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城市与城市发展(3课时)教学目的和任务:1、了解城市形成过程和城市的本质。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及特征.教学重、难点:城市的形成和城市的本质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原始居民症的形成及特点原始群落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并没有固定的居民点。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人类的居住点逐渐固定下来。城池的雏形——沟墙等防御性构筑物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注壕沟。:、城巾形成的评判标准1)城市的萌动城:古汉语中,城指围绕人群聚落修建起来的防御性设施。郭:“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奴隶制产生之后,奴隶主住城,而一般人住郭中。城郭的出现第一次将人类的阶级和社会关系投影到空间和土地上来,也由此开始了有关城市形制和城市规划的建设历程。市:《周易》记载“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指交易场所。市井:“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可见“市井”有城市形状的说法。尽管一般认为“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城市。但是早期的这种聚落方式并不能成为城市,有人认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城市文化的事现才是城市最终形成的标志。2)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永久性的大型建筑,行使政治和文化职能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商品交易场所,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城市的木质特征❖占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利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人口学家马可耶(M・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但是,如果要进行精确的分类,则应以市场和购物设施、服务和工业活动为准则,并辅以就业比例和很难反映的其它因素,如城市中的文化、社交、娱乐设施及组织形态等。❖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从城市形态入手,认为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覆盖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则从城市的作用及其形成的角度,认为“在经济地理上,国家或区域的主要轮廊是由道路和城市构成的",“城市它如一个国家的指挥部,它在国家的一切方面——经济、政治、行政和文化方面担负着组织的职能”,因此,他指出,“城市是靠那些以农村经济中分化出来的非农业经济部门——工业、商业、运输业以及行政、文化部门而成长起来的”。从城市文化角度,亚里士多德古老的城市定义,也是人类最后的城市定义:"Peoplecometogetherincitiesinordertolive,theystaythereinordertolivewel1"(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他们定居在那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理的意义。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群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30%中期阶段:6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的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道路和特色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世界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城市化道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其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中国城市发展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三大潮流;其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二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其三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但同时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教学目的和任务:1、了解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的发展背景及演变过程;2、掌握国内外主要规划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对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的作用;3、掌握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与相关规划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国内外主要规划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对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的作用;2、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与相关规划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从中国封建社会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城市建设大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城市建设思想大繁荣的时期。《周礼•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古籍中都记载有当时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看法。(1)《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管子。度地篇》有关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在这些论述中,比较辩证地阐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在一定地区,山川、陵谷、都邑、道路和农田的占地应有适当的比例:城池的大小要与耕地面积、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呈一定比例关系),关于城市的用地选择与规划布局(城市建设如何“因大材,就地利”,要讲求实效……).关于城市建设如何符合军事要求(如城址的选择,城市的规模,土地的利用,筑城的原则……)等等;都是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实际建设经验的总结或理论的探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都城建设•脉相承,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战国时期的列国都城还采用了大小城的制度,体现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要求;演变到汉长安,都城中的宫殿、闾里、市肆、道路、园林等城市的各个要素的建设,已集中在一个城垣内,城市开始组合成整体汉长安城形制的形成,是我国都城前期规划形制的开端;其后,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进•步加强了全面规划,它的规划布局,对我国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3)占城案例:唐长安唐长安(附图)——里坊中正。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唐代虽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唐长安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城址的选择,规划分区的形成,宫城坊里、市肆园林的划分,方格形街道系统的拟定,水系的开拓,中轴线的运用,街道绿化的建设,城廓的建造,宫廷、坊里、宗教、园林建筑群体的组合,个体建筑的构成及艺术形象与风格的创造,建筑绘画雕塑的结合等等,既吸取历史经验,又都有重要的创造。长安的城市建设成就是灿烂的盛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巨大的艺术品”。古城案例:元大都、明清北京(附图)元大都、明清北京,继承和发展隋唐长安和宋东京的优秀传统,结合北京的历史地理条件,并有意识地参照《考工记》的模式,它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上的成就,可以说是集我国都城形制之大成,经过进一步的创造,达到了我国后期都城发展的新高峰,也是最后的结晶。北京至今仍然不失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遗产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实例。:、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从西方古代社会来看,早-在古希腊的城邦建设中便出现了希波达摩斯(Hippodamus)的城市建设体系。建筑师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实用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城镇的形态,从而发展了这一体系。其主要特征是采用了方格网式的街道系统,并与城市的市场和公共建筑群结合起来。古罗马奥古斯都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Vi〜vius)在公元前1世纪博采众说,写成《建筑十书》,并在其中用一定的篇幅论述城市规划设计的经验与理论(尤其表现在从军事防御出发而设计的城市模式方面),在伴随文艺复兴运动到来的新的建设高潮中,又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艺术家和建筑师,诸如阿尔伯蒂(Albeai,14N—1472年)、达•芬奇亿•D•Vinci,1452—1519年)、帕拉第奥(A・P~adiv,1508—1580年)、斯卡摩锡等。