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闻其事。闻:故我不敢击公。故:或对语问其故。或:狐是日即去。去:(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邙限断两处)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答案】(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故答案为:⑴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⑶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翻译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答案】(1)D(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3)C【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o故答案为:⑴D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岀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②捉:检,拾。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尊君在丕元方入门不华捉而掷去宁读书如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解析】【分析】(1)“不”:通假字词,同“否”。“顾”:古今异词,回头看。(2)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岀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故答案为:⑴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⑵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⑶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i)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ye)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sui),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远近称之。称:称赞强行绥之以德。德:德行久而益敬。益:好处。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法:效法,仿效(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答案】(1)C(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解析】【分析】(1)C.句意:久而久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益:更加。故选Co(2)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但是陈元方机智应变,用“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来巧妙回答。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故答案为:⑴C⑵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人物语言的分析。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参考译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年代:南朝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5.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屠自后断其股顾野有麦场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目似瞑,意暇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其/一犬/坐于/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2)大腿;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像狗一样;打洞(3)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4)D(5)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解析】【分析】(1)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3)瞑:闭眼。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几何,多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5)《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启示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故答案为:⑴《聊斋志异》;清;蒲松龄⑵①大腿;②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③像狗一样;④打洞⑶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⑷D⑸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内容,明确作者和出处。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⑸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1)解释下列划线词。非宁静无以致远无以广才年与时驰能服于人(2)翻译下列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3)【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和训儿的名篇,请你谈谈分别从两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1)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2)①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3)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致”是“到达,达到”;“广”是古今异义词,“增长”的意思。(2)本题①句中的"静(摒弃干扰,宁静专一)、以(用来)、养德(修养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勿(不要)、以(因为)、恶(坏事)、为(做)"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诫子书》一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要珍惜时间。【乙】文写先帝告诫儿子要从小善做起,成就大德;要广泛读书,增长智慧。据此对文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⑴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⑵①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⑶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附参考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7.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狼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②。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D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聊斋志异》)【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伏焉:躲藏在那里。③顾:然而,可是。④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去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1)解释划线词。惟有小刀不盈寸股直不能屈(2)翻译句子。非屠,乌能作此谋也!(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答案】(1)满;大腿(2)(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有这样的办法呢?(3)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解析】【分析】(1)“盈”,一词多义,有“多余”“增加”“骄傲,自满”“满”“充满”等意,这里的意思是“满”;“股”,古今异义,今义为量词,古义为“大腿”。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非,不是;乌,怎么;谋,办法。(3)首先要理解文章主旨,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等句子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启示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故答案为:⑴满;大腿;⑵(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有这样的办法呢?⑶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附参考译文】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狼不敢前吾日三省吾身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案】(1)B(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故选B。(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作者记述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自取灭亡的故事,然后结合实际,谈除了从狼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外,还可以从屠户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一定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故答案为:(1)B;⑵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⑶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第一问考查表达方式,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狼的行为的看法,属于议论。第二问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题目提示换个角度,可以从“屠夫”的角度,屠夫一开始忍让,狼仍然不满足,直到最后奋起反抗,终于取得胜利。【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9.文言文阅读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论语》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尊君在丕②相委而去③吾日三省吾身请结合语境填上省略的成分。()答曰:“()待君久()丕至,()已去。”试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那天回家,也会像曾子一样反省自己的言行。你觉得友人会反思些什么呢?用现代汉语回答。【答案】(1)同“否”;舍弃;每天(2)元方;家君;君;家君(3)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丕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丕”属于通假字,“委”属于古今异义词。(2)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句意补充省略的内容。根据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元方回答说:我的父亲等待您很久您还没有到,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据此答题即可。注意此题应补充文言词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丕忠乎?有朋友交而丕信乎?传丕习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守信,是否有礼貌,是否真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答题时句式尽量要和论语中曾子的句式一致。故答案为:⑴同"否”;舍弃;每天⑵元方;家君;君;家君⑶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丕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不写出合适的文言词语。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然后再据此答题即可。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勾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踢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避之数岁/非在数十步之内尝食/饭疏食,饮水士以此爱,乐为用/乐亦在其中矣度不中不发/仁在其中矣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3)李广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A(2)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3)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射箭。【解析】【分析】(1)A几。B食物;吃。C乐意;快乐。D射中;中间。(2)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结合文中的叙述和评论句分析,从“勾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李广武艺高强,精于射箭;从“得赏踢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可以看出李广不仅关爱士卒。故答案为:⑴A⑵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⑶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射箭。【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词不离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去识记,效果更佳。