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暂行方法第一条
为了严格财经法规,促进廉政建设,建立健全财政部门内部操纵机制,规范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财政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财政部门工作特点,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
本方法所称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内设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派出的检查组或人员,对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的财政财务会计治理、预算编审执行、内部制约制度以及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
实施内部监督检查,应依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对检查的情况和查出的问题予以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具检查报告,作出差不多评价,提出对查出问题的处理意见及改进治理的建议,报本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审定后,对被查单位下达内部检查结论通知。
第四条
内部监督检查要定期开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在每年年初制定本年度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打算,经本级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后予以公布。每年对本单位有预算资金治理职能机构的检查面要力争达到100%,最少不得低于30%。检查时限一般以上年度和本年度为主,必要时可追溯到往常年度。检查方法可采纳全面检查或重点抽查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可依照实际情况,由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派人组成检查组;也可由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提出方案,从财政部门内设机构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实施内部监督检查。对可能阻碍公正检查的人员,应予回避。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从事内部监督检查人员的培训,保证检查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养。
第六条
内部监督检查的内容是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在财政收支、审批事项、制度建设和日常治理等工作中,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治理制度的情况。对财政部门直属单位要紧是进行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具体包括:(一)部门预、决算的审核、批复情况;(二)国库资金的解缴、退付及拨付情况;(三)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需清算的是否按规定及时进行清算;(四)国家债务资金的治理情况;(五)预算外资金的治理情况;(六)财政总预备费和机动款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七)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资金结算情况;(八)国有资本和财务治理情况;(九)银行账户的治理情况;(十)财政机关的财务收支、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操纵制度情况;(十一)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十二)对审计部门和内部检查提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十三)财政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十四)其它需要检查的事项。
第七条
在实施内部检查前,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应于进点前7个工作日向被查单位发出内部检查通知书。通知书的内容应包括:(一)被查单位的名称;(二)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刻;(三)检查打算;(四)对被查单位配合检查的具体要求;(五)检查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联系电话;(六)检查机构公章及签发日期。
在专门情况下,事前下达内部检查通知书对检查效果有明显阻碍的,经批准,可不提早下达内部检查通知书。
第八条
检查人员应依照检查情况编制工作底稿,做到一事一稿。工作底稿应包括:(一)检查项目工作底稿的编号;(二)检查项目的名称;(三)检查事项发生的日期、文件号、凭证号、会计分录、金额等;(四)检查事项要紧内容的摘录;(五)附件的要紧内容及张数;(六)被查单位相关人员签名;(七)检查组制单人、复核人签名及填制日期;(八)其他应讲明的事项。
第九条
检查组检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专门情况可延长到30个工作日以内),形成内部检查报告。检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检查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刻;(二)被查单位财政财务治理、预算执行和制度建设的差不多情况以及检查组对该单位工作的差不多评价;(三)认定被查单位违反国家财政法规行为的差不多事实、造成的后果以及认定依据、证据和处理建议;(四)提出加强财政财务治理的建议;(五)检查组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事项;(六)检查组组长签名;(七)报告日期。
第十条
检查组在提交内部检查报告前,要征求被查单位意见。被查单位收到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或讲明;在规定期限没有提出书面意见或讲明的,视为无异议。检查组对有异议的问题应进一步核实,如有必要应当修改检查报告。
检查组在上报检查报告时,要将被查单位书面意见或讲明,以及工作底稿一并上报本级财政监督检查机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要按审理程序进行审核,报本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审定后对被查单位下达内部检查结论通知。
第十一条
检查组要认真负责、客观公正地开展检查工作。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检查重点,对部分预算拨款、审批事项、财务收支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延伸核查相关单位。要加强对预算资金治理制度、资金使用效益和被查单位内部治理程序的检查,堵塞治理漏洞。
第十二条
检查组在实施检查时,如发觉被查单位或个人有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立即向本级财政部门负责人报告。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对内部检查发觉的问题,要坚持原则,依法处理。该追回的资金要全部追回,该建立完善的治理制度要研究制定,该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被查单位要积极配合检查工作,按检查组要求及时、全面、客观地提供年初预算、预算调整、有关发文、拨款、签报、报表、账簿及其他相关材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十五条
被查单位应按内部检查结论通知的要求,积极进行整改落实,认真研究检查报告提出的治理建议,并于1个月内将整改情况上报本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并抄送财政监督检查机构。
第十六条
检查工作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检查组要将收集的检查资料全部移交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归档。
第十七条
检查人员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得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被查单位有关人员要积极配合检查工作,不得瞒情不报,不得提供虚假情况,不得以任何方式阻止检查。
第十八条
上级财政部门要督促指导下级财政部门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必要时可对个不下级财政部门实施内部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本方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方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财政部机关内部监督检查暂行方法》同时废止。黑龙江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埋方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以下简称小额担保贷款)支持黑尤江省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依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治理方法〉的通知》(银发[2002]394号)、《申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04]51号)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银发[2006]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及规定,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小额担保贷款的经办银行指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银行类金融机构。
第二章贷款的对象、条件、程序和用途
第三条贷款对象
持有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享受都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持有退出现役有效证件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自愿到县级以下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持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失业登记证明的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第四条贷款条件
