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解读_第1页
24《诗词五首》解读_第2页
24《诗词五首》解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文本解读饮洒(其五)陶渊明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园田后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其多,借饮洒来抒情写志。题目释义陶渊明创作了组诗《饮洒二十首》,这是第五首诗。从诗题看,是写喝洒。但从诗的内容看,无一处写到“饮洒”的事。诗题与内容似乎无关,但联系诗人隐居后劳动之余饮洒至醉去东篱采菊的生活情景,诗人写采菊,采来秋菊以酿制菊花洒,暗中与诗题相扣,就不难理解题目的意义了。白话译诗居住在人世问,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问,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问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主要内容、情感及意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交代诗人的生活状态。居住喧哗的世俗之间,但没有迎来送往、宾客盈门的俗世烦扰。问启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紧承上两句,设问手法,激发读者兴趣,形成悬念,追问原因,再自问自答。“心远”点出了诗人精神上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已远离官场,远离污浊不堪的俗世,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超尘脱俗。下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紧扣“心远”两字,具体描写诗人归隐田园、自耕自给、闲适自得、悠然自乐的生活情景,诗人专心致志地在东篱采菊,猛然抬头,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写出了诗人远离俗世官场、回归自然、获得精神解放、寻求精神家园的怡然心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东篱采菊的自然风景。这时,山问云■气与傍晚的夕阳交相辉映,飞鸟欢快地鸣叫着,成群结队,回归巢窝,景色是那样优美宜人。景中融情,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欢乐幸福。同时,景中寓理,“还”字意蕴含蓄,一是写鸟儿回归巢窝,二是隐喻自己似一只误落尘网的鸟儿,如今得以自由地归隐田园,融入大自然之中。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里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流露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但这种人生的意趣真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联系全诗理解,“真意”是可辨可言的,即辞官归隐、回归田园、与自然和谐相处、融入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乃人生的真谛。全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乂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全诗结构看望杜甫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届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人安顿在郸州(今陕北延安附近),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看,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白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题目释义在春天眺望或远望。交代诗歌写作的季节,这是个春暖花开、万物茂盛的美好季节,但作者所看到、所写的景象、所抒发的情感与这个季节相反,乐景衬哀,而倍增其哀。题目看似浅易,但蕴涵深意。白话译诗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令花痈苦流泪,见家人别离使鸟也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主要内容、情感及意蕴首联:诗篇一开头描写了看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昔日繁华的长安城竟长满草木,草木竟得如此茂盛,自然盛景,人世凄凉。写出了诗人对国家残破的痈苦心情。颔联:“感时”紧扣首联“国破”而来,“恨别”应颈联“思家之忧”。进一步描写所见景象,融情于景,借花鸟之物,抒写内心的沉痈伤感。有感于时局的混乱不堪、看见人世问生离死别的场景,连花也流泪难过,鸟也心悸害怕,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颈联:写战事久拖不决,时局久乱不息,与家人团聚难以期待,家书也难顺利,要想得到一封家书多么困难。叙事抒情,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了普遍的战时心理: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深化了诗歌主题。尾联:总写忧思之深,以致衰老不堪。具体描写诗人因伤感国事、思念家人、渴望团聚的憔悴衰老的形象。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痈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全诗描写了诗人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目睹长安城凄凉萧条的衰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叹时局的伤感、思念亲人、盼望团聚、渴望安定的强烈情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全诗结构雁门太守行李贺写作背景此诗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便写了《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元和二年(807年),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也有人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李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题目释义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此诗是七言古诗。