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隋唐宋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隋唐宋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隋唐宋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隋唐宋_第4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隋唐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名词1、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585年,文帝采用宰相高颍的建议,行此方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力役来源,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2、大索貌阅:隋朝采用观察、核对相貌的办法来检查户口的一个措施。隋朝建立之初,地方豪强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文帝于开皇二年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等生理特征,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若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通过这一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编户,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力役来源,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3、大运河:隋炀帝时期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开凿于文帝时期,名为广通渠”,用于拨运关中物资。隋炀帝即位后,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其开凿目的,政治上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经济上为转运南方的物资;军事上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邛沟、江南河。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9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中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是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4、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军之一。隋末,炀帝统治异常残暴并连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引起农民起义。各地起义军经过重组、整合,于公元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其中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尚军势力最大。瓦岗军曾在荥阳大海寺消灭隋在中原的主力军队,毙隋悍将张须陀;又克兴洛仓,以粮济民。由于李密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翟让遂将起义军的领导权让给他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年。接着,瓦岗军又先后攻取了洛仓,黎阳仓以及金墉城等地,直逼洛阳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大业十三年(617),李密袭杀翟让,引起起义军内部的严重分裂,于次年被王世充等人镇压。5、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于黎阳起兵反隋;616加入瓦岗军,同年十月毙隋悍将张须陀;617,下兴洛仓,招就食饥民数十万,声名大振,翟让等推之为主。不久,密与翟让起争执,遂杀让及部众数百人;次年九月兵败于王世充,降唐。公元618年十一月,奉令渡河收集旧部,因被猜疑,反唐;旋被唐将盛彦师斩于邢公帆6.流求台湾在隋代称流求,在建安郡东,水行五日可至。台湾岛上的居民是今高山族的先民,其文化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隋代,其王姓欢斯氏,下有四,五个帅。农业已有发展,武器有刀,朔(矛+肖),弓箭,佥U,钺等。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607年,派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同往,求访异俗”。此年,复命朱宽前往尉抚。610年,又派武喷郎将陈桧,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从义安出海,还有翻译同行,〈隋书。陈陵传》说: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可见大陆与台湾之间,在此以前早已有贸易船只往来.重要问题1、简述隋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②改定赋役:隋朝的赋役制度沿袭了北朝而又有所改革,实行租调力役制。它与隔的均田制相适应,隋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了,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④整顿货币和度量衡,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隋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5)发展水利工程:文帝时开通了广通渠和山阳渎;*后期,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他为防止分封在外的北周诸王变乱,先后平定了三方叛舌L,诛杀周室诸王,于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改南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为州县两级体制。后来又改革选举制度。开皇元年,文帝命高颍等人制订〈开皇律》。他还采取许多经济措施以巩固其统治。颁布关于均田和租调的新令;作出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使隐漏户口复归户籍,实行大索貌阅及输籍之法,扩大了徭役及财政收入的来源,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实力。隋文帝十分重视仓煽的建置和漕路的开通。前后开通了广通渠和山阳渎,他创置的义仓制度是封建国家保障社会生产力的一项措施,以后沿用到清代。开皇初年,突厥骑兵经常扰掠隋代北方地区。隋文帝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并派重兵出击,打败突厥,使北方暂得安宁。隋文帝开皇前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南下灭陈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589年,隋军渡过长江,攻占陈都建康,陈朝灭亡。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改革,取消了兵民异籍制度,适应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隋文帝统治的后期,国家富足强盛,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为历史所仅见。文帝晚年崇信佛教,但仍重视儒学对于思想统治的作用。他勤于政务,崇尚节俭,是个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但后来他营建仁寿宫,相当奢费,累死丁夫上万人,诛废功臣、听信谗言、用法严峻。所以史籍说,隋朝的乱亡之兆”虽然成于炀帝,但在文帝时3.简述隋朝中央和地方官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设立,在唐太宗时期得到完善,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主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由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决议;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有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和权力效能各有演变,至隋唐,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牵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在选拔官吏的方面,实行选举制度。它主要按照门第高低选拔官吏。庶族出身的士人很难有仕进的机会。这一情况在北周时已有变化。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这样不仅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也改善了官吏的素质,有利于改善政治。