他们在论及建筑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关城市的理论和城市模式。阿尔伯蒂在其《建筑论》中开宗明义地谈选址与环境,述及用地划分,郊区道路景观设计等广泛内容。斯卡摩锡在设计其“理想城”时,设想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广场,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在两河流域,人们在乌尔城等观象台建筑群中种植树木,在巴比伦建设了“空中花园”,在古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453年建都后设黄金角(TheGoldenllom)建设园林。西欧中世纪的城镇内部虽很少有园林建筑,但它们的规模很小,故也能与大自然结合。欧洲城市中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兴造园林之风大盛,并一直持续到近代。在西方古代和中古社会中,虽说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学科,但建筑学中包含着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内容。当然,在其它有关学科中也已经有人注意到对城市的研究。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牛的历史背景(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中有50座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乌托邦对后来城市规划理论有一定影响。(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3)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185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900名同志去实现。二、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同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FH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2,勒•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论”瑞士出生的法国建筑师L•柯布西埃于1922年L•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TheCityofTomorrow)•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他的设想是:(1)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2)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安心的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但市中心地区对各种事物都具有最大的聚合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3)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城市而得到解决。(4)集中主义的城市并不是要求处处高度集聚发展,而主张应该通过用地分区来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5)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持。柯布西埃的规划思想与贡献,毁誉参半。在昌迪加尔和巴西利亚的规划中,由于严格按照《雅典宪章》重功能分区思想,布局规整有序,从而得到普遍的赞誉。但是19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规划领域对人文、社会因素的日趋关注,柯布西埃的机械理性主义规划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与批判,认为他过分追求平面上超凡的形式,而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却较少考虑,令人感觉空洞,缺乏渊源于生气,只是一个“机械城市”的组合体。3、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如果说,霍华德与柯布西埃的思想分别代表了城市分散主义、集中主义的两种极端模式,那么芬生建筑师E.沙里宁(E.Saa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可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地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致。他认为“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指导思想基础上,他提出了城市全面改建的对策,改建的目标包括:(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为若干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方法。总的看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一”虽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对城市的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份,使其恢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市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构思是•种极为冷静和理智的发展策略。与“田园城市”、“有机疏散论”的理论相反,勒.柯布西埃极力主张城市的集中,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技术改造大城市;利用高层建筑、主体交通重新恢复大城市的阳光、空间和绿化等“基本欢乐”,保持城市的高速运转。这些伟大的探索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节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演变趋向-、1933年的《雅典宪章》1933年在雅典召开「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CIAM发表了著名的“雅典宪章”。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正是从这一文件开始,继承、否定或扬弃,出现了精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和大量的规划作品。《雅典宪章》的核心观点,也是最有争议的观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它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提出这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最基本分类”。《雅典宪章》在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它强调“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算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认为,建筑空间是影响社会变化的工具,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能形成良好的环境,这样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一思想引导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城市规划的方式主要是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Planning)0然而,《雅典宪章》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是由于历史局限性造成的。(1)机械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简单化,与人类的需求背道而驰。(2)城市规划是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蓝图,并在这种终极状态卜平衡各类用地,这显然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不协调。所以到了1960年代末以后,《雅典宪章》的主题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批判,并最终导致了《马丘比丘宪章》的产生。二、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1、1978年12月,•批建筑是在秘鲁德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年的实践作了评价,认为实践证明《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2、认为《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J'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3、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巾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无问题。三、2000年的《北京宣言》《北京宪章》,是本世纪建筑界继《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之后的又一结论式建筑宣言。《北京宪章》提出“建筑学的时代任务是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包括“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等10项目标。四、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体演变趋向(一)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初,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出突出问题。恩维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提出最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人口,控制其规模,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卧城”1918年,分局建筑师沙里宁在赫尔辛基新区提出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称为半独立式卫星城。