(一)男年龄60岁以内、女55岁以内,躯体健康、老实守信、具各一定的劳动扶能;
(二)具有从事经营活动所需的工商、税务、特许经营等方面的合法手续,并有相对固定的营业场所;
(三)符合银行、担保机构的其他贷款、担保条件。
第五条贷款程序
小额担保贷款按照自愿申请、社区推举、劳动保障部门审查、贷款担保机构审核并承诺担保、经办银行核贷的程序办理。
第六条贷款申请
借款人应持户口本、身份证、再就业优惠证等证件向其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填写《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申请书》,由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审查并签注推举意见。
第七条贷款审核
借款人持经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签注推举意见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申请书》,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审查。经审查合格签注意见后,推举给受托担保机构。担保机构进行复审,对符合担保务件的,担保机构向经办银行出具《担保意向书》。各经办银行要开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专门窗口,受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各经办银行按照贷款程序对申请资料进行核贷,自收到贷款申请及符合条件的资料之日起,应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借款人正式答复。因申请人不符合贷款务件而不能提供贷款的,应向申请人讲明理由,提出改进建议。
第八条贷款发放
经担保机构复审、经办银行核贷后同意发放贷款的,担保机构须与借款人或第三者签订反担保手续,经办银行与担保机构签订《担保合同》,经办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然后办理贷款具体发放手续,同时按贷款数额一次存入借款人在经办银行开立的活期储蓄存折或差不多账户。经办银行在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贷款后在《再就业优惠证》上注明已办理贷款。
第九务贷款归还与结息
还款与结息方式由借款人和经办银行双方自愿商定。对借款人按期或提早还本付息的,经办银行应及时通知担保机构,以便担保机构及时注销担保。
第十条贷款用途
借款人必须将贷款用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开办经费和流淌资金。
第三章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与贴息
第十一条贷款额度与期限
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对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可依照人数,适当扩大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借款人提出展期且担保人同意接着提供担保的,经办银行能够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十二条贷款利率
小额担保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确定,不得向上浮动。
第十三条贴息范围
有关部门在审核贷款项目时应考虑使下岗职工在国家政策同意的范围内充分享受财政贴息优惠政策,尽可能减轻下岗职工的还息压力。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微利项目的,由申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对高校毕业生和对持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失业登记证明的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中央财政和地点财政各承担25%)。展期不贴息。
第十四务贴息资金申请
经办银行申请贴息资金,按《财政部申国人民银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治理方法》的通知》(财金[2003]70号)、《财玖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申请审核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4]44号)等相关文件执行。
第四章贷款担保机构与担保基金
第十五条贷款担保机构
贷款担保基金可托付各地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或其他信用担保机构运作。尚未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由当地财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部门报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可成立新的担保机构。受托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应建立贷款担保基金专门账户,贷款担保基金的运作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其他业务必须分开,单独核算。
参照以上方法仍然未落实贷款担保机构的,可将贷款担保基金直接存入当地财政部门指定的经办银行。财政部门与该经办银行应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贷款担保基金自动提供相应担保,以此方式发放贷款出现的损失由经办银行分担20%,
第十六条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要紧由当地财政筹集。经当地财政部门同意,担保机构应与经办银行签订合同,专户存储于经办银行,专项用于小额担保贷款,封闭运行。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比例应按贷款担保基金额度的3-5倍发放。贷款担保基金收取的担保费不超过贷款本金的1%,由地点政府全额向担保机构文付。
第十七条贷款到期,借款人不能按期足额偿还贷款时,担保机构应在三个月内向经办银行履行清偿责任。在此期间,经办银行也应积极向借款人催收贷款。依照担保机构与经办银行合同(协议)的约定或经担保机构同意,经办银行可直接从担保基金账户中扣划借款人所欠贷款木息。担保基金发生代偿后,由担保机构依法向借款人进行清收。
第十八条对单个经办银行小额贷款担保代偿率(担保机构对单个经办银行代位清偿总额与担保基金担保责任余额之比)达到20%时,应暂停对该行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经与该行协商采取进一步的风险操纵措施并报同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后,再恢复对该行担保业务。当地财政部门应会同劳动保障部门和经办银行确定贷款担保基金的年度代偿率最高限额,对限额以内、贷款担保基金自身无法承担的代偿损失,由当地财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弥补。
章五第微利项目和信用社区
第十九条
微利项目的种类
微利项目确实是只有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街道、工矿区等从事的商业、餐饮和修理等个体经营项目,具体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市场摊床、家庭手工业、修理修配(汽车修配除外)、图书借阅、旅店服务、餐饮服务、洗染缝补、复印大字、美术牌匾、美容美发、小饭桌、小卖部、搬家、钟点服务、家庭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婴幼儿看护和教育服务、残疾儿童教育训练和寄予服务、养老服务、病人看护、幼儿和学生接送服务等。
第二十条微利项目的审核
按照《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治理方法》(财金[2003]70号)文件中第九条有关规定,微利项目由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审核,从事微利项目的下岗失业人员必须凭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微利项目审核确认意见,向经办银行办理贴息贷款申请。
第二十一条信用社区应符合以下差不多条件:
(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已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
(二)社区各种台长齐全、数据准确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熟知政策并能开展咨询服务工作;
(四)社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承诺书》;
(五)社区建立跟踪服务卡,并能积极参加与欠款追索工作;
(六)社区单独或联合开展创业培训并有一定成效;
(七)社区内已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达到90%以上。
具体信用社区的标准确定及认定方法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各地应加快信用社区建设,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小额担保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二十二条鼓舞有条件的地点开展信用社区贷款考核奖励试点。将试点信用社区当年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即当年实际到期贷款回收额/当年应到期贷款总额*100%)作为考核依据,对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达到90%以上的信用社区,可按社区内当年实际发放贷款金额或当年实际回收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和奖励,用于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贴和信用社区的工作奖励。考核奖励具体方法和补贴、奖励资金的来源等由各地依照当地实际自行确定。
第二十三条全省各地人民银行、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协调工作,进一步简化担保贷款手续,各地可结合“信用社区”的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创业培训的成效情况,降低反担保门槛。反担保要求的风险操纵金额原则上不超过下岗失业人员实际贷款额的30%。以下人员能够免除反担保:
(一)经创业培训合格并经专家组(由劳动保障部门确定)推举的下岗失业人员;
(二)经"信用社区"推举的下岗失业人员;
