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塑料包材的化妆品安全性隐患_第1页
来自塑料包材的化妆品安全性隐患_第2页
来自塑料包材的化妆品安全性隐患_第3页
来自塑料包材的化妆品安全性隐患_第4页
来自塑料包材的化妆品安全性隐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来自塑料包材的化妆品安全性隐患张太军;张毅李涛;程双印;陈岱宜;谢付凤;杨盼盼【摘要】塑料内常含有残留单体、添加剂、低聚体、加工助剂等化学物,在其与产品接触过程中可能发生迁移而污染产品,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介绍了来自塑料包装材料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迁移物及其危害,讨论了迁移的理论基础以及迁移过程的预测模型.指出了对包装材料安全监管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监管和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及化妆品生产企业确定包装材料时应该关注的重点.%Plasticiswidelyusedforpackagingofpersonalcareproductsduetoitsexcellentpropertiesandlowprice.However,plasticusuallycontainsresidualmonomers,additives,oligomers,andprocessingaids,etc.,whichmaymigratefromthepackagetotheproducts.Thesesubstanceshavepotentialhazardtothesafetyofpersonalcareproductsandpublichealth.However,theseissueshavenotyetattractedwidespreadconcernsnowadays.Thispaperrevieweddifferentkindsofresidualmonomers,additives,oligomerswhichwereusedinpackagingmaterials.Thefactorsaffectingtheirmigrationandtheoreticalpredictionmodelsareintroducedaswell.【期刊名称】《香料香精化妆品》【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7页(P38-44)【关键词】迁移;有害迁移物;塑料包装;化妆品【作者】张太军涨毅李涛;程双印;陈岱宜;谢付凤;杨盼盼【作者单位】广东名臣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34;广东名臣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34;广东名臣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34;广东名臣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34;广东名臣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34;广东名臣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34;广东名臣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834【正文语种】中文当前,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但包装材料尤其塑料包装材料对化妆品安全性的影响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中也仅有一句话涉及,即“化妆品的直接接触容器材料必须无毒,不得含有或释放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由于化妆品塑料包装材料有着特殊的性能、广泛的应用以及复杂的组分,其安全隐患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①化妆品的剂型多样,成分各异,既包括一般水基型、全油的,比如卸妆油、口红、按摩油;还包括高溶剂含量的,比如指甲油、洗甲水、香水,也包括一些油包水的剂型等。②塑料包装材料本身由各种分子量的高分子材料和各种改性添加剂在特定条件下混合而成,材料的来源复杂,成分复杂,工艺手段和工艺过程复杂。③目前化妆品包装材料生产厂家基本不了解化妆品领域的法规,安全意识淡薄。从目前国内外的报道来看,塑料包装材料的危害主要是材料内部残留的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的迁移与溶出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刘扬眉等人[1]总结过化妆品包装材料有毒有害迁移物质,但没有提出迁移的机理。