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课件_第1页
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课件_第2页
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课件_第3页
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课件_第4页
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讲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2008年2月第十六讲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1MartinHeidegger,1889-1976MartinHeidegger,1889-197621922年建成托特瑙堡林中小屋

1922年建成托特瑙堡林中小屋

3

一、存在问题

二、“存在到头”

三、“向终结存在”

四、死亡与时间性

一、存在问题

二4一、存在问题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5重提存在问题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柏拉图重提存在问题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6存在(Sein,Being)存在:Being-tobeSein-zusein存在=去存在=生成的境域=生生不已的源泉存在(Sein,Being)存在:Being-tobe7此在(Dasein)的本性1、zusein(tobe):“去存在”

2、Jemeinigkeit:“向来我属性”

此在(Dasein)的本性1、zusein(t8

存在=Sein

此在=Dasein

=Seinistda

=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

9“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Tobeintheworld“在世界中存在”10

Dasein的存在即Existenz(生存)Existenz:ex(出来)+stand(站)

11此在=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个体存在者=面对可能性筹划和选择自身=可能之在=自由的存在此在=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个体存在者12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大家”而生活的。我的一言一行都是以大家、公众为标准,向大家、公众“看齐”的。就此而论,“大家”拿走了我的存在,决定着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例如大家怎样享乐,我就怎样享乐;大家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大家怎样标新立异,我也就怎样标新立异;大家对什么东西愤怒,我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大家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大家,就是这个大家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13大家是谁?大家是谁?14查无此人。从无此人。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15因为存在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去存在(tobe)意味着必须由我自己筹划和选择,也必须由我自己为此承担责任和后果,而作为大家生活对我却具有一种“安定作用”,使我感觉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按照程序进行着,一切都是最佳的安排,从而使我有某种“家园感”。而让我自己去筹划、选择和负责,却使我感到“不在家”。因为存在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去存16牵挂

Sorge是此在对于生存的承受和开展,本性上牵挂未来的可能性之在,不得不承受着“我存在且不得不存在”乃至“我存在且不得不能在”的负担,逃避能在而沉沦于世。牵挂Sorge是此在对于生存的17如何使此在从沉沦状态中解脱出来?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18二、“存在到头”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19“只要此在存在,在此在中就有某种它所能是、所将是的东西亏欠着。而‘终结’本身就属于这一亏欠(Ausstand)。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属于能在也就是说属于生存的终结界定着、规定着此在的向来就可能的整体性。只有获得了一种在存在论上足够充分的死亡概念,也就是说,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才可能把此在在死亡中的‘向终结存在’从而也就是这一存在者的整体存在收入对可能的整体存在的讨论”。

“只要此在存在,在此在中就有某种它所能是、所将是20

“存在到头”:Zu-Ende-sein

21他人之死死亡是不可经验的。Dasein试图借助于他人之死补足自己的经验死亡是不可替代的。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他人之死死亡是不可经验的。22有人死了(manstirbt

)Dasein沉沦于世,将其存在和责任交付给了“dasMan”(常人或大众)。现在它同样将死亡也交付给了“常人或大众”去替它承担。Dasein在世当然希望有“常人或大众”替它生存、筹划和选择,但是面对死亡,“有人死了”却实际上意味着无人死了。因为常人或大众“查无此人”。由此道出了Dasein沉沦的“秘密”:逃避死亡有人死了(manstirbt)Dasein沉沦于世,将其23Dasein的生存:zuseinJeimenigkeitDasein的死亡:可能性本己性Dasein的生存:zusein24

常人式的沉沦的死亡观表现为一种在者状态的“线性的”的死亡观。此在只要活着,死亡就还没有来临。作为悬欠于外的终结,死亡乃是在生存之外发生的,只有存在到头才会遭遇到的东西。但是,“只要此在存在,它就始终已经是它的尚未,同样,它也总已经是它的终结。死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

常人式的沉沦的死亡观表现为一种在者25三、向终结存在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26

“存在到头”:Zu-Ende-sein“向终结存在”:SeinzumEnde“存在到头”:Zu-Ende-sein27

死亡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与生存一样以“去存在”和“我在”为其生存论机制,亦即以“操心”或“牵挂”(Sorge)为其基础。

