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课件_第1页
自我效能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课件_第2页
自我效能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课件_第3页
自我效能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课件_第4页
自我效能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效能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主要论著

《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1965)《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榜样理论:传统,趋势和争端》(1972)《行为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1976)《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人类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机制》(1982)产生背景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是当传统行为主义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对这种危机的反应并接受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新行为主义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自我效能感一、自我效能现象的概念表述二、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1、选择过程2、思维过程3、动机过程三、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作用机制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行动前对自身完成该活动有效性的一种主观评估,这种预先的估计对后续的行为会多方面地发生影响。1、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2、影响面对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