本文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从有害迁移物的来源、发生迁移的理论基础、预测迁移过程的模型方面做了一些探讨,进而指出了未来对包装材料安全监管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监管和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化妆品生产企业确定包装材料时应该关注的重点。1有害迁移物的来源1.1加工助剂带来的隐患为了改良塑料包装材料,人们在制作包装材料时常常会添加大量的添加剂。这类助剂与高分子材料之间大部分并没有形成化学键,而是以混合、混溶的方式共存,因而这些化学添加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向内容物中迁移溶出的问题。由于某些添加剂或者添加剂降解物对人体具有一定毒性,因此未经安全论证的某些加工助剂就可能成为包装材料的安全隐患。常用的加工助剂有:增塑剂、稳定剂、着色剂、抗氧化剂、抗静剂等,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安全隐患。1.1.1增塑剂在所有改善塑料包装材料性能的添加剂中,增塑剂的卫生安全性倍受关注,特别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这类化合物因能增大产品的可塑性和柔韧性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各类塑料材料的加工性能,也使得各种塑料材料可以有更加广泛的使用领域。它具有种类多、难以降解、生物富集性强等特点,是一类具有雌激素功能的化学物质,已被证明对人体具有生殖和发育毒性、诱变性和致癌性等[2]。在塑料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与聚烯烃类塑料分子是相溶的,两者间并没有严格的化学结合键,所以含有这类增塑剂的塑料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盛装含油量高或含溶剂量高的化妆品时,非常容易从塑料中迁移到化妆品中来,成为化妆品的安全隐患。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所长厉曙光教授在其科研报告《食用油及其加热产物中酞酸酯类增塑剂的分析》中指出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中都含有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妆品中卸妆油、按摩油、口红、唇膏等的主要成分与食用调和油成分近似,与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互溶性都非常好,导致增塑剂不可避免地会进入这类化妆品中,形成对化妆品的污染。因此,对于化妆品的包装材料,尤其是含油高、含溶剂型的化妆品应该高度重视包装材料中增塑剂的种类和含量,加大检测力度,确保其安全性。1.1.2稳定剂稳定剂主要分为光稳定剂、抗氧剂和热稳定剂等,是除增塑剂夕卜塑料制品中使用最多的添加剂。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合成高分子材料在使用环境下,都会因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光、氧、热等的作用而遭到破坏,丧失物理机械性能,其中尤其以光和氧的损害最为严重。光稳定剂中常用的有光屏蔽剂、紫外吸收剂、猝灭剂和自由基捕获剂。其中受阻胺类光稳定剂属于自由基捕获剂,是一类具有空间位阻的有机胺类化合物。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也是当今性能最优异的光稳定剂,可有效提高聚合物抗紫外线和抗Y辐射线的性能。其光稳定效果是传统吸收型光稳定剂的2~4倍,而且无毒、无色,原料易得,合成简便,是目前光稳定剂的主流产品。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光稳定剂还有紫外线吸收剂。依照化学结构可以将紫外线吸收剂分为5类:水杨酸酯类、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三嗪类、取代丙烯腈类。一些研究表明,部分紫外线吸收剂是有毒有害的。例如,匈牙利的Sotonyi等人[3]研究认为光稳定剂Tinuvin770能使老鼠产生心脏中毒;日本的Kawamura研究小组[4]通过研究发现紫外线吸收剂具有雌激素活性,并且它们的雌激素活性强于双酚A;P.Perlstein等人[5]研究发现聚胺类物质(HALS)如Tinuvin622和Chimasorb944等常被用作聚烯烃中的光稳定剂,该稳定剂及其单体均被发现迁移入包装的内容物中。但我国目前仅在食品用包装容器国家标准GB9685-2008中对这些紫外光稳定剂作了最大使用量和特定迁移量的限制,而没有检测标准。事实上化妆品中许多成分,比如卸妆油中的异构烷烃、按摩油中的轻质油脂,对这些光稳定剂来说都有很好的溶解性,对包装材料内壁浅层的光稳定剂具有一定的萃取迁移作用,尤其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情况会进一步加重。这给这类物质的监管带来了不便。因此,必须加快这类物质的检测方法标准的研制。暴露在紫外线和空气中的塑料会通过氧化反应逐渐分解。为稳定塑料物化性质,人们在聚合体中通常要加入抗氧化剂。由于抗氧化剂与塑料基体相比,更易被氧化,因此能起到缓解塑料氧化过程的目的。