小的急弯后,遇到较大的洪水,水流弯曲半径远大于河弯曲率半径,这时在主流带与凹岸急弯之间产生回流,造成原凹岸急弯部位淤积,这种现象称之为撇弯。下荆江上车湾撇弯如图5-23所示。(3)切滩。在曲率半径适中的河湾中,当凸岸边滩延展较宽且较低时,遇图5-24下荆江监利河弯切滩19制.3—1959.5—图5-25分汉型河段平面形态示意图到较大的洪水年,水流弯曲半径大于河岸的曲率半径较多,这时凸岸边滩被水流切割而形成串沟并分泄一部分流量,这种现象称之为切滩。长江下荆江监利河湾图5-24下荆江监利河弯切滩19制.3—1959.5—图5-25分汉型河段平面形态示意图图5-23下荆江上车湾撇弯三、分汊型河段分汉型河段是冲积平原河流中常见的河型之一。我国许多江河都存在这种河型,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最多。分汉型河段的平面形态是,上、下两端窄而中间宽。中间段可能是两汉或多汉,各汉之间为江心洲。图5-25为两汉情况。分流比大于50%的汉道为主汉,分流比小于50%为支汉。自分流点至江心洲头为分流区,洲尾至汇流点为汇流区,中间则为分汉段。图5-26为天然河流分汉河段照片。将分汉型河段分为顺直型、微弯型和在长江中下游,常按平面形态的不同,鹅头型三类(图5-27)。将分汉型河段分为顺直型、微弯型和分汉型河段的横断面,在分流区和汇流区,均呈中间部位凸起的马鞍形;在汉道段,则为江心洲所分隔的复式断面(图5-28)。

图5-27汊道类型图5-27汊道类型图5-28汊道段横断面形态分汊型河段的纵剖面,从宏观看,呈两端低中间高的上凸形态,而几个连续相间的单一段和分汊段,则呈起伏相间的形态,与蜿蜒型河段的过渡段和弯道段的纵剖面形态相似。图5-29为长江镇扬河段河床纵剖面。5011115011111111——>425435445455465距离/km分汊型河段的演变,受诸多因素影响而较为复杂。其共同性的演变规律表现为汊道外形的平面移动,洲头、洲尾的冲淤消长,汊道内河床的纵向冲淤,以及主、支汊的易位。主、支汊易位是分汊型河段最具历史意义的演变特点。即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演变之后,原先的主汊变为支汊,而原支汊变为主汊。在易位发生过程中,原主汊河床单向淤积,河床抬高,断面尺度缩小;原支汊则单向冲刷,河床下切,断面尺度扩大。发生主、支汊易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汊道上游水流动力轴线的摆动,从而引起汊道分流比、分沙比的改变所致。例如,长江武汉天兴洲汊道、马鞍山江心洲汊道,都是主、支汊易位的例子。

除上述共同的演变规律外,由于分汊类型的不同,分汊型河段尚有其各自的特点。顺直型分汊河段的演变特点与顺直单一河段基本相同。微弯分汊型河段,大都是顺直分汊型河段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成的,这类汊道演变到一定程度,主、支汊逐渐趋向稳定,但当弯曲一汊的凹岸是广阔易冲的河漫滩时,将会发展成鹅头分汊型河段。图5-30长江陆溪口汊道差。例如长江陆溪口汊道,1960年后,左汊入口段已淤浅变窄,难以通航,而鹅头型汊道,由于凹岸一汊既长又弯,另一汊较短且直,原来单一的江心洲,有可能被水流分割成两个甚至几个。这样,便成为多图5-30长江陆溪口汊道差。例如长江陆溪口汊道,1960年后,左汊入口段已淤浅变窄,难以通航,而右汊及中汊则逐渐成为通航汊道,如图5-30所示。四、游荡型河段游荡型河段是一种有独特地貌特征的河型,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我国黄河下游孟津〜高村河段,永定河下游芦沟桥〜梁各庄河段,汉江丹江口〜钟祥河段,渭河咸阳〜泾河口河段,都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游荡型河段的显著特点是,河床宽浅散乱,主流摆动不定,河势变化急剧。因此,对防洪、航运、工农业用水等各部门常常带来不利影响。从平面形态看,游荡型河段河身比较顺直,曲折系数一般不大于1.3。在较长的范围内,往往宽窄相间,呈藕节状。河段内河床宽浅,洲滩密布,汊道交织。如图5-31所示。(a)(a)黄河花园口河段(b)汉江白家湾河段图5-31游荡型河段游荡型河段的河床纵比降较大。如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的比降在(1.5〜4.0)X10-4之间,水定河下游约为5.8X10-4,汉江襄阳〜宜城约为1.8X10-4。游荡型河段的横断面相当宽浅。图5-32为黄河花园口大断面,河宽竞达数千米,而滩槽高差则很小。4000300040003000200010000距离/m图5-32黄河花园口断面游荡型河段的主要演变规律如下:多年平均河床逐步抬高。如黄河下游花园口至高村河段,在1950〜1972年的20多年内,河床平均抬高速度为5.9~9.7cm/a。年内汛期主槽冲刷,滩地淤积;非汛期,则主槽淤积,滩地崩塌。从一个水文年看,主槽虽有冲有淤,但在长时期内,仍表现为淤积抬高,而滩地则主要表现为持续抬高。一部分滩地虽然坍塌后退,但另一部分滩地又会淤长,长时期内变化不大。图5-33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a)永定河芦沟桥以下河段(b)黄河柳园口河段主槽平面摆动,摆幅大,河势变化剧烈。主槽的平面摆动直接与主流的摆动不定有关。图5-33(a)为永定河芦沟桥以下游荡型河段河势的变化,1920〜1956年主槽曾发生多次摆动;与之相应滩槽也几经变化。由此可图5-33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a)永定河芦沟桥以下河段(b)黄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