题目表明李贺是借古乐府旧题,歌颂当时平叛乱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白话译诗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启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主要内容、情感及意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写气势汹汹的敌人如沉沉黑云,仿佛要把城墙都要摧垮了一样,既是写景,也是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余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秋色弥漫天际,号角响彻云霄,从听觉写战斗场面,竭力渲染战争紧张激烈,边塞阵地,夜色苍茫,白天英勇作战的将士们流下的如胭脂股绯红的鲜血,这时已经凝固了,成了紫黑色,从视觉色彩角度战斗惨烈悲壮,突出壮士们作战英勇,视死如归。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写战斗激烈残酷,写出了将士们驰援迅速,威猛如虎,“临易水”指突然冲击到了易水,既写作战勇猛,连连告捷,也用“易水”这个典故,写将士们荆轲刺秦出行时那种一去不返、誓死报国的决心。“霜重鼓寒”写环境艰苦,天气寒冷,连战鼓也仿佛被冻住了,鼓声沉闷。报启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启死:据《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诗人引用这一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一个“报”字,写将士们知恩感恩报恩,报答朝廷,一个“意”字,突出启王对将士们的充分信任。“提携”写将士们叱咤风云、宝剑在握、英勇杀敌的英武形象。全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英勇杀敌、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思想感情。全诗结构赤壁杜牧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题目释义“赤壁”是三国古战场,以此为题,表明诗歌的写作对象,暗示要借发生在古战场赤壁的战争来抒怀,借古喻今,以古抒怀。白话译诗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乂磨乂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主要内容、情感及意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沙里埋着折断的战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诗人亲自将其磨洗十净辨认一番,说明诗人有怀古之趣,发现是赤壁之战遗留的兵器时,诗人便浮想联翩,这后面抒怀作了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不正面描写赤壁之战,也不全面评论战争胜负,而是从东风着笔,假设东风不给周瑜方便,三国启主孙策的夫人大乔、周瑜自己的夫人小乔恐怕就会被抓进曹操修筑的铜雀台了。以小喻大,举重若轻,从两个女人的命运隐喻国家命运,评价周瑜的战功。通过对周瑜的评价,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但不被重用,没有如周瑜那样的好机会。“东风”一语双关,既指赤壁之战周瑜设下火攻曹操的妙计得东风帮助,取得战争的胜利,乂暗指年轻有为的周瑜得到了如“东风”股关照的孙吴之主的信任和重用,反指自己怀才不遇,抒发诗人的愤懑之情。全诗结构渔家傲李活照写作背景此词作于李活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问,李活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活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题目释义渔家傲,词牌名,北宋流行。源于张志和作“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渔歌子”(或“渔父词”),多描写渔父生活。至范仲淹用此词牌描写“塞下秋风景异”的边塞生活后,词牌名为本名,内容也超出了渔家生活。李活照借此词牌写自己南渡历险海涛的生活情景,表达自己不甘平庸、企图有所作为的雄才抱负。白话译词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乂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乂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据“语文新课程资源网”)④主要内容、情感及意蕴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将拂晓,海雾茫茫,云涛滚滚,天云相接,境界开阔,星河流转,海上千帆竟相飞舞。开头两句描写词人乘舟穿海所见的壮阔奇特景象,气势磅礴。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词定下豪迈奔放、气势夺云■的格调,也为后面自己不甘平庸、企图有所作为的雄才抱负进行铺垫。仿佛梦魂归帝所:“仿佛梦魂”点出后面所写内容皆为梦魂翅膀飞翔所至之境,都是梦中的想象之景,“帝所”为天帝所居之处,非人间之景,接待词人、关心词人的是天帝,侧面点出现实中无人更无启王关注自己。此句过渡,由前面写乘舟渡海所见现实之景(当然实景中似乎乂有虚景)转为梦中之景,衔接紧凑,过渡自然。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几句写词人与天帝的问答,问答的核心是人生抱负,即“归何处”,词人回答的核心是“无处施展抱负”。从中写出词人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仅仅会诗情词思赢得人们称赞的女才,更希望有一番为国效力、振兴国难的伟大理想,并得以实现。由此可见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殷勤”写出天帝对自己的热情关心,充满温馨。“路长”“日暮”写实现理想何等艰难,时不我待,只有“嗟叹”而已。“谩有”更突出诗人内心的失望和不满,不满足于现状的痈苦。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写自己的理想追求。“九万里”言理想远大,以大鹏乘风展翅,冲天而飞,喻自己也当如此。“风休住”是词人的呼唤与企求,“三山”与“九万里”照应,点出自己理想的彼岸,蓬莱三座仙岛更增添的理想的梦魂神秘色彩,显示出人生理想的非同一般。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全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十,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⑤全词结构艺术特色饮洒(五)陶渊明情味深永,主观心理感受与人生哲理况味浑然一体。