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4页共74页泸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计算教案〔推荐20篇〕篇1:泸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计算教案泸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计算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会求组合图形的根本方法。2.才能目的:会根据条件选择适宜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3.情感目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可以合理的分割、添补,平移。教学重点: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难点:合理分割、添补、平移。教学设计:一、复习〔一〕〔出示图形〕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二〕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三〕标上条件,看图计算:〔单位:厘米〕二、新授1.把复习局部的两个图形合并,这样的由几个根本图形合成的图形就是组合图形。2.出示课件,儿童游乐场有多大?3.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动手操作。4.交流、总结:〔把分割的想法用虚线画出来〕方法一:〔左右分〕3×5+3×5=30〔平方米〕或3×5×2=30〔平方米〕方法二:〔上下分〕3×2+8×3=30〔平方米〕方法三:〔添补〕8×5―2×5=30〔平方米〕方法四:〔平移〕3×〔8+2〕=30〔平方米〕〔个别同学,指出平移有特殊要求,数据要吻合〕〔假如学生出现分割成多块的情况,在肯定的根底上要求比拟方法,得到最优的方法。〕5.小结:哪种方法最简单?根据条件合理的选择分割的方法。分割的图形要根据给出的条件,分割的图形尽量的少,计算也方便。三、稳固练习有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的给予肯定。⑴小胖家的客厅要铺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最简单的方法:5×8+2×3=40+6=46〔平方米〕⑵阳光小区要新建一个花园,需要铺多少大小的草皮?最简单的方法:25×20―9×10=500―90=410〔平方米〕四、总结学习了这个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的?篇2:七年级下册数学免费教案泸科版教学目的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讨论,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消费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知识回忆与深化回忆: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消费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考虑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局部.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承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绘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绘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展补充.这种用正负数描绘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绘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如今不必向学生提出.稳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阅读考虑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考虑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考虑交流: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2,选做题:老师自行安排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消费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局部.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承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忆和深化而放到本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绘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4,本设计表达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篇3: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一、单元主题:面积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局部: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局部内容的构造如下:三、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四、重点难点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2、教学中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拟辨析。五、教学建议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问题的才能,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历。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4、重视估测才能的培养。六、课时划分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篇4: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一、学情分析^p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根底上进展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开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搜集、分析^p、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络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外表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二、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让学生通过动手理论、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3.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四、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详细教学过程如下: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五、单元课时安排第1课时P71-74页、练习十八第1、2题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习十八第3、4题第3课时P77-78页例2、3;练习十九第1-4题第4课时练习课P80-81页;练习十九第5-11题第5课时P82-83页第6课时P84-85页第7课时P86-87页(整理与复习)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构造及其地位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局部: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局部内容的构造如下: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根底上进展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开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2.教材编写特点。(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拟封面的大小和比拟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拟到间接比拟,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拟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根底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稳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才能,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理论活动,来稳固表象。(3)强化概念的比拟辨析。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准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拟,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明晰的面积单位概念。(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拟完好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局部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教学建议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绘、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络。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绘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本质性联络。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根底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络。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进步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历,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承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承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拟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拟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4.重视估测才能的培养。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拟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展估测的时机常常比准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表达,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才能的培养,也有助于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5.本单元的内容可用7课时进展教学。四、详细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第70~76页)这局部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拟。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外表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拟。1.主题图。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展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拟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详细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历进展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2.面积的概念。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拟物体外表积的大小和比拟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可以从主题图中找到观察比拟的对象,如比拟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提示,比拟数学课本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从中还能比拟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拟物体外表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拟,二是重叠比拟。一般来说,当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拟;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那么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拟大小。此外,还有间接比拟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拟的平面局部内进展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拟的方法,来比拟其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引入面积的概念。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在此根底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绘。然后让学生用“面积”,说一说上面前两项比拟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拟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3.面积单位。