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学》-08章-分离化分工课件_第1页
《网络经济学》-08章-分离化分工课件_第2页
《网络经济学》-08章-分离化分工课件_第3页
《网络经济学》-08章-分离化分工课件_第4页
《网络经济学》-08章-分离化分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分离化分工国际贸易一般原理新贸易理论知识要素禀赋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网络经济中的国际贸易第七章分离化分工国际贸易一般原理1第一节国际贸易一般原理一、国际贸易理论1、重商主义理论(1)早期重商主义

货币差额论。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不超过我们出售给他们的,否则,我们将陷于贫困,他们将日趋富足。”主张“少买多卖”,严禁输出金银,通过贸易顺差,以积累货币。(2)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托马斯·孟:“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认为适当输出货币,可以增进出口,吸收更多货币。就像农夫播种一样,输出货币,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但仍必须保持贸易顺差。第一节国际贸易一般原理一、国际贸易理论1、重商主义理论(2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则两国在不同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两国根据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假定: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产品:小麦和布。

再假定:产品质量无差异,但生产效率不同。2、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3绝对优势本国外国小麦(公斤/劳动小时)61布(码/劳动小时)45

如果本国用6公斤小麦换外国6码布,本国就可获利2码布或节约0.5小时劳动,外国获利24码布或节约5小时劳动。

意义:贸易由零和博弈变为正和博弈,是双赢。主张自由贸易。

缺陷:如果某国另种产品均居于劣势,就不会有贸易发生。绝对优势本国外国小麦(公斤/劳动小时)61布(码/劳动小时)43、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两种产品生产均占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均占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产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3、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在两个国5比较优势本国外国小麦(公斤/劳动小时)61布(码/劳动小时)42

本国具有绝对优势,但小麦6:1,布2:1,比较优势小麦>布,生产小麦。外国处于绝对劣势,但小麦为1/6,布为1/2,比较优势布>小麦,生产布。本国用6公斤小麦换外国6码布,本国获利2码布或节约1/3小时劳动,外国获利6码布或节约3小时劳动。解决了绝对优势的缺陷,但没有回答比较优势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比较优势本国外国小麦(公斤/劳动小时)61布(码/劳动小时)64、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各国的福利都会增加。

假定:两种要素:K和L,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两个国家:本国A和外国B,其中本国K丰裕L稀缺,外国L丰裕K稀缺

两种产品:X和Y,其中X为K密集型产品,Y为L密集型产品。

4、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7

由于要素价格KA<KB,LA>LB

则产品成本XA<XB,YA>YB

即:本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分工并交换。

贡献: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于8赫克歇尔赫克歇尔9俄林俄林10二、标准贸易模型1、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最大数量。

例如:本国追加生产1公斤小麦,必须舍弃码布,小麦的机会成本就为码布。

机会成本决定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一个国家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生产商品数量的不同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表示在这一点上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1)机会成本不变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有固定斜率的直线,这样就会出现完全分工。二、标准贸易模型1、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11布(码)小麦(公斤)本国的生产可能性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机会成本不变布(码)小麦(公斤)本国的生产可能性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机会成本12(2)机会成本递增即额外生产1单位的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大。

原因:生产资源不同质,边际生产率递减。

递增成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光滑曲线。

斜率为边际转换率:MRT=机会成本=比较优势原理同样适用于递增成本情况,只不过最后不是完全分工,而是不完全分工。

例如:国内小麦/布的交换比率为P1=2.0,生产组合为S1点。但国外的小麦/布交换比率为P2=1.0,生产组合为S2点。在开放经济的情况下,本国生产小麦的数量会增加,直至机会成本与国外一致为止。生产组合由S1移向S2,但不会到达S。外国也如此。最后出现不完全分工。P1P2(2)机会成本递增P1P213布(码)小麦(公斤)P2P1机会成本递增C1C2W1W2SS1S2布(码)小麦(公斤)P2P1机会成本递增C1C2W1W2SS142、社会无差异曲线

效用函数:反映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与其所消费的数量组合之间的关系。

假定可供选择的商品只有两种:小麦(Q1)和布(Q2)效用函数U=u(Q1,Q2)任一效用水平Ui可以为Q1和Q2的无数组合所满足,形成一条效用线,即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越在外面的无差异曲线,表明福利水平越高。2、社会无差异曲线效用函数:反映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所15U2U1U0DCYX无差异曲线U2U1U0DCYX无差异曲线16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即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表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替代率MRCS=

当一国的福利最大化时,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即dQ2dQ1–dQ2dQ1–=P1P2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即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表明两种173、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假定:

两个国家:本国,外国两种商品:小麦,布

不存在贸易时,两国各自达到均衡的条件是

MRT=MRCS=

在图上,均衡为各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福利水平分别为U0、U0',国内价格线为Pd、Pd'。Pd的斜率小于Pd'的斜率,表明本国生产小麦具有优势,外国生产布具有优势。P1P23、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假定:P1P218S0PdPd’U0’U0小麦小麦布布贸易前的福利水平外国本国S0’S0PdPd’U0’U0小麦小麦布布贸易前的福利水平外国本国19

