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园设计原理绪论_第1页
-景园设计原理绪论_第2页
-景园设计原理绪论_第3页
-景园设计原理绪论_第4页
-景园设计原理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园规划与设计原理陈久和(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第一章绪论传统意义上的景园学起源很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均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中国为商代)。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现代《景园学》所涉及的内容及涵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总体上说,现代景园学不仅与文化、艺术、心理学相关,更重要的是景园的设计原理中还包括了环境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建筑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现代一般学者认为,《现代景园设计学》主要是综合环境地理学、建筑学和美学这三大学科的基本理论,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边缘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景园学》这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造园科学,正在扩大其研究领域,向着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等相互关系方面正担负起日益重要的角色。历史上,由于景园学相关名词较多,研究范围非常广阔,在其研究内容及含义上有许多的解释,本章将先明确《景园学》的涵义,进而对其研究方法、风格、体系等作理论上的阐述,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对景园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一概括的论述。第一节“景园”释意在相关的文献著述中,我们通常回接触到许多景园学相关的名词,如景园、景园学、景园建筑、景园建筑学、景观、风景、风景园林、园林、苑、囿、苑囿(种花木的称“苑”、养禽兽的称"囿”)、园囿及英文LandscapeArchitecture>Garden、LandscapeGardening>Landscape、GardenandPark等。一、"园林"(GardenandPark)的涵义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余树勋教授的表述,“园林”既指人为的园苑,也含有自然风景的改造和建设,但无法明确所指面积的大小和人造比重的多少。按《辞海》的表述,“园林”指以人工设计为主的风景景观区域。在此“景观”(Landscape)是指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景观”处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小尺度空间分异带中,兼具自然、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景观”具有空间的异质性、地域性、可辨性、可重复性和功能的一致性等特征,又特别强调了景观的尺度性和多功能性。)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述,“园林”的现代含义,除一般城市园林之外,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供旅游休憩的大面积园林。“园林"按传统普遍翻译为"GardenandPark"。现代“园林”综合起来的含义主要有:1、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创作是以模仿自然为主要标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计成,《园冶》,1631)是园林艺术追求的主要目标。2、园林是为人类社会提供“美”的一处环境,“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宗白华,《创造美学》,1923)。园林就是一处利用和模仿自然美的地域环境。3、现代园林为人类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创造生态环境的最佳手段是绿化。环境效益最高的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大型园林。4、城市园林是改善城市环境最重要的场所,园林丰富的植被可以防止污染、有利水土保持、增湿恒温,更重要的是提供美景,城市居民在那里可以得到有益于身心的美的享受。二、"景园"(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涵义"景园”一词事实上是现代对英文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意译。aArchitecture"与"Landscape”连用并不当"建筑"解,有"人工改造之意”,不宜翻译为“景观建筑”。现代景园学是一门含义非常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其目前已不单纯是“艺术”和“自我表现”了,已成为一种规划未来的土地科学。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土地科学篇》的表述,“景园学”是依据自然地理学(包括土地分析学)、人文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社会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原理,从事对土地及其表层的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的规划和设计,以使不同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均衡关系的一门科学。鉴于此,本课程中出现的景园学、景园建筑学、园林学、景观建筑学,或是景园、景园建筑、园林等概念,除特别说明外,均代表上述含义。一般认为,中文“景园”(一般包含区域土地景观设计的全部类型,赋予现代特征和意义。如现代公路立交桥绿化用地的景观设计地域、现代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地域、现代城市广场都可称之为景园)或“园林”(赋予传统和古典意义),现代英译均可为“LandscapeArchitecture”。“景园”一词中的“景”可以理解为景观,但“园”一般不能理解为园林,“园”更多地带有区域、地域组合的含义,现代自然森林保护区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景园(自然成分多一些)。