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专题讲座(2015云南)课件_第1页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2015云南)课件_第2页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2015云南)课件_第3页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2015云南)课件_第4页
中学作文专题讲座(2015云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作文》杂志社第一讲

思其始而图其终—文章的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也是文章的成败的关键性一步,是写作文前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否则,就会出现“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问题。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而考试作文则要求在一两分钟之内完成审题任务,确定文章立意,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要快,不能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

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审题的程序是: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2、文章是一个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另外,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是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

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是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是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4、弄清人称的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是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老师,我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5、弄清蕴含的意义。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象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6、审题的难点是材料作文。要写好材料作文,审题时必须把握下面几个步骤:

(1)粗读题目,审清要求。

文题要求是题目中的指令性文字,是构思写作之前必须认真审读的基本内容。

(2)细读材料,找动情点。

任何一则材料,可供写作的角度都是多方面的,由于个人的生活与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所受到的触发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动情点,好的题目也会时刻提醒考生这样做。

(3)研读材料,定写作点。

题目中的材料,有的含义明确清晰,一读便知。更多的材料则需要细细揣摩、体味、提炼,才能明确其含义,因为它们或者以比喻的形式表达意义,或者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意义,还有的把多则材料放在一起,需要考生综合归纳,分析其含义。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出自己最为熟悉,平常积累材料最多的一点,作为我们的写作点,这样我们差不多可以开始构思全文了。

立意的要求

“意”,首先要“立”得正确。不正确的“意”,是歪理。它既站不住脚,又会使人产生反感。同时,还要“立”得新颖。不新颖的“意”,不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人家不喜欢看,甚至使人感到厌恶。当然“正确”和“新颖”是密不可分的。不正确的“意”,再新颖,也还是谬误;不新颖的“意”,再正确,也还是写不出好文章。因此,立意的要求是正确、集中、深刻、新颖。(二)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突出一个主题。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意思;否则,就会让别人听得糊涂,摸不着头脑。一篇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但表达的意思主要是一个,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集中,就是要把中心思想突出;越突出,文章就越有感染力。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写文章,赞什么,反对什么,恨什么,爱什么,都应该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当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议论文取的是直接的形式,作者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规点、立场和态度;有些记叙文、抒情文则可采取曲笔,运用形容、比喻、象征等手法,写得含蓄些。但任何文章,都要“立主脑,减头绪”,“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全篇。”

(

)

立意要新颖

就是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所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如像摄影一样,虽然在不同的侧面、角度都可拍摄,但只有选取一个最佳、最合适的镜头,才能摄出最佳的照片。在写法上,应采取新颖别致、富于变化的写作方法,使人读了,耳目一新,受到感染。如果是简单地套用或袭用别人的东西,或脱离当前的实际,不敢正视现实,回答新的问题,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1、立意新颖,莫忘了避“俗”。你看,一写蜡烛,老师就象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几乎成了通用的公式。而立意真正要作到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

2、立意新颖,莫忘了求“异”。求异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要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根据“近墨者黑”翻出“近墨者未必黑”等等,都是求异思维的奇葩。

3、立意新颖,莫忘了变“角”。变角就是变化一种切入的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就为之一新。比如,有一学生写家乡的变化,它以“稻草家庭上法庭”的形式,“控诉了先是蜂窝煤,后是液化汽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族的农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着蜂窝煤与液化汽的自我辩护。全文从稻草的“遭遇”中透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其立意角度让人拍案叫绝。第三讲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品的选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文章来说,“米”就是素材,没有起码的材料,写文章就无从下手。占有材料当然是越多越好,但使用材料,却不一定是多多益善,应慎加选择。我们许多同学的中考作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语句通顺,但就是无法感染读者,当然就评不上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不理想。遴选素材,精心组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三个力求]

