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怀古诗中的金陵意象_第1页
唐代怀古诗中的金陵意象_第2页
唐代怀古诗中的金陵意象_第3页
唐代怀古诗中的金陵意象_第4页
唐代怀古诗中的金陵意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怀古诗中的金陵意象(原文为研究报告,现摘正文部分,省略前言)摘要:金陵怀古在唐代的怀古诗中占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尝试探索金陵在怀古诗中大量出现的原因,以及金陵怀古诗中常用的审美意象,以及这些意象背后所隐藏的文人情怀,加深对金陵怀古诗的理解,以便更好看清金陵怀古诗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意蕴。关键词:金陵,意象一、怀古咏史诗中金陵意象大量出现的原因。

怀古咏史诗是气象万千的诗歌世界中一个十分特别的种类。早在《诗经》与《楚辞》中,就有涉及咏史的成分,如《诗经*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等篇目记载了周朝的起源及事迹;又如《离骚》中“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借对古代暴君桀纣的批评,表达对楚国的忧心;到后来班固以缇萦救父为题材,写下第一首真正的咏史诗《咏史》,据统计,唐代以前,约有咏史诗50多首,诗人30多个。唐朝时,怀古咏史诗达到真正的繁荣,存世的咏史诗约有1600首,作者有220人以上,更出现了专门创作怀古咏史诗的胡曾、周昙等,而在《全唐诗》中,以金陵为对象的怀古咏史诗就有90多首。金陵为何在唐代的咏史中如此备受瞩目,追源溯流,有以下原因。

1、史学地位的提高

初盛唐之时,经济不断发展,时代精神是积极高昂的,文人们自信乐观,很少会总结历史,反思历史,加之太宗朝之后“科场文化注重以文辞取士的主导倾向,使士子们总体上形成了崇尚文辞声韵的社会风气”,“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浸以成风”,为了金榜题目,士人们个个专攻辞藻,忽略了史学的重要性,文章华而不实,缺乏对历史真实的思考。

直至安史之乱后,统治者们开始反思历史,在过去相似的历史中,寻求解决现世问题的良方。《旧唐书*王起传》:“文宗好文,尤尚学古。郑覃长于经义,(王)起长于博洽,俱引翰林……”,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在选拔人才方面,体现为改革科举制度,把史学纳入考试的范围。当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强制以经史为核心的史性文化的学习时,社会中尚古重史的风气便应运而生。

史学地位的提高,在唐诗的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现有资料统计,初唐约有咏史诗人20个咏史诗60首,盛唐约有30人150首,中唐时发展为约70人290,晚唐更到达95人约1100首。

有了对经史的大量学习,便为金陵在唐代咏史诗中的出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契机,金陵是古吴地,更是六朝古都,大量的历史事件在此上演,不必亲身到过金陵,透过经史的学习,士人对金陵已生出不能磨灭的印象。中唐大诗人刘禹锡便是在未到过金陵的情况下,写出《金陵五题》。史学地位的提高,从外因上推动了金陵这一意象在咏史诗中的频繁出现。2、唐代文人的漫游之风

唐代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上,都为士人的出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首先,是唐代前期就基本实现国家的大一统,绝大多数的地方都是和平的。第二,唐代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陆路以长安为中心,西北直通西域,南下可达广州,水路有隋帝开凿的大运河,又有广通渠,新漕渠等。再者,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大大鼓励了文人的进取心,或参加科举,或干谒望族,结交名人,都令士人们四处游历,扩阔眼界。金陵作为一个名城,自然就是游览的重点之一,正如刘禹锡在《金陵五题》的序中写道:“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漫游之风的形成,也是推动金陵怀古诗发展的外因之一。3、金陵得天独厚的条件

笔者认为,金陵这一意象在怀古诗中如此独特,最根本的、作为内因的,是金陵自身独特的环境条件与历史文化氛围。

(1)地理条件

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孙权到清凉山察看地形时,便道金陵是“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宅”,唐尧臣诗中说“金陵实形胜,关山固重复。巨壑隍北壖,长江堑西墺。凿山拟嵩华,穿地象伊榖”(《金陵怀古》),李白形容之为“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金陵其一》)。金陵的地势“背山负江”,背负宁镇山脉,滨临长江,有钟山,方山,鸡笼山,狮子山,牛首山,栖霞山等,又有秦淮河,金川河,真是“此地定由天造险,古来长恃作金汤”(朱存《石头城》)。

