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A(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12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A(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12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A(含答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2022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卷)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ROMANI(本小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清末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中华文明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以书论史”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是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选自《炎黄二帝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有删改)材料二: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后来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终于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他说。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学者认为,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选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显现人间》《同望5300年!——“河洛古国”文明溯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的原因之一B.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C.甲骨文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D.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1、答案:C【解析】A项,根据原文第①段“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可知,“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的原因是“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不只是“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B项,根据原文第②段“这种以书论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可知,是因为“近代学者以书论史”,使得“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D项,根据原文第⑧段“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知,这一想法只是“专家认为”,是专家个人的想法,并没有得到证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B.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说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C.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古蜀国和华夏文明有着相似的图腾崇拜,这些文物对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进行了旁证。2、答案:D【解析】D项,根据原文第⑨段“‘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作为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可知,原文只是说“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证实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并没有涉及到选项里的因果关系。D.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的实证。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来“以书论史”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的《后汉纪》,主要记述东汉王朝共195年盛衰的史事。B.《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等的“志”,不符合《史记》确立的一般正史规范。C.《隋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D.《北宋志传》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并以此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3、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①段“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可知,“以书论史”必须是以叙述真实历史的书籍来论史,有作者个人的部分想象成分。选项书籍不能用来论史。A、C、B项书籍能用来论史。4、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里清晰地见到。”请结合材料二“双槐树遗址”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4分)4、答案:(1)有繁华的部市群。(2)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3)已经养蚕缫丝,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4)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解析】(1)根据原文第⑥段“‘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可知,“河洛古国”的文明体现在早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就有繁华的都市群。(2)根据原文第⑧段“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知,“河洛古国”的文明体现在人们“天象授时观”的相对成熟以及礼仪思维和“天地之中”宇宙观的形成。