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开发与应用项目名称: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开发与应用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领域,涉及采油工程技术学科。1、主要技术内容及取得的成果针对石油勘探开发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异常低压地层严重漏失”、“泥岩地层井壁失稳”以及“粘土分散堵塞油气孔道”等常规钻井液难以很好解决的技术难题,攻关研究形成了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技术,同时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抑制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等5种核心技术,实现了多次循环使用,发现和保护油气层等特点,同时成功的解决了超低压地层漏失、强水敏性地层及大段膏泥岩地层垮塌等常规钻井液没有很好解决的诸多技术难题。突出的自主研发的强抑制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已在国内外10多个油田区块60多口井上使用,助力钻井提速提效。整体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为难动用区块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研究成果形成的创新点:(1)创新形成了抑制性强、抗污染能力强,泡沫稳定时间长的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2)创新形成了重在保护油气层、保护环境的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3)创新形成了可重复使用、应用范围广的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2、相关专利及发表文章研发的“强抑制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处理剂”等5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强抑制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专利号:ZL2007101135576;“防塌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专利号:ZL2007101135595;“可循环使用的低固相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专利号:ZL2009100163760;“可循环使用的无固相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专利号:ZL2009100160635;“抗高温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专利号:ZL2007101135580;(2)申请加拿大发明专利“可循环使用的低固相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申请号:CA2743637。发表文章2篇,形成了《SD-LFA型可循环微泡沫钻井完井液处理剂》、等6项企业标准。3、技术经济指标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开发与应用项目研究的几项主要技术指标是:密度在0.55g/cm3-1.65g/cm3范围内可调整;抗盐能力可达21%;页岩回收率达到97.2%;API滤失量6.2ml;稳定时间达到180h;渗透率恢复值90.26%。4、推广应用及效益开发研究的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已先后在伊朗、缅甸、摩洛哥等国外及国内新疆西北油田30余口井上推广使用。本项目已累计实现产值3714万,累计净利润742.6万,累计交税304万。口井节约钻井液堵漏材料费用近80万元,节省施工用水费用25万元;加快机械钻速,口井平均缩短钻井周期25天,节约钻井成本220万元。该项目形成的整体技术用于指导特低渗透油气田的开发,从而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不仅在国内的低压渗透储层中很好的保护油气层,增加原油储量,而且开拓了国外市场,使得该技术走向世界,其应用前景与市场十分广阔,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客观评价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强抑制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研究》和市科技计划专项项目《抑制防塌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研究》两个项目委托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SH02对项目进行了国内外查新检索,查新结论如下: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及对所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对比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现有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前人研究的内容涉及了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的抗盐、抗钙能力,但是其抗盐能力未见有达到20%报道:未见“既可用于地层压力系数低的水敏地层又可用于泥砂岩易水化膨胀的地层中”的研究报道。因此本查新课题,除本课题研究人员申请的专利文献外,未见于本课题研究人员相同的文献报道,该技术实现了钻井液技术上的创新,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的新颖性。(出自查新报告)东营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领导通过了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强抑制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研究》和市科技计划专项项目《抑制防塌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研究》两个项目的鉴定,鉴定意见如下:1、2既用于碳酸盐、火成岩硬地层,又适用于泥岩易水化膨胀地层。3、该体系抗盐21%,抗油15%,抗高温180℃,4BAB-1DB.E-1GR.E-16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抑制性、抗盐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推广应用情况可循环为泡沫钻井液体系同时实现了低密度和强抑制性,既可用于地层压力系数低的水敏地层又可用于普通地层;既用于碳酸盐、火成岩硬地层,又适用于泥岩易水化膨胀地层;不仅可以用淡水配制也可用海水配制。该体系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国内油田及国外摩洛哥等市场,解决了国内外能源勘探过程中所遇到的异常低压等技术难题。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推广前景。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红河油区油气含量丰富,单井日产5万立方米以上。由于该区地下情况复杂,在三叠系刘家沟组和石千峰组地层极易发生恶性井漏,因漏造成的卡钻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使用普通钻井液时,钻井周期平局72天,最长142天,口井漏失量高达1000方。泰尔公司采用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施工的20口井,漏失量平均降低到200方,钻井液材料、水费用下降25万元,堵漏材料下降80万元,平均钻井周期减少25天,平均钻井成本减少220万元。有效的避免了因漏失而造成的损失,累计节约钻井支出6500万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发明专利:强抑制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2、发明专利:可循环使用的低固相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3、发明专利:防塌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4、发明专利:可循环使用的无固相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5、发明专利:抗高温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或完井液主要完成人情况1、隋跃华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2008年山东省发明创业奖优秀奖;2)2013年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贡献:(1)为项目的总负责人,提出和确定了总体方案设计。(2)研发了强抑制、防塌、无固相,低固相、抗高温、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新工艺技术。(3)在保护环境方面,重点提出保护油气层的研究机制,对毒性的研究提出重要研究方案。(4)为该项目配合各种地层的有效使用,更好的扩大应用范围,提出技术性的指导思想和方案。2、关芳贡献:(1)为该体系的抗盐能力和页岩回收率能力等性能的研究,提出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稳泡剂性能和机理的实验和研制奠定了基础以及提出实验思路方案。(2)对该体系在对环境影响方面做了大量了实验数据和现场应用。(3)为该体系应用情况做出详细的现场应用基础,奠定了可靠地数据依据。3、张帅贡献:(1)针对该体系的性能研究提出各种处理剂加量配比的数据支持,为体系性能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数据。(2)对于该体系的应用范围情况,做了大量现场应用(伊朗区块、缅甸区块)的数据记录并及时反馈到室内试验,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地层的应用。4、隋永泉贡献:(1)参与完成了该体系中稳泡剂的研究、复配、加量试验,参与现场施工工艺的制定,直接参与并解决了在实验应用过程中的重点技术难点。(2)为泡沫钻井液体系的现场应用(摩洛哥,四川区块)提供了坚实的现场数据和支持,以及为该泡沫钻井液体系对环境影响情况提出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及时对现场材料进行整理和研究。