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额。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6、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答:〔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8、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3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A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2、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作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第一章]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②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6、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答:〔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8、简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答:〔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9、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10、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答:〔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①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11、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答:〔1新事物复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2、简述威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1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认识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4、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5、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16、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主义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1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它们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18、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19、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答:〔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20、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①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依据。21、简述规律的含义及特点。答:〔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22、简述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答: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使人们获取的食物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使人脑日趋完善,从而使意识的产生具备了物质基础。〔2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者之间经常需要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离开人类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23、简述意识的本质。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24、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A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3我国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A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有包含了个别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XX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A4、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A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纪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A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①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A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①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①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A8、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意义。答:〔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②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A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①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A10、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响应的变化。②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租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①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统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势的面貌出现。〔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A11、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上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二者不可等同。〔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①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A12、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意义。答: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2因为本职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A1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任何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简述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3、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答:〔1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2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4、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答:〔1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认识客体的构成:认识客体由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3认识客体的性质:①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5、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和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7、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答:〔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产物。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体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边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10、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答:〔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2从客体方面来看:①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②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③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11、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答:〔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得以实现。〔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1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二者的相互排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真理有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与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3、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意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1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3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不想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15、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答: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伪证另一种认识。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一个重大的理论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逻辑证明已经证伪的认识、假设和理论,就不要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16、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答:〔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答:〔1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能彻底认识的。〔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做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A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XX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A3、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①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②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说来,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国亡党。A4、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答:〔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①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②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①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的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的,而是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对认识的检验也不断深化。〔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A5、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答:〔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A6、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答:〔1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只要有货币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和抵制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和毒害。A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3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党在新形势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重大意义。[第三章]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4、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系统的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6、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的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阶段。7、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答: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8、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答: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种划分法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既不能只讲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不讲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也不能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或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答:〔1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10、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3姐姐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11、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12、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答:社会革命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13、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14、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地、自觉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饿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15、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试驾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2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地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16、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答: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4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17、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答:〔1历史唯心主义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2历史唯心主义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答:〔1人民区中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1、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A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为: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a.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A3、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答:〔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A4、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答:〔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积极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A5、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答: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二者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部分加以解决。当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以解决,需要通过先进阶级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或确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就达到了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新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好似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A6、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①在历史决定论来看,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是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似地符合价值,这就为人们制定价格政策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可能。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③每一种可能性又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经。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经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A7、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答:〔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为例,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A8、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答: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A9、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地,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A10、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1我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2它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不断解决。〔3改革是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4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A11、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答:〔1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特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和作用。A12、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答:〔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热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第四章]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答:〔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和存在的。〔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3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3、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4、为什么说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答: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要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不会发生变化。而当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不变,则随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其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也会相应增加,盈利随之上升。这就是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所在。5、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答:〔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①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②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有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品种符合市场需要,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少的个别劳动却形成较多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发财致富。而有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被社会所承认,他们就会发生亏损,甚至陷于破产。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经常发生的。7、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答: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衡,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8、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比,实现优胜劣汰。9、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答: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品牌策划岗位劳动合同(2篇)
- 汇编语言课程设计一
- 数控加工课程设计
- 瓯窑小镇研学课程设计
- 老王课程设计
- 包装设计高中课程设计
- 建筑工程管理-如何主持工程会议
- 成都中医药大学《食品原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资产评估实务(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年终总结简短(31篇)
- 个人理财理论与实务李杰辉课后参考答案
- 比亚迪F0说明书
- HCCDP 云迁移认证理论题库
- 建筑变形分析st1165使用手册
- 无机化学(上)(华东理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医用内窥镜冷光源产品技术要求深圳迈瑞
- 《将本土美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论文
- 直击本质:洞察事物底层逻辑的思考方法
- 火灾与触电现场处置方案
- 榴莲课件完整版
- 人事部岗位sop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