(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四)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获得者;
(五)省、市级劳动榜样;
(六)勇敢市民称号获得者;
(七)烈士家属;
(八)市级及市级以上技术(技能)竞赛前三名。
第六章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治理
第二十四条小企业认定
小企业认定标准依据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执行。
第二十五务小企业贷款条件
各地要积极用好用活国家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努力发挥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带动个人就业的倍增效应。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申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依照该企业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其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借款人提出展期且担保人同意接着提供担保的,经办银行能够按规定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二十六条小企业贷款贴息
对符合务件的小企业发放贷款由财政部门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不含利率上浮部分)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贴息资金中央和同级地点财政各负担一半。银行开办此项业务发生的贷款呆帐损失,由财政部门按相关规定核定后承担10%的补偿,中央和地点财政各承担一半。地点财政对开办符合上述条件的小企业贷款的经办银行按季给予手续费补助,补助金额为贷款实际发放金额的0.5%。对这类贷款,政府将不再提供担保形式的支持,担保方式由借款小企业和经办银行具体协商。
第七章经办银行考核、贷款服务与监督
第二十七条
经办银行考核
相关金融机构应建立区不于其他商业性贷款考核制度的小额担保贷款单独考核制度。在操作规范、勤勉尽责的前提下,经办银行的小额担保贷款质量考评情况可不纳入不良贷款考核体系,不阻碍经办银行和新嗲人员的年终评比、奖励和晋级。
第二十八条贷款服务
(一)各地人民银行、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各经办银行应加强合作、紧密配合,通过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信息、协调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经办银行要简化手续,为申请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
(三)各地担保机构在与各经办银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做好贷款发放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项目的治理和检查,加大对到期贷款的回收工作,确保到期贷款的归还。
第二十九条贷款监督
各地人民银行要对当地经办银行执行本方法情况加强指导与检查。各经办银行要依照本方法的要求,结合本行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要确保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所需的资金和额度,随时掌握本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各地财政部门要会同当地人民银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和完善本地的贷款担保基金治理措施,积极支持经办银行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防范和操纵风险,加强对贷款担保基金和财政贴息监督检查;各地劳动和保障部门要把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街道、社区了解熟悉下岗失业人员情况的作用,做好小额担保贷款贷后跟踪治理工作,定期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并报上级主管部门。
各地相关部门要将小额担保贷款运行中的经验及发觉的问题,及时报迭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文行、黑龙江省财政厅和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经办银行要对小额担保贷款单列科目,单独统计并按月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统计表》。
第三十一条本方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申心支行、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依照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治理方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黑龙江省各地已颁布的方法与此方法相抵触的,均以此方法为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暂行方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进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体制,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治理活动。
第三条本方法所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同意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淌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治理和预算治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治理与财务治理、实物治理与价值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治理体制。
第二章
治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治理。其要紧职责是:
(一)依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治理的规定,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标准,组织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评估监管、资产清查和统计报告等基础治理工作;
(三)按规定权限审批本级事业单位有关资产购置、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组织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
(四)推进本级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加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中国有资产的监督治理;
(五)负责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治理;
(六)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信息系统,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治理;
(七)研究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绩效治理;
(八)监督、指导本级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下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治理工作。
第七条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治理。其要紧职责是:
(一)依照本级和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治理的规定,制定本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实施方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本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审核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按规定权限审核或者审批有关资产购置、处置事项;
(四)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五)督促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组织实施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
(七)同意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工作。
第八条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治理。其要紧职责是:
(一)依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具体方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治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治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四)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五)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工作;
(六)同意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治理工作。
第九条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方法的规定,明确治理机构和人员,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工作。
第十条财政部门依照工作需要,能够将国有资产治理的部分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
第三章
资产配置及使用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等依照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代替资产配置,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方式的成本过高。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操纵,合理配置。
