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1.gif)
![《论语》十二章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2.gif)
![《论语》十二章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3.gif)
![《论语》十二章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4.gif)
![《论语》十二章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ac30a8c29d909b5897548ec44c9d5d8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原文再现】《论语》十二章【原文再现】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禽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圣人”等,是世界闻名的思想家。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后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比较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把他奉为圣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3《论语》,论,编纂;语,语言。把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编纂起来。《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共20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论语》,论,编纂;语,语言。把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编纂起来。4【写作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因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精彩纷呈的学术争鸣,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写作背景】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5(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章解:本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交友的乐趣和个人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和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巩固所学知识。【课文解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讲述了孔子一生中知识不断增加,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强调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章解: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7(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章解:本章主要谈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学思结合。(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孔子以颜回为例,阐述应如何修身做人,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洁品质。(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8(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章解:本章谈学习态度,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孔子强调在“义”和“富贵”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9(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章解:本章谈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做到“择优去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章解:本章慨叹时光飞逝,劝人们珍惜宝贵的时间。(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10“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该具有哪些风范呢?(4)传不习乎()(6)子曰:“贤哉,回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不亦说乎()(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应该坚守自己的志向。“赫兮咺兮”者,威仪也。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更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强调坚定志向的重要性。(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四点,才能成为仁德之人。“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11【文章主旨】课文所节选的十二章语录,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方面的论述。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学习方法、学习(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文章主旨】12【写作特色】
《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写作特色】13考点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时____国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和______家,___家学派的创始人。2.《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的书,属于_____体散文,共____篇,是___家经典之一。南宋时______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_____”,对后世影响极大,宋初宰相赵普说过:“__________________”。丘仲尼春秋鲁思想教育政治文学儒孔子和他弟子言行语录20儒四书半部《论语》治天下朱熹【考点梳理】考点一:文学常识丘仲尼春秋鲁思想教育政治文学儒孔子和他弟子言141.字音论语(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愠(
)
曾子()三省吾身()为人谋()传不习乎(
)十有五(
)逾矩(
)为师矣()罔()殆(
)哉(
)箪(
)瓢(
)好之者()曲肱()如斯夫(
)
匹夫()笃()yùnwǎnɡ
dài
xǐnɡ
chuálúnzēnɡwèiyòu考点二:重要词句yuèyújǔ
wéiyǐzāidānpiáohàoqūɡōnɡfúpǐdǔ
lè1.字音yùnwǎnɡdàixǐnɡchuálúnzē152.通假字(1)不亦说乎____通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通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说”“悦”愉快,高兴“有”“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通假字“说”“悦”愉快,高兴“有”“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163.古今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2)不亦君子乎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旧的,原来的事故,故障可以凭借可能、许可指有才德的人泛指人格高尚的人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彼此有交情的人3.古今异义旧的,原来的事故,故障可以凭借可能、许可指有才德17(5)思而不学则殆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6)饭疏食,饮水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粗劣疏通,疏散冷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包括冷、热水疑惑危险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好的方面,优点善良的人(5)思而不学则殆粗劣疏通,疏散冷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包括18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学习方法、学习(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为人处世)的道理。②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禽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现代社会要求个人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还要广。把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编纂起来。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饭疏食,饮水()”在这一则中,孔子为什么要称赞颜回?关于学习,你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示例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讲的是做人的道理。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章解:本章慨叹时光飞逝,劝人们珍惜宝贵的时间。(9)学而时习之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10)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1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13)不亦君子乎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名作状,每天一日泛指多数,虚数数词,三名作状,按时时间相信真诚,诚实指有才德的人泛指人格高尚的人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学习方法、学习(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为19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传不习乎()(5)饭疏食,饮水()(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择其善者而从之()(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9)曲肱而枕之()名词作状语,每天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名词作状语,按时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名词活用作动词,吃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乐趣)名词作动词,有志向名词作动词,把……当作枕头形作名词,优点,长处4.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每天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动作名,205.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五十而知天命()温故而知新()乐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在其中矣()义不义而富且贵()与儿女讲论文义()引喻失义()舍生而取义者也()动词,了解动词,懂得形容词,快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名词,乐趣动词,知道合乎正义的义理道理道义5.一词多义动词,了解动词,懂得形容词,快乐意动用法,以……216.重要虚词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又顺接连词,不译顺接连词,不译顺接连词,不译6.重要虚词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连词,表承接连22其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不善者而改之()仁在其中矣()之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代词,他的代词,他们的代词,它的代词,那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代词,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介词,替,给动词,当、做,或担任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代词,它,代指“善者”,也就是那些好的方面其人不堪其忧()代词,他的代词,23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我如浮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介词,在介词,对,对于代词,……的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247.其他重点实词(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5)吾日三省吾身()(6)为人谋而不忠乎()(7)为人谋而不忠乎()(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按时温习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谋划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7.其他重点实词按时温习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每天多次进行自25(9)三十而立()
