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讲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实词的词义和虚词

《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用法(结合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特点),结合上下文,准确译出原文句子的意思。有些试卷要求考生给文言文断句,可以看作“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另一种考查形式。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一、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一、文言文翻译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这里“上官大夫”“屈原”“顷襄王”都要保留。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这里除了“复造(又制造)”之外,也要保留。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当然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样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相应的意义来组成词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难、易”换成双音节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这种方法是极为常用的。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了“瑰丽”,“观”换成“景象”。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

指在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固定结构,这样有利于准确地对文言文进行翻译。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得到书看。(“无从”为固定结构,译为“没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得无”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或“能……”)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①封人②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③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注]①绮乌:地名。②封人:管理疆界的人。③适:如果。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答案]

(1)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2)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3)(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2008·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解析]

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重点词语:由(实行)、行(走)。[答案]

(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解析]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二、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文言文断句有以下方法。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二、文言文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为了意思更清晰明确,我们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加标点符号处即断句处。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断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如: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断句: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断句: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句读也有帮助。如: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断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偶)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排比)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顶真)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2009·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解析]

文言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先找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文中出现的“天之道”“人之道”。再看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孰”“唯”常常用在句首,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再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损之”句式对称,为断句提供了方便。[解析]文言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先找名词(代词),文最后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以“是以”领起,是总结句。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点拨1]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出来,以便引起注意。[点拨1]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2)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翻译方法逐一地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文句。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4)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采分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正确答案誊写到答卷或答题卡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总之,文言文的翻译也是一种学问,需要在反复的训练中掌握它。一篇好的译文就是一篇文通理达、字顺句畅的文章。当然,良好的翻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一、二年级就要循序渐进地分解、渗透。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得分率。(4)誊[点拨2]文言文翻译有哪些采分点?考试时,有的虽然翻译得像模像样,得分却少得可怜。原因何在?就因为只译出了大意,而对一些“采分”点缺乏应有的落实。殊不知,翻译的材料往往包含古汉语一些特殊现象,而它们正是评卷时的“采分”点!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1)多义词[例1](2008·高考江苏卷)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就”“并”为采分点。“就”的义项有:①接近、靠拢;②完成、达到;③即使。应选第①个义项。“并”的义项有: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③抛弃。应选第①个义项。全句译作: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1)多义词(2)古今异义词[例2]

(2009·高考浙江卷)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留意”今义为注意、小心,这里可译为“沉迷”、“沉浸”、“沉溺”等。全句译作: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3)活用词[例3](2008·高考重庆卷)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傲”活用为动词,“忽略”;“崇”活用为动词,“在意”。全句译作:忽略百姓的忧愁,而在意左右的玩笑,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4)兼词文言文中有少数词语兼有两个词,即“兼词”。常见的有“焉”(于此,于彼)“诸”(之乎,之于)“盍”(何不)“叵”(不可)等。(3)活用词[例4]

(2006·高考广东卷)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全句译作: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其中的“盍”兼“何”与“不”两个词。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5)通假字[例5]

(2006·高考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振:通“赈”,即“赈济”。全句译作: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6)固定结构和偏义词[例6]

(2006·高考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无乃……乎”固定结构,恐怕……吧?全句译作: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偏义词,指的是构成词的两个语素只有一个有意义,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仅指“作”。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7)特殊句式[例7](2009·高考浙江卷)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要注意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不吾予”应为“不予吾”,译为“不给我”,“惟”译为“只”。全句译作: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8)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含“互文”、“比喻”、“借代”、“讳饰”等辞格的句子高考题中暂时还不多见,但却是翻译的难点。“互文”如: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绝不能按词序译为“左手拿着刀和尺,右手拿着绸缎”,而应该“重组”,使之简明、合乎事理又不添减信息。即“手拿着刀、尺和绸缎”。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比喻”如果不是“借喻”,应该直译,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004重庆卷);否则,必须译出本体,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应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不能译为“金子修筑”。“借代”“讳饰”,也必须译出本来意思,如“布衣”本指“百姓”,“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中“黄口”译为“幼儿”;“讳饰”如“以观人风”中“人风”应作“民风”,“中道崩殂”中“崩殂”应作“逝世”等。“比喻”如果不是“借喻”,应该直译,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9)感情色彩即译时要注意遣词并译出作者的语气。如,“……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读孟尝君传》)“雄”译为什么好?联系全文可以看到作者(王安石)对孟尝君及其门客的不以为然乃至鄙视,所以“雄”译成“头目”就要比译成“领袖”妥当。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10.分句关系复句及紧缩复句之间关系复杂,必须结合上下文弄清楚才能避免误译。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例8]