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页比拟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其次,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拟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拟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拟。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展比拟,可能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状、大小一样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拟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从而得出:“比拟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再让学生考虑,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拟适宜?对此,学生一般会从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老师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方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接下去,教材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篇5: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纯熟地进展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展简单计算。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才能。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效劳于生活。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第三课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页例2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展计算。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自学反应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二、老师点拨,领悟方法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展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老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费事,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老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展研究。)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展研究,想方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展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时地进展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拟简单。(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考虑后交流。老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4)学生考虑: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课件出示:例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三、知识的迁移老师借此时机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一样。四、联络生活,解决问题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2、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3、完成课本第79页1、2、3、4题。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篇6:泸教版四年级数学复习指导教案泸教版四年级数学复习指导教案1、学会结合树状算图理解正推、逆推的思想方法。2、能将“正推和逆推”的思维方法用树状图表示。3、能列综合算式表达正推和逆推的过程,正确计算输出的数。4、可以结合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能列综合算式表达正推和逆推的推算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用逆推和正推的思想进展检验。三步计算的`式题和文字题1、知道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能用递等式正确地计算三步式题。3、能结合树状图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4、掌握三步计算文字题的考虑步骤和正确解三步计算的文字题。运算定律1、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2、能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3、能根据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合理选择算法。应用1、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分析^p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思路。2、能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p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3、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含有三个量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篇7:泸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期末试卷一、单项训练。1、把词语填写完好。16分千____百_____________斑斓一____无__________耳______铃_____天____地_________曼舞自相_____________然无____2、比一比,再组词10分提()纱()拨()扶()建()题()沙()拔()抚()健()3、把适宜的词语用线连起来。9分热烈地盼望元宵节吃月饼观察详细热情地鼓掌中秋节吃青团介绍纯熟热切地招待清明节吃汤圆演奏仔细4、连一连下面的歇后语。7分三十六计试试深浅投石问路走为上策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打破砂锅人人喊打老鼠过街白忙一场粪坑里的石头问到底猴子捞月亮又臭又硬5、读句子,用上带点的词语(关联词)造句。6分感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心地吮吸着()。它们()着()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着。7、把下面的句子按一定顺序连成一段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得了。()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爱越吃。()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我爱江南的杨梅。二、阅读练习。26分(一)课内阅读(节选)15分渔人(突然突然)站起来,拿竹篙向chuánxián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朴朴)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一圈圈一轮轮)粼粼的bōwén,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tiàoyuè。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鸬鹚不断地跳上跳下,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岸上chuīyān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1、看拼音写词语。4分chuánxiánbōwénchuīyāntiàoyu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照样子写词语。3分跳上跳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照样子,圈出第一节括号中用得正确的词。3分4、从短文第四小节中,摘录描写连续动作的句子。2分5、写下面的字,注意各局部在田字格的位置。3分鸬袅拣篇8: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教学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才能。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得意,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风光,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情境激趣,引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络实际,拓展应用小结稳固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二、自主探究(一)忆一忆(回忆旧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答复)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老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二)试一试(探究新知)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1)6+4+6+4=20(厘米)(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3)(6+4)×2=20(厘米)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老师板书此公式)(三)展一展(拓展应用)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讨论)讨论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2、师:同学们假如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三、小结稳固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篇9: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教学目的: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才能,体验数学来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老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二、理论经历,探究新知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篇10: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第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物体的外表,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教具准备:卡纸假设干、眼罩、毛线绳、桔子、长方体教具学具准备:不同形状的小卡片假设干、卡纸假设干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引出“面积”同学们,这是?对了!我们最熟悉的数学书。那今天这节课的数学学习,就从我们的数学书开场。拿起你的数学书,伸出你的小手,从边缘开场,学着老师的方法,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如今放下数学书,还像刚刚那样,摸一摸课桌的外表,大家看!这是什么?谁来摸一摸它的外表?同学们,你还对身边哪些物体的外表感兴趣呢?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生汇报自己摸面的感受(发现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弯曲的。发现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总结:物体的外表有大有小。在数学上,物体外表的大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一)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面积含义同学们,那我们如今可不可以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那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那谁来说一说你刚刚摸的物体,外表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1、摸一摸接下来,老师想进展一个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请同学上来,蒙上眼睛摸两个面,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一下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2、画一画——补充“面积”含义如今老师把刚刚他摸的这个面画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它是不是一个封闭图形呢?刚刚我们把物体外表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那如今我们可不可以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呢?当然可以!那如今我们就可以说,物体外表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3、猜一猜——既有所拔高,又为小组活动做铺垫。好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吧,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物品”。怎么猜呢?老师这儿有4种备选物品,根据老师的提示,发挥你的想象,选出你认为适宜的物品,准备好了吗?第一件物品:它的面比数学书封面大一些,但比课桌面小一些。它是什么?第二件物品:它的面大约是4个数学书封面那么大。它是什么?(引出方法:摆一摆)第三件物品:它的面大约是6个手掌面积那么大。(二)探究比拟两个图形面积的方法1、比眼力(出示两张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卡纸)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即可判断面积大小。师加大难度,让学生想方法验证通过眼睛观察得到的结论。