(10)四十而不惑()(11)五十而知天命()
(12)六十而耳顺()(13)七十而从心所欲()(14)不逾矩()(15)学而不思则罔()(16)思而不学则殆()(17)人不堪其忧()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顺从上天的意旨。命,命令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能忍受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9)三十而立()26(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择其善者而从之()(19)择其善者而从之()(20)子在川上曰()
(21)逝者如斯夫()(22)逝者如斯夫()(23)三军可夺帅也()(24)博学而笃志()(25)切问而近思()(26)仁在其中矣()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河边。川,河流改变坚定志向。笃,坚定恳切仁德喜爱,爱好好的方面,优点跟从,学习(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往、离278.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8.句子翻译28(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而不越过法度。(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9(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多么有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贫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多么有贤德啊!(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把它作为乐趣的人。(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0(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把它当作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把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同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缺点就及时改正。(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31(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29.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贤哉,回也。“……也”,表示判断。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即“回贤也哉”。9.特殊句式33(3)省略句①可以为师矣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②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二个“其”前省略动词“择”,即“<择>其不善者而改之”。(4)固定句式不亦乐乎?不亦……乎,表反问,意思是“不也……吗”。(3)省略句3410.成语积累(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是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2)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已,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3)三十而立:原指三十岁时能独立行事。现在用来指人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成熟,可以自立,有所成就。(4)不惑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的年龄。指四十岁。10.成语积累35(5)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五十岁。(6)耳顺之年:听到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的年龄。指六十岁。(7)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按照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8)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5)知命之年:36(9)箪食瓢饮:一箪饭,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10)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11)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12)饭疏饮水:吃粗粮,喝冷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9)箪食瓢饮:37(13)曲肱而枕:弯着胳膊当枕头。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14)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1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担任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16)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指善于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13)曲肱而枕:38(17)逝者如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阴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18)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19)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20)博学驾志:广泛学习而且意志坚定。(21)切问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17)逝者如斯:39(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考点三:名句积累(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考点三:名句积累40(5)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7)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的句子是:41(9)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引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0)《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恳切地发问求教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1)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论语》中能体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42(12)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这句话与课文中的哪句话意思一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1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12)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43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个人修养(品德修养、修身做人)。考点四:内容理解1.《<论语>十二章》主要包括哪三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从哪些角度来论述的)?①学习方法;考点四:内容理解1.《<论语>十二章》主要包括哪44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是写修身做人的?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第一章)②传不习乎?(第二章)③温故而知新。(第四章)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45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是写修身做人的?学习态度: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第三章)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46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是写修身做人的?修身做人(个人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二章)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章)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第十二章)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47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强调了哪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交友)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484.“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不是一个意思。“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4.“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不是一个49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506.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①交友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②交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6.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517.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该具有哪些风范呢?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7.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528.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示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8.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539.“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忠信习品德9.“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5410.“吾日三省吾身”,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有哪些?示例:对君主竭尽忠诚;对朋友讲诚信;对学习不懈怠,对道德修养不放松。10.“吾日三省吾身”,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551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是否能颠倒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1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5612.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忠”就是办事竭尽自己的心力。“信”是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12.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5713.“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孔子认为,“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13.“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孔子认为,“温故”而不独581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的关键在于知新,要独立思考。