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1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1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哄骗(hǒng)闹哄哄(hōnɡ)起哄(hōng)B.潺潺(chán)怠慢(dài)船橹(lǔ)C.撺掇(cuān

duó)凫水(fú)桕树(jiòu)D.皎洁(jiǎo)归省(shěnɡ)舟楫(jí)•【点拨】A项“起哄”中的“哄”应读“hòng”;C项“掇”应读“duo”,“桕”应读“jiù”;D项“省”应读“xǐnɡ”。•••B•••••••••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点拨】A项“起2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好歹皎洁诚肯弄潮B.踊跃驳回希奇偏僻C.家眷礼数聚拢怠慢D.乌蓬吩咐屹立欺侮【点拨】A项“诚肯”应写作“诚恳”;B项“希奇”应写作“稀奇”;D项“乌蓬”应写作“乌篷”。C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A项“诚肯3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行辈:辈分。B.委实:实在。弥散:向四外扩散。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模模糊糊。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点拨】A项“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C项“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D项“絮叨”:指来回地说。B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A项“归4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美食节的食物种类繁多,有北京的烤鸭、天津的麻花、西安的羊肉泡馍……等,馋得人口水直流。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C.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快有一百年了。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A【点拨】A项“……”与“等”重复,应删去“……”或“等,”。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点拨】A项5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______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______骂,我们______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______当面叫他“八癞子”。A.然而即使也况且B.因而如果便况且C.然而如果便而且D.因而即使也而且C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66.下列各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D【点拨】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6.下列各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点拨】7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或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B【点拨】小说的标题是“社戏”,中心情节是去赵庄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情节详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件事,本文主要写看社戏的整个过程,而非社戏的内容。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或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点拨】小88.【训练点:动作描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语文要素训练请结合课文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同时烘托出少年们去看戏的急切心情。8.【训练点:动作描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99.【训练点:环境描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我”对社戏的留恋心情。9.【训练点:环境描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10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二、精段品读10.若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C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二11“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意为“跳跃”,在句中作形容词用,表现山连绵起伏的状态。11.你怎样理解选文中“朦胧”和“踊跃”两个词语?【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1212.下面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12.下面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1313.对选文中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船上仰视B.岸上平视C.船上平眺D.岸上眺望C【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观察点是在船上,这样就排除了B项和D项;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仰视”是向上看,文章写的是两岸景物,“平眺”更恰当,故最准确的一项是C项。13.对选文中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1414.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页第14-18题。生活俭朴、善良厚道、勤劳肯干、技术过硬。三、拓展阅读【点拨】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文章第四段中对麦客夫妇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的配合默契,动作麻利;“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可见二人劳动的认真负责;“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表现了他们的勤劳朴实、任劳任怨。14.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1515.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运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渲染天气的炎热,衬托麦客夫妻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阅读划线句子,“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可从修辞的分析来赏析。作者将阳光比作麦芒,突出了阳光的毒辣,以此来表现割麦天气的炎热,突出劳作的艰辛,从侧面表现麦客勤劳,能吃苦。15.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运用环境描写1616.选文第⑧段女人的话,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称赞与羡慕之情。【点拨】解答本题,首先阅读第⑧段,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情感。“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是女人对“我”家的地和麦子的称赞;“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则表现了女人的羡慕之情。16.选文第⑧段女人的话,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称赞与羡慕之情1717.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了麦客夫妻出来当麦客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点拨】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阅读第九段,是对麦客夫妇身份及当麦客原因的介绍,从行文顺序来看,是在叙事过程中对相关内容的补充,属于插叙。同时从结构上看,交代二人的身份,是对上段女人话语的承接;出来当麦客的原因,又引出了下文夫妇二人下午继续割麦的场景描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7.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了麦客夫妻出来当麦客的原因1818.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麦客品质的赞美,对远去的童年生活的怀恋。【点拨】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从全文描述的内容来看,写的是一对麦客夫妇帮我家割麦的情景,表达对二人勤劳能干的劳动品质的赞美。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可以读出作者对这一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的遗憾之情。18.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麦客品质的赞19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片段练笔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片段练笔20(1)请写出连续的两句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示例:①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②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④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1)请写出连续的两句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示例:①春节:爆21示例:我们应该注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只注意“吃”,否则传统节日将失去生命力。(2)阅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受?示例:我们应该注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只注意“吃”,否则2220.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如双喜、六一公公,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你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人,将他(她)的特点表现出来。例文:小姨将袖子向上一挽,裤腿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正,弓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突然,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目不转睛地盯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就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20.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如双喜、六一公公,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运232回延安2回延安24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白羊肚手巾(dù)