一般认为,景园的范畴包含了园林,但景园的主体是园林。三、《景园学》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景园学》涉及的内容及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本课程为《景园规划设计原理》,侧重景园规划原理的解释,《大英百科全书•第七卷》将其研究的内容按层次高低分为六大类别。1、园林(庭院)的景观设计(GardenandLandscapeDesign)2、基地规划(SitePlanning)3、土地规划(LandPlanning)4、纲要规划(MasterPlanning)5、都市设计(UrbanDesign)6、环境规划(EnvironmentalPlanning)第二节现代人及现代景园景园环境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现代城市的发展受到景园学所造就的环境的影响,并以其作为城市环境的依托和背景,现代人是景园规划与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而现代景园则是根植于上述土壤的社会文化产物。一、现代人现代人,是指由漫长的农业社会走向大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的人,他的时代背景、社会气质、文化熏陶、生活习性与古代、近代人相比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技术、信息时代,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可以说现代的文化、社会环境及科学技术塑造了现代人的品格。概括地说,现代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日益适应科学化、现代化、秩序化、条理化的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2、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时新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生活向谋生想乐生方向转换。3、具有新的时空观。随着高速交通工具、传媒和通讯手段的普及和飞速发展,人在宇宙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中的空间感、距离感、时间感、速度感、立体世界的感知度,均有了明显的变化。人的生理感官得以延伸到无限的宇宙空间之中。4、人的气质和个性倾向趋向于简洁、抽象、新颖、高效、多样和强刺激。5、动态发展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增强。信息社会导致的社会结构、生活结构、经济结构处于重新组合、瞬息万变的动态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促使人们的观念不断的转变与更新。6、理性的认识自身及客观世界,重新审视人类行为及生存环境。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自身及探索宇宙的能力大大提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自身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也进入了更新的层次和境界。二、现代景园景园同建筑等其他形式的工艺一样,具备地方性、民族性、时代性,他是人创造的源于自然美、又供人使用的空间环境,因此,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景园均被打上了不同的烙印,现代景园的发展同样受到现代人及现代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从历史渊源来讲,现代景园同古代景园或景观有着许多共同的因素,是对优秀传统景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现代景园具有以下特点:1、是传统与现代文化对话与交融的综合体。传统与现代永远是相对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在景观园林的发展历程中,传统的景园与现代的景园体系始终在对话交流,并在实践中相互融合并存。传统景园为现代景园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文化基础,现代景园又发展了传统景园的内容及功能。2、现代景园具有开放性与公众性。同传统景园相比,现代景园更具开放性,强调为公众群体服务的观念,面向群体是现代景园的显著特点,也是引发传统景园向现代景园变革的重要因素。现代景园在规划设计中要同时考虑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的不同需求,如现代景园设计中的广场环境设计就是典型的例证之一(例杭州武林广场、上海静安广场)。3、强调现代精神文化的内涵。明•计成在其专著《园冶》中把“造园之始,意在笔先”作为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这里的“意”既可理解为设计的意图和构思,也可理解为一种以意向、主题、寓意等为主体的为人服务的文化意识形态。现代景园在快节奏、精神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中起到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被视为塑造城市形象、营造社区环境、提高文化品味的重要方面。4、同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现代景园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的一个规划分支,对于城市总体环境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城市环境中的景观系统规划、绿化系统规划等。而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属于典型的景园规划设计。对于更大范围的环境规划或风景名胜区规划来说,景园规划设计已融入环境保护和旅游规划之中。5、面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现代景园规划设计中的另一大领域,已经超脱于规划设计,即不是具体的景观规划,而是把景观当当作一种资源,就像对待森林、煤炭等自然资源一样。这项工作国外进行的较早,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运用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管理黄石国家公园中的景观资源,尤其是城市以外的大片未开发地区的景观资源。