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自由沉降实验_第1页
实验三、自由沉降实验_第2页
实验三、自由沉降实验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实验三自由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自由沉降的概念、特点、规律的理解。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沉降速度分布曲线。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颗粒在自由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互不结合,其形状、尺寸、密度等物理性质均不改变,下沉速度恒定,在水流中的沉降轨迹是直线。自由沉降多发生在悬浮物浓度不高情况下,如沉砂池及初沉池中的初期沉降。为便于分析,假定:①沉降颗粒为球形,其大小、形状及质量在沉降过程中均不发生变化;②水处于静止状态,且为稀悬浮液。自由沉降过程可以由斯托克公式进行描述,即1U二18

d2式中u——颗粒的沉速;P―式中u——颗粒的沉速;P―-液体的密度;卩——液体的粘滞系数;d——颗粒的直径;废水中悬浮物组成十分复杂,颗粒形式多样,粒径不均匀,密度也有差异,采用斯托克公式计算颗粒的沉速十分困难,因而对沉降效率、特性的研究,通常要通过沉降实验来实现。实验可以在沉降柱中进行,方法如下:《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取一定直径、一定高度的沉降柱,在沉降柱中下部设有取样口,如图所示,将已CO的水样注入沉降柱,取样口上水深()为hO,在搅拌均匀后开始沉降实验,并开始计时,经沉降时间t1,t2,….ti体积水样,h,C1,C2,…..Ci同时计算:①残余悬浮物量Pi=Ci/C0,式中 Ci――ti时刻悬浮物质量浓度CO――原水样悬浮物的浓度(mg/L);②沉降速度Ui=H/tiH――取样口高度(m);U――沉降速度ti 沉降时间(min);注意问题:1、每从管中取一次水样,管中水面就要下降一定高度,所以,在求沉降速度时要按实际的取样口上水深来计算。2、实际上,在经过时间ti后,取样口上h高水深内颗粒沉到取样口下,应由两个部分组成,即:①u》uO=h/ti的这部分颗粒,经时间ti将全部去除,而h高水深内不再包《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含u》U这部分颗粒;②除此之外,u<uO=h/ti的那一部分颗粒也会有一部分颗粒经时间ti后沉降到取样口以下,这是因为u<U0的这一部分颗粒并不都在水面,而是均匀的分布在高度为h的水深内,因此,只要它们沉降到取样口以下所用时间小于或等于具有u0沉降颗粒所用的时间,在时间ti内它们就可以被去除。3、从取样口取出水样测得的悬浮固体浓度 C1,C2,…..Ci等,只表示取样口断面t1t2,….ti降时间后的悬浮固体浓度。三、实验设备与仪器1、沉降装置2、计时用秒表3、分析天平(1/10000)4、恒温烘箱5、干燥器6量筒(250mL)7、滤纸、漏斗8、烧杯(250mL)四、实验步骤180〜7,105±TC,将称量瓶放入105C的烘箱,烘45min,30min,1/100000〜7+质量,填入表(1)中。2、取8个烧杯,并编号为0〜7。3、打开沉降柱进水阀门,将水样注入沉降柱, 注意观察沉降柱水面高度,不超过标尺高度,关闭进水阀门。40100mLhi(咼度),填入表(2),开动秒表,开始记录沉降时间。51〜7号烧杯分别取时间为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60min100mL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填入表(2),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6将已称好的滤纸分别放在8个玻璃漏斗中,将0〜7号烧杯中的水样分别倒入对应的滤纸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反复冲洗烧杯中残余的水样,将其倒入漏斗中过滤,使滤纸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7、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相应编号的称量甁,再将称量瓶移入烘箱,调烘箱至105±TC,烘45min(注意:若各个样品放入烘箱的时间不同,应记录放入间,尽量保证各样品烘干时间段都为 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记录滤纸质量,填入表(1)。五、数据记录1W(g)过滤前W1过滤后W-差值

0 1 - 3 4 5 6 72取样口高度记录Hi(m)0min0min5min10min15min-0min30min40min60min取样前取样后均值六、数据处理1、悬浮性固体浓度C(

cg/L)

(W4-Wp1000"000- -V ,3mW1――

W-――过滤后滤纸重;V——水样体积,100mL;3不同时刻悬浮性固体浓度0min0min5min10min15min-0min30min40min60min浓度Ci-绘制沉降速度分布曲线:①残余悬浮物量Pi=Ci/C0与各时刻沉降速度u=h/ti计算4Piu计算表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60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60minPi=Ci/C0u=h/ti③绘制沉降效率与沉降速度曲线(E「--u曲线)利用沉降分布曲线和图解法计算各个时刻总去除率(沉降效率) ,公p1p式,Er=

-P o)■u

udP填入表(5)o05各个时刻总去除率5min10min15min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