池占福贡献:(1)参与完成该项目的实验原理的研究,承担该技术全部现场试验应用以及应用情况数据统计,并提出创新改进意见;以及为该技术在实施现场实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并直接参与解决了在现场试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难点。(2)为该体系对环境影响情况以及该技术在各地层应用情况及应用范围情况的提出,做了大量的现场应用(新疆塔河区块)研究以及创新技术意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地数据。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东营泰尔石油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化工产品生产和为能源勘探开发提供钻井液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高新技术公司。公司成立于2002年,坐落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园。拥有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厂区、具有产业化的生产车间。公司成立以来,坚持“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发展观,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成立了专利攻关中心,并拥有开发研究中心,配套先进的技术检测仪器的钻井液实验室,建立了高水平的专业科研平台,产品检测室,配备了常规实验仪器和先进的检测仪器,不仅具有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具有现场施工设计、现场技术服务、油田新技术研发能力。公司已形成钻井液技术研究—现场技术服务—油田化学品开发及生产—后勤保障配套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先后与日本能源株式会社、加拿大MUDCO公司、中石油逸朗分公司(CNPC)、中石化缅甸分公司、胜利国际钻井公司、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等10多家能源开发公司进行多次科研交流与技术合作,先后与伊朗、也门等国外油公司,塔里木油田、南方海相、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清河油田以及西藏地热井等国内由公司建立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对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定位技术项目名称: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定位技术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自动化技术领域,涉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与定位一直是困扰电力系统的技术难题,其核心实质是故障分量小,或者是故障分量持续时间短,导致故障分量的幅值和相位测量困难,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基于故障稳态分量的判据类型;二是基于故障暂态分量的判据类型;三是外加注入分量的注入法理论判据类型。前两种判据类型受电力系统参数影响较大,第三种判据类型通过外加注入分量的方法构造出故障电流的流通路径,可控性、可靠性相对较高。本项目针对故障分量小这个核心实质重点突破,人为控制故障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做到故障分量的幅值和相位准确测量,从而达到准确选线定位的目的。主要包括:⑴交流注入式选线定位方法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在母线处对称或非对称性的投入电力电容器,短时增大故障零序电流,使基于故障稳态量的选线判据准确动作。⑵直流注入法可应用于中性点不接地或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后,在故障线路的非故障相对地接入半波整流元件和限流电阻。注入的直流电流在注入装置和故障点之间,通过导线、大地构成回路,以注入的半波直流电流的幅值为判据,利用注入直流电流的流通回路进行选线和定位。⑶冲击注入法实为交流注入法的扩展应用,其实质是将非对称注入法中注入电容值增大,并把避雷器进行适当改造,将与之串联的熔断器熔断,故障避雷器与电网隔离。在交流注入法和冲击注入法的故障定位技术研究中,提出一系列实用技术:①用跌落式熔断器实现接地故障定位的功能;②研制出带有热激发式脱落器的避雷装置。本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该项成果有效解决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问题,选线准确率达到100%,故障定位精度在一个档距之内。减少了故障停电时间,节约查找故障所花费的大量车辆费和人工费,提高职工工作的安全系数。2012年11月东营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该项目作了成果鉴定,认为该成果解决了故障选线和定位的难题,在实现高阻接地选线定位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三、客观评价1、成果鉴定意见2012年11月27日,山东省科技厅委托东营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委员会对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完成的“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定位技术”项目进行了技术成果鉴定。认定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首次提出了交流注入法和直流注入法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定位新方法;(2)提出了冲击注入法,排除了小容量变压器、避雷器和小电流分支线路故障的影响,使选线与定位的准确率显著提高;(3)研制了一系列工程实用装置,配合选线理论和方法,解决了高阻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难题。该项目从2008年以来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新疆油区、德州供电公司等所属32座变电站应用中,选线准确率达100%。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通过接地选线和定位新方法研究及高阻接地装置研制开发,解决了故障选线和定位的难题,在实现高阻接地选线定位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山东省化工信息中心查新结论济南大学委托山东省化工信息中心对本项目的交直注注入式选线定位原理和直流注入定位方法进行查新,结论为,本项目以提高选线准确率和定位精度为目的,提出了运用交流选线和直流定位的思路来实现选线和定位,研究了注入交流的稳态零序电流助增装置,对称或非对称性的将稳态零序电流助增装置投入到故障系统,研发了直流注入式故障区间定位装置,在非故障相对地接入半波整流元件和限流电阻,此方法使故障分量增大,信噪比提高,即使是高阻接地故障,仍然可以准确判断。经检索,目前国内未见有与本项目查新点相同的文献报道。3、山东省专利信息中心发明专利检索结论济南大学委托山东省专利信息中心对本项目的四项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对比国内和国内相关数据库,结论为,本项目的技术方案均与以上对比文件不同,根据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本项目的技术方案具备新颖性。四、推广应用情况该选线定位装置已经在德州市、济宁市供电公司、胜利油田、大庆油田等所属32个变电站投入运行,均取得良好效果,直接经济效益达到9140万元。解决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问题,该项成果也可以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配电网推广应用,具有普适性,前景广阔。五、证明目录1、发明专利:直流注入式选线定位系统及其方法(发明授权ZL200810014996.6)2、发明专利:高压跌落式复合熔断器(发明授权ZL200710016199.7)3、发明专利:零序稳态电流助增装置及方法(发明授权ZL200710015725.8)4、实用新型专利:直流高压钳形电流测量装置(实用新型授权ZL200920022743.3)5、实用新型专利:电压互感器抗振隔直装置(实用新型授权ZL200920022745.2)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零序阻抗可调整式接地变压器(实用新型授权ZL200920022744.8)7、实用新型专利:具有零序电流指示功能的柱上断路器(实用新型授权ZL201220368185.8)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低频潜油电机(实用新型授权ZL201520666230.1)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配电网抗震荡装置(实用新型授权ZL201520668860.2)六、完成人情况1、高志鹏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2009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快速选线与定位研究,第2位,证书编号:2009KXJSJ-FMR002-2-002贡献:(1)提出了直流注入式选线和定位的方法;(2)发明了跌落式复合熔断器。2、朱玉波贡献:(1)负责高压直流测量装置的研制;(2)负责现场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工作。3、杨勤生贡献:(1)分析并提出低频潜油电机在接地故障时对系统的影响及预防措施;(2)提出冲击注入法以提高高阻接地故障选线定位准确率的思路方法。4、熊敏贡献:(1)提出加入激励源的方法,使流过故障点接地电流增加,拉大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区别;(2)提出了冲击注入的方法,自动隔离部分接地故障点,解决了小容量变压器、避雷器、低频潜油电机、小电流分支线路在系统单相接的情况下的选线和定位问题。5、姚继荣贡献:(1)提出并发明了一种配电网抗震荡装置,可以有效抑制分频和高频谐振对电压互感器的影响,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2)解决了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谐波的抑制和阻尼问题,大大减少铁磁谐振的发生;采用了4PT接线措施,消除三次谐波的影响。