中国也是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的大国,如何评价、保护和开发这两大资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涉及面广,进一步扩大就与人口、移民、寻求新的生存环境相联系,所以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评价、保护和开发的实践研究就与人居环境的实践研究联系在一起。,非常综合,不仅仅是建筑、规划、景园这三方面专业的内容,还包括地理学、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各方面的内容。目前,中国已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分别在2003年5月和2003年10月设立了景园规划设计专业,同地理学相比,在管理景观资源方面更专业、更有利于景观资源的分析、评价、保护和开发工作。第三节景园的体系、风格、流派及风格景园设计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域、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要素、地貌要素、地质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经济地理要素、社会结构要素、文化地理要素等)的差异,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与风格,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与形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大体系,即,东方自然式景园和西方几何式景园。景园的分类由于历史演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的不同,可分两大类,即,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园和以人工建筑为主的景园。一、景园设计的体系、流派及风格1、东方自然式景园东方自然式景园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自由式、山水派景园。其主要代表是中国古典景园(园林)。中国自周、秦开始,到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以来,从大型的景园(苑、囿、园)到居住小园(花园、庭院),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完整的理论构架、鲜明的风格特点。基本上以自然美为基础,提炼和概括优雅的自然景观作为人工造园的题材,并提出因地制宜、效法自然的景园设计理论,并伴随着大量的时间活动。唐宋以来,在史、地、文献、文学(著名的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诗词都有一些零散的论述,如唐代王维的《论画》、白居易的诗词文集中,对唐代庭院的组成、组景构图艺术理论已经比较系统和成熟。到宋、元、明、清又有长足的发展,如宋代李格非所著的《洛阳名园记》(1138年)、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高濂的《遵生八笺》,尤其是以计成所著的《园冶》(1631年)一书为代表,是中国古典景园造园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从实践来说,中国北方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南方苏州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等,都可作为典型事例来说明中国东方景园的理论体系。(见表1—1)

表1—1东方(中国)景园体系时代样式特征型式别名理论建筑远公兀前3500〜:囿、自然园自然园灵台、朴素的自建筑为辅古公兀前500年狩猎园林、帝王灵沼、然观专用灵囿古公兀前300〜宫苑人工与自建筑与自崇尚山水建筑为次代公元300年然结合然结合园效法自然中300〜600山水园中庭园、建筑与自崇尚山水建筑地位古自然山水然结合园朴素的生进一步提园态观高近600〜1000'吕苑、私:中庭园、完整的自诗画总境功能建筑古园、山庄建筑园、然山水园宅旁园近1000〜1900私园、山自然山水综合山水古典景园建筑或上代庄园达到顶园理论完善或次,综峰、中西合发展结合近1900〜私园、公综合发多形式现代景园建筑或上现1园、新兄展、多元学或次,综代园化、高科合发展技的应用18世纪后期,中国的自然式景园理论传到英国,引起了欧洲几何式景园体系的改革。公元1743年,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称中国北京的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惟此独尊”,可见那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景园体系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2、西方几何式景园西方几何式景园又称整形式、规则式、图案式景园,以埃及、希腊、罗马古典时期庭院为代表。到18世纪英国风景式景园产生以前,基本属于几何式景园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及显著的特征。西方古代造园中除一些特例外,大都取座落在建筑物之中的“中庭式”构造,庭院在空间上完全受制于建筑物,从古埃及法老的庭院开始到意大利庞贝的列柱中庭均属此类,前者处于建筑物围合的高墙之中,后者则用柱廊围成。(见图)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城堡(中世纪)意大利罗卡塔景园(13世纪)意大利罗马庞贝(Pompeii)柱廊中庭遗址复原葡萄牙柯宁布里加(Conimbriga)高墙中庭遗址(3世纪)意大利罗马圣保罗教堂柱廊中庭中世纪以后,与基督教有关的修道院中的庭院也是中庭式(属于回廊式中庭)。此外,中世纪时期在西班牙出现的称为“帕蒂奥”的伊斯兰式庭院也没有越出中庭式的范围。西班牙“帕蒂奥”(伊斯兰式)庭院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Palace)帕蒂奥伊斯兰式庭院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Palace)帕蒂奥伊斯兰式内景随着中世纪的结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放射出灿烂的光辉,与此同时,造园也从过去的中庭式一跃成为有“建筑式”之称的“意大利式”。自进入意大利式庭院时代后,庭院才从昔日封闭的中庭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身居高台之上,便于人们眺望风景。由此,庭院虽然在空间上摆脱了建筑的束缚,但其整体构思仍然受到建筑物的制约,这是因为庭院设计仍然采用以建筑轴线作为庭院主轴线来作几何对称的布局手法。

