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规划—大都市规划理论组长:张雪组员:包婷婷曹垒曹鑫张奔张益民赵鹤龄邹晓榕第一组理论方面A.Gottmann戈特曼的学术思想B.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C.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D.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E.国外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新趋势
实践方面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
理论—A.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戈特曼定义的指标:大都市带是具备特定条件地区的沿着特定轴线发展的巨大多核心城市系统。它由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密切交互作用、空间形态相连的多个异质子系统(都市区)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以人口、交通、信息、资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流”形式具体体现出来的高强度的交互作用,使得这一巨大系统在自然景观和社会活动功能的许多方面与周围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大都市带的概念以2500万,250人∕km²分别为其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下限。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1.从空间形态上看是核心地区构成要素的高度密集性和整个地区多核心的星云状结构。
高度密集性是大都市带的本质特征,也是其他特征的形成基础。他认为大都市带内应集中全国15-20%的人口。除了高度集中的人口外,还表现为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要素及其相互交织的网络的高度密集性,特别是在大都市带的核心轴线上。大都市带的特征2.从空间组织上看是其基本单元内部组成的多样性与宏观上的“马赛克”结构。
大都市带的基本组成单元是都市区,每一个都市区内都是由自然、人文、经济特征完全不同的多种成分构成,从城市的用地类型到人口的种族、职业构成都是如此。而且都市区的规模越大,其内部成分的多样性就越显著。而从宏观上来说,大都市带则是由多个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组合体,并且这种镶嵌绝非简答的拼接,而是存在着一定有机联系和一定程度的分工。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1.枢纽功能。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大都市带主宰着国家经济、文化、金融、通讯、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订,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主要力量。同时成为区域内各种发展轴线的枢纽,整个国家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网络相互联系的枢纽。正是这种枢纽功能的存在决定了大都市带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它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大都市带的功能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2.“孵化器”功能。由于多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密集,必然产生高强度的相互作用。在对物质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必然导致各种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对其他地区具有试验和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这种功能是枢纽功能的必然结果。也体现大都市带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尽管大都市带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仍在不断发展并在许多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戈特曼的学术思想大都市带的功能
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化进程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必然表现形式。发生在区域内的人口、财富、智力及各种交易活动的高度聚集引起了各种要素的相互交织。由此进一步引发的孵化器功能反过来又对区域的人口分布、居住区模式、土地利用、劳动形式及城市生活方式等重要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成为除了区位和历史条件以外,影响大都市带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上则体现为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技术人员对社会财富的贡献超过体力劳动阶层。戈特曼称之为“白领革命”。白领革命的出现将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影响大都市带发展和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都市带的形成机制及其阶段性戈特曼的学术思想
4.大都市带的城市阶段(1950年以后)郊区化的出现导致城市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展,沿着发展轴紧密相连。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交通通讯条件的革命及劳动力结构的“白领革命”使城市的产业升级换代成为可能。枢纽功能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由第二产业发展起来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为主的第四产业逐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都市带自身的形态演化和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戈特曼的学术思想3.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中心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单个城市的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由于汽车和石油业的大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职能联系更为密切,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区域城市的枢纽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理论—B.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①希腊学者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帕佩约阿鲁(J.G.Papaioannou)、加拿大地理学家纳什(P.H.Nash)以及美国学者墨菲(E.F.Murphy)、海切尔等认为:大都市带以一种全新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代表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②LewisMumford(芒福德)认为:大都市带并非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是一种“类城市混杂体”(UrbanoidMishmash),从而对其合理性程度提出怀疑。1、关于大都带现象的价值判断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Gottmann:坚持2500万人口为其规模下限帕佩约阿鲁(J.G.Papaioannou):3500万人至2.5亿人之间,建议用准大都市带(Premegalopolis)来表示人口规模在1000万到3500万人之间的城市密集地区。3、指标之争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
理论—C.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
1967年,地理学家石水照雄和木内信藏首先翻译介绍了Gottmann的著作。在日本,大都市带的研究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曾主持1960年东京规划的日本学者丹下健三在1965年出版了《日本群岛的未来》一书总结了战后日本城市发展的过程,对日本全国特别是东京湾的城市发展前景作了预测。认为大都市带化(Megalopolitanization)正成为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世界大都市带则是人类社会未来的蓝图。山鹿诚次《东京大城市圈之研究》、服部圭二郎《大城市地域论》也涉及到对东海道大都市带的研究。
70年代以后日本城市发展逐渐进入郊区化阶段,以筑波科学城建设为代表的分散化倾向日渐明显,东海道大都市带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90年代后,日本学者对大都市带的研究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改变了以往日本都市圈连绵地域之间没有联系指标的状况,利用地平线公路车流量普查资料,结合人口迁移指标对全国的大都市圈作了新的划分,提出地域轴的概念,并对各种等级、类型的大都市圈的空间特征作了分析。为大都市带的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
理论—D.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