引出“重叠法”。2、度量意识的培养(出示两张不易一眼看出大小的卡纸)让学生回忆在比拟两条线段的长短,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会答复“用尺子量”,此时老师适时引导,“用尺子量其实也就是看线段里有几个1厘米,那如今要比拟两个图形的大小”,可提示学生:“是不是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来想方法?”学生有了新的考虑,最后发现,也像1厘米的长度单位那样,我们也可以用一模一样小一点的图形摆一摆,看卡纸上能摆几个小图形,就能比拟出来面积的大小。3、小组活动——选择统一单位度量通过小组展示、汇报,发现有的小组用三角形摆,有的小组用圆形来摆,但选择正方形来摆的小组占多数。通过采访,明确了只有用正方形来摆,才能恰好摆满卡纸。最后老师提问:假如想准确测量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觉得选择什么图形来摆更适宜?并告知学生,其实,国际上也就是用正方形来度量面积的。(三)区分周长与面积师出示一种比拟面积的方法,即用毛线绳沿图形围一周,谁用的毛线长,谁的面积就大。让学生判断这种方法是否适宜。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围一周指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进一步加深对面积的理解三、拓展提升——体会面积守恒的数学思想1、拼一拼请三名同学上台抽取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在黑板上摆出作品。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磁卡,分别拼出一个周长最长的图形,周长最短的图形,任意图形。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拼组图形正对着我们的面。问:你们能比拟它们面积的大小吗?并说一说你的理由!2、变魔术将第三名同学摆出的任意图形,变换形状。通过观察、探究、发现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却是一样的。四、全课小节请同学说自己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带着今天的收获,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考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开场入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面积”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在比照两张卡纸的大小时,学生先是用观察法,然后是重叠法。最后,在两种方法都无法得到结果时,老师通过适时提醒:“同学们,我们在比拟两条线段的长短时,是怎么做到的?”使学生有了新的考虑。最后引出统一单位来度量面积的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充分表达,同时,度量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最后拓展提升局部,通过拼一拼、变魔术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度量意识也得到培养。但也由于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我想假如我在一开场,允许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去度量两张卡纸面积大小,学生的思维可能会翻开,最后再探究到用一模一样的正方形来度量会更好。篇11: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9——P50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通过找面、摸面、摆面、想面、比面等多样化数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从“面在哪、面有多大”两个层次开展体验活动,认识“面积”的概念;2、在经历“面在哪”、“面有多大”、“比面的大小”的认知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积累操作、交流、归纳、概括等从事数学活动的经历,开展二维空间知觉程度;3、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面在哪?面有多大?);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体验面积的大小。教学难点:“面积”含义的建构。教学准备:PPT、各种实物,学具(方格纸、方片、剪刀等)。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老师奖了一部手机,你们能帮它找一个适宜的保护膜吗?课件演示:手机的保护膜【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二、探究新知1:体验“面在哪”师:“面在哪呢?,你能在这些物体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摸到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设计意图:老师在学生依次“找面”、“摸面”的过程中,辩析来自学生背后有价值(错误、不完全的、片面的、正确)的行为与信息。】2、交流与反思(1)“这些面从哪找到的?(2)“这些面有什么不同点吗?”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拟我们知道了物体外表有大有小。师:我们就说物体的外表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历的支撑下深入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3、体验“面有多大”体验面的大小——“通过摆一摆,说说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设计意图:通过几组面积大小比拟的实际问题,唤发学生的多种经历参与问题的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通过图形面积大小数量关系的考虑,进一步开展学生空间表象才能程度。】4、动手操作、比拟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1)直接观察比拟比拟两个大小悬殊的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设计意图:学生及时稳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才能,开展了空间观念。】(2)借助工具比拟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拟出它们的大小,如今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②找验证策略: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方法来验证?B.个人尝试C.小组同学交流,互相说一说。归纳小组的方法。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至少可以呈现这样三种方法:折叠、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拟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老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3)师小结:比拟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拟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拟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方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才能,而且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理论应用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稳固新知并浸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拟图形面积大小的根本方法。】2.创意大比拼练习49页画一画。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互相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稳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一样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四)总结收获老师:“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新的知识?”、“这节课,你觉得哪个活动最有意思?为什么?”、“这节课,你觉得哪些同学表现得好?”【设计意图:围绕上述三个问题,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活动体验层面进展反思与回忆。】篇12: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认识,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对所学知识,能灵敏运用。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p比拟和综合概括的才能,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p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运用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公式。难点:正确灵敏的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回忆梳理:同学们,“第六单元面积”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一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并答复,老师板书(课题:面积整理与复习)并出示思维导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二、知识稳固:(一)面积的意义1、什么叫做面积?同学答复后,老师课件展示:面积的意义:物体的外表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二)复习面积单位1.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答复,老师课件出示: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请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根据学生实际答复情况,加以肯定或否认。)3、师:想一想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答复,老师课件出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师:运用我们刚刚复习的面积单位、长度单位和它们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进展一些练习。4.稳固练习:①我会填游泳池的面积是400()一枚邮票的面积是6()一棵大树高4()明明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餐桌的面积约是54()6平方米=()平方分米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00平方分米=()平方米4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②我会判8平方米比8米大。()一个操场的占地面积是900平方分米。()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一定相等。()(三)面积的计算1、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答复时,老师板书)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三、应用与拓展1.课件出示1、2题,让学生仔细读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找学生板演,师巡视指正。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2.出示题目:一块长方形菜地长70分米,宽50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让学生独立解决,重点复习面积单位的进率。)3.一条人行道长13米,宽4米。用面积为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砖铺这条人行道,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出示题目,学生读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示学生做这种题需要注意单位之间的转换?)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篇1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局部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根本环节是:复习旧知,产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课标》指出:老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老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p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历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当然也存在着缺乏: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外表摆满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平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表达,假如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2、在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究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有的学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局部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可以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根本的问题,到达了料想的教学目的。