意大利卡雷吉奥庄园(VillaCareggio,15世纪)中庭主轴线此后,意大利式造园经法国勒・诺特之手,将过去在建筑上盛行的样式以平地上的图案展示出来,所以庭院仍然受建筑轴线的支配,以该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延伸出许多条园路等,这种构思与意大利式造园相同。法国凡尔赛宫(Versailles,17世纪)平面图法国凡尔赛宫中轴法国凡尔赛宫几何式规则对称景园布局在17世纪末期,“勒・诺特式”造园无论在法国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但是后来由于勒・诺特与路易十四的逝世,曾经风靡一时的法国式造园也开始出现了衰退的征兆,而另一方面,在英国蒲柏则提出自然风景造园思想,崭新的不规则的风景式造园一举取代了规则式造园而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风景式造园中,又分化出布郎派和绘画派这两个各持己见的派别。英国彻滋华斯景园(ChatsworthGarden,19世纪自然风景式)英国白金汉郡、斯托景园(Stowe,18世纪自然风景式,为英国经典自然式景园)英国出现的风景式造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景园体系的影响,并将发展成为自由与规则相结合的折衷式造园方式,在19世纪盛行一时。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仅满足贵族阶级享用的大庭院逐渐被实用与平民阶层家庭生活的具有实用功能的小型庭院所取代。在美国,风景式造园思想经道宁和奥姆斯特德两人的倡导,对私人住宅和城市公园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思想提高了人们关注自然乡土风景的意识,同时还促成了保护和利用自然乡土风景的运动,直至美国先于别的国家创造了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以上这些活动及思想奠定了现代景园建筑学的基本基础。(见表:西方景园体系)

西方景园体系时代样式特征型式别名理论建筑古代公兀前1400〜公元400埃及希腊罗马中庭式规则式人工式对称式受建筑制约中世纪400〜1400西欧各国波斯中庭式规则式建筑式轴线式受建筑制约文艺复兴1400〜1600复兴式几何式立体式平回式建筑式图杀式规则式建筑式整形式艺术理论为主导构思上受制于建筑,空间上开敞,二者地位对等1600〜1700法国勒・诺特式(StyleLeNotre)近代1700〜1800英国布郎派写实派自然派不规则式自然不对称式东西方结合理论建筑为辅英国绘画派浪漫派感伤派现代1800〜当前综合样式多元发展综合发展多元化身技术多样式理论小差l=r或主或次综合发展二、景观园林的类型(一)、中国古典景园景园的分类方法很多,也较为复杂,就世界范围来看,可分为东方自然式、西方几何式两大体系。相对而言,以中国古典景园为代表的东方景园类型更为全面一些,更具有典型和代表性。以下以中国古典景园为例,对景观园林的类型作一介绍。1、按景园的布置形势及开发特征分: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照景园的平面布局形势及开发特征,以欧洲(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景园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景园可分为自由式和几何式。具体来说,西方景园按历史年代的发展形成了中庭式、勒・诺特式(几何式)、风景式、现代综合式等几种类型。中国则形成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建山水地貌,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这类景园均修建在平坦的地段上,尤以城镇内的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创造摹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尤如绿洲,故称之为“城市山林”。他们的规模从小到大,包含的内容也相应地由简到繁。一般认为,小型的在5000〜30000m2,30000m2以上就算大型人工山水园了。在人工山水园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之中,建筑是由人工经营的自不待言,即便山水地貌也出于人为,花木全是人工栽植。因此,人工山水园所受的客观制约条件很少,人类的创造性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结果必然导致造园手法的丰富多彩。所以,人工山水园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景园的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的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天然山水园基址的原始地貌因势利导作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工作量的多少视具体的地形条件和造园要求而有所不同。建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如果选址恰当,则能以少量的花费获得远胜于人工山水园的田园风景之真趣。人工山水园中之缩移摹拟天然山水风景毕竟不可能完全赋予人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正如清代初期造园名家李渔所说:“幽斋垒石,原非得已,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故计成《园冶》中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有些大型天然山水园,其总体形象无异于天然风景名胜区,所不同的是后者经过长时期的自发形成,而前者则在短期内得之于人工的规划经营。2、按景园隶属关系分:私家景园、皇家景园、寺观景园。(1)、私家景园私家景园属于民间个人私有,古籍里面称为园、园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等,大抵都可以归入这个类型。民间的私家景园是相对于皇家的宫廷景园而言的。封建的立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而对平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作出种种限定,景园的艺术享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必然要受到封建礼法的制约。因此,私家景园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于皇家景园之处。建置在城镇里面的私家景园,绝大多数为“宅院”,宅院依附于住宅作为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一般规模不大。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前宅后院”的格局,或位于邸宅的一侧而成旁院。