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课件: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专题突破_第1页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课件: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专题突破_第2页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课件: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专题突破_第3页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课件: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专题突破_第4页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课件: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专题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内容索引一、比较法学习钠的两种氧化物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四、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内容索引一、比较法学习钠的两种氧化物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器中,宇航员所在的轨道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宇航员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若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使宇航员困乏,呼吸频率加快,严重的会窒息,你知道航天舱内放入的供氧剂是什么吗?一、比较法学习钠的两种氧化物“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器中,宇航员所在的轨道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氧化物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组成Na+和O2-Na+和类别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色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生成条件常温加热或点燃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氧化物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2Na2O2+4HCl===4NaCl+2H2O+O2↑漂白作用无有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特别提示(1)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称作碱性氧化物。Na2O2与H+除生成盐和水外,还生成O2,故为非碱性氧化物。(2)Na2O2作漂白剂是因为具有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漂白,故Na2O2加入含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退色。特别提示(1)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称作碱性氧化物。

(3)电子转移关系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每产生1molO2转移2mole-。(3)电子转移关系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每产生(4)固体质量关系当固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相当于Na2O2只吸收了CO2中的“CO”,H2O中的“H2”;可以看作发生相应的反应:Na2O2+CO===Na2CO3、Na2O2+H2===2NaOH(实际上两反应不能发生)。(5)先后顺序关系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的CO2和H2O(g)的混合物反应,可视作Na2O2先与CO2反应,待CO2反应完全后,Na2O2再与H2O发生反应。(4)固体质量关系典例1关于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A.氧化钠比过氧化钠稳定B.都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产生氧气C.所含氧元素的化合价都为-2价D.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为1∶2解析氧化钠能被氧气氧化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都能反应,但无氧气产生;氧化钠中含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过氧化钠中含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化钠中阴阳离子分别为O2-、Na+,过氧化钠中阴阳离子分别为

、Na+,其个数比都为1∶2。√答案解析典例1关于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解析氧化钠能被氧典例2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某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甲、乙两个实验:实验甲: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过氧化钠,在通入二氧化碳之前,关闭K1和K2。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打开K1和K2,通入二氧化碳,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中至液面以上,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固体没有变化。典例2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甲,观察到木条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固体变为白色固体。试回答下列问题:(1)在装入过氧化钠后,通入二氧化碳前,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通入二氧化碳前,与过氧化钠相连的导气管分别与NaOH溶液及空气相通,其中所含的水分会与过氧化钠反应,因此为防止过氧化钠受潮需关闭K1、K2。答案解析防止过氧化钠受潮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2)在实验甲中,试剂X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乙中,试剂Y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实验甲进行时,需制备干燥的二氧化碳,故试剂X应为干燥剂浓硫酸;而实验乙进行时,二氧化碳气体在通过装置Ⅰ后含较多的水蒸气,所以试剂Y应为水或二氧化碳的饱和水溶液。答案解析浓硫酸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或水)(2)在实验甲中,试剂X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可得到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的反应,只有在水存在时才能进行的结论。答案解析二氧化碳只有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要验证是否有氧气产生,需在检验前将未反应的二氧化碳用NaOH除去。答案解析除去混在氧气中的过量二氧化碳(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5)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________(填字母)。A.大理石B.小苏打C.烧碱D.盐酸