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销了郡一级建制,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了一些州县,裁减沉员,消除了过去权力层叠、机构过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节省了开支。地方官员的任命也作了改革: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不许用当地人,必须用外地人,从而防止了地方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如何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固然凶暴荒淫,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隋建立过程中以及在他的统治时期也曾做过一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事情。现分述如下:在隋统一的过程中,杨广率军灭了陈,对中国的统一作了巨大贡献。止匕外,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南北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隋炀帝抗击了突厥,经营西域,同时派人打垮了吐谷浑,重通丝绸之路,维护了辽阔的疆域;隋炀帝废除了过时的周礼之官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把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它的创立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隋炀帝还兴办学校,广索史籍,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隋断帝在位所采取的上述措施,无疑是进步的,它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唐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着重要影响,对后世也有着深刻影响,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但是隋炀帝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刚愎自用,不恤下情,推行的一系列暴政,使得社会矛盾迅速发展和激化。其暴政表现在: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侵高丽,屠杀人民。隋炀帝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死伤无数;他还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三侵高丽,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一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风暴即将来临。常见名词.玄武门之变:唐朝前期在玄武门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唐朝建立以后,随着改朝换代的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结成的太子集团和在统一战争中实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集团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后发制人,率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偕同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迫其退位。这场宫廷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最终夺得了帝位。.、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年到649),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标榜儒家传统的德政,君臣论治,继续完善唐朝前期的各种制度,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并且注意发展经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华戎同轨,爱之如一,对少数民族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调整民族关系。精减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唐王朝出现了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古代社会著名的治世之一。3、三省六部:由隋文帝设立,在唐太宗时期得到完善,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政府最高机构。兰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由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决议;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有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和权力效能各有演变,至隋唐,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牵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4.武则天:(624——705)名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一生历经太宗才人(低等嫔妃),高宗昭仪(后宫嫔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皇后,高宗死后建立大周王朝,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君临天下凡十余年。武则天通文史,权变而且多智,具有超人的虬力和胆略和杰出的政治才华。在武周统治时期,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继承和完善了唐初的各项制度。在她统治时期,虽曾滥用酷吏,政治却相对比较清明,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础。5、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公元680年举进士而入仕,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左散骑常侍等职,并兼修国史。他撰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他个人的修史主张。他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并提出了著名的主长论”和直笔论”。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6、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其渊源可上至隋代。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经过增补删减,于武德七年成就德律》;太宗继位以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斌德律》加以修订,于贞观十一年修成〈贞观律》,并颁行全国;至此,〈唐律》基本上形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李勋等人以斌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于永徽二年,颁行全国。永徽三年,又对〈永徽律》做了具体解释,撰成硫议》30卷(总计12篇、502条)并将其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7、开元盛世: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2)抑制食封贵族(3)压制佛教势力(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5)搜检括户,限制士兼兼(6)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上述各项措施的有力实施,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8、安史之舌L:安史之乱是玄宗末年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舌L。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于公元763年成功平叛。安、史叛乱虽然被扑灭,但是长期的战争缺使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开元盛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时消耗殆尽。