第十四条关于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原则上由主管部门进行调剂,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跨部门、跨地区的资产调剂应当报同级或者共同上一级的财政部门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包括事业单位申请用财政性资金举办大型会议、活动需要进行的购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前,事业单位资产治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下一年度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报主管部门审核;
(二)主管部门依照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和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审核、汇总事业单位资产购置打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同级财政部门依照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对资产购置打算进行审批;
(四)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的资产购置打算,事业单位应当列入年度部门预算,并在上报年度部门预算时附送批复文件等相关材料,作为财政部门批复部门预算的依据。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向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申请项目经费的,有关部门在下达经费前,应当将所涉及的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购置事项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用其他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批结果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方式。
第二十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治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治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和出借的资产实行专项治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行为的风险操纵。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治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四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和车辆的处置,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以及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的处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的处置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将审批结果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是财政部门重新安排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参考依据,是事业单位调整相关会计账目的凭证。
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
第二十九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治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治理。
第五章
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
第三十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经同级财政部门授权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授权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并由财政部门或者授权部门核发《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以下简称《产权登记证》)。
第三十二条《产权登记证》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单位享有占有、使用权的法律凭证,由财政部统一印制。
事业单位办理法人年检、改制、资产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事项时,应当出具《产权登记证》。
第三十三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要紧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宅、负责人及成立时刻;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要紧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四)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三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一)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办理占有产权登记;
(二)发生分立、合并、部分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单位名称、住宅和单位负责人等产权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事业单位,办理变更产权登记;
(三)因依法撤销或者整体改制等缘故被清算、注销的事业单位,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第三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资产动态治理信息系统和变更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实行定期检查。
第三十六条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能够向同级或者共同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第三十七条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事业单位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六章
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第三十八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三十九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够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二)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发生其他不阻碍国有资产权益的专门产权变动行为,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能够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四十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托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四十一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治理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依照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政府实际工作需要,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整体、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难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峻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峻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同级财政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立项后组织实施,但依照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政府工作需要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
第四十四条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内容要紧包括差不多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资产清查的具体方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七章
资产信息治理与报告
第四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治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治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四十六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定期做出报告。
第四十七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编制和安排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资产治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八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四十九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治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治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
