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大论课件_第1页
四气调神大论课件_第2页
四气调神大论课件_第3页
四气调神大论课件_第4页
四气调神大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节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节选)1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正常的气候。

调:调理、调摄。

神:人的精神活动。大论:广泛而深入的论述。本篇论述了四时之气的特点,强调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来调摄精神活动的重要性,故以“四气调神”为名篇。

[篇解]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正常的气候。[篇解]21.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2.了解四时气象特点及相应的养生方法。3.熟悉“治未病”的含义。学习要求1.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学习要求3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2],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3]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一、四时的养生方法1.发陈:发,生发。陈,布陈。王冰注:“春阳上升,气潜发散,发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

2.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此指精神、行为活动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行为活动违逆春生之气。全句旨在强调人须顺应天地生发之气而养生。3.养生之道:养生,养护生发之气;道,原则,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4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春天生发之气保持一致春三月自然界现象:发陈特点:生养生方法起居调节: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神形调摄: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失养后果直接损害:伤肝间接损害:奉长者少、夏为寒变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春天生发春自然界现5夏三月,此谓蕃秀[1]。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3],奉收者少,冬至重病[4]。1.蕃秀: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马莳注:“阳气已盛,物蕃且秀,故气象谓之蕃秀也。”2.使华英成秀:张介宾注:“华英,神气也。”秀,秀丽,旺盛之意。言使人的神气旺盛饱满。3.痎疟:疟疾的总称,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主症。4.冬至重病:丹波元简《素问识》:“据前文例,四字恐剩文。”当据删。夏三月,此谓蕃秀[1]。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6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夏天的长养之气保持一致夏三月自然界现象:蕃秀

特点:长养生方法失养后果直接损害:心

间接损害:奉收者少,秋为痎疟起居调节: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神形调摄:使志无怒、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夏天的长养夏自然界7秋三月,此谓容平[1]。天气以急,地气以明[2]。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3],奉藏者少。1.容平:容,万物之容貌。平,平定。马莳注:“阴气已上,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气象谓之容平。”2.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张介宾:“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天空的风气劲急,地面的景象清肃。”3.飧泄:腹泻而大便中杂有未消化的食物。秋三月,此谓容平[1]。天气以急,地气以明[2]。早卧早8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秋天的收敛之气保持一致秋三月自然界现象:容平

特点:收养生方法起居调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神形调摄: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失养后果直接损害:伤肺间接损害:奉藏者少,冬为飧泄

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秋天的收敛秋自然界9冬三月,此谓闭藏[1]。水冰地坼[2],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3],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4]。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5],奉生者少。1.闭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景象。马莳注:“阳气已伏,万物潜藏,故气象谓之闭藏。”2.水冰地坼:冰,凝之古字。《说文解字》:“冰,水坚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3.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得意之情不表露于外。4.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频繁,屡次。即勿多动汗出,而频繁耗伤阳气。5.痿厥:即痿病,主症为四肢软弱、无力运动,可伴四末不温。冬三月,此谓闭藏[1]。水冰地坼[2],无扰乎阳,早10冬三月自然界现象:闭藏

特点:藏养生方法起居调节: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神形调摄: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无泄皮肤失养后果直接损害:伤肾

间接损害:奉生者少,春为痿厥

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冬天的闭藏之气保持一致冬自然界现象:闭藏养生方法起居调节: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失11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2]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3]。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2.佩:通“倍”。《说文》:“倍,反也。”即违背之意。3.内格:体内脏腑气血的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格拒。王冰注:“内性格拒于天道也。”二、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1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出的“四气调神”养生原则,元代滑寿《读素问钞》注云:“春夏养阳,即上文养生养长之谓;秋冬养阴,即上文养收养藏之谓。”也就是说春夏顺应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即养阴。此说甚合经旨,而为马莳、高士宗所宗。除此之外,历代注家尚有其他不同认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13

一、王冰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王氏本阴阳互根之理,以食为例来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谓:春食凉,夏食寒,以使阴全而阳气不极,即所谓“春夏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使阳全而阴气不穷,即所谓“秋冬养阴”。一、王冰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14二、张介宾注:“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张氏既据阴阳互根之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进行诠释,又据阴阳互制之理,以春夏不能养阳秋冬易患疟泻、秋冬不能养阴春夏易患火热证为例,阐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旨,发挥良多。二、张介宾注:“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15三、张志聪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张氏本“人与天地相参”之理,认为春夏之时人体阳气浮盛于外而不足于内,秋冬之时人体阴气不足于内而偏盛于外,而人之生机根于内,故春夏当养内虚之阳气,秋冬当养内虚之阴气。三、张志聪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16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1],不亦晚乎?1.斗而铸锥:《太素》作“斗而铸兵”,可据改。兵,兵器。三、治未病的思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17