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富强,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9、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局面。玄宗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以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有节度使,且各节度使拥兵自立,不从朝令以至叛舌L,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宪宗朝虽执行削藩政策,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无法阻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加深,直到唐亡后,各藩镇相互兼并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10、两税法: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势力发展,均田制被破坏,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危机,德宗采纳杨炎建议于780年行此法。即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每户资产多少征户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并以征钱为主。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11、元和中兴:唐中叶以后,唐王朝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众多的弊政暴露无遗,政治革新的声浪涌起。随着一般地主阶级的发展,中小地主和下级官吏要求参与政治,革新政治。通过各种革除弊政的努力,如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宪宗时恢复宰相制度和削平内地强藩,均取得一定成效。对于藩镇割据,宪宗元和年间,一举平定了淮西镇的叛乱,随后沧景、卢龙、承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淄青镇也被宪宗发兵击败。到此时,唐朝算是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故史称元和中兴”。但中兴只是暂时的,藩镇割据并未消除,不可能持久统一。元和十五年(820),宪宗被宦官杀死后,藩镇又相继叛乱。12、朋党之争:唐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是两种不同出身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领,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40余年,两党斗争的焦点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选官和如何对待藩镇问题,最后牛党得到宣宗的支持而胜利。牛李党争对唐朝社会没有积极意义可言,牛李两党都是当时的腐朽势力,无论谁掌权,都不可能较大地改进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反,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13、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是皇帝和朝臣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宦官掌握了中央军权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宦官专权局面形成。文宗即位后,企图惩治宦官,任用李训和郑注等人夺回皇权。835年,经过一番布置,文宗登紫宸殿朝见百官,李训用计谎称天降甘露,企图将众宦官引入埋伏,一举消灭,但被仇士良看出破绽,劫文宗回宫,并派出禁军大杀李训被诛杀等许多朝臣。此事被称为甘露之变”。此后,宦官一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14、古文运动:唐后期由韩愈和柳宗元掀起的一场散文改革运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衰微,骈文这种贵族文体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名义上是要求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实际上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15。《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由刘知几所著。全书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内篇三十六篇,论述史书源流,体例和编纂方法。外篇十三篇,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等。此书的主要特点是总结历代主要史学著作,指出优缺点,提出自己对修史的主张。他认为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各有短长,两种体裁不可偏废;主张修史要据事直书,不应阿世取容;;对史料要广泛搜集,辨明真伪,有所取舍;文字要朴素,生动简练。他又指出史学家要兼有才(写作能力),学(历史知识),识(认识能力)三长,而尤以“史识”为最重要。他主张撰史书要“不掩恶,不虚美”,“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反对“妄生穿凿,轻究本原”。刘知几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位史学评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史通》出现后,对后代治史,著史发生了巨大的影响。16。《通典»由杜佑所著,是一部政书,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通典》叙述了自黄帝至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历史。全书共有二百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开U,州郡,边防等九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对于每一制度,都从上古记述到唐朝,原原本本,比较详细。此书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的编撰方法。17。刘安理财“安史之舌广使唐王朝的财政状况濒于崩溃,唐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决定进行以财政和赋税制度为主的改革。760年,刘安通过调查,采取了一些经济办法来治理财政,统筹兼顾,有效地充实了国家财政收入,在对待费用的问题上,刘晏认为凡必需的开支一定要如数支付,凡不必要的开支则应力求节减。任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后又兼任转运常平等使,进一步整顿财政。他采取的措施有三:一是进一步改革盐法,二是整顿漕运,三是实行常平法。另外刘安还提前筹划各地的躅(左,益)免,赈济事宜,减少了逃亡现象。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运输速度,而且极大地减少了运输费用。18.黄巢起义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势力衰微,各地藩镇势力兴起,唐廷与地方藩镇之间进行了长期集权与分权斗争。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地方藩镇争战扰攘。地方藩镇与朝廷宦官、大臣相勾结,形成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政局动荡混乱,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这时的唐王朝已是百孔千疮,凋敝不堪,最终逼得百姓揭竿而起。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黄巢起义军与王仙芝会师,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指斥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后来起义虽被唐王朝所镇压,但却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灭亡.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有四点:这次大起义历时十年,起义军转战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纵横今十二个省区,,行程数万里。这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少有的,在世界农民战争史上也属罕见。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革命传统。起义军给予腐朽的唐王朝以致命打击。后来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唐朝的统治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起义军在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给土族地主以致命打击。