第五十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五十一条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方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处理、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
(二)擅自占有、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三)擅自提供担保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
第五十二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上缴、治理国有资产收益,或者下拨财政资金时,违反本方法规定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处理、处分。
第五十三条主管部门在配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或者审核、批准国有资产使用、处置事项的工作中违反本方法规定的,财政部门能够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警告。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方法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方法执行。参照公务员制度治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照国家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实行企业化治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由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治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治理。
第五十七条地点财政部门制定的本地区和本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治理规章制度,应当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治理实施方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本方法制定。
第五十八条境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方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以及经国家批准的特定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治理方法,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武装警察部队和有关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另行制定。
行业特点突出,需要制定行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方法的,由财政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本方法制定。
第五十九条本方法中有关资产配置、处置事项的“规定限额”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另行确定。
第六十条本方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规定与本方法相抵触的,按照本方法执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暂行方法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令第35号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治理行为。
第三条
本方法所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同意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淌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第四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要紧任务是:
(一)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三)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监管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内容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
第六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资产治理与预算治理相结合;
(二)资产治理与财务治理相结合;
(三)实物治理与价值治理相结合。
第七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治理体制。
第二章治理机构及职责
第八条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治理。其要紧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依照国家国有资产治理的有关规定,制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负责资产配置事项的审批,按规定进行资产处置和产权变动事项的审批,负责组织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评估、资产清查等工作;
(四)负责本级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审批,负责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的监督治理;
(五)负责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治理;
(六)对本级行政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七)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有关国有资产治理工作。
第九条行政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治理。其要紧职责是:
(一)依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规定,负责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治理具体方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账卡治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日常治理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负责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出租、出借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五)负责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的具体监督治理工作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六)同意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报告本单位国有资产治理情况。
第十条财政部门依照工作需要,能够将国有资产治理的部分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有关单位应当完成所交给的国有资产治理工作,向财政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应当明确国有资产治理的机构和人员,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工作。
第三章资产配置
第十二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与行政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
(三)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
(四)勤俭节约,从严操纵。
第十三条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从实际需要动身,从严操纵,合理配备。
财政部门对要求配置的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
第十四条购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行政单位的资产治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二)同级财政部门依照单位资产状况对行政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项目进行审批;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能够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将批复文件和相关材料一并报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
第十五条经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需要购置资产的,由会议或者活动主办单位按照本方法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六条行政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
第十七条行政单位资产治理部门应当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资产使用
第十八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使用治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使用治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白费。
第二十条行政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晰,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一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治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治理责任落实到人。
