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练习课件50张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练习课件50张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练习课件50张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练习课件50张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练习课件5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文化常识题练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六经”之一,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记载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B.吉,文中指“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还有吉祥、吉利或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等意。C.赙,本义是不拘形式或不限定财物种类的资助,文中指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D.从祀,即配享,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1.A(A.“是记载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的最深邃的经典”有误。道家和儒家学派成型之前,《易》已经成书,后为道家和儒家所信奉。故选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翰林,常指我国古代官名,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文中指翰林院。B.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意即革职。籍,指的是做官名册。C.首辅,我国明朝时首席大学士和清代领班军机大臣的习惯称呼。D.丁艰,指人口凋零,古代指家中子孙后代中男子人口数量极少。【解析】2.D“指人口凋零,古代指家中子孙后代中男子人口数量极少”错误,“丁艰”也称丁忧,指遭到父母的丧事。涨知识:范仲淹曾辞官丁忧,“丁忧”始自哪朝?终于何时?《清平乐》开篇,围绕全权负责重修捍海堰的兴化县令范仲淹奏请因丧母辞官丁忧一事,宋仁宗、八大王赵元俨借题发挥、话藏机锋,与皇太后刘娥和吕夷简就“孝”字大做文章,当着群臣唇枪舌剑,令观众连呼过瘾。何谓丁忧?始自哪朝?终于何时?

(一)何谓丁忧“丁忧”是古代针对官员父母去世后守丧三年的传统道德礼仪制度。“丁忧”一词始见于《晋书·袁悦之传》:“(袁悦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亦称“丁艰”或“守孝”。“丁”,《尔雅·释诂》释:“当也。”意为遭逢。“忧”《尚书·说命上》释:“居丧也。”合为遭逢居丧之意。具体含义是:官员任期间,遇到父母逝世,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孝三年(或为刨除法定节假日后的二十七个月,也有二十个月等历朝历代不同的制度)。丁忧具体又分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与“丁内艰(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为父母离世守丧习俗,始自西周。春秋时百家争鸣,儒家大力提倡“忠孝”。孔子借曾子之口道出儒家忠孝观点:“慎终追远(深情追忆逝者的光辉一生),明德归厚(缅怀先人的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亚圣孟子则进一步论述:“养生(孝顺父母)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厚葬父母)足以当大事!”

守丧的具体时长,《论语》有记载:“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孩子出生三年之后,方能脱离父母怀抱。故儿子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礼记》明确提出“三年忧,恩之杀也(守孝三年,可以消减对父母的哀思了)”的要求,且规定再贤能之人都不能逾期,再不肖的子孙亦不可减期。秦朝一统天下后,曾颁布天下臣民穿重孝为驾崩的天子守丧三年的命令。

西汉建立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儒家"以孝治天下"主张,把丁忧法令化。于是,丁忧从西周习俗固定为贯穿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条文。至东汉,丁忧制度逐渐盛行。到魏晋南北朝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非但父母去世必须丁忧,连兄弟姊妹去世,都要丁忧一年。潘安爱妻死后,他创作《悼亡诗》三首沉痛悼念,并按当时礼制为亡妻守丧一年。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也有闻妹妹病丧武昌后奔丧的记录。直至盛唐,为父母之外亲人丁忧的风气才逐渐平息。宋建,逐步将丁忧正规化、制度化。由朝廷专司宗庙礼仪的官员太常负责处理丁忧事宜。官员遇到父丧或母亡,必须先报请朝廷解除官职,承重孙(长房长子死于父母之前,祖父祖母死后代替亡父举办丧礼的长房长孙)亦循此例,北宋名臣孙觉就曾为祖母丁忧。官员丁忧期满后,朝廷重新授予相应官职。清朝规定:“闻丧月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有时,朝廷出于需要,授予丁忧尚未满期者官职,是为“起复”(明清指丧满期后重新任职)。特殊情况下,有些丁忧者可以保留官职。如《宋史.礼志二八》载:“川陕、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明朝规定:为父母丁忧必须解职,但为他人守丧则勿需去官。古人寿命较短,固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说。官员政治生涯中如果遇到父母逝世,必须丁忧六年。因此,难免有不孝子孙隐瞒丧事,匿而不报。对此行为,历朝历代一旦查实,都会严加惩处瞒报者。例如《唐律疏议》载:对“匿不举哀者,流(放)二千里;丧制未终,释(丧)服从吉(穿常服),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明英宗曾下诏:“官吏匿丧者,俱发回原籍为民。”清朝则规定将这类人革职查办。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丁忧时解除官职只针对文官,武将丁忧则无需解除官职,朝廷给假百日,其余忌日另给假期。

