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课件_第1页
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课件_第2页
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课件_第3页
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课件_第4页
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主讲教师:李正良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主讲教师:李正良

1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导入思考题1、大众传媒具有许多功能,它能缩小受众原有的知识差距?2、媒介话题与现实话题是一致的吗?它们的相互关系怎么样?哈哈!???好好想想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导入思考题好好想想2

一、“知沟”理论(theKnowledge-Gap)1、“知沟”理论的涵义背景:社会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知识差异就业不平等社会地位不平等。实践:1969年美国“芝麻街”教育节目—通过新奇的节目模式,加上信息与娱乐的内容,吸引儿童观众,均匀教育机会,提升知识能力水平。问题:同样的收看“芝麻街”,会缩小贫困家庭子女与富裕家庭子女之间的知识差距吗?

一、“知沟”理论(theKnowledge-Gap)1、3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知沟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4知识沟假说示意图时间(或接触信息的多寡)知识a低社会经济地位高社会经济地位A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知识沟假说示意图时间(或接触信息的多寡)知识a低社5问卷: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是否能登上月球百分比时间1949195419591963102080大学高中小学问卷: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是否能登上月球百分比时间19491962、导致知识沟的原因

(学生先思考)A、传播技能的差异——获得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B、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C、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D、信息的选择性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E、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大众传媒主要因“精英层”而存在,因此,更适合其口味、兴趣与价值取向。F、学习知识的途径差异——大众传媒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基本上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2、导致知识沟的原因

(学生先思考)A、传播技能的差异——获73、上限效果假说J.S.艾蒂玛和F.C.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个“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3、上限效果假说J.S.艾蒂玛和F.C.克莱因于1977年提8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知识的动态性知识的无穷性知识的创新性知识平均化不能消除知沟时间知识量知识上限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时间知识量知识上限94、从知识沟到信息沟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C、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填,“新沟”不断出现对知识沟理论的应用: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4、从知识沟到信息沟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105、填补“知识沟”的措施

(学生先思考)A、增加媒介接触机会;B、支持贫困区的硬件建设;C、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语言、时间、媒体);拷问:传媒人的社会责任?D、采取教育倾斜政策(但不是向北京、上海);思考题:素质教育有利于农家子弟吗?为什么农家子弟成大器?(人才学释因)E、激发成就动机、坚定成才意志。(内因、首因、关键)5、填补“知识沟”的措施

(学生先思考)A、增加媒介接触机会1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励志古联执着如怨鬼,纠缠如毒蛇——徐新平教授语录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26、“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意义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有效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阶层开始,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对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6、“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意义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13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1972年)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媒介中议题与现实中的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67以上。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4“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现实中的各种议题X1X2

X3X4X5X6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受众对议题的认知X1X2

X3X4

X5X6“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现实中的各种议题媒介的不15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A、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在告诉人们“怎么想”上效果不显著,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上却效果非常显著。B、考察的不是某种媒介某次报道的短期效果,而是着眼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6A、“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有三种作用机制,分别是:知觉模式(“0/1”效果):即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优先顺序模式(“0/1/2/…N”效果):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一般认为,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而且,从“感知”到“重视”再到按重要程度排出的“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发展A、“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有三种作用机制,17

B、对“议题”类型的研究。韦弗(美)提出,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是受传媒的“议题”影响的,前者可分为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相比而言,后两个议题受传媒影响更大。C、对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进行分析。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影响较大,电视主要提供“谈话议题”等。D、“议程设置”与受众的不同属性。受众的媒介接触量越大、对议题的认识越间接、知识水平越低、政治关心程度越低受“议程”影响就越大。

B、对“议题”类型的研究。韦弗(美)提出,公众的“议题”在18A、个体的“议程设置”问题;B、“议程设置”的意识形态化;C、媒介“议程”与现实“议程”的关系。a、媒介“议程”在先,现实“议程”在后?伪事件、策划事件、真实事件的“议程设置”。

思考题:炒作是一个“议程设置”的阳谋吗?b、谁在设置议程?思考题:谁在制造娱乐新闻?(实话实说议题)c、为谁设置议程?d、设置议程为什么?4、有待“议程设置”理论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A、个体的“议程设置”问题;4、有待“议程设置”理论

进一步195、“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社会主义媒介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我们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5、“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20三、“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A、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B、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C、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现代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普遍效果”决定了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12、“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2、“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22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沉默螺旋假说的意义:把舆论研究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深层社会心理分析;对大众传播的信息环境营造能力、“地位赋予功能”、“选择性接触”的困难程度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启迪意义。沉默螺旋假说的缺陷:理论前提建立在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之上,本来是一个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又把“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看成是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唯一动机,因而过于简单化。其实,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按照问题性质、利益关系、社会传统、社会文化的不同,应该具有程度上的不同。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沉默螺旋假说的意义:把舆论研究23四、“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概要美国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些学者也把它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四、“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概要242、“培养分析”理论的产生背景“培养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专门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代表学者是乔治·格伯纳。最初的着眼点:1)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2)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初步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对电视接触越多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2、“培养分析”理论的产生背景“培养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25“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A、“培养分析”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上的乖戾和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A、“培养分析”理论认为,在现代资26“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B、“培养分析”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在人们现实观形成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a、电视拥有更多的观众,接触量最大。b、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c、现代人从幼年期就生活在电视影响的世界里。d、视听觉结合一起的目击感、现场感、冲击力。e、难以区分电视节目虚构部分与现实的生活差别。诸如此类的电视特点,很容易产生“培养”的效果。