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用在外为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4)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以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人口由5〜8万扩大到25yo万人。(二)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1)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幼儿上学部穿越交通道路,内部设置一些居民服务设施。2)二战后,在欧洲•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应用,并且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理论。3)小区规划不限于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是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社区中弱者更多关怀。(三)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1960-197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1、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的对象还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2、1970年代初,在城市规划中导入系统工程和数理分析,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但在理性主义使规划变得越来越严密的时候,城市规划专业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意义让人无法理解。3、理性主义理论对决策者的立场缺乏充分的认识,忙于细部的综合性总体规划往往放弃了最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四)城市设计研究1、1952年吉伯特《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2、《城市意向》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有基本规律可以把握,在塑造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应从这些要素的形态把握入手,发现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3、70年代吉伯特和林奇的有关物质形态的分析不仅被冷落,还受到众多攻击,城市规划为谁创造美成为规划师的根本立场。80年代中期,城市设计又一次在规划理论的论坛中被提起,重新出现关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成果。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机理,再现城市生命力。1990年以后,城市设计在新的层面上被看作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工具之一。(五)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1、《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简.雅各布斯。2、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3、《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六)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20世纪70年代,保护环境从一般的社会呼吁逐步在城市规划界称为思想共识和一种操作模式。2,80年代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又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3、90年代,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文献。(七)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新趋势的讨论。五、河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令单向:否定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令封闭:否定该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令复合: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令发散:要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弓|导性的思想方法(二)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分析的广泛性:数据收集、分析角度、分析对象的多样性论证的严谨性:思想方法、论证手段成果的弹性:不仅仅是一套规定的图纸,规划成果通过非图纸表达的方式会有新发展。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1)规划技术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方式是横向的,复合的。(2)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3)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第四节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特点及其与相关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1)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2)城市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2、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及特点()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其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其基本内容是大致相同的。(-)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三)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综合性(2)法治性、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经常性(5)实践性3、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的原则4、城市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中最前要的内容之一,涵盖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目标及要求,同时涉及多学科之间的协调、相互利用和相互依存。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对相关学科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其中,与总体规划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城市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编制相应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也就是说,编制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时,必须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县城总体规划时,必须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和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提出市、县域城镇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2)进行市、县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确定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进行市、县域内重点城镇或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教与周围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研究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3)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II标与布局。(4)提出文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5To年计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计戈I、•般包含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部分内容。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包括从生产、流通、消费到积累.从发展指标到基本建设投资,从部门到地区发展,从资源开发利用到生产力布局等,内容非常广泛。杜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包括人口、就业、住宅、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同民经济和让会发展计划•般由部门规划体系和地区的综合规划体系交织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大体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发展方面(2)科技进步与效益方面评估(3)人民生活质量方面(4)社会发展方面(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利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定时期内•定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用标利用计划,是对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沟犁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三章城市用地评价与规划(10课时)教学目的和任务:1、熟悉城市用地的基本概念、分类标准及类型。2、了解城市用地的自然、经济、建设等条件的评价,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评价方法。3、初步掌握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如工业、居住、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绿地等)用地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评价方法;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如工业、居住、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绿地等)用地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教学内容:第一节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2课时)