(二)丁忧形式守丧期间,丁忧者必须遵守如同苦行僧般的以下规定:必须吃住睡在父母坟墓旁专门搭建的草庐里,“晓苫枕砖(睡草席、枕砖块)”,粗衣粝食,不准饮酒、沐浴、理发、更衣,严禁子女婚嫁,停止性生活在内的所有娱乐活动。丁忧期间,历代官员基本停发俸禄。不过,朝廷会根据丁忧者的具体情况,按照相应级别赐予治丧费用及往返路费。清朝时,高级官员可以依制向朝廷奏请赐祭。丁忧者基本工资停发,还需熬过三年气死和尚的日子。因此,既有削尖脑袋以身试法“匿不举哀”的官迷,更有除为父母丁忧、更博爱到为继母丁忧的官员。《汉书.薛宣传》载:薛宣有两个弟弟,继母随三弟薛修赴任。继母病死后,薛修“去官持服”为继母丁忧。唐代名相房玄龄也曾丁继母忧,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状元杨慎“丁继母忧”,后因“大礼议”事件受廷杖,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至死。

(三)何为夺情所有官员必须丁忧,但如果此人丁忧期间导致朝政混乱,或外敌突然入侵等特殊情况发生时,朝廷会对丁忧者采取“夺情”措施。“夺情”亦称“夺服”,字面解释就是剥夺丁忧者孝敬父母的情意或剥夺其身穿孝服的权力。由于国家陷入离开丁忧者地球就不转或转得太慢的困境,朝廷会强召丁忧者为官,是为“夺情”。另一说为:朝廷要员继续在职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古代五礼之一。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既可。因“夺情”属合法地不遵礼制,所以被夺情者均为德隆望尊的重臣。唐朝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制度,例如房玄龄,丁继母忧时被夺情。明朝外号“刘棉花”的内阁首辅刘吉,也曾被夺情。最著名的夺情事件,当数明朝内阁首辅、改革家张居正。张居正掌权不久,19年未相见的父亲病逝。年仅15岁的明神宗唯恐他的改革大业人走政息、半途而废,决定对他启动“夺情”程序。张居正出于改革需要,也半推半就接受下来。夺情诏令掀起轩然大波,恰巧大学士杨廷和(杨慎之父)数年前曾遭父丧,他明确拒绝明武宗夺情诏令,遵制丁忧,成为朝廷文官的道德楷模。所以,明廷御史与六部官员群情汹汹,雪片般上疏奏请让张居正丁忧。明神宗恼羞成怒,诏谕群臣:谁再反对张居正夺情,杀无赦!张居正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他推荐的继任者潘晟遭到御史等七名言官弹劾,被迫致仕(退休)。御史们索性将当年张居正夺情旧账翻出,张居正被明神宗抄家并削尽宫秩,险遭开棺鞭尸之辱。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张居正才得以平反昭雪,复官复荫。综上所述,丁忧开始自西周,定制于西汉,盛行于之后的历朝历代。历朝历代根据实际情况,都会对丁忧制具体程序有所增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第一枪。腐朽不堪的清廷连同丁忧制,被扫尽历史的垃圾坑,宣告寿终正寝。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廊庙,廊,指殿下屋;庙,即太庙。古代国事必先在廊庙进行谋划,故后以廊庙指代朝廷。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为冲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礼仪规制及学校贡举之法。C.唱第,科举考试后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第,科第,科举考中叫及第,未考中为落第。D.翰林,官名,唐朝开始设置,掌管朝廷和地方有关任免、讨伐等机密文件的起草发布。3.D【解析】D.“掌管朝廷和地方有关任免、讨伐等机密文件的起草发布”理解有误,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故选D。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枢密院,古代官署名,掌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等,宋朝时为最高军事机构。B.科第,科举考试。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现于汉武帝时期。C.太祖,古代帝王庙号,常见于开国皇帝,多为创基业者,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4.B【解析】B项,“始现于汉武帝时期”错,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科举制始于隋朝,成型于唐朝,明清时期完备。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古代帝王庙号,常用于开国皇帝,多为创基业者,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相同。D.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为已死的大臣及其父祖追封官爵。5.【答案】C“乞骸骨”一般指官员因某种原因主动请求辞去官职。故选C。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宏辞,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B.金紫,金印紫。指高官显爵。唐宋时指金鱼袋及紫衣官服,后代指贵官。