篇14: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一、单元分析^p:(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根底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进一步探究“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根底,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第2册角的直观认识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第5册长、正方形的面积认识轴对称图形第6册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平角和周角第7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第9册垂直和平行第8册圆和扇形的认识第11册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开展上的一次飞跃。(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络:“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络。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二、单元目的(一)单元整体目的: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二)课标对此目的的相关阐述及要求: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络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能灵敏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该目的在本年段应到达的目的: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型定位重点课(二)本课分析^p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才能。2.教法表达(1)联络生活,情境导入,在比拟、探究中引出概念。(2)以需求定开展,表达做数学的思想。(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开展空间观念。3.如何表达单元目的通过例题“给大小不同的小区绿地平面图涂色”,比拟“数学书和英语数封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络点。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根底。(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1-1-2学生能理解比拟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合适用1平方米做单位。2、过程与方法:2-1在观察、比拟、理论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2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络。篇15: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一、学情分析^p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根底上进展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开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搜集、分析^p、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络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外表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二、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让学生通过动手理论、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3.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四、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详细教学过程如下: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五、单元课时安排第1课时P71-74页、练习十八第1、2题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习十八第3、4题第3课时P77-78页例2、3;练习十九第1-4题第4课时练习课P80-81页;练习十九第5-11题第5课时P82-83页第6课时P84-85页第7课时P86-87页(整理与复习)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构造及其地位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局部: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局部内容的构造如下: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根底上进展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开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2.教材编写特点。(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拟封面的大小和比拟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拟到间接比拟,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拟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根底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稳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才能,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理论活动,来稳固表象。(3)强化概念的比拟辨析。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准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拟,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明晰的面积单位概念。(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拟完好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局部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16: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的: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才能。3、培养学生分析^p、比拟、概括和推理的才能。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1.“涂颜色”比赛。2.导入。刚刚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二、进展新课20〔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物体的外表。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外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外表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展比拟。老师提醒:物体的外表有大有小。2.平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拟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拟大?哪个比拟小?第一组:圆形第二组:提问:〔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2〕怎样比拟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拟。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3.提醒面积概念。物体的外表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外表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4.比拟面积大小。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那么的也有不规那么的。像刚刚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那么的,请你比拟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三组: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异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拟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老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以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比拟以下图形的大小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拟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拟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提问:刚刚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拟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6.认识面积单位。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1〕、1平方厘米的教学〔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同学们我们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局部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我们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1.投影出例如题。比拟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拟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3.让学生比拟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5.做一做。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三〕区别周长和面积。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三、稳固练习12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四、课堂小结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后感:稳固反应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比照。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比照,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篇17: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3.通过观察、比拟、动手操作,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才能、自学才能和估测才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才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假设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1、感受物体的外表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快乐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参加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场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展比拟〕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展比拟〕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刚刚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外表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外表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如:我们刚刚摸的课桌外表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外表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物体的外表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课件出示: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拟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拟中你发现了什么?〔学情预设:大局部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拟,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展铺展变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学真题库-38
- 热射病护理病例讨论模板
- 春季农药采购合同范本
- 音响灯光购买合同范本
- 蔬菜购销合同范本模板
- 离婚协议书探视权范例
- 二零二五版环境保护技术咨询合同
- 同股不同权创始股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合作养鸡合同范例
- 期货交易合同
- 河北省廊坊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最新)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 五年级下册书法教学课件第9课-上下结构(二)-西泠印社版(共18张)课件
- 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三课时甲午风云课件五年级道德与法治
- 家具厂安全生产台帐
- ESC700培训(PPT35页)(PPT 36页)
- JIS G3141-2021 冷轧钢板及钢带标准
- 市政工程类建筑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管控清单
- 精神科应急预案PPT课件
- 物资编码手册
- 三种水封井及标准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