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_第1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_第2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_第3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_第4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一、怎样议论深刻透彻深刻是考纲中“发展等级”对作文的要求,考纲原文对“深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作为议论文,怎样议论深刻透彻?其实,大而言之,考纲所说的三点要求就是议论深刻透彻的三种技巧,下面就这三种技巧分别进行阐释说明。(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蕴含在事物的现象之中的,往往很难一眼看出。同时,其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不易一下抓准。因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做出判断。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要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要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如果能开动脑筋,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2.掌握揭示本质的一些方法第一,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第二,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第三,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第四,在探究事物本质特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也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3.把握一些“理论武器”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事物的本质往往也有个逐步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此,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些理论书籍所讲的原理定律,甚至日常生活中谚语俗语所包含的道理经验,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走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能增强论证的高度和深度。4.议论要有深刻的哲理性、周密的论辩性和强烈的说服力深刻的哲理性,是诉诸理性的,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周密的论辩性,是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通过作者周密的论辩,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强烈的说服力,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质”。(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中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所以,有人指出“因果乃万物之根由”。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也纷繁交织,文章是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因此,在写作中运用因果思维的技巧,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从而准确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就是通过对涉及论题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溯果或由果求因来证明论点。其特点一般是通过对事物结果的各种内容、形式和现象的分析,探究决定事物结果的原因,或推测某种原因将要产生的结果。请看下面典型例段:山之所以青,归功于树木的生长,虽然树木从山上获取大量养份,但为的是这满山的青翠。高山包容了树木;水之所以活,是因为鱼群在水中嬉戏游弋,虽然鱼群会把水搅浑,但为的是这水的鲜活,水包容了鱼群。而人类亦是如此,大千世界,不会人人相同,总有你不喜欢的性格,总有你不满意的做法,试着包容别人:对别人无意的伤害给予宽容,对别人偶尔的过激言辞给予理解,对别人不同的观点给予分析或承认,对别人另类的作法给予思考或尊重……这样的包容,自我便会得到一种回报,回报来自他人对你的尊重,亦来自他人对你的包容。(《学会包容》)以上文段运用了因果分析法,即在列举事例之后,找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因果句的形式进行分析说理。写作时应该注意观点、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阐释和表述,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表述形式常为“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所谓“观点”,就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包括主题,但不等于主题,观点的外延要远远大于主题。所谓“启发”,就是阐明的道理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并使其有所领悟。具体而言,文中的观点应体现为:1.新颖独到,使人读后豁然开朗新弹别于老调,独到不同趋众。观点要能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所谓“独到”,就是要使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以,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总之,观点不是给读者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之感。满分高考作文《给诚信业主的一封信》,在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诚信”来立意,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时,而这位考生另辟蹊径、大胆求新,高举“劳动就应有得”的大旗,观点旗帜鲜明,振聋发聩。2.思维辩证,开掘读者认识深度文中观点要使人信服,必须先让人心服。要让人心服,就应当不是武断,不是绝对化,而是符合事物的客观性、历史的发展性,以及科学的辩证性。如此驱雾见天、拨云见日,且辩证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立意行文,使读者读后有认识的深度,有“原来如此”的感慨。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满分高考作文《拒绝平庸》一文中,对“水”和“冰”之于人生隐喻的开掘,通过“水”和“冰”的掩映,彰显人生如“茶”的真意,思维辩证,深刻而独到。3.引人思考,拓展读者认识广度文中观点还必须要让读者读之不只是有所知,更要有所思,由今思昔,由此思彼,從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理上的共识。这样,才可拓展读者的认识广度。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前提是所论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要求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命题者要出这样一道题来考查?它有什么现实意义?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是怎样的?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满分高考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就是如此佳作。