结庐人境,居住凡尘俗世,但无车马喧闹,无尘世俗务烦扰,这是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主观心理上自觉地与俗世官场保持距离,心有定力,便不为外界所惑所困,这种人生至理,于今天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治学更当如此。采菊时心无南山,一心在菊,但见南山,便顿有心悟:山无言而心有感,静静的南山矗立在那儿,因它有自身的定力与存在,并不因诗人心中有无南山而存在。“飞鸟相与还”更让诗人体验到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人生至境,也是人生真谛。诗人对自由生活、自然融入的追求与诗歌的叙事、写景、抒情有机融合,其人生哲理真谛也浑然融于其中。自然质朴,不事雕琢,情貌亲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叙事说自己的生活状态,直陈其事,不渲染做作,写自己为何能做到这些,也直接回答“心远地自偏”,不云遮雾罩,作者闲适淡泊的生活情貌宛然眼前。写自己采菊东篱、不经意见到南山以及傍晚时分,山问云■气,飞鸟结伴而归,这些写景也都自然质朴,一切如大自然一样本真,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融情于景,寓理于景,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问美景,云气氤氤,飞鸟结伴,快乐归巢,诗人欣赏此景,向往热情之活深蕴其间。而自己也如飞鸟,从尘世牢笼里飞回田园,这是一种人生理想的回归,这是自然本性的呼唤。因为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景中融情,景中寓理。而写自己“心远地自偏”,所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对此前人激赏为“词彩精拔”。看望杜甫情景交融,感情深沉,沉郁顿挫。全诗围绕“望”字展开,写长安国都残破、人烟稀少、荒草丛生的衰败之景,借情花鸟写时局动荡、生离死别,烽火三月、家书难收、亲人难聚、忧国思家,一齐涌上心头,诗人不禁头发斑白、掉落稀少,憔悴衰老。诗人忧国忧民、反对战乱、渴望和平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其感叹忧愤,溢于诗行之间,读来悲凉深沉,顿挫有致。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开篇即扣诗题“看望”,围绕“望”字,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看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对比反衬,移情于物,借情于物,深致婉转。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万木复苏,花鸟相映,其景美情宜,本当踏宵赏春。但诗人被叛军囚系长安,出来时值春日,却是满目萧条,处处衰败。“国破”与“山河在”对比,昔日繁华国都与今日城山荒草深深对比,花盛开而美艳迷人,却感时局而流泪,鸟当欢歌而鸣叫,却思离别而生恨。一切都因诗人心中之忧、心中之痈、心中之愤,至花鸟也因诗人之情而有情。读来深致婉转,感人肺腑。雁门太守行李贺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开篇“黑云压城城欲摧”即给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感,黑压压的敌人如黑压压的乌云,压得城都快要坍塌了。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守军将士的浴血拚杀,诗人不正面描写惊心动魄的拚杀场面,而是从将士们渗透进边塞泥土里绯红的鲜血,到了晚上,怎样凝结成一片紫色泥土,让人触不惊心,这种色彩及景象的变化,悲壮感油然而生,暗示战事惨烈,牺牲人数的众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角声满天秋色里”“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意境苍凉。秋色弥漫,满天号角,寒霜冰冻,似乎连鼓声都被寒霜冻住了,鼓声响不起来,军旅生涯的艰苦,环境的恶劣,战争余围的重压,真让人喘不过气,给读者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恰当用典,拓展意境,深化情感,含蓄蕴藉。“半卷红旗临易水”,写友军驰援,不仅军纪严明,行动迅速,而且视死如归。诗人用荆轲易水送别这一典故,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融入诗中,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将士们就如侠士荆轲,一诺千金,勇毅刚强,不惧牺牲。“报启黄金台上意”,用了燕照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人才这一典故,写将士们誓死忠于朝廷,报效国家,使将士们的英勇牺牲富有更深沉的情感意蕴。色彩斑斓,画面奇异,新颖真切,妥帖奇诡。一般来说,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械艳色彩的词语,而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械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诗人用械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乂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乂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赤壁杜牧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有深邃的历史感。诗由一枝沉入7工水泥沙还没被销蚀的断戟起兴,写“折戟沉沙钱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兴趣浓厚,亲自将其磨洗十净,经过认真辨认,发现是前朝的战争遗物,是三国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由此诗人想到了赤壁之战的东吴将军、风流倜傥的周瑜,想到了周瑜的年轻有为,评价了周瑜战卓著的原因,在于东风给予了方便,诗人借托这枝断戟,咏叹了一段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兴发出“东风”给予方便、才能建功立业的慨叹,侧面暗示出天时、地利、人和才是一切成功的关键的道理。借古说今,感古伤今,有着深邃的历史感。化大为小,举重若轻,巧妙地评说历史,新颖而启人深思。诗人怎样由断戟引发历史感慨,评说三国历史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誉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既紧扣题目“赤壁”,评说历史。写赤壁之战,乂紧承第一句“认前朝”,表明沉入泥沙尚未销蚀的折戟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遗物。