①1983年,于洪俊、宁越敏在《城市地理概论》中首次介绍Gottmann的思想。此后崔功豪对此作了全面系统阐述,并对我国长江下游城市带的形成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②1992年姚士谋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对大都市带作出广义的理解,提出了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群的地域结构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并对五个“超大型城市群”和八个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作了研究。1、关于城市群与大都市带的研究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
①周一星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五个必要条件: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有对外口岸;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②孙一飞对城镇密集区作出了界定方法的探讨③北大研究群体研究了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指标和方法,并就其形成机制作了初步探讨。2、关于都市连绵区的研究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
1.许学强从劳动分工和工业生产组织的角度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大都市带的形成原理)2.薛凤旋等从城市化角度的研究表明,以往十五年来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过程形成的地域空间格局既不同于出现在发达国家的大多调整,这也有别于Mcgee的Desakota模式,他称之为“外向型城市化”。3.吴良镛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从建筑环境的角度对大都市带的合理性提出了异议。3、其他的有关研究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
大都市圈形成的初始形态是一极单核的空间结构,由此导致的城市问题,如住宅、交通、环境、房价、土地和地区收入差距等问题,已非常尖锐地显现出来。因此,人们必须拓开城市发展的区域视野,把原来的单核结构,进行有序合理地重组和疏解,并结合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把老化的、不适应新环境要求的城市功能扩散到周边城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综合化、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的新兴城镇,最终形成多核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例如,从现在香港的8个新市镇的主导功能,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香港经济的不同脉搏。把这8个新市镇连贯起来,就是其经济转轨的物化表现,空间上形成了多核多中心结构。2、空间结构多核化国外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新趋势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硬件,交通基础设施的超前郊区化是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前奏。交通系统延伸的尺度和组合建设水平决定了大都市圈成长的规模和速度。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每个大都市圈都是以一个整体形象和地域单位的身份来参与国际竞争、分工、合作和交流。因此,迅速构建与全国其他大都市圈和全球各大都市圈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已成为每个大都市圈立足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硬件,同时也是提高大都市圈外向度的前提基础。3、交通系统的网络化国外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新趋势
在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初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大部分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市里完成,即形成了空间结构水平分工体系。随着第四、五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空间距离的地理摩擦逐渐缩小,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开始分化和扩散。中心城市继续强化生产管理控制、科研开发的中心服务功能,而生产装配等工业生产功能逐渐向周边城镇甚至全球扩散,形成了空间扩散的垂直化分工体系。目前,伦敦、纽约以及东京大都市区已成为了世界级的生产管理控制中心和科研开发中心。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空间扩散垂直化关系就体现得很明显。5、空间扩散的垂直化国外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新趋势国外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新趋势都市圈,城市和省级/国家级规划的功能
认为中部次区域是以广州为中心,十字形延伸的空间发展形态;其东西轴向发展强于南北轴向发展;中部城市群的集聚强度非常大,而且这种集聚还将随着经济发展强度的加强而继续下去。首先分析了其现状空间结构特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
中部城市的密集分布状况有利于各城市之间建立更广泛的经济联系,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各种枢纽作用以及为区域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发挥其规模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这种城市的集聚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1)空间发展不平衡。中心地区开发过强,而外围地区开发强度低且分散、零乱,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和有序的组织,不利于区域性协调发展。(2)城市总体环境效益下降。由于尚未形成一个合理的空间系统,对某些生态敏感区域的不适当开发,不注意城市间的生态隔离,使中心地区水源、交通、住房条件的紧张,造成质与量的不同步发展,环境质量恶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如果对这些不加以控制,将使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受到威胁,最终导致城市群的衰落。其次进行了现状空间结构的评价: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
(1)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二、三产业比重继续加大,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带来耕地和植被的减少。(2)就业自由度的增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跨地域选择就业机会增加了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3)道路系统的完善。城市和城乡之间道路系统的完善,使人们交往空间缩小,相同时间内交往距离增大。(4)房地产业的发展和住房价格的差异。作为第三产业一部分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珠三角空间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心城市功能和地位的进一步加强,中心区域的房价日益高涨。同时不同区位的住房价格有很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外围地区由于房价的低廉将吸引大部分人。(5)基础设施的延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材料采购及环保验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生猪养殖技术培训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养生馆加盟店开业扶持与运营指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事业单位教育培训机构教务人员聘用协议3篇
- 2025年度高科技企业上市担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股权转让与业务拓展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内架承包与建筑信息化管理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设施检修与优化升级维修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尔夫球场会员卡储值优惠合同3篇
- 2025年度码头港口集装箱堆场管理合作协议3篇
- 网上商城 售后服务范本
- 军队文职专用简历(2023年)
- 人教版四年级话说温州(表格式)
- 真题解析1-2021年上海跨学科案例分析(茭白案例)
- 竖井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2024届安徽省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实用卫生统计学题库(附参考答案)
-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自然情怀
- 医院医务科科长岗位竞聘答辩PPT课件(带内容)
- 2023年小学生六年级毕业班评语
- 快上来吧要开车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