曹方起贡献:(1)负责交直流注入装置控制装置的研制;(2)负责现场实验数据采集。7、高波贡献:(1)分析并提出了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对地电容、相间电容、相间补偿电容对注入电流的影响,负责高压直流测量装置的研制;(2)利用直流注入的方法,对交流注入法进行了改良,在故障线路上叠加了可控的直流分量,提高了故障点定位准确率,负责现场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工作。8、刘辉贡献:(1)对配电线路分支开关进行改造,可以实现故障区间定位;进行了高压直流测量装置的研制;(2)改进熔断器,使之具有形成明显开断点的功能,具有限制短路电流的特性,又有明显的断开点,且使小容量高压跌落式熔断器具有接地故障定位功能。9、李德明贡献:(1)分析高阻接地故障选线定位难的问题,解决交流注入法、冲击注入法等选线定位问题;2)分析并解决避雷器、低频潜油电机、小电流分支线路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故障点隔离问题。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本项目以解决高过渡电阻故障时小电流接地故障的选线定位这一技术难题为目标,项目完成后,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技术创新性:1)对国内外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定位现场应用现状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流注入式、直流注入式和冲击注入式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定位方法,实为增大选线定位判据的数值,从本质上解决了过渡电阻较高情况下的选线定位问题,使选线定位准确率达100%。2)交流注入法和冲击注入法的实现技术研究中,研制出跌落式复合熔断器、带有热激发式脱落器的避雷装置、电杆漏电测试装置和具有零序电流的测量指示功能的柱上断路器一系列现场实用装置,大大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3)对本项目各项技术内容进行全面的现场实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从项目调研,到项目的实验、设计与安装调试,以至到项目完成后的技术推广,均采取了正确的技术路线,严谨、细致,追求实效性,取得了众多的技术创新内容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多项技术内容在配电网中得到应用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内源微生物驱油提高中高温油藏采收率技术一、项目名称:内源微生物驱油提高中高温油藏采收率技术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领域,涉及采油工程技术、油藏工程技术学科。针对胜利油田中高温油藏地质和开发状况,攻关建立了中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体系,实现了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的精确解析;建立了中高温油藏驱油功能菌及代谢产物定量化检测技术,明确了生物特征与驱替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微生物驱油机理的定量化描述;建立了中高温油藏驱油功能菌选择性激活技术,实现了高效激活油藏驱油功能微生物;形成了中高温油藏的微生物驱油技术2项标准,为现场试验方案的编制以及现场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目形成了中高温油藏微生物驱油技术体系,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技术成果及创新点:1、建立了中高温油藏现场样品DNA高效提取技术以及油藏微生物群落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制备了国内首张油藏微生物基因芯片,掌握了中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分布规律。2、建立了油藏驱油功能菌基因及其代谢产物定量化检测技术,明确了生物特征与驱替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功能菌的空间分布规律,量化了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的主导机理。3、构建了油藏驱油功能菌选择性激活及评价技术体系,实现了油藏驱油功能微生物的选择性高效激活。4、建立了中高温油藏微生物驱油技术体系,形成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微生物驱油技术规范》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企业标准—《微生物驱油效果评价方法》。(二)授权专利情况:项目中共计10项专利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获得授权《一种构建油藏驱油微生物群落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等发明专利5项。2、获得授权《一种便携式油气井井口气液密闭取样器》等实用新型专利5项。(三)达到的指标:1、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张油藏微生物基因芯片,可对油藏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快速(检测周期<6h)、高通量(包含114个属的细菌和14个属的古菌)检测。2、自主研发的油藏驱油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微定量检测技术,驱油功能菌最低检测限浓度10个/mL,准确性>95%,检测时间<8h;功能菌代谢产物定量检测技术准确率>95%,灵敏性达到1mg/L。3、形成的驱油功能菌群选择性激活技术,可获得高效激活剂体系,满足对目标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需求,驱油功能菌数量达到1亿个/mL,比常规激活技术提高10倍以上。4、形成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1项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企业标准1项;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胜利油田中高温油藏成功应用3个区块,投入产出比均高于1:5,预测提高采收率均在5%以上。(四)工业应用及推广:我国适合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地质储量约为68亿吨,胜利油田适合微生物采油的地质储量为10.7亿吨,其中55℃以上的中高温油藏的原油储量占88.5%。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胜利油田中高温油藏实施3个区块,近三年共累计增油17.41万吨。同时,该技术对人畜无毒害、对环境无污染、对油层无伤害,具有显著推广应用价值。三、客观评价作为支撑项目“高含水油藏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项目经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组织相关专家鉴定: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863项目“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2009AA0635)经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成立验收专家组,该成果通过项目技术验收;“采油微生物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项目经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发展处组织组织相关专家验收评定: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推广应用情况在胜利油田三个区块开展了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应用,经统计近三年累计增油17.41万吨,其中2013年增油5.60万吨、2014年增油6.92万吨、2015年增油4.89万吨。按油价2013年4126元/吨、2014年3918元/吨、2015年2095元/吨,措施投入费用2013年1358万元、2014年1705万元、2015年1468万元,依据经济效益计算公式,得出应用效益如下:新增产值=增油×油价;新增利税=新增产值-措施投入费用;新增利润=新增利税×70%;新增税收=新增利税×30%2013年增油5.60万吨,新增产值23105.60万元;新增利润15223.32万元;新增税收6524.28万元;2014年增油6.92万吨,新增产值27112.56万元;新增利润17785.29万元;新增税收7622.27万元;2015年增油4.89万吨,新增产值10244.55万元;新增利润6143.59万元;新增税收2632.96万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一种油藏产脂肽表面活性剂微生物的定量方法(发明授权ZL201210398347.7)2、一种用于微生物驱的油藏产出液取样方法及装置(发明授权ZL201010552732.3)3、一种构建油藏驱油微生物群落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发明授权ZL201010253301.7)4、一种采油用微生物群落调控方法(发明授权ZL201010156355.1)5、一种利用有机固体废弃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发明授权ZL201310093490.X)6、一种用于微生物驱油的注剂及空气现场注入装置(实用新型授权ZL201320816141.1)7、一种微生物高压培养箱(实用新型授权ZL201320724875.7)8、一种便携式油气井井口气液密闭取样器(实用新型授权ZL201320134916.7)9、一种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注入装置(实用新型授权ZL201420628318.X)10、一种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配气的装置(实用新型授权ZL201420628304.8)主要完成人情况1、李希明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与应用”证书号:20084001-1-R02,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排名第2;“胜利油田采出污水配注聚合物节水技术研究”证书号:08-3-62-4,中石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排名第4;“极端微生物石油开采技术研究”证书号:JB2010-3-144-1,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0,排名第1。