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 第三章 问诊课件_第1页
中医诊断学 - 第三章 问诊课件_第2页
中医诊断学 - 第三章 问诊课件_第3页
中医诊断学 - 第三章 问诊课件_第4页
中医诊断学 - 第三章 问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问诊的临床意义:1.是了解疾病全过程的主要手段2.是收集自觉症状及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的唯一途径3.是掌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线索的重要来源问诊注意事项1.环境安静2.对待病人的态度严肃、可亲3.忌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4.不可凭主观意愿去暗示套问病情二、主诉 病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三、现病史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四、既往史既往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五、个人史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六、家族史

第三节问现在症一、问寒热恶寒:怕冷较重,虽加衣被或近火亦不缓解。畏寒:怕冷较轻,添加衣被或近火有所缓解。恶风:遇风觉冷,无风或避风即不觉冷。寒战:严重怕冷,以致全身颤抖不已。发热:指体温高于正常,也指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而体温不一定升高的症状。寒热的类型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

多为外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寒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外感风热表证发热轻而恶风:外感风邪、伤风表证2.但寒不热:病人仅感恶寒而不发热.

多为里寒证.新病恶寒:寒邪直中――实寒证久病畏寒:阳气亏虚――虚寒证3.但热不寒:只发热而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

壮热:里热证潮热: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午后、夜间潮热—湿温热伏、虚热证微热:见于内伤病及温热病后期

二、问汗1.有汗无汗

表证有汗—多属于中风表虚证或表热证表证无汗---伤寒表实证里证有汗---里热证里证无汗---多见于久病里证3、局部汗出

头汗---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

常见于上焦热盛、中焦湿热、气虚不固、亡阳证半身出汗---身体半身出汗,另一半无汗

多见于中风后遗症、痿证等手足心汗---手足心出汗太多

多见于阴虚内热,阳气内郁,中焦湿热心胸汗---多见于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固定痛---痛处固定不移

多属于血瘀;湿滞所致的着痹冷痛---痛时有冷感、喜暖

多为寒滞脏腑、经络或阳虚失温灼痛---痛时有灼热感

多为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

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隐痛---疼痛不剧烈尚可忍受

多由精血亏损或阳气虚弱不足重痛---痛时有沉重感

多由湿滞所致空痛---痛时有空虚感

多由气血精髓不足失养所致

掣痛---痛牵扯由一处连及它处

多由气血精亏虚组织失养所致四、问头身胸腹不适1、头晕:自觉头有晕旋感,重者视物旋转,站立不稳不能睁眼。头晕而胀,烦燥易怒,舌红脉数-肝火上炎头晕而重,如物缠裹,胸闷呕恶,苔腻脉濡

---痰湿内阻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气血亏虚头晕刺痛,唇舌青紫---瘀血阻于脑络2、胸闷:自觉胸中满闷痞塞不舒。伴心悸气短---心气不足伴刺痛------心血瘀阻伴痰多------痰湿阻肺3、心悸: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由惊骇而作,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惊悸—多由外因所引起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达脐腹—怔忡—多由内因引起,是惊悸的进一步发展常见于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血瘀阻、水气凌心、胆郁痰扰

4、胁胀:胁下一侧或两侧胀满,似有物撑。

多由肝胆气机郁滞或肝胆湿热内阻5、脘痞:自觉胃脘胀闷不舒实证---痰湿、水饮停滞于胃虚证---脾胃气虚6、腹胀: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虚证---脾胃虚弱实证---气滞、寒凝、湿热、食积、燥屎、水停

耳聋:有不同程度听力减退,甚至听丧失实证---肝胆火邪上扰精窍虚证---肾虚或脾虚不能上充清窍重听: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虚证---肾精虚衰不能上荣耳窍实证---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耳窍2、问目目痒:眼睑、内眦或目珠有痒感

实证---肝经风火上扰虚证---血虚目失所养目痛:单目或双目疼痛痛剧—-实证—风热上袭或肝火上炎痛微--虚证--阴虚火旺目眩:视物旋转如坐舟车,黑点如蚊蝇飞舞实证---风火上扰或痰湿上蒙清窍虚证---肝肾不足,精亏血虚,目失所养2、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多见于痰湿内阻、阳虚阴盛七、问饮食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不渴饮: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口渴欲饮:津液受伤,多见于燥证、热证2、食欲与食量食量减退---多见于湿邪困脾、脾胃气虚、食滞胃脘厌食---多见于食积消谷善饥---多为胃火盛,腐熟太过饥不欲食---多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偏嗜食物---多为小儿虫证3、口味口淡---脾胃气虚或寒证口苦---肝胆火旺口甜---脾胃湿热、食积口酸---食积、肝胃蕴热、肝胃不和口涩---燥热伤津脏腑热盛泄泻: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便如稀水样实证—-大肠湿热、食滞肠道、寒湿困脾、饮停胃肠虚证---脾阳虚或脾肾阳虚(2)便质异常完谷不化:脾胃虚寒、肾阳虚衰溏结不调:肝郁脾虚脓血便:湿热阻于肠道,脉络损伤(3)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湿热下注里急后重:大肠湿热排便不爽:湿滞肠道、食积、肝郁脾虚、气虚滑泻失禁:脾肾阳虚、肛门失约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2、小便(1)尿量异常尿量增多---虚寒证、消渴尿量减少---水肿、热证(2)尿次异常小便频数---膀胱湿热、肾阳虚膀胱失约癃闭-----肾阳虚,瘀血、结石阻滞尿道(3)排尿感异常小便涩痛---膀胱湿热(2)经量异常月经过多---血热、气虚、血瘀胞宫月经过少---血虚、气血两虚、寒凝血瘀闭经-----气血亏虚、气滞血瘀寒凝胞宫崩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