-、城市用地的基本概念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除此之外.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可包括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没用地,如农田、林地、山地、水面等所占的土地。二、城市用地的分类及标准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城市用地分类衰 衰431小类。城市用地应按代科用地名肆内 舟说 嗯土地使用的主要性展住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芬设*用地.道路用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嗣施健生活反质进行划分和归类。电、绿地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玄;:、三、四货M住用地C公共设施行政办公用曲、曲业金fit如用地、文指居住区及解住区横以上的什豉、经济、文化,用地化毅乐用地、作育用地、医m生用地、妆育、J1或体育以及料能设计等机构和设站用地.三、城市用地的适宜教育科研地计用雌、攵物古⑥用地、其不包括国住用触中的公共服芬设施用地1 ……它公共Q施用她---,— _.性评价T业用他“类工业用的,一二类工业用地、三奥指工『企业的生产萃间.陈廛及苴附里堆修等用工业用地他,包括专用的趺路.码头和遒路等用地、不超栖露天胃用地,该用城发归入水城和其它用地奏1、城市与自然环境W仓储用地曹建仓阵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指仓铀企业的漆房.堆场和包装加1:车间及其附2、自然条件分析:烯用地统设施等用地T对外交通筏路用舱.公路用地.管遨运输用公路.管遒垢*.港L1和机场等城市纣(1)地质条件:建用范密.准n用地、机场用地忤交速运箱及凡用"次施停用垃S道路广场道路用地,广场用地、社会停隼场庄指南辙、区缓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烯和停车场筑地基、滑坡与崩用地用地等网地市政公用供应设施用地.交通值能用地,邰电指中级、区缓和居住区级的布政公用设选用地,塌、冲沟、地震、矿设施用地设支用地、环境卫生设心用地、施工与包结短筑物、构筑物及管道维修设施等用地维修也施用堆.整葬说施用地、其它市藏;政公用坡■用处G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嫁地希市蛭、区绿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2)水文及水文地绿城,不包括专用研地,园地和林地P特殊用地军事用地.仲率用地.保安用措精雅柱质的用地质条件;E水底和其它用被水域.衣村用鼬,闹置地■天矿用地.n州风景区用地指除以1:九大费城南逡设用地之外的用地(3)气候条件:太注在计算城市魔状和猊划月1岫时.应统•以城市总体境划用施的色围为界进行支总蜕计。阳辐射、风象、温度、降雨和湿度;(4)地形条件: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区划。包括:适宜修建、不适宜修建、采取工程措施方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要求。四、城市用地的选择1、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2、用地选择原则:(1)遵照《规划法》和《土地法》以及相关法律(2)新城选址和旧城扩建用地选择(3)用地选择应对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第二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规划(8课时)
-、居住用地(R)(一)概述城市是人类的定居地之•。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所拟订的“城市计划大纲”中。将城市活动归结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明确认定“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而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之为居住用地。城市居民以住宅所在的居住地域作为生活基地,由此出发.从事于各种城市活动,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居乐业”。所以居住活动是维持城市规模和城市机能运转的基本城市活动内容。城市.居住生活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有各具特色的家居生活,还有着多样的户外的社会、文化、消费和游憩等活动。居住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居住生活过程是一个文化过程。居住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形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居住的概念范畤已随之而在变化。城市居住的概念,当提升到“人类居住”的概念层面匕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这是基于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乃是“人类住区”规划的主旨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要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研究确定居住生活质量及其地域配置的H标,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用地,处理好居住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功能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布局,并配置完善的市政与公共设施。尤其要加强绿化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与环境质量。(二)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1、用地组成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它在城市中往往集聚而呈地区性分布居住用地是由几项相关的单•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和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虽然这些构成用地在具体的功能项目和各自所占比例上,会因城市规模、自然条件、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建设水平等差别而有不同的组成状态。但可以概括地归之于下列四类,令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耍的用地。令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令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为便于城市用地的统计,和与总体规划图上的表示取得一致,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T0)规定,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2、用地分类城市居住用地按照所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项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
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可以分成若干用地类型,以便在城市中能各得其所地进行规划布置。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范,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其中类最好,四类较差(表4一4一1)。我国台湾省有关法规分有三类居住用地。日本分有:第利居住专用地域、第二种居住专用地域和居住地域三类,后者在地域内容介许混有机关、单位、医院、商店等。我国居住用地分类 表4-A1类 别说 明,类居住用地■— 巾.政公用设俺齐全,布材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曜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离烧住宅为主的用地上美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看棍介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3、居住用地的指标(1)居住用地的比重(2)居住用地的人均指标居住区、居住小区人均用地控制指标 表4-4-2规 篌层数大城市中等城市। 小城市居住区多层"〜2116~22।多层.中高层H〜邛卒〜却15〜2e多,中高、底层12.5-171S-1713-1*7多层、高层)2.-76137613〜16居住小区低层20-2520-30多层15、15-2015*-22多层、中高层1414〜2014〜20—中高层13〜H13~1513-15—多层、高层12.5—15〜高层】0~121C734、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1)理论发展2)居住用地的选择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一般要考虑以卜•几方面要求:(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时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一一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3)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保等法规规定间隔有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提供环境保证。