赤壁之战,风流倜傥、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用火攻,借东风给力,东吴打败曹操,建立了丰功伟绩,实现了人生抱负。但诗人不正面描写火烧赤壁、“烟炎张天”的战争场面,也不描写周瑜怎样指挥东吴大军进攻曹操,更不描写曹操怎样兵败赤壁、落荒而逃的惨状,而抓住赤壁之战中周瑜取胜的关键因素-—东风,从反面设想,如果没有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的话,会是怎样的结局呢?那无疑东吴会败得很惨。怎样惨呢?诗人也没有东吴惨败的具体情景,而是轻描淡写一笔,通过东吴之主孙策的夫从大乔、周瑜自己的夫人小乔两个女人,赤壁之战如果失败,她们就会被抓进曹操修筑的铜雀台,以此象征国家的沦陷灭亡,以此说明赤壁一战的重要,更突出东风的重要性。诗人不抽象地抒情议论,而用形象思维,描写春深时节,大乔、小乔被抓住铜雀台的细节来表达自己对赤壁之战中周瑜功绩的看法。诗人以此设想,似乎在说明周瑜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东风帮了他大忙。如果是我杜牧,也能打如此大仗,建如此大功。由此我们不能理解诗人为何要如此着笔,原来是想借此抒发自己的失意:自己空有雄才抱负,无法施展实现,就是没有如周瑜那样的机遇,有东风给力。“东风”在诗中一语双关:既指赤壁之战助周瑜火攻曹操的自然之风,也指信任周瑜、重用周瑜的东吴之主。诗人用“东风”表达自己对朝廷不信任、不重用自己、使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失意。渔家傲李活照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一开篇即给人以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之感:晓雾茫茫,云海涛涛,云天相接,银河流转,千帆竟舞,好一派豪迈壮阔气象,为全词定下豪迈昂扬的感情基调。下片写九万长空,大鹏展翅翱翔,词人喝令大风不要停止,把自己乘坐的如蓬草股飘飞的小舟直接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突显李活照梦境的奇特瑰丽,具有浪漫主义情怀,读来豪气扑胸,灵魂震撼。想象丰富,浪漫奇特的,设想奇妙,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别致新颖。词人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十,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人神对话,巧用典故,梦幻与生活结合,现实与历史一体,饱含深厚情感,寄予美好理想。词人采用屈原上天梦游,与天帝对话,天帝关心诗人,关心民痍,情辞恳切,询问词人欲“归何处”,“殷勤”写出天帝具有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温情,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神人”,与现实中“天帝”形成鲜明对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词人以屈原式的探求人生理想的方式,回答天帝的询问,再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借大鹏借大风,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空,隐喻自己也不甘心只会做一个填词写诗的女人,而是渴望十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而现实是,词人已进晚年,遭遇坎坷,却有如此壮阔豪迈的伟志,不能不令人惊叹。前人评诗。饮洒五陶渊明苏轼《题陶渊明饮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孙月峰《文选渝注》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看望杜甫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清?吴见思《杜诗论文》:“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今人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届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乂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五参。”雁门太守行李贺周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语少而劲,转出死敌意,愤咽。范椁曰:作诗要有惊人句。语险,诗便惊人。如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周敬曰:萃精求异,刻画点缀,真好气骨,好才思。顾璘曰:词奇而俊,前辈所称。陆时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难下;“霜重鼓寒声不起”,语其有色。周斑曰:今观其全首,似为中唐另树旗鼓者。至末二句,雄浑尤不减初、盛风格。……长吉诗大抵创意奥而生想深,萃精求异,有不自知为古古怪怪者。他如《剑子》、《铜仙》等歌什,辄多呕心语,宜为昌黎公所知重也。王得臣《鹿史》: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鳞开。”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薛雪《一瓢诗话》:李奉礼“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王荆公管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届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问捣敌之事。“黑云■压城城欲摧”,其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此言初出兵时,语气甚雄壮。“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塞上胭脂”,写军中之所见。“半卷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霜重鼓咽”,冒寒将战之景。末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启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赤壁杜牧许ig《彦周诗话》:“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纪日匀等《四库提要》:“(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渔家傲李活照黄苏评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蓼园词选》)梁启超评此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艺蔺馆词选》)精彩诗句赏析。