两国进行贸易,外国以布换取本国的小麦。随着贸易的开展,外国布的价格上升,Pd的斜率增大,Pd’的斜率减小。最后到达PW,使两国的生产和消费达到均衡。即

本国MRT=本国MRCS=外国MRT=外国MRCS

这时,外国的均衡点位于S1点,消费均衡位于E;本国的生产均衡位于S1’点,消费均衡位于E’。

外国以数量CS1的布换本国数量为C'S1'的小麦,两国的贸易三角形CS1E和C'S1'E'全等。这样,两国的福利水平分别由U0、U0'上升到U1、U1',表明两国都从贸易中受益。两国进行贸易,外国以布换取本国的小麦。随着贸易的开展20S0S1’PdPd’U0’U0小麦小麦布布贸易后的福利水平外国本国PWPWCC’E’ES1S0’U1’U1S0S1’PdPd’U0’U0小麦小麦布布贸易后的福利水平外21三、要素禀赋模型1、假定条件及其含义(1)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两种产品(X和Y)。目的,用二维平面来分析,但多个国家、要素和产品不会对结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2)两个国家的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生产商品X的资本/劳动比率要低于商品Y。(3)两个国家都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在生产同一商品时,都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4)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即增加某一商品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会带来该商品产量的同一比例增加。三、要素禀赋模型1、假定条件及其含义(1)两个国家(本国22(5)两个国家均为不完全分工,即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两国也继续生产两种商品。(6)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即无差异曲线完全相同,如果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相同,两国消费X与Y的比例相同。(7)两国的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即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或中间商,他们的行为都不会影响到商品价格,要素的提供者也不会影响到要素的价格。完全竞争还表明,长期的价格将与生产成本相等,生产者不会有超额利润。(8)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否则,国际要素收入差异就会消失,而不可以国际流动,意味着要素的收入差异会永久存在。(9)两国资源均得到充分的利用,表明两国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10)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每一国的总进口额等于总出口额。(5)两个国家均为不完全分工,即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两国也继232、要素的密集度与要素的丰裕度(1)要素的密集度假设:

生产商品X所需的资本量为KX,劳动量为LX生产商品Y所需的资本量为KY,劳动量为LY

βX=βY=

βX和βY分别代表商品X和商品Y的资本/劳动比率。如果满足不等式βX<βY,则称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KYLYKXLX2、要素的密集度与要素的丰裕度(1)要素的密集度KYLYKX24KLYXKYKXLYLX要素密集度KLYXKYKXLYLX要素密集度25(2)要素的丰裕度假设:

本国和外国的劳动价格分别以WA和WB表示本国和外国资本价格分别以IA和IB表示

θA=θB=

θA和θB分别代表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如果满足不等式θA<θB,则称本国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外国资本丰裕、劳动稀缺。WBIBWAIA(2)要素的丰裕度WBIBWAIA26要素丰裕度也可以用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TK/TL)来定义。当本国的TK/TL小于外国时,我们说本国的劳动丰裕而外国的资本丰裕。

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与要素的丰裕度有关。如果本国劳动丰裕且商品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则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偏向于X轴;如果外国资本丰裕且商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BB偏向于Y轴。要素丰裕度也可以用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TK/T27YXAABB要素丰裕度YXAABB要素丰裕度283、H-O定理(1)分析逻辑要素丰裕度不同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产生(2)H-O模型假定:

两个国家:本国、外国

两种要素:资本K、劳动L

两种商品:X、Y3、H-O定理(1)分析逻辑29YXA贸易前的福利水平ⅡⅠPAPA’外国本国A’YXA贸易前的福利水平ⅡⅠPAPA’外国本国A’30贸易前:

无差异曲线Ⅰ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A和A',无差异曲线Ⅰ为无贸易时两国所能达到的最高福利水平,A和A'为两国生产与消费的均衡点。均衡点的切线PA和PA'分别为两国在均衡点上的商品相对价格。由于PA<PA'

,说明本国在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商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贸易前:31YXE=E’贸易后的福利水平外国本国ⅡⅠPBA’B’C’CBAYXE=E’贸易后的福利水平外国本国ⅡⅠPBA’B’C’CB32贸易后:

两国分工,本国增加商品X生产,均衡点由A移向B;外国增加商品Y生产,均衡点由A'移向B'

,B和B'与两国共同的相对价格线相切。

本国出口X换取Y,最终消费组合为点E外国出口Y换取X,最终消费组合为点E'

E=E'且与无差异曲线Ⅱ相切,说明福利水平上升。贸易后:33四、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想证明O-H定理。但分析的结果则与理论相反: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美国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比出口商品约高出30%。这一问题被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四、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1、里昂惕夫34(1)劳动生产率说。美国劳动生产率是其他国家的3倍,如果实际人数乘以3,美国实际是劳动丰裕国家。(2)人力资本说。劳动力是不同质的,可分为简单劳动和技能劳动。美国简单劳动少,技能劳动多,出口技能劳动密集商品,进口简单劳动密集商品。(3)要素密集逆转说。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属于不同类型产品,例如小麦在美国属于资本密集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属于劳动密集产品。(4)需求逆转说。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如果某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虽然具有优势,但本国消费又特别偏好该产品,出口方向就会发生逆转。(5)关税及贸易壁垒说。不能完全自由贸易,如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农产品出口,影响贸易结构。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劳动生产率说。美国劳动生产率是其他国家的3倍,如果实际35里昂惕夫里昂惕夫36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内容1、国际贸易的新变化