糜子(méi)

搂着(lǒu)B.米酒油馍(mó)

柳林铺(pū)

炕上坐(kàng)C.满窑里(yáo)

脑畔上(bàn)

喘气(chuǎn)D.登时(dēng)

眼眶(kuàng)

披彩虹(pī)•【点拨】A项“肚”应读dǔ;B项“铺”应读pù;C项“畔”应读pàn。•••D••••••••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A项25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B.红旗飘飘把手招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点拨】A.“历”应改为“厉”;C.“窖”应改为“窑”;D.“废”应改为“费”。B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点拨】A.“历”26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②……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③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A.贴搂扑

B.放抱扎C.贴抱扎

D.放搂扑A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27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C.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D.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28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但拥护他,而且从前反对他的人也拥护他。(“我们”与“不但”位置调换)B.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是具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剧种,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将“近代”和“中国”对调)C.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市文化局策划开展了“书法进社区”。(在句末加上“的活动”)D.我最喜欢院子里又高又大的柿子树了,每天早上,羽毛艳丽的两只画眉鸟都会如约而至,一展悦耳的歌喉。(把“两只”和“羽毛艳丽的”调换)B【点拨】删掉“具有”或者“最具”。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点拨】删掉“具29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江西为革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突出贡献。②我想,百年“红色中国”应该看江西。③因为,憨厚的江西老表大气磅礴地演绎了属于江西、属于中国的最为激情澎湃、最为血气方刚的历史。④有人说,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⑤江西是红土地,这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A.④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①②C.①④⑤②③

D.①②⑤③④A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07.填空。《回延安》中通过场面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7.填空。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身长翅膀吧脚生3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B.诗中写了延安十年来的巨变,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C.这首诗借鉴了四川民歌的格式,诗行错落有致,节奏感强。D.诗中“一头扑在亲人怀”一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C【点拨】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歌的格式。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点拨】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329.【训练点:夸张】下列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语文要素训练【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要求学生审读文句,找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对修辞手法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千声万声”“搂定宝塔山”运用的都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和眷恋。9.【训练点:夸张】下列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33(2)双手搂定宝塔山。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夸张,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和怀念。(1)千声万声呼唤你。(2)双手搂定宝塔山。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3410.【训练点:叠字】诗中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字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第五节诗中的叠字并标上相应的字母。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高高C