(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俾以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合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5)在城朽外围选样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6)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7)居住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如产业有一定发展潜力与可能时,居住用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4、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1)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币: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家,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2)居住用地的分布城市居住用地的分布形态,涉及城市的现状构成基础、城市向然地理条件,城市的功能结构,
以及城市的道路与绿地网络等诸多因素,有的情况下,还得考虑城市再发展的空间延扩趋向,甚至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形态构思等。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方式:令集中布置令分散布置令轴向布置图4-4-8居住用地集中布置 图4-1-10居住用地随矿点分散布置图4-4-12居住用地成轴向分布二、工业用地(M)1、工业用地布置的要求(-)工业布置的自身要求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⑴用地的形状和规模(2)地形要求(3)水源要求(4)能源要求(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6)工业的特殊要求(7)其他要求(-)交通运输要求工业用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的成败。工业建设与工业生产多需要来自各地的设备与物资,生产费用中运输费占有相当比重,如钢铁、水泥等工业生产运输费用可占生产成本的15%40%o在有便捷运输条件的地段布置工业可有效节省建厂投资,加快工程进度,并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城市的工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进行布置。(1)铁路运输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大、效率高、运输费用低,但建设投资高,用地面积大,并要求用地乎坦。因此只有带大量燃料、原料和生产大量产品的冶金、化工、重型机器制造业,或大量提供原料、燃料的煤、铁、有色金属开采业,有大量向外运输,或只有一个固定原料基地的工业,才有条件设铁路专用线。(2)水路运输水路运输费用最为低廉,在有通航河流的城市安排工业,特别是木材、造纸原料、砖瓦、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应尽量采用水运.但应注意在枯水朗和冰冻期解决运输的途径。是否需要转运.转运量大小,转运是否方便,对能否采用水运影响很大。只有在转运量不大、转运方便的情况下.水运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采用水路运输的工厂要尽量靠近码头。(3)公路运输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建设快、基建投资少.是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为此在规划中要注意工业区与码头、车站、仓库等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当利用现有公路进行运输时。沿途必须经过的公路构筑物和桥涵要能满足最大和最重产品或原件通过的可能。(4)连续运输连续运输包括传送带、传送管道、液压、空气压缩输送管道、悬索及单轨运输等方式。连续运输效率高,节约用地,并可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但同时要做好防止工业时城市环境的污染。2,工业用地在城巾中的布置(1)工业用地在规划建没用地中的比重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一定的比币:,一般以占城市建没用地的15%—25%为宜;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o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一般在10—25m2之间。但拥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30m2。特大城市,出于城市总用地紧凑.工业用地面积大致在18m2/人以下。(2)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段原则城市中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应满足为每一个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和建设条件,并处理好工业用地勺城市其他部分的关系.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其布局的一般原则如下:令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持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令职工的居住用地皮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力便的交通联系。令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合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三、公共设施用地(C)1、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按使用性质分类:行政办公类;商业金融业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医疗卫生类: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文物古迹类;其他类:如宗教。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类可按照城市用地结构的等级序列,公共设施相应地分级配置(1)市级如市.政府、博物馆、大剧院、电视台等。(2)居住区级如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街道医院等。(3)小区级、如中小学、菜市场等。其他分类,如按照公共设施所属机构的性质及其服务范围,可以分为非地方性公共设施与地方性公共设施。2、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确定确定城市公共设施指标.耍从城市对公共设施设置的目的、功能要求、分布特点、城市经济条件和现状基础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地加以考虑。具体指标确定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公共设施而异,一般有下列二种:(1)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来确定。(2)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3)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3、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市置(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四、仓储用地(W)(P137)1、仓储用地,般作为城市中专门用地。2、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令地势高亢。地形乎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令地F水位不能太高,石应将仓库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蔬菜仓库,要求地下水位同令地面的距离不得小于2.5m.储藏在地卜室的食品和材料库,地卜水位应离地面4m以上。令土壤承载力高,特别当沿河修建仓库时,应考虑到河岸的稳固性和土壤的耐压力。(2)行利于交通达输。仓库用地必须以接近货运需求量大或供应量大的地区为原则.应合理组织货区,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空车行驶里程,最方便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大型仓库必须考虑铁路运输以及水运条件。(3)将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仓库最好分别布置在木同的地段,同类仓库尽可能集中布置。(4)节约用地,但有•定发展余地。仓库的平面布置必须集中紧凑。提高建筑层数.采用竖向运输与储存的设施,如粮食采用的筒仓以及其他各种多层仓库等。(5)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照顾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利用河(海)岸线的需要。城市没有直接关系的储备、转运仓库应布置在城市生活居住区以外的河(海)岸边。(6)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巾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h.、城市绿地(G)(一)城市绿地的涵义城市绿地是用以栽植树木花革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基本的物质要素。同时城市绿地的质和量乃是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的标志之城市绿地作为城币用地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与各类用地的组合与配置.呈现某种分布与构成形态、使其发挥多方面的功能作用的。城市绿地可以是保持相当程度的原生自然状态,也可以通过人为的修饰与布置而呈现人工化的自然状态。