20世纪前半期,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并用于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的各种问题。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等一系列变化,使国际贸易理论面临挑战。

第二节新贸易理论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内容1、国际贸易的新变化第二37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和变化,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1)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2)大部分贸易是产业内贸易,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3)战后贸易的扩大绝大部分是在没有大规模的资源重新配置或收入分配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

这显然是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不相符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以求对新的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由此导致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和变382、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

在传统贸易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正是在这样的假定之上,当两国的生产函数和要素禀赋不同时,才会发生国际贸易。但这两个假定并不完全成立。

(1)规模收益不变假定不能成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分工的深化,规模收益不是不变,而是递增。这时,相对价格差异不再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基础。国际贸易并不是取决于比较优势,而是取决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国家化专业分工,即使没有价格差异,不同的国家也会进行贸易。(2)完全竞争假定不能成立。为寻求规模经济,产品出现差异化,形成竞争垄断的局面。竞争垄断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由于竞争不完全,价格差异与成本差异相脱离,原有的贸易基础发生改变,这样,不仅会在产业之间发生贸易,在产业内部也会发生贸易。2、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在传统贸易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393、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新贸易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1977年,狄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发表《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文中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消费多样化的两难选择模型。他们发现,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不存在比较优势,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则两国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从而产生后天的绝对优势,即动态比较优势。这一模型的发表,被视为新贸易理论的开端,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起因和决定贸易利益来源的另一个独立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即使在缺少偏好、技术和资源禀赋方面差异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可以引导各国开展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引入规模经济因素后,就打破了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贸易理论的重心由国家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克鲁格曼对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证明,提出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模型,即“新张伯伦模型”。克鲁格曼成为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3、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新贸易理论产生于20世纪740克鲁格曼克鲁格曼414、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新贸易理论最主要的内容,是将规模经济纳入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作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将贸易发生的背景由完全竞争转入不完全竞争,研究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贸易均衡。(1)规模经济的内涵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有两种表现形式:内部规模经济: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随整个行业大规模扩大而下降。

4、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新贸易理论最主要的内容,是将42例如:某行业由10家厂商组成,每家生产100件产品。

如果全行业的产出不变,但厂商由10家减少为5家,每家生产200件产品,若生产成本下降,则为内部规模经济。如果行业规模扩大一倍,增加为20家厂商,每家仍生产100件产品,但生产效率提高了,则为外部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增

报酬递增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要大于要素增加的比例。当生产过程是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报酬递增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在企业层次上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仍会出现产业层次上的报酬递增。例如:某行业由10家厂商组成,每家生产100件产品。43(3)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即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相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这就形成不完全竞争结构。(4)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内部规模经济导致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垄断竞争促使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引发倾销行为。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厂商的集聚,并引发动态收益递增,进而促进产业间贸易的发展。(3)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4)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44二、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有许多买者和卖者,没有任何人能左右市场,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只有少数厂家生产一种产品,厂商能够影响产品价格,如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厂商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制定者。在消费者眼中,各厂商的产品互有区别。在这种产品上,某一厂商具有垄断地位。

垄断竞争是指有许多厂商生产并出售相似但又具有差别的商品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这种市场中,既具有垄断的因素,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二、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竞争在45

垄断竞争的两个基本假设:(1)每个厂商均能生产与竞争者有差异的产品,也就是说它的顾客不会由于微小的价格差异去购买其他厂商的产品。产品差异确保在特有的产品上厂商拥有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竞争。(2)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即它不考虑自己的价格对其他厂商价格的影响。因此,即使厂商在现实中仍面临竞争,但它仍像一个垄断者进行决策。

垄断竞争的例子:汽车生产垄断竞争的两个基本假设:462、垄断厂商的成本与利润

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形是垄断,即整个行业只有一家厂商。(1)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与价格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这是因为它多销售一个单位的产品,必须降低所有单位产品(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的价格。

假定:Q为销量,P为价格

需求曲线

Q=A-B×P

边际收益

MR=P-Q/B

即P-MR=Q/B2、垄断厂商的成本与利润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形是垄断,47(2)垄断厂商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总是低于平均成本。这是因为按照规模经济的假定,厂商的产出越大,单位成本越低。而在平均成本递减时,边际成本总是低于平均成本。

假定:C为总成本,F为固定成本,c为边际成本

总成本C=F+c×Q

平均成本

AC=C/Q=F/Q+c(3)垄断厂商的均衡与垄断利润垄断厂商的均衡条件依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由于上述两个特性,在均衡状态时,垄断厂商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在图上,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为Qm,相对应的价格为Pm,垄断利润为(Pm-AC)×Qm(2)垄断厂商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48C/PQACDMCMRPmACQm垄断厂商均衡与垄断利润C/PQACDMCMRPmACQm垄断厂商均衡与垄断利润493、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利润一般很难维持,因为一个有超额利润的厂商必然会吸引竞争者的加入,使垄断利润消失。因此,完全垄断在现实中很少见。通常,具备内部规模经济特征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这样一种状态:几家厂商,每家均大到足以影响价格,但又没有一家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寡头垄断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但作为特例,垄断竞争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