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在本方法颁布前差不多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管。
财政部门应当对其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
同级财政部门应当依照实际情况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严格操纵,从严审批。
第二十五条
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治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治理。
第二十六条
对行政单位中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同级财政部门有权调剂使用或者处置。
第五章资产处置
第二十七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报废等。
第二十八条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缘故并通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缘故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第三十条资产处置应当由行政单位资产治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
第三十一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和处置方法,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财政部门依照本方法规定。
第三十二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资产的出售与置换应当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三十三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治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治理。
第三十四条行政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当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三十五条
行政单位联合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而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时按照本方法规定报批后处置。
第六章
资产评估
第三十六条行政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
(二)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七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项目范围、权限由财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三十八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托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
第三十九条
进行资产评估的行政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七章产权纠纷调处
第四十条产权纠纷是指由于财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一条行政单位之间的产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财政部门或者同级政府调解、裁定。
第四十二条行政单位与非行政单位、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由行政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八章资产统计报告
第四十三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登记档案,并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出报告。
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资产治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治理。
第四十四条行政单位报送资产统计报告,应当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并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变动、处置等情况做出文字分析讲明。
财政部门与行政单位应当对国有资产实行绩效治理,监督资产使用的有效性。
第四十五条财政部门应当对行政单位资产统计报告进行审核批复,必要时能够托付有关单位进行审计。
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复的统计报告,应当作为预算治理和资产治理的依据和基础。
第四十六条
财政部门能够依照工作需要,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工作。进行资产清查的实施方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
财政部门能够依照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的需要,开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产权登记方法,由开展产权登记的财政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治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四十九条
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国有资产治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五十条
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方法的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违反国家国有资产治理规定的其他行为,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
参照公务员制度治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治理依照本方法执行。
第五十二条行政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非公务员治理的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有关规定,独立核算的企业执行企业国有资产治理的有关规定,不执行本方法。
第五十三条地点财政部门能够依照本方法及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治理的规定,制定本地区和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规章制度,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十四条
行政单位境外国有资产治理方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中央级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治理实施方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本方法制定。
第五十五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等特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治理方法,由解放军总后勤部等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五十六条本方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治理的规章制度,凡与本方法相抵触的,以本方法为准。财政检查工作方法第一条为了规范财政检查工作,保障和监督财政部门有效实施财政检查,爱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方法。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以下统称财政部门)依法实施财政检查,适用本方法。第三条本方法所称财政检查,是指财政部门为履行财政监督职责,纠正财政违法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对单位和个人执行财税法规情况以及财政、财务、会计等治理事项进行检查的活动。第四条财政部门实施财政检查,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第五条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方法的规定,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财政检查,依法作出检查结论或处理、处罚决定。对财政检查工作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财政部门指定管辖。第六条财政部门应当制定年度财政检查打算,按打算组织开展财政检查,或者依照日常财政治理需要,组织开展财政检查。第七条财政部门组织开展财政检查应当组成检查组,并指定检查组组长。检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第八条检查组检查人员由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组成。检查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三)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九条依照需要,财政部门能够聘请专门机构或者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协助检查人员开展检查工作。第十条检查人员与被检查单位或个人(以下统称被检查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被检查人认为检查人员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能够要求检查人员回避。检查人员的回避,由财政部门负责人决定。第十一条检查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不得将检查中取得的材料用于与检查工作无关的事项。