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⑶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参考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李广射箭,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①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②,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杂事一》)【注】①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其母问其故/温故而知新恐去母而死也/去后乃至恐他人又见/恐前后受其敌吾闻有阴德者/不若无闻也用三条7"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A(2)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3)“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现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表现出他的仁慈。【解析】【分析】选自《新序》。作者:刘向。年代:西汉。A项,故: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B项,去:离开;C项,恐:担心;D项,闻:听说。故选A。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他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根据意思划分朗读节奏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读了这则故事,从孙叔敖遇蛇、杀蛇、埋蛇的事情,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优秀品质;他“恐去母而死",则表现出他的孝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为:⑴A;⑵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现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表现出他的仁慈。【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曾经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泣,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看见了一只长有两头的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12.文言文阅读。(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朝代)文学家。(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狼得骨止/止增笑耳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狼》是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径去”“犬坐”“目似瞑”等行为,可以看出狼的狡猾,但最终双双毙命的结局更反衬出了屠户的。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启示:【答案】(1)蒲松龄;清代(2)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3)C(4)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贪婪;钟情(若此)(6)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示例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解析】【分析】(1)《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注意:“一狼仍从”的“从”根据甲骨文的解释及所在语境,从:表示跟从;“既而集其足下”句意: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结合甲骨文的解释,集:表示鸟停在树上,这里是停留的意思。A.停下/同“只”,仅仅;B.攻击,动词/敌方,名词;C.到/到;D.神情/想,想要;故选C。“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意思是: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故断句: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文“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是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意思是: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由此可知,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钟情”。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一段“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是故事的起因,遇狼;第二段“屠惧,投以骨。”这是屠户惧狼;第三段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这是屠户御狼;第四段“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这是叙述屠户杀狼。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第三问,要结合内容主旨谈启示。第二段,(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屠户退让迁就策略失败。“屠大窘”,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尽管狼贪婪狡猾,但还是顷刻两毙,文章最后一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由此得出启示: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故答案为:⑴蒲松龄;清代⑵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⑶C⑷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⑸贪婪;钟情(若此)⑹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示例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的演变和识记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在平时对汉字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等的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句,根据语句的意思对字词的理解。注意在平时要对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识记和积累。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中,理解文中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题的语句,并且能够正确概括。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作答。【附参考译文】【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乙】天津一个捕鸟的人抓到了一只雌雁,雄雁一直追随到了捕鸟人的家,哀鸣飞旋,直到天黑了才恋恋不舍的飞走。第二天,猎人早晨出屋,那只雄雁已经来了,边飞边叫跟着他走,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猎人想把它捉来凑成一对。见这只雄雁伸着脖子一仰一俯,吐出半锭黄金,猎人明白了它的心意,自语道:“是用来赎妻啊。”猎人便把雌雁放了。两只雁徘徊盘旋,似喜似悲,然后双双飞去。猎人称了称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4.文言文阅读。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君子之行非学无以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意与日去(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非淡泊无以明志(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险躁则不能治性。(4)文申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答案】(1)结构助词,的;增长;振奋;意志(2)非淡泊/无以明志(3)①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4)示例一:一些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终日浑浑噩噩,最后学无长进。可见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示例二:从小我就有成为画家的梦想,于是我每天勤学苦练,从不放弃,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长乐趣。所以立志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有志向,更容易专心向学,收获更多。【解析】【分析】(1)“君子之行”翻译为“君子的行为操守”,“之”是助词“的”。“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淫慢则不能励精”翻译为“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意思是“振奋”。“意与日去”翻译为“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意”(2)“非淡泊无以明志”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据此停顿为:非淡泊/无以明志。(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以”是介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养”意思是“培养”。“险躁则不能治性”句中“险躁”意思是“轻薄浮躁”,“治”意思是“修养”。据此翻译即可。(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这一句告诉我们志向对于成才的重要作用,这里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分析即可。例如可以谈谈自己是如何立志的,又是如何朝着自己的志向努力,并让自己有所收获的。故答案为:⑴结构助词,的;增长;振奋;意志;⑵非淡泊/无以明志;⑶①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⑷示例一:一些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终日浑浑噩噩,最后学无长进。可见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示例二:从小我就有成为画家的梦想,于是我每天勤学苦练,从不放弃,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长乐趣。所以立志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有志向,更容易专心向学,收获更多。【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附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这则寓言选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答案】(1)吕氏春秋(或:吕览)(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3)“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其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得,得到。之,的。使,使唤。于,在。(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句子翻译。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可知“此”是“这样”的意思,是文章中这个“传闻”发展的过程的意思。故“此”指:丁氏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4)本题考查主题。寓言的启示或者道理一般是对故事中的人或动物的行为、想法进行讽刺或者表扬。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那种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因此道理是: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故答案为:⑴吕氏春秋(或:吕览)⑵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⑶“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⑷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作者、作品。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道理。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只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②,失辔③,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选自《说苑》①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②御:驾驶(马车)。③失辔:绳从手里掉下来。(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今汝欺我欺母去四子寒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3)本文表现了闵子骞和的品质。【答案】(1)欺骗;离开(2)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另娶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3)爱护兄弟(或:重视亲情);顾全大局【解析】【分析】(1)“今汝欺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统计学考试问题解决试题及答案
- 医院品管圈全员培训课程
- 2024年汽车美容师考试心态调节与试题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职能转换考量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统计学知识网络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 强化监管下食品企业责任的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统计学考试难度分析试题及答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生活应用试题及答案
- 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瑶族文化课件
- Word版中国空白地图大全
- 玻璃纤维生产工艺流程培训
-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
- 毕业论文建筑沉降观测
- 机电安装总进计划横道图
- 精美教案封面(共1页)
- 国家开放大学《物流管理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2)
- 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流程及表单
- 考试焦虑量表TAI(共2页)
- 直销团队管理办法范本
- 第5章Arena概述与仿真建模基本操作1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