滚滚C

辈辈B10.【训练点:叠字】诗中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字35阅读“杨家岭的红旗……再回延安看母亲!”,回答问题。二、精段品读11.下面诗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宝塔山下留脚印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C.延河滚滚喊“前进”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C阅读“杨家岭的红旗……再回延安看母亲!”,回答问题。二、精段36“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声音,有强烈的动感和号召力,写出了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12.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照”与“喊”的表达效果。“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声音,有强烈的动感和号371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毛主席在枣园住过,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1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3814.这节诗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观察点是在船上,这样就排除了B项和D项;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仰视”是向上看,文章写的是两岸景物,“平眺”更恰当,故最准确的一项是C项。14.这节诗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3915.文章以“民歌里的陕北”为题,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页第15-17题。文章围绕“陕北民歌”这一线索展开对陕北民歌内容、主题及民歌意义等内容的叙述,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突出“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的生活史歌,是他们与命运奋力抗争的真实写照”这一主题。三、拓展阅读15.文章以“民歌里的陕北”为题,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看《点4016.体会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示例:运用一系列叠词,强调陕北民歌飘荡在黄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16.体会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示例:运用一系列叠词,强调陕411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感叹地写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思考陕北民歌诠释了怎样的中华民族文化。【链接材料】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1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感叹地写道:“走向陕北42示例:①与命运奋力抗争的不屈意志;②冲破束缚阻碍、获取自由幸福的强烈渴望;③人与自然、生命与力量的完美融合。(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示例:①与命运奋力抗争的不屈意志;②冲破束缚阻碍、获取自由幸4318.学完《回延安》,同学们对“信天游”这种诗歌形式很感兴趣,开展了“走近信天游”诗歌诵读活动,请你一起参与。(1)婷婷在朗诵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片段练笔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18.学完《回延安》,同学们对“信天游”这种诗歌形式很感兴趣44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一处停顿。梳妆台上何人在②朗诵这节诗应采用的语调是(

)A.舒缓、轻快B.欢乐、愉悦C.激昂、奋进D.深沉、悲哀/D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一处停顿。/D45(2)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和诗歌《回延安》的内容对出下联,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上联:独立寒秋,毛泽东追忆峥嵘岁月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重回延安,贺敬之表达思念深情(2)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和诗歌《回延安》的内容对出下联,要符463安塞腰鼓3安塞腰鼓47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晦暗(huì)

辐射(fú)束缚(fù)

飞溅(jiàn)B.瞳仁(tónɡ)

戛然(gá)恬静(tián)

蓦然(mò)C.亢奋(kàng)

骤雨(zhòu)震撼(hàn)

磅礴(pānɡ)D.闭塞(sāi)

羁绊(jī)烧灼(zhuó)

冗杂(rǒnɡ)•【点拨】

B项“戛”应读jiá;C项“磅”应读páng;D项“塞”应读sè。••A•••••••••••••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B项48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亢奋左右逢圆安塞腰鼓俯拾即是B.烧灼五体头地时过境迁气势磅礴C.羁绊鸦雀无声抑扬顿挫百变不穷D.摹然屏气凝神戛然而止铿锵激越【点拨】A项“圆”应为“源”;B项“头”应为“投”;D项“摹”应为“蓦”。C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点拨】A项“圆”49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极度兴奋)C.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昏暗)D.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声音突然中止)【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C项“晦暗”在句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C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点拨504.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运用拟人,直呼“你”,将其人格化,表达了对黄土高原的赞美之情)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运用夸张,加强了语气,表现安塞腰鼓的强大气势)C.“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属于侧面描写,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表现鼓声的震撼力)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方法,突出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点拨】“夸张”应为“排比”。4.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点拨】“夸张”515.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D.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主要是句子内部的排比。D【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D项,本文除了句子内部的排比外,还有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多处综合运用。5.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点拨】本题526.第②段中的“山峦开始扭动身姿,树木开始舒展筋骨,河水开始倒流,天空开始旋转”有何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连山峦、树木、河水、天空都动容了,一起应和鼓声。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页6-10题。【点拨】本题考查品析重点语句的能力。从句中山峦“扭动身姿”、树木“舒展筋骨”可以判断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河水“倒流”、天空“旋转”可以判断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可知这句话通过山峦.树木、河水、天空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6.第②段中的“山峦开始扭动身姿,树木开始舒展筋骨,河水开始537.第③段写平日里静谧的黄土地,与写安塞听鼓声有何关系?第③段写平日里静谧的黄土地,属于环境描写,为下文做铺垫,突出安塞腰鼓鼓声的气势令天地为之变色。【点拨】本题考查品析文章写法的能力。结合下文可知,这里写平日里静谧的黄土地,是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热烈做铺垫,两者对比突出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气势。7.第③段写平日里静谧的黄土地,与写安塞听鼓声有何关系?第③548.第⑥段中写道:“这野野的鼓声,让我们领略‘尘埃遮高山,甲兵怒冲天’的征伐场面。”其中“野野的”是什么意思?“野野的”意思是鼓声不像其他乐器声那样有许多约束,它传达出挣脱羁绊的自由奔放之感,充满野性的力量。【点拨】本题考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文中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鼓手打鼓的情景描写,如“打、踢、跨、跺,虎虎生威;收、放、弛、张,刚柔相济”“十字步、劳动步、平侧蹬.双腿蹬”"单过街、双过街、正八字、倒八字"等,可以看出这些动作夸张且变化多端,赞美了鼓手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豪迈气概。8.第⑥段中写道:“这野野的鼓声,让我们领略‘尘埃遮高山,甲55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以及对鼓手在打鼓中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的歌颂。9.本文通过写安塞听鼓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以及对鼓手在打鼓中表现出来的中华民5610.阅读本文,结合课文《安塞腰鼓》,谈谈你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示例:气势磅礴、刚劲奔放、火烈热情。10.阅读本文,结合课文《安塞腰鼓》,谈谈你对安塞腰鼓这一民574灯笼4灯笼58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焚身(fén)