垄断竞争模型也被称为“新张伯伦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的福利。3、垄断竞争模型垄断利润一般很难维持,因为一个有超额50(1)基本假设

若该行业产品需求越大和竞争对手的价格越高,则单个厂商的产品销售越大;若行业竞争者增多,自己的价格升高,则该厂商的销售量减少。

设Q为某厂商的销售量,S是行业的总销量,n是行业中的厂商数目,P是该厂商的产品价格,P是竞争者的平均价格,则

Q=S×[1/n-b(P-P)]

b为衡量各厂商市场份额对其定价的敏感性参数。

隐含结论:如果所有厂商制定相同的价格,则每家分享1/n的市场份额。价格高的厂商能得到较小的份额,价格低的厂商能得到较大的份额。(1)基本假设51(2)市场均衡假定行业的总销量S不受平均价格P的影响,即任何厂商赢得市场意味着别的厂商失去市场。当各厂商的价格一致时,各自的销量为S/n。还需要假定所有厂商是对称的,即各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成本函数完全一致。

1)厂商数与平均成本

AC=F/Q+c=n×F/S+c

表明:行业中的厂商越多,平均成本越高。因为厂商越多,每个厂商的产量就越少。(2)市场均衡522)厂商数与价格由

Q=A+B×P

用S/n+S×b×P代替A,用S×b代替B

Q=(S/n+S×b×P)-S×b×P

MR=P-Q/B

MR=P-Q/(S×b)

由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P-Q/(S×b)=c

P=c+Q/(S×b)

由于当所有厂商制定同样价格时,各自的销售量为Q=S/n,代入上式

P=c+1/(b×n)

表明:行业中的厂商越多,价格越低。2)厂商数与价格53成本C/价格P厂商数量nEAC3CP2,AC2AC1P3P1Pn1n2n3垄断竞争模型成本C/价格P厂商数量nEAC3CP2,AC2AC1P3P1544、垄断竞争与贸易以上模型表明,在垄断竞争行业中,厂商数和它们的定价受市场规模影响。在较大的市场中,通常会有更多的厂商,且每个厂商有更大的销售量,另外消费者获得更丰富的产品。

在封闭的经济中,一国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和其生产规模受到该国的市场规模限制。但如果是开放的经济,通过国际贸易,就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可以在更大范围从事某种产品的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这样,即使国与国之间没有技术上的差别,贸易仍为互利性的生产提供了机会。

4、垄断竞争与贸易以上模型表明,在垄断竞争行业中,厂55成本C/价格P厂商数量nC1P2P1Pn1n2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C2成本C/价格P厂商数量nC1P2P1Pn1n2垄断竞争与国际56一个在一体化市场中获利的例子:假定汽车生产是一个垄断竞争行业,任何一家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为

Q=S×[1/n-(1/3000)×(P-P)

所有固定成本

F=750000000元

单位边际成本

c=5000元总成本C=750000000+(5000×Q)平均成本AC=(750000000/Q)+5000

假定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本国汽车销量为90万辆,外国销量为160万辆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长期均衡点为

P=AC一个在一体化市场中获利的例子:假定汽车生产是一个垄断57

没有贸易时:

本国:n1=6家,Q1=900000辆,P1=10000元外国:n2=8家,Q2=1600000辆,P2=8750元

如果进行贸易:

市场总规模为250万辆

n3=10家,Q3=250000辆,P3=8000元

很显然,所有人都从市场一体化市场中得到好处:厂商有更多的产出,产品价格更低,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为实现一体化的好处,各国必须参与国际贸易,以实现规模经济。没有贸易时:58价格(万元)厂商数量(个)432123456789101112CP本国价格(万元)厂商数量(个)4321234567891011159价格(万元)厂商数量(个)432123456789101112CP外国价格(万元)厂商数量(个)4321234567891011160价格(万元)厂商数量(个)432123456789101112CP一体化市场价格(万元)厂商数量(个)43212345678910111615、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指某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而言。产业间贸易(如汽车换粮食)反映出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如汽车换汽车)不反映比较优势,因此无法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来解释。目前,有约1/4的世界贸易由产业内部的双向贸易构成,在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大量的工业制造品的贸易。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及资本和技术工人的资源储备上已十分相似,因此在某一产业内部已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不是产业内贸易是原因。

5、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某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62

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额/总贸易额1993年美国工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规律:技术性强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这些产品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特性;技术性差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低,这些行业不具有规模经济特性。

产业内贸易可以从规模经济中得到解释。规模经济导致不完全竞争。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生产所有的产品,而是生产有差异的产品。而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会促进两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无机化工产品能源设备电气设备有机化工产品药品医疗设备办公设备通讯器材运输机械钢铁服装制鞋0.990.970.960.910.860.810.690.650.430.270.00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额/总贸易额规律:技63

产业内贸易的多少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若两个国家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类似,产业间贸易就会很少,而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若两国之间资本/劳动比率相差很大,则产业间贸易占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较少发生。

产业内贸易可以让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

例如前面的例子,通过产业内贸易,汽车的品种由原来的6种和8种增加到10种,平均成本和汽车价格从10000元和8750元下降到8000元。

一个产业内贸易的实例:1964年北美汽车贸易协定

1962年,加拿大出口汽车产品价值1600万美元,进口亿元。汽车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约低30%。