此外,还有少数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的“游憩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景园大多数是“别墅园”,供主人避暑、修养或短期居住之用。别墅园不受城市用地的限制,规模一般比宅院大一些。(2)、皇家景园皇家景园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中称之为苑、宫苑、园囿、御苑等。中国古代皇帝号称天子,奉天承运,代表上天来统治寰宇。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严密的封建礼法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构筑成一个统治权力的金字塔,皇帝位于这个金字塔的顶峰。因此,凡属与皇帝有关的起居环境,诸如宫殿、坛庙、乃至都城等,莫不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的气派和皇权的至尊。但一切景园都是以自然地域为载体的,皇家景园也不例外,在摹拟山水风景的过程中,也要在不悖于风景式造景原则的基础上显示皇家的气派。同时,又不断地向民间私家景园吸取造园艺术的养分,从而丰富皇家景园的内容、提高宫廷造园的艺术水平。再者,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强大财力,占据大片的土地营造景园,无论人工山水园或天然山水园,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景园可比拟。因此,皇家景园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盛衰。中国古代又将皇家景园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或宫城之内,相当于私家景园的宅院,个别的也有建制在皇城以外、都城以内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带,前者供皇帝短期住辟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皇宫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3)、寺观景园寺观景园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景园,也包括寺观内外的景园化环境。在中国国古代,重现实、尊人伦的儒家思想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无论外来的佛教或本土成长的道教,群众的信仰始终未曾出现过像西方那样的狂热、偏执的激情。再者,皇帝君临天下,皇权是绝对尊严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于皇权而言始终居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统治阶级方面虽屡有帝王佞佛或崇道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几次“灭法”的事件,但多半出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原因,从来没有哪个朝代明令定出“国教”,总是以儒家为正宗,而与道教、佛教互补互渗。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不必有根本的差异。历史上多有“舍宅为寺”的记载,梵刹紫府的形象无需他求,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就佛寺而言,到宋代末期已最终完成寺院建筑世俗化的过程。他们并不表现超人性的宗教狂迷,反之却通过世俗建筑与景园化的相辅相成而更多地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恬适宁静。道教历来模仿佛教,道观的景园亦是如此,从历史文献上记载的以及现存的寺、观景园来看,除个别的特例之外,它们与私家景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寺、观内建造独立的小景园正如宅园的模式,也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的。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再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榭的点缀形成寺、观外围的景园化环境。正因为这类寺、观景园及其内外环境的雅致幽静,历来的文人名士都喜欢借住其中读书养性,以至帝王作为驻辟行宫的情况屡见不鲜。私家景园、皇家景园、寺观景园这3大类型是中国古典景园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景园类型,如衙署景园、会馆景园、书院景园、祠堂景园以及茶楼酒肆的附属景园等,它们相对来说数量不多,内容大都类似私家景园。城市街道绿化最早见于汉代的史载,但在封建时代仅限于个别的都城,而且数量微乎其微。这些,都不占造园活动的主重地位,所以本书的论述亦以3大类型作为主要对象。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作为区域综合体,既有自然景观之美,又兼具人文景观之胜。它的四个构景要素一一山、水、植被、建筑一一与景园的四个造园要素相同,前者是经过有限度的、局部的人工点缀的自然环境,一般不存在明确的界域,山、水、植被均为天然生成而未经人为地调整、改造,建筑的总体布局由千百年的自发形成而非自觉的规划。所以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就其区域整体而言并不能作为艺术创作来看待,它虽然具备景园的某些功能和性质,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人工创造的景园。此外,古代的陵园也有类似景园的四个构景要素。我国历来崇尚厚葬,生前的身份越尊贵、社会地位越高,死后经营的陵园越讲究,帝王、贵族、大官僚的陵园更是豪华无比。营建陵园要缜密地选择山水地形,园内的树木栽植和建筑修造都经过严格的规划布局。但这种规划布局的全部或者其中的主体部分并非为了游憩观赏的目的而在于创造一种特殊的纪念性环境气氛,体现避凶就吉的天人感应的观念。所以说,陵园与景园式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把前者归属于后者。3、按地域分:东方景园、西方景园。一般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按地域划分了东方、西方两大类型的古典景园类型。就中国古典景园而言,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经济与文化发展不一,按照不同的地域特征,中国古典景园又可分为江南景园、北方景园、岭南景园、巴蜀景园、西域景园等各种形式。其中江南、北方、岭南景园是其主体,代表中国古代造园的最高水平。这三类景园无论从各自造园的要素、用材、技法上,还是在布局、形式特点上均有较大区别。