总体说来,大多数抗氧化剂无毒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效果。但一些苯基取代的亚磷酸酯被认为具有一定毒性。其中一些三元取代的衍生物比一元取代和二元取代的衍生物的毒性更强[6],例如三苯基亚磷酸酯是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而一羟基、二羟基苯甲酮和苯并三唑衍生物的毒性并不强,但他们可能的基因效应却仍在研究当中。因此,只有当包装材料不直接与化妆品接触时,材料中才允许使用这些抗氧化剂。Bucherl等人[7]研究了采用SFC耦连超临界液体萃取和质谱系统测定包装材料中的抗氧化剂和光稳定剂的快速分析法。热稳定剂是除增塑剂夕卜在塑料制品中用得最多的添加剂,主要品种有铅盐类、有机锡、金属皂类、复合稳定剂和有机助剂等。用得较多的有抗氧剂-264、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亚磷酸三苯酯(TPP)、亚磷酸三壬基苯酯(TNP)等。环氧化的植物油如大豆油等也被大量用作塑料包装材料的热稳定剂、润滑剂和增塑剂等。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和聚苯乙烯等材料通常含有0.1%~27%不等的环氧化植物油[8],由于环氧化植物油中残留的乙烯氧化物毒性极强,因此环氧化植物油的纯度将直接影响其相对于化妆品安全的毒性程度。通常分子量越大(即溶解性越小),毒性越弱。1.1.3润滑剂脂肪酰胺常作为润滑剂用于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包装材料中。它使材料表面光滑,不互相粘连,可减少静电干扰等。尽管这类化合物的毒性数据尚待观察,但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它们从塑料制品向化妆品液体的扩散问题,比如制袋、挤复工序中的爽滑喷粉。这些包装材料在与化妆品的接触过程中迁移到化妆品中,带来一些安全隐患。1.2塑料中的单体和低聚物带来的隐患1.2.1苯乙烯虽然聚苯乙烯的急性毒性并不高,苯乙烯单体却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抑制大鼠生育,使肝、肾重量减轻,并且苯乙烯单体容易被氧化生成一种能诱导有机体突变的化合物——苯基环氧乙烷。许多国家对聚苯乙烯包装材料中的苯乙烯单体含量作了限量规定,如我国规定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的含量不能超过0.5%[5],美国规定接触脂肪食品的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含量在5000mg/kg以下,其他食品包装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含量在10000mg/kg以下。但是它的代谢产物苯基环氧乙烷是一种能诱导有机体突变的化合物[9-10],另夕卜苯乙烯在酸奶中浓度达到200~500mg/kg和在水中浓度达到40~730mg/kg即可影响人的感觉性能[11-12]。其安全隐患值得关注。1.2.2氯乙烯氯乙烯单体毒性很强,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人体四肢血管收缩而产生疼痛感,同时还具有致癌和致畸效应。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指出残存在PVC中的氯乙烯在经口摄取后有致癌的可能,因而禁止PVC制品作为食品包装材料。我国目前也禁止将聚氯乙烯用于食品包装。近来,有学者对氯乙烯单体的四聚物的迁移研究进行了报道[13]。尽管这些低聚体的分子结构和氯乙烯单体的分子结构不同,不会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由于这些低聚体是有机氯化合物,关注它们的扩散迁移特性仍然十分必要。因此要对它在聚氯乙烯包装中的含量进行严格限制。可以采用正己烷作为萃取剂从包装材料和饮料中萃取这些低聚体,然后采用带俘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进行分析。1.2.3双酚入二环氧甘油醚双酚A类型的环氧树脂,例如双酚A二环氧甘油醚(BADGE)是制造环氧树脂的原材料。这些环氧化合物的毒性程度取决于未反应的环氧基团的浓度,环氧树脂广泛用作容器内壁和储存管道涂料,因此必须有效控制环氧树脂中未反应的环氧基团的浓度以防其迁移到化妆品中。在过去的十年里,BADGE和相关的低聚体大部分通过使用UV检测器的液相色谱进行检测[14],然而,使用质谱检测器[15-16]不仅能够对BADGE进行高灵敏度测定,而且可以检测非常低含量的情况。双酚A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工业化合物之一,是制造包括婴儿奶瓶、水瓶、其他食品和饮料容器等坚硬和透明聚碳酸酯塑料的关键物质,能增加塑料包装材料的透明度。双酚A被认为是具有雌激素功能的化合物[17]。日前德国歌德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被广泛使用的塑料瓶装矿泉水很不安全,因为塑料瓶中的双酚A会渗透到瓶里的水中,饮用后会给人体带来危害。我国目前仅实施了食品模拟物中双酚A的检测方法标准。