神龛(kān)

斡旋(wò)

可悯(mǐ)B.岁梢(shāo)

溺炕(niào)

静穆(mù)

霍骠姚(piào)C.皎洁(jiǎo)

司马懿(yì)

联珑(lóng)

裴公(féi)D.怅惘(wǎng)

锵然(jiāng)

争讼(sòng)

熙熙然(xī)•【点拨】

A.“悯”应读mǐn;C.“裴”应读péi;D.“锵”应读qiāng。••B•••••••••••••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59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灯蛾咕噜领域熙熙然B.掌故斡旋静穆翠羽流苏C.怅惘点缀燎原斗方大字D.幽悄霄夜思慕暖融融【点拨】“霄”应为“宵”。D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点拨】“霄”应为“宵60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大火)延烧原野]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成绩等)显著;卓著]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安静庄严)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为人处世的道理)B••••••••••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61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B.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C.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C【点拨】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C句中的“、”应改为“,”。故答案为C。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点拨】本题考查标625.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人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回归;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示例:亲情在除夕夜得以加深5.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示例:亲情63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情感、政治等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B.文章开头叙写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为下文引出灯笼做铺垫。C.本文在写灯笼时营造了许多温馨感人的画面,如挑着灯笼迎回祖父、接过母亲递过的纱灯上下学……D.文章结尾,作者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A【点拨】“从文化、情感、政治等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应为“从文化、情感、历史等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点拨】“从647.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三四岁时,骑马唱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阳访友,骑马赏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孙骑马,郊野漫游姐姐回家,快活迎接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1页7-10题。[2019·江西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年初三四,春郊试马春节期间(直到上元),骑马访亲孟春时节,骑马踏青放假回家,骑马过瘾7.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658.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点拨】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从相关段落中提取出相关的句子,指出表达方式,并分析即可。如“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描写了们在端阳初夏时分自由在的生活状态,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眷念之情。8.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668.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通过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通过描写人物衣着、途中景物与人物活动,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通过议论,表达对美好境界的赞美;用“最喜那满天星斗”抒发对家乡夜景的喜爱之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8.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679.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文章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节奏明快;文章运用许多典雅的词句,引用大量典故,化用古诗词,使语言典雅。【点拨】语言特色的赏析答题方法有:①本文语言××,特别是多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②本文句式灵活多变,运用了××句等,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③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④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9.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6810.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点拨】本题考查文章情感以及文章主旨。由“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可以感知作者在现实中的迷惘无奈。本文借着対老马的追忆,暂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时光。表现了作者对故土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灯笼》一文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和此文一样,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10.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69感情基调:愉快、温馨、热烈、豪迈。主旨:《灯笼》一文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而此文也是一样,由小时候喜欢的马、家乡趣事,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表达了一定的家国情怀。10.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感情基调:愉快、温馨、热烈、豪迈。10.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70课文链接真题练(一)课文链接真题练(一)711.[2019·安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欺侮(wǔ)帷幕(mù)自惭形秽(huì)大庭(tíng)广众B.腌臜(ā)拂(fó)晓娇揉造作(jiǎo)怡(yí)然自得C.狡黠(jié)松驰(chí)销(xiāo)声匿迹一气呵(hē)成D.侏儒(rǔ)娉婷(pīng)根深谛固(dì)相得益彰(zhāng)••••A••••••••••••1.[2019·安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722.[2019·广州]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难堪/劫难蹒跚/姗姗来迟B.怂恿/踊跃挑逗/挑拨离间C.拘泥/淤泥烘托/哄堂大笑D.修葺/作揖累赘/伤痕累累B••••••••••••2.[2019·广州]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733.[2018·荆州]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清冽迸溅