(2006高考四川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虽”是多义词,有“虽然”“即使”两种意思,选择哪一种则必须依据上下文关系来定。这里是假设关系,选“即使”。全句译作: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翻译要求“信、达、雅”,就考试而言,“信、达”是关键,即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而“采分”点处理到位了,也就差不多达到了这一要求。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面对一个美国女孩小时候一双眼睛意外受了重伤,她只有从左眼角的小缝隙才能看到东西;即使要看书,也必须把书拿近,并提紧眼睛的肌肉,使眼球尽量靠近左边。上学读书时,睫毛因此常常碰到书本。小时候,她喜欢和附近的孩子玩跳房子,但是却看不见记号,直到把自己游玩的每一个角落都清楚地记清为止。这样,即使赛跑她也没有输过。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后来她得到了明尼苏达大学的文学学士及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硕士两个学位。面对她曾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叫捷因巴雷的乡村教过书,后来又成为奥加斯达·卡雷基的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在这13年间,她除了教书外,也在妇女俱乐部演讲关于各种书籍,并客串电台谈话节目。她的自传体小说《我想看》轰动一时,成为畅销的名著。她就是过了50年如同盲人的日子的波基尔多·连尔教授。“在我心里不断地潜伏着是否会变成全盲的恐惧,但我以一种乐于面对的态度去面对我的人生。”连尔这样说道。终于,在她52岁时,经过现代医术的诊疗,使她获得了40倍于以前的视力,在她面前展开了一个更为绚烂的世界。她曾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叫捷因巴雷的乡村教过书,后来又成为奥加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讲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实词的词义和虚词

《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用法(结合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特点),结合上下文,准确译出原文句子的意思。有些试卷要求考生给文言文断句,可以看作“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另一种考查形式。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一、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一、文言文翻译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这里“上官大夫”“屈原”“顷襄王”都要保留。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这里除了“复造(又制造)”之外,也要保留。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当然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样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相应的意义来组成词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难、易”换成双音节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这种方法是极为常用的。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了“瑰丽”,“观”换成“景象”。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

指在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固定结构,这样有利于准确地对文言文进行翻译。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得到书看。(“无从”为固定结构,译为“没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得无”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或“能……”)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①封人②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③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注]①绮乌:地名。②封人:管理疆界的人。③适:如果。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答案]

(1)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2)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3)(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2008·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解析]

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重点词语:由(实行)、行(走)。[答案]

(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解析]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二、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文言文断句有以下方法。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二、文言文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为了意思更清晰明确,我们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加标点符号处即断句处。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断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如: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断句: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断句: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句读也有帮助。如: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断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偶)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排比)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顶真)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2009·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解析]

文言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先找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文中出现的“天之道”“人之道”。再看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孰”“唯”常常用在句首,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再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损之”句式对称,为断句提供了方便。[解析]文言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先找名词(代词),文最后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以“是以”领起,是总结句。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点拨1]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出来,以便引起注意。[点拨1]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2)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翻译方法逐一地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文句。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4)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采分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正确答案誊写到答卷或答题卡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总之,文言文的翻译也是一种学问,需要在反复的训练中掌握它。一篇好的译文就是一篇文通理达、字顺句畅的文章。当然,良好的翻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一、二年级就要循序渐进地分解、渗透。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得分率。(4)誊[点拨2]文言文翻译有哪些采分点?考试时,有的虽然翻译得像模像样,得分却少得可怜。原因何在?就因为只译出了大意,而对一些“采分”点缺乏应有的落实。殊不知,翻译的材料往往包含古汉语一些特殊现象,而它们正是评卷时的“采分”点!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1)多义词[例1](2008·高考江苏卷)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就”“并”为采分点。“就”的义项有:①接近、靠拢;②完成、达到;③即使。应选第①个义项。“并”的义项有: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③抛弃。应选第①个义项。全句译作: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1)多义词(2)古今异义词[例2]

(2009·高考浙江卷)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留意”今义为注意、小心,这里可译为“沉迷”、“沉浸”、“沉溺”等。全句译作: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高考语文考前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3)活用词[例3](2008·高考重庆卷)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傲”活用为动词,“忽略”;“崇”活用为动词,“在意”。全句译作:忽略百姓的忧愁,而在意左右的玩笑,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4)兼词文言文中有少数词语兼有两个词,即“兼词”。常见的有“焉”(于此,于彼)“诸”(之乎,之于)“盍”(何不)“叵”(不可)等。(3)活用词[例4]

(2006·高考广东卷)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全句译作: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其中的“盍”兼“何”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