(二)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1)防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2)改善城市气候环境(3)减弱噪声强度.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灾此外,绿化林木对防治风沙等方面都能发挥良好作用。(三)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用地指标.城市绿地的分类绿地分类 表4-49类别代码类别名称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大类中类小类展类中类小类公园G14街旁公园GH综合公用G2生产绿地市级公园G3防护绿地G112区级公园G4居住绿地G113居住区级公园G5附属绿地专类公园GS1公共设施用地绿地G121儿童公园G52工业用地绿地G122动物园G53仓储用地绿地GJ23植物园G54对外交通用地绿地G124历史名园G55道路绿地G125风景名胜公园“6G57市政设施用地绿地G126游乐公园特殊用地绿地G127其他专类公园G6■生态景观绿地G131带状公园1其中大类用地的功能涵义主要是:(1)公园:相当于先前沿用的公共绿地。(2)生产绿地:是指生产花木的苗圃和为城市绿化服务的生产、科研的实验绿地。(3)防护绿地:指对城市一环境、灾害等具有防护、减灾作用的林带等绿地。(4)居住绿地:是指居住用地内的绿地,如居住小区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对。(5)附属绿地:相当于曾沿用的“专用绿地”或“单位附属绿地”。是指包含在其他城市建没用地中的绿地,如道路、巾.政、公共设施、工业、仓储等用地内部辟作绿化的用地。(6)生态景观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有直接影响的区域。以上六类绿地中,(1)一(5)类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绿地。加上(6)类的生态景观绿地,构成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绿地。该六类绿地以其系统的结构.发挥整合的效应。.城市绿地的指标按照1993年部颁标准,城市绿地分有:(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绿地率:3)绿化覆盖率等三项指标。该三项指标,能以较全面地反映城市绿化的水平。(四)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1)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本底系统。(2)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要构筑城乡一体,并联结区域的关联环境,进行各种功能绿地的合理分布,为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提供场所。同时通过绿地与城市其他功能地域的组织.发挥整合化的功能与环境效应。(3)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绿地的功用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时.绿地的分布要兼顾共享、均衡和就近等原则。(4)城市绿地的规划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地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同时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要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5)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本素材、构件和手段,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的自然基础,通过绿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塑造具有关学价值的城市景观.强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个性。同时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比传统.充实和体现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五)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点状绿地、带状绿地、楔形绿地、环状绿地4,防护绿地和与生态绿地第四章城市规划编制体系(12课时)教学目的和任务:1、百点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和基本内容。2、T解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结构及编制方法。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学重点、难点: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编制结构及编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令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令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令原则确定城巾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令(二)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令(三)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令(四)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令(五)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令(六)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令(七)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令(八)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令(九)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令(I-)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令(卜一)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Q(十二)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带IJ的绿色空间;令(十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令(十四)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及上要图纸(-)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以下有关条款同);(二)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1、收集、整理与分析基础资料2、确定城市性质3、预测城市规模4、构思城市总体布局(独立设置成节)第二节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市局的林本概念1、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对于城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什在的问题、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城市中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规律的研究(包括各项用地的功能组织)、市政工程设施的配置以及城市艺术风貌的探求.都要涉及到城市的总体布局,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结果,最后又都要体现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市要内容,它是一项为城市长远合理发展莫定基础的全局性工作。它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内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做出足够的预见。它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考虑,又要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布局将会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和带来经营管理的经济性。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在•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而形成的。通过城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充实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规划布局巴是不断发展的。例如社会改革和政策实施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提高、新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能源结构的改变与完善等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来来的布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2、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向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根据制定的城市发展纲要,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匕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3、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城市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之中,除了受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等因素支配外,还有来自城市自身和城市周围地区两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等因素都会在4;同程度上影响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功能活动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从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形态作为研究城市总体布局的楔入点。