第十二条检查组在实施财政检查前,应当熟悉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了解被检查人的差不多情况,编制财政检查工作方案。第十三条财政部门实施财政检查,一般应于3个工作日前向被检查人送达财政检查通知书。财政部门认为实施财政检查的3个工作目前向被检查人送达检查通知书对检查工作有不利阻碍时,经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检查通知书可在实施财政检查前适当时刻下达。财政检查通知书的内容包括:(一)被检查人的名称;(二)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刻;(三)对被检查人配合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四)检查组组长及检查人员名单、联系方式;(五)财政部门公章及签发日期。第十四条实施财政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检查人出示证件。检查人员能够向被检查人询问有关情况,被检查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回答询问、反映情况。询问应当制作笔录,并由被检查人签字或盖章。第十五条实施财政检查时,检查人员能够要求被检查人提供有关资料,并能够对有关资料进行复制。提供的资料是外国文字或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被检查人应当将资料译成中文。第十六条实施财政检查时,检查人员能够运用查账、盘点、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第十七条实施财政检查时,经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检查人员能够向与被检查人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查询有关情况,能够依法向金融机构查询被检查单位的存款。检查人员查询存款时,应当持有财政部门签发的查询存款通知书,并负有保密义务。第十八条实施财政检查时,在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能够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被检查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第十九条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取得的证明材料,应当有提供者的签名或者盖章。未取得提供者签名或盖章的材料,检查人员应当注明缘故。第二十条实施财政检查时,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内容与事项予以记录和摘录,编制财政检查工作底稿,并由被检查人签字或者盖章。第二十一条检查组组长应当对本组其他检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复核。第二十二条检查组在实施检查中,遇到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财政部门请示汇报。第二十三条检查工作结束前,检查组应当就检查工作的差不多情况、被检查人存在的问题等事项书面征求被检查人的意见。被检查人自收到书面征求意见函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或讲明;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或讲明的,视为无异议。第二十四条检查组应于检查结束10个工作日内,向财政部门提交书面财政检查报告;专门情况下,经批准提交财政检查报告的时刻能够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检查组在提交财政检查报告时,还应当一并提交行政处理、处罚建议或者移送处理建议以及财政检查工作底稿等材料。第二十五条财政检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被检查人的差不多情况;(二)检查范围、内容、方式和时刻;(三)被检查人执行财税法规情况以及财政、财务、会计等治理事项的差不多情况;(四)被检查人存在财政违法行为的差不多事实以及认定依据、证据;(五)被检查人的意见或讲明;(六)应当向财政部门报告的其他事项;(七)检查组组长签名及财政检查报告日期。第二十六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政检查的复核制度,指定内部有关职能机构或者专门人员,对检查组提交的财政检查报告以及其他有关材料予以复核。复核人员与被检查人或者检查人员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二十七条负责复核的有关职能机构或者专门人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政检查报告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复核:(一)检查事项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晰;(二)取得的证据是否真实、充分;(三)检查程序是否合法;(四)认定财政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是否适当;(五)提出的行政处理、处罚建议或者移送处理建议是否适当;(六)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有关职能机构或者专门人员对财政检查报告复核后,应当提出复核意见。第二十八条财政部门对财政检查报告和复核意见进行审定后,应当依照不同情况作出如下处理:(一)对未发觉有财政违法行为的被检查人作出检查结论;(二)对有财政违法行为的被检查人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三)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依法移送。财政检查报告与复核意见存在重大分歧的,财政部门应当责成检查组进一步核实、补正有关情况或者材料;必要时,应当另行派出检查组,重新实施财政检查。第二十九条财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理、处罚决定的,应当制作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三)行政处理、处罚的种类和依据;(四)行政处理、处罚履行的方式和期限;(五)不服行政处理、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六)作出行政处理、处罚决定的财政部门名称和日期;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理、处罚决定的财政部门印章。第三十条财政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财政部门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核查;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财政部门应当采纳。第三十一条财政部门作出应当告知听证权利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进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财政部门应当组织听证。财政部门进行听证的,依照《财政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实施方法》(财政部令第23号)的规定办理。第三十二条财政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处罚决定后,应当将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理、处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四条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行政处理、处罚决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三十五条被检查人有财政违法行为的,财政部门能够公告其财政违法行为及行政处理、处罚、处分决定。第三十六条财政检查工作结束后,财政部门应当做好财政检查工作相关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第三十七条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财政检查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八条财政部门对财政检查工作中发觉的阻碍财税政策、预算执行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财政部门报告。第三十九条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适用本方法以及2001年2月20日财政部公布的《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方法》(财政部令第10号)。第四十条本方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998年10月8日财政部公布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财监字[1998]223号)同时废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治理暂行方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治理监督,提高资金支付效率,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方案》等制度规定,制定本方法。第二条本方法所称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是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中央财政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中央专项资金)。包括免费教科书资金、免杂费补助资金、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等。第三条中央专项资金通过财政部拨付下达后,由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打算单列市,下同)财政部门和县级(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及不设区的地级市,下同)财政部门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第四条省级财政(国库)部门应当在财政部确定的代理银行范围内,选择一家代理银行,开设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专门用于中央专项资金的支付治理。第五条县级财政(国库)部门应当在财政部确定的代理银行范围内,选择一家代理银行,开设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为实有资金账户,专门用于中央专项资金的支付治理。