4、按使用性质分历史上的景园按使用性质又可分为:(1)、以自然环境结合的风景游览景园。(2)、与城市结构体系相结合的城市型景园。(3)、独立的大型皇家人工景园。(4)、官署馆院庭园。(5)、宗教寺庙庭园。(6)、宅第庭园等。(二)、现代景园21世纪的现代景园已发展为:城市公共绿地;街坊居住小区绿地;防护及工业企业绿地;风景景园等6大类、近二十几种以上类型的绿地。1、与自然环境结合的风景游览景园。这类景园大多是根据历史及自然地理的有利条件为基础而成型的,一般以自然风景为主题,辅以适当人工建筑及景物。如历史上以湖面风光为主题的西湖;以自然山色为主题的河南嵩山(五岳之一);北京有香山、西安的翠华山、安徽的黄山、四川的峨嵋山、青岛的崂山以及广西江山奇秀的桂林等。这种景园历史悠久,在我国分布较广,不下500余处。其结构布局特点是:①、保持自然景色,游览路线的设置、观赏点及视线组织、人工建筑的色彩及尺度比例、水际、天际线和轮廓线组织等均以自然景物为主题。②、人工建筑多采取小尺度及松散布局,按照中国山水画学中的自然与人工景物的尺度比例关系“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去严格推敲,保持与自然风景的协调。③、线型多采取自然曲线,忌用西方平、直、折角。也是保持自然式景物特征的一个要点。也有以建筑群为主体的景园,古代重要的宗教、游览建筑,根据风水相地的原理,常选择在山清水秀有自然景色的山巅、山梁、山麓、水际、林旁等地方,如嵩山山麓的少林寺、中岳庙、塔林等建筑群,五台山建筑群,陕西白云山建筑群、张良庙建筑群等。以建筑群为主题的景园,同样严守上述三点布局原则,使建筑融合于自然山水之中,而不是因此使自然山水景物有所逊色。如北京颐和园、镇江金山寺等建筑群,都是较好的实例。今天当保护和规划设计这类景园建筑时,应遵循借鉴中国传统理论,不顾尺度比例和自然风景环境特点,生搬硬套大体型、大厚檐的西方建筑而使自然风景处于陪衬地位的作法是极不可取的。2、与城市结构体系相结合的城市型景园。这种类型景园的特点,是充分注意地方环境,善于利用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如山林、绿地、水系、地形地貌等。使城市功能布局结构与之紧密结合。这样便出现:①、景园贯穿于城市之中。②、景园紧靠城市一侧或近郊。③、景园居中城市相绕等整体布局结构。在城区中还可出现水系、绿地、城市道路系统相结合的网、带体系,是改善大中城市环境的理想结构方案。自1933年雅典会议、1977年马丘比丘会议以来,与城市结构体系相结合的城市型景园深受世界各国城市改造理论的重视。中国自古以来保持这种结构类型的大中小城市颇多。如城中有三海景园贯通的北京城;水、绿、路网(带)绕城的扬州、苏州、合肥;湖面景园在城市一体侧的济南(大明湖)、西安(曲江池)、南宁武鸣县城、广州肇庆(七星岩)、陕西凤翔(董虎),以及我国小城镇新会等,都达到景园与城市结构溶成一体,构成优美的城市环境。当前中国小城镇和农村镇规划设计中,发现具有上述结合条件的地方仍然不少。如陕西的汉中、渭南、安康等市镇都存的着水、绿、路结合,构成此类景园与城市结构一体的良好条件,应注意和善于利用,继续发展此类型景园。近年来研讨的山水城市(由钱学森提出),即是这种类型的模式和概念。3、独立的大中型人工景园。此类景园,多数为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园、囿、郊区山庄、别墅等,大多分布在市区、郊区、风景名胜区。解放后被改为人民公园,多组织在城市景园绿地系统之中。这类景园的特征是:人工造园所占比重大;巧于对地形、河湖水面等自然条件的利用;精于园景的空间组织、建筑布局、细部装修等。多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景园风格。对大中型现代文化休息公园设计,颇有借鉴价值。如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河南百泉园、苏州拙政园、留园、陕西兴庆宫园、凤翔东湖、扬州平山堂、瘦西湖等等。4、馆院衙署寺庙景园、庭园。这类庭园的特点是:大多结合建筑庭院和建筑功能,使用性质、宗教意识等要求确定各自的布局。共同点是:①、以四合院建筑空间尺度为条件进行植物种植、山池组景、布置小品建筑。②、自陕西凤雏村发现西周时期四合院组群布局以来,又发现气候条件等不同,各地的四合院的尺度比例也各有不同,如陕西关中多窄四合院,城固、洋县一带和北京多为方形宽四合院,前者重铺面,以遮阳降温为主。后者阳光充足,利于防潮通风,以花木种植为主,和民居有些类似。衙署寺庙有时殿高院阔,如保存至今的秦岭张良庙花园、西安广仁寺、大、小雁塔庭院、陕西的汉台、武侯祠、山西的晋祠、河南的中岳庙、少林寺等。在庭院中多有树木、石雕盆座、桌凳、石凳、日规等小品建筑、以及小型池泉、石螭吐水、假山瀑布等景物,院内铺面整洁美观。这类景园庭园对我国现代旅游建筑,各种公共建筑的庭园设计,是很好的传统庭院艺术范本,有着广泛的参考和借鉴意义。5、宅第庭园、花园。历史上形成的住宅庭园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以居住结合生产为主的庭园,如唐代诗人韩愈描写他在唐长安城的住宅庭园:”,,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农村住宅庭园多属此型。二是以居住结合休息为主的庭园。如韩愈所写:“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白居易所写:《吾卢》“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连池”。这种类型庭园多与四合院住宅布局结构紧密结合,并分主庭(中庭)、前庭、侧庭、后庭。三是居住结合学习(读书)、会客、观赏为主的庭园。即宅旁景园、北方的后花园等型。唐《李娃传》中描绘:“中有山亭,竹树葱箸,池榭幽绝”。如苏州的鹤园、艺圃园、北京的半亩园、桂春园,陕西汉中的康家花园属此类型。以上是从功能方面,从布局和地方风格方面,南方住宅庭园,建筑与庭园,室内与室外结合密切,布局松散灵活。北方四合院形式,布局严谨。西北住宅庭园,常与窄四合院结合,面积空间紧凑,主题景物简练有致。农村庭园则重视前庭的布局,路侧铺以麦冬草,园内选植低丛植物,风格质朴幽雅。6、城市街道、广场湖池护岸的植被景园。我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代已有道树种植,如《汉书》中“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中的八街、九陌、九市中栽有槐、柳。唐长安时,据诗记载“绿槐十二街”(韩愈);“青槐夹弛道”(杜甫);“缆侵堤柳系,慢卷浪花浮”(杜甫)“御沟新柳色,处处拂归鞍”(刘禹锡)。以上说明松、槐、柳、杨等是我国西部城市街道、护岸的传统种植的树种。第四节现代景园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将面临来自生存环境方面的种种挑战,景园规划与设计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从景园学发展的趋势及需求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园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景园学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及规划设计的对策科学化研究。