水波粼粼

海枯石滥B.涟漪澄澈海誓山盟沧海桑田C.澎湃狂澜浩瀚无垠一页孤舟D.凫水潋滟九曲连环鸿浩之志B【点拨】A项“滥”应改为“烂”;C项“页”应改为“叶”;D项“浩”应改为“鹄”。3.[2018·荆州]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744.[2018·泰安改编]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殿廊下,鸣钟击磬(pán),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liáo)绕。B.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bàn)上还响着脚步声。C.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chǎn)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juàn)。D.在众目睽睽(kuí)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shěn)笑。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振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C【点拨】A中“磬”应读“qìng”;B中“畔”应读pàn;D中“振耳欲聋”应为“震耳欲聋”。4.[2018·泰安改编]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755.[2018·绍兴]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mèi)____骨。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fǔ)____首甘为孺子牛。”在我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水浸不透。他的身影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节选自季羡林《访绍兴鲁迅故居》)(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mèi)______骨

(fǔ)______首媚俯5.[2018·绍兴]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媚765.[2018·绍兴]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mèi)____骨。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fǔ)____首甘为孺子牛。”在我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水浸不透。他的身影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节选自季羡林《访绍兴鲁迅故居》)(2)给文中加点字“横”选择正确的读音。(

)A.héng

B.hèng(3)给文中“

”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A.融

B.熔AB5.[2018·绍兴]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A776.[2018·武汉改编]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B.真话要出自真心,合乎客观实际,对于前者,似乎并无异议;对于后者,却是众说不一。大概是因为“客观实际”这个概念,不但包括客观事实,而且包括客观规律。C.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美好了:给他人造成损失后留言留钱,是诚信;被诚信感动而不索赔,是仁义;不仅不索赔,还给万元资助,是良善。D.读书讲究一个“博”字,而评书讲究一个“透”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之透,便有一孔之得、一己之见,足以为己、为人镜鉴,也不枉了这个“评”字。B【点拨】“真话要出自真心,合乎客观实际”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6.[2018·武汉改编]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787.[2019·郴州]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的一处是(

)A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好的家训是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健康成长的保证。时过境迁,许多人不禁发问:家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日前举行的郴州市“家训与文化传承”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C家训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家训。为此,D专家呼吁要重建现代家训文化。B【点拨】把“能否”去掉。7.[2019·郴州]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的一处是(791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1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课件80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哄骗(hǒng)闹哄哄(hōnɡ)起哄(hōng)B.潺潺(chán)怠慢(dài)船橹(lǔ)C.撺掇(cuān