签订协定后,1968年,加拿大出口汽车产品24亿美元,进口29亿美元。劳动生产率与美国几乎不相上下。产业内贸易的多少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若两个国家资64四、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外部规模经济也会导致国际贸易,但作用的机理与内部规模经济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外部规模经济实际上是外部经济的体现。在外部规模经济的情形下,单个厂商的规模可能很小,但整个行业的规模则在不断扩大,形成一种行业聚集倾向。即同一行业的厂商在某一地理位置上聚集,形成所谓的“行业地区”现象。例如;美国加州的“硅谷”半导体工业、纽约的投资银行业、好莱坞的电影娱乐业。四、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外部规65

导致行业聚集的原因在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具体表现在:(1)专业化供应商

行业聚集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工,形成专业化的供应商网络。厂商可以专注于某一种产品,甚至某道工序的生产。(2)劳动力市场共享

行业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技术的工人创造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厂商更容易得到所需的劳动力,工人更容易找到工作。(3)知识外溢行业的聚集增加了相互的联系和交流,更容易学习、模仿他人的经验,强化知识外溢效应。导致行业聚集的原因在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具体表现在:662、外部规模经济模型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使一个行业规模报酬递增,但一个国家很难在一个行业内集中大量的公司。解决的办法是进行国际分工,不同的行业向不同的国家聚集,然后相互交换产品。这样,各国都从这种分工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中获益。假定: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个部门:X和Y(两种产品X和Y)。其中,部门X存在外部规模经济,部门Y规模报酬不变。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消费偏好、市场规模相同,即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相同,不存在比较优势。2、外部规模经济模型外部规模经济可以使一个行业规模报67(1)封闭经济下的均衡由于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TT’不是凸的,而是凹的,表明机会成本递减。相对价格线PW(PX/PY)不是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而是相交。这是因为部门X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部门X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均衡状态为E,社会福利水平以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无差异曲线Ⅰ表示,表明在封闭经济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福利水平。(1)封闭经济下的均衡68YXTT'ⅠPWE封闭经济下的均衡YXTT'ⅠPWE封闭经济下的均衡69(2)开放经济下的均衡开放条件下,两国出现分工,本国专门生产X,外国专门生产Y。由于X生产存在外部规模经济,一国生产要比两国都生产可以得到更多的X产出,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凸起至直线TT'。

TT'同时也是开放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线PW',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重合。此时的均衡状态为E',社会福利水平达到无差异曲线Ⅱ,表明在开放经济下两国的福利水平都比封闭经济增加。(2)开放经济下的均衡70YXTT'ⅠⅡPWEE'开放经济下的均衡YXTT'ⅠⅡPWEE'开放经济下的均衡71(3)市场规模不同时的均衡

上述模型实际上假定两国的市场规模相同,但实际上两国的市场规模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两国市场规模不同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线PW的斜率将会发生改变,出现两条相对价格曲线:PW1和PW2。两条相对价格曲线分别与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出现两个均衡点E1和E2。这意味着两国在社会分工中得到的福利水平不同,本国的福利水平要优于外国的福利水平。在两国市场规模不同的情况下,通常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生产不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Y。(3)市场规模不同时的均衡72YXTT'ⅠⅡPW1E2市场规模不同时的贸易均衡PW2E1YXTT'ⅠⅡPW1E2市场规模不同时的贸易均衡PW2E1733、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格局

上述模型只说明了外部经济的存在会出现分工,但没有说明会怎样分工。实际上,在两国禀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个国家既可以生产X,也可以生产Y。至于最后的贸易格局的形成,可能完全由历史的和偶然的因素所决定。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最先生产这种产品的国家最容易形成规模,而大规模生产又使其成本较低,较低的成本又使其能够进一步扩大规模。这一循环使贸易格局被“锁定”。即使在别的国家出现更廉价地生产这种产品的可能性时,这种贸易格局仍可能会继续维持下去。

3、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格局上述模型只说明了外部经济的74一个关于手表生产的例子:

瑞士是历史形成的专业化手表生产国,其生产成本用ACS表示。D代表世界手表需求,交点E1为瑞士手表生产的均衡点,产量Q1,价格为P1。

现在泰国也开始生产手表,而且也具有满足世界手表需求的能力。由于泰国的工资比瑞士低,因此,泰国的生产成本线ACT在瑞士的生产成本线ACS之下,即在任何给定的条件下,泰国都能够生产出比瑞士便宜的手表。如果泰国能够占领世界市场,均衡点就会由E1移至E2,相应的价格由P1移至P2,产量由Q1移至Q2。问题是泰国从未生产过手表,即产量Q=0,这时的成本为C0。C0高于瑞士的价格P1。因此,尽管泰国具有潜在的成本优势,但由于瑞士手表工业的先期建立形成的“先行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使瑞士依然能够保持自己在世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一个关于手表生产的例子:75产量/需求量DQ1ACSP2E2E1先行优势与锁定ACTQ2P1C0价格/成本产量/需求量DQ1ACSP2E2E1先行优势与锁定ACTQ2764、外部经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外部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锁定效应,有时会导致不利的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模式,对一国的福利产生不利的影响。