陶渊明《饮洒》问启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你为什么能做到这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因为我心远离了污浊的官场和纷扰的世俗,所以即使住在闹市之地,心中也宁静得住的地方好像很偏远一样。诗人以设问方式,自问自答。而这“问”正是读者之疑、读者之问,问从上旬而来。而这“答”也释了读者之疑、读者之惑。“心远”则“地偏”,一切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宁静淡泊,追求自然,远离污泥浊水,即使身在闹市俗尘,也会自觉“偏僻无扰”。这两句写出了陶渊明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揭示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的生活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具体描写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情景,劳动之余,饮洒至醉之后,便去东篱采菊,酿制菊花洒,侧面回应题目“饮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乃启子之品,秋霜之时,菊黄而醇,不与春日白花争艳,只与秋霜共时,淡泊宁静。此处“菊”既是实写,也是喻指诗人如菊,淡泊宁静。“悠然”指不经意问,说明诗人爱菊之深,采菊之专注投入,“见”得突然,是邂逅南山,并非有意眺望南山,此前诗人心中无山,不经意间邂逅之后,见山而心中有山,南山也并非等着诗人来见它,无论谁见不见它,它都静静地矗立在那儿,从中可见山的品性宁静稳重,自立自在。这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C所以,这“悠然”不仅届于人,也届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人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共融、和谐共存的自然美好境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流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天人合一、融入自然、追求自由宁静、淡泊生活乃人生真谛。杜甫《看望》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依旧,国都残破,春日迟迟,长安城里竞荒草丛生,林木荒芜。紧扣诗题“看望”,写看望所见都城长安一片萧条凄凉景象。诗人使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昔盛今衰的残败悲凉景象:“国破”与“山河在”对比,江山依旧,国已不国,其悲若何!春日草木与都城市井对比:都城本当熙来攘往、车水马龙,一派繁盛,现在却长满荒草,此时乂当风和日丽的春季,目睹此景,诗人情何以堪!第三重对比:沦陷荒败的长安城与昔日车如水马如龙的繁盛热闹的长安城对比,物去人非的历史感油然而生,昔盛今盛的沧桑感扑入胸怀。诗人睹物伤感,表达了强烈的故国之思的悲痈情感。这两句为全诗定下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痈的忧愁。“花溅泪”“鸟惊心”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另一种是拟人手法,连花也因感伤时局多乱而泪流不止,何况人呢?鸟儿也因看到人问太多的生离死别而心悸害怕,何况人呢?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亦倍增其哀乐。人内心痈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痈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痈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痈。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骤然之间,诗人头发都白了,都稀少了,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这两句描写诗人憔悴衰老的形象。以此结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宵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乂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痈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句写敌军情况,“黑云”说明敌人众多,如满天黑沉沉的乌云,“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不仅人马众多,而且来势凶猛,敌众我寡,“摧”渲染出形势危急紧张气余。“甲光”句写守军情况,“甲光”指铠甲闪闪发光,而不是铠甲没有暗淡无光、灰尘扑面,说明战士们时时擦拭保养,众多闪闪发光的铠甲在日光下,更如一排排金色的鱼鳞股铺展开来,描写出守军将士镇定自然、场然不动的阵齐军容和严整军威,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为下面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作铺垫。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这里,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高度融合。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使全诗增界更悲壮英武,更激人奋进。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首先从听觉写号角。这时,秋色弥漫,万木摇落,四处一片死寂,气余更加沉闷悲壮。角声即号角之声,危急紧张的余围里,唉亮的号角响彻整个战场上空,气余更紧张,形势更危急。号角阵阵,催人奋战,“角声满天”勾画出整个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激烈,守军将士作战英勇、士气高昂。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黄昏。然后从视觉写浴血撕杀的将士们血洒疆场的惨烈情景,写他们白天流下的殷红鲜血到了黄昏,渐渐地变得暗紫了,凝结暗紫色的血痕。不直接描写短兵相接、浴血搏杀的场面,但从侧面写出了白天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也突出了守军将士英勇献身、不惧牺牲的英雄精神。诗人运用点染之法,写战后惨烈景象:麋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股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余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红旗半卷,说明驰援的友军军纪严明。