E.稀硫酸F.稀硝酸解析由实验目的可知,在制得的二氧化碳中不能含有其他挥发性物质,故不可选用稀盐酸或稀硝酸,只能选用稀硫酸;而硫酸与碳酸钙作用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固体表面,阻碍反应进行,应选B、E。答案解析BE(5)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反应物最好1.阿伏加德罗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四同”)。可简记为“三同定一同”,即对气体来说,温度、压强、体积、分子数(物质的量)四个量中,每有三个量相同,则第四个量必相同。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1.阿伏加德罗定律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推论可归纳为“一等式”、“二正比”、“二反比”。(1)一等式相同T、p,混合气体:体积分数φ(A)=物质的量分数x(A)解释: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知,T、p相同时,体积增大一倍,n也增大一倍。同理,在混合气体中,如100L空气,其中N2占78L;若100mol空气,其中N2占78mol。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2)二正比(2)二正比(3)二反比:(3)二反比:3.由气体的密度(ρ)和相对密度(D)求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r)(1)已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ρ0)求Mr:Mr=ρ0×Vm=22.4ρ0(2)已知气体的相对密度(D)求Mr:D(A对B)=ρA/ρB=MA/MBMA=D(A对B)×MB3.由气体的密度(ρ)和相对密度(D)求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典例3在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盛有H2,B容器中盛有NH3,若使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之比是A.2∶1 B.1∶2C.2∶3 D.1∶3解析若A容器与B容器中原子总数相等,则其分子数之比为2∶1,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两容器体积比为2∶1。√答案解析典例3在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盛有H2,B容器中盛有NH3,典例4等质量的甲烷和氨气相比较,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7∶16B.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7∶16C.两种气体的氢原子个数之比为17∶12D.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为17∶16解析等质量甲烷和氨气,物质的量之比与摩尔质量成反比(17∶16);同温同压下,等质量气体的体积、分子个数之比与摩尔质量成反比(17∶16),原子个数之比=(1÷16×4)∶(1÷17×3)=17∶12;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16g·mol-1∶17g·mol-1=16∶17)。√答案解析典例4等质量的甲烷和氨气相比较,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解析等典例5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L,质量为61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_______mol,其中CO2为_______mol,CO占总体积的_______。答案解析1.750.7557.1%典例5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L,②设混合气体中CO为xmol,CO2为ymol,则有:x+y=1.75,28x+44y=61,解得:x=1,y=0.75。②设混合气体中CO为xmol,CO2为ymol,则有:x化学计算的实质是借助化学知识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算求解。在解题的过程中,若根据条件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就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技巧化。其解题方法是依据变化前后某一粒子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列出守恒关系求解。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化学计算的实质是借助化学知识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1.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微观量(如粒子数目)的桥梁和纽带,是计算的核心。解答时,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1.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微观量(如粒子数目2.要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计算的核心。牢固建立把“其他物理量转化为物质的量”的这一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下列“万能恒等式”及其变形,进行各量的相互求算。式中n为物质的量,单位为mol;m为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M为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1;V(g)为气体体积,单位为L;Vm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1;N为粒子个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x为饱和溶液的质量,单位为g;S为溶解度,单位为g;c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1;V(aq)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2.要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计算的核心。牢固建立把“其他物典例6

(1)某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Mg·mol-1,该气体的质量为m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①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②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_______g·L-1;答案解析典例6(1)某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Mg·m③该气体所含的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④该气体一个分子的质量为________g。答案解析③该气体所含的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④该气体一个分子(2)标准状况下,1.6g某气态氧化物RO2的体积为0.56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64g·mol-1答案解析(2)标准状况下,1.6g某气态氧化物RO2的体积为0.5典例7标准状况下,将aLH2和Cl2的混合气体点燃,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气体通入含bmolNaOH的热溶液中,气体恰好被完全吸收,NaOH无剩余,测得反应后溶液中含Cl-、ClO-和ClO,且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8∶1∶1,则原混合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为-3√答案解析典例7标准状况下,将aLH2和Cl2的混合气体点燃,充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课件: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专题突破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1)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找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3)对应化学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4)根据原理进行计算。四、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四、化学计算中的2.关系法化学计算的依据是物质之间量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常可从化学方程式或化学式中得到。但对复杂的问题,如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是靠很多个反应来联系的,这时就需直接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对于多步反应的计算,其“关系式”更是重要与实用。“关系式”有多种,常见的有:质量或质量分数关系式、物质的量或粒子数关系式、气体体积的关系式等。2.关系法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1)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关系式: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再根据需要从方程式中提炼出某些关系。如:(2)根据守恒原理确定关系式。如:2Na~H2。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2)根据守恒原理典例8含0.4mol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SO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答案解析2-4解析据化学式可得关系式:0.6mol典例8含0.4molAl3+的Al2(SO4)3中所含3.守恒法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关系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1)质量守恒①宏观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②微观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2)得失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数。3.守恒法(3)电荷守恒①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②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相等且电性相同。(3)电荷守恒4.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如反应前后的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气体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4.差量法典例9为了检验某NaHCO3、Na2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现将m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m2g。已知加热时发生的反应为2NaHCO3