世界景园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阶段。每阶段都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都是在不断地迎接社会挑战中开拓专业领地,使景园专业人员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了其他专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景园和相关专业,体现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改造对象、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当然还有不同的景园建筑师。农业时代(小农经济时代),其社会特点是小农经济下养活一个贵族阶层,景园的创造者最终是主人而不是专业景园师,因而有“七分主人,三分匠”之说。景园师仅仅是艺匠,并无独立的人格,即使是雷诺或计成,也只是听唤于皇帝贵族的高级匠人而已。由于地球上景观的空间差异和农业活动对自然的适应结果,出现了以再现景观美为宗旨的景园风格的空间差异和不同的审美标准,包括西方景园的形式美和中国景园的诗情画意。但不论差异如何,都是以唯美为特征的,几乎在同一时代出现的圆明园和凡尔赛宫便是这一典型。大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景园的作用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身心再生的环境。景园专业的创作对象是公园和休闲绿地,为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民的身心再生而创造。工业时代在景园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景园职业设计师的出现,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景园之父奥姆斯特德(Olmsted)。从此,真正的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具有独立人格、为生活同时是为事业而创作的职业设计师队伍,而不是少数贵族的附庸,景园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登上世界最高学府的大雅之堂,并成为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母体和摇篮。自从1900年在哈佛开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之后,到1909年才出现城市规划课程,并于1923年城市规划才正式从景观规划设计中分离而独立成一个新的专业。由于对公园绿地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与再生关系的认识,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往往被用来衡量城市环境的质量。但如果片面追求这些指标而忘却其背后的功能含义,景园专业便失去其发展方向。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时代),景园的任务则是维系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景园专业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多种文化基因的保存。维护自然过程和其他生命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一时代,景观规划的作用是协调者和指挥家,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他所研究和创作的对象是景观综合体,其指导理论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论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包括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其评价标准包括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及含意,所要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景观环境。、景园规划与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国外的景园规划教育开始较早,我国的景园类专业教育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北京林业大学园艺系创办了景园专业,同济大学也于同期按国际景观建筑学专业模式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了名为“风景景园规划设计”的专业方向,并于1979年开始创办风景景园专业学科和硕士点教育及风景景园规划设计博士培养方向,继之又有许多建筑院校开办了此类专业。与国际景观建筑学专业教育体制相比,除个别院校之外,至今仍没有较全面完整的景园建筑学专业教育。1997年,在专业调整时,又取消了建筑学科中的风景景园本科专业,使目前国内建筑教育中的景园规划学设计专业出现空白,无法找到任何与之相近或可以涵盖的专业,风景景园规划设计专业观念上混乱不清,理论上难以深入,实践上缺乏令人满意的规划设计实例,专业教育上后继无人。目前,国内从事景园规划学设计专业的人员主要来自6大方面:建筑界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人员,农林界景园和园艺专业出身的人员,地学界资源、旅游专业的人员,环境界资源、生态方面的专业人员,管理界旅游、管理出身的人员,艺术界环境艺术专业出身的人员。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日益需要的环境建设的保护与发展。对此,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预测,建筑界未来20年最为紧俏的专业将是景园规划与设计专业。其实,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奥姆斯特德(Olmsted)就继承传统造园文化,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景园建筑师”而不是“园丁”,从而造就了美国景观专业的百年辉煌。20世纪中叶,麦克哈格又发展了奥姆斯特德的现代景园规划设计理论,从农业时代特征的传统景园思想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勇敢地面对当时的资源、环境和人类生存问题,承担起大地景观规划和人类生态系统设计的重任,使“设计结合自然”的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使自己成为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坚。