从此以后,自汉魏以来曾盛极一时的门阀土族阶层基本上被消灭,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许多奴婢被解放为平民。阶级关系有较大变化,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也有所缓解。这次起义还表现了农民的“平均”思想和要求。起义军领袖在称号上加以“平均”等字样,这虽还不是明确的起义纲领,,口号,但肯定是起义农民的主要政治,经济要求的反映。这样的要求的提出,在当时,对于农民起义很有号召,动员作用;对于后代的农民起义也有很大的影响。重要问题1、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在唐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太宗李世民率军平定了各地割据势和,建立了显赫的战功,对唐统一全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在他在位的23年期间,在局祖建制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改革,奠定和完善了各项治国制度。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制是后世官制制定的基础均日制与租庸调制的制定,以法律形式使一般百姓得到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府兵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为国家广泛地招揽了大地人才。上述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他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贞观之治”。同时,唐太宗能够总结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真切地认识到国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治政甚勤。他鼓励臣下指摘国君过失,开怀纳谏,懂得澄清吏治的重要性,注意精兵简政,重视刺使、县令等采民之官”的人选,注意法制,贞观年间,形成了执法严明公允的局面,他还对少数民族采取不歧视的开明政策,使胡汉各族相安共处。总之,唐太宗的个人才能及他商明的政治手腕使他在位其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但是,作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晚年的政治已经远不如即位前期,显得有些刚愎自用,志得意满,多次对一些国家用兵,还大兴土木,营缮陵墓宫殿,已显得不愿听忠告,曾令人仆倒自己为魏徽作的刻石碑文,晚年屠杀张亮、刘泊等极有才能的宰相,最后只信任他的妻舅长孙无忌等少数亲信和一些一味逢迎吹拍的佞幸之徒。2、武则天的是非功过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女皇帝,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她是一位比较杰出的政治家,以铁腕剥夺土族势力的政治权力,并且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上打击士族势力,进一步破坏了门阀制度更进一步有利于有才的庶族参与政事。在她执政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规定以农业政绩的好坏作为对地方州县官员升降标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她还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广泛招揽人才,首创殿试,同时又增开武举,选拔军将。为了广揽人才,她创立了自荐”和试官”制度,鼓励官和百姓自荐,以求进用,开元名相姚崇、宋璟都是这次时发现提拔起来的,所以史称当代谓知人之明,果朝赖多士之用”。武周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国人口继续上升,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但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很大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其中错杀了许多好人,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还大肆佞佛,到处筑佛造像,浪费无度,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虽然武则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每个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可以立之为历代女子之典范,她以自己的虬力和胆识夺得皇位,向传统士族和封建势力提出了挑战,并给之以沉痛的打击,她任人唯贤,统治时期社会高速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她的开阔胸襟和雄才伟略。3、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是隋唐朝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它的出现是专制社会君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即:将相权一分为三,以达到限制和削弱宰相权力的目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又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其中: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诏、敕的实施;门下省的长官称侍中,主要负责起草以及封驳不当的诏、敕;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是决策机构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目的都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和权力效能各有演变,至隋唐,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有唐一朝,三省六部制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武则天时期就曾改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中书门下出现后,三省长官如果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就不再是宰相而只能管理本省事务了。不论三省六部制度如何改革,它作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的中央官制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4、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文化能力考核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四年(608),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朝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之上,又有新的发展。现简述如下:唐的科举分为贡举、制举和武举。贡举是法定考试,每年都举行。它包含的科目很多,比如秀才、进士、明经(又分为明五经、明三经、明二经、学究一经)、明书、明算等,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有唐一朝,进士科是入仕的主要途径,而其名额奇少(录取比例仅为百分之一、二),在士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制举是临时性的考试,主要招考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完全视需要而定,其科目有五、六十种之多,如贤良方正科、博学鸿词科等等,不一而足。武举设立于武则天时期,主要是招收军事方面的人才。总而言之,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达到了集权中央、巩固统治的目的。5、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和赋税令,标志着这两种制度的确立。(1)均田制。唐制:丁男(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中男(十六岁至二十岁)可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不许买卖,丁男老(六十岁以上)时,政府收回五十亩,依然可以保留口分田三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丁男死后,政府收回口分田,允许永业田传子孙;不是户主的老男、笃疾、废疾者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是由于唐建之初,政府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所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均田。