C.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门阀等。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D.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6.D(“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说法错误。户部的主要职能为负责全国土地、户籍、货币、财政、赋税、官员俸禄等诸多事务。礼部的主要职能为掌管礼仪制度、祭祀、科举考试、风俗教化,宗教接待外事等。所以,学校、科举之事是礼部的职责,不是户部的职责。)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兆尹,文中指官名,国都所在的地区的行政长官,主要掌管辖区民政等事务。B.禁军,文中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主管宿卫工作,兼管刑狱,参与审判犯人。C.东都,古都名。不同的朝代指的地方不一样。一般称长安为西都,称洛阳为东都。D.衣冠,古代士以上地位的人戴冠,衣冠连称,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借指士大夫。7.BB项,“兼管刑狱,参与审判犯人”错,古代禁军并没有这项职能。

八十万禁军教头究竟是多大的官?禁军原指侍卫皇帝的亲兵,负责保卫京师、守护宫廷,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卫戍部队。《宋史·兵志》记载: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日禁军。禁军者,天子之卫兵也,殿前侍卫二司总之。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值,总于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骐骥院,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其在外者,非屯住、屯泊,则就粮军也。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虽曰增损旧制,而规模宏远矣。”是说禁军是皇帝管辖的士兵,主要职责是保卫京城,同时也在外驻军戍守。禁军由中央直接掌握,主要负责保卫京师和宫廷,其他则派往外郡驻守。由于是朝廷直接管辖的正规军,也是军队之中的精锐之师,其数量之大、地位之高,远在其他军队之上。而教头就是教练的意思,是宋朝军队中教练士兵练习武艺的人员,当时有“都军教头”“教头”“副教头”之别。“都军教头”统领所有禁军教头,如王进的父亲王升就是一位都军教头。教头作为武术教官也可以同时兼任行政职权。但林冲只是八十万枪棒教头,没有担任其他官职。在《水浒传》第八十回讲高太尉两次交战,都输给了宋江,于是朝廷就派两员上将助高太尉一臂之力。这两位上将也都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位是护驾将军丘岳,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官带左义卫亲军指挥使;另一位则是车骑将军周昂,是八十万禁军副教头,官带右义卫亲军指挥使。从宋代的武官制度来看,丘岳的官比周昂要大一些。丘岳与周昂都是将军并兼任八十万禁军教头,而林冲则只是教头,并没有兼任官职。在《水浒传》第八十八回,宋江破不了辽国的混天阵,朝廷特派御前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王文斌前来助宋江攻打辽国,王文斌同时任郑州团练使一职。宋代武官从一品到九品,共有三十一个级别,而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还不入这三十一级之内。可见八十万禁军教头只是一个教职,或者说一个工作岗位,就是拿一份薪水,而不是一种官阶。但八十万禁军教头的社会名声却很好,如柴进听说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来庄上,就隆重款待,奉为上宾。八十万禁军教头并不只有林冲一人,教头数量很多,而且各有分工,如林冲与王文斌是专教枪棒的,丘岳是专教刀剑的,而周昂是专教斧头的。《水浒传》第二回也提到另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从上下文看来,也是一个枪棒教头。“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是说一个教头就教八十万士兵,这么多士兵自然不可能全部教遍,而是说他们是禁军的教练,只不过当时禁军规模有“八十万”,而八十万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威风。这就好像我们现在说“国家队教练”这个称呼一样,国家队教练也不是只有一个人,而且不同的运动,如足球、排球、篮球的国家队教练也不是同一个人,也有专业分工。(选自《问吧4——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科第,科举考试,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现于汉武帝时期。B.谒者,官名,帝王的侍从官名,为帝王主管收发传达及导引、襄助他人行礼。C.关,古代指函谷关,也指潼关或山海关,本文"关东"可理解为函谷关以东诸国。D.汤镬,本指煮着滚水的大锅,文中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投入烧着开水的锅中烫死。8.A(A。“始现于汉武帝时期”错,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科举制始于隋朝,成型于唐朝,明清时期完备。)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首创者是汉武帝刘彻。B.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书其名,如文中的“讳煌”。C.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D.癸未,乙丑,是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9.B“专指对逝去的”不当。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D.科第,科举考试。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现于汉武帝时期。10.DD.“始现于汉武帝时期”错,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科举制始于隋朝,成型于唐朝,明清时期完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皇帝的谥号,谥“文”表示皇帝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文治,文中是指宋文帝刘义隆。B.豫州,古代九州之一,指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C.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官员的官服和佩饰,亦可指代贵官。D.配食,也称“附祭”“配享",指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使其亡灵在祠庙里共享祭品。11.D(错在“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配食并非合葬,是两种行为。配食,即附祭,配享。在祠庙中祔祭,祔祀。配食是让亡灵在同一祠庙里共享子孙的祭品,让后死者附于先灵合祭,相当于建立死后同居关系。汉魏风俗,女性并不一定要配食丈夫。)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即《易经》或《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B.雒阳,即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东周、东汉、西晋都曾在此建都。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为“有司”。D.封事,是密封的奏章的意思,古代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12.A(应为“五经之一”)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制度。B.乘舆,旧指皇帝和诸侯所用的车舆,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泛指车马及皇帝所用器物。C.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指中国和外国;夷,古称东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数民族。D.尚,文中指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义。13.A(“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错。指辞去官职。)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B.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唐、宋时期,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D.天章阁,宋朝阁名,真宗时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14.C