贡献:总体负责人,基本思路的主要提出者,负责、组织、协调课题组工作,确定总体方案设计,主持课题研究,解决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组织各阶段成果交流总结,监督各阶段科研工作运行情况;主持了创新点之一中采油微生物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对不同油藏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进行考察,揭示了油藏微生物菌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创新点之二驱油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研究,创新点之三目标油藏的高效激活剂体系的研发。2、汪卫东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与应用”证书号:20084001-1-R04,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排名第4;“极端微生物石油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证书号:JB2010-3-144-2,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排名第2;“油藏保护性可持续开发的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证书号:2010-J-239-2-02-R0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排名第5。贡献:负责创新点之一中适合油藏样品特点的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等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负责创新点之三中油藏驱油功能菌群选择性激活体系的研发。3、宋永亭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与应用”证书号:20084001-1-R04,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排名第4;“极端微生物石油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证书号:JB2010-3-144-2,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排名第2;“油藏保护性可持续开发的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证书号:2010-J-239-2-02-R0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排名第5。贡献:负责创新点之一中适合油藏样品特点的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等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负责创新点之三中油藏驱油功能菌群选择性激活体系的研发。4、张绍东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河流相厚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证书号:2009JBR0080-2-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排名第3;“胜利油田难采稠油高效开采技术”证书号:13-1-4-5,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排名第5;“高含水油藏微生物驱油技术”证书号:2014JBR0427-2-1,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排名第1。贡献:主持了创新点之二中驱油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定量化分析技术研究,确定了微生物生长代谢与驱油效果的特征关系;创新点四中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现场试验,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做出突出贡献。5、孙刚正贡献:负责创新点之二中内源微生物驱油机理的定量化研究,对模拟油藏条件下的4种关键功能菌及3种代谢产物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化描述,揭示了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好氧菌到厌氧菌的演替规律及激活条件;负责创新点之三中油藏中驱油功能菌的定向激活技术研究,在对流体化学性质、功能菌营养需求特点及生长特性分析基础上,开展功能微生物的选择性激活研究。6、曹嫣镔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利用高温多效泡沫技术改善稠油开发效果”证书号:06-3-23-3,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排名第3;“特超稠油开采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证书号:JB2012-2-90-R02,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排名第2贡献:负责创新点之一中功能微生物代谢与驱油效率的定量化关系研究;负责创新点之三中油藏驱油功能菌群选择性激活体系的研发。7、胡婧贡献:负责创新点之一中适合油藏样品特点的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等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负责创新点之二中建立功能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定量化分析方法;创新点之三中油藏中驱油功能菌的选择性激活技术研究,在对流体化学性质、功能菌营养需求特点及生长特性分析基础上,开展功能微生物的选择性激活研究。8、李彩风贡献:负责创新点之三中乳化功能菌激活及纯化分离;创新点之四中微生物驱油技术规范的制定、沾3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方案编制、现场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9、刘涛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高含水油藏微生物驱油技术”证书号:2014JBR0427-2-7,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排名第7。贡献:负责创新点之三中油藏中驱油功能菌的选择性激活技术研究,在对流体化学性质、功能菌营养需求特点及生长特性分析基础上,开展功能微生物的选择性激活研究。负责创新点之四中现场生化检测跟踪,包括:总菌浓、功能菌含量、小分子酸浓度、液量、油量、含水、压力、厌氧发酵菌、总氮、总磷等指标,可实现对激活剂激活效果的有效跟踪监测。10、曹功泽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高含水油藏微生物驱油技术”证书号:2014JBR0427-2-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排名第3。贡献:负责创新点之四微生物驱油效果评价标准的编制,负责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共组,建立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监测体系。11、林军章贡献:负责创新之三中油藏驱油功能微生物选择性激活技术中激活剂组分的筛选及评价工作;负责创新点之四中微生物驱油技术规范的制定、沾3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方案编制、现场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12、高光军贡献:负责创新点之二中油藏中驱油功能菌的选择性激活技术研究,在对流体化学性质、功能菌营养需求特点及生长特性分析基础上,开展功能微生物的选择性激活研究。负责创新点之四中现场生化检测跟踪,包括:总菌浓、功能菌含量、小分子酸浓度、液量、油量、含水、压力、厌氧发酵菌、总氮、总磷等指标,可实现对激活剂激活效果的有效跟踪监测。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针对胜利油田中高温油藏地质和开发状况,攻关建立了中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体系,实现了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的精确解析;建立了中高温油藏驱油功能菌及代谢产物定量化检测技术,明确了生物特征与驱替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微生物驱油机理的定量化描述;建立了中高温油藏驱油功能菌选择性激活技术,高效激活油藏驱油功能微生物;形成了中高温油藏的微生物驱油技术的2项规范标准,为现场试验方案的编制以及现场实施效果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项目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中高温油藏微生物驱油技术体系,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技术在胜利油田成功应用三个区块,投入产出比均高于1:5,预测提高采收率均在5%以上。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申报的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内源微生物驱油提高中高温油藏采收率技术”,其中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具有合作关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主要负责四项创新点中技术的研发、机理的深化、工艺的优化等研究内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主要负责室内成果现场转化工作以及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推广工作。