但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毕竟有限,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的加居h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授给农民,只是徒有其名罢了。这并不是说均田制一无是处,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短期内维持小生产者的稳定性。(2)租庸调制。租即为田租,庸相当于人头税,调则是徭役。唐制:凡授田民(不管是否足额授给),每丁纳粟二斛为租;绢二丈、棉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是为调;每丁服徭役岁二十日,若不应役,每日折绢三尺或折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折绢或布的代役金,称之为庸”。除此以外,临时加役十五日,免其调;加三十日,则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租庸调制是唐王朝剥削均田农民的主要方式,虽然对农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种相对灵活的赋役制度有力的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6、论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安史之乱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天宝年间,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唐玄宗十分昏庸,宠爱杨妃,奢侈无度;政事付于奸毒有数的李林甫、杨国忠之徒,吏治败坏;又穷兵臧武,喜大建功,进行拓边”,国力耗虚。加之官僚地主竞相兼并土地,封建政府大肆搜括农民,从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这使叛乱者有了可乘之机。(2)府兵制破坏之后,外重内轻”之势形成。开、元之际,府兵之制破坏,募兵之制渐兴,募兵制逐步代替了府兵制,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地方节度使反叛中央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更有甚者,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土地的民政、财赋等权力也抓到手里,很快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中央统治的离心力量。(3)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领兵最多,实力最强,野心最大。他几入长安,目击唐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乃谋作乱,夺取天下。于是,厉兵秣马,准备就绪之后,便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舌L。安史之乱经过了叛军向唐王朝发动大举进攻、唐王朝强力反击、叛军再次进攻和唐王朝再次反击、取得胜利四个阶段。唐军虽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1)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既未直接受到安史兵变,经济也没有受到多大破坏。)(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平定安史之舌L,唐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战乱频起,生灵涂炭。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7、两税法的背景、内容、意义。随着大地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纷纷失地逃亡,或沦为地主的佃户。于是,按丁收租庸调的办法便行不通了,造成了国家的严重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在唐初作为租庸调补充的地税和户税的基础上,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了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税。(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从现居地为准登入当地户籍,交纳赋税。(3)改按丁征税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4)无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6)量入制入”,即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意义:1、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2、扩大了税源,按资产征税,比较合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3、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8、唐代诗歌的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到今天的,就有二千二百多个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唐代诗歌的发达主要表现为:诗人辈出,诗篇众多,内容丰富,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状况,意境高远,艺术性很强。初唐诗坛,有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努力摆脱浮艳诗风,并卓有成绩。稍后的陈子昂,倡导诗歌改革,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树立了内容充实、语言刚健质朴的新诗风,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期上诗歌发展的繁荣期,期间才华横溢的诗人大量涌现,相映争辉。这时的诗人发展了诗歌的各种体裁和形式,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蔚为万紫千红、缤纷灿烂的壮观。较早的主要有两派:浪漫主义诗派和隐逸诗派。浪漫主义诗人有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善于以简短的绝句表达复杂的感情;另一部分浪漫主义诗人李顾和岑参,擅长古体诗,特别是七言歌行。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孟浩然和王维。他们在写作技巧上有很高成就,但在思想内容上带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到了高峰。中晚唐诗人有钱起、卢纶等人历十才子”,有新乐府诗派代表元稹、白居易,有奇险冷僻代表韩愈等。唐代的诗歌在百花盛开、争奇斗妍的唐代文学中最为光彩夺目。它促进了中国文学以至中国文明的发展。唐诗在科举考试中,已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为唐社会选出了大量具有真才实干的官员。唐诗不断传入新罗和日本等国家,丰富了它们的文学,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同时,唐诗对后代的诗歌也有巨大的影响。常见名词1、朱温:即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912年在位。唐乾符四年(877)参加黄巢起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同州防御使。中和二年(882)叛变降唐,被任为河中行营诏讨副使,赐名权忠。次年,为宣抚节度使。中和四年与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天复元年(901)进封为梁王,成为割据势力,与李克用父子长期混战。天祐四年(907),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国名梁,史称后梁。乾化二年(912),为其子友珪所杀。重要名词1、耶律阿保机:辽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耶律家族,唐天复元年继承军事首领之职,率领军马四出征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到唐天祐四年,被推举为可汗,他采取汉族士大夫的建议,设计尽杀其余七部酋长,于后梁贞明二年(916)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阿保机制订了成文法律,又根据汉文字创制了契丹文字,又仿照回鹘文字创制了契丹小字,在契丹族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天显元年(926),契丹灭渤海,在班师途中,阿保机去世。2、宋太祖:即赵匡胤,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他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对付割据政权,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选用将领长期驻防北方要地,加强契丹的防御。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兴修水利,鼓励开荒,整治运河。