第六条省级财政(国库)部门应当审查汇总本省各县级财政(国库)部门选择的代理银行及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的账号等详细信息,连同省级财政所选代理银行及开设的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的账号等信息,一并报财政部(国库司)备案。第二章省级财政直接支付第七条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专项资金预算文件后,关于免费教科书资金,原则上应及时将预算下达到省级教育部门,并由省级有关部门按照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第八条政府采购合同签订后,省级教育部门依照预算文件、政府采购合同及有关支付凭证,按照省级财政部门规定的程序,提出财政直接支付申请。省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通过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第九条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后,应当于当日将《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回单反馈省级财政(国库)部门。并及时向省级教育部门发出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凭证格式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作为省级教育部门收到和付出中央专项资金的原始凭证。第十条对省级财政直接支付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的其他中央专项资金,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在收到中央专项资金预算(预算操纵数)文件25个工作日内,将预算分解到县,并在预算分解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县级财政部门开设的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第十一条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受理对县级财政的直接支付业务后,应当于当日将《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回单反馈省级财政(国库)部门。并于2个工作日内,向地(市)级财政(国库)部门(实行省管县的除外),发出《中央专项资金省级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附件1),作为其收到和付出中央专项资金的原始凭证。第十二条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与省级财政国库单一账户的资金清算,按照省级财政部门规定办理。第三章县级财政支付治理第十三条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规定和本方法要求,及时办理中央专项资金财政直接支付业务,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第十四条县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专项资金预算文件后,应当及时将预算下达到县级教育部门或学校,并区分中央专项资金的支出类型,通过特设专户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其中:(一)大型工程采购、大宗物资和服务采购等支出,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二)其他支出,包括日常、零星支出和紧急支出等,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学校账户,或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确定的直接核算学校经费的有关账户。第十五条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代理银行关于通过该账户直接支付的业务,应当于当日将支付信息反馈县级财政(国库)部门。并及时向县级教育部门或学校提供《中央专项资金县级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附件2),作为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收到和付出中央专项资金的原始凭证。第四章治理与监督第十六条财政部在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治理中的职责是:(一)组织制定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治理的制度方法。(二)依照预算和有关规定合理调度资金、及时办理资金拨付等财政国库业务。(三)对省级财政部门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县级财政部门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资金支付的及时性和收款人信息等进行动态监控。(四)对支付治理中的重大事项组织调研、核查和处理;对政府采购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治理。第十七条教育部在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治理中的职责是:(一)配合财政部制定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治理制度方法。(二)配合财政部加强资金支付治理与监督。(三)指导省级教育部门做好免费教科书的政府采购和支付治理等工作。(四)督促下级教育部门做好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治理工作。第十八条省级财政部门在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治理中的职责是:(一)做好中央专项资金预算分配等治理工作,制定有关制度方法和内部操作规程,按规定支付中央专项资金。(二)做好中央专项资金代理银行选择、零余额账户开设、支付申请书汇总、支付指令签发以及对中央专项资金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的治理监督等工作。(三)组织、治理、监督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四)加强对市县财政部门资金支付工作的治理监督。第十九条县级财政部门在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治理中的职责是:(一)按规定审核办理中央专项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工作,确保中央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二)按规定选择代理银行,开设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做好特设专户治理工作。(三)加强对学校等有关方面资金支付的治理监督。第二十条学校和负责核算学校经费的部门收到专项资金后,应当按照财政财务治理有关规定,规范资金支付,确保专款专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进展。第二十一条省级、县级财政部门选择的中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应当按照与省级、县级部门签订的《托付代理协议》有关条款,及时、准确、规范办理资金支付、凭证传递和资金清算业务,并按照与财政部签订的《托付代理协议》,及时向财政部反馈动态监控信息。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教育部门、代理银行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规定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三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中央财政安排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的中央专项资金,其支付治理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四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由省、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承担的经费,省级财政、教育部门可参照本方法规定,制定本地区资金支付治理方法,并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第二十五条中央专项资金安排的工程、物资和服务项目采购,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实行政府采购。除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他实行政府采购的资金的支付治理方法,可由地点财政部门制定。第二十六条中央专项资金支付治理工作中,省、地(市)、县财政总预算会计账务处理方法另行制定。第二十七条本方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本方法自2006年建设部进展改革委监察部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
人民银行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治理方法》的通知建住房[2007]2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依照《国务院关于解决都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经国务院同意,现将修订后的《经济适用住房治理方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进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治疗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艾滋病培训课程
- 乳房再造课件教学课件
- 幼儿园成长档案
- 狂犬病健康教案
- 氟哌啶醇药物治疗护理
- 脱稿蝴蝶课件教学课件
- 3.1.1 盐类的水解 课件 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 数学建模第02章_简单的优化模型
- 高中英语语法 主谓一致(27张)ppt课件
- 采购管理实务习题答案项目二采购需求分析与计划制定
- MSA-GRR数据自动生成工具
- 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报告
- 二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湘教版)
- 冲击材料特性
- VDA6.3过程审核表
-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和简谱(共2页)
- H型钢最新尺寸规格表大全(共3页)
- 双交叉限幅控制在加热炉燃烧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