便于更加本质地把握城市发展的内涵关系,提高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4、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芒福德教授认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这四个方面是对城市规划与建设要求的高度概括。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如政策、体制、机制等也必须予以重视。结构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种方法。城市的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从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可看到城市发展轨迹的缩影,它带有变幻难测、不易把握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探求城市发展规律的一个市:要方面。吴良镭教授指出:“城市形态的探求不仅是模式的追求,而是一种发展战略研究,它来自更高的目标的追求”。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成败、兴衰的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城市功能的创新,属于最为关键。城市功能和结构之间应保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方面,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常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的变化。另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通过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相关性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之间相关的影响因素,在总体上力求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以创造完美的空间形态。二、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城市是人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活动以及其信息高度集中的载体。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优化要遵循以卜几方面的基本原则: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芒福德说过:“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变,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形态结构也发生了市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地向网络结构转化,有些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明显走向群体化。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城市必须与其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上述的“地区”,一般是指与城市的关系比较密切的周围城镇、工矿点及广大农村。一般着重于经济、社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考虑。其范围大小不一,小的如城市的郊县地区;稍大的相当于专区的范围;有的则从更大的经济影响范围来考虑。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城市由于人口集中、信息畅通、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产生和释放出一种开放型的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它对周围乡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需要。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选择走城市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电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⑴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出现郊区化现象,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市:要转折。(2)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正面临着重大改组,在空间上具体表现为三大用地的重构,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集镇集中,耕地向农场集中,即所谓的“三集中”原则。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1)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城市规划就其本质而言是•种政府行为,它根据法律赋予的地位,通过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管理来规范和约束各项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的整体利益。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同时在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应当得到强化,城市规划还应当担当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角色。(2)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政府、市民、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纽带,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3)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4)要避免城市发展政策的误导作用,规划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城市规划是涉及城巾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为此也要求规划师掌握和了解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模式不同的城市有各自不同的布局,但就其基本形态而言,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大类。1、集中紧凑类集中紧凑类城市布局及明城市各项主要用地布置比较集中,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既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由于用地范围不卜分大,只要条件许可,大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需要进一步扩展,有条件可以依托原有城市,但受到它的牵制和吸引,形成了在原城市基础上的进一步集中。实践证明,如果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高度集中不加控制,任其自行发展,工业和人口骤增,最终会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居住质量下降的后果。这是当今采用集中模式发展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极易出现的问题。2、分散疏松类分散疏松类城市布局,大多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以及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的城市布局显得比较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会提高一些。山此可见,城市用地布局采取集中紧凑或分散疏松均受到多方而因家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城市所在地区或更大一些区域范围的经济建设的全而部署出发,来综合分析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和城市布局形态的选择。四、城市总体布局的底本内容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生活特点,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使城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五、城市总体布局的艺术性城市用地布局艺术是指用地在布局上的艺术构思及其在空间的体现,把山川河湖、名胜古迹、园林绿化、有保留价值的建筑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框架。即在满足城市功能要求的前提卜一,利用自然和人文条件对城市进行整体设计,创造优美的城市形象和环境。城市总体艺术布局构思包括:1、充分利用好各个城市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河流;2、处理好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如名胜占迹;3、掌握城市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应于本城市性质和成规模的城市艺术风貌;4、保护民族风格,重视气候条件差异,发扬地方建筑形式,反映地方文蛤特色;5、适宜采用城市布局轴线收费,组织城市主要功能分区,静观地段和重耍建筑群,以突出空间序列的秩序感。六、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发展的正常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即遵循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建设领导部门的科学决策以及当地居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与积极投入。