duó)凫水(fú)桕树(jiòu)D.皎洁(jiǎo)归省(shěnɡ)舟楫(jí)•【点拨】A项“起哄”中的“哄”应读“hòng”;C项“掇”应读“duo”,“桕”应读“jiù”;D项“省”应读“xǐnɡ”。•••B•••••••••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点拨】A项“起81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好歹皎洁诚肯弄潮B.踊跃驳回希奇偏僻C.家眷礼数聚拢怠慢D.乌蓬吩咐屹立欺侮【点拨】A项“诚肯”应写作“诚恳”;B项“希奇”应写作“稀奇”;D项“乌蓬”应写作“乌篷”。C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A项“诚肯82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行辈:辈分。B.委实:实在。弥散:向四外扩散。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模模糊糊。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点拨】A项“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C项“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D项“絮叨”:指来回地说。B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A项“归83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美食节的食物种类繁多,有北京的烤鸭、天津的麻花、西安的羊肉泡馍……等,馋得人口水直流。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C.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快有一百年了。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A【点拨】A项“……”与“等”重复,应删去“……”或“等,”。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点拨】A项84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______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______骂,我们______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______当面叫他“八癞子”。A.然而即使也况且B.因而如果便况且C.然而如果便而且D.因而即使也而且C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856.下列各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D【点拨】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6.下列各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点拨】86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或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B【点拨】小说的标题是“社戏”,中心情节是去赵庄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情节详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件事,本文主要写看社戏的整个过程,而非社戏的内容。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或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点拨】小878.【训练点:动作描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语文要素训练请结合课文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同时烘托出少年们去看戏的急切心情。8.【训练点:动作描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889.【训练点:环境描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我”对社戏的留恋心情。9.【训练点:环境描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89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二、精段品读10.若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C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二90“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意为“跳跃”,在句中作形容词用,表现山连绵起伏的状态。11.你怎样理解选文中“朦胧”和“踊跃”两个词语?【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9112.下面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12.下面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9213.对选文中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船上仰视B.岸上平视C.船上平眺D.岸上眺望C【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观察点是在船上,这样就排除了B项和D项;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仰视”是向上看,文章写的是两岸景物,“平眺”更恰当,故最准确的一项是C项。13.对选文中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9314.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页第14-18题。生活俭朴、善良厚道、勤劳肯干、技术过硬。三、拓展阅读【点拨】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文章第四段中对麦客夫妇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的配合默契,动作麻利;“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可见二人劳动的认真负责;“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表现了他们的勤劳朴实、任劳任怨。14.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9415.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运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渲染天气的炎热,衬托麦客夫妻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阅读划线句子,“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可从修辞的分析来赏析。作者将阳光比作麦芒,突出了阳光的毒辣,以此来表现割麦天气的炎热,突出劳作的艰辛,从侧面表现麦客勤劳,能吃苦。15.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运用环境描写9516.选文第⑧段女人的话,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称赞与羡慕之情。【点拨】解答本题,首先阅读第⑧段,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情感。“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是女人对“我”家的地和麦子的称赞;“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则表现了女人的羡慕之情。16.选文第⑧段女人的话,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称赞与羡慕之情9617.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了麦客夫妻出来当麦客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点拨】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阅读第九段,是对麦客夫妇身份及当麦客原因的介绍,从行文顺序来看,是在叙事过程中对相关内容的补充,属于插叙。同时从结构上看,交代二人的身份,是对上段女人话语的承接;出来当麦客的原因,又引出了下文夫妇二人下午继续割麦的场景描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7.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了麦客夫妻出来当麦客的原因9718.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麦客品质的赞美,对远去的童年生活的怀恋。【点拨】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从全文描述的内容来看,写的是一对麦客夫妇帮我家割麦的情景,表达对二人勤劳能干的劳动品质的赞美。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可以读出作者对这一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的遗憾之情。18.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麦客品质的赞98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片段练笔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片段练笔99(1)请写出连续的两句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示例:①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②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④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1)请写出连续的两句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示例:①春节:爆100示例:我们应该注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只注意“吃”,否则传统节日将失去生命力。(2)阅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受?示例:我们应该注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只注意“吃”,否则10120.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如双喜、六一公公,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你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人,将他(她)的特点表现出来。例文:小姨将袖子向上一挽,裤腿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正,弓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突然,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目不转睛地盯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就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20.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如双喜、六一公公,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运1022回延安2回延安10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白羊肚手巾(dù)