(3)根据原文第⑨段可知,“河洛古国”的文明体现在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4)根据原文第⑩段“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可知,“河洛古国”的文明体现在其出土的文物包含外来文化因素,证明河洛地区曾作为交通要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5、沿着“从上古传承到清末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请梳理“华夏5000年文化”从“被忽略”到“重现人间”的轨迹。(4分)5、答案:(1)以书论史、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证明中国文明可溯源至周朝。(2)殷墟与甲骨文的出现证明中国文明可上溯到殷商。(3)三星堆的横空出世旁证了夏朝的存在。(4)双槐树遗址(或河洛古国)让炎黄二帝的时代重现人间。【解析】(1)根据原文第②段“‘以书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学术文化,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访问天下老者,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知,学者们通过以书论史、实物辅佐和实地论史的手段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朝。(2)根据原文第③段“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中国人一直坚持的五千年文明史观也一下子被证明大半”可知,甲骨文证明殷代的存在,中华文明可追溯到殷商时期。(3)根据原文第④段“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可知,三星堆的出现证实了夏朝的存在。(4)根据原文第⑤段“而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却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第⑥段“‘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和第⑦段“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可知,双槐树遗址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可追溯到炎黄帝时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每点1分,答出6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上将军庞涓的秘密使命孙皓晖清晨卯时,庞涓到达逄泽。逢泽的清晨分外壮美。浩森水面上金波粼粼,一轮红日涌出水天相接处,苍茫苇草翻滚着金红的长波。连绵不断的各式军帐、战车、幡旗、矛戈结成的壮阔行营,环绕水面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悠扬沉重的号角声伴着萧萧马鸣此起彼伏。半个时辰后,庞涓大帐外两面大旗迎风舒卷,一面大书“六国会盟特使庞”,一面大书“魏国上将军庞”。百名铁甲骑士护卫着一辆青铜轺车辚辚驶出帐外,轺车前三名骑士护卫着那面“六国会盟特使庞”的红色大旗,组成了迎接会盟国王的特使仪仗。中军司马一声高报,庞涓身着华贵的上将军甲胄,外罩光芒四射的大红披风,大步走出军帐。身后是一名红色长衫的主书,手捧一柄金鞘长剑,跃.上轺车辕木,肃然站立。庞涓扶轼登车,低声命令:“出巡。”……就在庞涓的轺车做最后巡查时,一骑探马飞进大营禀报:韩昭侯带领一千卫队并随从大臣,已进入行辕区大道。庞涓从容命令:“出迎。”大道上一面绿色大旗迎风招展。韩昭侯的会盟车队驶入一箭之地的石碑标志时,甲士甬道外鼓声大作,两排长号仰天而起。庞涓在轺车上肃然拱手,高声报号:“六国会盟特使庞,恭迎韩侯车驾——”迎面而来的王车上,肃然端坐着一位三十余岁的国君——韩昭侯。这位君侯是著名的节用之君,惕厉自省,处处简朴。目下他乘坐的王车,竞是一辆铁皮包襄的木车,车轮哐啷嘎吱乱响,车厢中的伞盖竟也是木制的,稍有颠簸便摇摇晃晃。驾车的只有两匹灰斑马。韩昭侯身穿一领极为普通的绿色布袍,头戴一顶高高的竹皮冠。庞涓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微笑,但又立即变为肃然庄重。韩昭侯早已听见迎风传来的庞涓声音,只是没有作答。他看着这位邻邦上将军总觉得别扭,打了几场胜仗便不可一世,浑身珠光宝气不是正道滋味儿。两车迎面时,他拱手淡然道:“上将军荣任会盟特使,可喜可贺。”“公叔丞相有疾在身,魏王命庞涓代行特使,请君侯见谅。”“敢问上将军,本侯是第几家到达?”韩昭侯岔开话题。庞涓拱手笑答:“君侯先声夺人,第一家。君侯请。”庞涓一挥手,身后一名导引骑将走马而出,高举一面绣有“韩”字的绿色大旗到韩昭侯车前高声报:“末将导引君侯车驾——”韩昭侯闭目养神,既不看落后半车的庞涓,也不看红旗林立斧钺生辉的铁甲骑士。庞涓始终默默护送韩昭侯,心中却在暗笑这位君侯的迂腐。正在此时,一骑探马飞来,高报燕公驾到。逢泽大道上重新卷起烟尘。庞涓思忖,燕国究竟是老牌诸侯,国弱势不弱,看这车速,显然是燕文公率领燕山精锐亲赴会盟。七大诸侯中唯有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直接分封的“公”字号老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奭,一脉延续六百余年竟未失政。正因如此,燕国是七大诸侯中最为孤傲的一家,而这位燕文公又是燕国历代国君中最为桀驁不驯的一个。对这种老牌诸侯,庞涓丝毫没有敬畏之心,倒是觉得十分可笑。一方诸侯六百余年,静悄悄无所作为,还心安理得趾高气扬苟活于天地之间,真是无可救药。你看他,铜车驷马,金顶车盖,黑玉天平冠,手执金鞘剑,长须飘拂宛若天神般站在车中,哪有丝毫羞愧之情?鼓声大作长号齐鸣时,庞涓从遐想中恢复常态,他在轺车上遥遥拱手报名,原地迎候这唯一具有西周王族血统的老牌贵族君主。燕文公早已看见行辕区外的甲士仪仗和庞涓的车骑,对如此隆重的迎候颇为满意。可渐行之间,他发现迎候仪仗不合礼制的十多处纰漏,最显眼的是没有郊迎的乐队而只有长号大鼓。.庞涓作为盟主特使,礼当出车迎接,而他却只在原地迎候。魏国号称天下第一强,如此褒渎礼乐有失大雅!然则又能如何?燕文公长叹一声,就像多年来蔑视一切礼崩乐坏一样又一次蔑视了魏国的无知和愚昧。“魏国上将军、六国会盟特使庞涓,恭迎燕公车驾。”庞涓毕恭毕敬。燕文公矜持地拉长声调:“上将军,魏王安在?”“回燕公,盟主魏王明日驾到,今日本使代我王行迎候大礼。”“盟主?尚未会盟公推,何来盟主?”燕文公冷冷一笑。“回燕公,本次会盟事关重大,各国均已先行回书,拥戴我王为盟主。燕公何其健忘也?”“既为会盟大典,何以如此不通礼法?燕国不是韩赵,本公解盟。”燕文公长剑一挥,“回燕!”庞涓拱手高声道:“燕公六百年贵胄之身,竞以些许琐事置大计于不顾,气量何其狭小也?魏王迟到,非为不敬重燕公,乃是为燕国谋划一份重礼也。”“上将军所言何意?”燕文公弯回轺车,口气显然温和。庞涓微微一笑:“中山国可是一块肥肉噢。”“中山侯去了魏国?”庞涓点点头,“此刻,魏王只怕正为中山侯洗尘接风呢。燕文公默然有顷,爽朗大笑:“好!本公且看看魏王手段。”庞涓高声命令:“导引官,领燕公入行辕歇息。”导引官高擎红蓝两色的“燕”字大旗,在燕文公车驾前走马前行,燕文公车队辚辚进入了行辕区。(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面浩淼,红日涌出,苇草翻滚,这种壮美的自然景象对由军帐、战车、幡旗等组成的壮阔行营起到烘托的作用。B.韩昭侯王车的简陋普通和燕文公王车的华贵气派形成对比,于此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戒奢尚俭、有无羞愧之心。C.小说在描述韩昭侯和燕文公乘坐的王车情况时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前者是全知视角,后者是庞滑心理活动的视角。