1.“治未病”是中医养生学思想。《内经》从“上医医国”的观念出发,认为治病之理同于治国,皆须防患于未然。本段以“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为喻,论证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强调养生防病优于病后施治。

2.据《内经》其他篇章,“治未病”还有既病防变、早期治疗的内涵。如《素问·剌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剌之,名曰治未病也。”《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3.《内经》“治未病”思想是先秦诸子之学中防患虑患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理论阐释]《内经》的“治未病”思想1.“治未病”是中医养生学思想。《内经》从“上医医国18练习题1.试述四时养生的原则和方法。2.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治未病”思想的指导意义如何?练习题1.试述四时养生的原则和方法。1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节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节选)20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正常的气候。

调:调理、调摄。

神:人的精神活动。大论:广泛而深入的论述。本篇论述了四时之气的特点,强调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来调摄精神活动的重要性,故以“四气调神”为名篇。

[篇解]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正常的气候。[篇解]211.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2.了解四时气象特点及相应的养生方法。3.熟悉“治未病”的含义。学习要求1.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学习要求22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2],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3]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一、四时的养生方法1.发陈:发,生发。陈,布陈。王冰注:“春阳上升,气潜发散,发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

2.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此指精神、行为活动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行为活动违逆春生之气。全句旨在强调人须顺应天地生发之气而养生。3.养生之道:养生,养护生发之气;道,原则,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23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春天生发之气保持一致春三月自然界现象:发陈特点:生养生方法起居调节: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神形调摄: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失养后果直接损害:伤肝间接损害:奉长者少、夏为寒变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春天生发春自然界现24夏三月,此谓蕃秀[1]。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3],奉收者少,冬至重病[4]。1.蕃秀: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马莳注:“阳气已盛,物蕃且秀,故气象谓之蕃秀也。”2.使华英成秀:张介宾注:“华英,神气也。”秀,秀丽,旺盛之意。言使人的神气旺盛饱满。3.痎疟:疟疾的总称,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主症。4.冬至重病:丹波元简《素问识》:“据前文例,四字恐剩文。”当据删。夏三月,此谓蕃秀[1]。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25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夏天的长养之气保持一致夏三月自然界现象:蕃秀

特点:长养生方法失养后果直接损害:心

间接损害:奉收者少,秋为痎疟起居调节: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神形调摄:使志无怒、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夏天的长养夏自然界26秋三月,此谓容平[1]。天气以急,地气以明[2]。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3],奉藏者少。1.容平:容,万物之容貌。平,平定。马莳注:“阴气已上,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气象谓之容平。”2.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张介宾:“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天空的风气劲急,地面的景象清肃。”3.飧泄:腹泻而大便中杂有未消化的食物。秋三月,此谓容平[1]。天气以急,地气以明[2]。早卧早27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秋天的收敛之气保持一致秋三月自然界现象:容平

特点:收养生方法起居调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神形调摄: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失养后果直接损害:伤肺间接损害:奉藏者少,冬为飧泄

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秋天的收敛秋自然界28冬三月,此谓闭藏[1]。水冰地坼[2],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3],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4]。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5],奉生者少。1.闭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景象。马莳注:“阳气已伏,万物潜藏,故气象谓之闭藏。”2.水冰地坼:冰,凝之古字。《说文解字》:“冰,水坚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3.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得意之情不表露于外。4.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频繁,屡次。即勿多动汗出,而频繁耗伤阳气。5.痿厥:即痿病,主症为四肢软弱、无力运动,可伴四末不温。冬三月,此谓闭藏[1]。水冰地坼[2],无扰乎阳,早29冬三月自然界现象:闭藏

特点:藏养生方法起居调节: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神形调摄: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无泄皮肤失养后果直接损害:伤肾

间接损害:奉生者少,春为痿厥

要点:起居、行为、精神、意志应与冬天的闭藏之气保持一致冬自然界现象:闭藏养生方法起居调节: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失30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2]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3]。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2.佩:通“倍”。《说文》:“倍,反也。”即违背之意。3.内格:体内脏腑气血的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格拒。王冰注:“内性格拒于天道也。”二、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3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出的“四气调神”养生原则,元代滑寿《读素问钞》注云:“春夏养阳,即上文养生养长之谓;秋冬养阴,即上文养收养藏之谓。”也就是说春夏顺应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即养阴。此说甚合经旨,而为马莳、高士宗所宗。除此之外,历代注家尚有其他不同认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32

一、王冰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王氏本阴阳互根之理,以食为例来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谓:春食凉,夏食寒,以使阴全而阳气不极,即所谓“春夏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使阳全而阴气不穷,即所谓“秋冬养阴”。一、王冰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33二、张介宾注:“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张氏既据阴阳互根之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进行诠释,又据阴阳互制之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