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1页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2页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3页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4页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立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围绕智慧农业产业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群,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聚焦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两大属性,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优质人才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人才培养新高地建设,并实现以下建设目标:1、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新范式面向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综合实力实现较大提升,有效解决信息类人才培养和助力乡村振兴不匹配的问题,健全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建设专业群“模块组合、融合通岗”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打造专业群内“模块组合、融合通岗”的跨专业互选课程改革,完善专业内专业细分方向人才培养,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模块化、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3、打造多维协同的“基地+平台+团队”的创新师资平台依托多个涉农研究项目、涉农创新服务平台、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打造多维协同的“基地+平台+团队”的创新师资平台,培育省级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工作室,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农业信息化服务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农业对接。4、共建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接数字生态全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引入共建企业成熟且先进的企业级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解决方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与创新平台。5、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集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校级+省级”三层科教平台通过产品攻关与技术开发,打造了一批稳定的涉农服务应用场景,形成乡村振兴案例集,使其在智慧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建设集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校级+省级”科教平台。6、打造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到2025年,将智慧农业产业学院打造成为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创新产业学院运行管理机制并推广产业学院运行和改革效果,输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经验,将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服务能力显著的专业群。二、建设思路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立足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智慧农业5G产业领域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场景示范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共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智慧农业发展。(1)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及优势,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推动专业群建设发展,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产教、课证、赛学、创研'五个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共享“课程实训师资”资源,对接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等新兴战略产业,服务于智慧农业产业发展。(2)坚持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学院通过引进多个知名企业的资源及解决方案,并通过提供智慧农业5G、大数据技术、新一代网络与云计算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机器人运维等产品攻关与技术支持,实现信息技术产业与现代智慧农业两大类行业资源的深入融合,助力产业学院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发展。(3)坚持产教融合。按照“产教融合、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战略要求,规划好、建设好、服务好乡村振兴智慧农业产业创新平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应用场景,提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并在建设期内建设一批校内外高水平实训共享基地。(4)坚持创新发展。依托乡村振兴服务育人平台,乡村服务团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做好农村技术服务和成果应用推广。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师资队伍,开发构建适应'智慧农业5G服务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新高地。三、建设内容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1、积极落实现代产业学院相关政策产业学院的建设,积极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产业学院的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着力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探索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实践。2、制订产业学院发展规划及落实管理细则(1)制订产业学院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产业学院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智慧农业5G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学院专业建设及产学研服务能力,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智慧农业数字化人才。(2)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邀请主管部门、产业学院负责人、产业园区、知名企业(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等联合共建,建立互利共享的新机制,吸引各方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探索混合制办学模式。(3)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按照,专业群产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对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定期研讨,根据产业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建立产业学院规章制度,包含产业学院人事、财务、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每周举行定期工作例会。3、打造产业学院合作和运行的持久机制和动力设立双方合作沟通机制,校企高层建立不定期互访制度,按需开展行业动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内部分别设立战略合作专项工作小组并组成联合协调小组,具体对接、协调、推动合作事项并组织实施。