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完成人负责或参与本项目若干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中高温油藏的现场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相关的技术及工艺,为该技术的实施效果提供了保障。同时,作为该项目的技术骨干,也是旁证材料中列举的10个专利、10篇文章的主要发明人和作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张绍东同志,主持了创新点之二中驱油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定量化分析技术研究,确定了微生物生长代谢与驱油效果的特征关系;创新点四中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现场试验,为在胜利油田中高温油藏推广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是“一种油藏产脂肽表面活性剂微生物的定量方法”(ZL201210398347.7)、“一种采油用微生物群落调控方法”(ZL201010156355.1)两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旁证材料见附件1,附件4。同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的张绍东同志作为完成人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完成人联合报奖,特此证明。扭张断陷盆地地质结构演化及油气富集规律项目名称:扭张断陷盆地地质结构演化及油气富集规律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科技领域.形成于区域伸展背景的陆相断陷盆地是中国东部最具代表性的含油气盆地,盆地伸展拉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扭动(走滑),“张”与“扭”的相对强弱决定了断陷盆地的油气分布。以往对断陷盆地的研究往往将拉张和走滑割裂开来考虑,同时对扭张成盆机制、扭张活动的定量研究、扭张控砂及控藏作用等方面涉及较少,缺乏系统认识。本项目以中石化股份公司和胜利油田重点攻关课题为依托,以济阳探区主要扭张盆地为研究对象,以建立扭张定量模型、揭示扭张控油机理、总结油气富集规律、发展勘探关键技术为核心,以解决制约高效勘探的关键问题为目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技术攻关,实现了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和实践的重大突破。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了基于“盆地斜向拉伸—基底断层复活”的扭张构造形成机制,提出了扭张盆地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特征的定量表征方法,构建了扭张盆地静、动态量化的地质结构模型。2、揭示了扭张断裂活动对沉积储层发育的控制机制,建立了不同类型扭张构造斜坡带沉积分布的量化地质模型,搞清了扭张地质作用下的沉积、储层演化规律,厘定了隐蔽圈闭发育分布模式。3、建立了基于扭张活动强度的断裂带结构地质模型,揭示了扭张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富集的成因联系,搞清了扭张地质作用下油气藏的有序性和差异性分布规律,厘定了不同油气聚集带的油气富集模式。4、形成了扭张构造定量建模、沉积控砂定量表征、复杂圈闭精细描述与评价等技术为代表的扭张盆地特色勘探技术系列。有效地指导了胜利探区相关盆地的高效勘探,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该成果有效指导了济阳探区惠民凹陷、青东凹陷、青南洼陷等扭张盆地的勘探部署,部署探井76口。近3年共计上报探明储量1772.02万吨、控制储量2364.9万吨、预测储量9820.37万吨,合计储量13957.29万吨。新增销售收入78.23亿元,新增利润25.91亿元,新增税收11.10亿元。项目研究过程中,共申报国家专利10项,已经授权专利6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受理并公示专利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8名。该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形成了扭张盆地勘探技术序列,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在中石化老区高效勘探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胜利油田储量稳定增长和国家油气资源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我国东部扭张断陷盆地和其它类似油区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借鉴价值。三、客观评价1、本成果专家验收、鉴定情况“惠民凹陷油气成藏要素及富集规律”鉴定意见:2015年5月30日,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鉴定委员会对胜利油田分公司承担的“惠民凹陷油气成藏要素及富集规律”项目(鉴定号:中国石化鉴字[2015]第100号)进行了技术成果鉴定,意见如下:提出了“盆地斜向拉伸—基底断层复活”扭张构造形成机制,分析了构造样式及分布,并对其进行了定量描述;建立了扭张断裂活动控砂地质模型,通过定量描述,明确了隐蔽圈闭的发育规律;分析了扭张断裂与油气成藏富集的成因关系,建立了不同扭张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模式。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东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研究与有利区带优选”鉴定意见:2013年5月7日,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组织鉴定委员会对胜利油田分公司承担的“青东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研究与有利区带优选”项目(中国石化鉴字[2013]第042号)进行了技术成果鉴定,意见如下:提出了青东凹陷是新生代郯庐断裂走滑背景下的拉张断陷盆地的认识,明确了构造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为主力烃源岩的认识,并重新评价了资源潜力;剖析了青东凹陷油气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建立了不同区带油气成藏模式。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2、本成果科技查新要点2015年1月24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查新咨询站按照科技部、教育部关于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的有关文件规定,对本项目涉及的查新点“区域应力拉张—基底断层复活”扭张构造形成机制及地质模型建立、扭张构造成藏模式的建立等进行了科技查新,在现有的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236篇文献,其中密切相关的文献有26篇;国外情况:从《美国石油文摘》(PA)数据库中检索到89篇文献,其中密切相关的文献有11篇。通过对《中国石油文摘》(CPA)、《中文期刊》(ZWQK)和《美国石油文摘》(PA)等数据库中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如下结论:查新点1:“区域应力拉张—基底断层复活”扭张构造形成机制及地质模型建立通过检索,国内外对惠民凹陷构造特征及应力场有一些研究,认为惠民凹陷受伸展和走滑两种应力场影响,发育了伸展和走滑构造体系。对于扭张构造形成机制偶见相关报道,对“区域应力拉张—基底断层复活”、“惠民凹陷扭张构造地质模型建立”未见报道。查新点2:扭张构造成藏模式的建立通过检索,国内外对惠民凹陷油气成藏有一些研究,认为惠民凹陷油气成藏受伸展-走滑作用影响,成藏模式也与之适应。对于伸展-走滑构造特征影响油气成藏偶见相关报道。对“扭张构造成藏模式的建立”未见报道。总之,通过对所捡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和分析,未见与本委托查新课题核心研究内容相同的报道。四、推广应用情况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勘探部署,共部署探井76口,完钻54口。近三年在惠民、青东、青南等地区上报探明储量1772.02万吨,上报控制储量2364.9万吨,上报预测储量9820.37万吨,总计上报储量13957.29万吨。新增可采石油地质储量1986.7万吨,开辟了新的高效勘探增储阵地。经测算新增销售收入782335.63万元,新增利润259068.01万元,新增税收111029.15万元。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指导胜利油田扭张盆地的勘探工作,还可以推广应用于中国东部发育走滑(扭张)构造的多类型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有助于这些盆地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和勘探效益,降低油气勘探成本,促进“稳定东部”油气资源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其它类似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发明专利:地质模拟试验台起升旋转装置:zl201010246348.0,2、发明专利:一种针对裂缝性储层预测的解释装置:zl201110383395,3、发明专利:地震弱信号增强处理方法:zl201210247077.x,4、发明专利: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zl201110410962.0,5、实用新型:用于断层模拟实验模型的转动装置:zl201520613849,6、实用新型:旋扭构造物理模拟装置:zl201520624216。六、主要完成人情况1、刘惠民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断陷湖盆滩坝砂体成因、成藏与勘探,2008-J-01-03-D1,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第三完成人;(2)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定量评价,2011-J-01-04-D1,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第四完成人;贡献:课题负责人,负责组织课题设计、运行,解决技术难题,报告审核及课题评定,对核心理论认识形成有突出贡献。