Na2CO3+CO2↑+H2O,则NaH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2NaHCO3Na2CO3+CO2↑+H2O

Δm2×84

1062×84-106m1·w(NaHCO3)m1-m2答案解析典例9为了检验某NaHCO3、Na2CO3混合物中NaHC5.过量问题的计算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按一定量的关系进行,但题中若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应物的量,解此类题应当先判断谁过量,然后根据不足量的物质去求解。(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判断哪一个反应物过量;(3)根据不足量的物质求解。5.过量问题的计算典例10已知单质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为3Cu+8HNO3===2NO↑+4H2O+3Cu(NO3)2(C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现把19.2gCu放入200mL5mol·L-1硝酸中,充分反应,问:(1)哪种物质过量?答案解析答案硝酸典例10已知单质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为3Cu+8HNO3===解析存在过量问题时,以不足量的物质为准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纵相同;数据横相应”,用已知数据,可直接求出未知量。方法一:假设法3Cu+8HNO3===2NO↑+4H2O+3Cu(NO3)2解得n(HNO3)=0.8molHNO3实际为5mol·L-1×0.2L=1mol,0.8<1(实际量),所以HNO3过量。解析存在过量问题时,以不足量的物质为准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方法二:物质的量比值法n(HNO3)=5mol·L-1×0.2L=1mol方法二:物质的量比值法n(HNO3)=5mol·L-1×0(2)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多少?解析3Cu+8HNO3===2NO↑+4H2O+3Cu(NO3)2答案0.8mol答案解析(2)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多少?解析3Cu+8HNO(3)在标准状况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为多少?解析3Cu+8HNO3===2NO↑+4H2O+3Cu(NO3)2答案4.48L答案解析(3)在标准状况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为多少?解析3Cu+8H(4)生成水的分子数为多少?解析3Cu+8HNO3===2NO↑+4H2O+3Cu(NO3)2答案2.408×1023解得N(H2O)=2.408×1023。答案解析(4)生成水的分子数为多少?解析3Cu+8HNO3===2(5)若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生成Cu(NO3)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解析答案答案1.5mol·L-1(5)若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生成Cu(NO3)2的物质解析物质的量浓度c与方程式不成比例,必须把它与体积V相乘转化为物质的量(n=cV),才能代入方程式计算。3Cu+8HNO3===2NO↑+4H2O+3Cu(NO3)2其实,在实际计算时,没必要每一步计算都再写个化学方程式,可以把所有计算列成一行。如上述计算的计算式可写成如下格式:3Cu+8HNO3===2NO↑+4H2O+3Cu(NO3)2解析物质的量浓度c与方程式不成比例,必须把它与体积V相乘转本课结束本课结束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内容索引一、比较法学习钠的两种氧化物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四、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内容索引一、比较法学习钠的两种氧化物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器中,宇航员所在的轨道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宇航员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若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使宇航员困乏,呼吸频率加快,严重的会窒息,你知道航天舱内放入的供氧剂是什么吗?一、比较法学习钠的两种氧化物“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器中,宇航员所在的轨道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氧化物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组成Na+和O2-Na+和类别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色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生成条件常温加热或点燃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氧化物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2Na2O2+4HCl===4NaCl+2H2O+O2↑漂白作用无有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特别提示(1)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称作碱性氧化物。Na2O2与H+除生成盐和水外,还生成O2,故为非碱性氧化物。(2)Na2O2作漂白剂是因为具有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漂白,故Na2O2加入含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退色。特别提示(1)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称作碱性氧化物。