还以泰国为例。原先的均衡点为E1,泰国不生产手表,以P1的价格购买瑞士手表。假如,泰国不与瑞士进行手表贸易,于是泰国就有了泰国手表需求曲线DT。泰国自己生产手表供应本国需求,均衡点为E2,价格为P2。但由于瑞士的先行优势,使泰国的P2价格无法实现。这就意味着,贸易使泰国的福利水平降低。

为此,泰国就有可能采取措施,保护其手表工业,以改善本国的福利水平。

4、外部经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外部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锁77产量/需求量DACSP2E2E1外部经济与锁定对社会福利的影响ACTP1C0价格/成本DT产量/需求量DACSP2E2E1外部经济与锁定对社会福利的影78第三节知识要素禀赋一、知识与知识要素禀赋的界定1、知识的概念及类型所谓知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实践中,通过学习、探索、发现和感悟到的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从不同角度,知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1)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科学知识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知识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有价值的技能和方法。(2)技术性知识与制度性知识技术性知识主要指影响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与产品质量的知识。制度性知识则包括微观经济组织知识,如企业组织管理知识和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知识,如金融制度、税收制度、外贸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第三节知识要素禀赋一、知识与知识要素禀赋的界定1、知识的792、知识要素禀赋的内涵经济学所言禀赋,是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类型、数量及特质。一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可以分为物质禀赋和非物质禀赋:(1)物质禀赋物质禀赋,是指一国经济赖以运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构成和丰裕度,如土地、资源、资本、劳动力等。(2)非物质禀赋非物质禀赋,是指一国经济赖以运行、发展的知识要素的构成和丰裕度,如科技禀赋、制度禀赋等。2、知识要素禀赋的内涵经济学所言禀赋,是指一国拥有的803、知识要素禀赋的引入(1)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缺陷H-O模型最重要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一个知识要素,也就是说忽视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在一个国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变动中的作用,从而使该模型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难以完全解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所有实践。

(2)引入知识要素禀赋的意义传统贸易理论只考虑劳动力和资本要素,而任何经济活动除了这两个要素外还需要第三个要素:知识。在绝对意义上,如果不存在任何知识,即知识的存量为0,即使有再多的劳动力和资本,也不可能有任何产出。在贸易模型中引入知识要素禀赋,将更加完整、准确地反映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特别是对网络经济下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3、知识要素禀赋的引入(1)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缺陷(2)引813、知识要素禀赋的形成(1)知识内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干中学。(2)知识外溢通过向其他国家的学习、模仿,实行技术引进。4、知识要素禀赋效应(1)分工专业化效应(2)规模经济效应(3)范围经济效应3、知识要素禀赋的形成(1)知识内生4、知识要素禀赋效应(182在贸易模型中引入知识要素后,对于某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原因,除了可以是在资本或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外,还可以是在知识要素上的比较优势。与其他要素一样,知识要素禀赋的差异同样可以导致成本的差异和价格的差异,因而也同样能够导致国际分工与贸易。三、知识要素禀赋与国际分工与贸易1、基于知识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2、知识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形成新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与非知识密集型产品分工,包括:(1)不同类型产品分工:表现在高技术产品与低技术产品之间的分工,新技术产品与旧技术产品之间的分工。(2)同一类型产品分工:表现在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之间的分工,核心零部件与一般零部件之间的分工。在贸易模型中引入知识要素后,对于某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832、知识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不同要素的比较优势导致不同类型的贸易:(1)物质(资本、劳动)禀赋差异:产业间贸易(2)非物质(知识、技术)禀赋差异:产业内贸易要素禀赋差异与贸易类型相同要素不同要素比较优势类型贸易类型1资本、劳动、知识——产业内贸易2知识资本、劳动H-O优势产业间贸易3—资本、劳动、知识H-O优势产业间贸易技术优势产业内贸易4资本、劳动知识技术优势产业内贸易2、知识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要素的比较优势导84第四节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一、网络经济中国际分工的演化1、网络经济中虚拟企业的出现国际贸易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仅带来了贸易方式的重大革命,同时还导致了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依托于网络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通过非资本参与型的自发协议而联结成的信息网络,这就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使跨国公司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跨国公司的所有生产环节都被纳入现代信息网络,利用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直观的生产协调。这不仅淡化了公司活动的地域边界,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公司的经营资源和经营能力,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长,也带来了国际贸易总体规模的扩大,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第四节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一、网络经济中国际分工的演化1852、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化的转变

国际贸易中虚拟企业的出现,形成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企业网络组织。而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反过来又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形式,由垂直一体化分工逐步转变为垂直分离化分工。

垂直一体化,是指具有投入产出关系的相邻几个生产阶段或企业合为一体的过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的完全一体化,二是交易的完全内部化。垂直一体化与垂直分离化都属于产业内分工,即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和工序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产。

区别:如果这种分工是在一个一体化组织内进行,各种中间产品的交易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即为垂直一体化。如果这种分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些生产环节外包给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即为垂直分离化。2、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化的转变国际贸易中虚拟企业的出86二、垂直分离化的机理分析1、垂直分离化的交易费用分析(1)寻找合作者的成本