对本项目总体技术路线的制定、关键技术决策、核心理论认识及配套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评价技术的形成有重大贡献,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2、王永诗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2004-J-210-1-02-D01,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第七完成人;(2)断陷盆地多样性潜山带成因、成藏与勘探配套技术,2003-J-210-2-05-D0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第五完成人;(3)断陷湖盆滩坝砂体成因、成藏与勘探,2008-J-01-03-D1,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第五完成人贡献:课题负责人,负责组织课题设计、运行,解决技术难题,报告审核及课题评定,对核心理论认识形成有突出贡献。协调各个阶段科研工作的运行,组织关键技术的攻关方案的制定、日常研究工作进度检查、成果图件审查、对扭张地质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研究区不同区带油气运聚条件造成的差异性的认识形成起主要作用。3、李趁义贡献:课题首席专家,全面组织项目的设计和攻关研究、总报告审核和鉴定验收。协调项目进展,主持解决技术难题。对项目的总体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术决策有重大贡献。建立了惠民凹陷沉积与储层分布模型,明确了沉积体系演化规律,建立了不同构造背景下沉积模式。分析了扭张断裂与油气成藏富集的成因关系,建立了不同扭张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模式。4、李文涛贡献:技术首席,负责课题的开题设计、论证、课题综合研究工作和成果报告审核、汇报等工作。对核心理论认识形成有突出贡献。对研究区构造成因模式的建立以及油藏解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课题的总体设计及运行,主要负责研究区岩性厘定、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储层研究,同时参与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工作。5、王宝言贡献:主要研究人员,报告主要编写人,对核心理论认识形成有突出贡献。协调各个阶段科研工作的运行,日常研究工作进度检查、成果图件审查及最终成果报告的审查等。负责课题的开题设计、论证、课题综合研究工作和成果报告审核、汇报等工作。对研究区构造成因模式的建立以及油藏解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分析和研究惠民凹陷扭张地质结构的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育演化规律。总结扭张地质结构对研究区不同区带油气运聚条件造成的差异性,深化和完善对研究区油气成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封东晓贡献:主要研究人员,重点对扭张盆地储层特征及沉积差异性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了不同洼陷储层物性有利层段纵横向变化规律,明确了各个沉积体系的有利储集相带主控因素、空间演化规律。有利勘探方向分析、重点区带优选及勘探目标选择研究,并在生产实践中对勘探成果加以应用。7、张秋实贡献:主要研究人员,针对扭张盆地储层特征及沉积差异性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了不同洼陷储层物性有利层段纵横向变化规律,明确了各个沉积体系的有利储集相带主控因素、空间演化规律。并针对不同有利储集体建立起符合研究区地质特点的储层预测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有利储集相带预测、砂体识别描述。8、曹爱锋贡献:骨干研究人员,负责对研究区储层发育情况进行分析,明确研究区储层发育特征。完成了研究区储层预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预测了研究区储层分布规律。同时参与了研究区沉积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工作。负责研究区成藏解剖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油气藏进行解剖,明确了研究区控藏的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上的油气富集规律。9、王长江贡献:骨干研究人员,负责对断层的发育与演化过程分析、平衡剖面分析、古构造格局的恢复及构造结构形成过程的反演进行复杂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分析。并参与恢复研究区区域应力场的演化过程,正演研究区复杂构造的发育与演化过程。10、孙远锋贡献:骨干研究人员,负责对研究区储层发育情况进行分析,完成了研究区储层预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预测了研究区储层分布规律。同时参与了研究区沉积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工作。负责研究区成藏解剖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油气藏进行解剖,明确了研究区控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对成果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11、张艳芳贡献:骨干研究人员,负责研究区构造对沉积控制作用研究。通过对盆地物源体系发育及演化的研究,分析了古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并参与了后期勘探目标的评价工作。12、李孝军贡献:骨干研究人员,负责对研究区断层的产状要素、断裂的平面组合、剖面组合特征,确定断裂性质及断裂之间的主次关系,对断裂组合几何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开展构造演化剖面的制作和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完成单位,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取得了3个方面创新性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盆地斜向拉伸-基底断层复活"扭张构造形成机制,分析了构造样式及分布,并对其进行了定量描述。2.建立了扭张断裂活动控砂地质模型,通过定量描述,明确了隐蔽圈闭的发育规律。3.分析了扭张断裂与油气成藏富集的成因关系,建立了不同扭张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模式。经济效益:成果有效指导了惠民凹陷、青东、青南勘探部署,确定了26个有利目标区,采纳部署76口探井。最近3年上报探明储量1772.02万吨,上报控制储量2364.9万吨,上报预测储量9820.37万吨,总计上报储量13957.29万吨。新增销售收入782335.63万元,新增利润259068.01万元、新增税收111029.15万元。课题研究过程中已经申报国家专利10项,已经授权专利6项:地质模拟试验台起升旋转装置:zl201010246348.0,一种针对裂缝性储层预测的解释装置:zl201110383395,地震弱信号增强处理方法:zl201210247077.x,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zl201110410962.0,用于断层模拟实验模型的转动装置:zl201520613849,旋扭构造物理模拟装置:zl201520624216。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指导胜利油田的勘探工作,针对扭张性盆地课题形成的理论和技术可及时推广应用于中国东部陆相断陷扭张性盆地的油气勘探,有助于这些盆地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和勘探效益,降低油气勘探成本,对于其它类似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殊抽油井关键举升技术与现场应用项目名称:特殊抽油井关键举升技术与现场应用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领域,涉及采油工程技术学科。胜利油田于1964年投入开发,从最初的稳步建产阶段发展至目前的持续稳定阶段已开发50余年,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的三高开发阶段,稳产难度不断加大。为了维持油田的稳定发展,自90年代开始,胜利油田对开发策略和开采技术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从开发油藏类型上,勘探开发阵地由整装构造稀油油藏逐渐向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转移。从开发井型上,由简单直井向轨迹复杂的定向井扩展,水平井应用力度不断扩大。从开发手段上,高含水中高渗老区块扩大聚合物驱的应用规模;稠油、超稠油油藏以定向井技术加大挖潜力度。针对油田开发中的变化,现有举升技术在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随着定向井开发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在稠油油藏的应用,井斜导致杆柱重量分解,油井产出液粘度高,有杆泵采油井面临杆柱缓下问题,影响正常生产;(2)中高深油井产出液含水升高,杆管运动时润滑条件变差,磨损速率加快,高矿化度井中伴随腐蚀现象,腐蚀与磨损相互促进,杆管失效频率增大;(3)低渗透油藏,泵挂逐步加深,存在冲程损失大、泵效低的问题。常规举升技术在稠油、低渗油藏和高含水开发阶段适应性变差,不但增大工人劳动强度和工作量,而且造成油田开发经济效益变差。本项目通过强化抽油井举升工艺集成及技术攻关,开发形成了特殊抽油井关键举升技术系列,针对不同油藏和油井类型的生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1)开发了稠油大斜度井高效举升技术。通过采用液力反馈结构、进液阀偏置等方式研制形成的偏置阀式液力反馈抽油技术,实现了缓解杆柱缓下、降低进液摩阻;通过采用地面液压动力驱动井下抽油泵进行原油举升方式研制形成的液力驱动无杆采油技术,消除杆管相对运动解决了杆管磨损问题;两项技术综合应用,可适用井斜90°以内、原油粘度4000mPa.s以内的稠油井举升,平均提高泵效2.6%。(2)开发了高含水井油润滑长寿举升技术。通过为产出液建立新的排出通道,将杆管环空介质替换为润滑介质的方式,彻底改变杆管运行环境,防止杆管腐蚀发生。该技术适用矿化度≤13×104mg/L,含水率≥80%油井举升,平均延长生产周期1倍;(3)开发了深泵挂井超长冲程采油技术。通过研发并集成超长冲程变密封副技术、超长光杆及对接技术,实现了深泵挂井12m冲程举升,通过长冲程低冲次的工作制度,大幅改善杆柱受力状况,提高了举升系统使用寿命。本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15年底在胜利油田主力开发油藏工业化应用3589井次。近三年累计增油5.86万吨、减少作业投入1200万元。