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偷袭敌军,友军黑夜行军,人衔草,马衔枚,偃旗息鼓,半卷红旗,以给敌人致命一击。“临易水”即赶赴到了易水,交代作战的地点,乂暗示将士们有荆轲刺秦的豪情志气,有“风萧萧兮易水塞,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的豪情斗志。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既紧扣题目“赤壁”,写赤壁之战,乂紧承第一句“认前朝”,表明沉入泥沙尚未销蚀的折戟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遗物。赤壁之战,风流倜傥、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用火攻,借东风给给力,东吴打败曹操,建立了丰功伟绩,实现了人生抱负。但诗人不正面描写火烧赤壁、“烟炎张天”的战争场面,也不描写周瑜怎样指挥东吴大军进攻曹操,更不描写曹操怎样兵败赤壁、落荒而逃的惨状,而抓住赤壁之战中周瑜取胜的关键因素-—东风,从反面设想,如果没有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的话,会是怎样的结局呢?那无疑东吴会败得很惨。怎样惨呢?诗人也没有东吴惨败的具体情景,而是轻描淡写一笔,通过东吴之主孙策的夫从大乔、周瑜自己的夫人小乔两个女人,赤壁之战如果失败,她们就会被抓进曹操修筑的铜雀台,以此象征国家的沦陷灭亡,以此说明赤壁一战的重要,更突出东风的重要性。诗人不抽象地抒情议论,而用形象思维,描写春深时节,大乔、小乔被抓住铜雀台的细节来表达自己对赤壁之战中周瑜功绩的看法。诗人以此设想,似乎在说明周瑜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东风帮了他大忙。如果是我杜牧,也能打如此大仗,建如此大功。由此我们不能理解诗人为何要如此着笔,原来是想借此抒发自己的失意:自己空有雄才抱负,无法施展实现,就是没有如周瑜那样的机遇,有东风给力。“东风”在诗中一语双关:既指赤壁之战助周瑜火攻曹操的自然之风,也指信任周瑜、重用周瑜的东吴之主。诗人用“东风”表达自己对朝廷不信任、不重用自己、使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失意。渔家傲李活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是词的开头。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乂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回答天帝殷情的询问,感叹天已日暮,路途遥远,学诗填词,徒有让惊叹称赞的美句佳什,这并非我的真正“归处”,并非理想追求。这两句没有正面回答帝的询问“归何处”。从结构看,紧承上两句过片(或过渡),问答之间,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痈苦经历,但也有根据。词人结合自己身世,使用典故,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怕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含于词里,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精神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用典毫无痕迹。其旨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词人用一个“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活照是一个既才华乂有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女诗人,她曾以项羽自比,“至今思项羽,不肯过7工东”,她认为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词人在这首梦幻纪游里,写出了非同一般的雄才抱负与豪迈气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三句正面回答上片末天帝的询问“归何处”,直截了当地响亮回答:这时,九万里高空,大鹏正挎聚起巨风,展开自己如“垂天之云■”的巨大翅膀,翱翔于浩浩长空。于是词大声喝令大风,大风不要停止,自己也要如大鹏一样,希望大风把我乘坐的“蓬舟”吹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云。“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乂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挎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词人使用庄子《逍遥游》及蓬莱仙岛等神话传说,把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使南渡之后处于晚年困境的李活照形象为之一振,气概为之昂扬,给读者以全新的伟岸形象。5.写作从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描写的意境出发,能将诗歌改写成写景抒情的小散文。要将诗歌改写成写景抒情散文,一是要整体理解诗歌,把握主要内容,领会思想感情,使改写后的散文不违背原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二是要整体构思,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把握谋篇布局,重新组织,防止以翻译代替改写。三是可以紧扣诗中的景物,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细节加工。示例:看望活晨,洁白的阳光从没有窗极的窗户、断了半截的门框洒进来,原本没有味道的白洁的阳光,不知为什么掺进些怪怪的味道,仿佛是从西北那边杀声震天、血流成河的战场照过来的。不过阳光总是阳光,何况是春天的呢。我的心情在看天的阳光里,有了些松软的感觉,被安禄山这帮叛军抓进去关了几日的晦气也在这阳光里消散了,总之,心里应该比前几天亮多了,宽多了,暖多了。还是出去走走吧。走在街上,照着春天洁白的阳光,身子却突然发起抖来,腿也软软的打不开,眼睛酸酸的,泪不知不觉,哗啦一下,河水股冲开闸门奔泻出来。长安城里,已经晌牛了,还不见几个人。有几个人,瑟瑟缩缩的,像白天沿着屋檐快速逃过去的老鼠,街上静得让我喘不过气来。四处是残垣断壁,一处高大的门楼,只剩几截似断未断的椽子,一只硕大的蜘蛛结了张巨大的网,网上蒙了灰尘,灰尘在洁白的阳光里面粉似的飘散开来,我不禁打了个喷嚏。“醉而归”洒楼的金色招牌被战火熏得黑黑的,招牌似掉非掉地悬在门柱上,底边断开来。想想半年前,盈门的宾贵,十分热烈。我和李白一帮朋友,在这儿喝洒,吟诗,谈天说地,何等的惬意啊!心一点点往下沉去,熙来攘往、摩肩接踵的长安城,竟荒草丛生。荒草里,野兔毫不怕人,当然也没什么人,它们跑来蹿去,分外欢快。一户人家的墙头上,开着一簇鲜艳的花,不知怎的,看着那花,我感觉它在流泪,也许花感叹时局动乱而伤心吧。这时,一颗梧桐树上,站着几只鸟儿,叽叽喳喳不知说些什么,那叫声听起来像呜呜咽咽在哭泣,有些悲伤的味道,也许它们也在这战乱里感受到了生离死别,心悸害怕吧。索然无趣地从街上回到这破败不堪的住处。