这与中间产品市场规模有关。中间产品生产商越多,最终产品生产商越容易找到合适的中间产品生产商,搜寻成本越低。(2)签约成本

这与中间产品生产商与最终产品生产商之间技术差距有关。技术差距越大,中间产品生产商的的投入就越多,越容易被锁定,签约成本就越高。

显然,只有当垂直分离化的交易费用低于垂直一体化的交易费用时,垂直分离化才有可能代替垂直一体化。因此,当中间产品生产商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同时中间产品生产商的技术水平与最终产品生产商相互接近时,垂直分离化分工才会使交易费用降低,垂直分离化才会发展。二、垂直分离化的机理分析1、垂直分离化的交易费用分析(1)寻874、垂直分离化的收益分析垂直分离化的前提是能够为合作的双方都带来更多的利益。

对于实行垂直分离化的企业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外包扩大生产规模,从规模经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它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集中力量进行高附加值环节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收益增加。

对于加入垂直分离化体系的企业来说,它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获得更多的利益。尽管专门生产低附加值的环节生产,可能降低其单位产品的收益率,但由于突破了原来生产边界的限制,生产的规模扩大,使其收益也通过分工而增加。

假定:有两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企业的技术禀赋不同,生产的产量与收益不同。4、垂直分离化的收益分析垂直分离化的前提是能够为合作88RQR1Q1Q2没有分工的收益生产全部产品收益R2RQR1Q1Q2没有分工的收益生产全部产品收益R289RQ生产最终产品收益生产中间产品收益R1Q1Q2垂直分离化分工后的收益生产全部产品收益R1’R2’R2Q1+Q2RQ生产最终产品收益生产中间产品收益R1Q1Q2垂直分离化分90三、网络经济中垂直分离化的原因

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信息可以快速在各主体间流动,并对交易流程用电子程序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交易环节,这就为国际间更深入的分工和垂直分离创造了条件。

在网络经济中,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大大缩短,大规模投资风险加大,为适应这一变化,分散投资风险和对市场快速反应,企业通过分离化分工来加速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速度,化解大规模投资的风险。企业组织出现了垂直分离和水平分离的现象。1、交易效率的提高2、投资风险的加大如果采取的是一体化分工,网络外部性内化为内部效应,并因契约关系的固化而消失。而在分离化分工形式下,网络化组织之间的外部性能够得到体现,通过知识外溢、干中学效应,使双方都得到额外的收益。3、网络效应的凸显三、网络经济中垂直分离化的原因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信息91四、网络经济对国际分工的影响1、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生产国际化的推进,发达国家将重化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生产制成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农产品、矿产品的垂直型分工,发展到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即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为主的新阶段。2、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发展随着国际交换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产品生产工艺更加复杂化以及产品技术和质量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更高水平上的生产专业化分工,实现同一产业部门内部在国际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促使了原来产业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则更多地表现为以要素为边界的分工。四、网络经济对国际分工的影响1、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923、从企业间分工向企业内分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主体就由国家转变为跨国公司,国际分工的对象也由最终产品转变为最终产品的不同价值增值环节。同时,原来由市场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开始逐步过渡到由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分工日益重要的协调者和组织者。4、从制造业分工向服务业分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原有的服务业不可贸易的性质发生改变,服务业只能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被打破,服务业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形式,大大推动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国际分工发展新趋势。3、从企业间分工向企业内分工发展93第五节网络经济中的国际贸易一、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早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开始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形成新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可以视为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与第一次全球化所不同,这一次是在经济规律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不仅发达国家热衷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出对全球化的渴望,并努力加入到全球化的过程,使全球化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第五节网络经济中的国际贸易一、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1、经942、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1)经济原因

全球不同地区存在“区位差异”,商品和要素价格不同,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和全球配置,可以产生更大的利润。为谋求更大的利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2)技术原因

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本降低,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企业远距离控制和运作的成本,扩大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半径,使更多的企业有可能进行全球化的扩张和国际化的经营。(3)制度原因

经过历史的检验,市场经济体制被公认为目前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一些原来非市场经济国家以各种途径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世界各国在经济体制上趋向一致。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共同的国际经济规则形成,为全球化扫清了制度障碍。2、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1)经济原因95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自由化

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自由化程度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兴起,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等。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促使了国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

2000年,全球GDP增长4.7%,贸易量增长10%。2001年全球GDP增长4.2%,贸易量增长7.8%。(2)生产全球化

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力量,将其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形成全球生产体系,各国的经济依赖增强,生产联系对经济的影响大大超过了贸易本身的影响。

目前,全球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跨国公司的GDP占世界40%,贸易额占世界60%。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自由化96(3)金融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国际资本流动增大,促进了金融国际化的发展。由于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加速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资本流动已超越了主权国家的监控能力。

1980年,全球资本交易量为5万亿美元,2000年为80万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5%,大大超过世界GDP和贸易的增长。(4)科技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1985年,全球国际技术贸易总额为500亿美元,1990年1200亿美元,1995年2600亿美元,到2000年则激增至5000亿美元,平均每10年翻一番,其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货物贸易,而且也快于一般的服务贸易。(3)金融全球化974、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1)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更加频繁,交易的规模扩大,要求对技术与管理进行改进,以降低交易费用,这就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与管理的创新,如无纸贸易、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更加容易实现,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促使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改变,如分离化分工、产业内分工、价值链分工等,从而又推动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1)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98(2)基于交易费用的经济全球化分析

网络经济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来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通常的贸易模型没有考虑交易费用,即假定交易费用为0。但事实上交易费用是存在的,它包括:

1)因地域和空间上的距离引起的运输、通信方面的成本

2)因文化背景、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差异引起的成本

3)因限制性贸易政策引起的成本交易费用将影响贸易的规模。因为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交易费用要加入到国际交换价格中,从而改变贸易的均衡条件,使贸易量降低,并使福利水平下降。但反过来,在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如果降低交易费用,则会使贸易的规模扩大,促使福利水平提高。

这就从理论上说明网络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2)基于交易费用的经济全球化分析99YXE1交易费用与贸易规模E2U1U2D2D1S1S2PW+TCPWYXE1交易费用与贸易规模E2U1U2D2D1S1S2PW100

说明:

没有交易费用时,国际交换价格为PW,均衡点为S1,本国福利为U1,贸易三角形为S1D1E1。出现交易费用TC,国际交换价格为PW+TC,均衡点为S2,本国福利为U2,贸易三角形为S2D2E2

△S2D2E2<△S1D2E1U2<U1

表明:贸易量减少,福利水平下降。反过来,交易费用减少,则贸易规模扩大。说明:1011、网络经济中的知识禀赋差异

将要素禀赋理论扩展,把知识也作为一种要素,并假定各国在知识禀赋条件上存在差异,同时将产品分为高知识(技术)密集产品(工序)和低知识(技术)密集产品(工序)。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方法,在知识禀赋不同的情况下,高知识密集产品与低知识密集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不同。如果两国各自生产所有的产品,所得到的福利水平较低。如果这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知识禀赋高的国家生产高知识密集产品,知识禀赋低的国家生产低技术密集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可以使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二、知识禀赋差异与动态比较优势1、网络经济中的知识禀赋差异将要素禀赋理论扩展,把知102高技术禀赋国家ⅠⅡPW1E2技术禀赋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PW2E1低技术禀赋国家高技术禀赋国家ⅠⅡPW1E2技术禀赋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PW2103

但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技术要素的报酬递增,而非技术要素的报酬递减。这样,低技术禀赋国家从分工和贸易中得到的利益要大大低于高技术禀赋国家从分工和贸易中得到的收益。这样的结果,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拉大。这种情况,被一些学者称为“比较优势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按照这一观点,如果单纯按照要素禀赋,尤其是知识禀赋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将使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局面难以得到改变。

但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技术要素的报酬递增,而非技1042、网络经济中的动态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是建立在静态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即认为比较优势条件是外生的和不变的。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内生的和变化的,即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来改变其禀赋条件,培育出自己的优势。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扶持,以降低其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利用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就会形成优势,并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动态比较优势战略不是限制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而是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和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国际贸易和分工来获得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并借助于国际贸易和分工来提高自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2、网络经济中的动态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理论是建立105三、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网络经济对贸易环境的影响

(1)商务活动的虚拟化网络经济改变了在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商务活动场所,市场从一个现实的空间转化到一个虚拟的空间中,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贸易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了一个统一的交易空间,极大的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地域和范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信息资源的共享化网络经济减少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的限制,实现了资源的跨国传递和信息共享,减少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市场发展的盲目性,削弱了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国际市场垄断行为,更好地实现了国际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三、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网络经济对贸易环境的影响1062、网络经济对贸易结构的影响(1)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因而网络经济的出现必然带来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自80年代初以来,服务贸易年增长率为5%,高于商品贸易2.5%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日本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2)技术密集产品贸易增长快于劳动密集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密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技术密集产品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20%,上升为90年代的30%以上。1986年,美国出口占第一位的产品是飞机,1996年,出口第一位的产品是电脑芯片。2、网络经济对贸易结构的影响(1)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107(3)技术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技术密集产品的贸易增加,而且技术本身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并且其贸易额也以极快的速度增长。

1985年,世界技术贸易总额为500亿美元,1989年为1100亿美元,1995年为2600亿美元,2000年为5000亿美元。平均每5年翻一番。(4)软技术贸易的地位不断增强软技术,指专利、许可证、技术标准、管理知识、科技情报等。与一般的技术相比,软技术更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技术的输入国难以进行模仿,使技术输出国可以获得长期的贸易利益。目前,发达国家由一般的技术出口,转向软技术出口,软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不断的增强。在发达国家,软技术出口占所有技术转让的80%。(3)技术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1083、网络经济对贸易方式的影响

网络经济中贸易方式最显著的特征是电子商务的兴起。

从宏观上看,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的又一次革命,通过电子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秩序,它不仅涉及电子技术本身,而且涉及到诸如金融、税务、教育等社会其他层面。从微观上看,电子商务是指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的实体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商业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为企业架设了快捷、高效、直接的流通渠道,企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信息。

电子商务模式有效地克服阻碍贸易国际化发展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为贸易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电子商务为贸易的国际化创造了低成本的运营环境(2)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标准化的运行模式(3)电子商务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与消费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3、网络经济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网络经济中贸易方式最显著109思考题:1.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由什么重大区别?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什么是内部规模经济?其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是什么?3.什么是外部规模经济?其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是什么?4.什么是垂直一体化?什么是垂直分离化?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5.垂直分离化的前提是什么?产生垂直分离化分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为什么说垂直分离化分工可以给交易的双方都带来更多的利益?7.应如何认识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8.应如何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