生物学家Wilson如是说:“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景观设计将起决定性的作用”。旅游学家Gunn说:“在所有设计学专业中,最适合于进行旅游与环境设计的是景观规划设计师”。而麦克哈格是美国历史上及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第一位直接受到总统及国家重要领导人进行政策咨询的景园工作者,并使景园专业人员自豪的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承担其他专业所不能胜任的任务。由此可见,景园规划与设计专业在21世纪环境建设、保护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纵观国际景园建筑学教育及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边缘性景园建筑学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范畴也处于众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例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园艺学、林学、旅游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测绘、3S(RS、GPS、GIS)应用、计算机技术等。2、开放性景园建筑学专业教育不仅向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人士开放,也向其他具备自然科学背景或社会科学背景的人士开放,持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有机会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事景观建筑学的工程实践。没有固定模式和严格专业界限,体现了景园建筑学的开放性。3、综合性多方面人士的参与导致了学科专业的综合性。景园建筑学专业教育所需要培养的不是单一门类知识的专才,而是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全才。4、完整性景园建筑学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方向,包括了从建设工程技术、资源环境规划、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完整的教育内容。5、体系性多学科知识关系并不芜杂凌乱,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之下,不同研究方向只是手段和角度不同而已。景园建筑学体系同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既相互关系,又不依赖它们,有其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二、景园学面临的环境挑战及规划设计对策1、景园学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挑战①、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下降。②、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城市绿地在减少,建筑密度在加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胀。③、户外活动空间不足,难以满足人的身心再生过程的需求。④、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⑤、经济制约,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景园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⑥、文化趋同性,传统景园文化、乡土文化及地方、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⑦、环境评价体系的量化需求与景园环境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⑧、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景园学规划设计原则(1)、功能原则以人为本,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景园的主要功能来评价。(2)、经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人力(资金、能源)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用大量的化肥,花坛植物、人工或化学除草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及环境绿地系统,如养分和水分的循环利用,自然能源的利用,而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景园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地方物种。(5)、地方和地方精神原则强调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两者相适应而形成了地方特色及地方含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景园绿地是地方精神的保存地,对地方精神的表达决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身心的体验,一种历史的必然。(6)、整体与连续性原则景园绿地不是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结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即建立景园环境规划中“自然一人类一生态系统生态体系”。(7)、零能耗与零排放的原则在景园建筑工程建设使用过程中,在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内尽可能保持能源的低消耗或不消耗,保持对自然环境的天然化及健康性。(8)、体现绿色设计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此作为景园建设的总目标、总原则。3、现代景园发展与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现代人的诸多变化,景园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展望未采,现代景园发展将会有以下的特点: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