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课证融通职业技能考证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培养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产业学院开展多岗位、大规模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4、压实责任,合力育才,培优争先,打造亮点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抓手,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为手段,层层压实责任,让教师切实感到压力,化压力为发展动力,全员努力,共同把教学工作抓好;做好各类人才项目、教师技能比赛的支持等。结合专业设置情况,找准各专业的发展特色。规划好学院发展的路径,争取在12个专业上有所突破,做出专业亮点和品牌。二、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1、全面推动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软件技术专业群对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服务信息技术产业及智慧农业。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解决信息类人才培养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不匹配问题。产业学院通过聚焦行业新领域,面向新问题,借力信息技术,精准定位与对接专业群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三方关系,通过引导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的信息类人才培养和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不匹配问题。2、完善多元化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在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工业机器人进行“三二”分段联合培养,在大数据技术专业实现高本对接,制定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修订和完善多元化的省级专业群各专业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标准。3、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化培养在专业群内人才培养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在软件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专业设立两个专业细分方向,二年级开始分方向重新分班,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在课程合作机制上,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组织开发5门以上课程和5本以上校企合作教材,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培养方式在校生规模占比30%以上,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的20%以上。4、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升学通道,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和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并招生联合培养,打造好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5、培育省级课堂革命案例,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引领式教学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目标,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引领式教学,打造“五学六位”混合教学模式,解决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管、评'融通,继续培育2个课堂革命典型案例。6、完善课程标准建设及课程模块教学组建专业群课程资源校企开发团队,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及时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群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完善在所有专业,进行课程的重大改革,设立专业群共享课、模块课、拓展课等,打造专业群内“模块组合、融合通岗”的跨专业互选课程改革。面向行业应用工程师、业务开发者、网络运维者等不同群体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协助从业人员制定职业规划,通过体系化5G认证架构,培养端到端5G人才。协同院校、教育机构、合作伙伴和客户共筑一个开放、和谐、互惠、可持续发展的ICT人才生态圈,共同推动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构筑ICT人才生态圈,校企共建智慧农业5G人才培养全过程及相关课程体系。三、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打造多维协同的“基地+平台+团队”创新师资平台打造“信息专业与智慧农业”对接的服务团队,匹配产业学院乡村振兴需求,实施“多维协同”精准育人。一是“引进来”,长期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课主讲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农业信息化培训。二是“走出去”,以“农村特派员、农业信息化服务团队、科技下乡专家团队”为依托,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农业信息化服务与人才培养,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农业对接。依托多个涉农研究项目、涉农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基地+平台+团队”的涉农信息化服务架构,通过“科教赋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积极作用。2、打造一批稳定、创新的涉农服务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案例集,培育省级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工作室紧跟智慧农业技术发展,通过产品攻关与技术开发,打造一批稳定的涉农服务应用场景,并形成乡村振兴案例集,使其在智慧农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建设集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校级+省级”科教平台。重点培育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技术技能大师、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畅通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的双师培养渠道,采取个性化、定制化式的精准培养方式,通过完善项目研发、技术革新、成果转化、传艺带徒等机制提升教师能力。四、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通过产业学院,让学生真正接触生产一线,有利于学生发现生产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坊),全面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轮训制度。结合企业优质资源,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共享型智慧农业5G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共享型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实训平台4个。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农业信息化项目,承接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电商网站开发、智能农机推广转化、信息化现代农业应用示范等任务,落实育训结合、德技并修育人理念,用高水平的“双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共享实训基地建成后,除了满足在校生通过工学结合学习实践技能和教师教学及科研实验平台功能外,还可以对接区域产业园区,拓展校外实训环境,借助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资源开展项目化教学,精准对接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产业园区提供定制化的人才输送,提升学校区域技术服务能力,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和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2、引入共建企业成熟且先进的企业级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方案(1)引入智慧农业5G工程VR仿真平台。以VR虚拟仿真实训练系统软件为基础,通过不同VR实训平台帮助院校进行5G站点硬件安装实训以及无线覆盖查看与分析。通过VR系统,使用者可以操作在校园中遥不可及的远郊的无线铁塔天馈系统,并提供逼真的交互体验,通过与虚拟设备交互模拟工程实践操作。