三个月了,战争毫无结束的迹象,几个月都没收到家书了,家里也不知怎样了,妻子和孩子都该还好吧。唉,唉,唉,这样的动荡,这样的时局,会好到哪里去呢?现实是,“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我忧从中来,泪不知不觉乂涌了出来。拿过一面破旧的铜镜,镜里映出一个我不认识的老头,头发花白,稀少短浅,连发簪都快插不稳了。这是谁呢?恍惚中,我在问自己。定睛一看,原来是我自己啊!憔悴衰老到如此啊!《诗词五首》语言积累与运用1.语言知识(1)积累“结庐”“尔”“悠然”“浑”“谩”等重要词语。是把握“混阳”“郸州”“不胜簪”“燕脂”“折戟”“嗟日暮”“谩有”“抵万金”词语中加线字的正确读音。①泾(xun)阳②理(f©州③不胜ff(zm)④鹿(ycn)脂⑤折或(j1)⑥陞(jie)日暮⑦®(^dn)有⑧抵(di)万金⑨搔(scd)更短二是理解“结庐”“尔”“悠然”“抵”“浑”“胜”“摧”“角”“销”“将”“锁”“云涛”“殷勤”“报”“嗟”“谩”“举”等重要词语在诗词中的意义。[结庐]建造房舍。②[尔]如此,这样。③[悠然]不经意的样子。④[抵]值,相当。⑤[浑]简直。⑥[胜],受得住,经得起。⑦[坍塌]⑧[角]军中号角。⑨[销]⑩销蚀。(11)[将],拿来,取来。(12)[锁]关押。(13)[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M)[殷勤]情意恳切。(15)[报]回答。(16)[嗟]叹息,慨叹。(17)[谩]同“漫”,空,徒然。(18)[举]高飞。(2)理解诗词中重要字词的含意及表达效果。陶渊明《饮洒五》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与“而”“无”表转折和没有意味的词语连一起,写出了诗人不与世俗之流交往、坚守独立品格的个性特点。何:为什么。追问诗人在尘世喧扰中建房生活却没有喧扰繁闹原因,为一句解释作铺垫。远:远离。写诗人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写出诗人归隐田园后闲适自得、不在牵挂官场的超脱心态和生活状态。相与:相交,结伴。写诗人与飞鸟结伴回家,借鸟自喻归隐,像鸟一样获得的自由。杜甫《看望》破、在:破,陷落;在,存在。安史之乱,都城长安陷落在叛军手里,旧日的山河依旧存在,两相对比,写出诗人内心的痈苦。深:茂盛,春天,都城长安草木茂盛,说明人烟稀少,人们逃亡之多,用春天的盛景反衬长安城里的荒凉。溅泪:流泪。拟人手法写花感叹时局混乱而伤心流泪,借写喻己,说明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不安。惊心:即心惊,心里感到惊惧难过。写鸟儿也因离别之恨而惊惧难过,暗示诗人与家人的离别而难过。不胜:受不了,承受不住,写诗人因国家破灭、家人离别难过伤心,衰老得头发既白乂少,连簪子都插不稳了,进一步突出心中的忧虑难过。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余十分紧张。摧:坍塌。战争卷起的烟尘几乎要把城墙都压垮了,渲染战争的紧张气余,突出战事危急。开:打开,铺开,写日光照耀着士兵的铠甲,铠甲映着日光,如金色的鱼鳞铺展开来,形容将士们军容整齐而威武,预示战争的胜利。满:到处都是。深深的秋色里,到处都响着军事号角,用号角声渲染战事紧张,为下旬写战争的惨烈埋下伏笔。凝:凝聚、凝结成。暮色中塞上泥土呈现胭脂、紫色一片,暗示这是将士们的鲜血凝结而成,描写出战争的惨烈,突出将士们战斗勇敢无畏。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寒霜冰冻,仿佛鼓声都被冻住了,显得低沉不响亮,形容边塞苦寒。意:信任、信用。强调将士人誓死报效启王、报效国家的决心和意志。杜牧《赤壁》销:销蚀。铁未销,折断的战戟深深地埋在泥沙还未销蚀,这是战争留下的记忆,为下文写认出是前朝(三国东鲁破曹时的战争遗物)埋下伏笔。磨洗:磨光洗净,写拿到遗物者深入研究、一寻究竟的认真态度,暗示对赤壁之战中英雄人物的强烈怀念追忆。锁:被锁,被关押。以假设之笔,与东吴之主孙策的夫人大乔和指挥之战的大将周瑜的夫人小乔被关进曹操所筑的铜雀台,反面着笔,写周瑜得天时之利,成就非凡功业,侧面写自己空有抱负,却无实现的契机,反映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苦闷。李活照《渔家傲》接、连:云■海与天相接连,写出了浑茫一片的境界。舞:飞舞。星河流转,千帆竞发,飞舞星河,极写景象的奇特壮丽,梦境之变幻无穷。嗟:叹息,慨叹。诗人回答天帝路途遥远、时不我待、理想难以实现,只得扼腕叹息,暗示内心壮志难酬的愁绪。谩有:空有,白有,写诗人对空有才华、积极渴求人生理想但终难实现的愤懑之情。举:高飞。用九万里高空,大鹏高飞喻示自己也渴望如此,喝令大风停止吹送大鹏,而送自己到蓬莱三岛去,以展自己的雄才抱负。《诗词五首》文化积累(1)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韵律特点。古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称古风、古诗、有歌、行、吟等体裁,如白居易《长恨歌》、杜甫《兵车行》、李白《梁父吟》。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五言诗(陶渊明《饮洒五〉〉)和七言诗(李白《行路难»)等古体诗,分别简答四古、五古和七古,也有三五七言兼用者,届七古,如李白《将进洒》。古体诗韵律特点:格律自由,不讲对仗、平仄,押韵较宽。如陶渊明《饮洒五》不讲对仗,平仄灵活,都押“安”韵。近体诗韵律的特点,律诗颔联、颈联要对仗,用韵、平仄较严。绝句是律诗的“截取”,四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向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便不讲究对仗。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丁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丁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同丁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同丁律诗中问四句的,前后两句对仗。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乂逢启”前两句讲究对仗,“歧王宅里”对“崔九堂前”,“寻常”对“几度”,“见”对“闻”,届前两句对仗。古体诗与近体诗比较表古体诗近体诗以格律分类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以字数分类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以句数分类从两句到白句都有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以用韵分类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的句子。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词最早起源于隋,初盛于晚唐,兴盛于宋。词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词是诗的别体,乂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诗歌。