1.2.4异氰酸酯在包装行业中,异氰酸酯被用于制作聚亚胺包装材料和粘合剂。由于异氰酸酯是一种有毒化合物,对健康的危害也有相关文献详细论述[18-19],因此,欧盟对其在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和塑料制品生产中的使用做出了相关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塑料制品中异氰酸酯残留物的含量不得高于1.0mg/kg(以-NCO-计)。目前有12种异氰酸酯被允许用于制作食品包装材料。1.2.5对苯二甲酸酯低聚体聚对苯二甲酸酯(PET)是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或二甲基对苯二甲酸的共聚物,常被用作化妆品的包装材料。由于PET在220°C高温下不会受热变形,故也用于制造微波炉烹调和传统烹调使用的盘子、碟子等。但PET含有二聚到五聚的少量低分子低聚体。根据PET种类的不同,这些环状化合物的含量为0.06%~1.0%不等。研究表明PET瓶体每100g材料中含有316-412mg的三聚体。高压液相色谱被用作测定PET中低聚体的含量[20]。Castle等人提出了先将亲油提取液中所有的低聚体转化成单体对苯二酸,然后用GC/MS离子检测模式进行分析检测,这一方法的缺点是这些低聚体和材料中所有其他单体一起被检出,无法准确测定单体和低聚体的含量[21-22]。其安全性值得关注。1.3油墨带来的安全隐患1.3.1苯类溶剂残留塑料复合膜生产中涉及到的溶剂主要包括乙醇、乙酸丁酯以及苯系溶剂等十几种溶剂。按工艺要求,这些溶剂在生产过程中都应被挥发掉,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原因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溶剂没有被完全挥发,即所谓的〃残留溶剂”。这些残留溶剂大多有很强的毒性,尤其是苯类溶剂残留,具有致癌性,毒性很大。目前苯系物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异丙苯和苯乙烯等。而目前在复合包装袋上印刷的油墨,大多是含甲苯、二甲苯的有机溶剂型凹印油墨。这些油墨要用含有甲苯的混合溶剂来稀释。由于在印刷过程中苯类溶剂挥发不完全,有可能造成苯类物质在包装材料中残留,从而会污染内容物,对人体造成危害。我国目前仍以苯类油墨为主,而欧美发达国家以无苯油墨为主。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仍会悄悄使用大量甲苯,这些恰好是溶剂残留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内容物安全造成极大隐患。Komolpraset等人指出苯可以从被污染的PET瓶表面扩散至化妆品中[23]。1994年,英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塑料包装中苯的含量及其扩散特性进行了研究[24]。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是苯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25]。Rish和Hotchkiss开发出一种用于测定微波炉在烹调过程中食品包装材料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26]。他们设计了一套用于低温捕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封闭系统,这个低温捕集管中填充有玻璃丝,有利于对挥发性物质的捕集,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通过吹扫捕集后,采用GC/MS方法对这些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1.3.2复合用胶粘剂对化妆品安全性的影响胶粘剂中的游离单体以及在高温时裂解下来的低分子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因为现在使用的聚氨酯胶粘剂,原料是芳香族异氰酸酯,遇水会水解生成芳香胺,而芳香胺是一类致癌物质。1.3.3油墨所使用的颜料,染料中存在的重金属(铅、镉、汞、铬等)、苯胺或稠环化合物等物质油墨颜料、染料、色素中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能够通过塑料薄膜迁移到内包装化妆品中,从而产生危害。如重金属中的铅会阻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汞对人体的神经、消化、内分泌系统和肾脏会产生危害作用,特别是对胎儿和婴儿危害更大,还会损害人脑导致死亡;苯胺类或稠环类染料则是明显的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威胁很大。1.4环境污染物研究表明在有涂料和含萘驱虫剂的地方,空气中萘蒸汽的含量会增加。Lau等人发现[27],在含有大量萘的环境中,放置在低密度聚乙烯瓶中的牛奶萘浓度与贮存时间成正比,随后他们进一步研究了空气中萘蒸气对牛奶的污染程度,采用庚烷萃取牛奶和LDPE包装材料中的萘,然后采用GC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空气中的萘能被LDPE包装材料吸收,然后迁移至包装的牛奶中。