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个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城市的合理组成和行之有效的运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等客观情况的变化,城市总体布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因规划期限已到,预期的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需要进行下一阶段的规划编制。也有因为预期的规划目标在规划期末尚未完全实现,有待于继续组织力量付之实践。不少情况是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的变革,对已经制定的城市总体布局需要加以检验,预测下一阶段的发展,进一步对.城市原有布局加以调整,使城市总体布局符合实际和趋向完善。城市总体布局不再是单一的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而是整个城市空间的合理部署和有机组合;在认识观念上也不能孤立地、静态地考虑整个城市本身,而必须动态地、综合地解决城市问题和发展方向。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力量的强大,包括自卜而上的从农村到乡镇的城市化进展、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市:组、横向经济联系的加强与币构等等;地区人口的集中迁移;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集聚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的兑现,城市投资环境的完善,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等等。这些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外部因素,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可能条件,也有利于明确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内部结构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往往也是城市问题的集中表现,矛盾的焦点所在。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凋发展也即是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其主要目标在于探求城镇体系的级配合理、分工协作,科学地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综合协调区域性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明确近远期建设的投资重点。总之,城市现代化程度愈高,综合效益愈高,吸引力愈大,影响范围愈远;城市规模大,其结构显得愈松散,愈要求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I、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是城市内部结构的宜.接体现,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映射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晒内城市用地的相关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抽象概括。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程度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城市持续扩展增长的能力;城市空间结构可揭示城市演化的规律与发展方向。城市单项建设用地可按照下列范围确定:居住用地•般控制在每人18—28m2,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6m2»工业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9〜22m2,特殊情况不得大于26m2»道路广场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8—15m2,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7m2。绿地每人不得小于9m',其中公共绿地不得小于7m,。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人均城市建设总用地的定额指标,同时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的部分,使各项主要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符合下列规定: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22%—32%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9%—14%绿地占城巾建设用地8%—15%大城市的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应取规定的卜.限。2、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城市产业结构是涉及城市性质、经济效益、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它的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耍从宏观经济背景加以分析,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指导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门类齐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已能满足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工业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重要过渡时期。但一些结构性问题已凸现出来,例如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东西部发展的平衡协调等问题。3、社会结构的演化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化反映在以卜几个方面:城市居民老龄化、小户家庭和独生子女明显增多、社会治安与犯罪率升降、就业岗位分布与居民迁移意向、外来人口的集聚与管理、城市不同地段社会环境的差异、城市更新与社区网络的保存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内部结构调整与完善的主要内容。在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增强城市素质,陶冶社会心理,综合治理社会,工作涉及而广,层次多。在千丝万缕、错纵复杂的社会情况中,要善于保存城市历史沉淀的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时代气息,发挥城市潜在的优势和地方传统特色。城市外部结构是从广义上理解为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扩展部分,也是指城市建设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为了强化城市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搞好城市内外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2)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3)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4)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二)城市上下部结构协调发展1、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投放导向:2、建设速度的协调;3、开发总量的平衡;4、发展方向的控制。(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局部地区规划建设合理与否也会促进和牵制城市整体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关键部位和市:要节点,或带有全局影响的决策。(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城市近远期协调发展是城市总体布局中一个主要考虑的内容。城市的建设发展总有一些预见不到的变化,在规划布局中要留有发展余地,在规划中要有足够的“弹性”。七、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1)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2)方案比较的内容一般是将不同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林改培的农村电商与网络经济考核试卷
- 文明餐桌行动实施方案(合集12篇)
- 人工智能与电影特效技术考核试卷
- DB11T 446-2015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
- DB11∕T 1819-2021 环境空气颗粒物网格化监测评价技术规范
- 安全急救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美国文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交通运输安全2》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理解词句(分层训练)(解析版)
- 专科护理课件教学课件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课件
- 2023年版-肿瘤内科临床路径
- 食安快线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头颅CT最全读片-课件
-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8.安全记心上(平安出行)-部编版 (共13张PPT)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9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丨苏教版 (共13张PPT)
- 创伤骨折急救课件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丨苏教版 (共14张PPT)
- 电梯维修报价表格
- 小学趣味识字游戏课件
- 光伏并网系统调试验收报告2016.0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