诗和词都届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词分豪放派与婉约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柳永、李活照为代表。词牌是词的调子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宋词用韵的宽泛,还表现在不同声调的韵可以通押方面。词的押韵方式与律诗不同。从用韵的位置看,词的押韵方式也较复杂,它随调而定,有的韵脚距离近(密韵),有的韵脚距离远(疏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有句句韵偶句韵的;有多句一韵的疏韵。如李活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从结构看,分上下两片,上片从首句到“殷勤问我归何处”,下片从“我报路长嗟日暮”至词的末句。从句式看,长短不齐,以七字句为主,问以三字句。从押韵看,有两句一韵的,如第一、二句“雾”“舞”押“u”韵,然后隔几句在押此韵,如“处”“住”,一首不通押,有转韵,如“语”“句”“举”“去”,押韵。(2)了解陶渊明、杜甫、杜牧等五位诗的生平及其主要文学成就。①陶渊明(352或365年一427年)字元亮,乂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混阳柴桑(今7工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7工州祭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弱年逢家乏”。自幼修习儒家经典,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猛志。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爰闲静,念善事,爰丘山。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二十岁时,开始游宦生涯。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乂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后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混阳。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②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乂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看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十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启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诗风“沉郁顿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乂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乂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乂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在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暇,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其艺术特点为:想象奇谪,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理解。杜牧(803年一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7工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乂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很出名。他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活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活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绘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乂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乂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乂精致婉约。⑤李活照(1084年3月13日一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活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活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活照集校注》。李活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活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李活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痈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活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停顿与节奏划分诗词中的韵律美,可从诗词的节奏停顿、平仄押韵、对仗回环等朗读去品味感受,体会其节奏分明、回环往复、平仄相问、琅琅上口、意韵悠长的音乐美。饮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启/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看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7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启/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启/死。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活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个性化解读:饮酒(五)陶渊明---“道法自然”的独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的规律、行动、作为、生活、存在,都当以自然本性为尚,因为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