1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91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源于旧知识的积累。(意思对即可)1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新知识与旧知识联6016.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什么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才符合认知规律。16.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什么不先说“思而不学则6117.“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学”能引导“思”,“思”能促进“学”。因此,“学”是“思”的基础,而“思”则是“学”的促进。由此可见,“学”与“思”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17.“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学”能6218.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都不足取,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好?既“学”又“思”——在“学”中“思”,在“思”中“学”,二者要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18.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6319.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19.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642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这一则中,孔子为什么要称赞颜回?孔子称赞颜回,不是因为他贫穷,而是因为他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不改其乐”,这也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2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6521.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句可以看出,孔子赞扬了颜回哪方面的品质?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21.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662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本章是如何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们不能忍受的“陋巷”的困苦与颜回在“陋巷”却自得其乐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2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67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乐之”。“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学习的68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它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的原因不只是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更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怎样的道理692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生活如此贫寒如此简单,有什么可乐的呢?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守道义。2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生活如此贫寒7026.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贵”与“义”的?孔子认为“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26.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贵”与“义”的?孔子认为“富贵”和“7127.如何理解孔子所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含义?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27.如何理解孔子所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含义?在富7228.孔子把“不义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瞬间即逝,指不义得来的富贵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28.孔子把“不义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73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并懂得扬长避短。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430.为什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认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只要抱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提高。30.为什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认为善于发现别753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与别人在一起时,对方有长处和短处,一定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人的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3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与别人在76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阐述理由。示例:不矛盾。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阐述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阐述的是学习的态度。“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对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这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7733.谈谈你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理解。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33.谈谈你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理解。这里的“78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人一定要有志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意思对即可)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人一793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本章谈到提高修养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提高修养不但要博学、笃志,还要学会切问、近思。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3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本章谈8036.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为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36.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示例:811.本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谈谈对你的启示或体会。示例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学习方法。它强调了复习已学的知识并进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事实确实如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就深刻体会到“温故”的重要作用。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方法。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考点五:拓展延伸
1.本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82示例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学习态度。每个人都能做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以他们的短处来警醒自己。示例四:“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修身做人。告诉我们为人要忠,交友要信,要懂得随时自我反省。示例五:“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告诉人们有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示例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学习态度。83示例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告诉人们不义之财不可取,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示例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告诉人们要谦虚好学,同时学习要懂得分辨好坏。示例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告诉人们要有坚定的志向。示例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告诉人们“仁”是从多学、多问、多想中获得的。示例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的是做人的道理。示例84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⑸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85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感受示例一: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怨恨,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待人应宽容。在现实里,当自己的父母、同学对自己产生误会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抵触和愤恨的情绪的。当能做到平和的对待别人的误解,多倾听别人的心声,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宽容谦让,就会有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和谐稳定。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86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感受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句话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己的信条。君子每天都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提搞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的人恰恰是自我反思少了,自我批评也也不见了。这样,个人的私欲就逐渐的膨胀起来,道德水准也随之降低。我们应该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873.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能做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以他们的短处来警醒自己。3.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84.学了本文后,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你的感想。示例一: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分辨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也不行。所以一定要学思结合才行。示例二:孔子要求学生要自我反省,为人要忠诚,讲诚信,善学贤人;要求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树立远大志向,以“仁”为己任,并为之奋斗。4.