但是,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形成宋朝枳弱积贫”的局面有重大影响。3、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元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等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的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朱”,史称此次兵变为陈桥兵变。4,演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漫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漫州亦名漫渊郡,故史称此次和议为演渊之盟。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漫州附近。北宋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抵达漫州之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气,但他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澧洲之盟”。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漫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5、〈资治通鉴》:我国古代史学巨著。它是在北宋司马光总纂删定而成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代表着北宋史学的最高成就。此书共294卷。该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世宋显德六年(959)的历史。全书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代表性历史人物。全书以历代统治的盛衰得失为叙述的中心,以事系年,详略得宜,考证详密,体大思精,文笔简洁,以述事论人为主,兼及政治,经济制度及天文,地理,民族,科技等等,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系统完备的可靠资料。司马光在本书中写了许多评论,都是以儒家的正统观点总结一些王朝兴衰或帝王成败的经验教训,以供宋朝统治者借鉴。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6、程朱理学: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和奠基者,张载也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颍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7、〈梦溪笔淡》:北宋沈括撰写的一部科学著作,共30卷。在该书中,作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梦溪笔淡》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8.庆历新政北宋的统治集团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其中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曾提出过各种改革意见,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在杜衍,富粥(百),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提出十项改革方案,其内容主要有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边防等。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但是改革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地主们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结果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支持改革的政治家先后贬至外地,新政也宣布撤销。这次改革因发生于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重要问题1、北宋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建立以后,为了改变节度使割据的局面,宋太祖、太宗以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在地方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又以文臣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以牵制之。后又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四司,临时指派朝官兼领,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次,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副相,还把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以三司使分取其财权。第三,改革军制,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等职,设主司”,派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将领,而以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同时,实行更戍法”。第四,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在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禁军,对辽、西夏采取被动的守势,而将重兵驻扎在内地。第五,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弊端也产生了冗兵”、冗官”和冗费”日甚一日,封建国家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进入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局面加深,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范仲淹等人主张的改革遭到官僚和权贵的反对而失败。在此情况下,王安石力图开源节流,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地主阶级特权以缓和阶级矛盾并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增强军事力量,为达到富国强兵,维护统治的目的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有:(1)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①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按户等高低规定贷款数目。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②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③募役法:差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④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然后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⑤市易法:由政府拔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⑥均输法: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的需要,灵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2)军政方面,以强兵”为宗旨,实行四项新政。①置将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将,将练其兵”。②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练武,大保每夜派丁巡逻。另外,还推行保马法和在开封府设军器监等。(3)教育和科举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但由于新法触及了北宋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对,加之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和王安石与品惠卿等人的矛盾削弱了变法派内部的力量,导致变法失败。3、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进入北宋中期,三冗”、两积”的问题十分突出了,宋王朝逐步陷入内则不能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的全面危机之中。但是,范仲淹等人的改革认为,当时最根本、最中心的问题是吏治问题:即内外官吏过于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