将VR体验、操作与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提升使用者对知识的理解及实践操作水平。(2)引入智慧农业5G+智能机器虚拟实训室实训室以虚拟仿真实训练系统软件为基础,软件通过对智能制造场景的调研与分析,对5G+智能制造全流程进行虚拟仿真,涵盖智能制造场景分析、5G网络规划、网络部署、业务验证与优化等端到端流程。结合虚拟仿真平台,在5G+智能制造实训环境中,学生能够结合项目任务了解产区信息,完成智能厂区业务诊断,解决典型智能制造环境中行业痛点,并基于行业痛点合理提出改进目标。(3)引入智慧农业物联网络和大数据解决方案结合整体5G物联网网络需求方案,完成网络规划、建设任务,5G无线接入,基于硬件部署与参数配置,完成网络业务的测试、验证与优化,引入大数据解决方案。3、通过产业学院助力推进“课岗证赛”融通通过产业学院助力开展“课岗证赛”融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逐步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动育人模式变革,从技术岗位复合型人才需求出发,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模块化、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社会认可。校企积极合作,依托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包括电工操作证等一批职业资格证书考点和培训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包括1+X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6个,企业高水平资格证书包括嵌入式LINUX软件开发工程师、HCIA、HCIP等,全面打造校企联合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五、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1、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依托产业学院和软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关键技术领域研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联合设立实验室(研究中心),派驻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项目小组,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开展企业项目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依托产业学院的科研成果和学科优势,结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战略合作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专家导师、优秀项目经理通过优质项目配置在一起,共同进行前瞻性的新技术、新课题、新应用研究与开发,以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校企联合,申报课题和经费,开展产学研科技专项合作,企业配套科研经费及研发试验条件。校企联合建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及经费支持。2、打造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与多个合作企业优化拓展校外实习基地10个,建设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践基地,深化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大力拓展清远市及大湾区科技走廊的产业资源,积极对接智慧农业5G,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与产业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进行有机衔接,加强合作单位对产业学院的软硬件资源投入,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积极参与数字农村示范在清远的全面推广。3、重点培育省级科研平台建设3个校内研发所或者研发平台,重点培育1个省级科研平台,争取申报1个省级科研平台或者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争取立项省级教科研课题5项以上。四、建设计划实施产业学院建设计划如下:(1)完善创业学院的建设规划方案(2022年1-2月)。产业学院按照学校产业学院建设通知要求,结合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与共建单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合作的具体项目对接。(2)调研和论证项目实施方案(2022年3-4月)。对产业学院的建设计划进行审核论证,同时将共建企业的合作建设思路加入项目方案,完善《产业学院项目建设任务书》。(3)专家评审(2022年5-6月)。对《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建设任务书》进行评审,确定产业学院的具体建设任务和明确要达成的成效目标。(4)制定单项项目的合作意向(2022年710月)。产业学院与共建单位进行深入协商与沟通,按照产业学院建设要求,进行专项项目的沟通、调研和具体项目合作协议制定。(5)签订具体项目的协议(2022年1112月)。拟定正式协议及其相关附件,报学校领导审批同意后,与产业学院建设单位签定相关项目的具体合作协议书。(6)具体建设实施(2023年1月2024年12月)。根据建设内容,做好产业学院每项建设内容的实施和应用。(7)完善运作机制(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产业学院理事会按照章程,通过发展规划并聘任工作团队,在理事长指导下,各项目团队开展具体项目的正式运作和实施。(8)优化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2024年1月2024年12月)。根据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准分析,优化产业学院管理和运作,积极验证预期效果。(9)产业学院成果推广(2024年1月2024年12月)。按照产业学院考核标准,借鉴示范产业学院先进经验,进行产业学院成果推广,并启动示范性产业学院申报工作。(10)产业学院验收(2024年9月2024年12月)。按照产业学院相关建设目标,准备结题材料,撰写总结报告,准备验收。五、保障措施1、为深化学校应用型转型,持续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学校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办法》。2、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产学研创孵全方位、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校企教学资源、科技创新资源的互通共用、共建共享;促进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供需精准度提高,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集人才培养与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文化融合与创新等多功能基地,形成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3、学校对产业学院的设立程序、组织管理、资产管理、学生管理与学分认定、终止和退出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从制度上保障产业学院的良性发展。六、预期成果1、创新产业学院管理运行体制(1)建成学校、政府、产业园、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并探索理事会治理模式。(2)完善各种机制运行,优化产业学院资源配置模式,制定出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产业学院深入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相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农业信息化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嵌入教学活动。(2)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完善“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打通高职学生“高本”升学通道,完善多元化的扩招人才培养方案。(3)拓展国际合作办学,增强办学影响力,研制与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国际化课程体系合作方案。进行“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评审,争取中德合作'软件测试”国际班项目落地,并制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4)学生参与各类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5项以上,其他省级奖项30项以上。3、建设高水平专业群(1)在专业群人才培养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在软件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专业设立两个专业细分方向,完善大二开始分方向分班培养,实现人才的个性化专业群培养方案。(2)对专业群设立专业群共享课、模块课、拓展课等,打造专业群内模块组合、融合通岗”的跨专业互选改革。(3)就业率、专业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