糜子(méi)

搂着(lǒu)B.米酒油馍(mó)

柳林铺(pū)

炕上坐(kàng)C.满窑里(yáo)

脑畔上(bàn)

喘气(chuǎn)D.登时(dēng)

眼眶(kuàng)

披彩虹(pī)•【点拨】A项“肚”应读dǔ;B项“铺”应读pù;C项“畔”应读pàn。•••D••••••••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点拨】A项104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B.红旗飘飘把手招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点拨】A.“历”应改为“厉”;C.“窖”应改为“窑”;D.“废”应改为“费”。B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点拨】A.“历”105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②……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③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A.贴搂扑

B.放抱扎C.贴抱扎

D.放搂扑A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106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C.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D.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107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但拥护他,而且从前反对他的人也拥护他。(“我们”与“不但”位置调换)B.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是具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剧种,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将“近代”和“中国”对调)C.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市文化局策划开展了“书法进社区”。(在句末加上“的活动”)D.我最喜欢院子里又高又大的柿子树了,每天早上,羽毛艳丽的两只画眉鸟都会如约而至,一展悦耳的歌喉。(把“两只”和“羽毛艳丽的”调换)B【点拨】删掉“具有”或者“最具”。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点拨】删掉“具108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江西为革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突出贡献。②我想,百年“红色中国”应该看江西。③因为,憨厚的江西老表大气磅礴地演绎了属于江西、属于中国的最为激情澎湃、最为血气方刚的历史。④有人说,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⑤江西是红土地,这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A.④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①②C.①④⑤②③

D.①②⑤③④A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1097.填空。《回延安》中通过场面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7.填空。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身长翅膀吧脚生110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到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B.诗中写了延安十年来的巨变,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C.这首诗借鉴了四川民歌的格式,诗行错落有致,节奏感强。D.诗中“一头扑在亲人怀”一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C【点拨】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歌的格式。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点拨】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1119.【训练点:夸张】下列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语文要素训练【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要求学生审读文句,找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对修辞手法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千声万声”“搂定宝塔山”运用的都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和眷恋。9.【训练点:夸张】下列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112(2)双手搂定宝塔山。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夸张,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和怀念。(1)千声万声呼唤你。(2)双手搂定宝塔山。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11310.【训练点:叠字】诗中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字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第五节诗中的叠字并标上相应的字母。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高高C

滚滚C

辈辈B10.【训练点:叠字】诗中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字114阅读“杨家岭的红旗……再回延安看母亲!”,回答问题。二、精段品读11.下面诗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宝塔山下留脚印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C.延河滚滚喊“前进”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C阅读“杨家岭的红旗……再回延安看母亲!”,回答问题。二、精段115“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声音,有强烈的动感和号召力,写出了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12.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照”与“喊”的表达效果。“照”字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喊”字写声音,有强烈的动感和号1161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毛主席在枣园住过,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1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11714.这节诗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观察点是在船上,这样就排除了B项和D项;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仰视”是向上看,文章写的是两岸景物,“平眺”更恰当,故最准确的一项是C项。14.这节诗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11815.文章以“民歌里的陕北”为题,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页第15-17题。文章围绕“陕北民歌”这一线索展开对陕北民歌内容、主题及民歌意义等内容的叙述,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突出“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的生活史歌,是他们与命运奋力抗争的真实写照”这一主题。三、拓展阅读15.文章以“民歌里的陕北”为题,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看《点11916.体会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示例:运用一系列叠词,强调陕北民歌飘荡在黄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16.体会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示例:运用一系列叠词,强调陕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