金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代帝王把金陵选作政治中枢不无道理,只是这些短暂的王朝都“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王贞白《金陵怀古》),苟且偏安一隅,甚至闹出用铁锁横江,拦截敌人的笑话,这些短命的朝代虽有地理上的优越,却始终不是人心所向,令人慨叹不已。

除了在山形地势上,金陵有独特的优势外,此处的风光也是独好,正如谢朓云,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正是描写金陵风光的独特的神来之笔。(2)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

金陵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都城,有“六朝古都”的美誉,自三国的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十余帝五百秋”,平均每个朝代的寿命只有55年左右。一个国家的都城,是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国家的灭亡,对都城的打击是首当其冲的。金陵承载着六个朝代的历史,“以此为基可以联想到武昌、岳阳、九江,下可以俯瞰会稽东山、苏州、镇江、扬州等所谓三吴地区”,确实“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

但是,经历战火洗礼的金陵,在陈朝时才稍稍有复苏的迹象,陈朝就被隋朝灭了,隋朝统治者将大面积的宫殿城邑拆毁,变成耕地;唐统治者又通过降低行政级别或者撤销建制,令金陵的地位大大不如唐的都城长安,在安史之乱之后,就连广陵的发展都超越了金陵。曾经辉煌六朝的金陵,在唐代显得更加萧条。

厚重的历史氛围,与唐时的萧条相对比,令这种六朝古都充满了沧桑感,而这种沧桑感正是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创作金陵怀古诗的诗人极力在诗中刻画描绘的,也是他们心中对金陵挥之不去的印象。二、金陵怀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举隅

上文提到金陵独特的历史条件,现在就列举几个在金陵怀古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以便更好地说明金陵的历史,已及这些历史在金陵怀古诗中的内涵。

1、王气:“王气”一词几成了金陵的代名词,关于金陵王气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无一不是说明金陵得天独厚的坏境优势的。《金陵图》记载:“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岗,因改金陵为秣陵。”传说秦统一天下之后,因避忌金陵的王气,掘断了金陵山冈,通秦淮流水再泄王气,甚至乎将金陵改为秣陵;《说文解字》:“秣者,食马谷也。”把金山改成草山,秦始皇对金陵之恨可想而知。传说归传说,且不论真实性,但仅以影响力而言,确有大部分诗人以“王气”一词入诗,如“吁嗟王气尽,坐悲天运倏”(唐尧臣《金陵怀古》)“王气生秦四百年,晋元东渡浪花船”(沈彬《金陵杂题》)“秦国金陵王气全,一龙正道始东迁”(崔涂《东晋》)“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许浑《金陵怀古》)。

金陵其实有过许多名字,如建业、建康、秣陵等,但因为金陵与王气的传说,历代怀古诗人都对“金陵”这一名称尤其偏爱。金陵一名,因王气的传说倍有气势,正是这份气势与后来萧条极不相称,更能带出六朝古都承载的血泪与忧伤。2、石头城:石头城建于楚威王时,后来孙权迁都金陵,在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长江之险,为兵家必争之地。本为吴国水师总部,全盛时江泊上千船只,城内设有储粮用的仓库,以及用于传信的烽火台。但石头城空有险要之势,六朝帝王不修德行,终究自取灭亡,“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到了唐高祖武德八年,石头城已被废弃,诗人的笔下,石城总是在一片荒凉之中,怀缅着过去的繁华,哀悼着岁月的无情,刘洞的《石城怀古》中写道:“石城古岸头,一望思悠悠。几许六朝事,不禁江水流。”张祜的《过石头城》便将这种情怀写得更加明显,“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3、台城:台城位于南京鸡笼山南,《舆地纪胜》中载:“台城一曰苑城,本吴后苑地,晋咸和中作新宫,遂为宫城,下及梁陈宫皆在此。晋宋时谓朝廷禁省为台,故谓宫城为台城。”台城,作为历朝宫殿的所在地,与石头城不同,如果说石头城是军事设施,台城就是帝王们享乐之地。纵观所有金陵怀古诗,不难发现一点——提到台城,除了带有人事变迁,朝代兴亡的沧桑感外,还有对帝王荒淫腐化的讽刺,而在这方面,不能不说的就是陈后主的陈宫,“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陈后主大兴土木,建有结绮、临春、望仙三阁,携张丽华、孔贵嫔日夜纵情声色,荒废朝政,隋军攻入之后,便带二妃跳入胭脂井,遂被俘。罗邺就说“陈王半醉贵妃舞,不觉隋兵夜渡江”(《陈宫》),罗隐说得更是辛辣:“宴罢明堂烂,诗成宝炬残。兵来吾有计,金井玉勾栏”(《台城》)。杜牧的《台城曲二首》虽体裁殊异,却一矢中的,君请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4、乌衣巷:乌衣巷乃三国时孙权戍守部队的营房之地,士皆黑衣,故称乌衣营。其后,司马睿建立东晋,王导有辅助之功,谢安更是“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于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王谢成为望族,住在乌衣营旧址,此时已改称“乌衣巷”,王谢两家人才辈出,王家有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王洵,谢家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等。当初贵族汇聚之地,到了唐朝,只如刘禹锡所叹,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残阳夕照下,一片破败之景,燕儿仍住在旧地,只是当年的风流人物早已随流水俱去。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来说,唐朝金陵怀古诗中,提及乌衣巷的其实不多,笔者只找到6首,除了刘禹锡这首千古名篇外,还有“人物风流往往非,空余陋巷作乌衣”“茅檐苇箔无冠盖,不见乌衣见白衣”,朱存的《乌衣巷》两首,还有孙元晏的《宋*乌衣巷》一首,“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还有韩翃的《送客之江宁》、温庭筠的《题丰安里王相林亭》(另有提及乌衣巷的古诗6首,但非怀古诗,包括徐铉的《从兄龙武将军没于边戍,过旧营宅作》,严维《剡中赠张卿侍御》,张九龄《和韦尚书答梓州兄南亭宴集》,李商隐《过故崔兖海宅与崔明秀才话旧因寄旧僚杜赵李》,韩偓《倒押前韵》,吴融《偶题》)。但因为刘诗影响之广,已成为人事兴衰的象征,唐以后,提到乌衣巷的诗多达160首以上。