(3)电子转移关系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每产生1molO2转移2mole-。(3)电子转移关系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每产生(4)固体质量关系当固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相当于Na2O2只吸收了CO2中的“CO”,H2O中的“H2”;可以看作发生相应的反应:Na2O2+CO===Na2CO3、Na2O2+H2===2NaOH(实际上两反应不能发生)。(5)先后顺序关系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的CO2和H2O(g)的混合物反应,可视作Na2O2先与CO2反应,待CO2反应完全后,Na2O2再与H2O发生反应。(4)固体质量关系典例1关于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A.氧化钠比过氧化钠稳定B.都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产生氧气C.所含氧元素的化合价都为-2价D.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为1∶2解析氧化钠能被氧气氧化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都能反应,但无氧气产生;氧化钠中含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过氧化钠中含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化钠中阴阳离子分别为O2-、Na+,过氧化钠中阴阳离子分别为

、Na+,其个数比都为1∶2。√答案解析典例1关于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解析氧化钠能被氧典例2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某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甲、乙两个实验:实验甲: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过氧化钠,在通入二氧化碳之前,关闭K1和K2。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打开K1和K2,通入二氧化碳,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中至液面以上,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固体没有变化。典例2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甲,观察到木条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固体变为白色固体。试回答下列问题:(1)在装入过氧化钠后,通入二氧化碳前,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通入二氧化碳前,与过氧化钠相连的导气管分别与NaOH溶液及空气相通,其中所含的水分会与过氧化钠反应,因此为防止过氧化钠受潮需关闭K1、K2。答案解析防止过氧化钠受潮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2)在实验甲中,试剂X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乙中,试剂Y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实验甲进行时,需制备干燥的二氧化碳,故试剂X应为干燥剂浓硫酸;而实验乙进行时,二氧化碳气体在通过装置Ⅰ后含较多的水蒸气,所以试剂Y应为水或二氧化碳的饱和水溶液。答案解析浓硫酸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或水)(2)在实验甲中,试剂X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可得到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的反应,只有在水存在时才能进行的结论。答案解析二氧化碳只有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要验证是否有氧气产生,需在检验前将未反应的二氧化碳用NaOH除去。答案解析除去混在氧气中的过量二氧化碳(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5)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________(填字母)。A.大理石B.小苏打C.烧碱D.盐酸