返回

“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B、“培养分析”理论认为,电视媒介27文化指标研究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美国的传播媒介在总体上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利益、观念和价值培养分析: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文化指标研究制度分析28制度分析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的规定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同行竞争和来自各种利益团体的压力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返回制度分析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29培养分析的意义揭示了大众传媒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培养社会共识”和“主流化”过程实现的;它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传播事业的本质。培养分析的意义揭示了大众传媒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30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主讲教师:李正良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主讲教师:李正良

31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导入思考题1、大众传媒具有许多功能,它能缩小受众原有的知识差距?2、媒介话题与现实话题是一致的吗?它们的相互关系怎么样?哈哈!???好好想想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导入思考题好好想想32

一、“知沟”理论(theKnowledge-Gap)1、“知沟”理论的涵义背景:社会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知识差异就业不平等社会地位不平等。实践:1969年美国“芝麻街”教育节目—通过新奇的节目模式,加上信息与娱乐的内容,吸引儿童观众,均匀教育机会,提升知识能力水平。问题:同样的收看“芝麻街”,会缩小贫困家庭子女与富裕家庭子女之间的知识差距吗?

一、“知沟”理论(theKnowledge-Gap)1、33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知沟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34知识沟假说示意图时间(或接触信息的多寡)知识a低社会经济地位高社会经济地位A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知识沟假说示意图时间(或接触信息的多寡)知识a低社35问卷: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是否能登上月球百分比时间1949195419591963102080大学高中小学问卷: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是否能登上月球百分比时间194919362、导致知识沟的原因

(学生先思考)A、传播技能的差异——获得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B、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C、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D、信息的选择性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E、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大众传媒主要因“精英层”而存在,因此,更适合其口味、兴趣与价值取向。F、学习知识的途径差异——大众传媒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基本上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2、导致知识沟的原因

(学生先思考)A、传播技能的差异——获373、上限效果假说J.S.艾蒂玛和F.C.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个“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3、上限效果假说J.S.艾蒂玛和F.C.克莱因于1977年提38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知识的动态性知识的无穷性知识的创新性知识平均化不能消除知沟时间知识量知识上限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时间知识量知识上限394、从知识沟到信息沟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C、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填,“新沟”不断出现对知识沟理论的应用: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4、从知识沟到信息沟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405、填补“知识沟”的措施

(学生先思考)A、增加媒介接触机会;B、支持贫困区的硬件建设;C、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语言、时间、媒体);拷问:传媒人的社会责任?D、采取教育倾斜政策(但不是向北京、上海);思考题:素质教育有利于农家子弟吗?为什么农家子弟成大器?(人才学释因)E、激发成就动机、坚定成才意志。(内因、首因、关键)5、填补“知识沟”的措施

(学生先思考)A、增加媒介接触机会4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励志古联执着如怨鬼,纠缠如毒蛇——徐新平教授语录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426、“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意义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有效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阶层开始,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对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6、“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意义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43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1972年)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媒介中议题与现实中的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67以上。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44“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现实中的各种议题X1X2

X3X4X5X6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受众对议题的认知X1X2

X3X4

X5X6“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现实中的各种议题媒介的不45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A、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在告诉人们“怎么想”上效果不显著,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上却效果非常显著。B、考察的不是某种媒介某次报道的短期效果,而是着眼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46A、“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有三种作用机制,分别是:知觉模式(“0/1”效果):即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优先顺序模式(“0/1/2/…N”效果):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一般认为,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而且,从“感知”到“重视”再到按重要程度排出的“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发展A、“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有三种作用机制,47

B、对“议题”类型的研究。韦弗(美)提出,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是受传媒的“议题”影响的,前者可分为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相比而言,后两个议题受传媒影响更大。C、对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进行分析。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影响较大,电视主要提供“谈话议题”等。D、“议程设置”与受众的不同属性。受众的媒介接触量越大、对议题的认识越间接、知识水平越低、政治关心程度越低受“议程”影响就越大。

B、对“议题”类型的研究。韦弗(美)提出,公众的“议题”在48A、个体的“议程设置”问题;B、“议程设置”的意识形态化;C、媒介“议程”与现实“议程”的关系。a、媒介“议程”在先,现实“议程”在后?伪事件、策划事件、真实事件的“议程设置”。

思考题:炒作是一个“议程设置”的阳谋吗?b、谁在设置议程?思考题:谁在制造娱乐新闻?(实话实说议题)c、为谁设置议程?d、设置议程为什么?4、有待“议程设置”理论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A、个体的“议程设置”问题;4、有待“议程设置”理论

进一步495、“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社会主义媒介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我们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5、“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50三、“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A、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B、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C、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现代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普遍效果”决定了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512、“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2、“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52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沉默螺旋假说的意义:把舆论研究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深层社会心理分析;对大众传播的信息环境营造能力、“地位赋予功能”、“选择性接触”的困难程度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启迪意义。沉默螺旋假说的缺陷:理论前提建立在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之上,本来是一个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又把“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看成是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唯一动机,因而过于简单化。其实,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按照问题性质、利益关系、社会传统、社会文化的不同,应该具有程度上的不同。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沉默螺旋假说的意义:把舆论研究53四、“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概要美国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