(“权”是临时代理的意思,和“加”意思不同)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殂:死亡。中国古代等级森严,指称死亡也因人而异,天子死亡叫“崩”,诸侯死叫“薨”,而“殂”字各色人等都可以使用,文中就用在了契丹君主身上。B.道左:道路左边,引申为道路旁边。我国古代座位以左为尊,官位以右为尊,所以有“虚左以待”“无出其右”等说法。C.科第:科举及第。科举制是我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开始出现,唐朝时真正成型,明清时已经十分完备。D.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15.C(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是察举制)

古代座次尊卑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接触古代座次尊卑礼仪的知识,例如:1.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汉时以“右”为上,这里座次以右为尊。2.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座次以“东向”为尊。3.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黄宗羲《柳敬亭传》)这里座次以“南面”为尊。忽右,忽东,忽南,古代的座次究竟以何为尊呢?这与古代的建筑是相关联的。原来,古代的居住建筑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堂室之间隔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墙,这堵墙,靠西边有牖(窗),靠东边有户(室门),入室必经堂,成语“登堂入室”即由此而生。古代的堂一般是不住人的,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在这里最尊贵的座位是南面,即坐北朝南。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是坐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上的,因而古人常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如《易经》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把称臣附属叫做“北面”,如司马光《赤壁之战》中“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作为臣子朝拜君主,面向北方,一般按官位高低从东向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就排在右面,这也就形成了古代在大多数时候的“以右为上”。因此,在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这样,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所以,“右迁”是升职,如王安石《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中“非专为恩,以致此位,积功久次,当得右迁”;左迁是贬职,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上所说只是座次尊卑最一般的形式,随着时间的变换、地点和目的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变化。例如明朝余继登在《典故纪闻》卷一中记载:“国初习元旧,俱尚右,至正元年十月,太祖令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余官如之。”这就是说,元朝时官职以右为上,明朝建立后则以左为上。元之前的唐宋又如何呢?也是以左为上。如唐太宗的两位名相合称“房谋杜断”,房玄龄在前而杜如晦在后,房玄龄之尚书左仆射显然尊于杜如晦之尚书右仆射;南宋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其地位也次于当时担任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的吴坚。至于在军队中,一般都是以左为上的。如《赤壁之战》中,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同为都督,周瑜就尊于程普。古代的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项羽在鸿门宴中就是如此安排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而在我国古代,教师就有“西席”(或“西宾”)的尊称,也是缘于这种座次尊卑的礼仪。《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在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一开始只有室而没有堂,自从有了堂室结构的房屋后,由于习惯使然,大量的日常活动也是在室中进行的。在室中,若论左右,座次就是左尊右卑了,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座次安排:“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黛玉远来是客,故有此种安排。古人外出乘车,车上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的。“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颜师古《汉书注》)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就是空出左边尊位,以示尊敬。成语“虚左以待”即缘此而生。兵车则不同。一般兵车是御者居中,左右两侧各有手执兵器的甲士一人,居中的御者为统领。主帅或国君的战车,则是主帅或国君居中亲自掌旗鼓指挥,御者在左,另有一个侍卫在右卫护,也叫车右。可见,兵车之上,中间的座次是尊位,如《崤之战》中“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皇帝庙号、年号、谥号的区别(1)谥号谥号比较好理解。在中国文化里,人死了,要给他一个评价以褒贬善恶,所谓“盖棺定论”。这个评价的字,就是谥号。谥号的起源非常早。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上就已经能看到谥号。君王或皇帝去世后,肯定也会有一个谥号,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比如周厉王,在位时暴虐无道,喜杀戮,谥号就是“厉”,意思是杀戮无辜。比如隋炀帝,《周书·谥法》解释“炀”说:“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这些都是恶谥。又比如汉文帝,在位休养生息,是个好皇帝,谥号“文”,意思是慈惠爱民。是美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2)庙号庙号最难理解。在中国南方,有的大家族里还有祠堂,供奉列祖列宗。TVB老港剧里也常见,祠堂里供奉祖宗的牌位。庙,即宗庙,就是皇帝家的祠堂,宗庙里供奉的,是皇帝的列祖列宗。那么庙号,就是被供奉时称呼的名号。不是所有皇帝死后都能进入宗庙,得对家族有贡献,才能享受子孙后代供奉。汉朝的时候入庙很严格,后世几乎每个皇帝都能入庙。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