D.燕文公虽然桀骜不驯,但在利益面前也怦然心动;而庞滑恰恰利用了燕文公重利这一弱点,轻松化解了他解盟的想法。6.答案:B【解析】“无羞愧之心”是庞涓对燕文公的评价,这个评价也符合燕文公的行事特点,但韩昭侯的“惕厉自省,处处简朴”是否关乎有无“羞愧之心”,小说中无从分析出来。7.关于文中庞涓做出巡准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面大旗分别标明庞涓的临时职务和固定职务,表现其在魏国地位显林。B.百名护车铁甲骑上、三名护旗骑上和中军司马,对庞涓如众星捧月一般。C.庞涓身着华贵甲胄,外罩大红披风,威武的大将军在这铺陈描绘之中登场。D.旗帜舒卷,轺车辚辚,骑上护卫,描写这些特使仪仗为庞涓出巡做铺垫。7.答案:C【解析】“铺陈描绘”错,应为“简笔勾勒”。8.文本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有怎样的意味?请简要分析。(6分)8.①韩昭侯这句话有明知故问的意味,他很在意在会盟大典上先来后到,让庞涓首肯他第一家到达,表现了韩昭侯的迂腐可笑。(3分)②燕文公这句话有故意挑刺的意味,他以周室贵胄自居,自感受到冷遇,便指摘会盟大典不通礼法,并以解盟相要挟,表现了燕文公傲慢的性情。(3分)9.在迎接韩国和燕国国君时,外交场合的庞涓形象和内在真实的庞滑形象有怎样的不同?分别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9.第一问:外交场合的庞涓形象:庄重严肃,谦恭温和,遵守礼仪。真实的庞涓形象:妄自尊大,日中无人,诡计多端(机智灵活)。(2分)第二问:①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外交场合的庞涓形象:如迎候韩国、燕国国君时“拱手”,回答韩国国君称自己“代行特使”,以及说了一些符合外交礼仪的辞令。(2分)②通过神态、心理和语言描写表现真实的庞涓形象:如看到韩昭侯的样子时,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微笑;燕文公到来时,庞涓在心里对燕国周室血统进行梳理,内心对燕文公进行嘲讽;燕文公欲负气回燕,庞滑以一句“中山国可是一块肥肉噢”将其稳住等。(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公中:即韩倗,任韩国相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0.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析】“王之信臣”是一个短语,“信臣”不能断开;“疑臣者”作句子“不适三人”的主语,不宜断开;“王为臣之投杼也”作“恐”的宾语,“王为”不能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B.“曾参杀人”“三告投杼”现已成为成语,指流言可畏,与“三人成虎”的意思相仿。C.“公必穷矣”的“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11.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词语常见意义的能力。【解析】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C.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12.A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解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是秦孝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1)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解析】“不听”、“盟”各1分,句式1分,句意1分。(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2)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解析】“鼓”、“郭”,一点1分,句意2分。14.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甘茂虑事深远,请简要说明。(3分)(1)甘茂预料樗里疾和公孙衍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争议攻韩的得失,武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挟韩而议,王必听之)(2)甘茂担心武王会像曾参的母亲不信任曾参一样,不信任他。(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3)甘茂和武王在息壤订立盟约,以防武王反悔。(于是与王盟于息壤)【解析】根据文章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每点1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用战车进攻三川,取周室而代之,你如果能为我实现这一夙愿,我将至死不忘。”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约誓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约誓。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①幸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②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③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第。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西风,指秋风。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B.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达借酒消愁之意。C.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D.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15.B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析】“白酒”句无“借酒消愁之意”。“白酒”指田园家酿,“床”,捐酿酒的糟床。“初熟”意为洒刚刚酿成。分得祭祀土地神的肉,好酒刚刚酿成,表现山园生活的富足。上片“足”字,点出闲居山园的满足,下片“闲”字点出闲适的心情,词中并无“借酒消愁之意”。16.“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16.①乡人与词人分享祭祀的食物。“拄杖东家分社肉”,主持社日祭神活动的人家分给拄着手杖的词人一分祭肉。②词人保护乡村儿童。“莫遣旁人惊去”,词人不让旁人惊扰,保护扑打梨、枣的儿童。③词人喜爱乡村儿童。“老夫静处闲看”,词人在静处悠闲地看着儿童的举动,写出了对儿童的喜爱。(每点2分,其中指出邻里关系的具体内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解析】题干情境中“亲仁善邻”“睦乃四邻”表现的是友好亲近、和睦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体现的是双方的态度,所以答案既要考虑词中乡人一方,也要考虑词人一方。