随后有人建立了有关萘从空气扩散到牛奶中的数学迁移模型,并且发现随着牛奶中脂肪浓度的增高,萘向牛奶中的迁移程度增大[28]。2发生迁移的理论基础聚合物化妆品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和污染物迁移到化妆品中可以分成三个不同但是内在相关的过程:聚合物内部扩散、聚合物-化妆品表面的溶解、化妆品内部的分散。2.1迁移物在聚合物中的扩散机理在化妆品包装材料的迁移问题中,研究的迁移对象是化妆品直接接触聚合物包装材料中的一些化学物,而迁移过程主要是描述这些物质如何从聚合物包装材料中扩散进入化妆品。聚合物内化学物的迁移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聚合物包装同液体化妆品直接接触时,由于交接处存在较大的浓度梯度而促使聚合物内迁移物进入液体化妆品;另一方面化妆品液体也通过扩散进入聚合物,溶解聚合物内的迁移物,进而促进迁移物从聚合物中迁移进入化妆品液体。2.1.1Fick扩散理论1855年,Fick给出了描述原子迁移速率的方程,即Fick第一定律(或扩散第定律),见式(1)。式中:J——单位横截面上物质的扩散通量,g・S-1・cm-2,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扩散物质量D——包装材料内迁移物的扩散系数,cm2・s-1C扩散物质的质量浓度,g・cm-3Fick第一定律描述了一种稳态扩散,即质量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它可以直接用于求解浓度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扩散问题,同时又是建立浓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的不稳定扩散动力学方程的基础。大多数扩散过程是非稳态扩散过程,即材料中某一点的浓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由此结合Fick第一定律和质量守恒条件推导出了Fick第二定律(或扩散第二定律),见式(2)。Fick定律定量地描述了质点扩散的宏观行为,在人们认识和掌握迁移扩散规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Fick定律给出的仅仅是对表象的描述,它把诸多影响扩散的因素都包括在扩散系数之中,很难赋予其明确的物理意义。2.1.2自由体积理论自由体积理论认为,液体或固体整个体积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分子本身占有的体积,称为〃占有体积”;另一部分是分子间的空隙,称为“自由体积”。它们以大小不等的空隙,不规则地分布在聚合物中,为聚合物链段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使分子链通过热运动转动和位移而调整其构象。液体在聚合物中的扩散就是通过聚合物中的空隙实现的。其定义为,迁移物原子在其平衡位置作热振动,并从一个平衡位置跳到另一个平衡位置,即发生了迁移。根据自由体积理论,迁移分子在聚合物中发生迁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大的空穴能容纳迁移分子;二是迁移分子要有足够大的能量克服周围分子的吸引而进入空穴。足够大的跃迁空穴,主要依靠以下两种方法获得: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占有体系中较大的空穴;第二种方法是间接地从高分子链段的跃迁得到空穴。在高分子玻璃化温度(Tg)以上,运动着的高分子链有可能将原先占有的体积空出来留给迁移分子发生跃迁。对于第二种方法,有时高分子链节的体积比迁移分子小,往往需要几个链节共同发生跃迁,其空出的体积才达到迁移分子发生跃迁所需的空穴体积,而较多个链节共同发生跃迁总要比较少链节共同发生跃迁来得困难。足够的能量是指迁移分子的活化能,当聚合物体系温度较高时,迁移分子的活化能也越大,分子就越容易迁移。2.2预测迁移过程的模型Crank[29]提出用来预测迁移物从聚合物材料转移到萃取溶剂的最简单的模型,可用式(3)表示。式中:Mt——t时刻的总共迁移量Cp0——包装材料中迁移物的初始浓度Dp——迁移物在聚合物中的迁移系数式(3)成立的条件是溶剂混合均匀且不会被迁移物稀释,包装材料足够厚,中平面的为其初始的Cp0值。Baner以式(4)来表述这个模型[30]:式中:CF,t——浓度估算值pp——塑料包材的密度Dp——迁移系数A/mF——包装表面积而事实上的扩散系数并不清楚,是由式(5)的经验公式估测得到:式中:Ap——聚合物的扩散能力Mr迁移物的分子量T——开尔文温度a和b——分子量和温度的常量Till等改进了式(3)使其能够在溶剂(化妆品)为固定的实际情况下使用[31],迁移必须经过扩散过程,因此迁移物在溶剂相的扩散系数需包含在式(6)的模型中:式中:K—分配平衡系数Ds——迁移物在固定溶剂(化妆品)中的分散系数Lau和Wong通过改进Fick第二定律,给出了式(8)的模型[32]:其中a=(Ds/DP)1/2和ierfc(x)起到错误校正的功能。