该项目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本项目的实施为胜利油田中后期的稳产开发提供了系列化低成本高效举升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客观评价1、成果鉴定意见(东科成鉴字[2015]第030号)2015年8月8日,以曾庆坤、曲占庆、连经社为主任、副主任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了科技鉴定,鉴定意见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针对胜利油田特殊抽油井有杆泵举升存在的稠油井杆柱下行困难、高含水井腐蚀严重、大斜度井偏磨严重及深井冲程损失大等问题,研制了稠油井高效举升技术、高含水井油润滑举升技术、深井长冲程举升技术三大类特种举升技术系列,实现了特殊抽油井的高效举升,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开发了偏置阀液力反馈举升技术,解决了稠油井、大斜度井杆柱下行缓慢、进液阻力大等问题,提高了泵效;(2)研制了液力驱动无杆采油技术,实现了大斜度井、水平井的有效举升;(3)研究形成了高含水有杆泵井注油式双通道防偏磨举升工艺技术,解决了高含水油井腐蚀、偏磨难题;(4)研发了12米长冲程举升工艺,提高了深抽井举升效率。2、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SH02查新结论(报告编号:20153600SH020025)委托课题查新点:(1)采用异径柱塞串联、泵筒侧部设置具有主动复位功能进液阀的液力反馈型抽油泵技术。(2)常规抽油泵模式与水力活塞泵液力传递工作原理形成的液力无杆举升工艺管柱,同心油管动力液通道、产出液经油管内排出。(3)采用长柱塞配合长泵筒变密封实现井下12米冲程采油技术。(4)采用长密封管补偿对接及软硬组合密封方式,布置在井口以下,可满足12m冲程抽油需要的井口密封技术。(5)过空心杆、连续油管等在井下油管内建立多层通道,并在产出液到达地面之前进行流道转换,不改变产出液地面流程的井下流道重组技术。(6)用井下流道重组技术,采用人工主动注入或油水自然分离方式,替换抽油杆与油管环空间流体为非腐蚀性润滑性介质的防偏磨人工举升工艺。(7)一套抽油泵内集成不同规格的密封副,通过抽油杆柱上下提放动作实现密封副转换,进而实现抽油泵排量系数变化的变排量抽油泵技术。通过对所检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对比和分析,未见与本委托课题上述研究成果相同的文献报道,本委托课题的研究具有新颖性。四、推广应用情况截止2015年底,特殊抽油井举升关键技术在胜利油田累计推广应用3589井次。经统计,所实施井平均泵效提高2.6%,平均生产周期延长254天,近三年(2013-2015)累计增油5.86万吨,累计减少作业400井次。增产原油带来增收效益,减少作业井次带来节支效益。按照近三年油价及作业成本计算,共产生节支效益1200万元,增收效益9747.5万元,总经济效益10947.5万元。在产生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该技术推广通过减少作业井次、延长生产周期而大幅降低了金属管杆等原材料的浪费,降低了现场采油和作业工人的劳动量,减少了作业洗井液、压裂酸化返排液和化工原料等对油井周围环境的污染,减少了作业车辆和设备的废弃物排放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发明专利:一种油井用加长光杆及其连接方法,ZL201010207945.2;2、发明专利:一种无杆采油方法和采油系统,ZL200410035486.9;3、发明专利:高含水有杆泵井注油式双通道防偏磨工艺,ZL200710116116.1。六、主要完成人情况1、贾庆升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特超稠油解聚降粘开采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第7位,编号:14-3-1-7;(2)“非常规致密油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完井技术”201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位,编号:JB2014-2-9-R08;《胜利油田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筛管万金该技术》201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9位,编号:JB2012-2-91-R09。贡献:(1)项目总体负责人,技术路线及技术方案的主要制定者,负责、组织、协调整个项目的运行工作,确定总体方案设计,主持课题研究,解决研究中的关键技术;(2)主持了创新点之二中高含水井油润滑长寿举升技术的研发,在高含水井杆管腐蚀偏磨规律研究中提出注油式与原油自富集相结合的技术思路;(3)主持了创新点之三中深泵挂井超长冲程举升技术的研发,并负责项目的推广应用及组织协调,为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出突出贡献。2、程正全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分层注采管柱分段堵塞带压作业工艺及装置”2015年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中国专利优秀奖,第12位;(2)“油田油水井修井作业安全控制技术”2013年获山东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等奖,第8位;(3)“热采井不压井作业安全控制技术”2015年获山东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等奖,第5位;(4)“不压井作业技术的高效研发与规模化推广应用”2012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现代化创新二等奖,第4位。贡献:(1)主持开展了创新点之一中液力驱动无杆采油技术、创新点之二中双通道油润滑举升技术、创新点之三中超长冲程抽油泵、超长光杆等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超长冲程抽油泵及配套光杆技术、液力驱动无杆采油技术、高含水井油润滑长寿举升技术的总体技术思路和技术实施方案;(2)主持了整个项目研究与室内和现场试验。3、姜东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抗磨防腐油管的研究与应用”2009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位,编号09-2-10-2;(2)“高含水期防偏磨延长油井免修期技术研究”2010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7位,编号10-2-10-7。贡献:(1)主持了创新点之一中稠油大斜度井液力驱动无杆采油举升技术的研发,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并负责审定现场实施方案;(2)主持了创新点之二中高含水井油润滑长寿举升技术的研发;(3)总体负责了项目的推广应用及组织协调,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做出突出贡献。4、张雷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超深井举升采油工艺技术研究”2008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位,编号08-2-9-3。贡献:(1)主持了创新点之一中稠油大斜度井偏置阀式液力反馈技术的研发,提出了采用侧置进油阀缩短进液流道,减少进液阻力的技术思路;创新点之三深泵挂井超长冲程采油技术中高油气比井油气分离技术的研发;(2)负责了项目的推广应用和组织协调工作。5、刘丙生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超深井复合举升工艺技术研究”2008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位,编号08-2-9-8;(2)“丛式井双井节能抽油技术”2012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位,编号12-2-40-4;(3)“丛式井多井联动节能抽油技术研究”2014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第9w位,编号14-3-43-9。贡献:(1)主持了创新点之一中稠油大斜度井液力驱动无杆采油技术的研发,研究设计了液力驱动采油装置;(2)创新点之三中深泵挂井超长冲程采油技术的研发,提出了超长冲程抽油泵、光杆、井口密封等技术的工艺方案;参加了整个项目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6、刘晓玲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提高有杆泵助力深抽技术施工成功率”2014年获国家级优秀QC成果,第1位。贡献:主持了创新点之三中深泵挂井超长冲程采油技术的研发,参与了技术方案论证,开展了超长冲程井口密封装置的研究设计,并参加了项目相关室内、现场试验。7、罗燕贡献:主持了创新点之一中稠油大斜度井液力驱动无杆采油举升技术的研发、创新点之三中深井超长冲程采油技术的研发,负责了液力驱动采油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及井下液力举升系统、加长冲程抽油泵、加长光杆等工具的设计与室内试验。8、于雪林贡献:主持了创新点之一中稠油大斜度井液力驱动无杆采油技术的研发,参与了液力驱动采油装置的设计与改进;创新点之三中深泵挂井超长冲程采油技术的研发,负责了超长冲程抽油泵、加长光杆、井口密封等工具的设计;参加了项目的室内与现场试验。9、王峰贡献:主持了创新点之二中高含水井油润滑长寿举升技术的研发,负责了注油式双通道防偏磨工艺的研究设计及改进,参与了项目的室内与现场试验。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作为本项目的独立完成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了现状调研、项目技术方案创新设计及论证;组织开发完成了适应不同油藏类型的特殊抽油井关键举升技术,创新研究形成了稠油大斜度井高效举升技术、高含水井油润滑长寿举升技术和深泵挂井超长冲程采油技术;组织开展完成了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完成了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和技术改进优化等工作。在技术攻关、配套的基础上,选取胜利油田中高渗、稠油、低渗等主力油藏开展了技术试验及推广应用,截止2015年底累计应用3589井次,实现了粘度4000mPa.s、井斜83°以内的稠油井举升,含水率≥80%,矿化度≤13×104mg/L的高含水腐蚀偏磨油井举升,低渗油藏深泵挂井12m冲程高效举升。平均泵效提高2.6%;生产周期平均延长254天。