学了本文后,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你的感想。示例一:895.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孙权认为“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我认为学习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思结合。现代社会要求个人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还要广。对一般的文章要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经典作品则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领会其中的精要,做到学有所获。5.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孙权认为“但当906.孔子教给他的学生“知”与“不知”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你有何看法?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③综合两种,得出一种折衷看法。6.孔子教给他的学生“知”与“不知”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917.“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样做的好处。示例: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7.“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928.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结合文中孔子的语录,说说后世敬仰孔子的原因。因为孔子讲述了很多良好的学习方法、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胸怀,所以后世很敬仰他。8.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结合文中孔子的语录,说说后世敬939.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论语》充满了智慧,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9.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9410.列出“诸子百家”中四家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②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③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作品:《韩非子》④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⑤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⑥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纵横家之鼻祖)、张仪与苏秦(鬼谷子最杰出的两个弟子)。作品:《鬼谷子》《张子》《苏子》。10.列出“诸子百家”中四家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①儒家,代表9511.时下,我国正掀起了学习“国学经典”活动的高潮,让我们一同走近先贤,品评经典。【国学传后世】在《论语》和《孟子》这两部国学经典中出现了不少成语,它们至今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温故知新择善而从死而后己舍生取义11.时下,我国正掀起了学习“国学经典”活动的高潮,让我们一96【哲思照古今】从备选名句中选择一句,仿照示例写“我的心语”,谈谈自己对名句的体会。示例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的心语: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备选名句: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我选____句,我的心语:______________。A心语:要善于学习,在取长补短中完善提升自我。B心语:经历风雨,长成大树;历经磨难,造就英才。紧扣名句的含义进行阐述即可。【哲思照古今】从备选名句中选择一句,仿照示例写“我的心语”,97【碰撞晒观点】对于“学习国语”经典活动,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国学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应该广泛阅读;但也有人认为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应该多读流行作品。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示例一:我赞成阅读经典名著,这样既可以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又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生命观。示例二:我赞成阅读流行作品,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答案不唯一,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碰撞晒观点】对于“学习国语”经典活动,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9812.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两千五百多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12.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99(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100(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101(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链接中考】(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链接中考】10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1031.下列标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A1.下列标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1042.下列标红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皆朝于齐B2.下列标红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105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D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106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2分)(2)吾日三省吾身。(2分)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我每107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Ⅰ卷《〈论语〉十二章》中各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2分)“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每点1分)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Ⅰ卷《〈论语〉十二章》108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节选自《中庸》)【模拟训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模拟训练】109“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原指三十岁时能独立行事。为人谋而不忠乎()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温故而知新()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甲】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⑨赫兮咺兮:威仪显著的样子。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担任我的老师的人。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是写修身做人的?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示例一:我赞成阅读经典名著,这样既可以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又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生命观。也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乙】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译文】孔子说:“爱好学习就能接近智慧,努力实行就能接近仁义,了解耻辱就能接近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修养;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乙】子110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有朋自远方来
今齐地方千里B.不亦乐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C.传不习乎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D.择其善者而从之小惠未遍,民弗从也B名词,方向,方位名词,方圆形容词,快乐形容词,快乐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传送动词,学习动词,听从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11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吃粗粮1123.语段【甲】中,孔子在学习方法上给了哪些有益的指导?(2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学习要及时复习;②时常反省自己;③要保持对学习的兴趣;④要善于向别人学习。3.语段【甲】中,孔子在学习方法上给了哪些有益的指导?(2分1134.在自我修养上,语段【甲】和语段【乙】的观点各是什么?(4分)语段【甲】:①在富贵和仁义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守仁义。②应该坚守自己的志向。语段【乙】:对学习保持热爱,凡事身体力行,知耻而后勇。4.在自我修养上,语段【甲】和语段【乙】的观点各是什么?(4114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115【乙】诗①云:“瞻彼淇②澳,菉③竹猗猗④。有斐⑤君子,如切如磋⑥,如琢如磨⑦。瑟兮僩兮⑧,赫兮咺兮⑨。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⑩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⑾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节选自《大学》)注释:①《诗》:此指《诗经•卫风•淇澳》。②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③菉:通“绿”。④猗猗:美丽茂盛的样子。⑤斐:文质彬彬的样子。⑥如切如磋:如同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一样。⑦如琢如磨:如同对玉石进行雕琢打磨一样。⑧瑟兮僩兮:庄矜威武的样子。瑟,庄矜的样子。僩(x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3-14-Dihydro-15-keto-tetranor-prostaglandin-F1β-生命科学试剂-MCE-3578
- 2025年度智能家居安防装饰家居装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同居关系解除并处理共同财产合同
- 2025年度钢琴制作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合同
- 2025年度海鲜池养殖产业链整合承包协议
- 教育创新在展馆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 解读中药药理优化日常养生
- 个人商业贷款保证担保合同
- 中央空调维护合同范本
- 个人经营性贷款借款合同样本
- 2023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考聘用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密度计法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自动和计算)
- 土方转运方案
- (11.3.1)-10.3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 JJF(纺织)064-2013织物防钻绒性试验仪(摩擦法)校准规范
- GB/T 21797-2008化学品有机磷化合物28天重复剂量的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 2023年湖北成人学位英语考试真题
- 园区保安巡逻岗标准作业规程
- SJG 112-2022 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 旅游文本的翻译课件
- 最全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189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