Franz等在Crank方程式的基础上衍生得到了式(9)[33]:考虑到环境污染物的影响,Lau和Wong又提出了式(10)的迁移模型[34]:3结论综上所述,包装材料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迁移是导致塑料包装物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当前化妆品包装材料中有害迁移物面临监测手段单一、检测方法缺失、理论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化妆品领域的塑料包装仅有简单检测其蒸发残渣、高锰酸钾耗氧量以及脱色实验等粗略的卫生安全指标,无法解决深层次的关于残留单体和添加剂迁移、溶剂迁移、阻隔性差、回收滥用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还缺乏针对《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中关于〃化妆品的直接接触容器材料必须无毒,不得含有或释放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的更为细致的规定以及技术指标,以指导包装材料生产者组织生产活动,也缺乏更加具体的可供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测试方法。部分化妆品企业还缺乏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目前,政府监管者、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化妆品质量安全,包括包装容器、生产器具和包装过程的卫生安全问题。当务之急是启动相关监测系统,收集足够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危害程度,根据危害程度建立有保障的控制体系。同时,引导化妆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厂家科学生产、科学研发;引导化妆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相关包装材料的安全控制索证工作,建立相关技术档案管理和评估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化妆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落实好质量安全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产品。参考文献[1]刘扬眉,超恺,王凤玲,等.浅析化妆品用包装塑料中可能迁移的有毒有害物质[J].包装印刷,2011(9):61-63.[2]SHARPRM,WALKERM,MILLARMR,etal.EffectofNeonatal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ntagonistAdministrationonSertoliCellNumberandTesticularDevelopmentintheMarmoset:ComparisonwiththeRat[J].BiologyofReproduction,2000,62:1685-1693.[3]SOTONYIP,MERKELYB,HUBAYM,etal.ComparativeStudyonCardiotoxicEffectofTinuvin770:ALightStabilizerofMedicalPlasticsinRatModel[J].Toxicol.Sci.,2004,77:368-374.[4]KAWAMURAY,OGAWAY,NISHIMURAT,etal.EstrogenicActivitiesofUVStabilizersUsedinFoodContactPlasticsandBenzophenoneDerivativesTestedbytheyeasttwo-hybridassay[J].J.HealthSci.,2003,49(3):205-213.[5]PERLSTEINP,ORMEP.Determinationofpolymerichindered-aminelightstabilisersinplasticsbypyrolysis-gaschromatography[J].JournalofChromatography,1985,325:87-93.[6]LEFAUXR.PracticalToxicologyofPlastics[M].London:IliffeBooks,1968:353.[7]BuCHERLT,GRUNERA,PALIBRODAN.RapidanalysisofpolymerhomologsandadditiveswithSFE/SFC/MScoupling[J].J.PackagingTech.Sci.,1994,7:139-154.[8]CASTLEL,GILBERTJ.Analysisoftheplasticiseracetyltributylcitrateinfoodsbystableisotopedilu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J].JournalofChromatography,1988,437:281-286.[9]BONDJA.Reviewofthetoxicologyofstyrene[J].J.CRCCrit.Rev.Toxicol.,1989,19:227-249.