死亡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与生28生存论的死亡概念

死亡是Dasein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死亡是Dasein最本29

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向死而在就是向一种可能性而在。但是死亡这种可能性不同于任何事物的可能性。在操劳中,事物的可能性是越少越好,直到实现了也就没有了可能性。而死亡这种可能性不能这样实现。在向死存在中,“这种可能性就必须不被减弱地作为可能性被领会,作为可能性成形,并坚持把它作为可能性来对待”。一句话,向死而在不是去实现死亡,使它不再可能,而恰恰相反,乃在于始终让这种可能性保持其为可能性。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向死而30所以,虽然此在总有一天不再存在,但它永远也没有“存在到头”的时候。只要此在通过“向终结存在”而将死亡保持其为纯然的可能性,它的存在就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逐渐暗淡褪色乃至消逝殆尽,而于每时每刻都是能在。由此可见,当且仅当此在通过“向终结存在”即“向死而在”而保持自身为可能之在时,此在“终结”于可能性,它无时无刻不是一个能在之整体。所以,虽然此在总有一天不再存在,但它31

“存在到头”

存在

------→∣不存在

“存在到头”32“向终结存在”

=向可能性存在-→←-“向终结存在”

=向可能性存在33四、死亡与时间性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34

《存在与时间》(已完成的部分)从此在“去存在”的“去”开始,“终结”于“将来”的“来”,以此一“去”一“来”而彰显出此在生存在世作为能在的内在张力。

《存在与时间》(已完成的部分)从此在35

传统的时间观表现为从过去、现在到未来而无限绵延的线性结构,看似定格于当下的现在,无限伸展到“未来”,实则植根于“过去”:在此时间框架之下,过去推动着现在,现在延伸到未来,归根结底由过去所决定,实际上是没有“未来”甚至没有“现在”的。这不仅符合以命运、必然性和规律为对象的自然观念,亦是传统形而上学目的论的基础。传统的时间观表现为从过去、现在到36将来

汉语将Zukunft译作“将来”比英译future更贴切。如前所述,“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现象”,此“将来”乃是“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Zukunft亦即“去”(zu)着的“来”(kommen),“将来”不是“去远”,而是“来临”。

将来汉语将Zukunft译37曾在

“曾在”(Gewesenheit)源自sein(存在)的过去分词gewesen,海德格尔用之取代“过去”乃源于其与“存在”的关联。“曾在”对应着“实际性”或“被抛”。只要此在存在着它就承负着它的“曾在”,因而“曾在”不会过去,或者说,“曾在”过去了但仍然存在。流俗的时间观念以为从过去到现在,过去就不再存在了。然而另一方面,过去推动着现在,现在延伸至将来,将来乃由过去所决定,因而现在是过去的现在,将来也不过是过去的将来。海德格尔则认为,“只有当此在是将来的,它才本真地是曾在。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因为此在之被抛乃被抛入可能性的境域,亦即被抛入“将来”。曾在“曾在”(Gewesenhe38当前

“当前”(Gegenwart)即“直面(gegen)……等着(warten)它出现”,“与……相遇”。因而“当前”同样源自“将来”。“从将来回到自身来,决心就有所当前化地把自身带入处境。曾在源自将来,其情况是:曾在的(更好的说法是: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当前”。在某种意义上说,从曾在而去的将来,即为当前。当前“当前”(Gegenwart)即“39“时间性”

“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牵挂(Sorge)的意义”。因而,“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早于当前”。

“时间性”“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40有终的将来

“此在并没有一个它仅停止于彼的终结,此在倒是有终地生存着。因而本真的将来绽露其本身为有终的将来”。“这种来到自身的有终性首要的不等于说一种停止,而是到时本身的一种性质。源始而本真的将来是来到自身”。有终的将来“此在并没有一个它仅停止于彼41第十六讲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2008年2月第十六讲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42MartinHeidegger,1889-1976MartinHeidegger,1889-1976431922年建成托特瑙堡林中小屋

1922年建成托特瑙堡林中小屋

44

一、存在问题

二、“存在到头”

三、“向终结存在”

四、死亡与时间性

一、存在问题

二45一、存在问题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46重提存在问题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柏拉图重提存在问题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47存在(Sein,Being)存在:Being-tobeSein-zusein存在=去存在=生成的境域=生生不已的源泉存在(Sein,Being)存在:Being-tobe48此在(Dasein)的本性1、zusein(tobe):“去存在”

2、Jemeinigkeit:“向来我属性”

此在(Dasein)的本性1、zusein(t49

存在=Sein

此在=Dasein

=Seinistda

=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

50“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Tobeintheworld“在世界中存在”51

Dasein的存在即Existenz(生存)Existenz:ex(出来)+stand(站)

52此在=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个体存在者=面对可能性筹划和选择自身=可能之在=自由的存在此在=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个体存在者53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大家”而生活的。我的一言一行都是以大家、公众为标准,向大家、公众“看齐”的。就此而论,“大家”拿走了我的存在,决定着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例如大家怎样享乐,我就怎样享乐;大家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大家怎样标新立异,我也就怎样标新立异;大家对什么东西愤怒,我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大家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大家,就是这个大家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54大家是谁?大家是谁?55查无此人。从无此人。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56因为存在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去存在(tobe)意味着必须由我自己筹划和选择,也必须由我自己为此承担责任和后果,而作为大家生活对我却具有一种“安定作用”,使我感觉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按照程序进行着,一切都是最佳的安排,从而使我有某种“家园感”。而让我自己去筹划、选择和负责,却使我感到“不在家”。因为存在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去存57牵挂