近三年累积增油5.86万吨、减少作业400井次,有效解决了油田开发中的难题,减少了大量油井作业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保证油田稳定开发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叠前地震信息精确提取与油藏定量描述项目名称:叠前地震信息精确提取与油藏定量描述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科技领域。随油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构造油藏目标越来越少,地层、岩性等隐蔽性强的目标越来越多,同时面对目前国际低油价市场环境,油田勘探开发需效益化和精细化,迫切需要充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丰富叠前叠后信息进行油藏描述。胜利油田经过多年地震勘探部署,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地震采集、处理技术不断发展,能够得到更多大偏移距和高覆盖次数的叠前地震资料,这些资料保留了更丰富的岩性、物性及流体变化等信息,在精细保真保幅地震信息处理条件下,开展油藏信息高精度提取,对复杂油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合国家863、中石化及胜利油田科研课题,通过多年攻关研究了叠前地震信息精确提取与油藏定量描述技术,该技术以高精度速度分析、叠前道集保幅处理和流程建立等叠前地震保幅优化处理技术为基础,以高精度多参数反演和叠前全波形反演方法等叠前地震信息提取技术为核心,以基于岩石物理的油藏信息定量描述为目标,综合性强、创新成果丰富。(1)首创了地震速度分析数据优化、沿地质构造走向地震速度分析等新技术提高了速度分析精度,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研发了基于时频分析的剩余动校正量消除、倾角场约束角道集提取等新技术提高了叠前道集的保幅性;建立了面向油藏地震信息提取的保幅处理流程,地震资料主频提高10-20Hz,频带拓宽15-30Hz,目的层段信噪比提高1-2倍。(2)首次建立了基于Zoeppritz方程精确解的高精度三参数反演方法,拓展了常规叠前反演方法对宽入射角度地震资料的适应能力,相对简化式反演方法,油藏描述精度提高10-15%,成果获国家授权专利1项;创新发展了适合陆上实际地震资料的叠前全波形反演算法;建立了叠前全波形反演与叠前精确解反演联合应用技术,联合建模方法比常规测井建模方法速度模型精度提高12%以上,储层描述精度提高5%-10%。(3)创新形成了多矿物岩石物理横波估算技术和岩石物理解释量版建立技术,解决了复杂岩性组合条件下油藏弹性参数计算及统计分析难题;首次应用岩石物理与数学统计结合的方法开展地震油藏信息综合解释应用,形成了油藏概率判识、油藏聚类分析以及油藏模式识别等技术系列,充分发挥地震、测井、油藏开发动态信息各自优势特点,将油藏描述由定性发展到定量。在胜利油田多个地区开展了应用,推动了东部成熟探区的滚动开发,为西部新区春光、春风油田的发现及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技术推广面积2732平米,新增探明储量6124.3万吨,控制储量3046.81万吨,在1000-1500米埋深的浅层油气藏描述中,储层厚度预测平均误差小于1米,油气预测吻合率提高10-15%。在2000-3000米中深层吻合率提高20-30%,结合构造及成藏规律等分析,探井钻井成功率达到80%以上,开发井及滚动开发井位成功率100%,技术研究应用取得了显著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申报相关技术专利8项,3项已获发明专利授权,形成中石化专有技术2项,制定中石化企业标准1项,发表专业技术论文近20篇,并形成专业软件模块,提高了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方法研究和应用推动了地震资料处理、属性及反演、岩石地球物理分析以及油气藏定量分析技术的进步,且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和持续动力。项目研究期间3次参加国际著名地球物理会议,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同时培养硕士4,博士3人,研究人员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胜利五四青年、油田建功立业等众多荣誉称号,推动了人才成长,形成了地震处理、岩石物理、反演方法及油藏综合描述等多项技术一体化综合研究团队。面对目前全球石油行业原油价格大幅跌落的状况,本项目成果作为一项能够提高油气田描述精度,降低勘探、开发风险的有效技术成果,可以为油田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为我国的能源战略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力量,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三、客观评价1、成果鉴定意见(中国石化鉴字[2012]第029号)2012年4月17日,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完成的“地震叠前宽角度反演及储层表征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认为醒目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研制形成的叠前地震宽角度三参数反演方法,直接应用功能Z氏方程实现高精度反演,反演精度明显提高;创建了基于入射角叠前弹性阻抗反演方法,消除了平均角度假设,提高了大角度弹性阻抗反演精度。形成的叠前反演技术系列,提高了储层描述精度,实际测试应用效果良好,为增加石油地质储层提供了有利技术支撑。鉴定委员会认为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SH02查新结论(报告编号:20163600SH020086)2016年5月5日,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SH02按照科技部、教育部关于科技查新咨询工作有关规定,对本项成果3个查新点进行了科技查新,分别为“宽入射角叠前高精度地震反演方法”、“陆上时空域叠前全波形反演方法”以及“储层弹性参数全波形叠前地震联合反演”。首先制定了文献检索范围和检索策略,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2篇,密切相关文献4篇,中文一般相关文献11篇,外文一般相关文献7篇。综合分析检索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与委托项目的查新点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所检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对比和分析,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外文文献中,除本委托课题组成员前期发表成果,未见与本委托课题技术要点完全相同的报道,本课题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四、推广应用情况在胜利油田多个地区开展了应用,推动了东部成熟探区的滚动开发,为西部新区春光、春风油田的发现及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技术推广面积2732平米,新增探明储量6124.3万吨,控制储量3046.81万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发明专利:油气勘探地震速度分析数据优化方法2、发明专利:沿地质构造走向地震速度分析方法3、发明专利:叠前地震宽角度反演方法六、主要完成人情况1、孟宪军2013年度,“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突破及老油田高效开发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4,证件号:J-210-2-01。作为项目长主要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攻关研究与推广应用。国家专利“叠前宽角度反演方法”的发明人,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地震波反射系数偏导矩阵的精确解及对近似计算的精度分析》。主要对创新点2的关键技术做出了贡献:研究了不同储层界面的Zoeppritz与近似式反射系数误差特征;推导建立了Zoeppritz方程及Aki&Richard近似公式的偏导矩阵;研究了Jacobi偏导矩阵方程组与叠前反演目标方程的关系,形成了基于Zoeppritz方程精确解的叠前宽角度反演方法。2、王玉梅2012年度,“复杂油气藏相控预测及其重大应用”,教育部进步一等奖,排名14,证件号:2012-153。作为技术首席负责项目设计规划、技术研究报告与多媒体的编写和汇报。国家专利“沿地质构造走向地震速度分析方法”和“叠前宽角度反演方法”的发明人,发表论文《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和《叠前地震反演精度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对创新点2、3的关键技术做出了贡献:研究并实现了针对高精度叠前反演的贝叶斯约束优化方法;研究了宽角度叠前反演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了岩石物理横波估算技术,提高了叠前反演约束和成果解释精度。3、慎国强2012年度,“地震叠前宽角度反演及储层表征技术”,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证件号:12-2-6-6。项目主要完成人员,主要负责地震反演方法研究和应用。国家专利“叠前宽角度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励志诗歌合集
- 秘书年终工作总结
- 微软软件购买合同
- 学校供餐服务合同
- 2024年份2月份装修合同石膏板吊顶接缝处防开裂工艺
- 广告拍摄合同范本
- 山东省猪肉入市场厂挂钩合同
- 2025【英文合同】英文租赁合同范本
- 90代土地出让合同标准文本
- 增强财务创新能力的工作安排计划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一体化及复合手术室建设和管理课件
- 设备档案表格
- 原典英语故事 拔萝卜 第三课时 课件The Enormous Turnip L3
- 平江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课件
- DB33-T1065-2019《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1.2点亮小灯泡-教科版(15张)(5)ppt课件
- 最新版水系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工作大纲
- 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缺铁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
- 冲压工艺作业指导书
- 教学常规各种检查记录表(共6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