文章开篇关注民生,对“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的精心导入,引人思考,由此引出“这个世界需要你担当”的主题。4.引发联想,丰富文中观点内涵文章的观点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主张、情感倾向,还应是引发读者联想的触媒,相同的,相关的,抑或相反的。因读者联想的深入或深化,文中观点得以丰富,使之更具普遍性与说服力。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文章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满分高考作文《旧书》一文于结尾处写道:“是啊,金银珠宝,比不过旧书中的黄金屋,比不过旧书中静如流水的岁月……”作者用“金银珠宝”与“旧书”进行对比,寓意深刻,富有韵味,触发读者联想,丰富着“旧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智慧”的观点的内涵。二、怎样议论形象生动(一)考纲解读“有文采”作为《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发展等级的一项内容,将其要求设定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对于议论文来说,“有文采”就是能把所议之理阐发得生动形象、精辟透彻,通篇流畅自然,富有表现力。议论文语言的形象生动,不像文学作品那样以形象地再现生活为目的,而是为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二)使文章有文采的具体方法如何使议论文语言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文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赋予形象议论文总是要通过议论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意见,关键是如何表达。我们的议论文之所以空洞乏味,主要是由于抽象议论过多,不会巧妙地把议论包含在具体现象的叙述或描写之中。生活里的许多具体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岂不使文章更有味吗?其实好的议论文都是由一句句、一组组形象化的语言组成的,譬如:“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把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在这里,“丧家之狗”而“皇皇然”,“小辫子”而“盘在头顶上”,使这篇议论文形象大为生动,也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特点:是“皇皇然”的“丧家之狗”,并不悠哉游哉;是“盘在头顶上”的“小辫子”,已不敢大摇大摆。这些“丧家之狗”和“小辫子”们的神态和心理也就跃然纸上了。在解释某个概念时,不是用抽象的说明,而是通过具体的描绘和列举,形象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成熟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别人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酵,尖利的山风吹过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海。(余秋雨)“成熟”本来是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笔下,却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是因为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它们的特征,揭示了概念的内涵。2.巧用修辞有人曾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修辞,语言的形象就要减色,议论文也相应地失掉一定的色彩。结合具体内容运用修辞,既有助于阐明道理,又可增加文章的风趣和吸引力。假如长句、短句、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源源从笔下涌出,使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仅可阅,而且可诵,可品。比如有一篇议论文《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空话比不上一次实践。0,看起来大腹便便,再加上“一千个”,更给人一种貌似强大的感觉,实则它依然代表着空无,代表着虚伪;1,看起来虽然骨瘦如柴,但它代表着真实,代表着存在。俗语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在这些情况下,动动手却更有君子之风……这段议论文字,由于排比、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情,味道的确很浓。3.语言鲜活新鲜才有味道。如果语言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人们自然会感到乏味。因此应巧妙地引用或活用成语、俗语、古语、古诗、谚语、歇后语、流行的新语汇和流行歌曲的歌词于自己的写作中,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议论才会显得形象生动,文采斐然。“流星转瞬即逝,但我却记住了刹那间的美;昙花一现,但我们却享受了刹那间的缕缕清香。不管失败与成功,我们都懂得:生活在考验我们,生活在恩赐我们不断成熟的心。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道路上不留下成功的喜悦,但我已经苦苦地追求过。梦想或许破灭,但我的确追求过,寻找快乐,让清香永远弥漫在心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只要我们改变一下思维方式,这样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高考满分作文《寻找快乐,精彩人生》)这是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巧妙地化用了泰戈尔和罗曼罗兰的诗词名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与作者对人生的辩证感悟相统一。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用一双慧眼看待人生,心灵会更高尚,感受快乐,感受幸福,人生就会更精彩。4.比较特征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闻一多说“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抓住它们的特征,分清优劣、对比鲜明,同时,又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显出文笔的灵活。譬如: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以上文段选取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齐威王四个人物,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用充分的事实说明对待“进谏”的不同态度,必将有两种结果,从而证明“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有很强的说服力。5.句式灵活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比如,长句细致严密,短句简洁明快,整句整齐匀称,散句自由活泼,设问句发人深思,反问句语气强烈,对偶句铿锵凝练,排比句气势磅礴等。一篇文章,如果句式单调,总是一个节奏,就会平平淡淡,缺少波澜。恰当地选择句式,充分发挥其表达作用,注意句式的变换和综合运用,写出的文章往往会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就综合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句式,其中多处使用了排比句,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用排比句,层层深入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语意跌宕,发人深省。用了反问句,如“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不同句式挥洒自如地综合运用,使文章显得十分生动活泼,也使观点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达。(三)有文采要注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