E.稀硫酸F.稀硝酸解析由实验目的可知,在制得的二氧化碳中不能含有其他挥发性物质,故不可选用稀盐酸或稀硝酸,只能选用稀硫酸;而硫酸与碳酸钙作用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固体表面,阻碍反应进行,应选B、E。答案解析BE(5)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反应物最好1.阿伏加德罗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四同”)。可简记为“三同定一同”,即对气体来说,温度、压强、体积、分子数(物质的量)四个量中,每有三个量相同,则第四个量必相同。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1.阿伏加德罗定律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推论可归纳为“一等式”、“二正比”、“二反比”。(1)一等式相同T、p,混合气体:体积分数φ(A)=物质的量分数x(A)解释: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知,T、p相同时,体积增大一倍,n也增大一倍。同理,在混合气体中,如100L空气,其中N2占78L;若100mol空气,其中N2占78mol。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2)二正比(2)二正比(3)二反比:(3)二反比:3.由气体的密度(ρ)和相对密度(D)求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r)(1)已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ρ0)求Mr:Mr=ρ0×Vm=22.4ρ0(2)已知气体的相对密度(D)求Mr:D(A对B)=ρA/ρB=MA/MBMA=D(A对B)×MB3.由气体的密度(ρ)和相对密度(D)求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典例3在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盛有H2,B容器中盛有NH3,若使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之比是A.2∶1 B.1∶2C.2∶3 D.1∶3解析若A容器与B容器中原子总数相等,则其分子数之比为2∶1,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两容器体积比为2∶1。√答案解析典例3在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盛有H2,B容器中盛有NH3,典例4等质量的甲烷和氨气相比较,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7∶16B.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7∶16C.两种气体的氢原子个数之比为17∶12D.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为17∶16解析等质量甲烷和氨气,物质的量之比与摩尔质量成反比(17∶16);同温同压下,等质量气体的体积、分子个数之比与摩尔质量成反比(17∶16),原子个数之比=(1÷16×4)∶(1÷17×3)=17∶12;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16g·mol-1∶17g·mol-1=16∶17)。√答案解析典例4等质量的甲烷和氨气相比较,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解析等典例5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L,质量为61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_______mol,其中CO2为_______mol,CO占总体积的_______。答案解析1.750.7557.1%典例5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L,②设混合气体中CO为xmol,CO2为ymol,则有:x+y=1.75,28x+44y=61,解得:x=1,y=0.75。②设混合气体中CO为xmol,CO2为ymol,则有:x化学计算的实质是借助化学知识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算求解。在解题的过程中,若根据条件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就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技巧化。其解题方法是依据变化前后某一粒子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列出守恒关系求解。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化学计算的实质是借助化学知识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1.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微观量(如粒子数目)的桥梁和纽带,是计算的核心。解答时,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1.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微观量(如粒子数目2.要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计算的核心。牢固建立把“其他物理量转化为物质的量”的这一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下列“万能恒等式”及其变形,进行各量的相互求算。式中n为物质的量,单位为mol;m为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M为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1;V(g)为气体体积,单位为L;Vm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1;N为粒子个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x为饱和溶液的质量,单位为g;S为溶解度,单位为g;c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1;V(aq)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2.要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计算的核心。牢固建立把“其他物典例6

(1)某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Mg·mol-1,该气体的质量为m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①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②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_______g·L-1;答案解析典例6(1)某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为Mg·m③该气体所含的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④该气体一个分子的质量为________g。答案解析③该气体所含的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④该气体一个分子(2)标准状况下,1.6g某气态氧化物RO2的体积为0.56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64g·mol-1答案解析(2)标准状况下,1.6g某气态氧化物RO2的体积为0.5典例7标准状况下,将aLH2和Cl2的混合气体点燃,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气体通入含bmolNaOH的热溶液中,气体恰好被完全吸收,NaOH无剩余,测得反应后溶液中含Cl-、ClO-和ClO,且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8∶1∶1,则原混合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为-3√答案解析典例7标准状况下,将aLH2和Cl2的混合气体点燃,充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课件: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专题突破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1)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找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3)对应化学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4)根据原理进行计算。四、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四、化学计算中的2.关系法化学计算的依据是物质之间量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常可从化学方程式或化学式中得到。但对复杂的问题,如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是靠很多个反应来联系的,这时就需直接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对于多步反应的计算,其“关系式”更是重要与实用。“关系式”有多种,常见的有:质量或质量分数关系式、物质的量或粒子数关系式、气体体积的关系式等。2.关系法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1)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关系式: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再根据需要从方程式中提炼出某些关系。如:(2)根据守恒原理确定关系式。如:2Na~H2。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2)根据守恒原理典例8含0.4mol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SO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答案解析2-4解析据化学式可得关系式:0.6mol典例8含0.4molAl3+的Al2(SO4)3中所含3.守恒法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关系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1)质量守恒①宏观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②微观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2)得失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数。3.守恒法(3)电荷守恒①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②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相等且电性相同。(3)电荷守恒4.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如反应前后的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气体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4.差量法典例9为了检验某NaHCO3、Na2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现将m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m2g。已知加热时发生的反应为2NaHCO3

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