Sorge是此在对于生存的承受和开展,本性上牵挂未来的可能性之在,不得不承受着“我存在且不得不存在”乃至“我存在且不得不能在”的负担,逃避能在而沉沦于世。牵挂Sorge是此在对于生存的58如何使此在从沉沦状态中解脱出来?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59二、“存在到头”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60“只要此在存在,在此在中就有某种它所能是、所将是的东西亏欠着。而‘终结’本身就属于这一亏欠(Ausstand)。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属于能在也就是说属于生存的终结界定着、规定着此在的向来就可能的整体性。只有获得了一种在存在论上足够充分的死亡概念,也就是说,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才可能把此在在死亡中的‘向终结存在’从而也就是这一存在者的整体存在收入对可能的整体存在的讨论”。

“只要此在存在,在此在中就有某种它所能是、所将是61

“存在到头”:Zu-Ende-sein

62他人之死死亡是不可经验的。Dasein试图借助于他人之死补足自己的经验死亡是不可替代的。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他人之死死亡是不可经验的。63有人死了(manstirbt

)Dasein沉沦于世,将其存在和责任交付给了“dasMan”(常人或大众)。现在它同样将死亡也交付给了“常人或大众”去替它承担。Dasein在世当然希望有“常人或大众”替它生存、筹划和选择,但是面对死亡,“有人死了”却实际上意味着无人死了。因为常人或大众“查无此人”。由此道出了Dasein沉沦的“秘密”:逃避死亡有人死了(manstirbt)Dasein沉沦于世,将其64Dasein的生存:zuseinJeimenigkeitDasein的死亡:可能性本己性Dasein的生存:zusein65

常人式的沉沦的死亡观表现为一种在者状态的“线性的”的死亡观。此在只要活着,死亡就还没有来临。作为悬欠于外的终结,死亡乃是在生存之外发生的,只有存在到头才会遭遇到的东西。但是,“只要此在存在,它就始终已经是它的尚未,同样,它也总已经是它的终结。死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

常人式的沉沦的死亡观表现为一种在者66三、向终结存在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67

“存在到头”:Zu-Ende-sein“向终结存在”:SeinzumEnde“存在到头”:Zu-Ende-sein68

死亡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与生存一样以“去存在”和“我在”为其生存论机制,亦即以“操心”或“牵挂”(Sorge)为其基础。

死亡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与生69生存论的死亡概念

死亡是Dasein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死亡是Dasein最本70

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向死而在就是向一种可能性而在。但是死亡这种可能性不同于任何事物的可能性。在操劳中,事物的可能性是越少越好,直到实现了也就没有了可能性。而死亡这种可能性不能这样实现。在向死存在中,“这种可能性就必须不被减弱地作为可能性被领会,作为可能性成形,并坚持把它作为可能性来对待”。一句话,向死而在不是去实现死亡,使它不再可能,而恰恰相反,乃在于始终让这种可能性保持其为可能性。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向死而71所以,虽然此在总有一天不再存在,但它永远也没有“存在到头”的时候。只要此在通过“向终结存在”而将死亡保持其为纯然的可能性,它的存在就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逐渐暗淡褪色乃至消逝殆尽,而于每时每刻都是能在。由此可见,当且仅当此在通过“向终结存在”即“向死而在”而保持自身为可能之在时,此在“终结”于可能性,它无时无刻不是一个能在之整体。所以,虽然此在总有一天不再存在,但它72

“存在到头”

存在

------→∣不存在

“存在到头”73“向终结存在”

=向可能性存在-→←-“向终结存在”

=向可能性存在74四、死亡与时间性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75

《存在与时间》(已完成的部分)从此在“去存在”的“去”开始,“终结”于“将来”的“来”,以此一“去”一“来”而彰显出此在生存在世作为能在的内在张力。

《存在与时间》(已完成的部分)从此在76

传统的时间观表现为从过去、现在到未来而无限绵延的线性结构,看似定格于当下的现在,无限伸展到“未来”,实则植根于“过去”:在此时间框架之下,过去推动着现在,现在延伸到未来,归根结底由过去所决定,实际上是没有“未来”甚至没有“现在”的。这不仅符合以命运、必然性和规律为对象的自然观念,亦是传统形而上学目的论的基础。传统的时间观表现为从过去、现在到77将来

汉语将Zukunft译作“将来”比英译future更贴切。如前所述,“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