一、选择材料力求精当

1、材料不能游离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契文章的主题。切记,一切服从于中心,一切服务于中心,该多就多,宜简则简。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哪些多用,哪些少用,依据只有一个,就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要“量体裁衣”,这个“体”,就是中心思想。依据中心思想来取舍材料,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如写《我的引路人》,笔墨应集中在“引路人”身上才算抓住了重点。如果大写特写“我”自己,就偏离了文章的轨道,难以突出文章的主旨了。再如,某同学写《去玩吧,孩子》取材就较新颖,给人的印象颇深,材料的取舍也比较合理。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只抓住了自己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父亲的一句“去玩吧,孩子”这一主要事情来写,这样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2、材料不能胡编乱造。这就是说材料应力求真实、准确。那种“在车厢里将歹徒踢出三、四米远”的情节是虚假的,那种“拾到东西一等就是几小时”的事例是经不住推敲的。这些胡编乱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

3、材料不能过于狭窄。不要一写“奉献爱心”,就是给“希望工程捐款”;一写家乡的变化,就是盖了平房盖楼房,买了彩电买摩托;一写母爱,就是织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就是补课解难题„„还有,不要动不动就与“学习”攀亲:《我这个╳╳谜》,动则就写我这个学习谜;《我懂得了珍惜》动则就写我懂得了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花季》动则就写在花季中努力学习;《我在努力》动则就写我努力学习;《起点》动则就写把这次学习上的进步作为起点„„简直是无学习不成文。生活是如此的广阔,方方面面都有作文的素材,为什么就只选学习这一点呢?

2、要匠心独运。

有时你可能对组织的材料举旗不定,这时你最好用你的“匠心”度一度他人之腹,再决定材料的取舍。

例如:《还我课外天地》一文,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择——(1)学生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2)学校、家长卡的太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3)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顾及课外天地。你不妨想一想,(1)(2)两则选用者肯定多,(3)则会少一些,便可淘汰(1)(2)选择(3)。

3、要独辟蹊径。这“蹊径”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如:反映差生受歧视的文章很多,同学们笔下的差生大多相同:老师冷嘲热讽,同学白眼相向,父母拳脚相加。我们看看《象乔丹一样飞翔》.三、提炼材料力求艺术

不少同学总是抱怨生活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入文。其实,这主要是不会艺术地提炼材料。那么,怎样提炼材料呢?

[三变]

1、变一般为典型。“艺术组合”就是一种好方法,它是将分散的、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性的内容。如有篇《中学生的一天》的习作,作者巧妙地将劳动委员罚扫地、老师罚站、食堂管理员罚款、班主任罚写检讨集中于我的一天来写,由此反映学校以罚代教的问题。这样将不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集中在一天,不但没有失真之感,反而倒更具戏剧性和典型性。第四讲——作文的开头与结尾1、故事导入法。

就是引用一则典故或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故事一定要和文章的主题相一致,而且要字数恰当,简明扼要。如:汪曾祺在他的《翠湖心影》中引用下面这一则故事: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作者通过这一则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把读者带到他所描写的翠湖中,达到了引出正文的目的。

又如一学生写作文《宽容》时,这样开头:“一位理发师正在给周恩来总理刮脸,由于周总理咳嗽了一声,理发师不小心将他的脸刮破了,这时理发师紧张不已,以为周总理会大发雷霆。想不到,周总理却很抱歉地说:‘这不关你的事,要是在咳嗽之前给你打个招呼,你就不会刮破我的脸了。’这样一句暖人的安慰,我们可以从周总理身上看到可贵的品质——宽容。”

这样由名人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2、对比开头法。

就是用对比来开头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加强文采,有力地论证中心。如说勤》:“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其成功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则无法成就事业,由此可见,勤则成事,惰则败业。”此处运用对比手法,将勤与懒、成与败的对应关系清晰地揭示出来。

3、排比开头法。

运用排比来开头,可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增添文章的文采。如:(1)《“?”的联想》文章的开头:“‘?’像那天空的北斗七星,‘?’像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像是人生道路上的方向盘。‘?’引导着千千万万的人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不息,为获得答案而冥思苦想。”用排比兼比喻来引论,气势非凡,文采飞扬。(2)《幸福》的天头:“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眉头舒展,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这段关于幸福的解释用了排比点题,铺排文气,先声夺人。

一、自然收束

水到渠成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二、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