根据文本内容,“拄杖东家分社肉”,秋社之时,词人与乡邻共亨社肉,可见关系和睦;“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人园中种有梨枣,儿童敢去偷打,说明平日里邻里关系良好,词人发现儿童偷摘却不与驱散,反而在一旁闲看,爱护儿童之心跃然纸上。根据这些内容,我们便可以梳理得出答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会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得到的好处越多,就越会加紧侵略。(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3)我国神话中的“蛟”隐于深渊,能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常出现“蛟”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17.(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解析】易错字词:“弥”“繁”“愈”“钩”“渊”“蛟”“壑”“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究“章法”,不能乱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①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②,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③。“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主秋之后,陕西人也开始了秋冬季的食品进补,其中最具特色的当然是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羊肉泡馍了:羊肉泡馍古称为“羊羹”。从鼓楼走下来,腹中饥饿的我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咥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羊肉具有温脾健胃、滋阴活血的功效,经过千干百年的沉淀演变,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的秋令美食。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构。18.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8.D【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比喻为文章的“章法”和武功的“招式”。A.使用了借代、对偶的修辞手法,这里用“丝竹”指代繁复的音乐。“案牍”指案头的公文,此处指代政务。B.使用了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这里把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C.使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D.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上长桥比喻为卧波长龙。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①闻名遐迩②络绎不绝③垂涎欲滴【解析】(1)第①处,语境中有“四方游客”的提示,可知美食街比较出名,故可选择“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第②处,语境的主语是“四方游客”,此处指游客多,往来频繁,故可选择“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第③处,语境的主语是“各类牛羊肉美食”,强调其美味令人垂涎,故可选择“垂涎欲滴”。“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20.示例: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的羊肉泡馍是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进补食品。【解析】所给句子中“羊肉泡馍是……就进补食品”可以作为主干句;把“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的”作为定语,修饰“羊肉泡馍”提到句子前面;“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可以做宾语“进补食品”的定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调查显示,睡前玩手机8分钟,会让大脑持续兴奋1小时。此外,睡前使用1个小时的手机、平板、电子产品,会减少生成褪黑激素总数约22%左右。因此,长期在睡前玩手机,不仅会引发睡眠拖延,大大减少人们的睡眠时间,还会降低睡眠质量,让人始终处于浅睡眠状态。①?浅睡眠和深睡眠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浅睡眠和深睡眠都是睡眠周期的一部分,国际睡眠医学将睡眠阶段分为五期: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人的夜间睡眠,一般分5到6个周而复始的周期。研究表明,②,而只有进入深睡眠状态的深睡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才对解除疲劳有较大作用。因为③,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这对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免疫抗病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深度睡眠,只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5%。简单来说就是浅睡眠的睡眠质量差,深睡眠的质量高,更容易缓解疲劳。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①那什么是浅睡眠呢②浅睡期对解除疲劳作用甚微③只有在深睡眠状态下【解析】(1)第①空,上文引出浅睡眠的话题,下文介绍了浅睡眠的概念,此处又有“?”故可填写“那什么是浅睡眠呢”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处与后文构成转折,后文“深睡眠状态的深睡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才对解除疲劳有较大作用”,故此处应是表述浅睡眠对解除疲劳作用不大,故可填写“浅睡期对解除疲劳作用甚微”之类的句子。第③空,前文“只有进入深睡眠状态的深睡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才对解除疲劳有较大作用”,此处具体解释原因,故可填写“只有在深睡眠状态下”之类的句子。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2.睡前使用1个小时的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会减少生成褪黑激素总数约22%。【解析】原句中有两处语病:一是“手机、平板、电子产品”并列不当,改为“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二是“约22%左右”语意重复,改为“总数约22%”。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