三、难解的金陵情结

从盛唐、中唐,到晚唐,金陵被历史长河赋予的沧桑美,让诗人对它吟咏不绝。盛唐写金陵最多的是李白,传世的有《月夜金陵怀古》《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登金陵凤凰台》等13首,面对金陵的繁华衰微变迁,丰神俊逸,明朗超脱的李谪仙都不禁感叹“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到了中唐刘禹锡可谓是“最早最深发掘金陵母题的审美内涵”的诗人,8首金陵怀古,皆是金陵怀古的经典。而到了晚唐,写金陵的人就更多,金陵怀古诗发展到顶峰,面对妄图唐王朝中兴的理想幻灭,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掌权,从金陵怀古诗中折射出的伤悼美,反应了当时的文人心态。

总的来说,金陵怀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大致可分为3种:

1、借金陵事或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抒发政治抱负:

吴筠在《建业怀古》中,认为“此时成大业,实赖贤缙绅”“在德不在险,成败良有因”,他生在如日中天的盛唐,空有经纶满腹,却被高力士谗言所伤,不得不辞归,“安得倚天剑,斩兹横海鳞。徘徊江山暮,感激为谁申”。这种倾向,在晚唐尤其明显,韩偓在《吴郡怀古》中,起句就说“主暗臣忠枉就刑,遂教强国醉中倾”,这不但是吴国的情况,也是晚唐奸臣当道,宦官把持朝政的写照,无能为力的文人,只能“万古壮夫犹抱恨,至今词客尽伤情”。时代的烙印如此深刻,胸中的块垒,便借诗词歌咏去浇。2、流年偷换,韶华易改,抒发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朝代政权更迭,那些曾经辉煌的,曾经意气风发的,在时间的永恒中,通通被磨作灰烬,与时间的无涯相比,个体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千古是非输蝶梦,一轮风雨属渔舟”(崔涂《金陵晚眺》),“登阁渐漂梗,停舟忆断蓬。归期与归路,杉桂海门东”(许浑《金陵阻风登延祚阁》),面对金陵的厚重历史,正如殷尧藩所言,是“始信人生如一梦,壮怀莫使酒杯干”“莫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衔杯”(《登凤凰台两首》),当兴衰只如过场戏,诗人们敏感的心灵就不知不觉陷入时间困境中,对人生的须臾,既感叹又无奈。3、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兴亡之叹:

从六朝旧事,感叹江山几度易主,兴废如梦,这是金陵怀古诗的第一母题,不论唐宋;尤其在一个时代几乎要走到尽头之时,六朝的兴亡史与现实环境高度契合,“今之视昔,犹后人之视今”。在金陵怀古诗中,诗人往往是抓住一个“不变”的点,以其不变与朝代的“变”相对比,“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长乔《台城》),“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晏《宋*乌衣巷》),“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韦庄《上元县》),云屯、乌衣巷、石麟都是不变的,它们承载历史而来,到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