[10]STRINGERDA.EuropeanCenterforEco-toxicologyandToxicologyofChemicalsTechnical,ReportNo.52[R].Brussels:ECETCC,1993.[11]VOTAVOVAL,DOBIASJ,VOLDRICHM.MigrationofnonylphenolsfromPolymerPackingmaterialintofoodstimulants[J].CzechJournaloffoodScience,2009,27(4):293-299.[12]GEMERTVANLJ,NETTENGREIJERAH.CompilationofOdourThresholdValuesinAirandWater[M].Voorburg,Netherlands:NationalInstituteforWaterSupply,1977.[13]CASTLEL,PRICED,DAWKINSJV.OligomersinPlasticsPackagingPart1:Migrationtestsforvinylchloridetetramer[J].J.FoodAddit.Contam.,1996,13(3):307-314.[14]CRATHORNEB,PALMERCP,STANLEJJ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icdeterminationofbisphenoladiglycidyletherandbisphenolFdiglycidyletherinwater[J].JournalofChromatography,1986,360:266-270.[15]GANDARAJS,ABUINSP,LOSADAPP,etal.DeterminationofBisphenolsAandFinNoncuredEpoxyResinsbyRP-HPLC—FluorescenceTechniques[J].J.Chromatogr.Sci.,1993,31:450-454.[16]GANDARAJS,MAHIAPL,LOSADAPP,etal.RPHPLC-TSP-MSofEpoxyResinsBisphenolADiglycidylE-therType[J].J.Chromatogr.Sci.,1992,30:11-16.[17]WHITEHEADAJ,ORRISSG.CodexAlimentarius’RecommendedInternationalCodeofPractice-GeneralPrincipleofFoodHygiene[C].Rome,Geneva:FAOandWHO,1995.[18]CAVALIERC,MEREAUP,MURA,etal.Isocyanatesandrespiratoryfunction:astudyofworkersproducingpolyurethanefoammoulding[J].J.Ann.Occup.Hyg.,1978,21:121-129.[19]WOOLRICHPF.Toxicology,industrialhygieneandmedicalcontrolofTDI,MDIandPMPPI[J].J.Am.Ind.Hyg.Assoc.,1982,43:89-97.[20]BEGLEYTH,HOLLIFIELDHC.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icdeterminationofmigrating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oligomersincornoil[J].J.Agric.FoodChem.,1990,38:145-148.[21]CASTLEL,MAYOA,CREWSC,etal.MigrationofPEToligomersfromPETplasticsintofoodduringMicrowavesandConventionalcookingandintobottledBeverages[J].J.FoodProt.,1989,52:337-342.[22]CASTLEL,GILBERTJ.Effectmaterials—theanalyticalchallenge[J].Anal.Proc.,1990,27:237-243.[23]KOMOLPRASERTV,HARGRAVESWA,ARMSTRONGDJ.Determinationofbenzeneresiduesinrecycled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E)bydynamicheadspace-gaschromatography[J].FoodAddit.Contam.,1994,11:605-614.[24]HMSO.SurveyofDioxinsinPVCFoodPackaging[R].London:FoodSurveillancePaperNo.59,HerMajesty'sStationeryOffice,1995.[25]LESECHJ,DUCRUETV,FEIGENBAUMA.Influenceofdissolvedgasesinthedynamicheadspaceanalysisofstyreneandothervolatileorganiccompoundsandimprovementoftheirdetermin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